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教學總網站

2021年5月30日 星期日

《論語.述而》 #16/ 2021.05


子曰:「飯疏食飲水,曲肱而枕之,樂亦在其中矣。不義而富且貴,於我如浮雲。」

這句,就不譯了。

很美。

很道家,也很佛家。

傳統的學問愛談,儒道互補,或說儒佛互補。有道理的。

生命,沒有這種「生活」的能力,是無法跳開「功名利祿」的。

功名利祿,沒什麼不對,儒學不會反對。

只是「萬一」,如果是「不義而富且貴」,你真的有能力,「於我如浮雲」嗎?

難。

這麼辛苦,幹什麼?

沒為什麼?因為,「浮雲」的感受,是一種人間至樂之一。

人真的有那種「享受浮雲之樂」的感受能力的。

浮雲,是指,存在而不擁有。

你不相信,所以你緊抓住每個存在而一定要擁有。

硬要把雲抓住,什麼就都享受不到了。


**
《论语.述而》 16/ 2021.05
子曰:「饭疏食饮水,曲肱而枕之,乐亦在其中矣。不义而富且贵,于我如浮云。」

这句,就不译了。

很美。

很道家,也很佛家。

传统的学问爱谈,儒道互补,或说儒佛互补。有道理的。

生命,没有这种「生活」的能力,是无法跳开「功名利禄」的。

功名利禄,没什么不对,儒学不会反对。

只是「万一」,如果是「不义而富且贵」,你真的有能力,「于我如浮云」吗?

难。

这么辛苦,干什么?

没为什么?因为,「浮云」的感受,是一种人间至乐之一。

人真的有那种「享受浮云之乐」的感受能力的。

浮云,是指,存在而不拥有。

你不相信,所以你紧抓住每个存在而一定要拥有。

硬要把云抓住,什么就都享受不到了。


2021年5月28日 星期五

《論語.述而》 #15/ 2021.05


冉有曰:「夫子為衛君乎?」子貢曰:「諾。吾將問之。」入,曰:「伯夷、叔齊何人也?」曰:「古之賢人也。」曰:「怨乎?」曰:「求仁而得仁,又何怨。」出,曰:「夫子不為也。」

白話譯:
冉有說:「老師打算輔佐衛國嗎?」子貢說:「我去問問。」子貢進去後,問:「伯夷、叔齊是那種人?」孔子:「古代賢人也」子貢問:「他們會後悔嗎?」答:「求仁而得仁,有什麼後悔 的?」子貢出來說:「老師不會去。」

「求仁而得仁」,這句很有名。

不知,人生中,會有多少次,是真的有能力用這句話來當準繩而做出人生決斷?

這師生之間,很有趣。

學生也是繞著圈子問;孔子也是繞著圈子回答。

我不知這句你最後會有什麼「字眼」留下來?

「怨」這字,我看到了。

不怨,真的難。

很多東東,得到了,未必不怨。甚至,雖然眼前得到了,以後的怨,卻往往大的收拾不住。

人,如何可能,在做出決定之後,不管結局是什麼變化,都會「無怨」。

無怨,多難啊?

基督教要你遵守上帝的公義,稱信而行。那,無怨。
佛學要你依因果而行,悟解空性而解脫,無怨。

這都很棒的。能無怨。

儒學也有行法:求仁得仁。這也會:無怨。

**
《论语.述而》 14/ 2021.05
冉有曰:「夫子为卫君乎?」子贡曰:「诺。吾将问之。」入,曰:「伯夷、叔齐何人也?」曰:「古之贤人也。」曰:「怨乎?」曰:「求仁而得仁,又何怨。」出,曰:「夫子不为也。」

白话译:
冉有说:「老师打算辅佐卫国吗?」子贡说:「我去问问。」子贡进去后,问:「伯夷、叔齐是那种人?」孔子:「古代贤人也」子贡问:「他们会后悔吗?」答:「求仁而得仁,有什么后悔 的?」子贡出来说:「老师不会去。」

「求仁而得仁」,这句很有名。

不知,人生中,会有多少次,是真的有能力用这句话来当准绳而做出人生决断?

这师生之间,很有趣。

学生也是绕着圈子问;孔子也是绕着圈子回答。

我不知这句你最后会有什么「字眼」留下来?

「怨」这字,我看到了。

不怨,真的难。

很多东东,得到了,未必不怨。甚至,虽然眼前得到了,以后的怨,却往往大的收拾不住。

人,如何可能,在做出决定之后,不管结局是什么变化,都会「无怨」。

无怨,多难啊?

基督教要你遵守上帝的公义,称信而行。那,无怨。
佛学要你依因果而行,悟解空性而解脱,无怨。

这都很棒的。能无怨。

儒学也有行法:求仁得仁。这也会:无怨。



2021年5月27日 星期四

《論語.述而》 #14/ 2021.05


子在齊聞韶,三月不知肉味。曰:「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!」

白話譯:
孔子在齊聽《韶樂》,迷成彷彿三月不知肉味。他說:「沒想到音樂之樂如此迷人。」


「三月不知肉味」,這句,是從這裡出來的。

重點是,「樂」。

樂,當然不是一般的肉體經驗下的「快樂」;
而是一種在專注狀態下的那種感受描述,一般類宗教的說法是「喜樂」、「法喜」。

只是能進入專注狀態,這是自然會冒出來的「感受」,而且是難忘的感受;
但,你無法「正面的去追求」樂;而是,你在以某種社會性媒介進入專注時,必然會有的現象。

樂是一種指標,一種檢驗的指標。看看你是不是「專注地」與某種對象之打交道。

打球,會樂;因為你專注於「打球行為」。
吃飯會樂;如果你專注於味道。
聊天會樂;如果你專注於對話。
拉小提琴會樂,如果你專注於「演奏」。

所以,讀書,也一定會樂;如果你專注於內容的思考。

大部分學生的人不想讀書,因為無法從「讀書這種行為」中感受到樂。

因為,他無法「專注於」讀書這種行為。

所以這幾年我常跟學生說,先訓練自己晚上九點到十一點,能夠安靜地坐也書桌前。

擺上一本書。

克服那種「想動」的燥動。

自我安靜下來,是讀書時,進入專注狀態的必要條件。

三月不知肉味,讀書也會有。

**
《论语.述而》 14/ 2021.05
子在齐闻韶,三月不知肉味。曰:「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!」

白话译:
孔子在齐听《韶乐》,迷成彷佛三月不知肉味。他说:「没想到音乐之乐如此迷人。」


「三月不知肉味」,这句,是从这里出来的。

重点是,「乐」。

乐,当然不是一般的肉体经验下的「快乐」;
而是一种在专注状态下的那种感受描述,一般类宗教的说法是「喜乐」、「法喜」。

只是能进入专注状态,这是自然会冒出来的「感受」,而且是难忘的感受;
但,你无法「正面的去追求」乐;而是,你在以某种社会性媒介进入专注时,必然会有的现象。

乐是一种指标,一种检验的指标。看看你是不是「专注地」与某种对象之打交道。

打球,会乐;因为你专注于「打球行为」。
吃饭会乐;如果你专注于味道。
聊天会乐;如果你专注于对话。
拉小提琴会乐,如果你专注于「演奏」。

所以,读书,也一定会乐;如果你专注于内容的思考。

大部分学生的人不想读书,因为无法从「读书这种行为」中感受到乐。

因为,他无法「专注于」读书这种行为。

所以这几年我常跟学生说,先训练自己晚上九点到十一点,能够安静地坐也书桌前。

摆上一本书。

克服那种「想动」的燥动。

自我安静下来,是读书时,进入专注状态的必要条件。

三月不知肉味,读书也会有。



2021年5月26日 星期三

《論語.述而》 #13/ 2021.05


子之所慎:齋,戰,疾。


白話譯:
孔子慎重的事:儀禮、戰爭、疾病

這句,看起來「很現代」啊。還蠻「應時的」。

為什麼古典的書,即使是幾千年了隔了我們,也總是有一股令人「可以理解」的強大意義性。

那是因為,人性是具超越性的動物,那種超越性越過了時間和空間。例如,美學物,亦然。

戰和疾,易解。

齋,就不易了。齋,是一種規範。生命若無規範地成長,則無法「成熟」。而只是成長。
正如同彈琴沒有「指法」,就不是「獨奏」。而只是發生聲音。

戰和疾,重要,但也未必人人都有「去應付的」能力。生命要成熟了,才能有更好的應對能力。

所以,齋,戰,疾,齋擺第一位。

這不是並列項目,這是生命的成熟地圖。一個奠基於一個。

對「戰」慎重的人,也才會對「疾」有慎重的視野。

好戰的人,疾,是不會當一回事的。   

這一幕,你現在就可以分析出來。


**
《论语.述而》 13/ 2021.05
子之所慎:斋,战,疾。


白话译:
孔子慎重的事:仪礼、战争、疾病

这句,看起来「很现代」啊。还蛮「应时的」。

为什么古典的书,即使是几千年了隔了我们,也总是有一股令人「可以理解」的强大意义性。

那是因为,人性是具超越性的动物,那种超越性越过了时间和空间。例如,美学物,亦然。

战和疾,易解。

斋,就不易了。斋,是一种规范。生命若无规范地成长,则无法「成熟」。而只是成长。
正如同弹琴没有「指法」,就不是「独奏」。而只是发生声音。

战和疾,重要,但也未必人人都有「去应付的」能力。生命要成熟了,才能有更好的应对能力。

所以,斋,战,疾,斋摆第一位。

这不是并列项目,这是生命的成熟地图。一个奠基于一个。

对「战」慎重的人,也才会对「疾」有慎重的视野。

好战的人,疾,是不会当一回事的。   这一幕,你现在就可以分析出来。




2021年5月25日 星期二

《論語.述而》 #12/ 2021.05


子曰:「富而可求也,雖執鞭之士,吾亦為之。如不可求,從吾所好。」

白話文:
孔子說:「如能賺大錢,哪怕是趕車,我也幹;如不能,則隨我所好。」

重點是,孔子「好什麼」??

這「好」有什麼力量,比「賺錢」對孔子更具有吸引力上的強度?

《章句》:
則安於義理而已矣。

看起來有點好笑,「義理」是什麼?

這句對於有「宗教」信度的人而言,比較具有理解上的可能性。

生命,除了現世的物質性的一切之外,應是還有什麼更多的。

人,不外乎,是一種應該去追求那種「還有什麼更多的東東」的動物。

儒家沒有像道家一樣,棄絕社會。

社會是美的;但,人是有某種比社會更美的東東在其自身,而那種東東恰恰是在社會中才能被人彰顯而「走出來到光天化日之下」(海德格爾語法)。


《论语.述而》 12/ 2021.05
子曰:「富而可求也,虽执鞭之士,吾亦为之。如不可求,从吾所好。」

白话文:
孔子说:「如能赚大钱,哪怕是赶车,我也干;如不能,则随我所好。」

重点是,孔子「好什么」??

这「好」有什么力量,比「赚钱」对孔子更具有吸引力上的强度?

《章句》:
则安于义理而已矣。

看起来有点好笑,「义理」是什么?

这句对于有「宗教」信度的人而言,比较具有理解上的可能性。

生命,除了现世的物质性的一切之外,应是还有什么更多的。

人,不外乎,是一种应该去追求那种「还有什么更多的东东」的动物。

儒家没有像道家一样,弃绝社会。

社会是美的;但,人是有某种比社会更美的东东在其自身,而那种东东恰恰是在社会中才能被人彰显而「走出来到光天化日之下」(海德格尔语法)。


2021年5月23日 星期日

《論語.述而》 #11/ 2021.05


子謂顏淵曰:「用之則行,舍之則藏,唯我與爾有是夫!」子路曰:「子行三軍,則誰與?」子曰:「暴虎馮河,死而無悔者,吾不與也。必也臨事而懼,好謀而成者也。」


白話譯:
孔子對顏淵說:「受重用時,就展露全部才華;不受重用時,就可以韜光養晦。衹有我和你能做到!」子路說:「您帶兵作戰時,要讓誰輔助?」孔子說:「徒手鬥猛虎、赤腳過深河,至死也不後悔的人,我不需要。我需要的是那種小心行事、以智謀取勝的人。」


這當「故事」看,很美。

師生之間,言無不盡。但又彼此相互體信。這很難。

相較於目前,這更是讓人覺得「美」。

現在的師生之間,或多或少,講「假話」。尤其是涉及某種「主流意識形態時」,每個人都用那「面具」來假裝自己。

不是想去討好別人,而是害怕,害怕別人(學生)會用主流意識形態來「反咬」。

能讓老師知無不言,言無不盡,的學生;不容易。恭喜各位!

來,孔子擺明了喜歡顏淵。

子路吃醋。

孔子又對子路罵了回去。

但我真心覺得子路了不起,被罵了,也就默默地,而已。

這場景,記錄者不是在記顏淵,而是在記子路。

用現在「愛的教育」的標準來看,孔子不及格。

但,「愛的教育」只是教育思想中的「某一思想」,而且又只是「是主流意識形態」所支持的而已。

主流意識形態的愛的教育 vs 孔子的古典教育。

那個好,你自己去思考。我不敢講。

我想講的是,如果你書讀多了,你對教育的思考就有更多的「選擇」,你知道,有關教育思想的模式,有很多種。

書讀的少,就會把某種主流思想,當作是「唯一的」。

腦袋很多「唯一」的人,真的很難冷靜下來思考。不是不想,而是沒有辦法。


《论语.述而》 11/ 2021.05
子谓颜渊曰:「用之则行,舍之则藏,唯我与尔有是夫!」子路曰:「子行三军,则谁与?」子曰:「暴虎冯河,死而无悔者,吾不与也。必也临事而惧,好谋而成者也。」


白话译:
孔子对颜渊说:「受重用时,就展露全部才华;不受重用时,就可以韬光养晦。只有我和你能做到!」子路说:「您带兵作战时,要让谁辅助?」孔子说:「徒手斗猛虎、赤脚过深河,至死也不后悔的人,我不需要。我需要的是那种小心行事、以智谋取胜的人。」


这当「故事」看,很美。

师生之间,言无不尽。但又彼此相互体信。这很难。

相较于目前,这更是让人觉得「美」。

现在的师生之间,或多或少,讲「假话」。尤其是涉及某种「主流意识形态时」,每个人都用那「面具」来假装自己。

不是想去讨好别人,而是害怕,害怕别人(学生)会用主流意识形态来「反咬」。

能让老师知无不言,言无不尽,的学生;不容易。恭喜各位!

来,孔子摆明了喜欢颜渊。

子路吃醋。

孔子又对子路骂了回去。

但我真心觉得子路了不起,被骂了,也就默默地,而已。

这场景,记录者不是在记颜渊,而是在记子路。

用现在「爱的教育」的标准来看,孔子不及格。

但,「爱的教育」只是教育思想中的「某一思想」,而且又只是「是主流意识形态」所支持的而已。

主流意识形态的爱的教育 vs 孔子的古典教育。

那个好,你自己去思考。我不敢讲。

我想讲的是,如果你书读多了,你对教育的思考就有更多的「选择」,你知道,有关教育思想的模式,有很多种。

书读的少,就会把某种主流思想,当作是「唯一的」。

脑袋很多「唯一」的人,真的很难冷静下来思考。不是不想,而是没有办法。



2021年5月19日 星期三

《論語.述而》 #10/ 2021.05

 

子於是日哭,則不歌。


白話譯:

當天有哭過,孔子是日就不唱歌。


這句,歷代注譯往往主張與上一節合併。


於是全文:

子食於有喪者之側,未嘗飽也。子於是日哭,則不歌。


這,可以是理解的「情性之正」。


但我好奇的是,如果在平日,那也就是說,孔子常是「有歌」的哦。


一個人常常啍著歌,那是令人覺得美的畫面。


合於天理的呈現,或著說,合於「真理」的人性行為之呈現,往往是一種令人覺得「美」的感受。


喜怒哀樂,如果是性情之正的呈現,莫不是美。


嗯,讓自己美起來吧。



《论语.述而》 10/ 2021.05

子于是日哭,则不歌。


白话译:

当天有哭过,孔子是日就不唱歌。


这句,历代注译往往主张与上一节合并。


于是全文:

子食于有丧者之侧,未尝饱也。子于是日哭,则不歌。


这,可以是理解的「情性之正」。


但我好奇的是,如果在平日,那也就是说,孔子常是「有歌」的哦。


一个人常常啍着歌,那是令人觉得美的画面。


合于天理的呈现,或着说,合于「真理」的人性行为之呈现,往往是一种令人觉得「美」的感受。


喜怒哀乐,如果是性情之正的呈现,莫不是美。


嗯,让自己美起来吧。







2021年5月18日 星期二

《論語.述而》 #09/ 2021.05


子食於有喪者之側,未嘗飽也。

白話譯:
有戴孝人處於旁邊,孔子從未吃飽過。

孔子會不會「太假裝」了。

如果不是,這裡,這個紀錄,誘發了二個提問:

一、這如何是可能做到的。不是每個人都能如此吧?
二、這樣的一種行為之自發而動,有什麼意義?

《章句》:
謝氏曰:「學者於此二者,可見聖人情性之正也。能識聖人之情性,然後可以學道。」


天啊,這句「情性之正」,真是好句啊。宋代儒學,有其見地。

人,如果在那種情境,本來就會如此。真的。

就像你看到你的男女朋友一樣,會有某種「自然反應」。

這是儒學,生命本有「自正」的能力。

所以:《易經》乾卦《彖》曰:“乾道變化,各正性命。”

各正性命。

如果你無法有那種感受,如孔子般,
那表示你的「內心自然湧動」,被塞住了。

被各種意識形態、主流觀念、害怕,利益,塞住了。

儒學從人的「無私的」「自然感性」出發。

無私性的自然感性,是一種超越性的情感,如良心。

所以儒學強調:制禮作樂!

人從感性中,自我超越。

所以,《孟子‧盡心上》:親親而仁民,仁民而愛物。 

**
《论语.述而》 09/ 2021.05
子食于有丧者之侧,未尝饱也。

白话译:
有戴孝人处于旁边,孔子从未吃饱过。

孔子会不会「太假装」了。

如果不是,这里,这个纪录,诱发了二个提问:

一、这如何是可能做到的。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此吧?
二、这样的一种行为之自发而动,有什么意义?

《章句》:
谢氏曰:「学者于此二者,可见圣人情性之正也。能识圣人之情性,然后可以学道。」


天啊,这句「情性之正」,真是好句啊。宋代儒学,有其见地。

人,如果在那种情境,本来就会如此。真的。

就像你看到你的男女朋友一样,会有某种「自然反应」。

这是儒学,生命本有「自正」的能力。

所以:《易经》干卦《彖》曰:“干道变化,各正性命。”

各正性命。

如果你无法有那种感受,如孔子般,
那表示你的「内心自然涌动」,被塞住了。

被各种意识形态、主流观念、害怕,利益,塞住了。

儒学从人的「无私的」「自然感性」出发。

无私性的自然感性,是一种超越性的情感,如良心。

所以儒学强调:制礼作乐!

人从感性中,自我超越。

所以,《孟子‧尽心上》:亲亲而仁民,仁民而爱物。 



2021年5月17日 星期一

《論語.述而》 #08/ 2021.05


子曰:「不憤不啟,不悱不發,舉一隅不以三隅反,則不復也。」

白話譯:
孔子說:「不到思考困頓時,不去提醒;不到欲說無語時,不去指導。不能舉一例而反思三個類似的問題,就不要再教他了。」

這句,是我上課的口頭禪。

這是對「學習過程」的現象學描述。

孔子也是現象學家。

你怎麼會學習的?學習是怎麼一回事。

《章句》:
憤者,心求通而未得之意。 啟,謂開其意。
悱者,口欲言而未能之貌。 發,謂達其辭。

來,
學習,總要先有一段「痛苦」的過程,即憤、悱。
在這痛苦的過程中,人會「自己發酵」,這是人本有之能力;
在發酵後,啟、發的點一下你,你就能自行獲得以前所不知的理解內容。

「自行」哦。學習的獲得是「生命自己給自己發動的」。

這是生命的運作過程。不是你能改的。你要做的是,去激活這過程,即「發酵」這過程。

游泳,如此;騎腳踏車,如此;算數學,如此;同樣的,讀傳理,如此。

只要你能「承受住」那一段痛苦的自我思考發酵過程,
你的生命自然會從「水果」變成「水果酒」。

別人考上台大,不是比你更有多聰明;而是他們能承受住那種「痛苦的」過程。

你考不上台大,不是你有多不成;而是你不斷的逃避「思考中的痛苦」;用各種方法和手段。

從高中到大學,你一直如此,所以,你一直沒有什麼變化;除了口號變得更多,更能有立場的口號,如此而已。

天底下,沒有「快樂學習」這回事。

人,就沒有這種存在結構。

人的存在結構是:不憤不啟,不悱不發,舉一隅不以三隅反,則不復也。

去讀書,不要再被騙了。你還在被騙嗎?

快樂學習,是要讓你「快樂」之後,心甘情願去成為「社會底層勞動力」的人。

同學,up!!

**
《论语.述而》 08/ 2021.05
子曰:「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,举一隅不以三隅反,则不复也。」

白话译:
孔子说:「不到思考困顿时,不去提醒;不到欲说无语时,不去指导。不能举一例而反思三个类似的问题,就不要再教他了。」

这句,是我上课的口头禅。

这是对「学习过程」的现象学描述。

孔子也是现象学家。

你怎么会学习的?学习是怎么一回事。

《章句》:
愤者,心求通而未得之意。 启,谓开其意。
悱者,口欲言而未能之貌。 发,谓达其辞。

来,
学习,总要先有一段「痛苦」的过程,即愤、悱。
在这痛苦的过程中,人会「自己发酵」,这是人本有之能力;
在发酵后,启、发的点一下你,你就能自行获得以前所不知的理解内容。

「自行」哦。学习的获得是「生命自己给自己发动的」。

这是生命的运作过程。不是你能改的。你要做的是,去激活这过程,即「发酵」这过程。

游泳,如此;骑脚踏车,如此;算数学,如此;同样的,读传理,如此。

只要你能「承受住」那一段痛苦的自我思考发酵过程,
你的生命自然会从「水果」变成「水果酒」。

别人考上台大,不是比你更有多聪明;而是他们能承受住那种「痛苦的」过程。

你考不上台大,不是你有多不成;而是你不断的逃避「思考中的痛苦」;用各种方法和手段。

从高中到大学,你一直如此,所以,你一直没有什么变化;除了口号变得更多,更能有立场的口号,如此而已。

天底下,没有「快乐学习」这回事。

人,就没有这种存在结构。

人的存在结构是: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,举一隅不以三隅反,则不复也。

去读书,不要再被骗了。

快乐学习,是要让你「快乐」之后,心甘情愿去成为「社会底层劳动力」的人。

同学,up!!





2021年5月11日 星期二

《論語.述而》 #06/ 2021.05

《論語.述而》 06/ 2021.05

子曰:「志於道,據於德,依於仁,游於藝。」

這一句,很難講,這是「體驗的感受」,文字就有點不好表達了。

我想起以前上論孟的王淮老師,這句他的解法很特別。

「志」→道。
「據」→德。
「依」→仁。
「游」→藝。

前面的是「動詞」,是如何去做的方式。
後面的是「名詞」,是對人肉身可以產生的「修行效果」。

藝,是要「游」的,亦即,不能「太當真」,要在若有似無之間。
但這是指,行為動作質性的描述。

一對現實太認真,藝術就不會是藝術。

那麼,
志,
據,
依。

各位自己好好去感受。

注意,行為方式與目的之間,是有相關的,這是必然性的。所以是「行法」。 

《论语.述而》 06/ 2021.05

子曰:「志于道,据于德,依于仁,游于艺。」

这一句,很难讲,这是「体验的感受」,文字就有点不好表达了。

我想起以前上论孟的王淮老师,这句他的解法很特别。

「志」→道。
「据」→德。
「依」→仁。
「游」→艺。

前面的是「动词」,是如何去做的方式。
后面的是「名词」,是对人肉身可以产生的「修行效果」。

艺,是要「游」的,亦即,不能「太当真」,要在若有似无之间。
但这是指,行为动作质性的描述。

一对现实太认真,艺术就不会是艺术。

那么,
志,
据,
依。

各位自己好好去感受。

注意,行为方式与目的之间,是有相关的,这是必然性的。所以是「行法」。 


2021年5月9日 星期日

《論語.述而》 #05/ 2021.05


子曰:「甚矣吾衰也!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。」

為什麼是周公,而不是別人?

周公是一種什麼概念下的象徵意義,
而這意義對儒學而言,又處於何種重要性上的位置?

這一提問,很重要;但在這篇中,記錄者看到的是這個問題嗎?還是心中另有想法?

《章句》:
程子曰:「孔子盛時,寤寐常存行周公之道;憕其老也,則志慮衰而不可以有為矣。蓋存道者心,無老少之異;而行道者身,老則衰也。」

「而行道者身,老則衰也。」

肉體是很重要的,有良好的肉體,德性可以被用來呈現的媒介,才是更為被德性上手的媒介。

如果我們再用法國梅洛龐蒂的哲學理論,
「肉身」是「理解」可以發生和存在的重要基礎域。

換言之,你的課業好不好,不純然是你的「智商」的關係;
而是,
你的肉身是不是進入到了一種適合「讀書」的狀態,才是重點。

有適合讀書的肉身狀況,讀書這種事,才有可能長得出來的。

但,這不是說你的「身體」保養的好不好?漂不漂?
而是,你的身體狀況是不是處於適合讀書的「存在狀況」。

穩定與靜心,書才能被讀出來。

想讀書的同學,一定要讓自己有一段穩定的安靜時間,例如晚上九點到十一點。

只有你的心靜下來了,讀書這種事,才會在你的身上呈現。

同學,
一定要想辦法讓自己的生活穩定安靜下來,
否則,即使你「想」讀書,沒有「安靜狀況」來配合,
也是做不到的。

**
子曰:「甚矣吾衰也!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。」

为什么是周公,而不是别人?

周公是一种什么概念下的象征意义,
而这意义对儒学而言,又处于何种重要性上的位置?

这一提问,很重要;但在这篇中,记录者看到的是这个问题吗?还是心中另有想法?

《章句》:
程子曰:「孔子盛时,寤寐常存行周公之道;憕其老也,则志虑衰而不可以有为矣。盖存道者心,无老少之异;而行道者身,老则衰也。」

「而行道者身,老则衰也。」

肉体是很重要的,有良好的肉体,德性可以被用来呈现的媒介,才是更为被德性上手的媒介。

如果我们再用法国梅洛庞蒂的哲学理论,
「肉身」是「理解」可以发生和存在的重要基础域。

换言之,你的课业好不好,不纯然是你的「智商」的关系;
而是,
你的肉身是不是进入到了一种适合「读书」的状态,才是重点。

有适合读书的肉身状况,读书这种事,才有可能长得出来的。

但,这不是说你的「身体」保养的好不好?漂不漂?
而是,你的身体状况是不是处于适合读书的「存在状况」。

稳定与静心,书才能被读出来。

想读书的同学,一定要让自己有一段稳定的安静时间,例如晚上九点到十一点。

只有你的心静下来了,读书这种事,才会在你的身上呈现。

同学,
一定要想办法让自己的生活稳定安静下来,
否则,即使你「想」读书,没有「安静状况」来配合,
也是做不到的。


2021年5月6日 星期四

《論語.述而》 #05/ 2021.05


子之燕居,申申如也,夭夭如也。

白話譯:
孔子在家沒事時,穿著整潔乾淨,悠閒自在。

你有沒有想過,為什麼會這場景被記下來。

如果你是幾千年前的記錄者,這畫面你會想記下來嗎?

這,畫面,到底要說明什麼?

《章句》:
楊氏曰:「申申,其容舒也。夭夭,其色愉也。」
程子曰:「……惟聖人便自有中和之氣。」

這解釋,我有點不上心。

我會想到《莊子.大宗師》:
古之真人,其寢不夢,其覺無憂,其食不甘,其息深深。真人之息以踵,眾人之息以喉。屈服者,其嗌言若哇。其耆欲深者,其天機淺。

「其耆欲深者,其天機淺。」

耆欲深的人,真的是「閒」不下來。

老欲深的人,他們會「很忙地」去進行休閒活動。

孔子不是「背很多德性知識的人」,哦,那會很忙的;
孔子是可以讓自己「閒」下來的人。

人真的能「閒」下來,德性自舒發。

**
《论语.述而》 04/ 2021.05
子之燕居,申申如也,夭夭如也。

白话译:
孔子在家没事时,穿着整洁干净,悠闲自在。

你有没有想过,为什么会这场景被记下来。

如果你是几千年前的记录者,这画面你会想记下来吗?

这,画面,到底要说明什么?

《章句》:
杨氏曰:「申申,其容舒也。夭夭,其色愉也。」
程子曰:「……惟圣人便自有中和之气。」

这解释,我有点不上心。

我会想到《庄子.大宗师》:
古之真人,其寝不梦,其觉无忧,其食不甘,其息深深。真人之息以踵,众人之息以喉。屈服者,其嗌言若哇。其耆欲深者,其天机浅。

「其耆欲深者,其天机浅。」

耆欲深的人,真的是「闲」不下来。

老欲深的人,他们会「很忙地」去进行休闲活动。

孔子不是「背很多德性知识的人」,哦,那会很忙的;
孔子是可以让自己「闲」下来的人。

人真的能「闲」下来,德性自舒发。



2021年5月5日 星期三

《論語.述而》 #03/ 2021.05


子曰:「德之不脩,學之不講,聞義不能徙,不善不能改,是吾憂也。」

來,你今天又要煩惱什麼?

孔子煩惱的是這些。

很不一樣吧。

你會不會覺得孔子很假?

一般而言,你會。

會不會有一天,你會開始去問自己,要如何才能會有孔子那樣的煩惱。

你也想那樣?但,你好像就是沒有辦法/ 

來,恭喜你。你走到了「修行之路」的起點了。

我們有否苦難、艱辛?有否試探和引誘?
不能因此失望、灰心,應當向主去祈求。」
這是《聖經詩歌》中,作者的憂。

這是菩薩的憂:
但欲救護一切眾生。欲攝取一切眾生。欲饒益一切眾生。」


來,你不用害怕,你會變成那樣。
你不是想要如此憂,就憂得起來的。

沒有一陣子的積功累德,你還沒有那種「資格」去如此憂呢?

**
《论语.述而》 03/ 2021.05
子曰:「德之不修,学之不讲,闻义不能徙,不善不能改,是吾忧也。」

来,你今天又要烦恼什么?

孔子烦恼的是这些。

很不一样吧。

你会不会觉得孔子很假?

一般而言,你会。

会不会有一天,你会开始去问自己,要如何才能会有孔子那样的烦恼。

你也想那样?但,你好像就是没有办法/ 

来,恭喜你。你走到了「修行之路」的起点了。

我们有否苦难、艰辛?有否试探和引诱?
不能因此失望、灰心,应当向主去祈求。」
这是《圣经诗歌》中,作者的忧。

这是菩萨的忧:
但欲救护一切众生。欲摄取一切众生。欲饶益一切众生。」


来,你不用害怕,你会变成那样。
你不是想要如此忧,就忧得起来的。

没有一阵子的积功累德,你还没有那种「资格」去如此忧呢?


2021年5月4日 星期二

《論語.述而》 #02/ 2021.05


子曰:「默而識之,學而不厭,誨人不倦,何有於我哉?」

這句是當老師的聖言!

但,對我而言,這如何可能?

《章句》:
默識,謂不言而存諸心也。

人,有多少能力去「沈默」?

人有多少能力去「不厭」?

人有多少能力去「不倦」?

現實生活恰好相反!老師也一樣。

人,愛誇張,愛大小聲,愛動不動就批判。

人,學一點就「不想學了」。

人,對不聽你的人,很快就怒目相向。

這,不僅是老師啊,
任何人,這些都是生命成長的痕跡,
「跨過去」,以這當作生命成長的「練習目標」,跨過去,生命就變了。

用學佛學修行而言,
這也是修「口業」,修「意業」,修「身業」。

身口意,三者合一,生命就會滾動,就會成長。

**
《论语.述而》 02/ 2021.05
子曰:「默而识之,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,何有于我哉?」

这句是当老师的圣言!

但,对我而言,这如何可能?

《章句》:
默识,谓不言而存诸心也。

人,有多少能力去「沉默」?

人有多少能力去「不厌」?

人有多少能力去「不倦」?

现实生活恰好相反!老师也一样。

人,爱夸张,爱大小声,爱动不动就批判。

人,学一点就「不想学了」。

人,对不听你的人,很快就怒目相向。

这,不仅是老师啊,
任何人,这些都是生命成长的痕迹,
「跨过去」,以这当作生命成长的「练习目标」,跨过去,生命就变了。

用学佛学修行而言,
这也是修「口业」,修「意业」,修「身业」。

身口意,三者合一,生命就会滚动,就会成长。

2021年5月3日 星期一

《論語.述而》 #01/ 2021.05


子曰:「述而不作,信而好古,竊比於我老彭。」

這句,是一很自然的過程。

 一個人如果真的有成長的感受,那他一定清楚的知道,
是什麼樣的書,什麼樣的前人,什麼樣的理論,
什麼樣的思維,去影響了他。

而他也很清楚,沒有這些影響,成長是不可能的。

把這種對「前人的感激」寫成「述而不作,信而好古」,是很剛好的。

生命成長愈多,
愈能感受到「他人對我的影響」,
生命自然愈溫潤。
愈能感受到那種「前人交給我」的那種責任。

生命愈是淺薄,「打破一切」的架勢就愈強大。

**
《论语.述而》 01/ 2021.05
子曰:「述而不作,信而好古,窃比于我老彭。」

这句,是一很自然的过程。

 一个人如果真的有成长的感受,那他一定清楚的知道,
是什么样的书,什么样的前人,什么样的理论,
什么样的思维,去影响了他。

而他也很清楚,没有这些影响,成长是不可能的。

把这种对「前人的感激」写成「述而不作,信而好古」,是很刚好的。

生命成长愈多,
愈能感受到「他人对我的影响」,
生命自然愈温润。
愈能感受到那种「前人交给我」的那种责任。

生命愈是浅薄,「打破一切」的架势就愈强大。

2021年5月2日 星期日

《論語.雍也》 #28/ 2021.05


子貢曰:「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,何如?可謂仁乎?」子曰:「何事於仁,必也聖乎!堯舜其猶病諸!夫仁者,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達而達人。能近取譬,可謂仁之方也已。」

這句,就不白話譯了。譯不出來的。

來,有二種層次上的對比:仁與聖。

子貢講的,「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」,孔子說那是「聖」。亦即,那可是最高級的,一般人未必做得起。

孔子自己提出「仁」的行為標準:「夫仁者,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達而達人」。

仁,是「每個人」,都可以依自己的處境而做出發揮的。「能近取譬,可謂仁之方也已」。

換言之,從自己出發,從自己的個體性出發,而不是勉強自己去「跟上」什麼偉大的口號,這過程往往會扭曲自己。

仁,是生命既有德性的自然灑動,這中間不會有半點勉強的。德性,是自然而然的。

所以,「己欲立而立人」,自己對自己有什麼向上超越的理想,「欲立」,那麼,也希望別人也能如此有。

從自己出發。

這和佛學中《華嚴、淨行品》相似。淨行品就是說如此修行:若自己如何,當願眾生也如何。

「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」,是一種抽象的理想,而不是從自己生命中發生的真正湧動。是「聽來的」。

用抽象的理想去強迫自己,人格一定扭曲。用抽象的理想去強迫別人,那會是更嚴重的自己扭曲。

「己欲立而立人」,會是件會讓自己「喜樂」的事;「用抽象理想去強迫自己和別人」,充滿憤恨。

**
《论语.雍也》 28/ 2021.05
子贡曰:「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,何如?可谓仁乎?」子曰:「何事于仁,必也圣乎!尧舜其犹病诸!夫仁者,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。能近取譬,可谓仁之方也已。」

这句,就不白话译了。译不出来的。

来,有二种层次上的对比:仁与圣。

子贡讲的,「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」,孔子说那是「圣」。亦即,那可是最高级的,一般人未必做得起。

孔子自己提出「仁」的行为标准:「夫仁者,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」。

仁,是「每个人」,都可以依自己的处境而做出发挥的。「能近取譬,可谓仁之方也已」。

换言之,从自己出发,从自己的个体性出发,而不是勉强自己去「跟上」什么伟大的口号,这过程往往会扭曲自己。

仁,是生命既有德性的自然洒动,这中间不会有半点勉强的。德性,是自然而然的。

所以,「己欲立而立人」,自己对自己有什么向上超越的理想,「欲立」,那么,也希望别人也能如此有。

从自己出发。

这和佛学中《华严、净行品》相似。净行品就是说如此修行:若自己如何,当愿众生也如何。

「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」,是一种抽象的理想,而不是从自己生命中发生的真正涌动。是「听来的」。

用抽象的理想去强迫自己,人格一定扭曲。用抽象的理想去强迫别人,那会是更严重的自己扭曲。

「己欲立而立人」,会是件会让自己「喜乐」的事;「用抽象理想去强迫自己和别人」,充满愤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