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教學總網站

2021年2月28日 星期日

《論語.公冶長》 #27/ 2021.02


子曰:「已矣乎!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。」

這句應可以看得懂。

內自訟,即是反省。

這好像沒有什麼了不起啊!對不對。

反省,在我們的日常生活,在媒體的內容中,不是出現的多如牛毛!

孔子講的很讓人想多去想一下:他老人家在感嘆什麼?

怎麼可能「未見」呢?這代表什麼意思呢?

《章句》:
人有過而能自知者鮮矣,知過而能內自訟者為尤鮮。能內自訟,則其悔悟深切而能改必矣。

章句談的深,我佩服。

一、有過「自知」。自知是指自己告訴自己的。

大部分,我們往往都是要「別人反省」,自己很少。
再來,如果你真的反省自己,你的反省內容,又往往是別人給你的。

你有這樣的經驗:「自己從自己湧出一種聲音」,這聲音說,你不對。
這是良心的聲音。
這才是內自訟。

來自良心的,所以才是「超越的」,是「跨時空而有意義的」;其他的外在給的,都是某種社會性的流行。

流行的都是一陣一陣,而且這次和上次相反,而且都只是讓你不要活著無聊而已。

二、悔悟而能改。改,很重要。但我們不容易改。改,很痛。

只有從自己內出湧出的聲音,湧出的力量,湧出的痛,於是,你才會想去「改變自己」。

拿著社會的流行話語,然後說自己有在反省,那只是「追星」。追一種社會性流行的思想星星而已。

不流行了,就換思想。對你的改變自己,沒有幫助。


《论语.公冶长》 27/ 2021.02
子曰:「已矣乎!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。」

这句应可以看得懂。

内自讼,即是反省。

这好像没有什么了不起啊!对不对。

反省,在我们的日常生活,在媒体的内容中,不是出现的多如牛毛!

孔子讲的很让人想多去想一下:他老人家在感叹什么?

怎么可能「未见」呢?这代表什么意思呢?

《章句》:
人有过而能自知者鲜矣,知过而能内自讼者为尤鲜。能内自讼,则其悔悟深切而能改必矣。

章句谈的深,我佩服。

一、有过「自知」。自知是指自己告诉自己的。

大部分,我们往往都是要「别人反省」,自己很少。
再来,如果你真的反省自己,你的反省内容,又往往是别人给你的。

你有这样的经验:「自己从自己涌出一种声音」,这声音说,你不对。
这是良心的声音。
这才是内自讼。

来自良心的,所以才是「超越的」,是「跨时空而有意义的」;其他的外在给的,都是某种社会性的流行。

流行的都是一阵一阵,而且这次和上次相反,而且都只是让你不要活着无聊而已。

二、悔悟而能改。改,很重要。但我们不容易改。改,很痛。

只有从自己内出涌出的声音,涌出的力量,涌出的痛,于是,你才会想去「改变自己」。

拿着社会的流行话语,然后说自己有在反省,那只是「追星」。追一种社会性流行的思想星星而已。

不流行了,就换思想。对你的改变自己,没有帮助。



2021年2月25日 星期四

《論語.公冶長》 #26/ 2021.02


顏淵、季路侍。子曰:「盍各言爾志?」子路曰:「願車馬、衣輕裘,與朋友共。敝之而無憾。」顏淵曰:「願無伐善,無施勞。」子路曰:「願聞子之志。」子曰:「老者安之,朋友信之,少者懷之。」

白話譯:
顏淵、季路侍奉時。孔子說:「為什麽不說說各人的願望呢?」子路說:「願將車馬和裘衣和朋友共用,壞了也不遺憾。」顏淵說:「但願能做到不夸耀優點、不宣揚功勞。」子路說:「您的願望呢?」孔子說:「但願老人能享受安樂,少兒能得到關懷,朋友能夠信任我。」


「老者安之,朋友信之,少者懷之」,這是孔子的「願」;
有願,生命才有方向感,才能指出追求的方向。

「老者安之,朋友信之,少者懷之」,這句,你可以聽煩了,老古板。

來,
你從現在去觀察各式各樣的領導人,去聽聽他們的「願」,
比一比,
你就會知道,
要有這種「願」,這種孔子的願,是一種難得。

真的難得!

安、信、懷,都是內心的,都是生命成長的象徵。

**
《论语.公冶长》 26/ 2021.02
颜渊、季路侍。子曰:「盍各言尔志?」子路曰:「愿车马、衣轻裘,与朋友共。敝之而无憾。」颜渊曰:「愿无伐善,无施劳。」子路曰:「愿闻子之志。」子曰:「老者安之,朋友信之,少者怀之。」

白话译:
颜渊、季路侍奉时。孔子说:「为什么不说说各人的愿望呢?」子路说:「愿将车马和裘衣和朋友共享,坏了也不遗憾。」颜渊说:「但愿能做到不夸耀优点、不宣扬功劳。」子路说:「您的愿望呢?」孔子说:「但愿老人能享受安乐,少儿能得到关怀,朋友能够信任我。」


「老者安之,朋友信之,少者怀之」,这是孔子的「愿」;
有愿,生命才有方向感,才能指出追求的方向。

「老者安之,朋友信之,少者怀之」,这句,你可以听烦了,老古板。

来,
你从现在去观察各式各样的领导人,去听听他们的「愿」,
比一比,
你就会知道,
要有这种「愿」,这种孔子的愿,是一种难得。

真的难得!

安、信、怀,都是内心的,都是生命成长的象征。


2021年2月24日 星期三

《論語.公冶長》 #25/ 2021.02


子曰:「巧言、令色、足恭,左丘明恥之,丘亦恥之。匿怨而友其人,左丘明恥之,丘亦恥之。」

白話譯:
孔子說:「甜言蜜語、滿臉堆笑、點頭哈腰,左丘明認為可恥,我也認為可恥;心懷怨恨跟人交朋友,左丘明認為可恥,我也認為可恥。」

這裡有四種行為模式,孔子特別提出來,要注意。

一、巧言、二、令色、三、足恭、四、匿怨而友其人。

這四項有什麼相關性嗎?所以,孔子把這四種在同一對話場合中提出來。

這四種都是把「注意力」看到別人的身上;都是以別人的判斷來當作自己的價值。

甚至,扭曲了自己,只為了別人的眼光,「匿怨而友其人」。

這有什麼不好嗎?

華嚴經的十大願王中,不是有一條是:恆順眾生嗎?

儒家的修行,是從人的「道德意識」下手的;道德意識的最根源是自我的良心,自我的德性實踐。

不是從自我的道德意識出發,不是從自我對德性之實踐下手,
不管外在是什麼行為,不管那些行為你加上了什麼樣的偉大社會性口號,
都和德性無關,和你的生命層次的提升無關。
都只是你的「社會性化妝品」而已。

佛學是從認識論下手的,所以行法有所重點不同。

從認識論下手,以解脫為目的,所以,我即他人(即交互主體性),所以從恆順眾生中「看到」「了悟」生命中的德性(佛性)。

儒學,從當下對德性的實踐中,「感受」到「生命中德性之真實存在」。

你幫了老太太過馬路,雖然你打卡慢了,但你仍會有感「心中有樂」。

**
《论语.公冶长》 25/ 2021.02
子曰:「巧言、令色、足恭,左丘明耻之,丘亦耻之。匿怨而友其人,左丘明耻之,丘亦耻之。」

白话译:
孔子说:「甜言蜜语、满脸堆笑、点头哈腰,左丘明认为可耻,我也认为可耻;心怀怨恨跟人交朋友,左丘明认为可耻,我也认为可耻。」

这里有四种行为模式,孔子特别提出来,要注意。

一、巧言、二、令色、三、足恭、四、匿怨而友其人。

这四项有什么相关性吗?所以,孔子把这四种在同一对话场合中提出来。

这四种都是把「注意力」看到别人的身上;都是以别人的判断来当作自己的价值。

甚至,扭曲了自己,只为了别人的眼光,「匿怨而友其人」。

这有什么不好吗?

华严经的十大愿王中,不是有一条是:恒顺众生吗?

儒家的修行,是从人的「道德意识」下手的;道德意识的最根源是自我的良心,自我的德性实践。

不是从自我的道德意识出发,不是从自我对德性之实践下手,
不管外在是什么行为,不管那些行为你加上了什么样的伟大社会性口号,
都和德性无关,和你的生命层次的提升无关。
都只是你的「社会性化妆品」而已。

佛学是从认识论下手的,所以行法有所重点不同。

从认识论下手,以解脱为目的,所以,我即他人(即交互主体性),所以从恒顺众生中「看到」「了悟」生命中的德性(佛性)。

儒学,从当下对德性的实践中,「感受」到「生命中德性之真实存在」。

你帮了老太太过马路,虽然你打卡慢了,但你仍会有感「心中有乐」。





《論語.公冶長》 #24/ 2021.02


子曰:「孰謂微生高直?或乞醯焉,乞諸其鄰而與之。」

白話譯:
孔子說:「誰說微生直爽?有人向他要醋,他家沒有時,卻到鄰居家要來給人。」

這一個有趣的故事。

從一常生活的運作而言,如果有這樣的朋友,蠻好的啊。不是嗎?

但孔夫子這本言論集,所談的並不是日常生活小tips;
孔夫子都是從人生的日常經驗現象來指向「德向成熟」之可能性的方向。

就日常生活便利而言,微生是「好人卡」的人啊;
但拿「好人卡」的人,和德性之成熟一點關係都沒有。!

如果你生命中並沒有德性實踐而來的品質,但你買了所有論語相關的書,那對德性的成長沒有用。

生命中自己有的,才能是德性;其他外來的德性打扮,都是化妝品,恐有傷皮膚。


《论语.公冶长》 24/ 2021.02
子曰:「孰谓微生高直?或乞酰焉,乞诸其邻而与之。」

白话译:
孔子说:「谁说微生直爽?有人向他要醋,他家没有时,却到邻居家要来给人。」

这一个有趣的故事。

从一常生活的运作而言,如果有这样的朋友,蛮好的啊。不是吗?

但孔夫子这本言论集,所谈的并不是日常生活小tips;
孔夫子都是从人生的日常经验现象来指向「德向成熟」之可能性的方向。

就日常生活便利而言,微生是「好人卡」的人啊;
但拿「好人卡」的人,和德性之成熟一点关系都没有。!

如果你生命中并没有德性实践而来的质量,但你买了所有论语相关的书,那对德性的成长没有用。

生命中自己有的,才能是德性;其他外来的德性打扮,都是化妆品,恐有伤皮肤。

2021年2月22日 星期一

《論語.公冶長》 #23/ 2021.02


子曰:「伯夷、叔齊不念舊惡,怨是用希。」

白話譯:
孔子說:「伯夷、叔齊不記仇,怨恨他們的人也就很少。」

這句是很棒的人生經驗談,格言。

但,你做不到。我也一樣。

但,我認同這方向,一直試著往這方向做好;雖然,失敗的例子,很多多。

來,如果你真的能「不念舊惡」,那麼就真的會有這種人生效果「怨用是希」,即很少人會怨你。

這裡有人生的真理。

真理就是:你如此做,就一定會有這種效果。

來,換一個角度講,如果你想要你的人生中,怨恨你的人是「少的」;
你有什麼辦去?

來,跟你說,「不念舊惡」是唯一的方法。唯一。

你會發現,你不用去巴結別人;
只要你的生命真的能有這種品質,不念舊惡的品質,「怨用是希」的效果就會出來。

換言之,調整自己,比改變別人,更重要。

這是古典學問的特色,但這是真理。

不是嗎?

在我們這個社會,我們不斷的用各種美麗的口號/理念,去改變別人。

所以呢?這社會怨恨更多了,還是更少?

不念舊惡,是修行,是調整自己,所以「很難」。
所以,各種(宗教)修行系統,才會有行法,去改變自己的方法。

禱告,是一種。
打坐,是一種。
讀聖賢書,是一種。
莫以善小而不為,莫以惡小而為之,是一種。……行法。

**
《论语.公冶长》 23/ 2021.02
子曰:「伯夷、叔齐不念旧恶,怨是用希。」

白话译:
孔子说:「伯夷、叔齐不记仇,怨恨他们的人也就很少。」

这句是很棒的人生经验谈,格言。

但,你做不到。我也一样。

但,我认同这方向,一直试着往这方向做好;虽然,失败的例子,很多多。

来,如果你真的能「不念旧恶」,那么就真的会有这种人生效果「怨用是希」,即很少人会怨你。

这里有人生的真理。

真理就是:你如此做,就一定会有这种效果。

来,换一个角度讲,如果你想要你的人生中,怨恨你的人是「少的」;
你有什么办去?

来,跟你说,「不念旧恶」是唯一的方法。唯一。

你会发现,你不用去巴结别人;
只要你的生命真的能有这种质量,不念旧恶的质量,「怨用是希」的效果就会出来。

换言之,调整自己,比改变别人,更重要。

这是古典学问的特色,但这是真理。

不是吗?

在我们这个社会,我们不断的用各种美丽的口号/理念,去改变别人。

所以呢?这社会怨恨更多了,还是更少?

不念旧恶,是修行,是调整自己,所以「很难」。
所以,各种(宗教)修行系统,才会有行法,去改变自己的方法。

祷告,是一种。
打坐,是一种。
读圣贤书,是一种。
莫以善小而不为,莫以恶小而为之,是一种。……行法。



2021年2月18日 星期四

《論語.公冶長》 #22/ 2021.02


子在陳曰:「歸與!歸與!吾黨之小子狂簡,斐然成章,不知所以裁之。」


白話譯:
孔子在陳國,說:「回去吧!回去吧!家鄉的年輕人志大才疏,文採揚揚,卻不知該怎樣去學習。」

年輕時,讀到這裡,只是覺得這是對孔子生平的一個記載。

孔子想回去教學,如是而已。

這當然是人生的選項。

但,現在我有更深一層的感觸,這種選項「回去教書」,是不是一種不得不然的抉擇;
這裡不得不然是指,那是一種更有價值的選項。

可以教書,可以當官,可以做生意,這些都是人生的選項。
但,這些選項是平行的嗎?
或是說,教書這種選項是更有價值的呢?

但,我們憑什麼說,做這個做那個是更有價值的?
其他的選項,為什麼就不是更有價值的,教書就是?

在這個時代,有一個術語:志業。

不是事業,是志業。

志業,是指「做那種」會是你生命發光發熱最好的途徑和媒介。

人在追問了自己許多年後,才能會對這問題有答案,而且每個人的答案不同。

志業,是與「價值」「意義」等這些連在一起的。對。

但,「價值」與「意義」卻不是來自外面的標準和口號,而是來自你深心經歷的感受。

尤其是「與形而上價值意義」打交道的經歷。因為你感受到某種具永恆性的價值感。


《论语.公冶长》 22/ 2021.02
子在陈曰:「归与!归与!吾党之小子狂简,斐然成章,不知所以裁之。」


白话译:
孔子在陈国,说:「回去吧!回去吧!家乡的年轻人志大才疏,文采扬扬,却不知该怎样去学习。」

年轻时,读到这里,只是觉得这是对孔子生平的一个记载。

孔子想回去教学,如是而已。

这当然是人生的选项。

但,现在我有更深一层的感触,这种选项「回去教书」,是不是一种不得不然的抉择;
这里不得不然是指,那是一种更有价值的选项。

可以教书,可以当官,可以做生意,这些都是人生的选项。
但,这些选项是平行的吗?
或是说,教书这种选项是更有价值的呢?

但,我们凭什么说,做这个做那个是更有价值的?
其他的选项,为什么就不是更有价值的,教书就是?

在这个时代,有一个术语:志业。

不是事业,是志业。

志业,是指「做那种」会是你生命发光发热最好的途径和媒介。

人在追问了自己许多年后,才能会对这问题有答案,而且每个人的答案不同。

志业,是与「价值」「意义」等这些连在一起的。对。

但,「价值」与「意义」却不是来自外面的标准和口号,而是来自你深心经历的感受。

尤其是「与形而上价值意义」打交道的经历。因为你感受到某种具永恒性的价值感。


2021年2月17日 星期三

《論語.公冶長》 #21/ 2021.02


子曰:「甯武子邦有道則知,邦無道則愚。其知可及也,其愚不可及也。」

白話譯:
孔子說:「寧武子這人,國家興盛時,就聰明,國家亂時,就愚笨。他的聰明可以學得來,他的愚笨別人學不來。」

愚笨,就是聰明。

這是矛盾的語言表述。

聰明是一種概念;而愚笨又是一種概念。
用我們所熟知的排中律來看語言,這是無法被理解的。你不能說熱就是冷。

這種經驗中語言表述的矛盾,在「德性領域」中卻不是矛盾。
說一個笨笨的都是聽別人的人,是很聰明的行為或修為之人,是可以我們來「理悟的」。
德性行為帶來了另一種理解的面向,指向了德性是一種領域,那種領域是「存在的」,而且比「經驗的領域」更深刻,所以可以包容經驗界的矛盾和對立。

所以,吃虧就是佔便宜,愛人如己,這種矛盾的句子,在邏輯中不可解,但你卻若有所感的可以感悟理解。
你未必敢如此去做,因為那和經驗直觀相反;但你的內在有一種聲音卻會冒了出來說,那是一種「可能性」,一種去改變自己的可能性。

可能性需要勇氣,正如同德性實踐。德性實踐是指向改變自己的。

自己改變了,這世界會用一種升級了的面貌,重新和你產生生活關係。
在這種新的關係中,你才能真正的去「改變」社會;否則,在舊關係中,你只是利用社會。


《论语.公冶长》 21/ 2021.02
子曰:「宁武子邦有道则知,邦无道则愚。其知可及也,其愚不可及也。」

白话译:
孔子说:「宁武子这人,国家兴盛时,就聪明,国家乱时,就愚笨。他的聪明可以学得来,他的愚笨别人学不来。」

愚笨,就是聪明。

这是矛盾的语言表述。

聪明是一种概念;而愚笨又是一种概念。
用我们所熟知的排中律来看语言,这是无法被理解的。你不能说热就是冷。

这种经验中语言表述的矛盾,在「德性领域」中却不是矛盾。
说一个笨笨的都是听别人的人,是很聪明的行为或修为之人,是可以我们来「理悟的」。
德性行为带来了另一种理解的面向,指向了德性是一种领域,那种领域是「存在的」,而且比「经验的领域」更深刻,所以可以包容经验界的矛盾和对立。

所以,吃亏就是占便宜,爱人如己,这种矛盾的句子,在逻辑中不可解,但你却若有所感的可以感悟理解。
你未必敢如此去做,因为那和经验直观相反;但你的内在有一种声音却会冒了出来说,那是一种「可能性」,一种去改变自己的可能性。

可能性需要勇气,正如同德性实践。德性实践是指向改变自己的。

自己改变了,这世界会用一种升级了的面貌,重新和你产生生活关系。
在这种新的关系中,你才能真正的去「改变」社会;否则,在旧关系中,你只是利用社会。

2021年2月16日 星期二

《論語.公冶長》 #20/ 2021.02


季文子三思而後行。子聞之,曰:「再,斯可矣。」

白話譯:
季文子遇事總要思考三次,然後才行動。孔子聽說後,說:「思考兩次就可以了。」

這句,是修行的話語。

來,
從一般日常的角度而言,多多去想幾次,是更好的。
常道「多謀善慮」,總是多一層目標可以被達成的保障。
一般,我們不也是被要求「計畫,計畫,再計畫」。

這是一般人間世「要去達到人為機心之目標」所應有的態度。

人為機心,並不是壞,並不是惡,只是目標是某種經驗欲望目的的達成。

孔子為什麼說「想二次」就好了。

從人間世行事而言,這講不通的。

但孔子是從修行的角度來談的,談,人如何與「形而上的指引方向」相配合,
這形而上的指引性是來自「良心的聲音」,或「仁」。
當然,也可以是上帝或聖靈。

人有良心,有良心良能,有仁,在我們的日常行事中,一定有會聲音出來,
只是很小聲,只是你易於忽略。

尤其你如果有特定的利害關係目的,那良心的聲音,一定被擋在「心外」。

你有沒有這種經驗,往往在面對事情的當下反應,「良心」的聲音最大聲,
想第二次要如何去做,漸小,但還有;
想到第三次時,大概就沒有什麼良心的聲音了,
只有你個人的利害關係。

所以,如果,對你而言,生命是一段與良心共舞的自我圓滿的過程,
真的,凡事不要想太多次。
十之八九,想那麼多次,往往沒有什麼「道德上的」「公義上的」美感。

但是,不要想三次的依良心的聲音,真的只有「美感」嗎?
不是的,
常道的是:人算不如天算。

《舊約》:
敬畏耶和華就是生命的泉源,可以使人離開死亡的網羅。箴14:27


《论语.公冶长》 20/ 2021.02
季文子三思而后行。子闻之,曰:「再,斯可矣。」

白话译:
季文子遇事总要思考三次,然后才行动。孔子听说后,说:「思考两次就可以了。」

这句,是修行的话语。

来,
从一般日常的角度而言,多多去想几次,是更好的。
常道「多谋善虑」,总是多一层目标可以被达成的保障。
一般,我们不也是被要求「计划,计划,再计划」。

这是一般人间世「要去达到人为机心之目标」所应有的态度。

人为机心,并不是坏,并不是恶,只是目标是某种经验欲望目的的达成。

孔子为什么说「想二次」就好了。

从人间世行事而言,这讲不通的。

但孔子是从修行的角度来谈的,谈,人如何与「形而上的指引方向」相配合,
这形而上的指引性是来自「良心的声音」,或「仁」。
当然,也可以是上帝或圣灵。

人有良心,有良心良能,有仁,在我们的日常行事中,一定有会声音出来,
只是很小声,只是你易于忽略。

尤其你如果有特定的利害关系目的,那良心的声音,一定被挡在「心外」。

你有没有这种经验,往往在面对事情的当下反应,「良心」的声音最大声,
想第二次要如何去做,渐小,但还有;
想到第三次时,大概就没有什么良心的声音了,
只有你个人的利害关系。

所以,如果,对你而言,生命是一段与良心共舞的自我圆满的过程,
真的,凡事不要想太多次。
十之八九,想那么多次,往往没有什么「道德上的」「公义上的」美感。

但是,不要想三次的依良心的声音,真的只有「美感」吗?
不是的,
常道的是:人算不如天算。

《旧约》:
敬畏耶和华就是生命的泉源,可以使人离开死亡的网罗。箴14:27




2021年2月15日 星期一

《論語.公冶長》 #19/ 2021.02


子張問曰:「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,無喜色;三已之,無慍色。舊令尹之政,必以告新令尹。何如?」子曰:「忠矣。」曰:「仁矣乎?」曰:「未知,焉得仁?」「崔子弒齊君,陳文子有馬十乘,棄而違之。至於他邦,則曰:『猶吾大夫崔子也。』違之。之一邦,則又曰:『猶吾大夫崔子也。』違之。何如?」子曰:「清矣。」曰:「仁矣乎?」曰:「未知。焉得仁?」

白話譯:
子張問:「子文三次做宰相時,沒感到高興;三次被罷免時,沒感到委屈。卸任前,總是認真地辦理交接事宜,怎樣?」孔子說:「算忠心了。」問:「算仁嗎?」答:「不知道,哪來仁?」又問:「崔子殺了齊莊公,陳文子拋棄家產跑了。到了另一國,他說:『這裏的大夫同崔子一樣。』又跑了。再到一國,再說:『他們同崔子一樣。』再跑了。怎樣?」孔子說:「算清白了。」問:「算仁嗎?」答:「不知道,哪來仁?」

這些事件被記錄下來,是為了說明「仁」,是什麼?

古代經典很不喜歡用「定義」的方式來表達某種與形而上有關的概念。

所以《老子》一開始就是:「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。」

現代的術語,即是「經驗的」無法完全的去形容「形而上的/理念的」。
任何經驗的,都是時、空限制下的東東,都是某種變型過的東東了,
我們只能透過「經驗的」去指向「形而上的或超驗的」,
人必須藉由「經驗的」去超越地「理解/體悟」形而上的。

這是古典文本的敘事模式。

《章句》:
然其所以三仕三已而告新令尹者,未知其皆出於天理而無人欲之私也,是以夫子但許其忠,而未許其仁也。

這種解釋也挺麻煩的。那到底什麼是「出於天理」呢?而又如何判斷是不是「出於人欲」呢?

這是一直吵不停不的問題。我沒有解答。

但古典文本指出了人的某種「二面性」,即形而上的與社會化的二種綜合下的二面性之特質。

傳統文本會強調,形而上的是「社會性發展的指向性基礎」。

例如,我們都想要有公平公正公義的社會。為什麼?為什麼不是往另一相反的方向發展。

因為我們都有某種形而上的感受,那種感受指引著我們在特定物質條件中往理念的/形而上的方向去追求。

只要是社會的、經驗的,都不會是完美的、完整的;但,人之所以為人,就是有某種往理念而行的衝動和實踐力。

**

《论语.公冶长》 19/ 2021.02
子张问曰:「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,无喜色;三已之,无愠色。旧令尹之政,必以告新令尹。何如?」子曰:「忠矣。」曰:「仁矣乎?」曰:「未知,焉得仁?」「崔子弒齐君,陈文子有马十乘,弃而违之。至于他邦,则曰:『犹吾大夫崔子也。』违之。之一邦,则又曰:『犹吾大夫崔子也。』违之。何如?」子曰:「清矣。」曰:「仁矣乎?」曰:「未知。焉得仁?」

白话译:
子张问:「子文三次做宰相时,没感到高兴;三次被罢免时,没感到委屈。卸任前,总是认真地办理交接事宜,怎样?」孔子说:「算忠心了。」问:「算仁吗?」答:「不知道,哪来仁?」又问:「崔子杀了齐庄公,陈文子抛弃家产跑了。到了另一国,他说:『这里的大夫同崔子一样。』又跑了。再到一国,再说:『他们同崔子一样。』再跑了。怎样?」孔子说:「算清白了。」问:「算仁吗?」答:「不知道,哪来仁?」

这些事件被记录下来,是为了说明「仁」,是什么?

古代经典很不喜欢用「定义」的方式来表达某种与形而上有关的概念。

所以《老子》一开始就是:「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。」

现代的术语,即是「经验的」无法完全的去形容「形而上的/理念的」。
任何经验的,都是时、空限制下的东东,都是某种变型过的东东了,
我们只能透过「经验的」去指向「形而上的或超验的」,
人必须藉由「经验的」去超越地「理解/体悟」形而上的。

这是古典文本的叙事模式。

《章句》:
然其所以三仕三已而告新令尹者,未知其皆出于天理而无人欲之私也,是以夫子但许其忠,而未许其仁也。

这种解释也挺麻烦的。那到底什么是「出于天理」呢?而又如何判断是不是「出于人欲」呢?

这是一直吵不停不的问题。我没有解答。

但古典文本指出了人的某种「二面性」,即形而上的与社会化的二种综合下的二面性之特质。

传统文本会强调,形而上的是「社会性发展的指向性基础」。

例如,我们都想要有公平公正公义的社会。为什么?为什么不是往另一相反的方向发展。

因为我们都有某种形而上的感受,那种感受指引着我们在特定物质条件中往理念的/形而上的方向去追求。

只要是社会的、经验的,都不会是完美的、完整的;但,人之所以为人,就是有某种往理念而行的冲动和实践力。



2021年2月14日 星期日

《論語.公冶長》 #18/ 2021.02


子曰:「臧文仲居蔡,山節藻梲,何如其知也?」

白話譯:
孔子說:「臧文仲建造自己的宗廟,房頂呈拱形,柱子上畫著水草圖案,廟內有藏著大龜,像是天子宗廟,這怎麽算明智?」

從一般日常的觀念而言,這是指「越出了自己本分的行為」。
但依目前的競爭觀念而言,「越出了自己」卻是被鼓勵的,所以強調創意,強調出格等現象。

這是一種矛盾。

但論語從「山節藻梲」中看到的不是某種社會性的競爭效果和利益,
而是,
這「山節藻梲」代表了一種人的德性的層次。

《章句》:而諂瀆鬼神如此,安得為知?春秋傳所謂作虛器,即此事也。

《注疏》:節者,栭也。刻鏤為山。梲者,梁上楹,畫為藻文。言其奢侈。

「諂瀆鬼神」「言其奢侈」是這種事件所反映的心靈德性之檔次。

德性之檔次,最後是會有決定性的影響力於對現世經驗界之發展。

這是古典經典對人生與社會或宇宙之間關係的一種理解架構。德性公義是最後的奠基地。

我們現在世界,把德性與社會呈現只當作二種只是偶然性的交涉而已。

所以我們用盡各種手段來維護獲得自己想要的東東;
德性,嗯,只是一種社交上的門面話,一種口頭禪而已。
二者,無關。

要你相信德性、公義是奠基地,對年輕人而言,很難。為了目的而有想要就要的合法手段行為,並不太難。

願有一天你會去想想這種德性公義是奠基地的可能性!會的。歲月會改變一個人。

最近我愛看《舊約》,因為舊約裡有更多的歷史教訓;往往讓我想起以前歷史本科時所讀的歷史教訓。

公義是歷史的核心。依公義所以興,不是依權謀和手段。

但歷史中有很多權謀和手段,所以歷史興興滅滅起起伏伏。

沒有德性與公義為基礎的人物和家族,也是如此。德性奠基地一旦爛掉,崩毀只是遲早的事。


《论语.公冶长》 18/ 2021.02
子曰:「臧文仲居蔡,山节藻梲,何如其知也?」

白话译:
孔子说:「臧文仲建造自己的宗庙,房顶呈拱形,柱子上画着水草图案,庙内有藏着大龟,像是天子宗庙,这怎么算明智?」

从一般日常的观念而言,这是指「越出了自己本分的行为」。
但依目前的竞争观念而言,「越出了自己」却是被鼓励的,所以强调创意,强调出格等现象。

这是一种矛盾。

但论语从「山节藻梲」中看到的不是某种社会性的竞争效果和利益,
而是,
这「山节藻梲」代表了一种人的德性的层次。

《章句》:而谄渎鬼神如此,安得为知?春秋传所谓作虚器,即此事也。

《注疏》:节者,栭也。刻镂为山。梲者,梁上楹,画为藻文。言其奢侈。

「谄渎鬼神」「言其奢侈」是这种事件所反映的心灵德性之档次。

德性之档次,最后是会有决定性的影响力于对现世经验界之发展。

这是古典经典对人生与社会或宇宙之间关系的一种理解架构。德性公义是最后的奠基地。

我们现在世界,把德性与社会呈现只当作二种只是偶然性的交涉而已。

所以我们用尽各种手段来维护获得自己想要的东东;
德性,嗯,只是一种社交上的门面话,一种口头禅而已。
二者,无关。

要你相信德性、公义是奠基地,对年轻人而言,很难。为了目的而有想要就要的合法手段行为,并不太难。

愿有一天你会去想想这种德性公义是奠基地的可能性!会的。岁月会改变一个人。

最近我爱看《旧约》,因为旧约里有更多的历史教训;往往让我想起以前历史本科时所读的历史教训。

公义是历史的核心。依公义所以兴,不是依权谋和手段。

但历史中有很多权谋和手段,所以历史兴兴灭灭起起伏伏。

没有德性与公义为基础的人物和家族,也是如此。德性奠基地一旦烂掉,崩毁只是迟早的事。


2021年2月9日 星期二

《論語.公冶長》 #17/ 2021.02


子曰:「晏平仲善與人交,久而敬之。」

「久」而「敬」之,久與敬,在這裡被用得極好。

人與人相處,不管是和誰,久了,會沒有掉的一種感受就是「敬」。

從,人這種肉體存在物而言,只要是和「肉體經驗」相關而來的感受,
滿足與消失,是必然的過程。

「敬」卻不是,敬有時並不會因久而消失。因為久而敬之,來自「他人的德性而來的給你的感受」。

要能被別人「久而敬之」,只有來自一個人的德性;否則,不管什麼關係的人,都不會有久而敬之發生。

短暫的敬,不算哦。那往往只是某種和肉體相關的利害關係感。

倒過來,久敬代表了你的人生行事中,「德性」是不是在你的生命實踐中。

你久而敬之過那個人嗎?

你覺得你有可能被別人「久而敬之」嗎?


《论语.公冶长》 17/ 2021.02
子曰:「晏平仲善与人交,久而敬之。」

「久」而「敬」之,久与敬,在这里被用得极好。

人与人相处,不管是和谁,久了,会没有掉的一种感受就是「敬」。

从,人这种肉体存在物而言,只要是和「肉体经验」相关而来的感受,
满足与消失,是必然的过程。

「敬」却不是,敬有时并不会因久而消失。因为久而敬之,来自「他人的德性而来的给你的感受」。

要能被别人「久而敬之」,只有来自一个人的德性;否则,不管什么关系的人,都不会有久而敬之发生。

短暂的敬,不算哦。那往往只是某种和肉体相关的利害关系感。

倒过来,久敬代表了你的人生行事中,「德性」是不是在你的生命实践中。

你久而敬之过那个人吗?

你觉得你有可能被别人「久而敬之」吗?


2021年2月8日 星期一

《論語.公冶長》 #16/ 2021.02


子謂子產,「有君子之道四焉:其行己也恭,其事上也敬,其養民也惠,其使民也義。」

這句,也不用白話譯,文言文應懂的。

這裡有四種行為,嗯,變老古板的,以現代的風氣而言。

說古板,那是因為「那種語言文字」讓你覺得教條;
再進步說,你沒感覺,那是因為,這是「向內求」的一種論述。

我們早就活在「向外求」的風氣中,
一談向內求的,即自我要求的,你就不喜。

有誰會喜呢?我也不會。反省自己是痛苦的,是挖自己的肉。痛啊。

但,反省自己的在痛苦中,你恰恰會成長。

這是一定的,成長本來就是建立在否定以前的自己中,不然什麼是成長!

其行己也恭,其事上也敬,其養民也惠,其使民也義。

這四條,是我們可以去反省自己的一些項目。

孔子幫你列出來。

來,更進一步講,
這樣去做,是讓你的生命合於「公義」去做,合於人的某種倫理性的目的去做,
讓你一舉一動有一種形而上的光輝;
借用基督教用語,就是活出基督的樣式。

德性之行,必然有回報。

我們往往只看到機巧、口號、利害,用你的當下的權力與聰明來達到你想要的。

說德性之行,會有回報。這好笑兼迷信。

沒關係。

在舊約中,上帝把以色列人立起來,成就王國;也可以使之倒下,被擄為奴。
只因,德性不生,或著說,違了和上帝的約,一種活在公義的約。

雖說信不信在人。但歷史往往昭著。

傳統的講法是:天道好還。

德性之行是有後作用力的。所以,康德論證了「德福一致」。

**
《论语.公冶长》 16/ 2021.02
子谓子产,「有君子之道四焉:其行己也恭,其事上也敬,其养民也惠,其使民也义。」

这句,也不用白话译,文言文应懂的。

这里有四种行为,嗯,变老古板的,以现代的风气而言。

说古板,那是因为「那种语言文字」让你觉得教条;
再进步说,你没感觉,那是因为,这是「向内求」的一种论述。

我们早就活在「向外求」的风气中,
一谈向内求的,即自我要求的,你就不喜。

有谁会喜呢?我也不会。反省自己是痛苦的,是挖自己的肉。痛啊。

但,反省自己的在痛苦中,你恰恰会成长。

这是一定的,成长本来就是建立在否定以前的自己中,不然什么是成长!

其行己也恭,其事上也敬,其养民也惠,其使民也义。

这四条,是我们可以去反省自己的一些项目。

孔子帮你列出来。

来,更进一步讲,
这样去做,是让你的生命合于「公义」去做,合于人的某种伦理性的目的去做,
让你一举一动有一种形而上的光辉;
借用基督教用语,就是活出基督的样式。

德性之行,必然有回报。

我们往往只看到机巧、口号、利害,用你的当下的权力与聪明来达到你想要的。

说德性之行,会有回报。这好笑兼迷信。

没关系。

在旧约中,上帝把以色列人立起来,成就王国;也可以使之倒下,被掳为奴。
只因,德性不生,或着说,违了和上帝的约,一种活在公义的约。

虽说信不信在人。但历史往往昭著。

传统的讲法是:天道好还。

德性之行是有后作用力的。所以,康德论证了「德福一致」。


2021年2月7日 星期日

《論語.公冶長》 #15/ 2021.02


子貢問曰:「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?」子曰:「敏而好學,不恥下問,是以謂之文也。」

這句,就不白話譯了。

文,即讀書或文藝活動。

我們用讀書來當例子吧。

讀書有二個重要的條件,一、敏而好學,二、不恥下問。

會有一,「必然」就自然會有二。正如同餓了就會去吃一樣。
真的好學,下問是沒有什麼障礙的。無法下問,那「好學」是假的,裝出來的。

所以核心在於「敏而好學」,中的「敏」字。因為,這是這句子之所以可能的發動點。

什麼是敏,就是敏感。

所以,你會去敏感到什麼,而這種敏感的不可避免的推動力,讓你去尋求對這「敏感到的什麼」去進行理解。這種推動必須是必然性的,所以「不恥下問」才有可能。

如果這種敏感不是具有「必然性的」「不可避免的」推動力,那「好學」的「好」字,就無法獲得保障。

有學、無學如果只是習慣和情緒,那是偶然性,那就無法「好」學,也就無「不恥下問」。

怎麼樣的「敏」是具有必然性的推動力?

人,為什麼會有「敏」這種能力呢?因為,有某種「差異」存在。只有差異存在,你才能「辨視」出來。

所以黑格爾說,絕對的黑和絕對的白,都是一樣,都無法讓你看到東西。

差異之所以能呈現,是因為有一個「視域」在其背後撐著,也就是說要有一「背景域」的存在;
在背景域的襯托對比之下,於是「某物」就會以差異的樣態被凸顯,於是就被你「敏感」到了,即意識到了「某物性」之存在。

因為有背景域的「已然存在」,所以那凸顯是「必然的」,所以你的「敏感」到某物也是必然的。
那是來自背景域必然性的對比所推動出來的,不是你個人之喜好而來。
在這種「必然性下」,於是你的「好學」的「好」字,才有真正推動力的保障。

背景域,一定要有,這句才能成立。

如何有背景域,「多讀書」。

真的,大學生們,請大量閱讀,如此你才有大背景域之存在,於是你的「敏而好學」才能是「真正的」,「有基礎地的」。

有了差異,所以你才能敏感到凸顯,於是你才能對之好學,即對之推理思考。

同學,再講一次,只要是不多讀書,就不可能獨立思考。因為根本沒有背景域可以浮出東西來你「對之思考」。

你的想來想去,都只是別人給你的句子的再重新排列組合,而已。這是,堆「概念積木」,長大的小朋友在玩的。

嗯,獨立思考,你喊累了嗎?去多讀書吧。

**
《论语.公冶长》 15/ 2021.02
子贡问曰:「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?」子曰:「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,是以谓之文也。」

这句,就不白话译了。

文,即读书或文艺活动。

我们用读书来当例子吧。

读书有二个重要的条件,一、敏而好学,二、不耻下问。

会有一,「必然」就自然会有二。正如同饿了就会去吃一样。
真的好学,下问是没有什么障碍的。无法下问,那「好学」是假的,装出来的。

所以核心在于「敏而好学」,中的「敏」字。因为,这是这句子之所以可能的发动点。

什么是敏,就是敏感。

所以,你会去敏感到什么,而这种敏感的不可避免的推动力,让你去寻求对这「敏感到的什么」去进行理解。这种推动必须是必然性的,所以「不耻下问」才有可能。

如果这种敏感不是具有「必然性的」「不可避免的」推动力,那「好学」的「好」字,就无法获得保障。

有学、无学如果只是习惯和情绪,那是偶然性,那就无法「好」学,也就无「不耻下问」。

怎么样的「敏」是具有必然性的推动力?

人,为什么会有「敏」这种能力呢?因为,有某种「差异」存在。只有差异存在,你才能「辨视」出来。

所以黑格尔说,绝对的黑和绝对的白,都是一样,都无法让你看到东西。

差异之所以能呈现,是因为有一个「视域」在其背后撑着,也就是说要有一「背景域」的存在;
在背景域的衬托对比之下,于是「某物」就会以差异的样态被凸显,于是就被你「敏感」到了,即意识到了「某物性」之存在。

因为有背景域的「已然存在」,所以那凸显是「必然的」,所以你的「敏感」到某物也是必然的。
那是来自背景域必然性的对比所推动出来的,不是你个人之喜好而来。
在这种「必然性下」,于是你的「好学」的「好」字,才有真正推动力的保障。

背景域,一定要有,这句才能成立。

如何有背景域,「多读书」。

真的,大学生们,请大量阅读,如此你才有大背景域之存在,于是你的「敏而好学」才能是「真正的」,「有基础地的」。

有了差异,所以你才能敏感到凸显,于是你才能对之好学,即对之推理思考。

同学,再讲一次,只要是不多读书,就不可能独立思考。因为根本没有背景域可以浮出东西来你「对之思考」。

你的想来想去,都只是别人给你的句子的再重新排列组合,而已。这是,堆「概念积木」,长大的小朋友在玩的。

嗯,独立思考,你喊累了吗?去多读书吧。


2021年2月4日 星期四

《論語.公冶長》 #14/ 2021.02


子路有聞,未之能行,唯恐有聞。

白話譯:
子路聽到一件該做的事,當沒有做完時,很怕又會聽到另一件。

為什麼?
因為,《章句》:前所聞者既未及行,故恐復有所聞而行之不給也。

他就是想把事情做好的人。

這是個人的特色嗎?換言之,這只是這一個人的某種「習慣」嗎?

不是。

這是「修行」的行法。

重點是,「實踐」,即去做。

去做,也沒有那麼古老板,你想像成去「練習騎腳踏車」。

沒有練習,不管你講的多好,聽的多多,你反正也不會。

但,我們可以問,「練了又如何」,生命多了那「技能」能有多大的改變嗎?

當你生命具足了「騎腳踏車」這種能力後,你去思考「到一個地方」的模式,
就會完全是不同的了。

對,最後,你思考的結果可能是「用走的更好」。

但,你是用一種「和以前生命不同的思考結構」來做出這種結論的。

德性的實踐,會讓你的生命的格局,在你不知不覺間,開展出另一種更開闊的格局;
你是在新的格局中來思考你的問題。

用大學的格局思考,自是完全不同於用國小的格局思考。

**
《论语.公冶长》 14/ 2021.02
子路有闻,未之能行,唯恐有闻。

白话译:
子路听到一件该做的事,当没有做完时,很怕又会听到另一件。

为什么?
因为,《章句》:前所闻者既未及行,故恐复有所闻而行之不给也。

他就是想把事情做好的人。

这是个人的特色吗?换言之,这只是这一个人的某种「习惯」吗?

不是。

这是「修行」的行法。

重点是,「实践」,即去做。

去做,也没有那么古老板,你想象成去「练习骑脚踏车」。

没有练习,不管你讲的多好,听的多多,你反正也不会。

但,我们可以问,「练了又如何」,生命多了那「技能」能有多大的改变吗?

当你生命具足了「骑脚踏车」这种能力后,你去思考「到一个地方」的模式,
就会完全是不同的了。

对,最后,你思考的结果可能是「用走的更好」。

但,你是用一种「和以前生命不同的思考结构」来做出这种结论的。

德性的实践,会让你的生命的格局,在你不知不觉间,开展出另一种更开阔的格局;
你是在新的格局中来思考你的问题。

用大学的格局思考,自是完全不同于用小学的格局思考。



2021年2月3日 星期三

《論語.公冶長》 #13/ 2021.02



子貢曰:「夫子之文章,可得而聞也;夫子之言性與天道,不可得而聞也。」

白話譯:
子貢說:「老師的文章,可以聽得到;性和天道的本質性,不是光靠聽老師說就能完全理解的。」


你如果整天聽「如何學會游泳」,於是你就會了嗎?不會。要練習才有用。

當會了之後,那是一種「切身」的知識,而不僅僅是一種「抽象理論」的知識。

游泳需要一種身體整體性的配合,那種配合並不是在「理智層面運作的」,
而是在一種切身整合性的某種格式塔作用中,來完成的。

你可以用「理智」事後來反思,游的好不好,有沒有要改進的,
但,在游的當時,你用的是一種「來自身體超越性的知識或能力」,
那是「當下即是的」,正如同格式塔的運作模式(請參閱梅洛龐蒂)。

性與天道,都是當下即是的。

我們可以用理智在「當下」之後進行反思,但卻無法用理智去補獲「當下」,
所有的當下的反思,都是「二手的」,都是一種「再造」。

這是胡塞爾現象學所強調的。有理論依據的。

德性與天道(公益)是一種生命中的當下行為,
那是「依」良心而發,
依基督教,那是來自聖靈的發動,
依佛學,那是佛心的直顯。

這是奠基性的關係,A奠基於B。

如是。這只有在當下的「依……」而來的直顯,才是性與天道的運作方式;
正如同,
游泳是「依身體某種型態的直觀能力」而來的運動,而不是思考的。

一思考,你的游泳就會停掉了。

一思考,你百分之九十九就往往就陷入「個人利益的交戰」;因為,思考是對象化過程,而對象化的形成過程,「我的」就存在。

所以,子曰:「仁遠乎哉?我欲仁,斯仁至矣!」這過程是直冒的。

所以孟子說,「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,皆有怵惕惻隱之心」。這是依於天良而來的。
一旦思考,就會有可能「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,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」。

練習了,所以你的游泳的切身知識,才能被呈現。
實踐了良心的聲音,所以你與「性與天道」之間的必然關係,才能被感受到。

理性,依然很重要,那是我們事後「反思」的能力和工具。
反思,我們才能知道「依了沒有」。
但依不依,卻是當下的選擇。

**
《论语.公冶长》 13/ 2021.02
子贡曰:「夫子之文章,可得而闻也;夫子之言性与天道,不可得而闻也。」

白话译:
子贡说:「老师的文章,可以听得到;性和天道的本质性,不是光靠听老师说就能完全理解的。」


你如果整天听「如何学会游泳」,于是你就会了吗?不会。要练习才有用。

当会了之后,那是一种「切身」的知识,而不仅仅是一种「抽象理论」的知识。

游泳需要一种身体整体性的配合,那种配合并不是在「理智层面运作的」,
而是在一种切身整合性的某种格式塔作用中,来完成的。

你可以用「理智」事后来反思,游的好不好,有没有要改进的,
但,在游的当时,你用的是一种「来自身体超越性的知识或能力」,
那是「当下即是的」,正如同格式塔的运作模式(请参阅梅洛庞蒂)。

性与天道,都是当下即是的。

我们可以用理智在「当下」之后进行反思,但却无法用理智去补获「当下」,
所有的当下的反思,都是「二手的」,都是一种「再造」。

这是胡塞尔现象学所强调的。有理论依据的。

德性与天道(公益)是一种生命中的当下行为,
那是「依」良心而发,
依基督教,那是来自圣灵的发动,
依佛学,那是佛心的直显。

这是奠基性的关系,A奠基于B。

如是。这只有在当下的「依……」而来的直显,才是性与天道的运作方式;
正如同,
游泳是「依身体某种型态的直观能力」而来的运动,而不是思考的。

一思考,你的游泳就会停掉了。

一思考,你百分之九十九就往往就陷入「个人利益的交战」;因为,思考是对象化过程,而对象化的形成过程,「我的」就存在。

所以,子曰:「仁远乎哉?我欲仁,斯仁至矣!」这过程是直冒的。

所以孟子说,「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,皆有怵惕恻隐之心」。这是依于天良而来的。
一旦思考,就会有可能「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,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」。

练习了,所以你的游泳的切身知识,才能被呈现。
实践了良心的声音,所以你与「性与天道」之间的必然关系,才能被感受到。

理性,依然很重要,那是我们事后「反思」的能力和工具。
反思,我们才能知道「依了没有」。
但依不依,却是当下的选择。

2021年2月2日 星期二

《論語.公冶長》 #12/ 2021.02


子貢曰:「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,吾亦欲無加諸人。」子曰:「賜也,非爾所及也。」

白話譯:
子貢說:「我不願被迫做自己不願做的事情,我也不願強迫別人去做。」孔子說:「子貢啊,這不是你能做到的。」

這句的前半,是很有名的句子,己所不欲勿施於人。

孔子最好玩,就直接的說,你做不到。

老師能直接對學生如此說,真是一種「很美」的畫面。

很美,不是指老師可以想講就講,
而是老師碰到了一位學生,這位學生讓他有信心可以想講就講。

這種信賴,不容易。家人之間就未必能了,更何況於師生之間。

好,談的遠一點。
《章句》:
此仁者之事,不待勉強,故夫子以為非子貢所及。

「不待勉強」。

因為這是德性實踐日久而來的人格醇厚的一種自然展現,不用刻意為之。

生命如果會有一種溫暖,人格如果能有一種信賴感,
都不是「思考」出來的,「論辨」出來的,
而是在讓生命向德性成熟的日日實踐中,「造就」出來的。

這造就並不是一種「習慣的養成」,不是,那只是一種習氣。

造就是指,透過這種行為的誘發,生命中的一種質變的本能,冒了出來。
你向上長了,更上了一層。
正如同大學的你去看國小的你,一樣的質變。
但,那是生命質性與格局的質變。

會騎腳踏車了,是「不會騎」的一種質變。
因為所有「不會騎」的經驗,都沒有用了。
但,想要「會騎車」卻必須從「不會騎車的狀況下」去練習而誘發出那種「會騎了」的能力出來。

**
《论语.公冶长》 12/ 2021.02
子贡曰:「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,吾亦欲无加诸人。」子曰:「赐也,非尔所及也。」

白话译:
子贡说:「我不愿被迫做自己不愿做的事情,我也不愿强迫别人去做。」孔子说:「子贡啊,这不是你能做到的。」

这句的前半,是很有名的句子,己所不欲勿施于人。

孔子最好玩,就直接的说,你做不到。

老师能直接对学生如此说,真是一种「很美」的画面。

很美,不是指老师可以想讲就讲,
而是老师碰到了一位学生,这位学生让他有信心可以想讲就讲。

这种信赖,不容易。家人之间就未必能了,更何况于师生之间。

好,谈的远一点。
《章句》:
此仁者之事,不待勉强,故夫子以为非子贡所及。

「不待勉强」。

因为这是德性实践日久而来的人格醇厚的一种自然展现,不用刻意为之。

生命如果会有一种温暖,人格如果能有一种信赖感,
都不是「思考」出来的,「论辨」出来的,
而是在让生命向德性成熟的日日实践中,「造就」出来的。

这造就并不是一种「习惯的养成」,不是,那只是一种习气。

造就是指,透过这种行为的诱发,生命中的一种质变的本能,冒了出来。
你向上长了,更上了一层。
正如同大学的你去看小学的你,一样的质变。
但,那是生命质性与格局的质变。

会骑脚踏车了,是「不会骑」的一种质变。
因为所有「不会骑」的经验,都没有用了。
但,想要「会骑车」却必须从「不会骑车的状况下」去练习而诱发出那种「会骑了」的能力出来。







2021年2月1日 星期一

《論語.公冶長》 #11/ 2021.02


子曰:「吾未見剛者。」或對曰:「申棖。」子曰:「棖也慾,焉得剛?」

白話譯:
孔子說:「我沒見過堅強的人。」有人說:「申棖堅強。」孔子說:「申棖的欲望太多,怎麽能堅強?」

這句,真的是人生真理:無欲則剛!

尤其是人生漸長後的對人間世的觀看。

再偉大的理想,往往敵不過一點點「自己私己的欲望」。

我自己也一樣。
這沒有好去苛責人的,真的,很難的。

但,那真理的確是存在。

今天剛好讀到舊約士師記,
上帝領了以色列人進入應許之地,
但是,北方的和南方的支派,一個因傾向於更世俗的依靠,一個為了情欲。
很快就被除名或懲罰,

在佛學,這稱之為習氣,是極微細的無明。

一點一點的,不知不覺的,你就滾了進去;如果你的人生沒有省察的功夫,這滾進去,你往往是沒有意識到的。

來,同學,雖然你正年輕,但好好觀察吧,
在你週圍的朋友中,有多少是充滿熱情和理想的呢,很多。
但,
又有多少人是因為一點一點的名利、掌聲、感情、男女之幾乎不可見的滲入,
最後又導致了人生的變型呢?即使理想多偉大又如何?

很多。太多了。你放眼看一下大概就會有。
我也走過年輕,我看過太多人生理想的變型! 或許,我自己也是吧。

所以,防微杜漸很重要。

所以,整個宋儒有一個大重點,即《易經·損卦·象曰》:「君子以懲忿窒欲。」

我自己愛用的人生小格言是:莫做心上過不去之事。

對年輕人講這種,很無聊的,我知道。
其實,如果你沒有覺得很好笑,就是善根豐富了。

沒關係,擺在心裡,只要是真理,總有一天會從你的心中冒出來的,去對應著你眼前所看到「不幸」。

上帝是公義的,有立約,然後就一定有賞、罰。

佛學談,眾生畏果,菩薩畏因。因為,因果同在。因種下了,果就在等著。

放心,察省自己去面對欲望,好因有好果,這會給你的是豐厚的生命。

**
《论语.公冶长》 11/ 2021.02
子曰:「吾未见刚者。」或对曰:「申枨。」子曰:「枨也欲,焉得刚?」

白话译:
孔子说:「我没见过坚强的人。」有人说:「申枨坚强。」孔子说:「申枨的欲望太多,怎么能坚强?」

这句,真的是人生真理:无欲则刚!

尤其是人生渐长后的对人间世的观看。

再伟大的理想,往往敌不过一点点「自己私己的欲望」。

我自己也一样。
这没有好去苛责人的,真的,很难的。

但,那真理的确是存在。

今天刚好读到旧约士师记,
上帝领了以色列人进入应许之地,
但是,北方的和南方的支派,一个因倾向于更世俗的依靠,一个为了情欲。
很快就被除名或惩罚,

在佛学,这称之为习气,是极微细的无明。

一点一点的,不知不觉的,你就滚了进去;如果你的人生没有省察的功夫,这滚进去,你往往是没有意识到的。

来,同学,虽然你正年轻,但好好观察吧,
在你周围的朋友中,有多少是充满热情和理想的呢,很多。
但,
又有多少人是因为一点一点的名利、掌声、感情、男女之几乎不可见的渗入,
最后又导致了人生的变型呢?即使理想多伟大又如何?

很多。太多了。你放眼看一下大概就会有。
我也走过年轻,我看过太多人生理想的变型! 或许,我自己也是吧。

所以,防微杜渐很重要。

所以,整个宋儒有一个大重点,即《易经·损卦·象曰》:「君子以惩忿窒欲。」

我自己爱用的人生小格言是:莫做心上过不去之事。

对年轻人讲这种,很无聊的,我知道。
其实,如果你没有觉得很好笑,就是善根丰富了。

没关系,摆在心里,只要是真理,总有一天会从你的心中冒出来的,去对应着你眼前所看到「不幸」。

上帝是公义的,有立约,然后就一定有赏、罚。

佛学谈,众生畏果,菩萨畏因。因为,因果同在。因种下了,果就在等着。

放心,察省自己去面对欲望,好因有好果,这会给你的是丰厚的生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