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教學總網站

2021年7月29日 星期四

《論語.泰伯》 #20/ 2021.07


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。武王曰:「予有亂臣十人。」孔子曰:「才難,不其然乎?唐虞之際,於斯為盛。有婦人焉,九人而已。三分天下有其二,以服事殷。周之德,其可謂至德也已矣。」

白話譯:
舜有五個人才而使天下大治,武王說:「我有十個賢才。」孔子說:「人才難得,難道不是這樣的嗎?堯、舜、武王時期,人才最多,也不過如此,武王的十個賢人中還有一個女性。周文王掌握著國家三分之二的面積,卻仍遵從。他的品德,真算至高無上了。」

這段話,是談「人格」與「政治」之間的關係?

這二者有關係嗎?

現在有一個很重要的去切斷這二者的觀念,私領域vs公領域。

的確,把任何事情泛道德化,那就是把「面向自己的修行之事」外在化,而被僵掉化或社會化,
那也未必是好事。

真的未必啊,因為最後變化「禮教吃人」的機會更大。

但這人格與外在事物表現,例如政治,二分,認為二者沒有關係,
那麼很好聽的公領域的觀念,馬上就只是「社會性化妝品」罷了。

二難!

社會是人組成的,人的某種外在行事格式,是人格。
有人才有社會,什麼人格,就會有什麼社會。

沒有某種程度的人格檔次,某些好聽的公領域名詞,是沒有機會被人呈現。

那不是「知不知道」事,而是「有沒有能力去做到」的事。

人格,是一種能力的指示器。

私領域是什麼風格的人,心然反映在公領域的風格上。

但往往,
恰恰是私領域的不堪,所以,就更需要公領域的高級化妝品。

講句外話,你在談戀愛嗎?記得去留意一下你「眼中的那個人的私領域之表現」。

談戀愛,是一種很容易把私領域和公領域(愛你的領域)二分的時候。

但,談何容易,所以難!

**
《论语.泰伯》 20/ 2021.07
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。武王曰:「予有乱臣十人。」孔子曰:「才难,不其然乎?唐虞之际,于斯为盛。有妇人焉,九人而已。三分天下有其二,以服事殷。周之德,其可谓至德也已矣。」

白话译:
舜有五个人才而使天下大治,武王说:「我有十个贤才。」孔子说:「人才难得,难道不是这样的吗?尧、舜、武王时期,人才最多,也不过如此,武王的十个贤人中还有一个女性。周文王掌握着国家三分之二的面积,却仍遵从。他的品德,真算至高无上了。」

这段话,是谈「人格」与「政治」之间的关系?

这二者有关系吗?

现在有一个很重要的去切断这二者的观念,私领域vs公领域。

的确,把任何事情泛道德化,那就是把「面向自己的修行之事」外在化,而被僵掉化或社会化,
那也未必是好事。

真的未必啊,因为最后变化「礼教吃人」的机会更大。

但这人格与外在事物表现,例如政治,二分,认为二者没有关系,
那么很好听的公领域的观念,马上就只是「社会性化妆品」罢了。

二难!

社会是人组成的,人的某种外在行事格式,是人格。
有人才有社会,什么人格,就会有什么社会。

没有某种程度的人格档次,某些好听的公领域名词,是没有机会被人呈现。

那不是「知不知道」事,而是「有没有能力去做到」的事。

人格,是一种能力的指示器。

私领域是什么风格的人,心然反映在公领域的风格上。

但往往,
恰恰是私领域的不堪,所以,就更需要公领域的高级化妆品。

讲句外话,你在谈恋爱吗?记得去留意一下你「眼中的那个人的私领域之表现」。

谈恋爱,是一种很容易把私领域和公领域(爱你的领域)二分的时候。

但,谈何容易,所以难!





2021年7月28日 星期三

《論語.泰伯》 #19/ 2021.07


子曰:「大哉,堯之為君也!巍巍乎!唯天為大,唯堯則之。蕩蕩乎!民無能名焉。巍巍乎!其有成功也;煥乎,其有文章!」

白話文:
孔子說:「堯當君主,偉大崇高,可比於天!他的德性,無法形容!他的勞苦,千古留名!他的文化,光輝燦爛!」

這又是孔子對「管理」哲學的另一種具像的,寓意的,表述。

政治,是一種管理。

古人,不喜歡用「理論」,而喜歡用「典型」來讓你去對比和思考自身。

理論,往往指向「外物」。去思考理論,更多去是「框架」事物;
寓言、故事,是一種具像的表述,它往往讓讀者「回溯」自己,看看自己和主角。

所以,講故事,一直都能吸引人。

堯,這個人的故事,到底故事性在那裡呢?

什麼是「故事性」?

白雪公主,的故事性在那裡,所以會吸引人?

可能性!

對,你也「有可能」會那樣!

「唯天為大」、「民無能名」、「其有文章」,都是一種人性的可能性。但,堯,這個人,都具足在身上了。雖然,這三項有點矛盾性。但,生命,如此。

典範,是一種指引,但卻是可能性的指引;可能性的指引,往往只能從具體的人之行為中被「指出」。

這是耶穌的重要性:道成肉身。

好的政治,是指引,而不是座架。


《论语.泰伯》 19/ 2021.07
子曰:「大哉,尧之为君也!巍巍乎!唯天为大,唯尧则之。荡荡乎!民无能名焉。巍巍乎!其有成功也;焕乎,其有文章!」

白话文:
孔子说:「尧当君主,伟大崇高,可比于天!他的德性,无法形容!他的劳苦,千古留名!他的文化,光辉灿烂!」

这又是孔子对「管理」哲学的另一种具像的,寓意的,表述。

政治,是一种管理。

古人,不喜欢用「理论」,而喜欢用「典型」来让你去对比和思考自身。

理论,往往指向「外物」。去思考理论,更多去是「框架」事物;
寓言、故事,是一种具像的表述,它往往让读者「回溯」自己,看看自己和主角。

所以,讲故事,一直都能吸引人。

尧,这个人的故事,到底故事性在那里呢?

什么是「故事性」?

白雪公主,的故事性在那里,所以会吸引人?

可能性!

对,你也「有可能」会那样!

「唯天为大」、「民无能名」、「其有文章」,都是一种人性的可能性。但,尧,这个人,都具足在身上了。虽然,这三项有点矛盾性。但,生命,如此。

典范,是一种指引,但却是可能性的指引;可能性的指引,往往只能从具体的人之行为中被「指出」。

这是耶稣的重要性:道成肉身。

好的政治,是指引,而不是座架。




2021年7月27日 星期二

《論語.泰伯》 #18/ 2021.07


子曰:「巍巍乎!舜禹之有天下也,而不與焉。」


有句,看起有點「道家」。說,「不與焉」,強調的是不用自己的想法去干預。

這裡有矛盾:一、有天下,二,不與焉。

有了,怎麼還能說是不與呢?

這裡是傳統的政治思想的最高指導原則,和西方不太一樣,和現代更不相同。

道家,《莊子、應帝王》:
無名人曰:「汝遊心於淡,合氣於漠,順物自然,而無容私焉,而天下治矣。」

人有其最內心的存在樣式,讓人像人一樣的長出來,而不要用「偉大的觀念」去干擾生命德性的成長。

這是,不與。

人,要能夠「不與」,談何容易?
來來來,你每天用多少「你認為好」的想法,去要求別人呢?

不容易啊。不與。所以,能如此,就是聖人。就是道體的一種經驗上的呈現,就有「有天下」。

有天下,不是掌有;而是,用自己的生命去呈現道體的出場樣態。

《莊子.應帝王》:至人之用心若鏡,不將不迎,應而不藏,故能勝物而不傷。

勝物而不傷。

這是多麼美好的畫面!

行法是,「不將不迎,應而不藏」,這,既有心又無心。

這一種呈現,用具像的表示,就是「用心若鏡」。

鏡子,就是「有而不與」。

其實,只是讓你「看到自己」。

掉個書袋,海德格爾:
把在場者和不在場者帶入其當下本己之中。


《论语.泰伯》 18/ 2021.07
子曰:「巍巍乎!舜禹之有天下也,而不与焉。」


有句,看起有点「道家」。说,「不与焉」,强调的是不用自己的想法去干预。

这里有矛盾:一、有天下,二,不与焉。

有了,怎么还能说是不与呢?

这里是传统的政治思想的最高指导原则,和西方不太一样,和现代更不相同。

道家,《庄子、应帝王》:
无名人曰:「汝游心于淡,合气于漠,顺物自然,而无容私焉,而天下治矣。」

人有其最内心的存在样式,让人像人一样的长出来,而不要用「伟大的观念」去干扰生命德性的成长。

这是,不与。

人,要能够「不与」,谈何容易?
来来来,你每天用多少「你认为好」的想法,去要求别人呢?

不容易啊。不与。所以,能如此,就是圣人。就是道体的一种经验上的呈现,就有「有天下」。

有天下,不是掌有;而是,用自己的生命去呈现道体的出场样态。

《庄子.应帝王》:至人之用心若镜,不将不迎,应而不藏,故能胜物而不伤。

胜物而不伤。

这是多么美好的画面!

行法是,「不将不迎,应而不藏」,这,既有心又无心。

这一种呈现,用具像的表示,就是「用心若镜」。

镜子,就是「有而不与」。

其实,只是让你「看到自己」。

掉个书袋,海德格尔:
把在场者和不在场者带入其当下本己之中。

2021年7月26日 星期一

《論語.泰伯》 #17/ 2021.07


子曰:「學如不及,猶恐失之。」

白話譯:
孔子說:「學習如同賽事,惟恐趕不上,趕上了,又怕被超過。」

這句,當然是「勸學」。

荀子也有「勸學篇」,很有名,所以,從古代一直流傳下來到現在,因為,真的有道理。

「故不登高山,不知天之高也;不臨深谿,不知地之厚也;不聞先王之遺言,不知學問之大也。」─勸學
古文,是一種表達「義理」的文本形式;
文言文,你會看不懂,那是因為文言文所要表達的對人生的體悟之理,並不是太淺的。

從古到現代,都在勸學,那表示,「去學」是件不太受歡迎之事。

我們很少看到勸人不要去賺錢,因為,大家都想賺錢。不用勸。

為什麼,去學,那麼的難以被很高興的接受。

因為,學習是痛苦的。為什麼?因為,學習是打破「現在的自我」,現在的自我被打破,你一定會痛苦。

任何動搖「我執」的事件,都是苦的,所以往往要花力氣去接受。

別人說你,很苦;承認自己不對;很苦;看到別人比你好,很苦;改變深信的東東,很苦。

所以,適才揚性,很爽;那是「肯定現在自我」的現代精神麻醉品。

學如不及,好像永遠跟不上那樣的一種心情去讀,可能嗎?

不容易。

往往,只有你自己走過「變化的自己」之過程,從變化中看到生命成長的而來利益與欣樂,一種因視野打開而來的開闊,你才會有「學如不及」的力量出來。

因為,你想要再看到另一種更高的生命層次,是什麼視野!

嗯,給一些寫信給我的學生,問要不要讀研究所的學生:那是視野的問題,一但視野變了,你現在煩惱的,自然就會不見了。

**
《论语.泰伯》 17/ 2021.07
子曰:「学如不及,犹恐失之。」

白话译:
孔子说:「学习如同赛事,惟恐赶不上,赶上了,又怕被超过。」

这句,当然是「劝学」。

荀子也有「劝学篇」,很有名,所以,从古代一直流传下来到现在,因为,真的有道理。

「故不登高山,不知天之高也;不临深溪,不知地之厚也;不闻先王之遗言,不知学问之大也。」─劝学
古文,是一种表达「义理」的文本形式;
文言文,你会看不懂,那是因为文言文所要表达的对人生的体悟之理,并不是太浅的。

从古到现代,都在劝学,那表示,「去学」是件不太受欢迎之事。

我们很少看到劝人不要去赚钱,因为,大家都想赚钱。不用劝。

为什么,去学,那么的难以被很高兴的接受。

因为,学习是痛苦的。为什么?因为,学习是打破「现在的自我」,现在的自我被打破,你一定会痛苦。

任何动摇「我执」的事件,都是苦的,所以往往要花力气去接受。

别人说你,很苦;承认自己不对;很苦;看到别人比你好,很苦;改变深信的东东,很苦。

所以,适才扬性,很爽;那是「肯定现在自我」的现代精神麻醉品。

学如不及,好像永远跟不上那样的一种心情去读,可能吗?

不容易。

往往,只有你自己走过「变化的自己」之过程,从变化中看到生命成长的而来利益与欣乐,一种因视野打开而来的开阔,你才会有「学如不及」的力量出来。

因为,你想要再看到另一种更高的生命层次,是什么视野!

嗯,给一些写信给我的学生,问要不要读研究所的学生:那是视野的问题,一但视野变了,你现在烦恼的,自然就会不见了。


2021年7月25日 星期日

《論語.泰伯》 #16/ 2021.07


子曰:「狂而不直,侗而不愿,悾悾而不信,吾不知之矣。」

白話譯:
孔子說:「狂妄而不直率、幼稚而不老實、忠厚卻不講信用,我無法再講什麼了。」

人的具體生命,總有某些特殊屬性,傳統的說法,說這是氣質之性。

《章句》:
蘇氏曰:「天之生物,氣質不齊。其中材以下,有是德則有是病。有是病必有是德,故馬之蹄齧者必善走,其不善者必馴。有是病而無是德,則天下之棄才也。」

人,就是如此,這沒有辦法。

重點是,這些氣質之性,如果是一種特色,那麼,我們與這些「特色」之間的關係,應是什麼?

特色,是具體存在的;正因為具體存在,所以才能「用」。

怎麼用,當作一種「媒介」,透過它,看到自己,透過它,「修正」自己。
沒有這些特些,人還動不了呢?

其實,重點是,我們為什麼要去「修正」自己?

賺錢,可以買很多東東,所以,你自動就會去賺錢。

如果,「錢」只是一種裝飾品,你會去拼命「賺錢」嗎?

人就是這麼的依氣質之性的活著,其實很舒服的;為什麼要藉由這些特性去「調整」自己呢?

尤其是現代主流意識形態,是去「呈現現在的自己」,而不是去調整自己走向未來的可能性的自己。

讀過大學,才知道高中是什麼檔次?不管高中有多好。終究是二個世界。

人的某種可能性未來,是一種「質變」,有完全不同的視野和生命規格。

不過,這轉換的過程是「苦的」過程,因為,自我轉變就是自我否定的過程。

不過,說的也奇怪,生命似乎有一種自動的力量,總在某時候,人會想去揚棄現在的存在以走入另一種可能性存在。

如果這種力量出來了,那麼,氣質之性就是我們可以上手的調整自己的工具。

藉由調整這些氣質之性,你其實是在為「整體的生命」進行一種自己身在其中的轉換工程。

**
《论语.泰伯》 16/ 2021.07
子曰:「狂而不直,侗而不愿,悾悾而不信,吾不知之矣。」

白话译:
孔子说:「狂妄而不直率、幼稚而不老实、忠厚却不讲信用,我无法再讲什么了。」

人的具体生命,总有某些特殊属性,传统的说法,说这是气质之性。

《章句》:
苏氏曰:「天之生物,气质不齐。其中材以下,有是德则有是病。有是病必有是德,故马之蹄啮者必善走,其不善者必驯。有是病而无是德,则天下之弃才也。」

人,就是如此,这没有办法。

重点是,这些气质之性,如果是一种特色,那么,我们与这些「特色」之间的关系,应是什么?

特色,是具体存在的;正因为具体存在,所以才能「用」。

怎么用,当作一种「媒介」,透过它,看到自己,透过它,「修正」自己。
没有这些特些,人还动不了呢?

其实,重点是,我们为什么要去「修正」自己?

赚钱,可以买很多东东,所以,你自动就会去赚钱。

如果,「钱」只是一种装饰品,你会去拼命「赚钱」吗?

人就是这么的依气质之性的活着,其实很舒服的;为什么要藉由这些特性去「调整」自己呢?

尤其是现代主流意识形态,是去「呈现现在的自己」,而不是去调整自己走向未来的可能性的自己。

读过大学,才知道高中是什么档次?不管高中有多好。终究是二个世界。

人的某种可能性未来,是一种「质变」,有完全不同的视野和生命规格。

不过,这转换的过程是「苦的」过程,因为,自我转变就是自我否定的过程。

不过,说的也奇怪,生命似乎有一种自动的力量,总在某时候,人会想去扬弃现在的存在以走入另一种可能性存在。

如果这种力量出来了,那么,气质之性就是我们可以上手的调整自己的工具。

藉由调整这些气质之性,你其实是在为「整体的生命」进行一种自己身在其中的转换工程。



2021年7月22日 星期四

《論語.泰伯》 #15/ 2021.07


子曰:「師摯之始,關雎之亂,洋洋乎!盈耳哉。」

白話譯:
孔子說:「從音樂大師開始獨奏,到結尾的合奏,音樂的美充滿了我!」


這句是談音樂,但我並不懂樂理。所以,無法談更多。

只是我會去想,為什麼孔子很愛談音樂。
我在各種場合中,在對學生的課堂中,有時,也會忍不住談「聽音樂」的經驗,
這會只是一種偶然和興趣,而已嗎?

對儒家而言,音樂,但表一種什麼角色?如果要談「音樂」,在一種理論的定位上,那要是一種什麼樣的論述系統模式?

我是鄉下長大的,第一次聽到「古典音樂」是高中時。

從,「聽到」,到「聽懂」,到「聽迷了」,到後來也在音樂雜誌寫寫小「cd古典音樂」的樂評,20多年,
這是一段生命「變化」的過程。

一種,自己可透過某種「媒介」,讓自己去感受「自己變化的過程」。

理論上,要去「看到」變化,那麼「變化」就需要被對象化。

但,如果我們自己身處「變化中」,那麼「變化」就不可能被「對象化」,就無法形成被認識、被理解的可能性。

透過對藝術器物的「美的感受」變化,我們可以用一種「曲線」的方式,用一種「中介」的方式,來親自感受到「自己的變化」。

不要以為你只是「不想」聽古典音樂,其實更大的可能是,你「聽不懂」,你的生命的某種層次,並沒有到位。

但這不妨礙,你去聽懂,去聽出美感出來。

只要你去聽。

德性如此,只要你去實踐,那麼,德性的美感,德性對你生命所起的變化,
你也會在日常生活這樣的「中介」中,來感受到。


**
《论语.泰伯》 15/ 2021.07
子曰:「师挚之始,关雎之乱,洋洋乎!盈耳哉。」

白话译:
孔子说:「从音乐大师开始独奏,到结尾的合奏,音乐的美充满了我!」


这句是谈音乐,但我并不懂乐理。所以,无法谈更多。

只是我会去想,为什么孔子很爱谈音乐。
我在各种场合中,在对学生的课堂中,有时,也会忍不住谈「听音乐」的经验,
这会只是一种偶然和兴趣,而已吗?

对儒家而言,音乐,但表一种什么角色?如果要谈「音乐」,在一种理论的定位上,那要是一种什么样的论述系统模式?

我是乡下长大的,第一次听到「古典音乐」是高中时。

从,「听到」,到「听懂」,到「听迷了」,到后来也在音乐杂志写写小「cd古典音乐」的乐评,20多年,
这是一段生命「变化」的过程。

一种,自己可透过某种「媒介」,让自己去感受「自己变化的过程」。

理论上,要去「看到」变化,那么「变化」就需要被对象化。

但,如果我们自己身处「变化中」,那么「变化」就不可能被「对象化」,就无法形成被认识、被理解的可能性。

透过对艺术器物的「美的感受」变化,我们可以用一种「曲线」的方式,用一种「中介」的方式,来亲自感受到「自己的变化」。

不要以为你只是「不想」听古典音乐,其实更大的可能是,你「听不懂」,你的生命的某种层次,并没有到位。

但这不妨碍,你去听懂,去听出美感出来。

只要你去听。

德性如此,只要你去实践,那么,德性的美感,德性对你生命所起的变化,
你也会在日常生活这样的「中介」中,来感受到。


2021年7月21日 星期三

《論語.泰伯》 #14/ 2021.07


子曰:「不在其位,不謀其政。」


這句話,也是論語中被拿來說是很封建的話語之一。

這句話,在我們這種開放的時代,聽起來很刺耳。

尤其是媒體,這句大概是看不下去的。

老樣子,論語是對話體,這句所發生的上下文情境,並沒有提供出來。

我們無法得知這句是針對什麼「事情」,在什麼脈絡下,被講出來的。

老樣子,不去注意古典文本的對話性,硬要把「對話中」出現的某一句子,把它抽象化,把它社會學原理化,
如此去讀古典,對你並無真正的無益處。

古人也很清楚的,《章句》:
程子曰:「不在其位,則不任其事也,若君大夫問而告者則有矣。」

講一定要講,批評也沒什麼不可以。

如果你去「強迫」改變「在位者」的作事方法,那就是「革命」了。

但,革命也是歷史的常見歷程啊!

對儒家而言,穩定與革命,如果那一種是要被「更肯定」的社會運作形態,那麼「穩定」會是首選。

很簡單,只有在一穩定的社會中,禮樂文化才能興盛,文化藝術才能對人吸引力,
而這些文化項目,往往才是對「人性之德性」的誘發,
具有最好效果的媒介。

但,人類的社會,往往穩定到某種「無法階級流動」的時候,用古人的術語,即「禮教吃人」的時候,革命就會來讓社會流動。

然而,不能否認的是:革命的時代,不會有文化藝術的。

革命的時代,會有很多理想的口號,有激情的演出,但往往不容易有淡淡的、充實德性的感人的人性呈現。

就像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讓你微微的笑、微微的溫暖的,簡單的日常交際一般。

這並不是簡單的事啊!「倉稟實而知禮節,衣食足而知榮辱」。

**
《论语.泰伯》 13/ 2021.07
子曰:「不在其位,不谋其政。」

这句话,也是论语中被拿来说是很封建的话语之一。

这句话,在我们这种开放的时代,听起来很刺耳。

尤其是媒体,这句大概是看不下去的。

老样子,论语是对话体,这句所发生的上下文情境,并没有提供出来。

我们无法得知这句是针对什么「事情」,在什么脉络下,被讲出来的。

老样子,不去注意古典文本的对话性,硬要把「对话中」出现的某一句子,把它抽象化,把它社会学原理化,
如此去读古典,对你并无真正的无益处。

古人也很清楚的,《章句》:
程子曰:「不在其位,则不任其事也,若君大夫问而告者则有矣。」

讲一定要讲,批评也没什么不可以。

如果你去「强迫」改变「在位者」的作事方法,那就是「革命」了。

但,革命也是历史的常见历程啊!

对儒家而言,稳定与革命,如果那一种是要被「更肯定」的社会运作形态,那么「稳定」会是首选。

很简单,只有在一稳定的社会中,礼乐文化才能兴盛,文化艺术才能对人吸引力,
而这些文化项目,往往才是对「人性之德性」的诱发,
具有最好效果的媒介。

但,人类的社会,往往稳定到某种「无法阶级流动」的时候,用古人的术语,即「礼教吃人」的时候,革命就会来让社会流动。

然而,不能否认的是:革命的时代,不会有文化艺术的。
革命的时代,会有很多理想的口号,有激情的演出,但往往不容易有淡淡的、充实德性的感人的人性呈现。

就像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让你微微的笑、微微的温暖的,简单的日常交际一般。

这并不是简单的事啊!「仓禀实而知礼节,衣食足而知荣辱」。

2021年7月20日 星期二

《論語.泰伯》 #13/ 2021.07


子曰:「篤信好學,守死善道。危邦不入,亂邦不居。天下有道則見,無道則隱。邦有道,貧且賤焉,恥也;邦無道,富且貴焉,恥也。」

這幾句是孔子的一些人生格言。

人生格言,有可以有多少呢?多到數不完。

人生格言,是人對其「有意義的存在」之感受下,對於某種具體生活項目的一些具體應用的說法。

這些格言,之所以是格言,之所以值得你借鏡,之所以值得成為人的生活樣式的一種參考範本,那又是憑什麼?

憑的是,當你看到這些句子時,你是有感覺的,你覺得如果人生真的能那樣,那是一種愉悅,那是一種喜樂,那是一美。

雖然,要如此,並不容易。

但,你是有感覺的。

至少,如果你的人生是往「反方向」去進行操作,你心中會有某種煩燥。

透過這些具體例子,我們可以來看看自己,離生命中可以「美」的感受之呈現,還有多大的距離。

一定有距離。

所以,這些句子,給了我們以另一種角度去重新思考「生命存在意義」的一種可能性;
這是「詩」意。

海德格爾說,詩,是生命真理的守護。

**
《论语.泰伯》 13/ 2021.07
子曰:「笃信好学,守死善道。危邦不入,乱邦不居。天下有道则见,无道则隐。邦有道,贫且贱焉,耻也;邦无道,富且贵焉,耻也。」

这几句是孔子的一些人生格言。

人生格言,有可以有多少呢?多到数不完。

人生格言,是人对其「有意义的存在」之感受下,对于某种具体生活项目的一些具体应用的说法。

这些格言,之所以是格言,之所以值得你借镜,之所以值得成为人的生活样式的一种参考模板,那又是凭什么?

凭的是,当你看到这些句子时,你是有感觉的,你觉得如果人生真的能那样,那是一种愉悦,那是一种喜乐,那是一美。

虽然,要如此,并不容易。

但,你是有感觉的。

至少,如果你的人生是往「反方向」去进行操作,你心中会有某种烦燥。

透过这些具体例子,我们可以来看看自己,离生命中可以「美」的感受之呈现,还有多大的距离。

一定有距离。

所以,这些句子,给了我们以另一种角度去重新思考「生命存在意义」的一种可能性;
这是「诗」意。

海德格尔说,诗,是生命真理的守护。


2021年7月19日 星期一

《論語.泰伯》 #12/ 2021.07


子曰:「三年學,不至於穀,不易得也。」

這句,有二種解釋。

一是,讀了三年了,沒有把書讀好,這也是有的。所以,讀書是不容易的。
這是勸學。

二是。《章句》:為學之久,而不求祿,如此之人,不易得也。
也就是說,把讀書當讀書,而不求當官,這種人,不容易。

都講得通。

第二種講法是宋代的講法。

宋代為什麼有這種新的解釋,倒是讓我好奇。

是以前的人比較古意嗎?以前的人比較不想當官嗎?

不是。當然,不是。

科舉,是宋代才有。到了宋代,任何人,不管家世地位,只要能「考上」,就可以當官。
這是一種真正讓人才流動的「平等方式」。

宋代以前,都是用「甄試的」,換言之,用「考試以外」的方法,可能是推選、口試、考核、繼承,或更嚴格一點的,九品中正法。

到了宋代,人人可以當官,所以風氣變了。人人想讀書,十年寒窗,一舉成品。因為,科舉這種考試。

科舉是唯一真正平等,可以讓階級流動的制度。

其也的,都是在保障「經濟地位、家勢權力」的一種人才選用的制度。

這在目前的,我們看得清楚。不是嗎?
愈有錢的愈是中產階級以上的,愈是去讀了台清交成,愈是弱勢的,愈是去讀私校。

但我們和古代不同的是,
我們有適才揚性這麼棒的口號,讓你開心地不用讀書,同時可以你去支持對你不利的制度。

只是,畢業後呢?

**
《论语.泰伯》 12/ 2021.07
子曰:「三年学,不至于谷,不易得也。」

这句,有二种解释。

一是,读了三年了,没有把书读好,这也是有的。所以,读书是不容易的。
这是劝学。

二是。《章句》:为学之久,而不求禄,如此之人,不易得也。
也就是说,把读书当读书,而不求当官,这种人,不容易。

都讲得通。

第二种讲法是宋代的讲法。

宋代为什么有这种新的解释,倒是让我好奇。

是以前的人比较古意吗?以前的人比较不想当官吗?

不是。当然,不是。

科举,是宋代才有。到了宋代,任何人,不管家世地位,只要能「考上」,就可以当官。
这是一种真正让人才流动的「平等方式」。

宋代以前,都是用「甄试的」,换言之,用「考试以外」的方法,可能是推选、口试、考核、继承,或更严格一点的,九品中正法。

到了宋代,人人可以当官,所以风气变了。人人想读书,十年寒窗,一举成品。因为,科举这种考试。

科举是唯一真正平等,可以让阶级流动的制度。

其他的,都是在保障「经济地位、家势权力」的一种人才选用的制度。

这在目前的,我们看得清楚。不是吗?
愈有钱的愈是中产阶级以上的,愈是去读了台清交成,愈是弱势的,愈是去读私校。

但我们和古代不同的是,
我们有适才扬性这么棒的口号,让你开心地不用读书,同时可以你去支持对你不利的制度。

只是,毕业后呢?


2021年7月18日 星期日

《論語.泰伯》 12/ 2021.07


子曰:「如有周公之才之美,使驕且吝,其餘不足觀也已。」


這篇,孔子提出了兩種「人性屬性」上的對比,而且這種對比被賦予了很重要的意義。

才之美  vs  驕且吝

才之美,是指人很有才氣,很有才華;這往往是指和肉身一起而來的特色;例如樂器、數學、文筆;有些人,天生就很強。

但,這種「才華」,才氣,孔子提出「對人性特色的某種屬性」──驕且吝,來當作是一種「對立」式的阻礙物。

為什麼是這二個?這有道理嗎?或是隨機亂講的?

《章句》:
又曰:「驕,氣盈。吝,氣歉。」愚謂驕吝雖有盈歉之殊,然其勢常相因。蓋驕者吝之枝葉,吝者驕之本根。故嘗驗之天下之人,未有驕而不吝,吝而不驕者也。

「蓋驕者吝之枝葉,吝者驕之本根」。吝,才是核心,而吝是「氣歉」,即自卑,或著說對自己沒有自信。

內在沒有自信,就會以「驕」的外在形式來呈現。

但,對我而言,都很有才華了,為什麼會沒有自信呢?這有點,對我而言,解釋不了太多。

吝,與其說是自卑,倒不女說是太為自我打算了,或為自己想太多了;換一句,沒有為他人的胸懷。但,自卑,也可以說是一種「太自我」。

佛學在修行論上談利他,是有修行論上的依據;利他,不是一種拿到好人卡的行為而己;利他是一種「會改變自己的行為實踐」。

想改變自己嗎?去利他。想考上台大研究所嗎?去鼓勵同學讀書,去幫助同學讀書。你會發現,你和「讀書」之間的關係,變化了。

有利他的胸懷,人的才氣,自然會有最大程度上的成長和呈現。

**
《论语.泰伯》 11/ 2021.07
子曰:「如有周公之才之美,使骄且吝,其余不足观也已。」


这篇,孔子提出了两种「人性属性」上的对比,而且这种对比被赋予了很重要的意义。

才之美  vs  骄且吝

才之美,是指人很有才气,很有才华;这往往是指和肉身一起而来的特色;例如乐器、数学、文笔;有些人,天生就很强。

但,这种「才华」,才气,孔子提出「对人性特色的某种属性」──骄且吝,来当作是一种「对立」式的阻碍物。

为什么是这二个?这有道理吗?或是随机乱讲的?

《章句》:
又曰:「骄,气盈。吝,气歉。」愚谓骄吝虽有盈歉之殊,然其势常相因。盖骄者吝之枝叶,吝者骄之本根。故尝验之天下之人,未有骄而不吝,吝而不骄者也。

「盖骄者吝之枝叶,吝者骄之本根」。吝,才是核心,而吝是「气歉」,即自卑,或着说对自己没有自信。

内在没有自信,就会以「骄」的外在形式来呈现。

但,对我而言,都很有才华了,为什么会没有自信呢?这有点,对我而言,解释不了太多。

吝,与其说是自卑,倒不女说是太为自我打算了,或为自己想太多了;换一句,没有为他人的胸怀。但,自卑,也可以说是一种「太自我」。

佛学在修行论上谈利他,是有修行论上的依据;利他,不是一种拿到好人卡的行为而己;利他是一种「会改变自己的行为实践」。

想改变自己吗?去利他。想考上台大研究所吗?去鼓励同学读书,去帮助同学读书。你会发现,你和「读书」之间的关系,变化了。

有利他的胸怀,人的才气,自然会有最大程度上的成长和呈现。


2021年7月15日 星期四

《論語.泰伯》 #10/ 2021.07


子曰:「好勇疾貧,亂也。人而不仁,疾之已甚,亂也。」


論語,古代古典文本,喜從人的經驗現象來談一些「和人有關的道理」。

道理,並不是某種抽象的,像是我們「現代人愛用的一些抽象的術語」講出來就算;
而是,
從我們切身所能感受到的「經驗中」來談出。

如果我們無法從切身經驗中感受到某種「經驗值」,
但我們就相信某種「普世價值」,
這不是更迷信嗎?

超級迷信。

古人迷信某種「神明」;現代人迷信某種「普世價值」。
其實,真的沒什麼差別!

孔子提出二種人的經驗現象。這二種,沒有一定年紀,一定人生經驗值,無法感受的深刻。
但願你可以感受。

有一種人,無法忍受某種貧窮狀態,但外在表現上又很好強疾惡,那麼,這種人一定會亂搞的。

其實,好吧,講給年輕人聽,
如果一個人無法安於一個人的孤獨,但又喜談感情的美好,「一定」會出亂子的。
一定哦。
這我就敢打包票了。
沒關係,去觀察看看。

再來,
一個人內心殘忍,但外在表現上又很好強疾惡,這種人一定會去亂搞別人,傷害別人。

啊。
外在的表現,真的不是判斷的標準。內心是什麼德性修行,最後才是「品質的決定關鍵」。


多去觀察,人在安靜的時候,在一個人的時候,在失意的時候,在沒人理的時候,是什麼表現。
那才是一個人最後品質的指示器。

為什麼,古典往往愛談修己修身。因為那是根本。

內心愈不正,但又愛喊得很普世價值,這種人的矛盾終會爆發,人一定會陷於自我分裂。

**
《论语.泰伯》 10/ 2021.07
子曰:「好勇疾贫,乱也。人而不仁,疾之已甚,乱也。」


论语,古代古典文本,喜从人的经验现象来谈一些「和人有关的道理」。

道理,并不是某种抽象的,像是我们「现代人爱用的一些抽象的术语」讲出来就算;
而是,
从我们切身所能感受到的「经验中」来谈出。

如果我们无法从切身经验中感受到某种「经验值」,
但我们就相信某种「普世价值」,
这不是更迷信吗?

超级迷信。

古人迷信某种「神明」;现代人迷信某种「普世价值」。
其实,真的没什么差别!

孔子提出二种人的经验现象。这二种,没有一定年纪,一定人生经验值,无法感受的深刻。
但愿你可以感受。

有一种人,无法忍受某种贫穷状态,但外在表现上又很好强疾恶,那么,这种人一定会乱搞的。

其实,好吧,讲给年轻人听,
如果一个人无法安于一个人的孤独,但又喜谈感情的美好,「一定」会出乱子的。
一定哦。
这我就敢打包票了。
没关系,去观察看看。

再来,
一个人内心残忍,但外在表现上又很好强疾恶,这种人一定会去乱搞别人,伤害别人。

啊。
外在的表现,真的不是判断的标准。内心是什么德性修行,最后才是「质量的决定关键」。


多去观察,人在安静的时候,在一个人的时候,在失意的时候,在没人理的时候,是什么表现。
那才是一个人最后质量的指示器。

为什么,古典往往爱谈修己修身。因为那是根本。

内心愈不正,但又爱喊得很普世价值,这种人的矛盾终会爆发,人一定会陷于自我分裂。

2021年7月14日 星期三

《論語.泰伯》 #09/ 2021.07


子曰:「民可使由之,不可使知之。」

這句,大概是論語被拿出來罵得最多的句子之一。

這句,沒有上下文。

論語是「對話體」,某一句子的出現,往往是有情節的。

我們無去得知,這句是在什麼情節下出來的。

這句是一種「抽象式的」,或著用現代人的觀念,用一種「理論性」式的,
而來的一種表達,嗎?

還是說,這是有上下情節的,
這句,是在上下情節中所講出來的。但情節並沒有被錄下來。

如果,
你要一位國小的同學背九九乘法,他不開心,你會如何回應?

對他解釋,數學的重要,說明數學是如何被運作的,
於是,
在獲得了他的完全理解之後,
所以,我們開始教他九九乘法嗎?

在這一情節中,
如果你用上了「民可使由之,不可使知之」,
這句子就是脈絡中而可以理解的。

讀古代經典,
真的,
不要隨意的抽象化或去脈胳化,或去情境化。

古典,往往是以對話形式出場的。

「獨白式的論文」是啟蒙時代之後,才成為主流的;
獨白式的論文文本是獨裁的。

依傅科《詞與物》的說法,獨白式的論文之文本形式之所以有「權力」,
那也是跟「資本主義」的興起相配合的。

資本主義本來就是獨裁的啊,不然,為什麼賺到的錢被老板拿去最多呢?

**
《论语.泰伯》 09/ 2021.07
子曰:「民可使由之,不可使知之。」

这句,大概是论语被拿出来骂得最多的句子之一。

这句,没有上下文。

论语是「对话体」,某一句子的出现,往往是有情节的。

我们无去得知,这句是在什么情节下出来的。

这句是一种「抽象式的」,或着用现代人的观念,用一种「理论性」式的,
而来的一种表达,吗?

还是说,这是有上下情节的,
这句,是在上下情节中所讲出来的。但情节并没有被录下来。

如果,
你要一位小学的同学背九九乘法,他不开心,你会如何回应?

对他解释,数学的重要,说明数学是如何被运作的,
于是,
在获得了他的完全理解之后,
所以,我们开始教他九九乘法吗?

在这一情节中,
如果你用上了「民可使由之,不可使知之」,
这句子就是脉络中而可以理解的。

读古代经典,
真的,
不要随意的抽象化或去脉胳化,或去情境化。

古典,往往是以对话形式出场的。

「独白式的论文」是启蒙时代之后,才成为主流的;
独白式的论文文本是独裁的。

依傅科《词与物》的说法,独白式的论文之文本形式之所以有「权力」,
那也是跟「资本主义」的兴起相配合的。

资本主义本来就是独裁的啊,不然,为什么赚到的钱被老板拿去最多呢?


2021年7月13日 星期二

《論語.泰伯》 #08/ 2021.07


子曰:「興於詩,立於禮。成於樂。」

這是少數我一讀起來,大學王淮老師上課之畫面就會出現的,句子之一。

之所以忘不了,因為,那是一種衝擊,一種讓人感受困惑,
有點氣,
但你很清楚,
一條大道就展開了,在你眼前。

一條,如何去和古人一起思索的,大道。

路,只是你要「走下去」的指示,而已。

來,
黑板是如此的被畫的:

詩 → 興;
禮 → 立;
樂 → 成。

三種不同文化媒介,搭配著不同的動詞。

動詞的選用,不是隨意的;那是去讓文化媒介有最好呈現樣態的「行為方法」,即行法。

你先直觀的感受一下,動詞給你的那種脈動。

《注疏》:
包曰:「興,起也。言脩身當先學《詩》。」包曰:「禮者,所以立身。」包曰:「樂所以成性。」

生命的成長,首先要有「想像」,一種比現況更大視野想像。這是志,這是願,這是望。
沒有這個,你只能斤斤計較現在的一切過日子。

這是開始。

去讀小說吧,同學。詩,你讀不來的。如果你可以,讀詩。
再來,可以讀歷史,再來讀理論書。這些,都是打開視野的媒介。
沒有這些,你很難打開視野。

不要說什麼社團、營隊和上街頭,可以讓你學習和打開視野。那往往是要你「再次肯定目前想法」的工具!

所以,搞政治的政客人,往往要你上街頭,沒有要你讀書。不是嗎!

禮。是一種自我約束。
沒有,自我約束,你無法和書本打交道。因為,只有「自我約束」的能力,才能去打開自我。
這樣,你才能把志「持存下去」。

自我約束,即自制。這不容易啊。要調整生活節奏的。不然,你能坐在書桌前多久?

這是過程。

樂,是音樂,是指「合和」。
你能和別人好好相處嗎?
生命的成長,是為了「和他人合和相處」。和他人的相處,也是生命成長的考試。
正如同音樂,不是某一樂器,可以成就的。
而是眾樂器的合和,才有音樂。

這是驗收。


《论语.泰伯》 08/ 2021.07
子曰:「兴于诗,立于礼。成于乐。」

这是少数我一读起来,大学王淮老师上课之画面就会出现的,句子之一。

之所以忘不了,因为,那是一种冲击,一种让人感受困惑,
有点气,
但你很清楚,
一条大道就展开了,在你眼前。

一条,如何去和古人一起思索的,大道。

路,只是你要「走下去」的指示,而已。

来,
黑板是如此的被画的:

诗 → 兴;
礼 → 立;
乐 → 成。

三种不同文化媒介,搭配着不同的动词。

动词的选用,不是随意的;那是去让文化媒介有最好呈现样态的「行为方法」,即行法。

你先直观的感受一下,动词给你的那种脉动。

《注疏》:
包曰:「兴,起也。言修身当先学《诗》。」包曰:「礼者,所以立身。」包曰:「乐所以成性。」

生命的成长,首先要有「想象」,一种比现况更大视野想象。这是志,这是愿,这是望。
没有这个,你只能斤斤计较现在的一切过日子。

这是开始。

去读小说吧,同学。诗,你读不来的。如果你可以,读诗。
再来,可以读历史,再来读理论书。这些,都是打开视野的媒介。
没有这些,你很难打开视野。

不要说什么社团、营队和上街头,可以让你学习和打开视野。那往往是要你「再次肯定目前想法」的工具!

所以,搞政治的政客人,往往要你上街头,没有要你读书。不是吗!

礼。是一种自我约束。
没有,自我约束,你无法和书本打交道。因为,只有「自我约束」的能力,才能去打开自我。
这样,你才能把志「持存下去」。

自我约束,即自制。这不容易啊。要调整生活节奏的。不然,你能坐在书桌前多久?

这是过程。

乐,是音乐,是指「合和」。
你能和别人好好相处吗?
生命的成长,是为了「和他人合和相处」。和他人的相处,也是生命成长的考试。
正如同音乐,不是某一乐器,可以成就的。
而是众乐器的合和,才有音乐。

这是验收。




2021年7月12日 星期一

《論語.泰伯》 #07/ 2021.07


曾子曰:「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遠。仁以為己任,不亦重乎?死而後已,不亦遠乎?」


這句,就不譯了。你一定看過了。

很好的句子,你是有感的。

但,有感之後呢?

這句,是曾子說的,不是孔子。

曾子,說話,總有一種「沈重的」氣氛;孔子,就有著更大的日常與平凡。

這是個人性格上的不同;就理路而言,對我而言,是通的。

我們這個時代,是資訊泛濫的時代;
你不用怕讀不到某些句子,很好的句子;只是讀到了之後,對你能起什麼作用?

就像曾子這句。

古人怎麼解決這種「讀到這種句子幹什麼的」處境呢?

《章句》:
程子曰:「弘而不毅,則無規矩而難立;毅而不弘,則隘陋而無以居之。」

這句解釋,會不會把我們帶離的更遠於「作什麼用」的追問呢?

語言,是幹什麼用的?或許,我們可以學海德格爾,去做出這樣的追問?

語言是存在的居所。

語言,不是展現你的意志;不是。
語言是把「存在但看不到」的東東,以符號的形式,讓「它」走出來,被他人感受到。

其實,那句話,你也是「存有的」,亦即,那句話,是在你的個性之本質內的。而且是人人如此的。

所以,曾子能把它帶出來;所以,你才能「對它有一些感覺」。

人無法感覺「真正沒有」的東東;
感覺是一種歷程,是把存在但模模糊糊的東東,逐漸清晰化的過程。

「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遠。仁以為己任,不亦重乎?死而後已,不亦遠乎?」
你本來就可以這樣的。那是你生命本身本來就可以呈現的一種可能性!
曾子,只是,提醒你一下。
**
《论语.泰伯》 06/ 2021.07
曾子曰:「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。仁以为己任,不亦重乎?死而后已,不亦远乎?」


这句,就不译了。你一定看过了。

很好的句子,你是有感的。

但,有感之后呢?

这句,是曾子说的,不是孔子。

曾子,说话,总有一种「沉重的」气氛;孔子,就有着更大的日常与平凡。

这是个人性格上的不同;就理路而言,对我而言,是通的。

我们这个时代,是信息泛滥的时代;
你不用怕读不到某些句子,很好的句子;只是读到了之后,对你能起什么作用?

就像曾子这句。

古人怎么解决这种「读到这种句子干什么的」处境呢?

《章句》:
程子曰:「弘而不毅,则无规矩而难立;毅而不弘,则隘陋而无以居之。」

这句解释,会不会把我们带离的更远于「作什么用」的追问呢?

语言,是干什么用的?或许,我们可以学海德格尔,去做出这样的追问?

语言是存在的居所。

语言,不是展现你的意志;不是。
语言是把「存在但看不到」的东东,以符号的形式,让「它」走出来,被他人感受到。

其实,那句话,你也是「存有的」,亦即,那句话,是在你的个性之本质内的。而且是人人如此的。

所以,曾子能把它带出来;所以,你才能「对它有一些感觉」。

人无法感觉「真正没有」的东东;
感觉是一种历程,是把存在但模模糊糊的东东,逐渐清晰化的过程。

「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。仁以为己任,不亦重乎?死而后已,不亦远乎?」

你本来就可以这样的。那是你生命本身本来就可以呈现的一种可能性!
曾子,只是,提醒你一下。

2021年7月11日 星期日

《論語.泰伯》 #06/ 2021.07


曾子曰:「可以託六尺之孤,可以寄百里之命,臨大節而不可奪也。君子人與?君子人也。」

白話譯:
曾子說:「可以托付孤兒,可以托付事業,生死關頭,臨危不懼的人。是君子嗎?當然是君子。」

這,很美吧。

託六尺之孤,寄百里之命。

真的,如果,有這樣的一種活生生的人格樣貌在你眼前展現,
你內心不會不起波動的。

你會有一種感動,流動出來。

但,這很難。對不對?

為什麼我們「應該要如此做」呢?而不是去做出另一種反方向的行為。

一般而言,反方向的行為,對行為者往往有著更大現實利益上的好處。

「應該」,是很有趣的一種語言形態。哲學上的「倫理學」的重點!

應該,給你了一種方向性,指引著你去往某一種行動模式上的衝動。

對,是「應該」自己跑出來給你感受到的!

但,大部分的應該,我們往往有感覺到,但笑一笑的「自動忽略」。

聖人,或著說修行,不過是把「應該」當一回事,並努力去讓應該呈現出來。

值得嗎?

憑良心講,如果你沒有某種類形而上的動力在支撐著。難!天、道、神、佛、上帝、良心、天理…

但,人生往往是,
當開始感受到某種類形而上力量之湧動時,
已有太多太多不願去回想的事,發生過了。

所以,為什麼會有「懺悔」這種名詞和儀式,出現在人類的文明系統中。

如果看到這篇文字的人,不再是血脈噴張的年紀的人;
如果,你真的被某種以前做過的事,而折磨自己的人。

懺悔,真的是行法。讓你走出陰影的行法。

**
《论语.泰伯》 06/ 2021.07
曾子曰:「可以托六尺之孤,可以寄百里之命,临大节而不可夺也。君子人与?君子人也。」

白话译:
曾子说:「可以托付孤儿,可以托付事业,生死关头,临危不惧的人。是君子吗?当然是君子。」

这,很美吧。

托六尺之孤,寄百里之命。

真的,如果,有这样的一种活生生的人格样貌在你眼前展现,
你内心不会不起波动的。

你会有一种感动,流动出来。

但,这很难。对不对?

为什么我们「应该要如此做」呢?而不是去做出另一种反方向的行为。

一般而言,反方向的行为,对行为者往往有着更大现实利益上的好处。

「应该」,是很有趣的一种语言形态。哲学上的「伦理学」的重点!

应该,给你了一种方向性,指引着你去往某一种行动模式上的冲动。

对,是「应该」自己跑出来给你感受到的!

但,大部分的应该,我们往往有感觉到,但笑一笑的「自动忽略」。

圣人,或着说修行,不过是把「应该」当一回事,并努力去让应该呈现出来。

值得吗?

凭良心讲,如果你没有某种类形而上的动力在支撑着。难!天、道、神、佛、上帝、良心、天理…

但,人生往往是,
当开始感受到某种类形而上力量之涌动时,
已有太多太多不愿去回想的事,发生过了。

所以,为什么会有「忏悔」这种名词和仪式,出现在人类的文明系统中。

如果看到这篇文字的人,不再是血脉喷张的年纪的人;
如果,你真的被某种以前做过的事,而折磨自己的人。

忏悔,真的是行法。让你走出阴影的行法。

2021年7月8日 星期四

《論語.泰伯》 #05/ 2021.07


曾子曰:「以能問於不能,以多問於寡;有若無,實若虛,犯而不校,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。」

白話譯:
曾子說:「自己才華橫溢卻向一般人請教,自己知識淵博卻向普通人請教;有知識但謙虛,有才能但平易,從不計較別人的冒犯。從前我的一個朋友就是這樣做的。」


人生能如此。
那麼,生命可以打開的各種可能性,
生命可以呈現的豐富度,就會燦爛無比。

我想,這不是一種會被排斥的人生模樣;你心裡或許有一種響往。

重點是:做不到。

真的啊。談何容易。

再講一遍,做不到。

不是你「不想」那麼去做,而是「那麼做的過程」太痛苦了,所以你「做不到」。

如果如此做,是和「吃草莓蛋糕」一樣的容易,何愁人人不是聖人,何愁人人不是耶穌的樣式。

人性不由自主的冒出痛苦,在要如此去做的過程中!

為什麼有這種人的「模式」?

儒家不太談這方面的問題,即理論上的探討:人為什麼會產生痛苦在過程中。

佛家就談得多了。

總結:我執。

所以,「無我」是佛學修行過程中常見的預設標的。

人,打破我執後,那麼,在德性的實踐過程中的障礙,就能有效的克服。

於是有一整套佛學理論,例如,部派、中觀、唯識等。談,「我執」是如何被生成的。

了解了「我執」是如何來的,所以才能「破我執」。方法也就被嘗試出來,即行法,有多種,常見的有禪、淨、律、密、淨土。

儒學,的確沒有如此深思熟慮,是的。

儒學的解決方案也簡單合理,在日常生活中「兄友弟恭」去踐履良心的聲音。

「兄友弟恭」,即,禮,那也不容易啊。但在過程踐履的操練成熟中,我執會被降低至一種易於被克服的水平。

**
《论语.泰伯》 04/ 2021.07
曾子曰:「以能问于不能,以多问于寡;有若无,实若虚,犯而不校,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。」

白话译:
曾子说:「自己才华横溢却向一般人请教,自己知识渊博却向普通人请教;有知识但谦虚,有才能但平易,从不计较别人的冒犯。从前我的一个朋友就是这样做的。」


人生能如此。
那么,生命可以打开的各种可能性,
生命可以呈现的丰富度,就会灿烂无比。

我想,这不是一种会被排斥的人生模样;你心里或许有一种响往。

重点是:做不到。

真的啊。谈何容易。

再讲一遍,做不到。

不是你「不想」那么去做,而是「那么做的过程」太痛苦了,所以你「做不到」。

如果如此做,是和「吃草莓蛋糕」一样的容易,何愁人人不是圣人,何愁人人不是耶稣的样式。

人性不由自主的冒出痛苦,在要如此去做的过程中!

为什么有这种人的「模式」?

儒家不太谈这方面的问题,即理论上的探讨:人为什么会产生痛苦在过程中。

佛家就谈得多了。

总结:我执。

所以,「无我」是佛学修行过程中常见的预设目标。

人,打破我执后,那么,在德性的实践过程中的障碍,就能有效的克服。

于是有一整套佛学理论,例如,部派、中观、唯识等。谈,「我执」是如何被生成的。

了解了「我执」是如何来的,所以才能「破我执」。方法也就被尝试出来,即行法,有多种,常见的有禅、净、律、密、净土。

儒学,的确没有如此深思熟虑,是的。

儒学的解决方案也简单合理,在日常生活中「兄友弟恭」去践履良心的声音。

「兄友弟恭」,即,礼,那也不容易啊。但在过程践履的操练成熟中,我执会被降低至一种易于被克服的水平。

2021年7月7日 星期三

《論語.泰伯》 #04/ 2021.07


曾子有疾,孟敬子問之。曾子言曰:「鳥之將死,其鳴也哀;人之將死,其言也善。君子所貴乎道者三:動容貌,斯遠暴慢矣;正顏色,斯近信矣;出辭氣,斯遠鄙倍矣。籩豆之事,則有司存。」

白話譯:
曾子重病,孟敬子來探問,曾子說:「鳥快死時,叫聲很悲哀;人快死時,說話都很中肯。君子所重視的問題有三:表情合宜,就可以避免粗暴無理;臉色恭正,就可以得到信任;言談優雅,就可以避免庸俗荒謬。禮儀方面的事,有人負責。」

有一句很有名的句子,從這裡出來的。

「鳥之將死,其鳴也哀;人之將死,其言也善。」

死,是重要的,人的現象。
很多哲學,喜從這裡思考起。

很多人的現象,都未必能是一種普遍性的現象,例如愛情,例如自由,例如…
儘管人們愛以「普世價值」來喊通。

死,是普遍性的,人都會有。是無可置疑的哲學思考起點。

人是「向死的存在」──海德格爾。

同學,萬一你死的比我早,你的人生,會有什麼意義呢?

雖然這可能性極極小小,但去想一想,人生的視野就會不同!

曾子,重病,他心中掛著四件事。嗯,「聖人」和我們的確不同。
旦,這也不是做不到的事。不是嗎?

我個人對第四事,極感興趣,那是我模擬時,所想像不到的。

籩豆之事,則有司存。

《注疏》:
包曰:「敬子忽大務小,故又戒之以此。籩豆,禮器。」

這是說,前三者是我們自身可以做的,所以要自己來。《章句》:三者正身而不外求。

但第四者,籩豆,禮器,是社會性的事務,自有管理的人來處理。

為什麼這時冒出這句。

前三者是個人的德性行為,是要自己來的。

第四者,籩豆,禮器,是社會性的行為,是外在的。

德性,是自己來的;德性,不是用外在事務來裝扮的。

人,最怕的,不就是喊喊口號,就認為自己已德性充滿了嗎?

人,最怕的,不就是以為喊喊口號,就認為自己是站道德制高點了嗎?

嗯,虛的,總會反撲的。

這是「戒」。

真正的哲學、宗派、教派,都一定有「戒」。

**
《论语.泰伯》 04/ 2021.07
曾子有疾,孟敬子问之。曾子言曰:「鸟之将死,其鸣也哀;人之将死,其言也善。君子所贵乎道者三:动容貌,斯远暴慢矣;正颜色,斯近信矣;出辞气,斯远鄙倍矣。笾豆之事,则有司存。」

白话译:
曾子重病,孟敬子来探问,曾子说:「鸟快死时,叫声很悲哀;人快死时,说话都很中肯。君子所重视的问题有三:表情合宜,就可以避免粗暴无理;脸色恭正,就可以得到信任;言谈优雅,就可以避免庸俗荒谬。礼仪方面的事,有人负责。」

有一句很有名的句子,从这里出来的。

「鸟之将死,其鸣也哀;人之将死,其言也善。」

死,是重要的,人的现象。
很多哲学,喜从这里思考起。

很多人的现象,都未必能是一种普遍性的现象,例如爱情,例如自由,例如…
尽管人们爱以「普世价值」来喊通。

死,是普遍性的,人都会有。是无可置疑的哲学思考起点。

人是「向死的存在」──海德格尔。

同学,万一你死的比我早,你的人生,会有什么意义呢?

虽然这可能性极极小小,但去想一想,人生的视野就会不同!

曾子,重病,他心中挂着四件事。嗯,「圣人」和我们的确不同。
旦,这也不是做不到的事。不是吗?

我个人对第四事,极感兴趣,那是我模拟时,所想象不到的。

笾豆之事,则有司存。

《注疏》:
包曰:「敬子忽大务小,故又戒之以此。笾豆,礼器。」

这是说,前三者是我们自身可以做的,所以要自己来。《章句》:三者正身而不外求。

但第四者,笾豆,礼器,是社会性的事务,自有管理的人来处理。

为什么这时冒出这句。

前三者是个人的德性行为,是要自己来的。

第四者,笾豆,礼器,是社会性的行为,是外在的。

德性,是自己来的;德性,不是用外在事务来装扮的。

人,最怕的,不就是喊喊口号,就认为自己已德性充满了吗?

人,最怕的,不就是以为喊喊口号,就认为自己是站道德制高点了吗?

嗯,虚的,总会反扑的。

这是「戒」。

真正的哲学、宗派、教派,都一定有「戒」。


《論語.泰伯》 #03/ 2021.07


曾子有疾,召門弟子曰:「啟予足!啟予手!《詩》云『戰戰兢兢,如臨深淵,如履薄冰。』而今而後,吾知免夫!小子!」

白話譯:
曾子得了重病,將學生召集起來,說:「同學們啊,看看我的足!看看我的腳!看看受過傷沒有,我一生謹慎,總是小心翼翼,就象站在深淵之旁,就象踩在薄冰之上。現在,我的肉身即將再也不會去傷害他人了!」

看到這句,就會想到以前上課的畫面。

王淮老師講出一個句子:
《苟子.大略》:子貢曰:「大哉!死乎!君子息焉,小人休焉。」

對,人一輩子是要怎麼活呢?大概,要死掉之前的最後一口氣是最準的檢驗方式。

來,要死了,什麼都帶不走。於是,你要如何去面對自己?

真的可以放下心嗎?這是「息」,即「安息」。

如果只是覺得「肉體無法再動了」,那就是「休」。停止肉體的活動而已。欲望仍不止息…

曾子,真的很有種啊。那來的這種勇氣。

說,看看我的手和腳,都沒有什麼可以愧對的人事物。
人在要死掉之前,有這種話可以講,真是太爽了。

「今而後,吾知免夫」。這句,驚天動地!

是啊。終於「要死了」。再也不用擔心,是不是會可能做出對不起良心的事了。
死亡。在此。真是美好,莊嚴,喜樂。

完美句號。

同學:人是「終有一死的」存在者。

2021年7月5日 星期一

《論語.泰伯》 #02/ 2021.07


子曰:「恭而無禮則勞,慎而無禮則葸,勇而無禮則亂,直而無禮則絞。君子篤於親,則民興於仁;故舊不遺,則民不偷。」

白話譯:
孔子說:「恭敬而無禮則徒勞,謹慎而無禮則膽怯,勇猛而無禮則闖禍,直率而無禮則尖刻。如果長官能真心愛護親屬,則百姓就會呈現仁愛;如果長官能真心愛護故舊,則百姓就會有情有感。」


這句,對我而言,是儒學對於「社會文化」這些現象的哲學式宣言。

儒家強調制禮作樂,這即是對社會文化這些現象的肯定;
如果和道家的「小國寡民」之「鄰國相望,雞犬之聲相聞,民至老死,不相往來」,
相對照起來,
更能凸顯出儒學的特色。

但,為什麼,社會文化是「必要的」?
這必要的背後之論證的基礎是什麼呢?

哈,古人不會去想著論證的問題,古人用舉例的;邏輯論證,這是現代人的「偏好」。

來,我們來試著論證。

A「恭、慎、勇、直」  →→「無禮」(媒介)→→B「勞、葸、亂.絞」。

A:是好的。

B:是不好的。

好了,我們看到了一種現象,由「好」變成「不好」這一過程的現象。

什麼是這一轉變的「居中關鍵」呢?答案是:禮。這是媒介(酵母)。

禮是什麼?先不談。

從形式而言,「禮」是一種媒介,這種媒介是「轉變/變化」的必要元素。

有禮,會變化;無禮,也會變化。
有禮,會變得更好;無禮,會變得差。

總之,「禮」是一定會存在的媒介。

這是,辨證法。如黑格爾的正反合。即,人的正常過程,一定是要有媒介才能發生變化。

重點是,什麼樣的媒介?

無禮,也是一種媒介,這種媒介,讓事情一定會「變得更差」。
這是人生的辨證性的必然。

媒介,是人之生命成長的必要;而社會文化,就是必要的媒介。制禮作樂,是好媒介。

同學,多讀書,多看藝術品,多聽古典音樂。

那些都是某種「可能的酵素」,會讓你的生命產生某種必然的一種質性上的可能性之呈現。

**
《论语.泰伯》 02/ 2021.07
子曰:「恭而无礼则劳,慎而无礼则葸,勇而无礼则乱,直而无礼则绞。君子笃于亲,则民兴于仁;故旧不遗,则民不偷。」

白话译:
孔子说:「恭敬而无礼则徒劳,谨慎而无礼则胆怯,勇猛而无礼则闯祸,直率而无礼则尖刻。如果长官能真心爱护亲属,则百姓就会呈现仁爱;如果长官能真心爱护故旧,则百姓就会有情有感。」


这句,对我而言,是儒学对于「社会文化」这些现象的哲学式宣言。

儒家强调制礼作乐,这即是对社会文化这些现象的肯定;
如果和道家的「小国寡民」之「邻国相望,鸡犬之声相闻,民至老死,不相往来」,
相对照起来,
更能凸显出儒学的特色。

但,为什么,社会文化是「必要的」?
这必要的背后之论证的基础是什么呢?

哈,古人不会去想着论证的问题,古人用举例的;逻辑论证,这是现代人的「偏好」。

来,我们来试着论证。

A「恭、慎、勇、直」  →→「无礼」(媒介)→→B「劳、葸、乱.绞」。

A:是好的。

B:是不好的。

好了,我们看到了一种现象,由「好」变成「不好」这一过程的现象。

什么是这一转变的「居中关键」呢?答案是:礼。这是媒介(酵母)。

礼是什么?先不谈。

从形式而言,「礼」是一种媒介,这种媒介是「转变/变化」的必要元素。

有礼,会变化;无礼,也会变化。
有礼,会变得更好;无礼,会变得差。

总之,「礼」是一定会存在的媒介。

这是,辨证法。如黑格尔的正反合。即,人的正常过程,一定是要有媒介才能发生变化。

重点是,什么样的媒介?

无礼,也是一种媒介,这种媒介,让事情一定会「变得更差」。
这是人生的辨证性的必然。

媒介,是人之生命成长的必要;而社会文化,就是必要的媒介。制礼作乐,是好媒介。

同学,多读书,多看艺术品,多听古典音乐。

那些都是某种「可能的酵素」,会让你的生命产生某种必然的一种质性上的可能性之呈现。


2021年7月4日 星期日

《論語.泰伯》 #01/ 2021.07


子曰:「泰伯,其可謂至德也已矣!三以天下讓,民無得而稱焉。」

白話譯:
孔子說:「泰伯的德性,高!三次讓出王位,百姓無法用語言來稱贊他。」


至德,是形容詞。是好的意味。

有二個現象,結合起來,被用「至德」來描述。

一是:三讓。

二是:無得而稱。

這二種現象,都和一般人的「通常反應」不相同的。
一般人,要去「爭」,一般人,「唯恐他人不知」。

提出二種和一般人的通常反應不相同的「現象」,並給予好的形容詞,
這是要說明什麼嗎?

到底,這二種人之可能的現象,為什麼是一種「好」的現象?
所以,才值得人去做。

孔子,沒有解釋。

僅僅只是用一種「教條式」的說法,人是不相信的。人也是不會去做的。

憑什麼,人要去如此的去呈現自己呢?

這是讀論語,或是讀倫理學,必然要面臨的一種追問。

當哥哥的泰伯因為認為弟弟比他賢,所以自己主動讓他。
為了怕弟弟不接受,於是又,《史記吳世家》:「文身斷髮,示不可用」。

你有沒有一絲絲的某種「感受」出來了呢?覺得這是「美好的」。

美好的。不一定對你有利。不一定對你有用。不一定讓你所欲具足。

但,那是「美好的」。美!

論語,往往是一種範本,一種指出人之所以可能是「美的」的某種範式。

但,那也是你內心本有的「回響」。

如果,如果,生命能如此傾聽內心的回響,那麼,生命就又進入了一種新的階梯。

**
《论语.泰伯》 01/ 2021.07
子曰:「泰伯,其可谓至德也已矣!三以天下让,民无得而称焉。」

白话译:
孔子说:「泰伯的德性,高!三次让出王位,百姓无法用语言来称赞他。」


至德,是形容词。是好的意味。

有二个现象,结合起来,被用「至德」来描述。

一是:三让。

二是:无得而称。

这二种现象,都和一般人的「通常反应」不相同的。
一般人,要去「争」,一般人,「唯恐他人不知」。

提出二种和一般人的通常反应不相同的「现象」,并给予好的形容词,
这是要说明什么吗?

到底,这二种人之可能的现象,为什么是一种「好」的现象?
所以,才值得人去做。

孔子,没有解释。

仅仅只是用一种「教条式」的说法,人是不相信的。人也是不会去做的。

凭什么,人要去如此的去呈现自己呢?

这是读论语,或是读伦理学,必然要面临的一种追问。

当哥哥的泰伯因为认为弟弟比他贤,所以自己主动让他。
为了怕弟弟不接受,于是又,《史记吴世家》:「文身断发,示不可用」。

你有没有一丝丝的某种「感受」出来了呢?觉得这是「美好的」。

美好的。不一定对你有利。不一定对你有用。不一定让你所欲具足。

但,那是「美好的」。美!

论语,往往是一种范本,一种指出人之所以可能是「美的」的某种范式。

但,那也是你内心本有的「回响」。

如果,如果,生命能如此倾听内心的回响,那么,生命就又进入了一种新的阶梯。



2021年7月1日 星期四

《論語.述而》 #38/ 2021.06


子溫而厲,威而不猛,恭而安。

白話譯:
孔子溫和而又嚴肅,威嚴而不凶猛,恭揖而又安詳。

古典文本中,對一個人修行的成就,
 或著說,
對於一個人在德性上成熟的樣態,
是有描述的。

這句,是其一。

乍看之下,這句子,你會有所「怪怪的」感冒出來。

細看之下,可能你會發現,句中有很多「接近矛盾」形式的對立式名詞,存在。

溫:厲。
威:不猛。
恭:安。

你會不會直接想到黑格爾,對,想到辯證法。
亦即,
在矛盾中才能有綜合矛盾而來的「更高一級檔次」的境界之樣態。

物,物品,是不會變的,所以是物。大理石,不會變成花岡岩。所以是「物」。

我們說「物化」,是指一個人僵化了,不會再變動了。

所以,你天天嚷嚷著要「表現自我」的自我,其實是「物化」的自我。

人,之所以不同於「物」,在於,人是「一定」會變化的。

只是,變化的快或慢,變化的方向是不是更「美」,「更高級」的方向。

然而,在這個(資本主義)時代,我們用盡各種方法來讓自己和世界「不要變化」,
告訴自己,這是「最好制度」,這是「最好的社會」,這是「最棒的群族」。

反正, 這是不用再變動的「美好社會體系」。哦,偉大的收編語藝。

意識形態,是什麼,你知道嗎?就是一套「阻止」你去變化的語言模式和社會情境。

人一定會變的;社會一定會變的;歷史一定會往前走的。

修行,就在於讓自己存於:溫而厲,威而不猛,恭而安,這樣的辨證樣態。

於是你,勇敢去挑戰「現存的自己」,即修行。


《论语.述而》 38/ 2021.06
子温而厉,威而不猛,恭而安。


白话译:
孔子温和而又严肃,威严而不凶猛,恭揖而又安详。

古典文本中,对一个人修行的成就,
 或着说,
对于一个人在德性上成熟的样态,
是有描述的。

这句,是其一。

乍看之下,这句子,你会有所「怪怪的」感冒出来。

细看之下,可能你会发现,句中有很多「接近矛盾」形式的对立式名词,存在。

温:厉。
威:不猛。
恭:安。

你会不会直接想到黑格尔,对,想到辩证法。
亦即,
在矛盾中才能有综合矛盾而来的「更高一级档次」的境界之样态。

物,物品,是不会变的,所以是物。大理石,不会变成花冈岩。所以是「物」。

我们说「物化」,是指一个人僵化了,不会再变动了。

所以,你天天嚷嚷着要「表现自我」的自我,其实是「物化」的自我。

人,之所以不同于「物」,在于,人是「一定」会变化的。

只是,变化的快或慢,变化的方向是不是更「美」,「更高级」的方向。

然而,在这个(资本主义)时代,我们用尽各种方法来让自己和世界「不要变化」,
告诉自己,这是「最好制度」,这是「最好的社会」,这是「最棒的群族」。

反正, 这是不用再变动的「美好社会体系」。哦,伟大的收编语艺。

意识形态,是什么,你知道吗?就是一套「阻止」你去变化的语言模式和社会情境。

人一定会变的;社会一定会变的;历史一定会往前走的。

修行,就在于让自己存于:温而厉,威而不猛,恭而安,这样的辨证样态。

于是你,勇敢去挑战「现存的自己」,即修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