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教學總網站

2022年1月24日 星期一

《論語.子路》#11/2022.01

 《論語.子路》11/2022.01
子曰:「善人為邦百年,亦可以勝殘去殺矣。誠哉是言也!」

白話譯:
孔子說:「『善人治國百年,也可以免去殘暴、免除殺戮了。』這話很對呀!」

政治的最高理想是什麼?

理想是一種願力。我們談了很多次由胡塞爾的「留滯」、「直觀」、「前攝」(過去、現在、未來)的思維運作模式。

沒有前攝,即某種指向未來的願力,人是無法去思考下一步的。

倒過來說,人的「指向未來的願望」也一定會在某種「被動綜合判斷」的地基中,對你「現在」的想法之形塑,產生某種指導性力量。

願力,或是理想,是重要的。

但,你有想過,你的「願力」是什麼?有,一定有。

就政治而言,民安社裕是重要的一種願望。但在這之後呢?

翻翻世界史,當一個國家強大富庶之後,然後呢?這國家要走向的另一階段是什麼呢?

「勝殘去殺」。

這不容易啊,

你可以翻翻歷史,大部分都是想「永遠強大」下去。但歷史恰恰就是沒有「永遠強大的」國家。

儒家指向的不同。

「勝殘去殺」。

不要小看。這種在歷史文化底層的視野,才能不斷的提供給一個人或一個國家,不斷超自己的動力。

《论语.子路》11/2022.01
子曰:「善人为邦百年,亦可以胜残去杀矣。诚哉是言也!」

白话译:
孔子说:「『善人治国百年,也可以免去残暴、免除杀戮了。』这话很对呀!」

政治的最高理想是什麽?

理想是一种愿力。我们谈了很多次由胡塞尔的「留滞」、「直观」、「前摄」的思维运作模式。

没有前摄,即某种指向未来的愿力,人是无法去思考下一步的。

倒过来说,人的「指向未来的愿望」也一定会在某种「被动综合判断」的地基中,对你「现在」的想法之形塑,产生某种指导性力量。

愿力,或是理想,是重要的。

但,你有想过,你的「愿力」是什麽?有,一定有。

就政治而言,民安社裕是重要的一种愿望。但在这之后呢?

翻翻世界史,当一个国家强大富庶之后,然后呢?这国家要走向的另一阶段是什麽呢?

「胜残去杀」。

这不容易啊,

你可以翻翻历史,大部分都是想「永远强大」下去。但历史恰恰就是没有「永远强大的」国家。

儒家指向的不同。

「胜残去杀」。

不要小看。这种在历史文化底层的视野,才能不断的提供给一个人或一个国家,不断超自己的动力。


2022年1月23日 星期日

《論語.子路》#10/2022.01

 《論語.子路》10/2022.01
子曰:「苟有用我者。期月而已可也,三年有成。」

白話譯:    
孔子說:「如果有人願用我,一年就能見初效,三年就能見成果。」

這句,是孔子的自己對自己期待的描述。

為什麼要紀錄這句?

大家也都知道,那只是一種願望?誰沒有願望呢?所以,有願望是什麼重要的大事嗎?
而,一般而言,我們也都感受過,願望能實踐的機率,並不大啊。

《章句》:
尹氏曰:「孔子歎當時莫能用己也,故云然。」愚按:史記,此蓋為衛靈公不能用而發。

所以呢?誰沒有這種「莫能用己」的經驗呢?我多著呢?

所以呢,這種經驗和「德性的成長」有什麼關係?

還是說,孔子有了就不一樣,一般人的感受是和「聖人」不同的。

對不起,儒家從來就沒有這種「特殊個人決定論」的論述架構。只有「人人能……」這樣的論述架構。

那麼,我們可不可以這樣去思索:這句之所以要記下來,正因為孔子「有願望」。

「有願望」是重點,是生命成長過程中的「必要條件」。

有願望,不一定會被實踐,但,願望是「生命成長」過程中一種結構性概念下的必然要的元素。

「有願望」,生命的改變,才會發動;雖然最後的結果,未必如你預期。

這有理論來論證嗎?論語沒有去論證。古典經典,都是「直接談出來」。信不信,看你的經驗的厚度夠不夠去相信。

現代人,已習慣了要去「論證」。

來,胡塞爾幫我們論證了。

胡塞爾說,人的「意識運作」,是在「滯留(過去)」、「當下直觀(現在)」、「前攝(未來)」,這三種「素材」共構運作之下,才能運行。

沒有「前攝」,即一種指向未來的預期性,人是無法「思維的」。

想想,當你在講某一句的第一個字時,是不是「結束的句子」已隱約先浮了出來了呢?

發願,很重要。

所以王陽明,「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」。

所以,佛學說,初發心時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
發心,發願,於是你才能動了起來。

這不是「勸世文」,這是理論論證下的「必然性」。

《论语.子路》10/2022.01
子曰:「苟有用我者。期月而已可也,三年有成。」

白话译:    
孔子说:「如果有人愿用我,一年就能见初效,三年就能见成果。」

这句,是孔子的自己对自己期待的描述。

为什麽要纪录这句?

大家也都知道,那只是一种愿望?谁没有愿望呢?所以,有愿望是什麽重要的大事吗?
而,一般而言,我们也都感受过,愿望能实践的机率,并不大啊。

《章句》:
尹氏曰:「孔子歎当时莫能用己也,故云然。」愚按:史记,此盖为卫灵公不能用而发。

所以呢?谁没有这种「莫能用己」的经验呢?我多着呢?

所以呢,这种经验和「德性的成长」有什麽关係?

还是说,孔子有了就不一样,一般人的感受是和「圣人」不同的。

对不起,儒家从来就没有这种「特殊个人决定论」的论述架构。只有「人人能……」这样的论述架构。

那麽,我们可不可以这样去思索:这句之所以要记下来,正因为孔子「有愿望」。

「有愿望」是重点,是生命成长过程中的「必要条件」。

有愿望,不一定会被实践,但,愿望是「生命成长」过程中一种结构性概念下的必然要的元素。

「有愿望」,生命的改变,才会发动;虽然最后的结果,未必如你预期。

这有理论来论证吗?论语没有去论证。古典经典,都是「直接谈出来」。信不信,看你的经验的厚度够不够去相信。

现代人,已习惯了要去「论证」。

来,胡塞尔帮我们论证了。

胡塞尔说,人的「意识运作」,是在「滞留(过去)」、「当下直观(现在)」、「前摄(未来)」,这三种「素材」共构运作之下,才能运行。

没有「前摄」,即一种指向未来的预期性,人是无法「思维的」。

想想,当你在讲某一句的第一个字时,是不是「结束的句子」已隐约先浮了出来了呢?

发愿,很重要。

所以王阳明,「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」。

所以,佛学说,初发心时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

发心,发愿,于是你才能动了起来。

这不是「劝世文」,这是理论论证下的「必然性」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《論語.子路》#09/2022.01

 《論語.子路》09/2022.01
子適衛,冉有僕。子曰:「庶矣哉!」冉有曰:「既庶矣。又何加焉?」曰:「富之。」曰:「既富矣,又何加焉?」曰:「教之。」

白話譯:
孔子去衛國,冉有駕車。孔子說:「好多人啊!」冉有說:「人多了,又該做什麽?」孔子說:「富起來。」「富了後,又該做什麽?」「受教育。」

這真的是儒家的特色。

談「德性的成長」,卻不會忘記人是「社會性的動物」。

社會這樣的物質環境對人德性的成長所可能的影響,是被考量進去的。

修行,並不是強調某種「去社會化」的環境上的個人的行為觀照。

庶、富、教。

沒有庶、富,談教,那是非常困難的,至少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狀況。

年輕時,讀許多談儒學的文章,一種批評的觀點說這是「實用性」,強調儒家是「實用性的哲學」,似乎沒有什麼深度。

但,庶、富、教這樣的一種程序性,是「實用」嗎?還是說,這是一種生命成長的「規範性」。

生命的中規範性是什麼?談得出來,是學問。

什麼是規範性,你沒有練指法,你不會把琴「彈好」。

如果生命有某種規範性,那麼,人的成長就必須在這種「規範性」下來改變,才不會將生命「破碎」了。

雖然,從宗教的觀點而言,單刀直入的對生命進行破碎化,是一種修行的方式,而且,還是挺好的方式。所謂,「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」。

但,儒家是儒家,並不是宗教。

《论语.子路》09/2022.01
子适卫,冉有僕。子曰:「庶矣哉!」冉有曰:「既庶矣。又何加焉?」曰:「富之。」曰:「既富矣,又何加焉?」曰:「教之。」

白话译:
孔子去卫国,冉有驾车。孔子说:「好多人啊!」冉有说:「人多了,又该做什么?」孔子说:「富起来。」「富了后,又该做什么?」「受教育。」

这真的是儒家的特色。

谈「德性的成长」,却不会忘记人是「社会性的动物」。

社会这样的物质环境对人德性的成长所可能的影响,是被考量进去的。

修行,并不是强调某种「去社会化」的环境上的个人的行为观照。

庶、富、教。

没有庶、富,谈教,那是非常困难的,至少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状况。

年轻时,读许多谈儒学的文章,一种批评的观点说这是「实用性」,强调儒家是「实用性的哲学」,似乎没有什麽深度。

但,庶、富、教这样的一种程序性,是「实用」吗?还是说,这是一种生命成长的「规范性」。

生命的中規範性是什麼?談得出來,是學問。

什麽是规范性,你没有练指法,你不会把琴「弹好」。

如果生命有某种规范性,那麽,人的成长就必须在这种「规范性」下来改变,才不会将生命「破碎」了。

虽然,从宗教的观点而言,单刀直入的对生命进行破碎化,是一种修行的方式,而且,还是挺好的方式。所谓,「言语道断,心行处灭」。

但,儒家是儒家,并不是宗教。

2022年1月20日 星期四

《論語.子路》#08/2022.01

 《論語.子路》08/2022.01
子謂衛公子荊,「善居室。始有,曰:『苟合矣。』少有,曰:『苟完矣。』富有,曰:『苟美矣。』」

白話譯:
孔子評論衛國的公子荊:「善於居家理財,開始有點積蓄時,他說:『湊合著夠了』;稍多時,他說:『可以算多了』;富有時,他說:『可算完美了』。」
真的,有時,我不太能理解記下了這段到底是想表達什麼?

先看看古人的注,《章句》:
楊氏曰:「務為全美,則累物而驕吝之心生。公子荊皆曰苟而已,則不以外物為心,其欲易足故也。」

注的很不錯。但這好像是注釋的人在自由發揮。雖然,我覺得講的不錯。

《正義》:終無泰侈之心也。

嗯,這是一種對人性觀察的描繪。

回到老問題,賺錢有什麼不好不對嗎。如果沒有違法。

不過,兩注釋並沒有提到賺錢,而是談「不以外物為心」、「無泰侈之心」。

這二點,是一種人性的模式,未必跟賺錢有關,但卻跟「修行」有關。

從「以外物」到「泰侈」,好像是一種很難不如此走下走的人生模式。

人要改變自己,真的不容易。

泰侈,是指一種對某種外在事物的迷戀。

不過這句有一個字倒是引起我的興趣,苟「美」矣。

對,美是一種趣的人生經驗,美,你會有強感受,但你知道那無法去泰侈。

《论语.子路》08/2022.01
子谓卫公子荆,「善居室。始有,曰:『苟合矣。』少有,曰:『苟完矣。』富有,曰:『苟美矣。』」

白话译:
孔子评论卫国的公子荆:「善于居家理财,开始有点积蓄时,他说:『凑合着够了』;稍多时,他说:『可以算多了』;富有时,他说:『可算完美了』。」
真的,有时,我不太能理解记下了这段到底是想表达什麽?

先看看古人的注,《章句》:
杨氏曰:「务为全美,则累物而骄吝之心生。公子荆皆曰苟而已,则不以外物为心,其欲易足故也。」

注的很不错。但这好像是注释的人在自由发挥。虽然,我觉得讲的不错。

《正义》:终无泰侈之心也。

嗯,这是一种对人性观察的描绘。

回到老问题,赚钱有什麽不好不对吗。如果没有违法。

不过,两注释并没有提到赚钱,而是谈「不以外物为心」、「无泰侈之心」。

这二点,是一种人性的模式,未必跟赚钱有关,但却跟「修行」有关。

从「以外物」到「泰侈」,好像是一种很难不如此走下走的人生模式。

人要改变自己,真的不容易。

泰侈,是指一种对某种外在事物的迷恋。

不过这句有一个字倒是引起我的兴趣,苟「美」矣。

对,美是一种趣的人生经验,美,你会有强感受,但你知道那无法去泰侈。


2022年1月19日 星期三

《論語.子路》#07/2022.01

 《論語.子路》07/2022.01
子曰:「魯衛之政,兄弟也。」

這是對孔子的一段記述。

為什麼要挑這呢?孔子可載的東東,應還有。

但,這也應是有道理的吧。那是什麼呢?

查查古人的注。

《章句》:
魯,周公之後。衛,康叔之後。本兄弟之國,而是時衰亂,政亦相似,故孔子歎之。

「是時衰亂。」

這是一種歷史的眼光,一種喜歡去思考歷史的態度。

這世界中,從一種文化面向來說,以色列人和中國人,是最喜歡去談歷史的民族。

《舊約》是以色人的歷史。

中國的歷史書,那多了。孔子自己都有《春秋》。

這是為什麼二民族撐了數千年之原因嗎?我不知。但事實是如此。

所以,喜歡去「忘掉」自己歷史的社會,從「大歷史的角度而言」,很少是撐得長久的。因為,沒有可以自我反思的資源。

這二民旌喜歡從歷史中去找到「真理」,亦即從「人的以往行為中去找到可以改善自己」的東東,
從歷史中去找到「人的意義」或「神的意義」,
而不是去設定「某種超人的理想前題」用推論的方式來談意義。

康德:
沒有內容的思想是空洞的,沒有概念的直觀則是盲目的。

內容,指的就是人的歷史經驗。

如果你愛讀人的歷史,你大概就會看到,
人的歷史中如果有某些讓你心中悲傷的歷史的一頁,
都是在「偉大的理念」中而帶來的。

傳統中國歷史中,有很多「改朝換代」,但那往往是權力欲或是人快日子過不下去了。

所以傳統歷史中愛談,為什麼這一朝代會「治理不好」所以會改朝了。

而治理不好,治理者的「品質」很重要,所以有《貞觀政要》《資治通鑑》這樣的談
「人在歷史中作為而來的後果」的書。

不過,有趣的是,人在「現代政治中」不重要了嗎?

不會吧。看看四週。政策終究是人做出來的,什麼品質的人做出什樣的決策。

現代的人喜談理念、喜談政策;不喜談歷史、談「人的德性」。

人不見了。所以,二次大戰中,人只是「傷亡的數字」而已,並沒有太多意義。

我上課愛跟學生說,你想知道你的朋友是什麼樣的人嗎?
不是聽他多會講,而是去「看看他以前的歷史」,
他的品質性,他的歷史會清清楚楚的告訴你。

有正在交男女朋友的同學嗎?
想知她/他的品質嗎?
不要只聽他講的,去查查他的歷史吧。

《论语.子路》07/2022.01
子曰:「鲁卫之政,兄弟也。」

这是对孔子的一段记述。

为什麽要挑这呢?孔子可载的东东,应还有。

但,这也应是有道理的吧。那是什麽呢?

查查古人的注。

《章句》:
鲁,周公之后。卫,康叔之后。本兄弟之国,而是时衰乱,政亦相似,故孔子歎之。

「是时衰乱。」

这是一种历史的眼光,一种喜欢去思考历史的态度。

这世界中,从一种文化面向来说,以色列人和中国人,是最喜欢去谈历史的民族。

《旧约》是以色人的历史。

中国的历史书,那多了。孔子自己都有《春秋》。

这是为什麽二民族撑了数千年之原因吗?我不知。但事实是如此。

所以,喜欢去「忘掉」自己历史的社会,从「大历史的角度而言」,很少是撑得长久的。因为,没有可以自我反思的资源。

这二民旌喜欢从历史中去找到「真理」,亦即从「人的以往行为中去找到可以改善自己」的东东,
从历史中去找到「人的意义」或「神的意义」,
而不是去设定「某种超人的理想前题」用推论的方式来谈意义。

康德:
没有内容的思想是空洞的,没有概念的直观则是盲目的。

内容,指的就是人的历史经验。

如果你爱读人的历史,你大概就会看到,
人的历史中如果有某些让你心中悲伤的历史的一页,
都是在「伟大的理念」中而带来的。

传统中国历史中,有很多「改朝换代」,但那往往是权力欲或是人快日子过不下去了。

所以传统历史中爱谈,为什麽这一朝代会「治理不好」所以会改朝了。

而治理不好,治理者的「品质」很重要,所以有《贞观政要》《资治通鑑》这样的谈
「人在历史中作为而来的后果」的书。

不过,有趣的是,人在「现代政治中」不重要了吗?

不会吧。看看四週。政策终究是人做出来的,什麽品质的人做出什样的决策。

现代的人喜谈理念、喜谈政策;不喜谈历史、谈「人的德性」。

人不见了。所以,二次大战中,人只是「伤亡的数字」而已,并没有太多意义。

我上课爱跟学生说,你想知道你的朋友是什麽样的人吗?
不是听他多会讲,而是去「看看他以前的历史」,
他的品质性,他的历史会清清楚楚的告诉你。

有正在交男女朋友的同学吗?
想知她/他的品质吗?
不要只听他讲的,去查查他的历史吧。


2022年1月18日 星期二

《論語.子路》#06/2022.01

 《論語.子路》06/2022.01
子曰:「其身正,不令而行;其身不正,雖令不從。」

這句,有時,你現實一點的想,有點阿Q。

要讓某事被推動,往往要有權力,所以大家搶權力。甚至不擇手段。

但權力像流水。

有沒有,我們可以問,不是在一種有權力的情況下,還能把某一事件推動出來。

其身正。

啊,人的問題往往是有了權力之後,身就很難再正了起來。

所以,權力才能如流水。

人,放長遠的大歷史而言,真的是一種有德性感受力的動物。

歷史的一種大結構仍是:
靠權力,總有崩掉的一天,
靠口號,總有騙不到人的一天,
所以,其身正,不令而行;其身不正,雖令不從。

只是,人又是一種動物性的動物,有了權力之後,往往就會變了另一種動物。

沒有某種形而上的感受和堅持,真要能挺正身子很久很久,還真的不容易。

《论语.子路》06/2022.01
子曰:「其身正,不令而行;其身不正,虽令不从。」

这句,有时,你现实一点的想,有点阿Q。

要让某事被推动,往往要有权力,所以大家抢权力。甚至不择手段。

但权力像流水。

有没有,我们可以问,不是在一种有权力的情况下,还能把某一事件推动出来。

其身正。

啊,人的问题往往是有了权力之后,身就很难再正了起来。

所以,权力才能如流水。

人,放长远的大历史而言,真的是一种有德性感受力的动物。

历史的一种大结构仍是:
靠权力,总有崩掉的一天,
靠口号,总有骗不到人的一天,
所以,其身正,不令而行;其身不正,虽令不从。

只是,人又是一种动物性的动物,有了权力之后,往往就会变了另一种动物。

没有某种形而上的感受和坚持,真要能挺正身子很久很久,还真的不容易。



2022年1月17日 星期一

《論語.子路》#05/2022.01

 《論語.子路》05/2022.01
子曰:「誦詩三百,授之以政,不達;使於四方,不能專對;雖多,亦奚以為?」

白話譯:
孔子說:「讀了許多書,讓他工作,卻完成不了;讓他公關,也不能做好。這樣的人,書讀得再多,又有什麽用?」

這句,看起來好像是說「讀書無用論」。

不然,這句應是說,「書沒有讀對的後果論」。

讀書,是一種媒介,透過這種媒介,人的德性或能力,可以變的更不一樣,應說比「既有的」更往前進了一步。

如果讀書讀了以後,生命的德性或能力,沒有什麼更進一步的往上變化,那麼就是「沒有把書讀對」。

讓生命變化的媒介很多,讀書是一種,你也可以用「你的人生歷練」當作媒介,只是代價很大。

當然,你也可以從觀察別人,觀察長官,觀察他人言行舉止,來讓自己變化,只是這種方式,不一定比讀書更方便有效。

讀書不一定對你有幫助,如果你沒讀對。

「人生的歷練」「別人的言行舉止」,往往也不一定就會對你有幫助,因為你根本看不到如何幫你。

這句,在我讀書的過程中也有過「為讀書而讀書」這一概念的討論議題。

讀書一定有要用嗎?就不能是「為讀書而讀書」而不去問對什麼有用?

其實,「為讀書而讀書」也是一種「有用」。那是往「知識」領域上的有用。

黑格爾哲學,很強調「中介論」。這很喜歡讀黑格爾。

這是指,很多事,要有「被中介」的過程,才能有更完美的可能變化。所以,正反合。

酒要有「發酵」的過程,才能是酒。這一點辦法都沒有。被中介是「必要的環節」,沒有那個中介過程,變化不會發動。

酵素可以是「外加」,也可以是水果本身所自帶,但好的酒,往往是加了好酵素。

讀書是生命變化可以發動的「重要酵素」。

如果生命沒有變化,你的讀書,就是沒有找到「活」的酵素。

但讀書終究是最好酵素的可能性。

不加酵素,水果變壞的機會很大,而不是變酒。


《论语.子路》05/2022.01
子曰:「诵诗三百,授之以政,不达;使于四方,不能专对;虽多,亦奚以为?」

白话译:
孔子说:「读了许多书,让他工作,却完成不了;让他公关,也不能做好。这样的人,书读得再多,又有什么用?」

这句,看起来好像是说「读书无用论」。

不然,这句应是说,「书没有读对的后果论」。

读书,是一种媒介,透过这种媒介,人的德性或能力,可以变的更不一样,应说比「既有的」更往前进了一步。

如果读书读了以后,生命的德性或能力,没有什麽更进一步的往上变化,那麽就是「没有把书读对」。

让生命变化的媒介很多,读书是一种,你也可以用「你的人生历练」当作媒介,只是代价很大。

当然,你也可以从观察别人,观察长官,观察他人言行举止,来让自己变化,只是这种方式,不一定比读书更方便有效。

读书不一定对你有帮助,如果你没读对。

「人生的历练」「别人的言行举止」,往往也不一定就会对你有帮助,因为你根本看不到如何帮你。

这句,在我读书的过程中也有过「为读书而读书」这一概念的讨论议题。

读书一定有要用吗?就不能是「为读书而读书」而不去问对什麽有用?

其实,「为读书而读书」也是一种「有用」。那是往「知识」领域上的有用。

黑格尔哲学,很强调「中介论」。这很喜欢读黑格尔。

这是指,很多事,要有「被中介」的过程,才能有更完美的可能变化。所以,正反合。

酒要有「发酵」的过程,才能是酒。这一点办法都没有。被中介是「必要的环节」,没有那个中介过程,变化不会发动。

酵素可以是「外加」,也可以是水果本身所自带,但好的酒,往往是加了好酵素。

读书是生命变化可以发动的「重要酵素」。

如果生命没有变化,你的读书,就是没有找到「活」的酵素。

但读书终究是最好酵素的可能性。

不加酵素,水果变坏的机会很大,而不是变酒。


2022年1月16日 星期日

《論語.子路》04/2022.01

《論語.子路》04/2022.01
樊遲請學稼,子曰:「吾不如老農。」請學為圃。曰:「吾不如老圃。」樊遲出。子曰:「小人哉,樊須也!上好禮,則民莫敢不敬;上好義,則民莫敢不服;上好信,則民莫敢不用情。夫如是,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,焉用稼?」

白話譯:
樊遲請教種農。孔子說:「我不如老農。」請教種蔬。說:「我不如菜農。」樊遲出來。孔子說:「樊遲真是個小人!領導者重視規範,則群衆不會不敬業;領導重視德性,則群衆不會不服從;領導重視信譽,則群衆不會不誠實。如果這樣的話,則天下百姓都會攜兒帶女來投奔你,哪用得著你自己種莊稼?」



「吾不如老農」,這可能是你常看到的典故;出處。

小人,不是壞人,也不得德性差的人,而是「志氣」不怎麼大的人。

志氣,是一個人的「未來可能」的指標。

除非你覺得你目前這樣太好了,你根本就不想變動,否則,人生的變動,一定需要內心的指導方向。

你的人生想往那個方向?你的人生想要變成什麼樣?

你的內心要有一個藍圖,於是你的「身語意」就會不斷的往那方向去呈現,
你的人會有一種吸引力,吸引有相同藍圖的人,來和你在一起,去做個什麼。

胡塞爾論證(《被動綜合判斷》說,
人的行為舉止,甚至你的社會性呈現,是由「被動綜合」之過程,發展到「主動」的過程。

被動綜合是一種「吸引力的」狀態,這是先行的,亦即是一定會先有的。

你其實是在「吸引力範圍」內而主動的。雖然你覺得你好像是「不受影響」的主動,那是,你自己認為的。

想想,就是不是會「馬上」喜愛上某種類型的?

生命中更底層的吸引力,不但會吸引你自己,也會吸引他人。

因為,吸引力的「吸引」原理是「相似性」。

所以,看看朋友,就知道你自己。

孔子並不是說,種菜種水果不重要。很重要的。

而是,你是什麼職位的人,所以你心中最重要的願力方向是什麼?那更重要。

「吸引力範圍」的樣子,是可以改變的嗎?可以。傳統佛學有思考和論證這問題(有論證的哦),並提出二種方法:
懺悔和發願。

想考上台政清交等研究所嗎?來,透過行法來「創造自己的吸引力範圍結構」。

所以,發願是重要的行法。真的。有願力,才有可能吸引到「因緣俱足」的狀態。

《论语.子路》04/2022.01
樊迟请学稼,子曰:「吾不如老农。」请学为圃。曰:「吾不如老圃。」樊迟出。子曰:「小人哉,樊须也!上好礼,则民莫敢不敬;上好义,则民莫敢不服;上好信,则民莫敢不用情。夫如是,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,焉用稼?」

白话译:
樊迟请教种农。孔子说:「我不如老农。」请教种蔬。说:「我不如菜农。」樊迟出来。孔子说:「樊迟真是个小人!领导者重视规范,则群衆不会不敬业;领导重视德性,则群衆不会不服从;领导重视信誉,则群衆不会不诚实。如果这样的话,则天下百姓都会携儿带女来投奔你,哪用得着你自己种庄稼?」



「吾不如老农」,这可能是你常看到的典故;出处。

小人,不是坏人,也不得德性差的人,而是「志气」不怎麽大的人。

志气,是一个人的「未来可能」的指标。

除非你觉得你目前这样太好了,你根本就不想变动,否则,人生的变动,一定需要内心的指导方向。

你的人生想往那个方向?你的人生想要变成什麽样?

你的内心要有一个蓝图,于是你的「身语意」就会不断的往那方向去呈现,
你的人会有一种吸引力,吸引有相同蓝图的人,来和你在一起,去做个什麽。

胡塞尔论证(《被动综合判断》说,
人的行为举止,甚至你的社会性呈现,是由「被动综合」之过程,发展到「主动」的过程。

被动综合是一种「吸引力的」状态,这是先行的,亦即是一定会先有的。

你其实是在「吸引力范围」内而主动的。虽然你觉得你好像是「不受影响」的主动,那是,你自己认为的。

想想,就是不是会「马上」喜爱上某种类型的?

生命中更底层的吸引力,不但会吸引你自己,也会吸引他人。

因为,吸引力的「吸引」原理是「相似性」。

所以,看看朋友,就知道你自己。

孔子并不是说,种菜种水果不重要。很重要的。

而是,你是什麽职位的人,所以你心中最重要的愿力方向是什麽?那更重要。

「吸引力范围」的样子,是可以改变的吗?可以。传统佛学有思考和论证这问题(有论证的哦),并提出二种方法:
忏悔和发愿。

想考上台政清交等研究所吗?来,透过行法来「创造自己的吸引力范围结构」。

所以,发愿是重要的行法。真的。有愿力,才有可能吸引到「因缘俱足」的状态。


2022年1月13日 星期四

《論語.子路》#03/2022.01

 《論語.子路》03/2022.01
子路曰:「衛君待子而為政,子將奚先?」子曰:「必也正名乎!」子路曰:「有是哉,子之迂也!奚其正?」子曰:「野哉由也!君子於其所不知,蓋闕如也。名不正,則言不順;言不順,則事不成;事不成,則禮樂不興;禮樂不興,則刑罰不中;刑罰不中,則民無所措手足。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,言之必可行也。君子於其言,無所苟而已矣。」


學生問公眾管理。即,政治。

這種問法很也常被使用,就是直接去問「你會如何做」。

我以前碰到的許多我挺佩服的主管,都愛用這種問法。

你花了三天寫了一提案,洋洋灑灑,列了數十點,又是分析又是策略的。給主管定奪。
結果主管看了三秒,只問:你如果是我,你會怎麼做?

「正名」。

你可能會想笑。心中忍不住要說,真是「迂」。

隨便去挑一本談管理的書,方法多的是,什麼「一頁管理」「魚網式管理」「走動式管理」「僕人式管理」……(這些都是二十年前的很紅的管理類的書,我也跟著看了一看)。

彼德杜拉克等大師……說了什麼。

不急,很古老的時代,就是如此的被反應出來。子路馬上說「子之迂也」。因為那個時代的法家,快又有效。

你敢如此跟老師說嗎?那時代真有趣,學生說老師「迂」,老師說學生「野」。

孔子怎麼回答。你自己看文本。

有道理嗎?有啊。不是嗎。

但,和那些XX管理比起來,有什麼更值得去深思的嗎?

管理的最終目的是什麼?政治的最終目的是什麼?

是讓人變成「很有效」的生產工具,還是讓人的「潛在德性能力」有機會在這個人間世來顯露出來。

「君子於其言,無所苟而已矣。」這是指,很有生產力的人,還是指讓人有「德性感」的人?

說儒家迂,也不是沒道理。對儒家而言,人之所以值得是人,並不是因為生產力,而是因為德性的潛能。


《论语.子路》03/2022.01
子路曰:「卫君待子而为政,子将奚先?」子曰:「必也正名乎!」子路曰:「有是哉,子之迂也!奚其正?」子曰:「野哉由也!君子于其所不知,盖阙如也。名不正,则言不顺;言不顺,则事不成;事不成,则礼乐不兴;礼乐不兴,则刑罚不中;刑罚不中,则民无所措手足。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,言之必可行也。君子于其言,无所苟而已矣。」


学生问公众管理。即,政治。

这种问法很也常被使用,就是直接去问「你会如何做」。

我以前碰到的许多我挺佩服的主管,都爱用这种问法。

你花了三天写了一提案,洋洋洒洒,列了数十点,又是分析又是策略的。给主管定夺。
结果主管看了三秒,只问:你如果是我,你会怎麽做?

「正名」。

你可能会想笑。心中忍不住要说,真是「迂」。

随便去挑一本谈管理的书,方法多的是,什麽「一页管理」「鱼网式管理」「走动式管理」「僕人式管理」……(这些都是二十年前的很红的管理类的书,我也跟着看了一看)。

彼德杜拉克等大师……说了什麽。

不急,很古老的时代,就是如此的被反应出来。子路马上说「子之迂也」。因为那个时代的法家,快又有效。

你敢如此跟老师说吗?那时代真有趣,学生说老师「迂」,老师说学生「野」。

孔子怎麽回答。你自己看文本。

有道理吗?有啊。不是吗。

但,和那些XX管理比起来,有什麽更值得去深思的吗?

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什麽?政治的最终目的是什麽?

是让人变成「很有效」的生产工具,还是让人的「潜在德性能力」有机会在这个人间世来显露出来。

「君子于其言,无所苟而已矣。」这是指,很有生产力的人,还是指让人有「德性感」的人?

说儒家迂,也不是没道理。对儒家而言,人之所以值得是人,并不是因为生产力,而是因为德性的潜能。


2022年1月12日 星期三

《論語.子路》#02/2022.01

 《論語.子路》02/2022.01
仲弓為季氏宰,問政。子曰:「先有司,赦小過,舉賢才。」曰:「焉知賢才而舉之?」曰:「舉爾所知。爾所不知,人其舍諸?」

白話譯:
仲弓當了季氏的總管,問政。孔子說:「使下屬各司其職,寬容小錯,提拔賢才。」仲弓問:「怎知誰是賢才而提拔?」孔子說:「提拔你所知道的,你不知道的,別人會埋沒他嗎?」

人才,或著說,人的主體本身,一直是儒門中更為被看重的亮點。

這不是說規範與法制,不重要。

而是說,沒有好的人才,或人力器質,外在的施設是無法「成事的」。

這和德性和修行的運作模式,是一樣的。

儒學,人在人間世的施設和人的修行,是同一原理的。

我們這時代,喜談「抽象的平等」,在意識形態上去「抹平」人的差異。無差異,談「人才」是無法談的。

不談「人才」,只好談「制度」。再好的泳裝,是無法保證人去游好泳。雖然,對人是有加分作用的。

但,人終究是核心。

德性或修行,是直接針對人的。

傳統文化對「人之主體」之重要性有著充分的理解,所以「正史」是紀傳體,所以儒學是顯學,而法家是「隱學」。

所謂「陽」儒「陰」法。法,不是不重要,但那是為了讓「人更好」。

真正的平等是「尊重差異」,而不是「抹平差異」。

抨平差異,就無法談「進步」。但我們往往把「抹平差異」當成進步,所以就只有口號的進步。

例如,「數學」學的有差異,那就教簡單一點,考簡單一點,最好也不要學九九乘法。

人人數學平等,這是我們時代的表現,給歷史做經驗值,做見證。

《论语.子路》02/2022.01
仲弓为季氏宰,问政。子曰:「先有司,赦小过,举贤才。」曰:「焉知贤才而举之?」曰:「举尔所知。尔所不知,人其舍诸?」

白话译:
仲弓当了季氏的总管,问政。孔子说:「使下属各司其职,宽容小错,提拔贤才。」仲弓问:「怎知谁是贤才而提拔?」孔子说:「提拔你所知道的,你不知道的,别人会埋没他吗?」

人才,或着说,人的主体本身,一直是儒门中更为被看重的亮点。

这不是说规范与法制,不重要。

而是说,没有好的人才,或人力器质,外在的施设是无法「成事的」。

这和德性和修行的运作模式,是一样的。

儒学,人在人间世的施设和人的修行,是同一原理的。

我们这时代,喜谈「抽象的平等」,在意识形态上去「抹平」人的差异。无差异,谈「人才」是无法谈的。

不谈「人才」,只好谈「制度」。再好的泳装,是无法保证人去游好泳。虽然,对人是有加分作用的。

但,人终究是核心。

德性或修行,是直接针对人的。

传统文化对「人之主体」之重要性有着充分的理解,所以「正史」是纪传体,所以儒学是显学,而法家是「隐学」。

所谓「阳」儒「阴」法。法,不是不重要,但那是为了让「人更好」。

真正的平等是「尊重差异」,而不是「抹平差异」。

抨平差异,就无法谈「进步」。但我们往往把「抹平差异」当成进步,所以就只有口号的进步。

例如,「数学」学的有差异,那就教简单一点,考简单一点,最好也不要学九九乘法。

人人数学平等,这是我们时代的表现,给历史做经验值,做见证。


2022年1月10日 星期一

《論語.顏淵》#24/2022.01

 《論語.顏淵》24/2022.01
曾子曰:「君子以文會友,以友輔仁。」

這句是曾子講的。

這句也是談「友」。

和孔子講的,是不是讓你有很大的不同的感受。

這裡不是對不對的問題,這是一種「文字表達」的感受。

但你感受不同。

語言是存在的居所。

曾子是「正面」去講的,而依前一po文,孔子是以「反非他」的形式來表達。

正面具象的講,沒有「不對」,但往往把某種超越形的意義,「具體化」了,但也就是「僵化」了。

「友」,真的不是只是「君子以文會友,以友輔仁。」這樣的形式,雖然,這樣很好。

孔子說的是「不自辱」。

不自辱,依的是人的良心當下判斷,這是「個人化的超越性」的,孔子並沒有把「友」社會化、物化、條列化、數字化、即僵化。

傳統文化中,對「個人化的超越性」是相當的重視的,所以才會有「對立面的學派」,法家。

法家強調外在社會化的概念和觀念和規範,所以是「法家」。在法家中,個人性是「沒有地位」的。

在資本主義中,個人性也是沒有地位的,個人性是和「數字」掛勾才有地位,而「數字」是錢這種概念可以存在和運作的「哲學基礎」。

資本主義,是以「數字概念」為運作核心的「法家」。

沒有「數字」去證明的個人性,都是非法的。這是我們的時代。

《论语.颜渊》24/2022.01
曾子曰:「君子以文会友,以友辅仁。」

这句是曾子讲的。

这句也是谈「友」。

和孔子讲的,是不是让你有很大的不同的感受。

这裡不是对不对的问题,这是一种「文字表达」的感受。

但你感受不同。

语言是存在的居所。

曾子是「正面」去讲的,而依前一po文,孔子是以「反非他」的形式来表达。

正面具象的讲,没有「不对」,但往往把某种超越形的意义,「具体化」了,但也就是「僵化」了。

「友」,真的不是只是「君子以文会友,以友辅仁。」这样的形式,虽然,这样很好。

孔子说的是「不自辱」。

不自辱,依的是人的良心当下判断,这是「个人化的超越性」的,孔子并没有把「友」社会化、物化、条列化、数字化、即僵化。

传统文化中,对「个人化的超越性」是相当的重视的,所以才会有「对立面的学派」,法家。

法家强调外在社会化的概念和观念和规范,所以是「法家」。在法家中,个人性是「没有地位」的。

在资本主义中,个人性也是没有地位的,个人性是和「数字」挂勾才有地位,而「数字」是钱这种概念可以存在和运作的「哲学基础」。

资本主义,是以「数字概念」为运作核心的「法家」。

没有「数字」去证明的个人性,都是非法的。这是我们的时代。


2022年1月9日 星期日

《論語.顏淵》#23/2022.01

 《論語.顏淵》23/2022.01
子貢問友。子曰:「忠告而善道之,不可則止,無自辱焉。」

這句,是很的人生格言。

我們在人生的過程中,這種經驗也一定有。

但,一定要去聽這種人生格言嗎?

或是說,儒語並不是去談人生格言,而是在人間世的經驗中來談出什麼?

核心是「友」。

儒家一直都是從人與人的經驗關係中來指出更形而上的義理。

但孔子的回答很有意思,他不是正面的去說明什麼是友?

而是從一種人間世的「友」的經驗現象來指出他想說的。

孔子為什麼挑出這一種現象呢?

這是「不要去做」的現象,是指「不是友」的狀況。

「不是友」的後果是什麼?自辱。

於是,倒過來,什麼樣的關係可以稱上一種「友」的人際關係:不自辱。

而自辱、或不自辱,又是來自良心的判準。

如果「友」「不友」不是用一種外在的形式關係來判斷,那麼,我們可以「去思考」的那種判準是什麼?

孔子,講了出來。用一種「否定型」的句法。用佛學哲學的術語,這是「反非他」的表法。

良心是一種非具體客觀關係的存在,要把這種存在很「具體」的用語言指示出來,用一種「否定型」的句法,往往是最有效。

「自辱」的「反」就是不自辱。這是「友」的界線。友是人間世的經驗,所以一定有「界線」。這界線又是非具體的,孔子如此表達出來了。

所以,否定型的句法在古典文本中很常見。

道可道,非常道。《老子》
佛告須菩提:「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。」 《金剛經》

《论语.颜渊》23/2022.01
子贡问友。子曰:「忠告而善道之,不可则止,无自辱焉。」

这句,是很的人生格言。

我们在人生的过程中,这种经验也一定有。

但,一定要去听这种人生格言吗?

或是说,儒语并不是去谈人生格言,而是在人间世的经验中来谈出什麽?

核心是「友」。

儒家一直都是从人与人的经验关係中来指出更形而上的义理。

但孔子的回答很有意思,他不是正面的去说明什麽是友?

而是从一种人间世的「友」的经验现象来指出他想说的。

孔子为什麽挑出这一种现象呢?

这是「不要去做」的现象,是指「不是友」的状况。

「不是友」的后果是什麽?自辱。

于是,倒过来,什麽样的关係可以称上一种「友」的人际关係:不自辱。

而自辱、或不自辱,又是来自良心的判准。

如果「友」「不友」不是用一种外在的形式关係来判断,那麽,我们可以「去思考」的那种判准是什麽?

孔子,讲了出来。用一种「否定型」的句法。用佛学哲学的术语,这是「反非他」的表法。

良心是一种非具体客觀关係的存在,要把这种存在很「具体」的用语言指示出来,用一种「否定型」的句法,往往是最有效。

「自辱」的「反」就是不自辱。这是「友」的界线。友是人间世的经验,所以一定有「界线」。这界线又是非具体的,孔子如此表达出来了。

所以,否定型的句法在古典文本中很常见。

道可道,非常道。《老子》
佛告须菩提:「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。」 《金刚经》



2022年1月5日 星期三

《論語.顏淵》#21/2022.01

 《論語.顏淵》21/2022.01
樊遲從遊於舞雩之下,曰:「敢問崇德、脩慝、辨惑。」子曰:「善哉問!先事後得,非崇德與?攻其惡,無攻人之惡,非脩慝與?一朝之忿,忘其身,以及其親,非惑與?」

古典的東東,談人,談人性,談人性的一種最大可能性的美好展現應是什麼。

如果你對比其他宗教,儒學其實會有某種共同性,所以在歷史中會被稱之為儒「教」。

教,是教育,因之,總之會有一下手處,即,可以去實踐的方法。

崇德、脩慝、辨惑,這是三個方向。

孔子提出了具體的去達到這種人格呈現的具體實踐方法。這是修行,即行法。

先事後得;攻其惡,無攻人之惡;一朝之忿,忘其身,以及其親。

這三項也不容易。

但這三項是生活中之事。

其他宗教往往都會有「非社會性的修行方式」或「行法」。儒學,沒有。

但儒家是傳統文化的根基。

看出了這文化之所以是如此的特色了嗎?

在生活中,讓自己的生命之德性的可能性,有最大的呈現。

所以,《史記》有很好看的〈遊俠列傳〉。

人,人的行為,意義,與德性。才是耀眼之處。

《论语.颜渊》21/2022.01
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,曰:「敢问崇德、脩慝、辨惑。」子曰:「善哉问!先事后得,非崇德与?攻其恶,无攻人之恶,非脩慝与?一朝之忿,忘其身,以及其亲,非惑与?」

古典的东东,谈人,谈人性,谈人性的一种最大可能性的美好展现应是什麽。

如果你对比其他宗教,儒学其实会有某种共同性,所以在历史中会被称之为儒「教」。

教,是教育,因之,总之会有一下手处,即,可以去实践的方法。

崇德、脩慝、辨惑,这是三个方向。

孔子提出了具体的去达到这种人格呈现的具体实践方法。这是修行,即行法。

先事后得;攻其恶,无攻人之恶;一朝之忿,忘其身,以及其亲。

这三项也不容易。

但这三项是生活中之事。

其他宗教往往都会有「非社会性的修行方式」或「行法」。儒学,没有。

但儒家是传统文化的根基。

看出了这文化之所以是如此的特色了吗?

在生活中,让自己的生命之德性的可能性,有最大的呈现。

所以,《史记》有很好看的〈游侠列传〉。

人,人的行为,意义,与德性。才是耀眼之处。


2022年1月3日 星期一

《論語.顏淵》#20/2022.01

《論語.顏淵》20/2022.01
子張問:「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?」子曰:「何哉,爾所謂達者?」子張對曰:「在邦必聞,在家必聞。」子曰:「是聞也,非達也。夫達也者,質直而好義,察言而觀色,慮以下人。在邦必達,在家必達。夫聞也者,色取仁而行違,居之不疑。在邦必聞,在家必聞。」

白話譯:
子張問:「怎樣才能有成就呢?」孔子說:「你所說的成就是什麽意思?」子張說:「在外有名,在內有名。」孔子說:「這是名,不是達。所謂成就,就是品格正直,崇尚道義,善於察言觀色,願意合和於下。這樣就會國外有名,國內有名。表面仁義而內心相反、以仁義自居而不被疑的人,也能騙取國內外的名聲。」

這篇,講的內容,你我現在就看得到。古代就有了。

人性。如是。

其實談的就是:虛偽與真實。也就「聞」與「達」。

聞是:色取仁而行違,居之不疑。

達是:質直而好義,察言而觀色,慮以下人。

不過,孔子很厲害,他不說教,他有觀察:這二者都可以「必聞」,也就是「會紅」。

的確如此,虛偽的搞不好,更紅。

如果,虛偽並沒有「犯法」,到底為什麼不可以?不是嗎。

人為什麼不可以虛偽?可以有掌聲,可以紅,搞不好還可以做公益?為什麼不要呢?

對儒家而言,有德性的生命,人才能「安心」。換言之,想安心,除了以德性而行的讓生命展現
這方法外,再也不可能「心安」。

這裡面臨了人生價值的重要抉擇,並不容易,到底是「德性」還是「外在事功」重要。

外在事功,人人想要。這沒錯了。但往往,為了達成,人會扭曲自己。

如何可能不去如此。難。更多人恐怕更想要事功,而不想要心安。

所以佛家談,成住壞空,談空性,談因果,談阿賴耶,是想從人生的「實相」中告訴你,「外在事功」
如夢幻泡影。

其他宗教,大致也都有類似的宗教義理架構。

不必去否定事功,但如果因此扭曲自己,損失更大。

儒家,沒有這一套說法,直接就是以倫理學的方式告訴你什麼是應該做的。

這更難。


佛家、儒家,其他宗教亦同,也都可談及,人如果願意往「德性」方向去成就自己,那麼效果是什麼?

解脫煩惱、心安的一種生命質性會顯現。


《论语.颜渊》20/2022.01
子张问:「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?」子曰:「何哉,尔所谓达者?」子张对曰:「在邦必闻,在家必闻。」子曰:「是闻也,非达也。夫达也者,质直而好义,察言而观色,虑以下人。在邦必达,在家必达。夫闻也者,色取仁而行违,居之不疑。在邦必闻,在家必闻。」

白话译:
子张问:「怎样才能有成就呢?」孔子说:「你所说的成就是什么意思?」子张说:「在外有名,在内有名。」孔子说:「这是名,不是达。所谓成就,就是品格正直,崇尚道义,善于察言观色,愿意合和于下。这样就会国外有名,国内有名。表面仁义而内心相反、以仁义自居而不被疑的人,也能骗取国内外的名声。」

这篇,讲的内容,你我现在就看得到。古代就有了。

人性。如是。

其实谈的就是:虚伪与真实。也就「闻」与「达」。

闻是:色取仁而行违,居之不疑。

达是:质直而好义,察言而观色,虑以下人。

不过,孔子很厉害,他不说教,他有观察:这二者都可以「必闻」,也就是「会红」。

的确如此,虚伪的搞不好,更红。

如果,虚伪并没有「犯法」,到底为什麽不可以?不是吗。

人为什麽不可以虚伪?可以有掌声,可以红,搞不好还可以做公益?为什麽不要呢?

对儒家而言,有德性的生命,人才能「安心」。换言之,想安心,除了以德性而行的让生命展现
这方法外,再也不可能「心安」。

这裡面临了人生价值的重要抉择,并不容易,到底是「德性」还是「外在事功」重要。

外在事功,人人想要。这没错了。但往往,为了达成,人会扭曲自己。

如何可能不去如此。难。更多人恐怕更想要事功,而不想要心安。

所以佛家谈,成住坏空,谈空性,谈因果,谈阿赖耶,是想从人生的「实相」中告诉你,「外在事功」
如梦幻泡影。

其他宗教,大致也都有类似的宗教义理架构。

不必去否定事功,但如果因此扭曲自己,损失更大。

儒家,没有这一套说法,直接就是以伦理学的方式告诉你什麽是应该做的。

这更难。


佛家、儒家,其他宗教亦同,也都可谈及,人如果愿意往「德性」方向去成就自己,那麽效果是什麽?

解脱烦恼、心安的一种生命质性会显现。




2022年1月2日 星期日

《論語.顏淵》#19/2022.01

 《論語.顏淵》19/2022.01
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:「如殺無道,以就有道,何如?」孔子對曰:「子為政,焉用殺?子欲善,而民善矣。君子之德風,小人之德草。草上之風,必偃。」

白話譯:
康子問政:「如果殺掉壞人,攬用好人,怎樣?」孔子說:「治理國家,要以殺人為手段嗎?如果您善良,人民自然也就善良。領導的作用象風,群衆的作用象草,風在草上吹,草必隨著風。」

這裡有二種「對立」式的概念:一、有效管理,二、未來可能。

就傳統學脈概念來分類:法家、儒家。

有效管理,是我們這種「現代化」社會,現代性社會,「理性」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。

有效管理,是指向「維持現況」。未來可能,看的是生命豐富性的展開,是指向未來。

古人喜歡去思考:那未來應是如何的一種可能性。

我們往往是,用阿多諾的啟蒙理性的概念來說,用盡各種方法來讓「資本主義的生產分配制度」維持下去,
所以,所有的主流概念都一定是去「維持既有生產分配之權力結構」的那種。

但,這過程卻也一定會給予外在的「形而上」「理念」來偽裝,所以是「文化產業」。

這是我們的時代。

你要「有益於生產」,於是你就是「好的」。你無益於生產制度,你就是「不好的」。

而生產制度的運作核心是:獲利。這是資本主義的核心。

生命的成熟,和「獲利」無關。

古代的許多概念在這時代一定會被「污名化」「邊緣化」,那是「文化產業」的工作。

不過,按照馬克思的推理,自我生殖的資本主義獲利模式,有一天會「自我爆裂」。這世界
不可能無窮盡的「獲利增殖」,因為這會形成「有錢的」和「沒錢的」兩極對立。

好像,我們就可以看到這種趨勢了。

但,生命終究不是「生產工具」而已,人對「生命的德性」之意義,是有感受的,所以有「人格的美」。

人,才是意義的核心,而不是「生產的核心」。

所以,傳統歷史的正史是紀傳體,是寫人的故事的,所以《史記》那麼好看。


《论语.颜渊》19/2022.01
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:「如杀无道,以就有道,何如?」孔子对曰:「子为政,焉用杀?子欲善,而民善矣。君子之德风,小人之德草。草上之风,必偃。」

白话译:
康子问政:「如果杀掉坏人,揽用好人,怎样?」孔子说:「治理国家,要以杀人为手段吗?如果您善良,人民自然也就善良。领导的作用象风,群衆的作用象草,风在草上吹,草必随着风。」

这裡有二种「对立」式的概念:一、有效管理,二、未来可能。

就传统学脉概念来分类:法家、儒家。

有效管理,是我们这种「现代化」社会,现代性社会,「理性」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。

有效管理,是指向「维持现况」。未来可能,看的是生命丰富性的展开,是指向未来。

古人喜欢去思考:那未来应是如何的一种可能性。

我们往往是,用阿多诺的启蒙理性的概念来说,用尽各种方法来让「资本主义的生产分配制度」维持下去,
所以,所有的主流概念都一定是去「维持既有生产分配之权力结构」的那种。

但,这过程却也一定会给予外在的「形而上」「理念」来伪装,所以是「文化产业」。

这是我们的时代。

你要「有益于生产」,于是你就是「好的」。你无益于生产制度,你就是「不好的」。

而生产制度的运作核心是:获利。这是资本主义的核心。

生命的成熟,和「获利」无关。

古代的许多概念在这时代一定会被「汙名化」「边缘化」,那是「文化产业」的工作。

不过,按照马克思的推理,自我生殖的资本主义获利模式,有一天會「自我爆裂」。这世界
不可能无穷尽的「获利增殖」,因为这会形成「有钱的」和「没钱的」两极对立。

好像,我们就可以看到这种趋势了。

但,生命终究不是「生产工具」而已,人对「生命的德性」之意义,是有感受的,所以有「人格的美」。

人,才是意义的核心,而不是「生产的核心」。

所以,传统历史的正史是纪传体,是写人的故事的,所以《史记》那麽好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