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教學總網站

2020年11月30日 星期一

《論語.八佾》 #22 / 2020.11


子曰:「管仲之器小哉!」或曰:「管仲儉乎?」曰:「管氏有三歸,官事不攝,焉得儉?」「然則管仲知禮乎?」曰:「邦君樹塞門,管氏亦樹塞門;邦君為兩君之好,有反坫,管氏亦有反坫。管氏而知禮,孰不知禮?」

白話譯:
孔子說:「管仲真小氣!」有人問:「管仲儉樸嗎?」孔子說:「他家不僅有三個錢庫,而且傭人很多,怎麽儉樸?」「那麽管仲知禮嗎?」「宮殿門前有屏風,他家門前也有屏風;國宴有酒臺,他家也有酒臺。管仲知禮,誰不知禮?」

管仲,孔子在不同地方,有不同評價。

這裡談的是「禮」。

其實孔子的話很矛盾,在這裡。

首先,先說人家「小氣」。

但後來又說人家很「奢華」。
矛盾。

孔子在幹什麼?

為什麼奢華是「小氣」。

《章句》:
器小,言其不知聖賢大學之道,故局量褊淺、規模卑狹,不能正身修德以致主於王道。

小氣,是指孔子在此覺得管仲在生命人格這一部分,可以有更好的呈現。換言之,應說是「器小」。

仲管的事功,這不用再說了。連孔子也稱讚的。

但,聖人,或著說修行人,看的是生命人格的成長,或著說德性。

釋加牟尼,最後據說是被毒死的。
基督,是被釘在十字架上的。
蘇格拉底,最後以「誘惑年輕人的思想」被判死刑。

人,這種動物,如果還值得被祝福,並不是那些不得了意識形態,偉大的口號,
而是這些活生生的人格呈現。

那種永遠指向人性更圓滿成熟的企望。

有以啟也。


《论语.八佾》 22 / 2020.11
子曰:「管仲之器小哉!」或曰:「管仲俭乎?」曰:「管氏有三归,官事不摄,焉得俭?」「然则管仲知礼乎?」曰:「邦君树塞门,管氏亦树塞门;邦君为两君之好,有反坫,管氏亦有反坫。管氏而知礼,孰不知礼?」

白话译:
孔子说:「管仲真小气!」有人问:「管仲俭朴吗?」孔子说:「他家不仅有三个钱库,而且佣人很多,怎么俭朴?」「那么管仲知礼吗?」「宫殿门前有屏风,他家门前也有屏风;国宴有酒台,他家也有酒台。管仲知礼,谁不知礼?」

管仲,孔子在不同地方,有不同评价。

这里谈的是「礼」。

其实孔子的话很矛盾,在这里。

首先,先说人家「小气」。

但后来又说人家很「奢华」。
矛盾。

孔子在干什么?

为什么奢华是「小气」。

《章句》:
器小,言其不知圣贤大学之道,故局量褊浅、规模卑狭,不能正身修德以致主于王道。

小气,是指孔子在此觉得管仲在生命人格这一部分,可以有更好的呈现。换言之,应说是「器小」。

仲管的事功,这不用再说了。连孔子也称赞的。

但,圣人,或着说修行人,看的是生命人格的成长,或着说德性。

释加牟尼,最后据说是被毒死的。
基督,是被钉在十字架上的。
苏格拉底,最后以「诱惑年轻人的思想」被判死刑。

人,这种动物,如果还值得被祝福,并不是那些不得了意识形态,伟大的口号,
而是这些活生生的人格呈现。

那种永远指向人性更圆满成熟的企望。

有以启也。

2020年11月26日 星期四

《論語.八佾》 #21 / 2020.11


哀公問社於宰我。宰我對曰:「夏后氏以松,殷人以柏,周人以栗,曰使民戰栗。」子聞之曰:「成事不說,遂事不諫,既往不咎。」

白話譯:
哀公問宰我,製作土地爺用哪種木頭。宰我說:「夏朝用鬆,殷朝用柏,周朝用栗,說:使人膽戰心驚。」孔子聽後說:「以前的事不要再評說了,做完的事不要再議論了,過去了就不要再追咎。」

這個故事麻煩一點。

哀公問用什麼木頭去做土地公之類的神像。

宰我談了一大番。還做了評論。

孔子聽了,知道宰我亂講,又亂議論。

如果你是孔子,你會如何去反應?注意哦,宰我是孔子的學生。

去看聖人的「反應」,是讀古典書籍很重要的心法。

讀古典不是在裡面讀出什麼「原則」,那是我們現代人的「壞習慣」。

讀古典往往是將心比心的想一想,如果是自己,自己會如何反應?
再去看看聖人是如何反應?

你和聖人之間的距離,馬上就出來了。

智慧與德性,只有在當下的反應中,才會是真實的、有血肉的,而不是僵化的言語。

孔子怎麼反應呢?他說:成事不說,遂事不諫,既往不咎。

《注疏》:
包曰:「事已往,不可復追咎。孔子非宰我,故歷言此三者,欲使慎其後。」

孔子沒有馬上說這是假的,這是不對的。而是在這機會中,讓宰我看到改變自己的可能性。

對聖人而言,事情是不是假的,並沒有什麼絕對的重要;而是透過事情,我們可以在生命成熟上如何的更好。

現代的我們,相反。我們每天吵事情的真假。我們不會去問,如果做出對事件假的描述,那麼對人格的成長,會是一種什麼影響?

現代的我們,人只是商品,一種可以去吵是不是真的品牌的商品。
但,人不是物。
商品不會從假的品牌變真的。
人可以從假的偽裝狀況,翻身而變,變成真正的人格。

所以我們才能說,人有這種能力,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能力;一種自我超越的能力。

**
《论语.八佾》 21 / 2020.11
哀公问社于宰我。宰我对曰:「夏后氏以松,殷人以柏,周人以栗,曰使民战栗。」子闻之曰:「成事不说,遂事不谏,既往不咎。」

白话译:
哀公问宰我,制作土地爷用哪种木头。宰我说:「夏朝用松,殷朝用柏,周朝用栗,说:使人胆战心惊。」孔子听后说:「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,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,过去了就不要再追咎。」

这个故事麻烦一点。

哀公问用什么木头去做土地公之类的神像。

宰我谈了一大番。还做了评论。

孔子听了,知道宰我乱讲,又乱议论。

如果你是孔子,你会如何去反应?注意哦,宰我是孔子的学生。

去看圣人的「反应」,是读古典书籍很重要的心法。

读古典不是在里面读出什么「原则」,那是我们现代人的「坏习惯」。

读古典往往是将心比心的想一想,如果是自己,自己会如何反应?
再去看看圣人是如何反应?

你和圣人之间的距离,马上就出来了。

智慧与德性,只有在当下的反应中,才会是真实的、有血肉的,而不是僵化的言语。

孔子怎么反应呢?他说:成事不说,遂事不谏,既往不咎。

《注疏》:
包曰:「事已往,不可复追咎。孔子非宰我,故历言此三者,欲使慎其后。」

孔子没有马上说这是假的,这是不对的。而是在这机会中,让宰我看到改变自己的可能性。

对圣人而言,事情是不是假的,并没有什么绝对的重要;而是透过事情,我们可以在生命成熟上如何的更好。

现代的我们,相反。我们每天吵事情的真假。我们不会去问,如果做出对事件假的描述,那么对人格的成长,会是一种什么影响?

现代的我们,人只是商品,一种可以去吵是不是真的品牌的商品。
但,人不是物。
商品不会从假的品牌变真的。
人可以从假的伪装状况,翻身而变,变成真正的人格。

所以我们才能说,人有这种能力,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能力;一种自我超越的能力。


2020年11月25日 星期三

《論語.八佾》 #20 / 2020.11


子曰:「關雎,樂而不淫,哀而不傷。」

白話譯:
孔子說:「《關雎》這篇詩,快樂卻不淫穢,悲哀卻不傷痛。」

這句,很難解的好。

光是,樂是什麼?不淫是什麼?這二者之間的差別是什麼,就夠解釋的了。

而,其實,解釋了半天,也未必然讓你了解或理解了什麼?

來,從句子的結構來看:

樂 → 不淫;
哀 → 不傷。

看到結構了嗎?這裡是從A 再幫我們帶到B。用日常生活的講法,先到信義區,才能到101。

我們透過A,於是才能達到B。這裡有一種奠基性的關係。

這和我們之談的的禮的儀式到禮的精神,是同一結構。先有「儀式」,才能到達「精神」。

也就是A →B,但是A 〉B。要由A到B,但B又是在價值上更高於A。

樂,很好,但透過樂,卻可達到一種更高精神的「不淫」;
哀,是一種經驗感受,透過哀,我們仍可以進一步的感受到生命的更高層次的精神「不傷」。

樂和「不淫」,層次上的差異在那裡;樂是「給自己的」,「不淫」是關係到了他人。
哀,是自己的感受;不傷,同樣的是與他人之關係而來的講法。

由自己的感受,去推到他人。這是儒家。

**
《论语.八佾》 20 / 2020.11
子曰:「关雎,乐而不淫,哀而不伤。」

白话译:
孔子说:「《关雎》这篇诗,快乐却不淫秽,悲哀却不伤痛。」

这句,很难解的好。

光是,乐是什么?不淫是什么?这二者之间的差别是什么,就够解释的了。

而,其实,解释了半天,也未必然让你了解或理解了什么?

来,从句子的结构来看:

乐 → 不淫;
哀 → 不伤。

看到结构了吗?这里是从A 再帮我们带到B。用日常生活的讲法,先到信义区,才能到101。

我们透过A,于是才能达到B。这里有一种奠基性的关系。

这和我们之谈的的礼的仪式到礼的精神,是同一结构。先有「仪式」,才能到达「精神」。

也就是A →B,但是A 〉B。要由A到B,但B又是在价值上更高于A。

乐,很好,但透过乐,却可达到一种更高精神的「不淫」;
哀,是一种经验感受,透过哀,我们仍可以进一步的感受到生命的更高层次的精神「不伤」。

乐和「不淫」,层次上的差异在那里;乐是「给自己的」,「不淫」是关系到了他人。
哀,是自己的感受;不伤,同样的是与他人之关系而来的讲法。

由自己的感受,去推到他人。这是儒家。

2020年11月24日 星期二

《論語.八佾》 #19 / 2020.11


定公問:「君使臣,臣事君,如之何?」孔子對曰:「君使臣以禮,臣事君以忠。」

白話譯:
定公問:「上級怎樣對待下級?下級怎樣相處上級?」孔子答:「上級尊重下級,下級忠於上級。」


這裡,仍然是「外在儀式」與「內在精神」的一種另一種談法。

定公想的是,社會治理的「方法」。
換言之,他想的是有沒有很好的方法,這方法可以讓治理中不可避免的上、下權力關係,是一種更遂順的運作過程。

裡這是效率與管理。這,其實是「法家」心中所想的。

孔子沒有否認社會的運作運要好的治理。是的,要。

但,治理的方去,不能只是外在的率效以考量,而是治理方法也是一種與德性修行的共存的行為。

所以,「君使臣,臣事君」,這純粹是問方法。
孔子回:「君使臣以禮,臣事君以忠」,則是在方法中,加入了生命可以更圓滿的精神性元素。

這豈不是更好的一種社會存在嗎?!

這就是儒家。
也是儒家和法家,不同之處。

所以,法家才會笑儒家是「迂」。

所以,在中國大地豐富地來的漢傳佛學,就有會「人生即道場」、「紅塵即壇城」這樣修行說法。


《论语.八佾》 19 / 2020.11
定公问:「君使臣,臣事君,如之何?」孔子对曰:「君使臣以礼,臣事君以忠。」

白话译:
定公问:「上级怎样对待下级?下级怎样相处上级?」孔子答:「上级尊重下级,下级忠于上级。」


这里,仍然是「外在仪式」与「内在精神」的一种另一种谈法。

定公想的是,社会治理的「方法」。
换言之,他想的是有没有很好的方法,这方法可以让治理中不可避免的上、下权力关系,是一种更遂顺的运作过程。

里这是效率与管理。这,其实是「法家」心中所想的。

孔子没有否认社会的运作运要好的治理。是的,要。

但,治理的方去,不能只是外在的率效以考虑,而是治理方法也是一种与德性修行的共存的行为。

所以,「君使臣,臣事君」,这纯粹是问方法。
孔子回:「君使臣以礼,臣事君以忠」,则是在方法中,加入了生命可以更圆满的精神性元素。

这岂不是更好的一种社会存在吗?!

这就是儒家。
也是儒家和法家,不同之处。

所以,法家才会笑儒家是「迂」。

所以,在中国大地丰富地来的汉传佛学,就有会「人生即道场」、「红尘即坛城」这样修行说法。

2020年11月23日 星期一

《論語.八佾》 #18 / 2020.11


子曰:「事君盡禮,人以為諂也。」

白話譯:
孔子說:「對長官恭敬,有些人會笑說是諂媚。」


談禮儀,就必然是要談到「外在行為」與「內在精神」之間的關係。

儒學,強調,內在精神的成熟、成長,是「必須」要奠基於外在禮儀的行為過程,
來彰顯,來被感受到。

這感受不只是對別人,更重要是,對自己。

你如何知道自己的生命有沒有成長成熟呢?

如果你的生命成長有變化,你一定會在「外在行為」中反應出來。
所以,高中的人或大學的人,一定和國小的言行舉止不同,
雖然國小的可能「較天真」。

事君盡禮,用現代的話來說,對長官、對長禮,有一些恭敬上的禮數行為。

不知道你有沒有那種經驗:
你開始對一位長官很不爽,很無禮。
僈僈的,你成長了,你成熟了。
高興也好,認不認同這位長官的想法也好,
你再也不會那麼「率性」的對他們。

一點禮數,總是要有的。

那是你的成長。真的,和他人無關。

禮儀,或恭敬,是自我成熟的尺標之一,是必然會外顯的生命成熟象徵。


**
《论语.八佾》 18 / 2020.11
子曰:「事君尽礼,人以为谄也。」

白话译:
孔子说:「对长官恭敬,有些人会笑说是谄媚。」


谈礼仪,就必然是要谈到「外在行为」与「内在精神」之间的关系。

儒学,强调,内在精神的成熟、成长,是「必须」要奠基于外在礼仪的行为过程,
来彰显,来被感受到。

这感受不只是对别人,更重要是,对自己。

你如何知道自己的生命有没有成长成熟呢?

如果你的生命成长有变化,你一定会在「外在行为」中反应出来。
所以,高中的人或大学的人,一定和小学的言行举止不同,
虽然小学的可能「较天真」。

事君尽礼,用现代的话来说,对长官、对长礼,有一些恭敬上的礼数行为。

不知道你有没有那种经验:
你开始对一位长官很不爽,很无礼。
僈僈的,你成长了,你成熟了。
高兴也好,认不认同这位长官的想法也好,
你再也不会那么「率性」的对他们。

一点礼数,总是要有的。

那是你的成长。真的,和他人无关。

礼仪,或恭敬,是自我成熟的尺标之一,是必然会外显的生命成熟象征。

2020年11月22日 星期日

《論語.八佾》 #17 / 2020.11


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。子曰:「賜也,爾愛其羊,我愛其禮。」

白話譯:
子貢想在祭祀時,省去活羊。孔子說:「子貢啊!你愛惜羊,我愛惜禮。」

這句,同樣是「外在儀式」與「內在精神」之間關係的討論。

用一種對話的形式來討論。

子貢覺得太麻煩了,想省掉某些祭禮的過程;
孔子說,那是因為你不了解那過程的精神。

從實用主義的角度而言,子貢沒錯。這也是一般人的基本作為。

孔子則從「禮」這種過程,可以給人的人性成長這一角度來看待。

這裡,有一個哲學問題可以提出:儀式與人格成熟之間,有必然關係嗎?

是有的。

你要學音樂,如果開始沒有某些「約束」「訓練」,是無法開啟你和音樂之間的關係的。

人,在這人間世的種種文化、禮儀,恰恰是讓人性成熟必要的過程。

要不要去試著對別人「有禮」一點,從內心出發;於是,你可能會覺得,其實,慢慢的你的「生命感受」變化了。

文化,禮儀,是行法,可以改變你生命規格的方法。


《论语.八佾》 17 / 2020.11
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。子曰:「赐也,尔爱其羊,我爱其礼。」

白话译:
子贡想在祭祀时,省去活羊。孔子说:「子贡啊!你爱惜羊,我爱惜礼。」

这句,同样是「外在仪式」与「内在精神」之间关系的讨论。

用一种对话的形式来讨论。

子贡觉得太麻烦了,想省掉某些祭礼的过程;
孔子说,那是因为你不了解那过程的精神。

从实用主义的角度而言,子贡没错。这也是一般人的基本作为。

孔子则从「礼」这种过程,可以给人的人性成长这一角度来看待。

这里,有一个哲学问题可以提出:仪式与人格成熟之间,有必然关系吗?

是有的。

你要学音乐,如果开始没有某些「约束」「训练」,是无法开启你和音乐之间的关系的。

人,在这人间世的种种文化、礼仪,恰恰是让人性成熟必要的过程。

要不要去试着对别人「有礼」一点,从内心出发;于是,你可能会觉得,其实,慢慢的你的「生命感受」变化了。

文化,礼仪,是行法,可以改变你生命规格的方法。

2020年11月19日 星期四

《論語.八佾》 #16 / 2020.11

《論語.八佾》 16 / 2020.11
子曰:「射不主皮,為力不同科,古之道也。」

白話譯:
孔子說:「射箭比賽不以射透為主,而主要看是否射得準確,因為人的力量不同,自古如此。」

主皮,是指去看「力量的大小」,所以是看射得有多麼的透入標杷。
即,這純粹是看一個人的「力量」。

不看力量大小,看什麼呢?看是不是射得「準」。這裡,更多的是依賴「技術的純熟」,而不單單 只是靠力氣的大小。

《章句》:
其中以為的,所謂鵠也。

為什麼?人的力氣大小,有很大的是受限於「身體結構」,那幾乎是天生的。

技巧或技術,是一個人可以去練習得來的,不是完全被天生的生體結構所限制。

這裡意識到人的「天生不平等」。
所以,我們以「人真的可以去平等的部分」,例如技巧,去加強,去彌補。

這是古人的平等觀。

這和我們現代性不太相同,
我們往往是把「人天生不平等的地方」,用各種社會性的手段,去硬搞成平等。

例如,數學別人算得比你更好,那就相辦法大家都學得一樣淺。這是現代性。一種抽象的平等。

而人真的可去平等的地方,例如德性、人格、用功、知識、微笑…,這些比較無法去用社會性手段硬搞成抽象平等的地方,我們就去視而不見。或是去用意識形態打成「落後」「不進步」「封建」…。

為什麼?因為那些沒有「生產力」。
生產力是抽象的平等。


**
《论语.八佾》 16 / 2020.11
子曰:「射不主皮,为力不同科,古之道也。」

白话译:
孔子说:「射箭比赛不以射透为主,而主要看是否射得准确,因为人的力量不同,自古如此。」

主皮,是指去看「力量的大小」,所以是看射得有多么的透入标杷。
即,这纯粹是看一个人的「力量」。

不看力量大小,看什么呢?看是不是射得「准」。这里,更多的是依赖「技术的纯熟」,而不单单 只是靠力气的大小。

《章句》:
其中以为的,所谓鹄也。

为什么?人的力气大小,有很大的是受限于「身体结构」,那几乎是天生的。

技巧或技术,是一个人可以去练习得来的,不是完全被天生的生体结构所限制。

这里意识到人的「天生不平等」。
所以,我们以「人真的可以去平等的部分」,例如技巧,去加强,去弥补。

这是古人的平等观。

这和我们现代性不太相同,
我们往往是把「人天生不平等的地方」,用各种社会性的手段,去硬搞成平等。

例如,数学别人算得比你更好,那就相办法大家都学得一样浅。这是现代性。一种抽象的平等。

而人真的可去平等的地方,例如德性、人格、用功、知識、微笑…,這些比較無法去用社會性手段硬搞成抽象平等的地方,我們就去視而不見。或是去用意識形態打成「落後」「不進步」「封建」…。

為什麼?因為那些沒有「生產力」。
生產力是抽象的平等。

2020年11月18日 星期三

《論語.八佾》 #15 / 2020.11


子入大廟,每事問。或曰:「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?入大廟,每事問。」子聞之曰:「是禮也。」

白話譯:
孔子進太廟,每件事都問。有人說:「誰說孔子懂禮呢?進太廟,事事問。」孔子聽後,說:「這就是禮。」

八佾篇,有一個重要的文章之共同性,
那就是不斷的提醒「外在規範現象」和「內在精神」之間的關係。

禮,一定有某種意義,在被制定時,一定是要反映某種想法、精神。
如果,我們無法理解外在儀式與內在精神之間的關係,
去問清楚,
是應該的。

而且,這就是禮,就是禮的本意。

例如,為什麼要拜佛,不就是木頭刻的偶,為什麼要拜下去?
拜佛內在意義是什麼?我問了很多年,幾年後有一種講法我深同感:
拜佛是降服自己。

為什麼要尊重長輩?那些人有什麼值得去被尊敬的?還要有個「禮貌站好」的樣子出來呢?

尊重長輩,是為了調服自己,
讓自己「有能力」去把「和自己不一樣但可能比你更好」的意見和想法,
聽 下去。

不要以為那很簡單,
如果你平常沒有「禮」的調服,
「和你不一樣想法」,你是沒有多少能力聽下去的。




《论语.八佾》 15 / 2020.11
子入大庙,每事问。或曰:「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?入大庙,每事问。」子闻之曰:「是礼也。」

白话译:
孔子进太庙,每件事都问。有人说:「谁说孔子懂礼呢?进太庙,事事问。」孔子听后,说:「这就是礼。」

八佾篇,有一个重要的文章之共同性,
那就是不断的提醒「外在规范现象」和「内在精神」之间的关系。

礼,一定有某种意义,在被制定时,一定是要反映某种想法、精神。
如果,我们无法理解外在仪式与内在精神之间的关系,
去问清楚,
是应该的。

而且,这就是礼,就是礼的本意。

例如,为什么要拜佛,不就是木头刻的偶,为什么要拜下去?
拜佛内在意义是什么?我问了很多年,几年后有一种讲法我深同感:
拜佛是降服自己。

为什么要尊重长辈?那些人有什么值得去被尊敬的?还要有个「礼貌站好」的样子出来呢?

尊重长辈,是为了调服自己,
让自己「有能力」去把「和自己不一样但可能比你更好」的意见和想法,
听 下去。

不要以为那很简单,
如果你平常没有「礼」的调服,
「和你不一样想法」,你是没有多少能力听下去的。



2020年11月17日 星期二

《論語.八佾》 #14 / 2020.11


子曰:「周監於二代,郁郁乎文哉!吾從周。」


白話譯:
孔子說:「周禮借鑒了夏、商兩朝的禮法,真是豐富多彩啊!我贊同周禮。」  

這裡,重點是「文」。

什麼是文,就是禮、樂。

什麼是禮樂,禮是一種規範的過程,樂是一種自發的感受。

看到朋友說:你好,那是一種規範;聽到音樂,如果你有感受,那是你自己冒出來的。

生命,如果像是「種子」一樣,是一種「自本質去長大成熟」的過程,是一種「自我質變的過程」;
那麼,就需要二種力量,來讓生命的成長是一種最佳的過程。

一是規範;二是自發。二種力量的交涉,於是生命才有可能成長。

這你自己是可以觀察,或是你自己經驗中就會有的,理解。

強制的規範,放任的自由,單一的,都不是生命成長可能的條件。

儒家,從生命德性成長成熟立場來看待「社會要如何來建設」,禮樂都要有,規範與自發都要有。

這時代太強調「自發」這一面了。
只有這一面,生命不會成長的很漂亮;
既然社會不會去規範你,你就要自己去規範;但那有多難!

難,你也要想辦法。

康德:「自律即自由。」

來,講實話,
任何一位充滿「自發」創力的學生,一定在身上會嗅到自律。

滿口自由、自主、獨立、創意的學生,很少有東西拿得出來。


《论语.八佾》 14 / 2020.11
子曰:「周监于二代,郁郁乎文哉!吾从周。」


白话译:
孔子说:「周礼借鉴了夏、商两朝的礼法,真是丰富多彩啊!我赞同周礼。」  

这里,重点是「文」。

什么是文,就是礼、乐。

什么是礼乐,礼是一种规范的过程,乐是一种自发的感受。

看到朋友说:你好,那是一种规范;听到音乐,如果你有感受,那是你自己冒出来的。

生命,如果像是「种子」一样,是一种「自本质去长大成熟」的过程,是一种「自我质变的过程」;
那么,就需要二种力量,来让生命的成长是一种最佳的过程。

一是规范;二是自发。二种力量的交涉,于是生命才有可能成长。

这你自己是可以观察,或是你自己经验中就会有的,理解。

强制的规范,放任的自由,单一的,都不是生命成长可能的条件。

儒家,从生命德性成长成熟立场来看待「社会要如何来建设」,礼乐都要有,规范与自发都要有。

这时代太强调「自发」这一面了。
只有这一面,生命不会成长的很漂亮;
既然社会不会去规范你,你就要自己去规范;但那有多难!

难,你也要想办法。

康德:「自律即自由。」

来,讲实话,
任何一位充满「自发」创力的学生,一定在身上会嗅到自律。

满口自由、自主、独立、创意的学生,很少有东西拿得出来。


2020年11月16日 星期一

《論語.八佾》 #13 / 2020.11


王孫賈問曰:「與其媚於奧,寧媚於竈,何謂也?」子曰:「不然,獲罪於天,無所禱也。」

白話譯:
王孫賈問:「『與其祈禱較尊貴的奧神的保佑,不如祈禱有實權的竈神的賜福』,是什麽意思?」孔子說:「不對。犯了滔天大罪,怎麽祈禱也沒用。」

奧,是指離你距遠的更高級的神。
竃,是指很靠近你,對你馬上有立即影響力的神,但等級較低。

有人用「俗語」向孔子說,
與其去期待那些高級的、但離你遠的;倒不如去求那些馬上可以讓你舒服的低級神。

這其實是去諷孔子,要他不要自恃清高,有官做就好。《章句》:喻自結於君,不如阿附權臣也。

孔子回的這句,後來大家很愛用:「獲罪於天,無所禱也」。

什麼意思?《章句》:逆理,則獲罪於天矣,豈媚於奧灶所能禱而免乎?

逆「理」。

生命中,你相信某種形而上嗎?神、天、道、上帝、佛、絕對精神、阿卡西、宇宙萬有…

天?,迷信?

你追求過「理想」嗎?你為理想上過街頭嗎?理想,和「天」比起來,有那一點更不迷信!

理想看不到,正如同天、道,但你會一直對那種「有感受到」。正如同紫外線,看不到,但會曬傷。

如果,人這種生命,有著某種更根本的價值意義的來源;不管那被稱之為什麼,如果有,「逆」之而行,生命會是一種什麼景況呢?無所禱也。

但,以下是我想說的,論語這句沒有說。
如果你真的覺得怪怪的,不對勁,在生命的一步一步的流逝中。

那麼幾千年下來的前人的生命實踐中,給了我們一些「改正」的方法,
懺悔,或是向神悔改。

雖然,孔子有一點睹氣的說,獲罪於天,無所禱也;
但沒關係,神永遠不會放棄你。


《论语.八佾》 13 / 2020.11
王孙贾问曰:「与其媚于奥,宁媚于灶,何谓也?」子曰:「不然,获罪于天,无所祷也。」

白话译:
王孙贾问:「『与其祈祷较尊贵的奥神的保佑,不如祈祷有实权的灶神的赐福』,是什么意思?」孔子说:「不对。犯了滔天大罪,怎么祈祷也没用。」

奥,是指离你距远的更高级的神。
竃,是指很靠近你,对你马上有立即影响力的神,但等级较低。

有人用「俗语」向孔子说,
与其去期待那些高级的、但离你远的;倒不如去求那些马上可以让你舒服的低级神。

这其实是去讽孔子,要他不要自恃清高,有官做就好。《章句》:喻自结于君,不如阿附权臣也。

孔子回的这句,后来大家很爱用:「获罪于天,无所祷也」。

什么意思?《章句》:逆理,则获罪于天矣,岂媚于奥灶所能祷而免乎?

逆「理」。

生命中,你相信某种形而上吗?神、天、道、上帝、佛、绝对精神、阿卡西、宇宙万有…

天?,迷信?

你追求过「理想」吗? 
理想看不到,正如同天、道,但你会一直对那种「有感受到」。正如同紫外线,看不到,但会晒伤。

如果,人这种生命,有着某种更根本的价值意义的来源;不管那被称之为什么,如果有,「逆」之而行,生命会是一种什么景况呢?无所祷也。

但,以下是我想说的,论语这句没有说。
如果你真的觉得怪怪的,不对劲,在生命的一步一步的流逝中。

那么几千年下来的前人的生命实践中,给了我们一些「改正」的方法,
忏悔,或是向神悔改。

虽然,孔子有一点睹气的说,获罪于天,无所祷也;
但没关系,神永远不会放弃你。

2020年11月12日 星期四

《論語.八佾》 #12 / 2020.11


祭如在,祭神如神在。子曰:「吾不與祭,如不祭。」

白話譯:
祭祖如祖在,祭神如神在。孔子說:「自己不去祭,如同不祭。」

這句,我印象很深的。

那是在於「如在」的如,如在,到底在不在?

當你說,你的某一朋友好像在,如在,那是指他並不在你的視野內。但你用你的信心去相信,他在。

相信,那是屬於精神面的。

祭禮,是一種儀式,在這種儀式中,人的某種「精神」要被召喚出來。

祭禮是要為這種精神的被感受到而存在的。

如果沒有祭禮,我們未必能感受到人是有那種精神的存在,祭禮是人去感受人性的一種媒介。

所以,「吾不與祭,如不祭」。
如果沒有親身去參加而感受到生命內在精神的存在,那祭禮只是空殼子。


《论语.八佾》 12 / 2020.11
祭如在,祭神如神在。子曰:「吾不与祭,如不祭。」

白话译:
祭祖如祖在,祭神如神在。孔子说:「自己不去祭,如同不祭。」

这句,我印象很深的。

那是在于「如在」的如,如在,到底在不在?

当你说,你的某一朋友好像在,如在,那是指他并不在你的视野内。但你用你的信心去相信,他在。

相信,那是属于精神面的。

祭礼,是一种仪式,在这种仪式中,人的某种「精神」要被召唤出来。

祭礼是要为这种精神的被感受到而存在的。

如果没有祭礼,我们未必能感受到人是有那种精神的存在,祭礼是人去感受人性的一种媒介。

所以,「吾不与祭,如不祭」。
如果没有亲身去参加而感受到生命内在精神的存在,那祭礼只是空壳子。


2020年11月11日 星期三

《論語.八佾》 #11 / 2020.11


或問禘之說。子曰:「不知也。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,其如示諸斯乎!」指其掌。

白話譯:
有人問天子舉行祭祖儀式的意義。孔子說:「不知道,知道的人治理天下,如同擺在這裏吧!」指指手掌。

這是有趣的小事件,關於孔子的。

有人問魯國所辦的「禘」這祭禮。

魯國其實辦的不合於禮法,但孔子又是魯國人,不好意思當面講正話,於是說「不知道」;
可是呢,如果不說一下自己內心的真正的想法,又看不過去。

所以呢?只好說,要去知道對不對,很簡單,好像去看自己的手掌一樣容易。

這種「不得以」,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看得多了,人生,不往往如此。

我比較好奇,記下這段,到底是要告訴我們什麼?

這是告訴我們,聖人面臨到「知道不對但又情境不好講」時,的反應嗎?

這種反應,和德性的成長、成熟之間,有什麼關係呢?

孔子並沒有直接正面衝突地去說,但孔子也用其他不直接的方法去表達自己的想法。
聖人,往往不會直接給人下不了台。

為什麼?這,我想了數十年。我知道人情世故,如此;但其倫理學上的可證明性到底是為什麼?

佛學經典中,倒是有差不多的人生狀況。菩薩做的反應差不多也是和孔子一樣,為什麼?我好奇?

因為菩薩不想讓人太惱羞成怒,然後失去了去「再想想」的機會。

這是聖人的「心量」。


《论语.八佾》 11 / 2020.11
或问禘之说。子曰:「不知也。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,其如示诸斯乎!」指其掌。

白话译:
有人问天子举行祭祖仪式的意义。孔子说:「不知道,知道的人治理天下,如同摆在这里吧!」指指手掌。

这是有趣的小事件,关于孔子的。

有人问鲁国所办的「禘」这祭礼。

鲁国其实办的不合于礼法,但孔子又是鲁国人,不好意思当面讲正话,于是说「不知道」;
可是呢,如果不说一下自己内心的真正的想法,又看不过去。

所以呢?只好说,要去知道对不对,很简单,好像去看自己的手掌一样容易。

这种「不得以」,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得多了,人生,不往往如此。

我比较好奇,记下这段,到底是要告诉我们什么?

这是告诉我们,圣人面临到「知道不对但又情境不好讲」时,的反应吗?

这种反应,和德性的成长、成熟之间,有什么关系呢?

孔子并没有直接正面冲突地去说,但孔子也用其他不直接的方法去表达自己的想法。
圣人,往往不会直接给人下不了台。

为什么?这,我想了数十年。我知道人情世故,如此;但其伦理学上的可证明性到底是为什么?

佛学经典中,倒是有差不多的人生状况。菩萨做的反应差不多也是和孔子一样,为什么?我好奇?

因为菩萨不想让人太恼羞成怒,然后失去了去「再想想」的机会。

这是圣人的「心量」。


《論語.八佾》 #10 / 2020.11


子曰:「禘自既灌而往者,吾不欲觀之矣。」

白話譯:
孔子說:「現在天子舉行的祭祖禮儀,從一開始我就看不下去了。」

那麼,到底是那裡看不下去了呢?

《章句》:
蓋魯祭非禮,孔子本不欲觀,至此而失禮之中又失禮焉,故發此歎也。 

任可禮,都有一定的精神。
其實,任何人間世的某種規範,也是都是有某種「精神」,一種對於人的人格成長會有幫助的精神。

去守禮,不只是為了維持社會的運作。
同時也是,人可能在這種禮儀的實踐過程中,去感受到那種人之所以為人的那種精神,或著說人性。

所以,儒家一定強調「制禮作樂」,這是文化,這是一種禮,一種規範。

但任何禮一旦失去精神,就會成為一種壓迫。

所以《老子》看到這一面,這一失去精神的那一面:
故失道而後德,失德而後仁,失仁而後義,失義而後禮。

禮,一旦失去了可被理解的精神,失去了可以去感受生命感的那種可能性,
禮就會成為「制度」。

一旦是制度,就是「權力的工具」。



《论语.八佾》 10 / 2020.11
子曰:「禘自既灌而往者,吾不欲观之矣。」

白话译:
孔子说:「现在天子举行的祭祖礼仪,从一开始我就看不下去了。」

那么,到底是那里看不下去了呢?

《章句》:
盖鲁祭非礼,孔子本不欲观,至此而失礼之中又失礼焉,故发此叹也。 

任可礼,都有一定的精神。
其实,任何人间世的某种规范,也是都是有某种「精神」,一种对于人的人格成长会有帮助的精神。

去守礼,不只是为了维持社会的运作。
同时也是,人可能在这种礼仪的实践过程中,去感受到那种人之所以为人的那种精神,或着说人性。

所以,儒家一定强调「制礼作乐」,这是文化,这是一种礼,一种规范。

但任何礼一旦失去精神,就会成为一种压迫。

所以《老子》看到这一面,这一失去精神的那一面:
故失道而后德,失德而后仁,失仁而后义,失义而后礼。

礼,一旦失去了可被理解的精神,失去了可以去感受生命感的那种可能性,
礼就会成为「制度」。

一旦是制度,就是「权力的工具」。

2020年11月9日 星期一

《論語.八佾》 #09 / 2020.11


子曰:「夏禮,吾能言之,杞不足徵也;殷禮,吾能言之,宋不足徵也。文獻不足故也,足則吾能徵之矣。」

白話譯:
孔子說:「夏朝的禮,我能說清楚,杞國不足以證明;商朝的禮,我能說清楚,宋國不足以證明。現在無法證明是由於文獻不足,否則,我就能證明瞭。」

這很簡單,有多少證據就說多少話。

這不是人間世的常識嗎?這種話有什麼了不起!

孔子這段為什麼被記下來呢?

我想,被記下來的原因可能是紀錄者覺得:
在他的時代要能夠有「多少證據說多少話」,就不是一件「簡單」的事了。

幾千年過去了,我們仍是活在嘴泡的時代。

但這沒什麼值得大驚小怪憤世嫉俗的。人的習氣,如此。

孔子或者說聖者,有多偉大?一點也不偉大,只是不斷的在跟自己的「習氣」博鬥而已。

我們往往比孔子偉大的太多了,因為我們都努力追求「偉大的理想」。

基督耶穌也只不過是想要去「愛你的鄰人」而已。


**
《论语.八佾》 09 / 2020.11
子曰:「夏礼,吾能言之,杞不足征也;殷礼,吾能言之,宋不足征也。文献不足故也,足则吾能征之矣。」

白话译:
孔子说:「夏朝的礼,我能说清楚,杞国不足以证明;商朝的礼,我能说清楚,宋国不足以证明。现在无法证明是由于文献不足,否则,我就能证明了。」

这很简单,有多少证据就说多少话。

这不是人间世的常识吗?这种话有什么了不起!

孔子这段为什么被记下来呢?

我想,被记下来的原因可能是纪录者觉得:
在他的时代要能够有「多少证据说多少话」,就不是一件「简单」的事了。

几千年过去了,我们仍是活在嘴泡的时代。

但这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愤世嫉俗的。人的习气,如此。

孔子或者说圣者,有多伟大?一点也不伟大,只是不断的在跟自己的「习气」博斗而已。

我们往往比孔子伟大的太多了,因为我们都努力追求「伟大的理想」。

基督耶稣也只不过是想要去「爱你的邻人」而已。


2020年11月8日 星期日

《論語.八佾》 #08 / 2020.11


子夏問曰:「『巧笑倩兮,美目盼兮,素以為絢兮。』何謂也?」子曰:「繪事後素。」曰:「禮後乎?」子曰:「起予者商也!始可與言詩已矣。」

白話譯:
子夏問:「『笑臉真燦爛啊,美目真嫵媚啊,天生麗質打扮得真高雅隘。是什麽意思?」孔子說:「先有宣紙,然後才能繪畫。」子夏問:「先有仁義,後有禮法嗎?」孔子說:「子夏,你啟發了我,可以開始同你談詩了!」

這句,又是討論「本質」和「經驗現象」之間的關系。
古典學問,一向都是經驗現象是奠基於「本質」而有的這種思維路數。

巧笑倩兮這句,《章句》:
言人有此倩盼之美質,而又加以華采之飾,如有素地而加采色也。

總要先「人的臉」,於是才能在其上而加美妝打扮,這裡是本質和外在的奠基關係。

同樣的,外在的「禮儀」,也一定是有著某種「內在的精神」,
禮儀之所以是那樣的形態那樣的被實踐,是為了讓那精神被顯露。這裡亦有奠基關係。

《章句》:
禮必以忠信為質,猶繪事必以粉素為先。

詩也一樣。詩是文字,但文字的背後,有其想傳達的意義。

人活著,人生活著,人追求意義與價值,
但這些行為的背後是不是有某種更為基礎的東東,某種奠基性的東東呢?

現象背後的本質是什麼呢?

用哲學的術語,這是「存有論」,
用心理學,這是佛洛依德的「潛意識」,
用佛學,這是指「第七識阿賴耶」…

你可以不相信。

但我常在想,如果生命沒有背後的本質東東挺著,那麼,人如何活得心安呢!

對儒學而言,那是良知,那是良能。

**
《论语.八佾》 #08 / 2020.11
子夏问曰:「『巧笑倩兮,美目盼兮,素以为绚兮。』何谓也?」子曰:「绘事后素。」曰:「礼后乎?」子曰:「起予者商也!始可与言诗已矣。」

白话译:
子夏问:「『笑脸真灿烂啊,美目真妩媚啊,天生丽质打扮得真高雅隘。是什么意思?」孔子说:「先有宣纸,然后才能绘画。」子夏问:「先有仁义,后有礼法吗?」孔子说:「子夏,你启发了我,可以开始同你谈诗了!」

这句,又是讨论「本质」和「经验现象」之间的关系。
古典学问,一向都是经验现象是奠基于「本质」而有的这种思维路数。

巧笑倩兮这句,《章句》:
言人有此倩盼之美质,而又加以华采之饰,如有素地而加采色也。

总要先「人的脸」,于是才能在其上而加美妆打扮,这里是本质和外在的奠基关系。

同样的,外在的「礼仪」,也一定是有着某种「内在的精神」,
礼仪之所以是那样的形态那样的被实践,是为了让那精神被显露。这里亦有奠基关系。

《章句》:
礼必以忠信为质,犹绘事必以粉素为先。

诗也一样。诗是文字,但文字的背后,有其想传达的意义。

人活着,人生活着,人追求意义与价值,
但这些行为的背后是不是有某种更为基础的东东,某种奠基性的东东呢?

现象背后的本质是什么呢?

用哲学的术语,这是「存有论」,
用心理学,这是弗罗伊德的「潜意识」,
用佛学,这是指「第七识阿赖耶」…

你可以不相信。

但我常在想,如果生命没有背后的本质东东挺着,那么,人如何活得心安呢!

对儒学而言,那是良知,那是良能。

2020年11月5日 星期四

《論語.八佾》 #07 / 2020.11


子曰:「君子無所爭,必也射乎!揖讓而升,下而飲,其爭也君子。」

白話譯:
孔子說:「君子沒有可爭的事情。要爭的話,就象射箭比賽:賽前互相行禮,賽後互相緻敬。這樣的競爭,具有君子風度。」

不要去討論這種現象是不是合理,那是孔子那時代的。

孔子這樣說,只是因為,生命中的各種現象,都可以成為「德性成熟」的媒介。

運動也可以成為一種讓德性舒長的一種媒介。

這是孔子的視角來看運動。


《论语.八佾》 #07 / 2020.11
子曰:「君子无所争,必也射乎!揖让而升,下而饮,其争也君子。」

白话译:
孔子说:「君子没有可争的事情。要争的话,就象射箭比赛:赛前互相行礼,赛后互相致敬。这样的竞争,具有君子风度。」

不要去讨论这种现象是不是合理,那是孔子那时代的。

孔子这样说,只是因为,生命中的各种现象,都可以成为「德性成熟」的媒介。

运动也可以成为一种让德性舒长的一种媒介。

这是孔子的视角来看运动。 


2020年11月4日 星期三

《論語.八佾》 #06 / 2020.11


季氏旅於泰山。子謂冉有曰:「女弗能救與?」對曰:「不能。」子曰:「嗚呼!曾謂泰山,不如林放乎?」

白話譯:
季氏準備祭祀泰山。孔子對冉有說:「你不能阻止嗎?」冉有說:「不能。」孔子說:「天哪!難道說泰山會接受他們的無禮朝拜嗎?」

旅,是祭禮。

那是天子才能祭的。季氏要去祭,是不合於當時的社會規範的。

憑良心講,在我們這個時代,去打破社會規範,可能會有不同的評價。

我們如何去看待這篇文章?

打破社會規範,一定「不對」嗎?未必。孔子不知道嗎?知道。孔子自己也打破了不少當時的社會規範,例如,有教無類。

所以呢?

重點是,你要打破的東東,是什麼意義的東東,你知道嗎?

祭祀,重點是「敬畏」的心。如果你拜的漫不經心,那麼,你的打破社會規範,也只是想告訴別人:我有權力,我能做你們不能做的。
這不正是權力的迷人之處嗎?

於是,這又怎樣嗎?

對,明明知道不對,但你就是「要去做」,別人不但不會去講什麼,甚至還會讚美你呢?

這真是爽啊!有權力。Paradise!

但,有時讀歷史,權力的由盛而衰,往往都是從這種小事開始產生。

人,往往無法抗拒這種「要去表現出權力的方式」;
所以,物極必反,也往往是某種權力現象的規律。

**
《论语.八佾》 06 / 2020.11
季氏旅于泰山。子谓冉有曰:「女弗能救与?」对曰:「不能。」子曰:「呜呼!曾谓泰山,不如林放乎?」

白话译:
季氏准备祭祀泰山。孔子对冉有说:「你不能阻止吗?」冉有说:「不能。」孔子说:「天哪!难道说泰山会接受他们的无礼朝拜吗?」

旅,是祭礼。

那是天子才能祭的。季氏要去祭,是不合于当时的社会规范的。

凭良心讲,在我们这个时代,去打破社会规范,可能会有不同的评价。

我们如何去看待这篇文章?

打破社会规范,一定「不对」吗?未必。孔子不知道吗?知道。孔子自己也打破了不少当时的社会规范,例如,有教无类。

所以呢?

重点是,你要打破的东东,是什么意义的东东,你知道吗?

祭祀,重点是「敬畏」的心。如果你拜的漫不经心,那么,你的打破社会规范,也只是想告诉别人:我有权力,我能做你们不能做的。
这不正是权力的迷人之处吗?

于是,这又怎样吗?

对,明明知道不对,但你就是「要去做」,别人不但不会去讲什么,甚至还会赞美你呢?

这真是爽啊!有权力。Paradise!

但,有时读历史,权力的由盛而衰,往往都是从这种小事开始产生。

人,往往无法抗拒这种「要去表现出权力的方式」;
所以,物极必反,也往往是某种权力现象的规律。

白話譯: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

2020年11月3日 星期二

《論語.八佾》 #05 / 2020.11


子曰:「夷狄之有君,不如諸夏之亡也。」

白話譯:
孔子說:「偏遠小國有君主,不如中原各國沒君主。」

這句,在現代性抽象平等概念下,也常被罵。

對啊,這裡好像沒有抽象上的人人一樣平等,這裡好像有一些價值上的區分。

是的,古典文明,本來就是追求價值上的區分。

倒過來說,人不應要有價值上的區分嗎?那所謂的理想、理念和道德,是不是價值區分呢?

人人抽象的平等。
是資本主義為了維持運作下而來的意識形態啊。正如同你的一塊錢和任何人的一塊錢是一樣的。
抽象的平等,是資本主義運作下必要的意識形態。
錢,就是抽象的平等。

你覺得你從國小到大學,是一種價值的變化,還是一種抽象平等。

人,是錢嗎?

人如果抽象平等,人就沒有變化的可能。你看過錢會變化嗎?今天的一百元鈔票明天變成一千了?

人不可能抽象平等。總有人身材比你好,總有人數學比你會算。總有人掃廁所,總有人當主管。

人有的是,德性發展的平等,是死亡的平等,是變化自己的平等。向上的立足點平等。

這裡是從德性與文化上的視角來看待人,看待人的平等。來,看待人去向著價值與文化上提升自己的那種重要性。

所以,這裡所談的是,文化或著德性價值,比政治或權力,重要。


**
《论语.八佾》 05 / 2020.11
子曰:「夷狄之有君,不如诸夏之亡也。」

白话译:
孔子说:「偏远小国有君主,不如中原各国没君主。」

这句,在现代性抽象平等概念下,也常被骂。

对啊,这里好像没有抽象上的人人一样平等,这里好像有一些价值上的区分。

是的,古典文明,本来就是追求价值上的区分。

倒过来说,人不应要有价值上的区分吗?那所谓的理想、理念和道德,是不是价值区分呢?

人人抽象的平等。
是资本主义为了维持运作下而来的意识形态啊。正如同你的一块钱和任何人的一块钱是一样的。
抽象的平等,是资本主义运作下必要的意识形态。
钱,就是抽象的平等。

人,是钱吗?

人如果抽象平等,人就没有变化的可能。你看过钱会变化吗?今天的一百元钞票明天变成一千了?

人不可能抽象平等。总有人身材比你好,总有人数学比你会算。总有人扫厕所,总有人当主管。

人有的是,德性发展的平等,是死亡的平等,是变化自己的平等。向上的立足点平等。

这里是从德性与文化上的视角来看待人,看待人的平等。来,看待人去向着价值与文化上提升自己的那种重要性。

所以,这里所谈的是,文化或着德性价值,比政治或权力,重要。






2020年11月2日 星期一

《論語.八佾》 #04 / 2020.11


林放問禮之本。子曰:「大哉問!禮,與其奢也,寧儉;喪,與其易也,寧戚。」


白話文:
林放問禮的本質。孔子說:「這個問題十分重大!禮儀,與其隆重,不如節儉;喪事,與其奢侈,不如悲戚。」


這同樣是「本質」與「現象」的追問。

在傳統文本中,在傳統的人文思考中,「本質」一直是被追問的思考方向,而本質所指向的是「意義」之可能。

即,如果,在這人間世,我們不得不要去追問「意義」這樣的東東,那麼,那意義之所以可能的「本質」是什麼呢?

所以,問「禮之『本』」,即,讓禮之所以有意義的本質性的基礎是什麼?

禪宗說,以指指月,但你要去看到的是「月」。

同樣的思維,禮是一種媒介,一種透過「禮」而要去看到的是什麼?

孔子沒有正面的、論述型的去解釋本質是什麼?而是用一種人間世現象的經驗反問,來回答。

古典人文,如此。

所以,蘇格拉底的談哲學,就在街頭上對著年輕人問:愛情重要,還是麵包重要?

人,如果有感,對人的尊重,是來自內心的,那麼,那種尊重感是本質。
人,如果失去了某人,真的內懷感傷,那種悲痛,是無法讓其不來的,是形而上的力量,所以是本質。

本質,往往要有外在的經驗現象來呈現。但,如果以為外在的現象就是本質,那也就無甚意味了。

《金剛經》有筏喻:「汝等比丘,知我說法,如筏喻者,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。」

船是為了過河,過了河了,就要下船。

人,透過儀禮來表達內在的某種情感發動,那種發動是所有不容於己的,正如同親人去逝,你無法不哀。這是形而上的力量。也是人之所以是人的特色。

所以,儒家重視禮樂教化,因為,藉由文化,我們的形而上人性,才能有顯露。

**
《论语.八佾》 04 / 2020.10
林放问礼之本。子曰:「大哉问!礼,与其奢也,宁俭;丧,与其易也,宁戚。」


白话文:
林放问礼的本质。孔子说:「这个问题十分重大!礼仪,与其隆重,不如节俭;丧事,与其奢侈,不如悲戚。」


这同样是「本质」与「现象」的追问。

在传统文本中,在传统的人文思考中,「本质」一直是被追问的思考方向,而本质所指向的是「意义」之可能。

即,如果,在这人间世,我们不得不要去追问「意义」这样的东东,那么,那意义之所以可能的「本质」是什么呢?

所以,问「礼之『本』」,即,让礼之所以有意义的本质性的基础是什么?

禅宗说,以指指月,但你要去看到的是「月」。

同样的思维,礼是一种媒介,一种透过「礼」而要去看到的是什么?

孔子没有正面的、论述型的去解释本质是什么?而是用一种人间世现象的经验反问,来回答。

古典人文,如此。

所以,苏格拉底的谈哲学,就在街头上对着年轻人问:爱情重要,还是面包重要?

人,如果有感,对人的尊重,是来自内心的,那么,那种尊重感是本质。
人,如果失去了某人,真的内怀感伤,那种悲痛,是无法让其不来的,是形而上的力量,所以是本质。

本质,往往要有外在的经验现象来呈现。但,如果以为外在的现象就是本质,那也就无甚意味了。

《金刚经》有筏喻:「汝等比丘,知我说法,如筏喻者,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。」

船是为了过河,过了河了,就要下船。

人,透过仪礼来表达内在的某种情感发动,那种发动是所有不容于己的,正如同亲人去逝,你无法不哀。这是形而上的力量。也是人之所以是人的特色。

所以,儒家重视礼乐教化,因为,藉由文化,我们的形而上人性,才能有显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