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教學總網站

2021年1月31日 星期日

《論語.公冶長》 #10/ 2021.02


宰予晝寢。子曰:「朽木不可雕也,糞土之牆不可杇也,於予與何誅。」子曰:「始吾於人也,聽其言而信其行;今吾於人也,聽其言而觀其行。於予與改是。」

白話文:
宰予白天睡覺。孔子說:「他如朽木一樣無法雕琢,如糞牆一樣無法粉刷,我能拿他怎樣?」孔子又說:「以前我看人,他說什麽,我信什麽;現在我看人,聽他說,再看他做。因為宰予,我改了過來。」

這句很有名。

宰予,大白天在睡覺,《章句》:晝日寢寐。

我大學時也常如此。

所以,這句我讀到時,還是想了很久很久。到底孔夫子想藉著這「事件」而帶出什麼意含?
但當我是老師後,才感受的出來。

《章句》:今乃廢惰晝寢,雖欲施功教之,亦終無成也。

再好的老師,再能夠教的老師,如果沒有學生,也是莫可奈何?或著更貼近這句,如果學生根本不想聽,不想學,那也是白搭。

這句下面接著,
子曰:「始吾於人也,聽其言而信其行,今吾於人也,聽其言而觀其行。於予與改是。」

這句的沈痛與悲哀,只有當老師的才能懂。

當一位老師在學生的身上如此想時,恰恰是一種自我的否定。
那不只是對「學生他人」的某種論斷言論,而是恰恰對自己所有的努力的一種否定性的自我評價。

這句在我看來,與其在說學生,倒不如是孔子自己的自我評價:於予與改是。

改了什麼?從相信學生到不相信學生嗎!

人,只有透過事件,才能再超越自己。超越自己以前所能相信學生的「那種尺度」。

老師,不是天生就能相信學生,不是。老師也是人。學生也是人。老師對學生的可惡感,不會和對別人不同。

但老師必須超越,否則「晝寢」的就不是學生,而是老師。和學生沒有「交流」的課堂,就是「晝寢」。

但這談何容易。尤其在這時代,老師還要擔心期末評鑑,還要擔心學生把你po到網路上。

當老師的如果想要去「防衛」學生,那當老師所能得到的「交流樂趣」,恰恰是沒了。「晝寢」是唯一的教學態度。

人會受傷,老師被學生傷的會更重。因為那恰恰是否定老師自己。

教書是修行,你要有某種「形而上」的信仰;否則,你無法敞開自己。

我想抄一段經文給老師你:

你不要害怕,因為我與你同在;不要驚惶,因為我是你的神。我必堅固你,我必幫助你;我必用我公義的右手扶持你。
以賽亞書 41:10


《论语.公冶长》 10/ 2021.02
宰予昼寝。子曰:「朽木不可雕也,粪土之墙不可杇也,于予与何诛。」子曰:「始吾于人也,听其言而信其行;今吾于人也,听其言而观其行。于予与改是。」

白话文:
宰予白天睡觉。孔子说:「他如朽木一样无法雕琢,如粪墙一样无法粉刷,我能拿他怎样?」孔子又说:「以前我看人,他说什么,我信什么;现在我看人,听他说,再看他做。因为宰予,我改了过来。」

这句很有名。

宰予,大白天在睡觉,《章句》:昼日寝寐。

我大学时也常如此。

所以,这句我读到时,还是想了很久很久。到底孔夫子想借着这「事件」而带出什么意含?
但当我是老师后,才感受的出来。

《章句》:今乃废惰昼寝,虽欲施功教之,亦终无成也。

再好的老师,再能够教的老师,如果没有学生,也是莫可奈何?或着更贴近这句,如果学生根本不想听,不想学,那也是白搭。

这句下面接着,
子曰:「始吾于人也,听其言而信其行,今吾于人也,听其言而观其行。于予与改是。」

这句的沈痛与悲哀,只有当老师的才能懂。

当一位老师在学生的身上如此想时,恰恰是一种自我的否定。
那不只是对「学生他人」的某种论断言论,而是恰恰对自己所有的努力的一种否定性的自我评价。

这句在我看来,与其在说学生,倒不如是孔子自己的自我评价:于予与改是。

改了什么?从相信学生到不相信学生吗!

人,只有透过事件,才能再超越自己。超越自己以前所能相信学生的「那种尺度」。

老师,不是天生就能相信学生,不是。老师也是人。学生也是人。老师对学生的可恶感,不会和对别人不同。

但老师必须超越,否则「昼寝」的就不是学生,而是老师。和学生没有「交流」的课堂,就是「昼寝」。

但这谈何容易。尤其在这时代,老师还要担心期末评鉴,还要担心学生把你po到网络上。

当老师的如果想要去「防卫」学生,那当老师所能得到的「交流乐趣」,恰恰是没了。「昼寝」是唯一的教学态度。

人会受伤,老师被学生伤的会更重。因为那恰恰是否定老师自己。

教书是修行,你要有某种「形而上」的信仰;否则,你无法敞开自己。

我想抄一段经文给老师你:

你不要害怕,因为我与你同在;不要惊惶,因为我是你的神。我必坚固你,我必帮助你;我必用我公义的右手扶持你。
以赛亚书 41:10


2021年1月27日 星期三

《論語.公冶長》 #09/ 2021.01


子謂子貢曰:「女與回也孰愈?」對曰:「賜也何敢望回。回也聞一以知十,賜也聞一以知二。」子曰:「弗如也!吾與女弗如也。」

白話譯:
孔子對子貢說:「你和顏回比一比,誰好些?」子貢說:「我怎能和他比!他可以聞一知十,我衹能聞一知二。」孔子說:「你是不如他,我同意你的看法。」

這一幕,真的有點觸景傷情。

學生與學生比,是一件什麼樣的事?

在現在,是件「非主流的事」,不小心,大概還要被家長告。

我大學時,有一位很喜歡的老師,
他就喜歡就我們一堆學生的特質,拿來比,拿來談,從中間談出道理,
在比較中為我們指出「可以更好的」那種可能性。

我們都比的很快樂。終究,老師的視野不同。我們也學到「不少」。

子貢,讓人佩服到不行。

不但自己認輸,還把同學講的是很到味。
孔子更好笑,說,你講得很對!

能把別人看清楚,就可以把自己看清楚;摸得出自己是幾斤重,才能看出別人是什麼貨色。

現在的我們,都活在一種像金錢一樣的抽象平等的主流價值中,
我們不敢看別人,當然也就不敢看自己。

我們不敢比別人,當然就看不出自己的「特殊性」。

現在的學生,又愛喊人人平等;但又愛說自己是獨特的。

真好騙。

那真的是完全矛盾的不可能。

**
《论语.公冶长》 09/ 2021.01
子谓子贡曰:「女与回也孰愈?」对曰:「赐也何敢望回。回也闻一以知十,赐也闻一以知二。」子曰:「弗如也!吾与女弗如也。」

白话译:
孔子对子贡说:「你和颜回比一比,谁好些?」子贡说:「我怎能和他比!他可以闻一知十,我只能闻一知二。」孔子说:「你是不如他,我同意你的看法。」

这一幕,真的有点触景伤情。

学生与学生比,是一件什么样的事?

在现在,是件「非主流的事」,不小心,大概还要被家长告。

我大学时,有一位很喜欢的老师,
他就喜欢就我们一堆学生的特质,拿来比,拿来谈,从中间谈出道理,
在比较中为我们指出「可以更好的」那种可能性。

我们都比的很快乐。终究,老师的视野不同。我们也学到「不少」。

子贡,让人佩服到不行。

不但自己认输,还把同学讲的是很到味。
孔子更好笑,说,你讲得很对!

能把别人看清楚,就可以把自己看清楚;摸得出自己是几斤重,才能看出别人是什么货色。

现在的我们,都活在一种像金钱一样的抽象平等的主流价值中,
我们不敢看别人,当然也就不敢看自己。

我们不敢比别人,当然就看不出自己的「特殊性」。

现在的学生,又爱喊人人平等;但又爱说自己是独特的。

真好骗。

那真的是完全矛盾的不可能。

2021年1月26日 星期二

《論語.公冶長》 #08/ 2021.01


孟武伯問:「子路仁乎?」子曰:「不知也。」又問。子曰:「由也,千乘之國,可使治其賦也,不知其仁也。」「求也何如?」子曰:「求也,千室之邑,百乘之家,可使為之宰也,不知其仁也。」「赤也何如?」子曰:「赤也,束帶立於朝,可使與賓客言也,不知其仁也。」

白話譯:
孟武伯問:「子路的品行到達了仁嗎?」孔子說:「不知道。」又問。孔子說:「子路可以做大將,不知他是不是仁。「冉求怎樣?」孔子說:「冉求可以當市長,至於是不是仁則不知。「公西赤怎樣?」孔子說:「公西赤可以當外長,不知他是仁否。」

這又是討論「能力」與「德性」這二者的關係的另一次對話。

子路、冉求、公西赤這三個人,都不有同的能力,這是建立在某種肉身的基礎之上的差異。

但,就德性而言,這三種不同的能力,和「德性」的圓滿之間,並沒有直接的關連。
換言之,能力的大小並不會決定了德性的圓滿度的必然被完成性。

德性是對「良心呼求的一種反應」。只要是對良心呼求有反應,就是德性的實踐。
這是原則性問題。至於是「什麼情況下的呼應」並沒有決定性的關係。

相反的,即使能力再強而沒有去「呼應良心而行」,不管成效是什麼,和「仁」無關。

看到老太太過馬路,扶一把,是一種良心呼應的反應;
在火場裡依消防專業衝進去救人,也是一種良心呼應,雖然這需要更具體的知識。
但,二者都是良心的呼應!
都是德性的實踐。

不同的能力,對於呼應出來的「效果」,當然不同。
所以,儒學並不排斥知識;甚至,強調對知識的尊重和獲取。
所以,儒學必然的入世化,不用到名山大澤去冥思體悟。

良心是當下與他人關係之下的「必然呈現」,「必然的哦」,不是你能控制的,所以是超越於你的,所以是形而上的,所以是「天的」。

就因為是「必然呈現」,所以「仁遠乎哉?我欲仁,斯仁至矣」。


海德格爾:良心唯有經常以沉默形式來講話。
雖沈默,可是良心一定呈現(講話),再來是你想不想呼應而已。


《论语.公冶长》 08/ 2021.01
孟武伯问:「子路仁乎?」子曰:「不知也。」又问。子曰:「由也,千乘之国,可使治其赋也,不知其仁也。」「求也何如?」子曰:「求也,千室之邑,百乘之家,可使为之宰也,不知其仁也。」「赤也何如?」子曰:「赤也,束带立于朝,可使与宾客言也,不知其仁也。」

白话译:
孟武伯问:「子路的品行到达了仁吗?」孔子说:「不知道。」又问。孔子说:「子路可以做大将,不知他是不是仁。「冉求怎样?」孔子说:「冉求可以当市长,至于是不是仁则不知。「公西赤怎样?」孔子说:「公西赤可以当外长,不知他是仁否。」

这又是讨论「能力」与「德性」这二者的关系的另一次对话。

子路、冉求、公西赤这三个人,都不有同的能力,这是建立在某种肉身的基础之上的差异。

但,就德性而言,这三种不同的能力,和「德性」的圆满之间,并没有直接的关连。
换言之,能力的大小并不会决定了德性的圆满度的必然被完成性。

德性是对「良心呼求的一种反应」。只要是对良心呼求有反应,就是德性的实践。
这是原则性问题。至于是「什么情况下的呼应」并没有决定性的关系。

相反的,即使能力再强而没有去「呼应良心而行」,不管成效是什么,和「仁」无关。

看到老太太过马路,扶一把,是一种良心呼应的反应;
在火场里依消防专业冲进去救人,也是一种良心呼应,虽然这需要更具体的知识。
但,二者都是良心的呼应!
都是德性的实践。

不同的能力,对于呼应出来的「效果」,当然不同。
所以,儒学并不排斥知识;甚至,强调对知识的尊重和获取。
所以,儒学必然的入世化,不用到名山大泽去冥思体悟。

良心是当下与他人关系之下的「必然呈现」,「必然的哦」,不是你能控制的,所以是超越于你的,所以是形而上的,所以是「天的」。

就因为是「必然呈现」,所以「仁远乎哉?我欲仁,斯仁至矣」。


海德格尔:良心唯有经常以沉默形式来讲话。
虽沉默,可是良心一定呈现(讲话),再来是你想不想呼应而已。

2021年1月25日 星期一

《論語.公冶長》 #07/ 2021.01


子曰:「道不行,乘桴浮于海。從我者其由與?」子路聞之喜。子曰:「由也好勇過我,無所取材。」

白話譯:
孔子說:「理念無法實現了,我要乘筏到海上。會跟我走的人,大概只有子路吧?」子路聽說後很高興。孔子說:「子路啊,他就是比我勇敢,但缺乏才能。」

這是很美的一個畫面。

論語,談的是人性,所以是跨時間性的;
不同的時代,不同的人,大概都會對這種畫面有感動的。

看這篇,我會想到《新約》。

耶穌與門徒的畫面中,也會有類似的場景。

人與人之間,有一種交心;而這種交心的交集,是在某種理念上。

美哉。

**
《论语.公冶长》 07/ 2021.01
子曰:「道不行,乘桴浮于海。从我者其由与?」子路闻之喜。子曰:「由也好勇过我,无所取材。」

白话译:
孔子说:「理念无法实现了,我要乘筏到海上。会跟我走的人,大概只有子路吧?」子路听说后很高兴。孔子说:「子路啊,他就是比我勇敢,但缺乏才能。」

这是很美的一个画面。

论语,谈的是人性,所以是跨时间性的;
不同的时代,不同的人,大概都会对这种画面有感动的。

看这篇,我会想到《新约》。

耶稣与门徒的画面中,也会有类似的场景。

人与人之间,有一种交心;而这种交心的交集,是在某种理念上。

美哉。

2021年1月24日 星期日

《論語.公冶長》 #06/ 2021.01


子使漆雕開仕。對曰:「吾斯之未能信。」子說。

白話譯:
孔子要漆雕開去當官。漆雕開說:「我還沒自信。」孔子知道後很高興。

孔子在高興什麼?

注釋有很多說法,《章句》:
A:
古人見道分明,故其言如此。
B:
至於心術之微,則一毫不自得,不害其為未信。
C:
開自言未能如此,未可以治人,故夫子說其篤志。


終究,這三者,有共同的意思,就是:自己心裡很清楚。

那這是說,如果我覺得考不上台大,於是就不用去用功讀書了嗎?

考台大,和當官,是二件事。

有官給你當,很少人會去想:我可能不適合?

就怕官不夠大吧。這是人之常情。

能在當官這種事上去反思「自己的能力」,那真是不簡單。真的。

這種並不是一種利害關系的思考,而是
能「斷決利害關係下而來的當下反思」,
是儒家的良心所可能呈現的狀態。

**
《论语.公冶长》 06/ 2021.01
子使漆雕开仕。对曰:「吾斯之未能信。」子说。

白话译:
孔子要漆雕开去当官。漆雕开说:「我还没自信。」孔子知道后很高兴。

孔子在高兴什么?

注释有很多说法,《章句》:
A:
古人见道分明,故其言如此。
B:
至于心术之微,则一毫不自得,不害其为未信。
C:
开自言未能如此,未可以治人,故夫子说其笃志。


终究,这三者,有共同的意思,就是:自己心里很清楚。

那这是说,如果我觉得考不上台大,于是就不用去用功读书了吗?

考台大,和当官,是二件事。

有官给你当,很少人会去想:我可能不适合?

就怕官不够大吧。这是人之常情。

能在当官这种事上去反思「自己的能力」,那真是不简单。真的。

2021年1月21日 星期四

《論語.公冶長》 #05/ 2021.01


或曰:「雍也,仁而不佞。」子曰:「焉用佞?禦人以口給,屢憎於人。不知其仁,焉用佞?」

白話譯:
有人說:「仲弓有仁德但沒口才。」孔子說:「要口才幹什麽?善於辯駁的人使人生厭。我不知道他是否稱得上仁德,但要口才幹什麽?」


這又是一般常見的生活中的「對反」題組:口才 vs 德性實踐。

大概,你也會一般的跟著說,實踐比較重要。

是的,「理論上」如此。

但,你知道嗎?為什麼康德是先寫「純粹理性批判」,之後再寫「實踐理性批判」嗎?

口才,知識,不重要,為什麼要先研究清楚?

思辨能力,是人的一種本能。德性,也是人的一種本能。

依康德,德性(道德,實踐理性)是更核心深度一種本能。所以,先研究淺層的。

但,人只能「藉由」思辨能力,才能將「德性」具體的在生活中真正的實踐出來。

德性,只是一種指導方向的趨向觸發力,這種指導方向要能被「顯化」或實踐,是依思辨能力而被充實再成為「行為對象」。

在這裡,孔子強調德性作為一種最底層的根本性層面,即奠基層。

但,這個問題之所以被提出,正是「口才(理性思辨力)」這問題在實踐中的重要性,所以才被提出討論。換言之,這是一個無法被逃避的問題。

在這個「感覺好就好」的時代,
去強調「理性思辨力」在德性實踐中的作用,
怕是更重要的。

佛學:悲智合一。也是同樣的道理。


《论语.公冶长》 05/ 2021.01
或曰:「雍也,仁而不佞。」子曰:「焉用佞?御人以口给,屡憎于人。不知其仁,焉用佞?」

白话译:
有人说:「仲弓有仁德但没口才。」孔子说:「要口才干什么?善于辩驳的人使人生厌。我不知道他是否称得上仁德,但要口才干什么?」


这又是一般常见的生活中的「对反」题组:口才 vs 德性实践。

大概,你也会一般的跟着说,实践比较重要。

是的,「理论上」如此。

但,你知道吗?为什么康德是先写「纯粹理性批判」,之后再写「实践理性批判」吗?

口才,知识,不重要,为什么要先研究清楚?

思辨能力,是人的一种本能。德性,也是人的一种本能。

依康德,德性(道德,实践理性)是更核心深度一种本能。所以,先研究浅层的。

但,人只能「藉由」思辨能力,才能将「德性」具体的在生活中真正的实践出来。

德性,只是一种指导方向的趋向触发力,这种指导方向要能被「显化」或实践,是依思辨能力而被充实再成为「行为对象」。

在这里,孔子强调德性作为一种最底层的根本性层面,即奠基层。

但,这个问题之所以被提出,正是「口才(理性思辨力)」这问题在实践中的重要性,所以才被提出讨论。换言之,这是一个无法被逃避的问题。

在这个「感觉好就好」的时代,
去强调「理性思辨力」在德性实践中的作用,
怕是更重要的。

佛学:悲智合一。也是同样的道理。


2021年1月20日 星期三

《論語.公冶長》#04/ 2021.01


子貢問曰:「賜也何如?」子曰:「女器也。」曰:「何器也?」曰:「瑚璉也。」

白話譯:

子貢問:「我怎樣?」孔子說:「你啊,有如器物一樣,衹有一種用途。」問:「什麽器物?」答:「璉瑚。」

這句,是討論「德性」與「專業」之間的問題。

這個商業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的工業社會,
或著你也可以說,資訊化的後工業社會,
「專業」是必要的「能力」。

否則,你很難有好日子。

專業,是指你對「特定物」的領域,有著「可以操控那種對象的知識和技能」。

你有電腦專業,你可以操控電腦「物」。
你是醫生,你可以操控「病『物』」。

不論對象是什麼,那必須是「固定性質的物」,才能被研究,被分解,所以才可以被談出可以操控它的知識和技巧。

器。這是論語的用詞。璉瑚,器之貴重而華美者也

器是一種物,也就一種特定的功用,但倒過來,也就是可以被控制和操作的事物。

孔子對學生說,你是個「好東西」。

學生真的沒生氣,還笑嘻嘻的說,「那是什麼樣東西啊?」

孔子也興高彩烈的說,哦,是貴重的東西。

其實師生之間在演戲。都是「反指」一種和「物」不同的東西?德性。

德性,不是物,是一種「會向更高價值序列變化的」「人的品質」。

大理石,不會變成花岡岩,你管你如何去操控大理石!

人,卻可以「放下屠刀立地成佛」,
或是,「仁遠乎哉?我欲仁,斯仁至矣」,
或是,「凡祈求的,就得著;尋找的,就尋見;叩門的,就給他開門。」

而這只有你自己可以下決心,無法從外部下指令或操控。

人,是本身可以自己質變的。
正因為人可以質變,所以由人組成的社會也才能質變,
所以,
人才能追求「更高價值序列」的社會組構形態。


一個人心中若無更高的價值序列,他所追求的各種社會性的理想,都是只是「更去穩定」既有的不公平,而已。


《论语.公冶长》 04/ 2021.01
子贡问曰:「赐也何如?」子曰:「女器也。」曰:「何器也?」曰:「瑚琏也。」

白话译:

子贡问:「我怎样?」孔子说:「你啊,有如器物一样,只有一种用途。」问:「什么器物?」答:「琏瑚。」

这句,是讨论「德性」与「专业」之间的问题。

这个商业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工业社会,
或着你也可以说,信息化的后工业社会,
「专业」是必要的「能力」。

否则,你很难有好日子。

专业,是指你对「特定物」的领域,有着「可以操控那种对象的知识和技能」。

你有计算机专业,你可以操控计算机「物」。
你是医生,你可以操控「病『物』」。

不论对象是什么,那必须是「固定性质的物」,才能被研究,被分解,所以才可以被谈出可以操控它的知识和技巧。

器。这是论语的用词。琏瑚,器之贵重而华美者也

器是一种物,也就一种特定的功用,但倒过来,也就是可以被控制和操作的事物。

孔子对学生说,你是个「好东西」。

学生真的没生气,还笑嘻嘻的说,「那是什么样东西啊?」

孔子也兴高彩烈的说,哦,是贵重的东西。

其实师生之间在演戏。都是「反指」一种和「物」不同的东西?德性。

德性,不是物,是一种「会向更高价值序列变化的」「人的质量」。

大理石,不会变成花冈岩,你管你如何去操控大理石!

人,却可以「放下屠刀立地成佛」,
或是,「仁远乎哉?我欲仁,斯仁至矣」,
或是,「凡祈求的,就得着;寻找的,就寻见;叩门的,就给他开门。」

而这只有你自己可以下决心,无法从外部下指令或操控。

人,是本身可以自己质变的。
正因为人可以质变,所以由人组成的社会也才能质变,
所以,
人才能追求「更高价值序列」的社会组构形态。


一个人心中若无更高的价值序列,他所追求的各种社会性的理想,都是只是「更去稳定」既有的不公平,而已。


2021年1月19日 星期二

《論語.公冶長》#03/ 2021.01


子謂子賤,「君子哉若人!魯無君子者,斯焉取斯」?

白話譯:
孔子評論子賤:「這人是個君子!如果魯國沒有君子,他怎麽會有好品德?」

當你看到一位很棒的人,你會有什麼連想的想法出來?

來,
當你看到一篇很棒的論文,你會連想出什麼來?

哇,
他是讀了什麼參考書目?
哇,他是怎麼去想出這個要討論的主題的?……

所以,
一位很棒的人出現,你會去連想出什麼?

孔子的連想很有意思:
這個人的老師是誰?或著說,他是以誰當作榜樣來思考的?

所以,
家教,很重要。
所以,
學風,很重要。
所以,
朋友很重要。
所以,
老師,很重要。

你心中有一位讓你想去看齊的「人物」嗎?

去想想。

如果沒有,你的人生不會有目標的。

的確,要去看齊的人物,如果最後僵化掉了,就會變成「威權」、「偶像」;
但,沒有「可看齊的人物」,你自己就會是自己的偶像。

人,難在,要看齊又不可僵化。

怎麼解決?從行為去看到內在的精神。

《论语.公冶长》 03/ 2021.01
子谓子贱,「君子哉若人!鲁无君子者,斯焉取斯」?

白话译:
孔子评论子贱:「这人是个君子!如果鲁国没有君子,他怎么会有好品德?」

当你看到一位很棒的人,你会有什么连想的想法出来?

来,
当你看到一篇很棒的论文,你会连想出什么来?

哇,
他是读了什么参考书目?
哇,他是怎么去想出这个要讨论的主题的?……

所以,
一位很棒的人出现,你会去连想出什么?

孔子的连想很有意思:
这个人的老师是谁?或着说,他是以谁当作榜样来思考的?

所以,
家教,很重要。
所以,
学风,很重要。
所以,
朋友很重要。
所以,
老师,很重要。

你心中有一位让你想去看齐的「人物」吗?

去想想。

如果没有,你的人生不会有目标的。

的确,要去看齐的人物,如果最后僵化掉了,就会变成「威权」、「偶像」;
但,没有「可看齐的人物」,你自己就会是自己的偶像。

人,难在,要看齐又不可僵化。

怎么解决?从行为去看到内在的精神。

2021年1月18日 星期一

《論語.公冶長》 #02/ 2021.01


子謂南容,「邦有道,不廢;邦無道,免於刑戮。」以其兄之子妻之。

白話譯:
孔子談論南容:「國家太平時,不會倒霉;國家混亂時,不會坐牢。」孔子把侄女嫁給了他。

孔子這樣的來看待一個人,用這種「價值性」。

「不廢」,「免於刑戮」。

《章句》:
不廢,言必見用也。

對,如果社會是大治時期的社會,你卻沒有什麼值得貢獻的。
那也表示,你的生命沒有內容。

德性的充實,一定會相應於有外在的社會性行為或成就或表現。

這是儒家。生命要有所展現,才是德性的真實存在。

《章句》:
免禍於亂世也。

如果社會混亂,那「免於刑戮」則是一個人智慧的展現。

德性與智慧,是相扣的。

這裡,並不是因為考量「免於刑戮」而去做什麼事。
相反,
這裡是去做應該做的事即德性,但這又有「免於刑戮」的可能性之必然存在;
要能如此,是智慧;而不是熱血。

而這種既是什麼又可以是什麼的這種「效果」, 是辨證的,是來德性的智慧。

什麼是辨證的?

吃虧就是佔便宜。這是就是辨證的。

依直線邏輯,
「吃虧」和「佔便宜」是兩組對立的概念,
要麼,
你吃虧,
要麼,你佔便宜。
你只能二選一。

吃虧就是佔便宜。這句,把二個對立的概念放在一起成為一種互補共構的概念。

這是辨證。

所以,
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;愛別人就是愛自己;利他即利己;
聖經:愛是恆久忍耐,又有恩慈。
華嚴:以大悲水饒益眾生,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。
這種辨證性只能是在德性實踐中來「切身領會」。

所以,有能力貢獻社會就是免於刑戮。

這是德性知慧的辨證式語言。是同一件事的一體兩面。

《论语.公冶长》 02/ 2021.01
子谓南容,「邦有道,不废;邦无道,免于刑戮。」以其兄之子妻之。

白话译:
孔子谈论南容:「国家太平时,不会倒霉;国家混乱时,不会坐牢。」孔子把侄女嫁给了他。

孔子这样的来看待一个人,用这种「价值性」。

「不废」,「免于刑戮」。

《章句》:
不废,言必见用也。

对,如果社会是大治时期的社会,你却没有什么值得贡献的。
那也表示,你的生命没有内容。

德性的充实,一定会相应于有外在的社会性行为或成就或表现。

这是儒家。生命要有所展现,才是德性的真实存在。

《章句》:
免祸于乱世也。

如果社会混乱,那「免于刑戮」则是一个人智慧的展现。

德性与智慧,是相扣的。

这里,并不是因为考虑「免于刑戮」而去做什么事。
相反,
这里是去做应该做的事即德性,但这又有「免于刑戮」的可能性之必然存在;
要能如此,是智慧;而不是热血。

而这种既是什么又可以是什么的这种「效果」, 是辨证的,是来德性的智慧。

什么是辨证的?

吃亏就是占便宜。这是就是辨证的。

依直线逻辑,
「吃亏」和「占便宜」是两组对立的概念,
要么,
你吃亏,
要么,你占便宜。
你只能二选一。

吃亏就是占便宜。这句,把二个对立的概念放在一起成为一种互补共构的概念。

这是辨证。

所以,
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;爱别人就是爱自己;利他即利己;
圣经:爱是恒久忍耐,又有恩慈。
华严:以大悲水饶益众生,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。
这种辨证性只能是在德性实践中来「切身领会」。

所以,有能力贡献社会就是免于刑戮。

这是德性知慧的辨证式语言。是同一件事的一体两面。

2021年1月17日 星期日

《論語.公冶長》 #01/ 2021.01


子謂公冶長,「可妻也。雖在縲絏之中,非其罪也」。以其子妻之。

白話譯:
孔子評論公冶長:「可以把姑娘嫁給他。雖然坐過牢,但不是他的錯。」孔子把女兒嫁給了他。

這是孔子的行為處世。

人,最難的是行為處世。

孔子的這樣做,一般人大概是做不來的。

修行,到了最後,也往往是在行為處世中見真章!

只是,這裡有二難點:
一、你做得到嗎?你為什麼有能力可以做得到?這不容易。
二、你確定你這樣做是對的嗎?

第一點,所以有行法,修行的方法;
行法,在於讓你有能力去「做出對的事」。
哦「有能力哦」,那真的不容易!

第二點,就難了。儒家的判凖在於:良心的聲音,以及之後的「心安」。

儒家並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外在對象性的「神」,
但儒家依然相信某種形而上的真理判凖之源頭。

可以說是「天」。

但,天無語。而,良心是形而上的力量在我們肉身的顯化。

因為良心,所以我們才具有形而上的超越力量,而不是被「社會經驗」所把持的偶像。


《论语.公冶长》 01/ 2021.01
子谓公冶长,「可妻也。虽在缧绁之中,非其罪也」。以其子妻之。

白话译:
孔子评论公冶长:「可以把姑娘嫁给他。虽然坐过牢,但不是他的错。」孔子把女儿嫁给了他。

这是孔子的行为处世。

人,最难的是行为处世。

孔子的这样做,一般人大概是做不来的。

修行,到了最后,也往往是在行为处世中见真章!

只是,这里有二难点:
一、你做得到吗?你为什么有能力可以做得到?这不容易。
二、你确定你这样做是对的吗?

第一点,所以有行法,修行的方法;
行法,在于让你有能力去「做出对的事」。
哦「有能力哦」,那真的不容易!

第二点,就难了。儒家的判凖在于:良心的声音,以及之后的「心安」。

儒家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外在对象性的「神」,
但儒家依然相信某种形而上的真理判凖之源头。

可以说是「天」。

但,天无语。而,良心是形而上的力量在我们肉身的显化。

因为良心,所以我们才具有形而上的超越力量,而不是被「社会经验」所把持的偶像。


2021年1月14日 星期四

《論語.里仁》 #26/ 2020.12



子游曰:「事君數,斯辱矣,朋友數,斯疏矣。」

白話譯:
子游說:「在長官面前愛嘮叨,就會自取其辱;在朋友面前愛東講西講,就會遭到疏遠。」

這句不是孔子說的。

這句,是很好的人生格言。

人生格言是指可以成為你生活中可以採用的言行舉止。

從另一個角度而言,經典如果有一種「對人有所修正」的意義在,
那也是說,經典會提到人的生活中某種自己未必意識到的習氣,
那習氣,對生命德性的圓滿,未必是有正面之助益。

這句所提到的行為,大概就是一般人會有的習氣。我一定有。

從無意識的習氣,藉由經典的提示,成為有意識的習氣,是人去改變既有自己的第一步。

《论语.里仁》 26/ 2020.12
子游曰:「事君数,斯辱矣,朋友数,斯疏矣。」

白话译:
子游说:「在长官面前爱唠叨,就会自取其辱;在朋友面前爱东讲西讲,就会遭到疏远。」

这句不是孔子说的。

这句,是很好的人生格言。

人生格言是指可以成为你生活中可以采用的言行举止。

从另一个角度而言,经典如果有一种「对人有所修正」的意义在,
那也是说,经典会提到人的生活中某种自己未必意识到的习气,
那习气,对生命德性的圆满,未必是有正面之帮助。

这句所提到的行为,大概就是一般人会有的习气。我一定有。

从无意识的习气,藉由经典的提示,成为有意识的习气,是人去改变既有自己的第一步。

2021年1月13日 星期三

《論語.里仁》 #25/ 2020.12


子曰:「德不孤,必有鄰。」

這句,就不白話譯了。

很多人在困苦的時候,會說這句來期待自己走下去。

我常對自己說。

但,經典如果能夠走得下數千年,還依然被人讀下去,
就不會僅僅只是「思考」,
那必然有現實生活中的「真理性/必然性」經驗,來為你做證明。

鄰,也可以說是朋友。

要有朋友,很容易;酒肉的、政治的、理想的、意識形態的、同一喜好的…
都會幫你聚集朋友。

這一點也不難。

但,這種朋友的到來,你想去證明什麼呢?

沒有。

只是有伴,而已。

對人生德性的堅持,嗯,德性本來就是「自己的」,不然呢?
自己的德性,為什麼「必有鄰」,是什麼意思呢?
真正的德性是「自己的」但又是「普遍的」。是個體性的但又是共同性的。是經驗的但又是同一的。

用康德的說法是:我們作任何道德行為所依據的原則,必須是每個人都可以依據的。

正因德性是純然自己的,所以,德性與「私欲」之間,太近了。

必有鄰,是一項「示現」,告訴你,你的德性之路是不是走在正確的方向上──有普遍性的私有性。

只是真的是「德」,就「不孤」,就必有鄰。

這不是安慰的話,這是真理的必然性推論。

話又說回來,
你有多少朋友是「有德的」朋友。

德不孤,必有鄰。


《论语.里仁》 25/ 2020.12
子曰:「德不孤,必有邻。」

这句,就不白话译了。

很多人在困苦的时候,会说这句来期待自己走下去。

我常对自己说。

但,经典如果能够走得下数千年,还依然被人读下去,
就不会仅仅只是「思考」,
那必然有现实生活中的「真理性/必然性」经验,来为你做证明。

邻,也可以说是朋友。

要有朋友,很容易;酒肉的、政治的、理想的、意识形态的、同一喜好的…
都会帮你聚集朋友。

这一点也不难。

但,这种朋友的到来,你想去证明什么呢?

没有。

只是有伴,而已。

对人生德性的坚持,嗯,德性本来就是「自己的」,不然呢?
自己的德性,为什么「必有邻」,是什么意思呢?
真正的德性是「自己的」但又是「普遍的」。是个体性的但又是共同性的。是经验的但又是同一的。

用康德的说法是:我们作任何道德行为所依据的原则,必须是每个人都可以依据的。

正因德性是纯然自己的,所以,德性与「私欲」之间,太近了。

必有邻,是一项「示现」,告诉你,你的德性之路是不是走在正确的方向上──有普遍性的私有性。

只是真的是「德」,就「不孤」,就必有邻。

这不是安慰的话,这是真理的必然性推论。

话又说回来,
你有多少朋友是「有德的」朋友。

德不孤,必有邻。



2021年1月12日 星期二

《論語.里仁》 #24/ 2020.12


子曰:「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。」

白話譯:
孔子說:「君子期待少言談,多行動。」

這句,也是很棒的人生小格言。

好了。

我有看到一個字,「欲」。

欲是希望。

為什麼要去「欲」,因為常常做不到。

所以,你不是做得很好,正常,在這裡的孔子大概也是跟你差不多。

但,他又跟你不一樣。

他有「這種欲」,你不一定有。

有這種欲釘在人生的期待上,生命自會向那方向前進。

重點是,為什麼「這樣的事」會是成為一種「欲」,而不是最新手機,或草莓蛋糕。

欲,不是一種概念,那是一種有生命去行動強度的力量,或,意向性。

如何而有可能,把「那樣的事」在你生命中搞得彷彿對最新手機一樣的是欲?

那是你要去想的。

以下是我的經驗:
在那過程中,我得著喜悅。喜悅自內來,一種超乎於你的來自你內在的喜悅。


《论语.里仁》 24/ 2020.12
子曰: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。」

白话译:
孔子说:「君子期待少言谈,多行动。」

这句,也是很棒的人生小格言。

好了。

我有看到一个字,「欲」。

欲是希望。

为什么要去「欲」,因为常常做不到。

所以,你不是做得很好,正常,在这里的孔子大概也是跟你差不多。

但,他又跟你不一样。

他有「这种欲」,你不一定有。

有这种欲钉在人生的期待上,生命自会向那方向前进。

重点是,为什么「这样的事」会是成为一种「欲」,而不是最新手机,或草莓蛋糕。

欲,不是一种概念,那是一种有生命去行动强度的力量,或,意向性。

如何而有可能,把「那样的事」在你生命中搞得彷佛对最新手机一样的是欲?

那是你要去想的。

以下是我的经验:
在那过程中,我得着喜悦。喜悦自内来,一种超乎于你的来自你内在的喜悦。



2021年1月11日 星期一

《論語.里仁》 #23/ 2020.12


子曰:「以約失之者,鮮矣。」

白話譯:
孔子說:「重視約束自己,就會少犯錯誤。」


這句,太平凡了。
連你可能也都拿來講好幾次了。

嗯,如果早上早一點起床,就應可以上早八的課了…

但你還是很少上早八的課,除非老師會點名並扣考。

至少我以前如此。

對,很難做到。做到什麼?「約」。

什麼是「約」?

《章句》:
謝氏曰:「不侈然以自放之謂約。」

自放。

自己認為如此是可以的。

那什麼是「不約」。

就是有一個什麼是在你之上的?有這個在你之上的為判準,你才有可能「不自放」。
只有跟「在你之上的」做對照,「自放」才能被比得出來。

就儒家而言,那是「良心」,是「天理」,那是一種「在你之上的力量」的稱謂。

良心,在你之上,但又跟你在一起;良心,從你身上冒出來,但又對你有「立法權」。

如果你是基督徒,你可以說是「聖靈」。
如果你是學佛的,你可以那是「菩提心」。

人如果不相信一種可以超越於你的形而上之力量做為判準,人怎麼可能不自放呢?


《论语.里仁》 23/ 2020.12
子曰:「以约失之者,鲜矣。」

白话译:
孔子说:「重视约束自己,就会少犯错误。」


这句,太平凡了。
连你可能也都拿来讲好几次了。

嗯,如果早上早一点起床,就应可以上早八的课了…

但你还是很少上早八的课,除非老师会点名并扣考。

至少我以前如此。

对,很难做到。做到什么?「约」。

什么是「约」?

《章句》:
谢氏曰:「不侈然以自放之谓约。」

自放。

自己认为如此是可以的。

那什么是「不约」。

就是有一个什么是在你之上的?有这个在你之上的为判准,你才有可能「不自放」。
只有跟「在你之上的」做对照,「自放」才能被比得出来。

就儒家而言,那是「良心」,是「天理」,那是一种「在你之上的力量」的称谓。

良心,在你之上,但又跟你在一起;良心,从你身上冒出来,但又对你有「立法权」。

如果你是基督徒,你可以说是「圣灵」。
如果你是学佛的,你可以那是「菩提心」。

人如果不相信一种可以超越于你的形而上之力量做为判准,人怎么可能不自放呢?


2021年1月10日 星期日

《論語.里仁》 #22/ 2020.12


子曰:「古者言之不出,恥躬之不逮也。」

白話譯:
孔子說:「古人不隨便說諾,是怕自己說到做不到。」

這句,你一般的理智都可以理解的,
也應是你的日常的經驗感受內容。

所以,就不要說話了嗎?

如果是,那麼發願啦立志啦,為自己定下目標啦,
又是怎麼一回事。

這裡,是有矛盾的。不是嗎?

這矛盾如何化解?

「恥」。這裡有這個字。

《疏》:逮,及也。

如果你在講話時,都已經清清楚楚的知道,
那是不會做的,那是騙人的,那只為特定目的而造出來的幻象,
你又要講出來,
那才是「恥」。


「躬之不逮」,是指「自己」清楚知道一定是會做不到的。
都這樣了還說出來,當然是恥。

騙別人事小,久了,也一定有能力連自己也騙了。

生命有一種去超越於目前自己的衝動,那是「形而上的衝動」。

自己一旦可以騙自己,
那麼「去突破既有自己而超越於目前的自己」這樣的一種生命成長的可能性,
就會完全被遮蔽了。

如果你相信你的生命是可以和目前的不一樣,
那是一種生命本能,
你是可以超越於目前既有狀況,
可以更好,更有德性,更圓滿。


大聲說出來。

論語這句,不在於說不說出什麼,而在於騙不騙自己什麼。



《论语.里仁》 22/ 2020.12
子曰:「古者言之不出,耻躬之不逮也。」

白话译:
孔子说:「古人不随便说诺,是怕自己说到做不到。」

这句,你一般的理智都可以理解的,
也应是你的日常的经验感受内容。

所以,就不要说话了吗?

如果是,那么发愿啦立志啦,为自己定下目标啦,
又是怎么一回事。

这里,是有矛盾的。不是吗?

这矛盾如何化解?

「耻」。这里有这个字。

《疏》:逮,及也。

如果你在讲话时,都已经清清楚楚的知道,
那是不会做的,那是骗人的,那只为特定目的而造出来的幻象,
你又要讲出来,
那才是「耻」。


「躬之不逮」,是指「自己」清楚知道一定是会做不到的。
都这样了还说出来,当然是耻。

骗别人事小,久了,也一定有能力连自己也骗了。

生命有一种去超越于目前自己的冲动,那是「形而上的冲动」。

自己一旦可以骗自己,
那么「去突破既有自己而超越于目前的自己」这样的一种生命成长的可能性,
就会完全被遮蔽了。

如果你相信你的生命是可以和目前的不一样,
那是一种生命本能,
你是可以超越于目前既有状况,
可以更好,更有德性,更圆满。


大声说出来。

论语这句,不在于说不说出什么,而在于骗不骗自己什么。



2021年1月7日 星期四

《論語.里仁》 #21/ 2020.12


子曰:「父母之年,不可不知也。一則以喜,一則以懼。」

白話譯:
孔子說:「父母年齡,不能不知道。一則因長壽而喜,一則因年高而懼。」

這是人之常情,不是嗎?

但人之常情,何其多也,孔子特別提出來談,有什麼寓意嗎?

對,重點在「人之常情」。

人之常情,你就往往不會有「特別的回顧去反思」。

因為人之常情,你往往不會去想,父母的年紀是多少?

想那幹什麼呢?你有想過今天為什麼要去吃午餐嗎?

但,只要你一想,你就會有「反應」的;去想父母之年,一種「人間世正常地」反應會是「一則以喜,一則以懼」。

對我而言,重點是,即使是日常到你不會去多想一下的日常煩事,也都是「一定」會有意義的。
但,人不會如此的過日子罷了,那種天天想那麼多的日子,太累了。

儒家,這種學問體系,或是修行體系,其作用力的點,就是在日常生活。

從日常生活那裡,我們就一定會有反應,不必到名山望壇。
從日常反應中,依我們的良心聲音中,我們的德性就會日日增長。


《论语.里仁》 21/ 2020.12
子曰:「父母之年,不可不知也。一则以喜,一则以惧。」

白话译:
孔子说:「父母年龄,不能不知道。一则因长寿而喜,一则因年高而惧。」

这是人之常情,不是吗?

但人之常情,何其多也,孔子特别提出来谈,有什么寓意吗?

对,重点在「人之常情」。

人之常情,你就往往不会有「特别的回顾去反思」。

因为人之常情,你往往不会去想,父母的年纪是多少?

想那干什么呢?你有想过今天为什么要去吃午餐吗?

但,只要你一想,你就会有「反应」的;去想父母之年,一种「人间世正常地」反应会是「一则以喜,一则以惧」。

对我而言,重点是,即使是日常到你不会去多想一下的日常烦事,也都是「一定」会有意义的。
但,人不会如此的过日子罢了,那种天天想那么多的日子,太累了。

儒家,这种学问体系,或是修行体系,其作用力的点,就是在日常生活。

从日常生活那里,我们就一定会有反应,不必到名山望坛。
从日常反应中,依我们的良心声音中,我们的德性就会日日增长。



2021年1月6日 星期三

《論語.里仁》 #20/ 2020.12


子曰: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,可謂孝矣。」


這句,大概很難做得到。

在古代,也並不容易。

孔子這麼談,裡面所要帶出的意義何在?

《正義》:
言孝子在父母喪三年之中,哀戚思慕,無所改為父之道,非心所忍為故也。

「非心所忍故」。

有些事,可做可不做,也不是那麼急著非更動不可,
那麼,
這時,才真是讓人陷入兩難決擇的時候。

「非心所忍為故也」。

用這個角度去思考,有什麼意義?

良心的運作,恰恰是「非心所忍故」。

如果你的生命習慣是用盡了各種理由原因,來掩蓋你的「非心所忍」的各種情事作為,
那恰恰是和有德性的生命相反的一種人生的作為。

霍桑:良心是上帝駐在人心中的聲音。

但,聽不聽,守不守,又如何?

《聖經.啟示錄》:
賞罰在我,要照各人所行的報應他。

在《老子》也有一句:其事好還。

信不信呢?人的人生經驗中,自有答案。


《论语.里仁》 20/ 2020.12
子曰: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,可谓孝矣。」


这句,大概很难做得到。

在古代,也并不容易。

孔子这么谈,里面所要带出的意义何在?

《正义》:
言孝子在父母丧三年之中,哀戚思慕,无所改为父之道,非心所忍为故也。

「非心所忍故」。

有些事,可做可不做,也不是那么急着非更动不可,
那么,
这时,才真是让人陷入两难决择的时候。

「非心所忍为故也」。

用这个角度去思考,有什么意义?

良心的运作,恰恰是「非心所忍故」。

如果你的生命习惯是用尽了各种理由原因,来掩盖你的「非心所忍」的各种情事作为,
那恰恰是和有德性的生命相反的一种人生的作为。

霍桑:良心是上帝驻在人心中的声音。

但,听不听,守不守,又如何?

《圣经.启示录》:
赏罚在我,要照各人所行的报应他。

在《老子》也有一句:其事好还。

信不信呢?人的人生经验中,自有答案。






2021年1月5日 星期二

《論語.里仁》 #19/ 2020.12


子曰:「父母在,不遠遊。遊必有方。」

這句,在現在社會不適用。

人要能不遠遊,是很難的,這是工業化全球化社會。

我常想,即使在農業社會,也不是件容易的事。

為什麼會有這句話出來呢?而且被記下來。

到了宋代,解釋就又寬得多了,《章句》:
范氏曰:「子能以父母之心為心則孝矣。」

這是「心」的問題,不是有多遠的問題。

有點像是舊約和新約的論述,往往是從「律法」到「耶稣」。

我當了父母之後,愈能了解。

晚上八點,女兒如果沒有打電話回來,我大概就打過去了。

我,「沒有能力」不去擔心。

如果我們能做一些事去減少「父母無法不擔心」的疑問,
那是,
對父母的一種天大解放和「恩惠」。

你被「發高燒的女兒/兒子」痛苦過嗎?


《论语.里仁》 19/ 2020.12
子曰:「父母在,不远游。游必有方。」

这句,在现在社会不适用。

人要能不远游,是很难的,这是工业化全球化社会。

我常想,即使在农业社会,也不是件容易的事。

为什么会有这句话出来呢?而且被记下来。

到了宋代,解释就又宽得多了,《章句》:
范氏曰:「子能以父母之心为心则孝矣。」

这是「心」的问题,不是有多远的问题。

有点像是旧约和新约的论述,往往是从「律法」到「耶稣」。

我当了父母之后,愈能了解。

晚上八点,女儿如果没有打电话回来,我大概就打过去了。

我,「没有能力」不去担心。

如果我们能做一些事去减少「父母无法不担心」的疑问,
那是,
对父母的一种天大解放和「恩惠」。

你被「发高烧的女儿/儿子」痛苦过吗?

2021年1月4日 星期一

《論語.里仁》 #18/ 2020.12


子曰:「事父母幾諫。見志不從,又敬不違,勞而不怨。」

白話譯:
孔子說:「 與父母相處,要好言相勸,聽不進時,要尊重他們,要任勞任怨。」

這句,是指和父母之間的關係處理。

哈。很頭痛吧,親情關係。

先有兩個概念,經典中,在說明某種「現世經驗」的關係時,
都是試著以這種「你可以理解的經驗」,來指向超越於這當下經驗之外的某種「真理」。

事相,真的不要太追究。那本來就不是目的所在。

所謂,以指指月,在月不在指。千萬不要,見指忘月。

如果你對孔子這種處理親子關係的說法不爽,那你是用什麼方式呢?

不用擔心,你不爽,很正常。我也不小心就如此。

那你的方法是什麼?

用,你對朋友的方法嗎?怪怪的。
你對其他長輩的方法嗎?
你對師長的方法嗎?
或是你對路人甲的方法!

都怪怪的,對不對。

為什麼,父母就是「幾諫」,而不是如同路人甲一般的就開罵了呢?

你內心覺得怪怪的。因為,你和父母的關係,不一樣。

這種關係是「質」的關係,不是「量」的關係。

量是指,你把父母當路人甲一樣的重,如同數字「量」一樣的抽象。

質,是指一種存在而無法類比的東東。這是人才有的特「質」。

所以,你的父母如果去逝,你哭的感受和聲量,絕對不同於路人甲。

論語,儒家,喜用這種血緣親情的「特殊異質性」的質化關係,來指出人和意義的關係。

(傳院的同學,研方中的量化和質化,搞懂了嗎?)

「幾諫」,不是有沒有傳播效果,說服效果的問題,那是對路人甲audience用的方法。

幾諫,是一種行為,在這種行為中,德性與意義,冒了出來。而且只有在親情中,才冒了出來。

德性與德性的意義,是當下的,只是當下一念的行為,無法被「抽象永恆客觀化」。是質化的。無法量化。

正因為「意義無法量化」,所以談意義的研究論文,被稱為質化。


《论语.里仁》 18/ 2020.12
子曰:「事父母几谏。见志不从,又敬不违,劳而不怨。」

白话译:
孔子说:「 与父母相处,要好言相劝,听不进时,要尊重他们,要任劳任怨。」

这句,是指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处理。

哈。很头痛吧,亲情关系。

先有两个概念,经典中,在说明某种「现世经验」的关系时,
都是试着以这种「你可以理解的经验」,来指向超越于这当下经验之外的某种「真理」。

事相,真的不要太追究。那本来就不是目的所在。

所谓,以指指月,在月不在指。千万不要,见指忘月。

如果你对孔子这种处理亲子关系的说法不爽,那你是用什么方式呢?

不用担心,你不爽,很正常。我也不小心就如此。

那你的方法是什么?

用,你对朋友的方法吗?怪怪的。
你对其他长辈的方法吗?
你对师长的方法吗?
或是你对路人甲的方法!

都怪怪的,对不对。

为什么,父母就是「几谏」,而不是如同路人甲一般的就开骂了呢?

你内心觉得怪怪的。因为,你和父母的关系,不一样。

这种关系是「质」的关系,不是「量」的关系。

量是指,你把父母当路人甲一样的重,如同数字「量」一样的抽象。

质,是指一种存在而无法模拟的东东。这是人才有的特「质」。

所以,你的父母如果去逝,你哭的感受和声量,绝对不同于路人甲。

论语,儒家,喜用这种血缘亲情的「特殊异质性」的质化关系,来指出人和意义的关系。

(传院的同学,研方中的量化和质化,搞懂了吗?)

「几谏」,不是有没有传播效果,说服效果的问题,那是对路人甲audience用的方法。

几谏,是一种行为,在这种行为中,德性与意义,冒了出来。而且只有在亲情中,才冒了出来。

德性与德性的意义,是当下的,只是当下一念的行为,无法被「抽象永恒客观化」。是质化的。无法量化。

正因为「意义无法量化」,所以谈意义的研究论文,被称为质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