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教學總網站

2021年5月18日 星期二

《論語.述而》 #09/ 2021.05


子食於有喪者之側,未嘗飽也。

白話譯:
有戴孝人處於旁邊,孔子從未吃飽過。

孔子會不會「太假裝」了。

如果不是,這裡,這個紀錄,誘發了二個提問:

一、這如何是可能做到的。不是每個人都能如此吧?
二、這樣的一種行為之自發而動,有什麼意義?

《章句》:
謝氏曰:「學者於此二者,可見聖人情性之正也。能識聖人之情性,然後可以學道。」


天啊,這句「情性之正」,真是好句啊。宋代儒學,有其見地。

人,如果在那種情境,本來就會如此。真的。

就像你看到你的男女朋友一樣,會有某種「自然反應」。

這是儒學,生命本有「自正」的能力。

所以:《易經》乾卦《彖》曰:“乾道變化,各正性命。”

各正性命。

如果你無法有那種感受,如孔子般,
那表示你的「內心自然湧動」,被塞住了。

被各種意識形態、主流觀念、害怕,利益,塞住了。

儒學從人的「無私的」「自然感性」出發。

無私性的自然感性,是一種超越性的情感,如良心。

所以儒學強調:制禮作樂!

人從感性中,自我超越。

所以,《孟子‧盡心上》:親親而仁民,仁民而愛物。 

**
《论语.述而》 09/ 2021.05
子食于有丧者之侧,未尝饱也。

白话译:
有戴孝人处于旁边,孔子从未吃饱过。

孔子会不会「太假装」了。

如果不是,这里,这个纪录,诱发了二个提问:

一、这如何是可能做到的。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此吧?
二、这样的一种行为之自发而动,有什么意义?

《章句》:
谢氏曰:「学者于此二者,可见圣人情性之正也。能识圣人之情性,然后可以学道。」


天啊,这句「情性之正」,真是好句啊。宋代儒学,有其见地。

人,如果在那种情境,本来就会如此。真的。

就像你看到你的男女朋友一样,会有某种「自然反应」。

这是儒学,生命本有「自正」的能力。

所以:《易经》干卦《彖》曰:“干道变化,各正性命。”

各正性命。

如果你无法有那种感受,如孔子般,
那表示你的「内心自然涌动」,被塞住了。

被各种意识形态、主流观念、害怕,利益,塞住了。

儒学从人的「无私的」「自然感性」出发。

无私性的自然感性,是一种超越性的情感,如良心。

所以儒学强调:制礼作乐!

人从感性中,自我超越。

所以,《孟子‧尽心上》:亲亲而仁民,仁民而爱物。 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