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教學總網站

2021年10月31日 星期日

《論語.先進》#09/ 2021.10

《論語.先進》09/ 2021.10
顏淵死。子曰:「噫!天喪予!天喪予!」

這是很簡短的描述。

但我感受很深。我和孔子是有很大的差別。

我有時會去想,如果我死了,會不會有某一學生心中酸了一酸。

正如同我聽到一些我以前的老師仙逝的消息一樣。

有些無感。

有些心中一酸。

有些那晚睡不好,一直想著以前在教室是如何的聽到什麼讓人震了一震的觀念。

但我都沒有想過學生。

《章句》:
喪,去聲。噫,傷痛聲。悼道無傳,若天喪己也。

「悼道無傳」。

但總要先有「道」,所以才有學生可以去惋惜。

不會去想學生,大概就是心中尚無道。

還是莊子講的好:《莊子·養生主》:"指窮於為薪,火傳也,不知其盡也。"

心中有「火」,自然會想去找木材來「燒下去」。

《论语.先进》09/ 2021.10
颜渊死。子曰:「噫!天丧予!天丧予!」

这是很简短的描述。

但我感受很深。我和孔子是有很大的差别。

我有时会去想,如果我死了,会不会有某一学生心中酸了一酸。

正如同我听到一些我以前的老师仙逝的消息一样。

有些无感。

有些心中一酸。

有些那晚睡不好,一直想着以前在教室是如何的听到什麽让人震了一震的观念。

但我都没有想过学生。

《章句》:
丧,去声。噫,伤痛声。悼道无传,若天丧己也。

「悼道无传」。

但总要先有「道」,所以才有学生可以去惋惜。

不会去想学生,大概就是心中尚无道。

还是庄子讲的好:《庄子·养生主》:"指穷于为薪,火传也,不知其尽也。"

心中有「火」,自然会想去找木材来「烧下去」。



《論語.先進》#08/ 2021.10

顏淵死,顏路請子之車以為之椁。子曰:「才不才,亦各言其子也。鯉也死,有棺而無椁。吾不徒行以為之椁。以吾從大夫之後,不可徒行也。」
 
白話譯:
顏淵死,顏淵的父親顏路請孔子賣車給顏淵做槨。孔子說:「有才無才,都是兒子。我的兒子孔鯉死時,有棺而無槨。我不賣車步行為他做槨,因為我做過大夫,不可以步行。」
 
故事是那樣。
 
記錄者看重的是什麼呢?
 
孔子對某事的反應或回應。
 
這和是和自己兒子有關的。
 
你如果是父母,就知,這種關系是很不一樣的。
 
但儘管是一種很難割捨的關係,對孔子而言,總有一種「更在上面」的、要去遵守的規矩在。
 
這是修行。
 
這不是對生命的德性沒有去思考的人,會去注意的方向。
 
這是一種自我要求。
 
德性就是在自我要求中,長得更成熟的。
 
儒家。

2021年10月27日 星期三

《論語.先進》#07/ 2021.10


季康子問:「弟子孰為好學?」孔子對曰:「有顏回者好學,不幸短命死矣!今也則亡。」

孔子真的偏心啊。不是嗎?

來,這個恰恰一個情境,可以讓我們來思考看看,孔子平常講的一些文字,是不是和我們想的,有可以接通之處。

「好學」。什麼是好學?

學什麼?是指知識系統嗎?如我們的物理化學傳理?

不是。

孔子指出的是顏回,顏回,是指在生命德性之可能性上的追求,某種具有專心與熱情的學生。

這不容易。

知識系統為追求的人,很多。面向德性的,少。所以,孔子說,「今也則亡」。亡,無。

其實,讀這篇,我沒有看到顏子,我看到孔子。

身為一個老師,我敢去用「德性」去稱讚一個學生嗎?

不敢。

用「愛xx」,哦,隨便喊都可以。那是這時代的精神亢奮劑。

我也有時喊。如果學生有需要的話。如果……,因為不喊,他腦袋幾乎就沒有東西了。

我很誇張嗎?但願。


×××
同學,如果你有同學想讀書,不要嘲笑他/她。去鼓勵他/她,去安慰他/她。

幫他倒一杯水。跟他說,考上了,帶你去那個學校逛一逛。

功不唐捐。德澤三代。

如果這輩子你上不了台大,你的兒子女兒就有可能上台大醫學院。就只因為你這一點有關讀書的善心。
×××

這時,有二三位同學,拿起包包走了出去。頭向上的。大既他們覺得我很封建,又沒有深化民主。

我猜學期末,他們可能會在評鑑上向學校抗議說,為什麼我一直提到台大呢?
世×和台大,都是一樣的好。什麼時代了, 還在分台大和什麼什麼,我是一位沒有民主觀念的老師。

但最後一位走出去的同學,頭是低的。

我心中一驚,想,哇,這位同學還很有potential ,騙來讀書讀看看!

《论语.先进》07/ 2021.10
季康子问:「弟子孰为好学?」孔子对曰:「有颜回者好学,不幸短命死矣!今也则亡。」

孔子真的偏心啊。不是吗?

来,这个恰恰一个情境,可以让我们来思考看看,孔子平常讲的一些文字,是不是和我们想的,有可以接通之处。

「好学」。什麽是好学?

学什麽?是指知识系统吗?如我们的物理化学传理?

不是。

孔子指出的是颜回,颜回,是指在生命德性之可能性上的追求,某种具有专心与热情的学生。

这不容易。

知识系统为追求的人,很多。面向德性的,少。所以,孔子说,「今也则亡」。亡,无。

其实,读这篇,我没有看到颜子,我看到孔子。

身为一个老师,我敢去用「德性」去称赞一个学生吗?

不敢。

用「爱xx」,哦,随便喊都可以。那是这时代的精神亢奋剂。

我也有时喊。如果学生有需要的话。如果……,因为不喊,他脑袋几乎就没有东西了。

我很夸张吗?但愿。


×××
同学,如果你有同学想读书,不要嘲笑他/她。去鼓励他/她,去安慰他/她。

帮他倒一杯水。跟他说,考上了,带你去那个学校逛一逛。

功不唐捐。德泽三代。

如果这辈子你上不了台大,你的儿子女儿就有可能上台大医学院。就只因为你这一点有关读书的善心。
×××

这时,有二三位同学,拿起包包走了出去。头向上的。大既他们觉得我很封建,又没有深化民主。

我猜学期末,他们可能会在评鑑上向学校抗议说,为什麽我一直提到台大呢?
世×和台大,都是一样的好。什麽时代了, 还在分台大和什麽什麽,我是一位没有民主观念的老师。

但最后一位走出去的同学,头是低的。

我心中一惊,想,哇,这位同学还很有potential ,骗来读书读看看!




《論語.先進》#06/ 2021.10

 


南容三復白圭,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。
 
白話譯:
南容愛誦唸有關言行的詩篇,孔子就把侄女嫁給了他。
 
白圭,是一句詩的內容。
 
詩大雅抑之篇曰:「白圭之玷,尚可磨也;斯言之玷,不可為也。」
 
玷,是指破損。
 
《疏》:
箋云:「斯,此也。玉之缺,尚可磨鑢而平,人君政教一失,誰能反覆之?」
 
白玉破損了,可以再磨好。人的語言,或是行為,或是政令,或是政策,出手了,就收不回來了。
 
這是有點老生常談的東東了,不是嗎?
 
但孔子如此的看重這項人的可能的呈現。
 
為什麼?
 
《章句》:
范氏曰:「言者行之表,行者言之實,未有易其言而能謹於行者。」
 
這仍是談言談與行為之間的關係。
 
要講講很容易,要做很難。這道理,你也一定知道。
 
但。知道,未必會是你去「考量」別人的重點觀看項目。
 
我們這時代鼓勵你去講大話。
 
古人,要你去思考一下,你是不是講了大話。
 
那一種,可能是對生命成長更好的「自我觀照」項目呢?
 
我相信孔子。
 
迷信孔子嗎?
 
來,不讓自己「講大話」並不是件簡單的事。
 
能「自我約束」,生命才能「自我成長」。
 
同學,你有「自我約束」的項目嗎?來,找一個給自己。
 
來,每天聽英文半小時,練「聽力」。對出國留學超有幫助的。「每天」哦,這是行法之密要。
 
透過「自我約束」,生命才能打破目前已存在,但你又不滿意的那種生命結構。
 
結構的打破不易,只有自己從內部破壞,你才能有新的結構的形成。

2021年10月25日 星期一

《論語.先進》#05/ 2021.10


子曰:「孝哉閔子騫!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。」
 
白話譯:
孔子說:「閔子騫真孝順!外人都贊同他父母兄弟對他的稱贊。」
 
孔子觀察的面向,真的還很特別。
 
我好像都沒有這麼的去思考或審視一個人。
 
我們都是活在這世界的人。孔子所去談出來的現象真的是不容易的。
 
不是嗎?真的真的。
 
要能父母兄弟都稱讚,就不容易了;更何況外人也認同這些評語。
 
一個人要如何去才能做到這樣?
 
但做到這樣又如何呢?
 
這真的是超級例外的案例吧。
 
甚至,會不會有一點太假了。
 
我不知道?
 
我知道的是,儒家不是那種強調「苦行」的修行方式的學派。
 
我完全沒有看不起苦行行法的意思。
 
相反的,我佩服的要死。但我很清楚,大部分人做不到。我也是。
 
做不到的人,如何去修行,去改變自己呢?
 
孔子的一位學生,不認可「三年之喪」之 制度。
孔子說:「汝安,則為之。」
 
最後,終究,良心的超越性更重要於世間禮儀慣例。
 
這是宋明理學發展的方向。



2021年10月20日 星期三

《論語.先進》#04/ 2021.10



子曰:「回也非助我者也,於吾言無所不說。」

白話譯:
孔子說:「顏回對我沒幫助,我所說的一切他都去做。」

孔子超喜歡顏回的。

我更佩服孔子的學生,似乎沒有人對顏回有什麼言論上的攻擊。

可能是這些罵顏的資料,都沒有留下來吧。

你有「跟過」某位老師嗎?那種很有名的老師。然後你也是小小的「跟著他/她」的學生之一。

在那種「學脈」集團中,最不缺的就是學生之間彼此的言論攻擊。

孔子對顏回的喜好,表現的明顯啊。不知,其他的學生有沒有「忍得住」,如有,那真是修行到位了。

但,你能當成顏回那樣的學生嗎?

你只要能有一種「本事」,就可以了。不用再對老師有任何幫助或好處。

「於吾言無所不說」。

老師講的學問以及修行的方法,都能「依教奉行」。

這難。

難。

難到其他的學生,都不想講他的壞話。

佛學談修行有一句話: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。

老師的話不一定是對的,「忍得下來」是生命可以再向上成長的行法。

放心,得成於忍,最後,你會長出自己的模式。

相反的,一天到晚想要「做自己」的,往往,最後都長成像是「抄電視的」。


《论语.先进》04/ 2021.10
子曰:「回也非助我者也,于吾言无所不说。」

白话译:
孔子说:「颜回对我没帮助,我所说的一切他都去做。」

孔子超喜欢颜回的。

我更佩服孔子的学生,似乎没有人对颜回有什麽言论上的攻击。

可能是这些骂颜的资料,都没有留下来吧。

你有「跟过」某位老师吗?那种很有名的老师。然后你也是小小的「跟着他/她」的学生之一。

在那种「学脉」集团中,最不缺的就是学生之间彼此的言论攻击。

孔子对颜回的喜好,表现的明显啊。不知,其他的学生有没有「忍得住」,如有,那真是修行到位了。

但,你能当成颜回那样的学生吗?

你只要能有一种「本事」,就可以了。不用再对老师有任何帮助或好处。

「于吾言无所不说」。

老师讲的学问以及修行的方法,都能「依教奉行」。

这难。

难。

难到其他的学生,都不想讲他的坏话。

佛学谈修行有一句话: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。

老师的话不一定是对的,「忍得下来」是生命可以再向上成长的行法。

放心,得成于忍,最后,你会长出自己的模式。

相反的,一天到晚想要「做自己」的,往往,最后都长成像是「抄电视的」。


《論語.先進》#03/ 2021.10


德行:顏淵,閔子騫,冉伯牛,仲弓。言語:宰我,子貢。政事:冉有,季路。文學:子游,子夏。

這是孔子的學生的特色。

人,都有。

去找到你自己的吧。

但,你有什麼判斷標準嗎?

儒家的方法是「安心」。

那個你想去追尋的東東,就只是讓你「安心」。

對,並沒有什麼偉大的口號和情操。

有時,口號和情操,只是一種你搞不清楚自己要什麼時的,跟著別人亂喊。

找到最讓你「心安」的東東。

才能心平氣和地走下去。

《老子》:「企者不立,跨者不行」。

心安即自得。

孟子曰:
「君子深造之以道,欲其自得之也。自得之,則居之安;居之安,則 資之深;資之深,則取之左右逢其原,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。」

《论语.先进》03/ 2021.10
德行:颜渊,闵子骞,冉伯牛,仲弓。言语:宰我,子贡。政事:冉有,季路。文学:子游,子夏。

这是孔子的学生的特色。

人,都有。

去找到你自己的吧。

但,你有什麽判断标准吗?

儒家的方法是「安心」。

那个你想去追寻的东东,就只是让你「安心」。

对,并没有什麽伟大的口号和情操。

有时,口号和情操,只是一种你搞不清楚自己要什麽时的,跟着别人乱喊。

找到最让你「心安」的东东。

才能心平气和地走下去。

《老子》:「企者不立,跨者不行」。

心安即自得。

孟子曰:
「君子深造之以道,欲其自得之也。自得之,则居之安;居之安,则 资之深;资之深,则取之左右逢其原,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。」




2021年10月17日 星期日

《論語.先進》#01/ 2021.10



子曰:「先進於禮樂,野人也;後進於禮樂,君子也。如用之,則吾從先進。」

白話譯:
古人重視禮樂,卻被當成沒有家世基礎,後人把禮樂當社交,卻被認為是風尚。

這句,文詞的理解上要費一點力氣。

不易解。解法有多種不同的說法。我的是依宋代人的理解。

《章句》:
先進後進,猶言前輩後輩。野人,謂郊外之民。君子,謂賢士大夫也。程子曰:「先進於禮樂,文質得宜,今反謂之質朴,而以為野人。後進之於禮樂,文過其質,今反謂之彬彬,而以為君子。

先進,是指前輩。後進,是指後輩。

以前的前輩,先學習禮樂來成熟自己,然後當官。不過,因為是「用心」於禮樂,反而被譏為是「野人」。

後來的後輩。往往是把禮樂當作是「社交手段」而已。但卻搞得很熱鬧。這樣,反而被稱之為君子。

孔子自己當然喜歡「野人」。因為,這才是對生命的變化的重視。這才是讓禮樂有了其修行的功能。

禮樂,可以是一種約束自己的方法,那即是修行。

禮樂,也可以是各種社交風氣,也是各種偉大的口號。反正是一種社會性的某種風潮。跟著喊,就會紅。但那和改變自己沒有關係。

生命的成長,就是改變自己,而已。禮樂,是儒家修行的戒律。那是一種自己去改變自己的手段和方法。

來,看到老師就用心說老師好。

去看看,如此下來,你和讀書的關係,是不是有改變了。



《论语.先进》01/ 2021.10

子曰:「先进于礼乐,野人也;后进于礼乐,君子也。如用之,则吾从先进。」

白话译:
古人重视礼乐,却被当成没有家世基础,后人把礼乐当社交,却被认为是风尚。

这句,文词的理解上要费一点力气。

不易解。解法有多种不同的说法。我的是依宋代人的理解。

《章句》:
先进后进,犹言前辈后辈。野人,谓郊外之民。君子,谓贤士大夫也。程子曰:「先进于礼乐,文质得宜,今反谓之质朴,而以为野人。后进之于礼乐,文过其质,今反谓之彬彬,而以为君子。

先进,是指前辈。后进,是指后辈。

以前的前辈,先学习礼乐来成熟自己,然后当官。不过,因为是「用心」于礼乐,反而被讥为是「野人」。

后来的后辈。往往是把礼乐当作是「社交手段」而已。但却搞得很热闹。这样,反而被称之为君子。

孔子自己当然喜欢「野人」。因为,这才是对生命的变化的重视。这才是让礼乐有了其修行的功能。

礼乐,可以是一种约束自己的方法,那即是修行。

礼乐,也可以是各种社交风气,也是各种伟大的口号。反正是一种社会性的某种风潮。跟着喊,就会红。但那和改变自己没有关係。

生命的成长,就是改变自己,而已。礼乐,是儒家修行的戒律。那是一种自己去改变自己的手段和方法。

来,看到老师就用心说老师好。

去看看,如此下来,你和读书的关係,是不是有改变了。

2021年10月15日 星期五

《論語.鄉黨》#18/ 2021.10


色斯舉矣,翔而後集。曰:「山梁雌雉,時哉!時哉!」子路共之,三嗅而作。

白話譯:
孔子郊游,看見野雞飛翔一陣後停在樹上,孔子神情一變,說:「山脊上的野雞啊,時運好啊!時運好!」子路向它們拱拱手,野雞長叫幾聲飛走了。

這篇,古人的說法,我相信。

《章句》:
愚按:如後兩說,則共字當為拱執之義。然此必有闕文,不可強為之說。姑記所聞,以俟知者。

就是,這句是不可解的,因為文字斷缺。

不過,孔子終究是看到了某一種現象。那是,「言鳥見人之顏色不善,則飛去,回翔審視而後下止」。

從現象,去談出什麼與人生有意義的論說,一直是古典文本所想說的。

這裡,有一個哲學問題:即,人的可能性與外在的世界現象之間,是一種什麼關係?

是無關的嗎?

還是說,人與外在世界之間有某種共同作用的關系,所以,我們可以從外在的經驗來
論說人的德性之可能性?

古典文學,強調,人與外在世界是有某種共構關係的,所以才能「一葉知秋」。

你相信嗎?

大概你很難相信,在目前實證式的科學時代。

但是,如果你喜讀量子力學:人與「實驗對象」是共構的,人的觀察如果變動,「實驗對象」也會跟著改變。


《论语.乡党》18/ 2021.10
色斯举矣,翔而后集。曰:「山梁雌雉,时哉!时哉!」子路共之,三嗅而作。

白话译:
孔子郊游,看见野鸡飞翔一阵后停在树上,孔子神情一变,说:「山嵴上的野鸡啊,时运好啊!时运好!」子路向它们拱拱手,野鸡长叫几声飞走了。

这篇,古人的说法,我相信。

《章句》:
愚按:如后两说,则共字当为拱执之义。然此必有阙文,不可强为之说。姑记所闻,以俟知者。

就是,这句是不可解的,因为文字断缺。

不过,孔子终究是看到了某一种现象。那是,「言鸟见人之颜色不善,则飞去,回翔审视而后下止」。

从现象,去谈出什麽与人生有意义的论说,一直是古典文本所想说的。

这裡,有一个哲学问题:即,人的可能性与外在的世界现象之间,是一种什麽关係?

是无关的吗?

还是说,人与外在世界之间有某种共同作用的关系,所以,我们可以从外在的经验来
论说人的德性之可能性?

古典文学,强调,人与外在世界是有某种共构关係的,所以才能「一叶知秋」。

你相信吗?

大概你很难相信,在目前实证式的科学时代。

但是,如果你喜读量子力学:人与「实验对象」是共构的,人的观察如果变动,「实验对象」也会跟着改变。


2021年10月13日 星期三

《論語.鄉黨》#17/ 2021.10


升車,必正立執綏。車中,不內顧,不疾言,不親指。

白話譯:
上車時,一定先站直,然後拉著扶手上車,在車中,不回頭,不急切說話,不指指劃劃。

你會開車嗎?

那你一定有載人的經驗。

有些人坐你的車,會安安靜靜的,讓你去專心開車。

有些人坐上你的車,會開始指揮你。說,快一點,慢一點,小心左邊有車,怎麼沒有打方向燈,超過它,……

我不想去討論那一種好不好。

但,不知你會不會去想,如果你是開車的,就是:那位乘客不知有沒有感受出來自己的「坐別人車的一些習慣模式」?

更慘的是:這些乘車模式又往往是不可以討論的,會吵架,如果你載的是某種親密的人……

人往往很難去看到自己的某種模式。

孔子有嗎?

這裡所描述的是,孔子不知不覺的習慣,還是說,這是孔子把自己當作思考對象後的呈現模式呢?

你覺得孔子這樣的行為模式,好嗎?

修行,就是去對自己的行為模式,進行一種是不是更有意義上的思考。

去思考自己往更有意義上的行為模式去呈現,這樣的過程,會對自己有強大的變化能力。


《论语.乡党》17/ 2021.10
升车,必正立执绥。车中,不内顾,不疾言,不亲指。

白话译:
上车时,一定先站直,然后拉着扶手上车,在车中,不回头,不急切说话,不指指划划。

你会开车吗?

那你一定有载人的经验。

有些人坐你的车,会安安静静的,让你去专心开车。

有些人坐上你的车,会开始指挥你。说,快一点,慢一点,小心左边有车,怎麽没有打方向灯,超过它,……

我不想去讨论那一种好不好。

但,不知你会不会去想,如果你是开车的,就是:那位乘客不知有没有感受出来自己的「坐别人车的一些习惯模式」?

更惨的是:这些乘车模式又往往是不可以讨论的,会吵架,如果你载的是某种亲密的人……

人往往很难去看到自己的某种模式。

孔子有吗?

这裡所描述的是,孔子不知不觉的习惯,还是说,这是孔子把自己当作思考对象后的呈现模式呢?

你觉得孔子这样的行为模式,好吗?

修行,就是去对自己的行为模式,进行一种是不是更有意义上的思考。

去思考自己往更有意义上的行为模式去呈现,这样的过程,会对自己有强大的变化能力。

《論語.鄉黨》#16/ 2021.10


寢不尸,居不容。見齊衰者,雖狎,必變。見冕者與瞽者,雖褻,必以貌。凶服者式之。式負版者。有盛饌,必變色而作。迅雷風烈,必變。

白話譯:
睡覺時不要直挺著象死人,在家閒住時不要象正式場合那樣嚴肅。見穿喪服的人,即使再親密,也一定要嚴肅;見穿官服的人和盲人,即使再熟悉,也一定要有禮貌;在車上遇到送殯的人,一定身體前傾表示同情,遇見背負版圖的人也一樣;在重大宴席上,一定表情嚴肅緻謝;遇到打響雷、刮大風,一定表情嚴肅表示對天的敬畏。


這句,你把白話譯看完,大概就差不多了。

我並不是對生活行為有那麼的崇古情節。除非,這些生活情節或是生活過程,被稱之為戒律。

儒學並沒有戒律,認真講。

但我會在乎戒律。那些被明文標示出來的戒律。

對我而言,為什麼那些是戒律,對我有非常大的吸引力?

人,去遵守戒律,做什麼?

那是因為戒律是一種跳板,一種我們可以去操作它,於是生命可能就有質變之可能的跳板。

例如,遵守佛學戒律,並不是為了戒律,而是為了「解脫煩惱」。你守著「不妄語戒」,得到的卻是
一種生命的祥和。

事實上,做A但你去得到B,這種結構,才是戒律之所以有威力的地方。

戒的作用性在於,你自己為自己去要求。

孔子對自己有很多要求,但那是他自己要的,戒律不就是如此運作的嗎?

你有戒律嗎?

我有。

我上課一定會跟同學說,同學,你要好好的把書打開,真的去把書看下去。
不管同學有多不爽我這樣的內容,我都會講。

因為,你不知道, 這條戒律,對我的生命,有多大的啟示和轉化。


《论语.乡党》16/ 2021.10
寝不尸,居不容。见齐衰者,虽狎,必变。见冕者与瞽者,虽亵,必以貌。凶服者式之。式负版者。有盛馔,必变色而作。迅雷风烈,必变。

白话译:
睡觉时不要直挺着象死人,在家閒住时不要象正式场合那样严肃。见穿丧服的人,即使再亲密,也一定要严肃;见穿官服的人和盲人,即使再熟悉,也一定要有礼貌;在车上遇到送殡的人,一定身体前倾表示同情,遇见背负版图的人也一样;在重大宴席上,一定表情严肃緻谢;遇到打响雷、刮大风,一定表情严肃表示对天的敬畏。


这句,你把白话译看完,大概就差不多了。

我并不是对生活行为有那麽的崇古情节。除非,这些生活情节或是生活过程,被称之为戒律。

儒学并没有戒律,认真讲。

但我会在乎戒律。那些被明文标示出来的戒律。

对我而言,为什麽那些是戒律,对我有非常大的吸引力?

人,去遵守戒律,做什麽?

那是因为戒律是一种跳板,一种我们可以去操作它,于是生命可能就有质变之可能的跳板。

例如,遵守佛学戒律,并不是为了戒律,而是为了「解脱烦恼」。你守着「不妄语戒」,得到的却是
一种生命的祥和。

事实上,做A但你去得到B,这种结构,才是戒律之所以有威力的地方。

戒的作用性在于,你自己为自己去要求。

孔子对自己有很多要求,但那是他自己要的,戒律不就是如此运作的吗?

你有戒律吗?

我有。

我上课一定会跟同学说,同学,你要好好的把书打开,真的去把书看下去。
不管同学有多不爽我这样的内容,我都会讲。

因为,你不知道, 这条戒律,对我的生命,有多大的启示和转化。

2021年10月11日 星期一

《論語.鄉黨》#15/ 2021.10



朋友死,無所歸。曰:「於我殯。」朋友之饋,雖車馬,非祭肉,不拜。

白話譯:
朋友死了,沒人辦喪事,孔子說:「我來辦。」朋友的贈品,即使是車馬,也不拜他以為謝。但朋友送祭肉,則拜。

大概很少會如此的說,喪事,我來辦。

一個人會如此做,是一種什麼樣的人生修為, 一種什麼樣的人生信念,所以,
去做這種事,彷彿是理所當然的行其所無事。

倒過來,用一種後人的眼光來看,
如果所謂的人生的德性的成熟,最後所呈現出來的樣態是,朋友葬體我來辦,這樣的一種人生規格。

德性的成熟,是一件值得我們去追求的嗎?

人要有什麼樣的一種人生視野,所以才想去成熟自己的德性,
讓自己可以行其所無事地,如果有機會,去辦他人的葬禮。

生命若沒有一種形而上的渴望,大概很難。

朋友之饋,雖車馬,非祭肉,不拜。

這句很有意思。

《章句》:朋友有通財之義,故雖車馬之重不拜。祭肉則拜者,敬其祖考,同於己親也。

朋友借錢給你,借再多,你也不會去「拜」他,因為是朋友。

但朋友家的祭肉,這不是什麼重要的東東,但孔子會去拜朋友的「祭肉」,
為什麼?

《章句》說,「敬其祖考,同於己親也」。

這是人同於己的生命視野。

這種同一性的追求,是生命中的一種內在的呼喊的力量嗎?

而這又要如何才有可能?

基督教的愛人如己,是往這一生命方向的操練。
佛學的唯識,不也正是強調人的同一性根源嗎?所謂的慈悲觀的行法,不正是一種讓自己往那方向去開闊的修行方法嗎?

真的很難,很難。如果你不是嘴吧講講,你就知道有多難。

但古典告訴我們,同一性是生命更深層的真理。

沒有一種同一性的渴望和修行,生命是無根的,終究是淒淒徨徨的。


《论语.乡党》15/ 2021.10

朋友死,无所归。曰:「于我殡。」朋友之馈,虽车马,非祭肉,不拜。

白话译:
朋友死了,没人办丧事,孔子说:「我来办。」朋友的赠品,即使是车马,也不拜他以为谢。但朋友送祭肉,则拜。

大概很少会如此的说,丧事,我来办。

一个人会如此做,是一种什麽样的人生修为, 一种什麽样的人生信念,所以,
去做这种事,彷彿是理所当然的行其所无事。

倒过来,用一种后人的眼光来看,
如果所谓的人生的德性的成熟,最后所呈现出来的样态是,朋友葬体我来办,这样的一种人生规格。

德性的成熟,是一件值得我们去追求的吗?

人要有什麽样的一种人生视野,所以才想去成熟自己的德性,
让自己可以行其所无事地,如果有机会,去办他人的葬礼。

生命若没有一种形而上的渴望,大概很难。

朋友之馈,虽车马,非祭肉,不拜。

这句很有意思。

《章句》:朋友有通财之义,故虽车马之重不拜。祭肉则拜者,敬其祖考,同于己亲也。

朋友借钱给你,借再多,你也不会去「拜」他,因为是朋友。

但朋友家的祭肉,这不是什麽重要的东东,但孔子会去拜朋友的「祭肉」,
为什麽?

《章句》说,「敬其祖考,同于己亲也」。

这是人同于己的生命视野。

这种同一性的追求,是生命中的一种内在的呼喊的力量吗?

而这又要如何才有可能?

基督教的爱人如己,是往这一生命方向的操练。
佛学的唯识,不也正是强调人的同一性根源吗?所谓的慈悲观的行法,不正是一种让自己往那方向去开阔的修行方法吗?

真的很难,很难。如果你不是嘴吧讲讲,你就知道有多难。

但古典告诉我们,同一性是生命更深层的真理。

没有一种同一性的渴望和修行,生命是无根的,终究是凄凄徨徨的。

《論語.鄉黨》#14/ 2021.10

 
 
入太廟,每事問。

這句,很有名。
 
重點是,到底這句為什麼有名?
 
一個人愛去發問,不是很正常的事嗎?更何況是有名的人。
 
如蘇格拉底不也是很愛發問嗎?
 
古人會怎麼看這一段?
 
《章句》:
正義曰:此明孔子因助祭入太廟廟中,禮儀祭器雖知之,猶每事復問,慎之至也。
 
慎重,是一種態度,但一般人大概也都會有。
 
其實,這又是「德性」與「知識」這二種常被對立起來的概念的一種現身說法。
 
孔子是聖人,所以應什麼都知道,應是知識充足之人嗎?
 
沒有。所以,每事問。
 
恰恰是不知就問,不假裝,是一種德性。
 
德性是知識的基礎。
 
一點都不玄奧。

2021年10月6日 星期三

《論語.鄉黨》#13/ 2021.09


君賜食,必正席先嘗之;君賜腥,必熟而薦之;君賜生,必畜之。侍食於君,君祭,先飯。疾,君視之,東首,加朝服,拖紳。君命召,不俟駕行矣。

白話譯:
君主賜的食物,孔子一定要擺正先嘗;君主賜的鮮肉,一定要煮熟供奉祖先;君主賜的活物,一定要養起來。陪君主吃飯,君主祭祀時,自己先嘗。孔子生病,君主來探問,孔子面朝東迎接,蓋著朝服,拖著帶子。君主召見時,不等車備好,自己就步行而去。

這是孔子的行為模式。

你也可以想像一下,如果不是那樣,而是一種「反方向」的行為模式,你的感覺如何?

人,當然有一定的歷史條件物質環境限制,例如,可以有行為模式上的變化與發展。

但,不同的行為模式,會不會讓你有不同的感受呢?一種更接近美,更接近「有質感」的感受,會因特定的行為舉止,而生出來呢?

對,人是有「價值取向性」的動物,那是意義,那是超越的。

你有想要讓自己的生命,散發出那種超越性的價值感嗎?

如果有,孔子的行為模式,你可以好好想想。

其實,是挺美的。不是嗎?

**
《论语.乡党》12/ 2021.09
君赐食,必正席先尝之;君赐腥,必熟而荐之;君赐生,必畜之。侍食于君,君祭,先饭。疾,君视之,东首,加朝服,拖绅。君命召,不俟驾行矣。

白话译:
君主赐的食物,孔子一定要摆正先尝;君主赐的鲜肉,一定要煮熟供奉祖先;君主赐的活物,一定要养起来。陪君主吃饭,君主祭祀时,自己先尝。孔子生病,君主来探问,孔子面朝东迎接,盖着朝服,拖着带子。君主召见时,不等车备好,自己就步行而去。

这是孔子的行为模式。

你也可以想象一下,如果不是那样,而是一种「反方向」的行为模式,你的感觉如何?

人,当然有一定的历史条件物质环境限制,例如,可以有行为模式上的变化与发展。

但,不同的行为模式,会不会让你有不同的感受呢?一种更接近美,更接近「有质感」的感受,会因特定的行为举止,而生出来呢?

对,人是有「价值取向性」的动物,那是意义,那是超越的。

你有想要让自己的生命,散发出那种超越性的价值感吗?

如果有,孔子的行为模式,你可以好好想想。

其实,是挺美的。不是吗?


2021年10月4日 星期一

《論語.鄉黨》#11/ 2021.09


廄焚。子退朝,曰:「傷人乎?」不問馬。

白話譯:
馬廄起火燒了。孔子退朝回來,問:「傷人了嗎?」不問馬的情況。

這句,如果從要求「動物權」的立場來看,大概又要被罵了?

來,
對,孔子更在乎人。

是的。

但,為什麼,人是更重要的?都一定有某種「解釋」,所以才能成為宗派。

人為什麼比動物重要?

因為,人是有「反思能力」的動物。

有反思能力,亦即,人是能感受「良知湧動」的動物。

人,如果人能依良知而言,所以,人就是超越的,是能夠指向某種形而上價值的體現的一種動物。

所以,人這種動物比其他動物,更值被重視。

所以,人的某些行為你會「感動」,動物的某些行為你會覺得「可愛」。

**
《论语.乡党》11/ 2021.09
厩焚。子退朝,曰:「伤人乎?」不问马。

白话译:
马厩起火烧了。孔子退朝回来,问:「伤人了吗?」不问马的情况。

这句,如果从要求「动物权」的立场来看,大概又要被骂了?

来,
对,孔子更在乎人。

是的。

但,为什么,人是更重要的?都一定有某种「解释」,所以才能成为宗派。

人为什么比动物重要?

因为,人是有「反思能力」的动物。

有反思能力,亦即,人是能感受「良知涌动」的动物。

人,如果人能依良知而言,所以,人就是超越的,是能够指向某种形而上价值的体现的一种动物。

所以,人这种动物比其他动物,更值被重视。

所以,人的某些行为你会「感动」,动物的某些行为你会觉得「可爱」。



2021年10月3日 星期日

《論語.鄉黨》#11/ 2021.09


問人於他邦,再拜而送之。康子饋藥,拜而受之。曰:「丘未達,不敢嘗。」

白話譯:
托人給外國朋友送禮,必定拜兩次送行。季康子送藥,孔子拜受了。說:「我對藥性不瞭解,不敢亂嘗。」

這又是描述孔子這個人的日常。

很一般,很正常;毫無任何玄密之處。

這是儒家。

古人怎麼讀這一篇?

《章句》:
此一節,記孔子與人交之誠意。

誠。

言之有理。

不過倒過來講,「誠」有沒有很玄密呢?

精誠所至,金石為開

其實有,對不對。

什麼是玄密?

就是,你大概想得到,但你未必做得到。

你想不到,你完全不信的東東,對你也玄密不起來。

《禮記中庸》:「自誠明,謂之性。自明誠,謂之教。誠則明矣,明則誠矣。」

誠則明矣。

玄密嗎?

這應是你生命中可以切身體驗之事。這是行法。

**
《论语.乡党》11/ 2021.09
问人于他邦,再拜而送之。康子馈药,拜而受之。曰:「丘未达,不敢尝。」

白话译:
托人给外国朋友送礼,必定拜两次送行。季康子送药,孔子拜受了。说:「我对药性不了解,不敢乱尝。」

这又是描述孔子这个人的日常。

很一般,很正常;毫无任何玄密之处。

这是儒家。

古人怎么读这一篇?

《章句》:
此一节,记孔子与人交之诚意。

诚。

言之有理。

不过倒过来讲,「诚」有没有很玄密呢?

精诚所至,金石为开

其实有,对不对。

什么是玄密?

就是,你大概想得到,但你未必做得到。

你想不到,你完全不信的东东,对你也玄密不起来。

《礼记中庸》:「自诚明,谓之性。自明诚,谓之教。诚则明矣,明则诚矣。」

诚则明矣。

玄密吗?

《論語.鄉黨》#10/ 2021.09


鄉人飲酒,杖者出,斯出矣。鄉人儺,朝服而立於阼階。

白話譯:
鄉親們的飲酒儀式結束時,要等老人出去後,才能出去。鄉親們舉行驅鬼儀式時,要穿朝服站在東邊的臺階上。

這一段記錄,讓人讀了很平靜。

人,不就是應如是嗎?一種「尊敬」與「尊重」。

「杖者」,是指老人家。

憑良心講,要尊敬「老人」,並不容易?

真的啊,你什麼時候尊重過了?
你如果沒有罵,尤其是上一波「罵老」社會運動中,你沒有跟著罵,算是「善根俱足」了?

老人不值得罵嗎?值得。是啊。孔子不也罵過:「幼而不孫弟,長而無述焉,老而不死,是為賊。」

人老了,沒生產力了。

在資本主義的「意識形態中」,沒有生產力是所有「罪惡」的根源,不是嗎?

有生產力的,那一個不是光彩亮麗的被披上各種口號和概念呢?

來,你來告訴我,現在有什麼「值得尊敬的」社會流行人物和概念,有那一項不是和「生產力」掛上的呢?

民主!

如果民主會導致「生產力減退」,你還會說「好」嗎?
有那一種對民主稱讚的理論或說法,不是和「有益於生產力」掛起來的呢?

沒有生產力的老人,在資本主義中,如果不會被瞧不起,那麼,那個「不去瞧不起老人的人」是很不一樣的了。真的是修行人。

瞧不起,剛好。但你也會老,放心。

瞧得起,那是修行,那是善根;你老了,人自會尊重。

**
《论语.乡党》10/ 2021.09
乡人饮酒,杖者出,斯出矣。乡人傩,朝服而立于阼阶。

白话译:
乡亲们的饮酒仪式结束时,要等老人出去后,才能出去。乡亲们举行驱鬼仪式时,要穿朝服站在东边的台阶上。

这一段记录,让人读了很平静。

人,不就是应如是吗?一种「尊敬」与「尊重」。

「杖者」,是指老人家。

凭良心讲,要尊敬「老人」,并不容易?

真的啊,你什么时候尊重过了?
你如果没有骂,尤其是上一波「骂老」社会运动中,你没有跟着骂,算是「善根俱足」了?

老人不值得骂吗?值得。是啊。孔子不也骂过:「幼而不孙弟,长而无述焉,老而不死,是为贼。」

人老了,没生产力了。

在资本主义的「意识形态中」,没有生产力是所有「罪恶」的根源,不是吗?

有生产力的,那一个不是光彩亮丽的被披上各种口号和概念呢?

来,你来告诉我,现在有什么「值得尊敬的」社会流行人物和概念,有那一项不是和「生产力」挂上的呢?

民主!

如果民主会导致「生产力减退」,你还会说「好」吗?
有那一种对民主称赞的理论或说法,不是和「有益于生产力」挂起来的呢?

没有生产力的老人,在资本主义中,如果不会被瞧不起,那么,那个「不去瞧不起老人的人」是很不一样的了。真的是修行人。

瞧不起,刚好。但你也会老,放心。

瞧得起,那是修行,那是善根;你老了,人自会尊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