回教學總網站

2022年11月1日 星期二

《論語.子張》#25/2022.11

 《論語.子張》25/2022.10
陳子禽謂子貢曰:「子為恭也,仲尼豈賢於子乎?」子貢曰:「君子一言以為知,一言以為不知,言不可不慎也。夫子之不可及也,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。夫子之得邦家者,所謂立之斯立,道之斯行,綏之斯來,動之斯和。其生也榮,其死也哀,如之何其可及也。」

白話譯:
陳子禽對謂子貢說:「你是謙虛吧,孔子哪裏比你強?」子貢說:「君子說一句話就可以看出是否明智,所以說話要謹慎。孔子的高不可及,如同天不能搭階梯爬上去一樣。他如果有機會治理國家,就能做到傳說的那樣,得到老百姓的全力擁護,萬衆一心,共享太平。他生也光榮,死也可哀,怎麽談得上趕上他呢?」

這文和前一文一樣,都是子貢對孔子的「看法」。

論語,是對話體。是人與人之間對話的紀錄。

子貢是在「有人談論孔子時」,他在對話中而有了這些發聲。

對話,並不是一種「定義式」的表述。

對話,也不是要形成一種「大家都認同的標準模式」。

而是要尋求,對話雙方的一種「超越性的相互認同」。

什麼是超越性的認同,就是指,兩個意見不同的人,在對話中,
最後,
有了一種二位之前都沒有想到的一種結論,冒了出來。

換言之,對話是這樣的一種「思考模式」,是辨證的,
重點,
不在於在既有的答案內挑出對或錯。

而是,對話可以使對話者「超出既有的想法」,
於是有一種「全新去解決矛盾之可能性的」答案,
在對話中,
浮了出來。

子貢,並沒有要去和陳子禽爭出什麼言論內容中的對、錯。

子貢,用一種對話式的表達方式,希望能幫陳先生可以「打開了更大的視野」,
於是,
他就可以有不同的眼光來看孔子。

對話的表達模式,並不是一次就會獲得雙方都可以認同的表述。

往往要一再的反復交涉,最後,才能使得雙方都彼此都「提升了想法」。

我想,在當時,子貢的這樣講法,陳先生一定不同意,於是對話就會再繼續。

但,子貢這句,已為對話雙方都提出了要去試圖超越彼此的對話論述方向。

怎麼去看待一個人的「德性」。

德性不是什麼固定的東東,像是蘋果,可以讓你「找到」。

「夫子之不可及也,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。」

德性,是一種超越性的指引力。聖人,是我們試著向上超越自我的參考樣式。

《章句》:
人雖見其變化,而莫窺其所以變化也。蓋不離於聖,而有不可知者存焉。

《论语.子张》25/2022.10
陈子禽谓子贡曰:「子为恭也,仲尼岂贤于子乎?」子贡曰:「君子一言以为知,一言以为不知,言不可不慎也。夫子之不可及也,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。夫子之得邦家者,所谓立之斯立,道之斯行,绥之斯来,动之斯和。其生也荣,其死也哀,如之何其可及也。」

白话译:
陈子禽对谓子贡说:「你是谦虚吧,孔子哪里比你强?」子贡说:「君子说一句话就可以看出是否明智,所以说话要谨慎。孔子的高不可及,如同天不能搭阶梯爬上去一样。他如果有机会治理国家,就能做到传说的那样,得到老百姓的全力拥护,万衆一心,共享太平。他生也光荣,死也可哀,怎么谈得上赶上他呢?」

这文和前一文一样,都是子贡对孔子的「看法」。

论语,是对话体。是人与人之间对话的纪录。

子贡是在「有人谈论孔子时」,他在对话中而有了这些发声。

对话,并不是一种「定义式」的表述。

对话,也不是要形成一种「大家都认同的标准模式」。

而是要寻求,对话双方的一种「超越性的相互认同」。

什麽是超越性的认同,就是指,两个意见不同的人,在对话中,
最后,
有了一种二位之前都没有想到的一种结论,冒了出来。

换言之,对话是这样的一种「思考模式」,是辨证的,
重点,
不在于在既有的答案内挑出对或错。

而是,对话可以使对话者「超出既有的想法」,
于是有一种「全新去解决矛盾之可能性的」答案,
在对话中,
浮了出来。

子贡,并没有要去和陈子禽争出什麽言论内容中的对、错。

子贡,用一种对话式的表达方式,希望能帮陈先生可以「打开了更大的视野」,
于是,
他就可以有不同的眼光来看孔子。

对话的表达模式,并不是一次就会获得双方都可以认同的表述。

往往要一再的反復交涉,最后,才能使得双方都彼此都「提升了想法」。

我想,在当时,子贡的这样讲法,陈先生一定不同意,于是对话就会再继续。

但,子贡这句,已为对话双方都提出了要去试图超越彼此的对话论述方向。

怎麽去看待一个人的「德性」。

德性不是什麽固定的东东,像是苹果,可以让你「找到」。

「夫子之不可及也,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。」

德性,是一种超越性的指引力。圣人,是我们试着向上超越自我的参考样式。

《章句》:
人虽见其变化,而莫窥其所以变化也。盖不离于圣,而有不可知者存焉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