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教學總網站

2022年5月29日 星期日

《論語.衛靈公》#13/2022.05

 《論語.衛靈公》13/2022.05
子曰:「已矣乎!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。」

這句,我很喜歡。

儒學的基本特色,在這句,一清二楚。

好色,是經驗的,可以是各種「經驗上的美感」,美食、美衣、美人、美3C、……

這是「物質性的」,但人對「物質性的美感」,有一種強大的本能性衝動力,想去獲得。

儒學從來沒有去「否定」這種,屬人的經驗值。沒有要去「消滅」對這種經驗值的喜好。

而是「承認」這種經驗值的存在地位。

這真的「化不掉」,我也是如此感受。因為,人是「肉身」的存在,所有的「美感物」都是朝向肉身更好的存在。

所以,對儒學而言,在不「否定」肉身經驗的前提下,對生命的更好層次的「精神上」的成熟過程,是用奠基於對「經驗值的體驗」。

你有「好色」的感受和衝動,那麼,那種「衝動的感受」,也同樣可以適用於對「精神上」的追求。

人,既是肉身的,也是精神的。

「好色」經驗值,成為一種媒介,一種去「反觀」我們對「精神性追求」上的指標。

肉身與精神,在修行的過程中,不是對立的,而是一種相互中介的共構。誰也離不了誰。

精神追求上的夠不夠力,看看「好色」的指標就知了;「好色」的程度高不高,看看精神修推也就知道了。

你對「德性的實踐」有如同對美食一樣的強大和有力嗎?


《论语.卫灵公》13/2022.05
子曰:「已矣乎!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。」

这句,我很喜欢。

儒学的基本特色,在这句,一清二楚。

好色,是经验的,可以是各种「经验上的美感」,美食、美衣、美人、美3C、……

这是「物质性的」,但人对「物质性的美感」,有一种强大的本能性冲动力,想去获得。

儒学从来没有去「否定」这种,属人的经验值。没有要去「消灭」对这种经验值的喜好。

而是「承认」这种经验值的存在地位。

这真的「化不掉」,我也是如此感受。因为,人是「肉身」的存在,所有的「美感物」都是朝向肉身更好的存在。

所以,对儒学而言,在不「否定」肉身经验的前提下,对生命的更好层次的「精神上」的成熟过程,是用奠基于对「经验值的体验」。

你有「好色」的感受和冲动,那麽,那种「冲动的感受」,也同样可以适用于对「精神上」的追求。

人,既是肉身的,也是精神的。

「好色」经验值,成为一种媒介,一种去「反观」我们对「精神性追求」上的指标。

肉身与精神,在修行的过程中,不是对立的,而是一种相互中介的共构。谁也离不了谁。

精神追求上的够不够力,看看「好色」的指标就知了;「好色」的程度高不高,看看精神修推也就知道了。

你对「德性的实践」有如同对美食一样的强大和有力吗?



2022年5月25日 星期三

《論語.衛靈公》#12/2022.05

 《論語.衛靈公》12/2022.05
子曰:「人無遠慮,必有近憂。」

這句,你太熟了。

但,什麼是「遠慮」?什麼是「近憂」?

遠的東東,你怎麼可能去「慮」呢?都還沒有成形呢?

「必」又是如何可能呢?真的有「必然性」嗎?

無遠慮,為什麼會形成「近憂」呢?為什麼不是「近樂」呢?

這樣問,會不會太無聊?

來,人是「會思考」的動物,沒能想清楚,要「信下去」,不容易。

如果不是真的信,那往往也只是「喊一喊」罷了。

用胡塞爾的「認識論」的談法,
人的清楚的「意識對象」之形成,是從「模模糊糊的背景域」中冒出來的。

你有打手游的那些「純經驗」為底,所以「攻略」那種抽象知識,你才能理解。

你沒有足夠的經驗或讀書而來的背景層,你無法有「東西」可以冒出來讓你思考。

沒有足夠的知識或經驗背景域,你根本「無法看到會發生的事情」。

看不到,才是「近憂」。

這是「必然性的」。

同學,一定要多讀書,不然,除了跟別人喊口號之外,還能只是跟別人喊口號。

你,不讀書來積累足夠的思考背景域,你無法「思考」,所以,跟別人喊,是「必然性下」的熱情行為。

《论语.卫灵公》12/2022.05
子曰:「人无远虑,必有近忧。」

这句,你太熟了。

但,什麽是「远虑」?什麽是「近忧」?

远的东东,你怎麽可能去「虑」呢?都还没有成形呢?

「必」又是如何可能呢?真的有「必然性」吗?

无远虑,为什麽会形成「近忧」呢?为什麽不是「近乐」呢?

这样问,会不会太无聊?

来,人是「会思考」的动物,没能想清楚,要「信下去」,不容易。

如果不是真的信,那往往也只是「喊一喊」罢了。

用胡塞尔的「认识论」的谈法,
人的清楚的「意识对象」之形成,是从「模模煳煳的背景域」中冒出来的。

你有打手游的那些「纯经验」为底,所以「攻略」那种抽象知识,你才能理解。

你没有足够的经验或读书而来的背景层,你无法有「东西」可以冒出来让你思考。

没有足够的知识或经验背景域,你根本「无法看到会发生的事情」。

看不到,才是「近忧」。

这是「必然性的」。

同学,一定要多读书,不然,除了跟别人喊口号之外,还能只是跟别人喊口号。

你,不读书来积累足够的思考背景域,你无法「思考」,所以,跟别人喊,是「必然性下」的热情行为。

《論語.衛靈公》#11/2022.05

 《論語.衛靈公》11/2022.05
顏淵問為邦。子曰:「行夏之時,乘殷之輅,服周之冕,樂則韶舞。放鄭聲,遠佞人。鄭聲淫,佞人殆。」

白話譯:
顏淵問怎樣治理國家,孔子說:「用夏朝的曆法,乘商朝的車輛,戴周朝的禮帽,不用鄭國音樂,禁止糜糜之音,疏遠誇大言談的人。糜糜之音無遠見,誇誇其談的人無定見。」

為邦,這是談類似國家級層面的制度與管理。

孔子重視「經驗值」,而不是用一種「固定概念」來思考,制度與管理的問題。

從另一角度而言,這是重視「歷史性」,而不是重視「理論性」。

儒學是從「日常生活中」而談實踐的宗門,重視「人的切實經驗」,從「人的有感受的經驗」下手,從人的經驗現象中去指出人的「應然」,即人的「應該」。

先立出一套「無可置疑」的「思想系統」,而且不準人家去質疑「那套思考系統」,並不是儒學的思考風格。

這種風格是接近西方文化的風格,是一種中國歷史中的「法家」風格。

從歷中去找出人的經驗值中的可用,正是一種歷史性的思考風格。從歷史中再去創新,是儒學去思考「未來」的方法。

所以,西方的「現象學」往往可以跟儒學接軌。現象學是「詮釋的」。

所以,孔子做《春秋》。所以,中國有二十五史。所以,儒學談「良心」。心,是有感的。

人,才是所有「經驗之所以可能的」基礎。

這是儒學的「人文」。

「行夏之時,乘殷之輅,服周之冕,樂則韶舞。放鄭聲,遠佞人。鄭聲淫,佞人殆」,正是摸著石頭過河。

《论语.卫灵公》11/2022.05
颜渊问为邦。子曰:「行夏之时,乘殷之辂,服周之冕,乐则韶舞。放郑声,远佞人。郑声淫,佞人殆。」

白话译:
颜渊问怎样治理国家,孔子说:「用夏朝的曆法,乘商朝的车辆,戴周朝的礼帽,不用郑国音乐,禁止糜糜之音,疏远夸大言谈的人。糜糜之音无远见,夸夸其谈的人无定见。」

为邦,这是谈类似国家级层面的制度与管理。

孔子重视「经验值」,而不是用一种「固定概念」来思考,制度与管理的问题。

从另一角度而言,这是重视「历史性」,而不是重视「理论性」。

儒学是从「日常生活中」而谈实践的宗门,重视「人的切实经验」,从「人的有感受的经验」下手,从人的经验现象中去指出人的「应然」,即人的「应该」。

先立出一套「无可置疑」的「思想系统」,而且不准人家去质疑「那套思考系统」,并不是儒学的思考风格。

这种风格是接近西方文化的风格,是一种中国历史中的「法家」风格。

从历中去找出人的经验值中的可用,正是一种历史性的思考风格。从历史中再去创新,是儒学去思考「未来」的方法。

所以,西方的「现象学」往往可以跟儒学接轨。现象学是「诠释的」。

所以,孔子做《春秋》。所以,中国有二十五史。所以,儒学谈「良心」。心,是有感的。

人,才是所有「经验之所以可能的」基础。

这是儒学的「人文」。

「行夏之时,乘殷之辂,服周之冕,乐则韶舞。放郑声,远佞人。郑声淫,佞人殆」,正是摸着石头过河。

2022年5月24日 星期二

《論語.衛靈公》#10/2022.05

 《論語.衛靈公》10/2022.05
子貢問為仁。子曰:「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居是邦也,事其大夫之賢者,友其士之仁者。」

這裡有一個句子很有名: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

但在這篇中,這句並不是很重要。

核心是問「為仁」。這是談人格修行為提問。其實,是和我們一般日常生活中對「工具」的種種概念,無關。

但孔子為什麼提到: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

這是比喻。是為了下面句子要被理解而來的比喻。

有「好工具」所以你才能「善其事」。

那麼,就「修行」或人格成熟的過程而言,有沒有什麼「工具」,可以讓我們把修行做得「更善美」。

有。

事其大夫之賢者,友其士之仁者。

去親近好長官好長輩好朋友。

這是「很重要的工具」。沒有這種修行工具,你要把修行事做的「更善美」,不容易。

《章句》:
故孔子告之以為仁之資。

同學,你一定要去找到好老師好朋友。這是很重要的讓自己成長的「工具」。

這時代,我們把「那個現存的我」談的太過火了。

現存的我,真的就是要被被「否定」被的東東啊,不然如何談「更進步、更好」的自我成長呢?

但你沒有好老師好長官好長輩好朋友,你無法去「否定」自己的。

現在學生的狀況是,自己完全不知道自己其實「還蠻差的」。
所有否定他的人, 都是「跟不上時代」、都是「沒有進步思考」、都是「沒有愛XX的」人。

想要改變自己,「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」,去找好老師好朋友,然後學會被罵。

《论语.卫灵公》10/2022.05
子贡问为仁。子曰:「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居是邦也,事其大夫之贤者,友其士之仁者。」

这裡有一个句子很有名: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

但在这篇中,这句并不是很重要。

核心是问「为仁」。这是谈人格修行为提问。其实,是和我们一般日常生活中对「工具」的种种概念,无关。

但孔子为什麽提到: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

这是比喻。是为了下面句子要被理解而来的比喻。

有「好工具」所以你才能「善其事」。

那麽,就「修行」或人格成熟的过程而言,有没有什麽「工具」,可以让我们把修行做得「更善美」。

有。

事其大夫之贤者,友其士之仁者。

去亲近好长官好长辈好朋友。

这是「很重要的工具」。没有这种修行工具,你要把修行事做的「更善美」,不容易。

《章句》:
故孔子告之以为仁之资。

同学,你一定要去找到好老师好朋友。这是很重要的让自己成长的「工具」。

这时代,我们把「那个现存的我」谈的太过火了。

现存的我,真的就是要被被「否定」被的东东啊,不然如何谈「更进步、更好」的自我成长呢?

但你没有好老师好长官好长辈好朋友,你无法去「否定」自己的。

现在学生的状况是,自己完全不知道自己其实「还蛮差的」。
所有否定他的人, 都是「跟不上时代」、都是「没有进步思考」、都是「没有爱XX的」人。

想要改变自己,「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」,去找好老师好朋友,然后学会被骂。

《論語.衛靈公》#09/2022.05

 《論語.衛靈公》09/2022.05
子曰:「志士仁人,無求生以害仁,有殺身以成仁。」

這句,可能很常看到。

但,我談儒家,很不喜歡引用。

因為,太難了。

倒過來想,如何可能?

對啊,如果這很好,這是一種理想,這是一種應然。

但,如何可能?

很明顯的,一般人是做不到的。不。絕大部分的人,都是做不到的。

生命的存在是一種非常巨大巨大的本能,不是「一句話」就可以扭轉的。

所以,談一句,幾乎不可能實踐的話語,做什麼?孔子頭殼壞了嗎?

還是說,孔子和我們這時代的「大人物」,都是喜歡用喊的。

先喊先贏。

「能不能做得到」,即「如何可能」這修行的問題,反正也沒有人在乎。

或著說,這世界,大家都是「用喊的」,沒有人覺得「用喊的」有什麼不對的。

孔子為什麼要說這句?不說也不會怎樣啊。儒學依然是儒學,孔子依然是孔子。

《章句》:
程子曰:「實理得之於心自別。實理者,實見得是,實見得非也。古人有捐軀隕命者,若不實見得,惡能如此?」

實得。

實得,就不是「理論的」,就是在你的肉體生命有真實存在的,那往往是你的肉體生命的意義價值方向,有「真的」被改變過,而且是自己去改變自己的。

但,如何可能是說是「實得」。儒家就沒有說下去了。

佛學,在這一點上,談的多。甚至,那是佛學的特色。

所有,有時,以前的讀書人說,佛(道)儒互補,是真的有道理。

佛學在中原大地如此發展,但又不是和儒學有什麼明顯的衝突,甚至可以說,在歷史文化的發展中,二者調合的很好。

這不是沒道理的。

所以古人佛儒並讀,文史哲不分家。

《论语.卫灵公》09/2022.05
子曰:「志士仁人,无求生以害仁,有杀身以成仁。」

这句,可能很常看到。

但,我谈儒家,很不喜欢引用。

因为,太难了。

倒过来想,如何可能?

对啊,如果这很好,这是一种理想,这是一种应然。

但,如何可能?

很明显的,一般人是做不到的。不。绝大部分的人,都是做不到的。

生命的存在是一种非常巨大巨大的本能,不是「一句话」就可以扭转的。

所以,谈一句,几乎不可能实践的话语,做什麽?孔子头壳坏了吗?

还是说,孔子和我们这时代的「大人物」,都是喜欢用喊的。

先喊先赢。

「能不能做得到」,即「如何可能」这修行的问题,反正也没有人在乎。

或着说,这世界,大家都是「用喊的」,没有人觉得「用喊的」有什麽不对的。

孔子为什麽要说这句?不说也不会怎样啊。儒学依然是儒学,孔子依然是孔子。

《章句》:
程子曰:「实理得之于心自别。实理者,实见得是,实见得非也。古人有捐躯陨命者,若不实见得,恶能如此?」

实得。

实得,就不是「理论的」,就是在你的肉体生命有真实存在的,那往往是你的肉体生命的意义价值方向,有「真的」被改变过,而且是自己去改变自己的。

但,如何可能是说是「实得」。儒家就没有说下去了。

佛学,在这一点上,谈的多。甚至,那是佛学的特色。

所有,有时,以前的读书人说,佛(道)儒互补,是真的有道理。

佛学在中原大地如此发展,但又不是和儒学有什麽明显的冲突,甚至可以说,在历史文化的发展中,二者调合的很好。

这不是没道理的。

所以古人佛儒并读,文史哲不分家。

2022年5月22日 星期日

《論語.衛靈公》#08/2022.05

 《論語.衛靈公》08/2022.05
子曰:「可與言而不與之言,失人;不可與言而與之言,失言。知者不失人,亦不失言。」

白話譯:
孔子說:「遇到可以說的人卻不說,就會失去說話的機會;遇到不應說的人卻拼命說,就是冒失。行者既不失去交談的緣分,也不冒失言談。」

這句,很清楚的展示出了,儒學修行理論上的特色。

特色之所以是特色,往往是在對比中出來的。

今天我們對比佛學的修行模式。

一般而言,一般而言哦,佛學會先設定一套「標準範例」,於是你在這標準下,去「精進」。

例如,六渡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般若。

但,儒學往往是「動態清零」的這種模式。

在你的日常生活中的可能的各種行為舉措中,來看到可以「自我更好的」機會。

你也不必有那麼大的壓力,好像要「看著你的一舉一動」。不用啦。

而是,隨著帶著一種「反觀」。這反觀才是威力之所在。反觀讓生命不斷突破既有的框框。

所以《中庸》:「喜怒哀樂之未發,謂之中;發而皆中節,謂之和」。

什麼是「中」,真的不是有一個客觀的標準,而是你有一種「反觀的」「動態性」在看著自己的生命變化。

一旦真的是「中」,生命自然會在「情感上」「情緒上」表現出來,這是「和」。

所以儒家重視個體化的情緒、感受,是去「使用」情緒感受當作修行工具,而不是「滅絕」情緒和感受。

良心,就是在情緒和感受中,出場的。不是嗎?

《论语.卫灵公》08/2022.05
子曰:「可与言而不与之言,失人;不可与言而与之言,失言。知者不失人,亦不失言。」

白话译:
孔子说:「遇到可以说的人却不说,就会失去说话的机会;遇到不应说的人却拼命说,就是冒失。行者既不失去交谈的缘分,也不冒失言谈。」

这句,很清楚的展示出了,儒学修行理论上的特色。

特色之所以是特色,往往是在对比中出来的。

今天我们对比佛学的修行模式。

一般而言,一般而言哦,佛学会先设定一套「标准范例」,于是你在这标准下,去「精进」。

例如,六渡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。

但,儒学往往是「动态清零」的这种模式。

在你的日常生活中的可能的各种行为举措中,来看到可以「自我更好的」机会。

你也不必有那麽大的压力,好像要「看着你的一举一动」。不用啦。

而是,随着带着一种「反观」。这反观才是威力之所在。反观让生命不断突破既有的框框。

所以《中庸》:「喜怒哀乐之未发,谓之中;发而皆中节,谓之和」。

什麽是「中」,真的不是有一个客观的标准,而是你有一种「反观的」「动态性」在看着自己的生命变化。

一旦真的是「中」,生命自然会在「情感上」「情绪上」表现出来,这是「和」。

所以儒家重视个体化的情绪、感受,是去「使用」情绪感受当作修行工具,而不是「灭绝」情绪和感受。

良心,就是在情绪和感受中,出场的。不是吗?

2022年5月19日 星期四

《論語.衛靈公》#07/2022.05

 《論語.衛靈公》07/2022.05
子曰:「直哉史魚!邦有道,如矢;邦無道,如矢。」「君子哉蘧伯玉!邦有道,則仕;邦無道,則可卷而懷之。」

孔子提出了二種人格典範。一是「直」,二是「君子」。

孔子沒有說那個「更對」。

儒家本來就很清楚,人的差異性。

人是在人的差異性中,依著自己的差異性,不斷的從「那原點」去改變自己。

每個人的「原點」不同,所以自我改變,自我變化,自我向上提升的「路數」一定不同。

所以,儒學從「人生的生活情境中」來看待自己要改變的方向,而不是提出某種較為「理論化的」教案。

從修行而言,對史魚而言,要「直」可能是更難的。對蘧伯玉而言,要「卷而懷之」,可能是更難的。

人是向自己習氣挑戰的過程。

《章句》:
楊氏曰:「史魚之直,未盡君子之道。若蘧伯玉,然後可免於亂世。若史魚之如矢,則雖欲卷而懷之,有不可得也。」

《论语.卫灵公》07/2022.05
子曰:「直哉史鱼!邦有道,如矢;邦无道,如矢。」「君子哉蘧伯玉!邦有道,则仕;邦无道,则可卷而怀之。」

孔子提出了二种人格典范。一是「直」,二是「君子」。

孔子没有说那个「更对」。

儒家本来就很清楚,人的差异性。

人是在人的差异性中,依着自己的差异性,不断的从「那原点」去改变自己。

每个人的「原点」不同,所以自我改变,自我变化,自我向上提升的「路数」一定不同。

所以,儒学从「人生的生活情境中」来看待自己要改变的方向,而不是提出某种较为「理论化的」教案。

从修行而言,对史鱼而言,要「直」可能是更难的。对蘧伯玉而言,要「卷而怀之」,可能是更难的。

人是向自己习气挑战的过程。

《章句》:
杨氏曰:「史鱼之直,未尽君子之道。若蘧伯玉,然后可免于乱世。若史鱼之如矢,则虽欲卷而怀之,有不可得也。」

2022年5月17日 星期二

《論語.衛靈公》#06/2022.05

 《論語.衛靈公》06/2022.05
子張問行。子曰:「言忠信,行篤敬,雖蠻貊之邦行矣;言不忠信,行不篤敬,雖州里行乎哉?立,則見其參於前也;在輿,則見其倚於衡也。夫然後行。」子張書諸紳。

白話譯:
子張問什麽是應去做的,孔子說:「說話忠信,行為誠實,這樣到了偏遠之地,也能事業順利;否則,即使在繁華都市,不能順利的。站的時候,忠信誠實這幾個字好像如在目前;坐車時候,這幾個字好像如在車窗上。這樣到哪都會暢通無阻。」子張將這話寫在腰帶上。

對話體的論語,裡面的文字之意義呈現,和「跟誰對話」的上下文情境是有重要的關係的。

《章句》:
子張意在得行於外,故夫子反於身而言之,猶答干祿問達之意也。

子張想問的是「可以做出什麼大事業?」

孔子對這位學生的回應,卻是「個人舉止行事上的自我反視(思)」。

但,這位學生真的很不一樣。即使孔子的回應和他預想的不同,他仍然很重視,「書諸紳」。

「紳,大帶。」

孔子為什麼這麼回答?

如果生命真的要有所自我提升變化,亦即,自我的生命要有「質上的變化」,用榮格的術語,要有「向著本我的視野上的提升」,
那麼,
「行為」是必須扣著自我個體而來的反視(思),才有用。

並不是說,不用在意外在的事功。而是說,外在事功應是個人行為反視(思)上的一種延伸。

如果把外在事功「獨立化」,以為那是一種和「個體無關」的各觀存在,就儒家而言,那和「生命的成長」無關。

《论语.卫灵公》06/2022.05
子张问行。子曰:「言忠信,行笃敬,虽蛮貊之邦行矣;言不忠信,行不笃敬,虽州里行乎哉?立,则见其参于前也;在舆,则见其倚于衡也。夫然后行。」子张书诸绅。

白话译:
子张问什么是应去做的,孔子说:「说话忠信,行为诚实,这样到了偏远之地,也能事业顺利;否则,即使在繁华都市,不能顺利的。站的时候,忠信诚实这几个字好像如在目前;坐车时候,这几个字好像如在车窗上。这样到哪都会畅通无阻。」子张将这话写在腰带上。

对话体的论语,裡面的文字之意义呈现,和「跟谁对话」的上下文情境是有重要的关係的。

《章句》:
子张意在得行于外,故夫子反于身而言之,犹答干禄问达之意也。

子张想问的是「可以做出什麽大事业?」

孔子对这位学生的回应,却是「个人举止行事上的自我反视(思)」。

但,这位学生真的很不一样。即使孔子的回应和他预想的不同,他仍然很重视,「书诸绅」。

「绅,大带。」

孔子为什麽这麽回答?

如果生命真的要有所自我提升变化,亦即,自我的生命要有「质上的变化」,用荣格的术语,要有「向着本我的视野上的提升」,
那麽,
「行为」是必须扣着自我个体而来的反视(思),才有用。

并不是说,不用在意外在的事功。而是说,外在事功应是个人行为反视(思)上的一种延伸。

如果把外在事功「独立化」,以为那是一种和「个体无关」的各观存在,就儒家而言,那和「生命的成长」无关。

《論語.衛靈公》#05/2022.05

 《論語.衛靈公》05/2022.05
子曰:「無為而治者,其舜也與?夫何為哉,恭己正南面而已矣。」

常說《論語》是對話體,真正的意思往往是要有上下文的背景才能浮現。

這句,如果像文本這樣的「單獨地」來看,就有點講不通。

你就呆呆的坐在那裡。你看看你能管理什麼?什麼都沒有被管理到。

那這句是什麼意思呢?

我們只好從論語可能相關的其他篇章來看看。

子曰:「為政以德,譬如北辰,居其所,而眾星共之。」

這句,就是相關的「範疇內」的句子,都是談管理的一些言論。

儒家在「管理學」上的言論,基本上還蠻一致的,「德性」為先。

有德性的主管,就會吸引「優秀的人」來一起工作,當優秀的人來一起工作時,最大的挑戰是「放手給他們去做」。

這很難,當過主管,管過人,才知道「要放手」是一種很高檔次的自我修為。

真有德性,就有吸引力,真有德性就能相信他人而放手。於是,「恭己正南面」就是一種應如此的描述。

《论语.卫灵公》05/2022.05
子曰:「无为而治者,其舜也与?夫何为哉,恭己正南面而已矣。」

常说《论语》是对话体,真正的意思往往是要有上下文的背景才能浮现。

这句,如果像文本这样的「单独地」来看,就有点讲不通。

你就呆呆的坐在那裡。你看看你能管理什麽?什麽都没有被管理到。

那这句是什麽意思呢?

我们只好从论语可能相关的其他篇章来看看。

子曰:「为政以德,譬如北辰,居其所,而众星共之。」

这句,就是相关的「范畴内」的句子,都是谈管理的一些言论。

儒家在「管理学」上的言论,基本上还蛮一致的,「德性」为先。

有德性的主管,就会吸引「优秀的人」来一起工作,当优秀的人来一起工作时,最大的挑战是「放手给他们去做」。

这很难,当过主管,管过人,才知道「要放手」是一种很高档次的自我修为。

真有德性,就有吸引力,真有德性就能相信他人而放手。于是,「恭己正南面」就是一种应如此的描述。

2022年5月16日 星期一

《論語.衛靈公》#04/2022.05

《論語.衛靈公》04/2022.05
子曰:「由!知德者鮮矣。」

所以,如果你讀古典文本,而又對那些「名詞」似懂非懂,這「剛好」而已。

「德」。

這是什麼呢?如果,你想去讀古典,大概是你生命中忽然有了一種「震動」,
一種想去思考「既有現象」之外的「可能性」的衝動。

古典,這時會對你有意義。

「德」是自我向著更大自我追尋的一個「代名詞」,這時,對你有意義了。

因為,現代的更多談生活的文本,都是要你「融入」既有社會架框。如果你沒有融進入,就用「科學分類」把你說成是
要被「隔離的」一群人。

科學比可能性「重要」。而科學只能研究「既有的」。這是「現代化社會」。

這是傅科的《規訓與懲罰》的基本論述力量。

《章句》:
德,謂義理之得於己者。非己有之,不能知其意味之實也。

「己有之」,這是「個體化」的觀點。

很類似於榮格談生命的進化的過程「個體化」。

個體化是指,「生命」要打破既有的固定模式,讓「自我」依「本我」所指示的「更大的自我」之方向,不斷的前進。

榮格派的心理學派說,
精神官能症,就是「自我」在逃避本我所要求的「打破既有自我而向著更大自我」之要求,
所產生的一些「逃避作用現象」。這讓自己停留在原地。

《论语.卫灵公》04/2022.05
子曰:「由!知德者鲜矣。」

所以,如果你读古典文本,而又对那些「名词」似懂非懂,这「刚好」而已。

「德」。

这是什麽呢?如果,你想去读古典,大概是你生命中忽然有了一种「震动」,
一种想去思考「既有现象」之外的「可能性」的冲动。

古典,这时会对你有意义。

「德」是自我向着更大自我追寻的一个「代名词」,这时,对你有意义了。

因为,现代的更多谈生活的文本,都是要你「融入」既有社会架框。如果你没有融进入,就用「科学分类」把你说成是
要被「隔离的」一群人。

科学比可能性「重要」。而科学只能研究「既有的」。这是「现代化社会」。

这是傅科的《规训与惩罚》的基本论述力量。

《章句》:
德,谓义理之得于己者。非己有之,不能知其意味之实也。

「己有之」,这是「个体化」的观点。

很类似于荣格谈生命的进化的过程「个体化」。

个体化是指,「生命」要打破既有的固定模式,让「自我」依「本我」所指示的「更大的自我」之方向,不断的前进。

荣格派的心理学派说,
精神官能症,就是「自我」在逃避本我所要求的「打破既有自我而向着更大自我」之要求,
所产生的一些「逃避作用现象」。这让自己停留在原地。

2022年5月11日 星期三

《論語.衛靈公》#03/2022.05

 《論語.衛靈公》03/2022.05
子曰:「賜也,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?」對曰:「然,非與?」曰:「非也,予一以貫之。」

這句,也是爭議性很大的句子,當然,你可以想像的出來,最大的疑慮在於「一以貫之」的一。


我們是個有趣的時代,你要去相信某種「一」的觀念,你會說那是「獨裁」。

好啊,那麼「5」這個數字,有多少不同的「數字的意義」呢?

一定只有「5」這個啊,難道會是6或7,或是既6且7嗎?

我就是在這個疑問下,讀懂阿多諾的《啟蒙辨證》。

數學,往往是要打破「獨裁」,但數字最後反而是「資本社會」最大的「獨裁」。

亦即,數學從「啟蒙」,最後辯證地(即反方向的)成為最大的「獨裁」。

其實,《老子》也有「反者道之動,弱者道之用」的觀察之言。

什麼,我在亂講,數學一定不會錯!

有可能啊,我有可能會錯。但,你真的「一點都不敢懷疑」數學,對不對?

為什麼呢?阿多諾說,沒有對「數字」的相信,資本主義的運作核心,「價格」就毀了。

價格,只能有一個意義。如同,數字。

只要你相信你活著的「資本主義運作的社會」是好的,你就一定要相信數字,
或著倒過來,
只要你相信數字最「不會錯的」,那麼你就會相信「以數字為核心的資本主義」是對的。

所以,才有「文化工業」這概念,因為,我們的「大眾文化」,都是要你相信「數字」的。

慘了,我今年kpi數字,挺慘的。



好,繞回來。

這,數字的「一」,和孔子的「一」,是相同的一嗎?

當然不是。

《章句》:
愚按:夫子之於子貢,屢有以發之,而他人不與焉。

子貢喜歡「到處讀」「不深思」,孔子說,我是這樣讀書的「一以貫之」。

《论语.卫灵公》03/2022.05
子曰:「赐也,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?」对曰:「然,非与?」曰:「非也,予一以贯之。」

这句,也是争议性很大的句子,当然,你可以想像的出来,最大的疑虑在于「一以贯之」的一。


我们是个有趣的时代,你要去相信某种「一」的观念,你会说那是「独裁」。

好啊,那麽「5」这个数字,有多少不同的「数字的意义」呢?

一定只有「5」这个啊,难道会是6或7,或是既6且7吗?

我就是在这个疑问下,读懂阿多诺的《启蒙辨证》。

数学,往往是要打破「独裁」,但数字最后反而是「资本社会」最大的「独裁」。

亦即,数学从「启蒙」,最后辩证地(即反方向的)成为最大的「独裁」。

其实,《老子》也有「反者道之动,弱者道之用」的观察之言。

什麽,我在乱讲,数学一定不会错!

有可能啊,我有可能会错。但,你真的「一点都不敢怀疑」数学,对不对?

为什麽呢?阿多诺说,没有对「数字」的相信,资本主义的运作核心,「价格」就毁了。

价格,只能有一个意义。如同,数字。

只要你相信你活着的「资本主义运作的社会」是好的,你就一定要相信数字,
或着倒过来,
只要你相信数字最「不会错的」,那麽你就会相信「以数字为核心的资本主义」是对的。

所以,才有「文化工业」这概念,因为,我们的「大众文化」,都是要你相信「数字」的。

惨了,我今年kpi数字,挺惨的。



好,绕回来。

这,数字的「一」,和孔子的「一」,是相同的一吗?

当然不是。

《章句》:
愚按:夫子之于子贡,屡有以发之,而他人不与焉。

子贡喜欢「到处读」「不深思」,孔子说,我是这样读书的「一以贯之」。


2022年5月10日 星期二

《論語.衛靈公》#02/2022.05

 《論語.衛靈公》02/2022.05
在陳絕糧,從者病,莫能興。子路慍見曰:「君子亦有窮乎?」子曰:「君子固窮,小人窮斯濫矣。」

這句,很儒家。

這樣講,有時,你未必感受的出來。

我反正愛讀各種古典的文本,因為有各種比較,才能看出面對「某一狀況下」各種古典文本所提出的「建議」。

其實,還可以跟「現代的」心理學,做出對比。例如,如果是佛洛依德或是榮格學派,會有什麼反應?

我「猜」啦,我不是心理學專家,這大概會被「判斷為」某種心理上的有待被「醫療」的狀況吧。

佛學,會先肯定空,你如果對這世界「有空性下」,你要做出什麼反應?

儒學,強調生命的德性之成熟,那麼,你要如何反應,才能是「更美」的一種人格呈現?

心理學,如果是佛洛依德派,大概會想著說你要如何才能去「融入」社會?

榮格,更接近古典一點,人要如何去做才能「個體化」,這個體化是指人的「人格成熟」。很像「儒家」。

「君子固窮」,這是人格的指向,這是指向未來性的可能性,這指向著人格的美。

儒家,從來沒有「要去修正」你,好讓你更好的融入現存既存的這個「生產性導向的」社會。

《论语.卫灵公》02/2022.05
在陈绝粮,从者病,莫能兴。子路愠见曰:「君子亦有穷乎?」子曰:「君子固穷,小人穷斯滥矣。」

这句,很儒家。

这样讲,有时,你未必感受的出来。

我反正爱读各种古典的文本,因为有各种比较,才能看出面对「某一状况下」各种古典文本所提出的「建议」。

其实,还可以跟「现代的」心理学,做出对比。例如,如果是佛洛依德或是荣格学派,会有什麽反应?

我「猜」啦,我不是心理学专家,这大概会被「判断为」某种心理上的有待被「医疗」的状况吧。

佛学,会先肯定空,你如果对这世界「有空性下」,你要做出什麽反应?

儒学,强调生命的德性之成熟,那麽,你要如何反应,才能是「更美」的一种人格呈现?

心理学,如果是佛洛依德派,大概会想着说你要如何才能去「融入」社会?

荣格,更接近古典一点,人要如何去做才能「个体化」,这个体化是指人的「人格成熟」。很像「儒家」。

「君子固穷」,这是人格的指向,这是指向未来性的可能性,这指向着人格的美。

儒家,从来没有「要去修正」你,好让你更好的融入现存既存的这个「生产性导向的」社会。





2022年5月8日 星期日

《論語.衛靈公》#01/2022.05

 《論語.衛靈公》01/2022.05

衛靈公問陳於孔子。孔子對曰:「俎豆之事,則嘗聞之矣;軍旅之事,未之學也。」明日遂行。
 

白話譯:
靈公向孔子詢問兵陣之法,孔子說:「禮儀方面,我還懂一點;用兵的事,我沒學過。」孔子第二天就離開了衛國。

其實,我會去想,純自己猜想的,到底,孔子是「不想講」,還是沒有這方面的知識能力,所以「就不講」。

不過,如果是第二種,我會更佩服孔子。

《章句》:
尹氏曰:「衛靈公,無道之君也,復有志於戰伐之事,故答以未學而去之。」

把孔子想像成是第一種樣子,比較有「聖人的樣子」。但是,客觀知識本來就是很難周備的,所以才會有「專業」的形成。

人格的成長,德性的成熟,和「客觀知識」有沒有關係?

換言之,即使是站在「修行」的角度而言,去學習「外在客觀」知識,到底對於修行有沒有幫助?

儒家,認為,二者是互補互助的。知識學習,是儒學的一大重點。這點,新儒家的唐君毅,有比較多的論述。

即使是「談空」的佛法,某些理論也是承認「知識」與解脫之間的必然性關係。例如,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。

客觀知識,是「修行」的非常重要「媒介」。重點不是「知識量」的多或少,而是「知識這種東東的被理解特色或過程」,可以讓生命產生某種質性上的跳躍。

所以是媒介,是「中介」,但卻是必要的中介。

說「必要」可能會太嚴重了嗎?

我以前也如此認為。

後來,在讀到皮亞杰的《發展心理學》時,他說道,在認識發展的過程中,「概念」的形成、和操作,是認識發展「跳躍性變化」的必要中介過程。

《论语.卫灵公》01/2022.05

卫灵公问陈于孔子。孔子对曰:「俎豆之事,则尝闻之矣;军旅之事,未之学也。」明日遂行。
 

白话译:
灵公向孔子询问兵阵之法,孔子说:「礼仪方面,我还懂一点;用兵的事,我没学过。」孔子第二天就离开了卫国。

其实,我会去想,纯自己猜想的,到底,孔子是「不想讲」,还是没有这方面的知识能力,所以「就不讲」。

不过,如果是第二种,我会更佩服孔子。

《章句》:
尹氏曰:「卫灵公,无道之君也,復有志于战伐之事,故答以未学而去之。」

把孔子想像成是第一种样子,比较有「圣人的样子」。但是,客观知识本来就是很难周备的,所以才会有「专业」的形成。

人格的成长,德性的成熟,和「客观知识」有没有关係?

换言之,即使是站在「修行」的角度而言,去学习「外在客观」知识,到底对于修行有没有帮助?

儒家,认为,二者是互补互助的。知识学习,是儒学的一大重点。这点,新儒家的唐君毅,有比较多的论述。

即使是「谈空」的佛法,某些理论也是承认「知识」与解脱之间的必然性关係。例如,《菩提道次第广论》。

客观知识,是「修行」的非常重要「媒介」。重点不是「知识量」的多或少,而是「知识这种东东的被理解特色或过程」,可以让生命产生某种质性上的跳跃。

所以是媒介,是「中介」,但却是必要的中介。

说「必要」可能会太严重了吗?

我以前也如此认为。

后来,在读到皮亚杰的《发展心理学》时,他说道,在认识发展的过程中,「概念」的形成、和操作,是认识发展「跳跃性变化」的必要中介过程。


2022年5月5日 星期四

《論語.憲問》#44/2022.05

 《論語.憲問》44/2022.05
闕黨童子將命。或問之曰:「益者與?」子曰:「吾見其居於位也,見其與先生並行也。非求益者也,欲速成者也。」

白話文:
孔子外婆家的童子來傳話,有人問:「是個上進的孩子嗎?」孔子說:「我見他與長輩同坐同行。他不是個要求上進的人,而是個急於求成的人。」

這是如何「觀人」。

觀人,在傳統文化中很重要,其實現代也一樣,所以有血型、星座等等的方法。

傳統文本中,例如曾國藩就有很多文本,還有例如麻衣相法之類的。

觀人,首先肯定「人的不完美」。

就是因為不完美,所以,我們才要「向上」。

就是這樣啊。打開你的眼睛,這世界不就如此嗎?

我們這時代,不同。

先說,人是「完美的」,再來是檢討「別人是如何妨礙你的完美」。

這是騙你的。你聽得爽,才有「選票」。

很多人罵學校罵制度罵老師罵同學,那和你考上「台大」無關。

不是說不能罵別人。而是,你有轉過頭來看看你自己嗎?你是什麼貨色呢?不是嗎?

承認不足,才能向上。這是人生。

多讀書,同學,只是努力罵別人的人,往往是「非求益者也,欲速成者也。」

你可以去觀察看看,準不準。

《论语.宪问》44/2022.05
阙党童子将命。或问之曰:「益者与?」子曰:「吾见其居于位也,见其与先生并行也。非求益者也,欲速成者也。」

白话文:
孔子外婆家的童子来传话,有人问:「是个上进的孩子吗?」孔子说:「我见他与长辈同坐同行。他不是个要求上进的人,而是个急于求成的人。」

这是如何「观人」。

观人,在传统文化中很重要,其实现代也一样,所以有血型、星座等等的方法。

传统文本中,例如曾国藩就有很多文本,还有例如麻衣相法之类的。

观人,首先肯定「人的不完美」。

就是因为不完美,所以,我们才要「向上」。

就是这样啊。打开你的眼睛,这世界不就如此吗?

我们这时代,不同。

先说,人是「完美的」,再来是检讨「别人是如何妨碍你的完美」。

这是骗你的。你听得爽,才有「选票」。

很多人骂学校骂制度骂老师骂同学,那和你考上「台大」无关。

不是说不能骂别人。而是,你有转过头来看看你自己吗?你是什麽货色呢?不是吗?

承认不足,才能向上。这是人生。

多读书,同学,只是努力骂别人的人,往往是「非求益者也,欲速成者也。」

你可以去观察看看,准不准。



2022年5月4日 星期三

《論語.憲問》#43/2022.05

 《論語.憲問》43/2022.05
原壤夷俟。子曰:「幼而不孫弟,長而無述焉,老而不死,是為賊!」以杖叩其脛。

這句很有名。

但大家往往只看到最後的部分。「老而不死,是為賊!」就是典型的「斷章取義」。

孔子沒有那麼小氣。

從小到老,那是一整個的對生命的態度。而前而二者, 可能更重要。

正因為是前面二面,所以「老而不死」才有負面的評價。

問題是,為什麼孔子是從這二個面向來「看待」幼與長這二階段呢?

論語是對話體,往往是和對話主題以及對話者,相關。

《章句》:
原壤,孔子之故人。母死而歌,蓋老氏之流,自放於禮法之外者。

「自放於禮法之外」。

這現象,如從別的學派而言,有不同的看法。

《莊子》:
衛有惡人焉,曰哀駘它。
又以惡駭天下
【但是】
和而不唱,知不出乎四域,且而雌雄合乎前。是必有異乎人者也。



外在的「不被看好」,但,卻是「必才全而德不形者也」。



禮法,是一種方法,一種來更成熟生命的方法。(儒家)
禮法有時,更多被人拿來當作「最好的社會化的化妝品」。(道家)

儘管,禮法有這種「不好的副作用」,但儒家仍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來肯定禮法。

我個人非常喜歡道家,美的不得了,對生命非常有自我解脫之用。

但,後來我感受到了,對禮法的肯定,需要的是「勇氣」,一種去「尊重他人存在」的勇氣。

這有點類似於佛學的大乘對小乘的看法。


《论语.宪问》43/2022.05
原壤夷俟。子曰:「幼而不孙弟,长而无述焉,老而不死,是为贼!」以杖叩其胫。

这句很有名。

但大家往往只看到最后的部分。「老而不死,是为贼!」就是典型的「断章取义」。

孔子没有那麽小气。

从小到老,那是一整个的对生命的态度。而前而二者, 可能更重要。

正因为是前面二面,所以「老而不死」才有负面的评价。

问题是,为什麽孔子是从这二个面向来「看待」幼与长这二阶段呢?

论语是对话体,往往是和对话主题以及对话者,相关。

《章句》:
原壤,孔子之故人。母死而歌,盖老氏之流,自放于礼法之外者。

「自放于礼法之外」。

这现象,如从别的学派而言,有不同的看法。

《庄子》:
卫有恶人焉,曰哀骀它。
又以恶骇天下
【但是】
和而不唱,知不出乎四域,且而雌雄合乎前。是必有异乎人者也。



外在的「不被看好」,但,却是「必才全而德不形者也」。



礼法,是一种方法,一种来更成熟生命的方法。(儒家)
礼法有时,更多被人拿来当作「最好的社会化的化妆品」。(道家)

儘管,礼法有这种「不好的副作用」,但儒家仍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肯定礼法。

我个人非常喜欢道家,美的不得了,对生命非常有自我解脱之用。

但,后来我感受到了,对礼法的肯定,需要的是「勇气」,一种去「尊重他人存在」的勇气。

这有点类似于佛学的大乘对小乘的看法。

2022年5月3日 星期二

《論語.憲問》#42/2022.05

 《論語.憲問》42/2022.05
子路問君子。子曰:「脩己以敬。」曰:「如斯而已乎?」曰:「脩己以安人。」曰:「如斯而已乎?」曰:「脩己以安百姓。脩己以安百姓,堯舜其猶病諸!」


這是談儒家的修行、行法以及果效。

生命的一種更圓滿的成熟,是個體性的。就只能是個體性的。

所以,修行和「美學」是相同的。

美感是「個體的感受」,但真正的美感卻又是「人人都能有相同的個體性感受」。

真正生命的圓滿成熟會有一種「感受力」,一種他人會從你身上感受的「魅力」,而且是「人人都會感受到」。

人人,這字眼重要。

真正從你身上「散發出來的」那種「個人性的人格成熟魅力」,一定是「人人都會有相同的感受」,所以是德性之美。

如果你的「受歡迎」,只是某一類的人特愛,那你的「魅力」就一定不是來你「個體生命的修行」而來的,
而一定是借著什麼「美好概念」來裝飾出來的。

靠著外在好概念來為個體生命打扮,獲得好感,速度很快的。但一定無法是有「人人」這種果效。

而概念之所以可以運作,概念之所以會有吸引力,並不是來自於「概念」本身,
而是「概念」一定會有「對立面」的概念,於是你就可以靠設定「惡者他人」而「批判別人」而受到注意。

概念而來的「吸引力」,無法有人人的果效;而且一定會有「設定惡者他人」的這種行為出來。這是必然的。

真正來自個體生命的成熟之魅力,一定會「感應他人」,而且是「人人」。這是「修己以安人」。

安,這字重要啊。

能讓你「安下來」的他人,這種人的人格成熟,談何容易。

要能這樣,儒學的法門是:用「敬」字來成熟自己。敬,不是概念,敬是一種生命自我要求的姿態。

這過程對不對呢?如何來檢證呢?就用「安人」來驗證。

《论语.宪问》42/2022.05
子路问君子。子曰:「脩己以敬。」曰:「如斯而已乎?」曰:「脩己以安人。」曰:「如斯而已乎?」曰:「脩己以安百姓。脩己以安百姓,尧舜其犹病诸!」


这是谈儒家的修行、行法以及果效。

生命的一种更圆满的成熟,是个体性的。就只能是个体性的。

所以,修行和「美学」是相同的。

美感是「个体的感受」,但真正的美感却又是「人人都能有相同的个体性感受」。

真正生命的圆满成熟会有一种「感受力」,一种他人会从你身上感受的「魅力」,而且是「人人都会感受到」。

人人,这字眼重要。

真正从你身上「散发出来的」那种「个人性的人格成熟魅力」,一定是「人人都会有相同的感受」,所以是德性之美。

如果你的「受欢迎」,只是某一类的人特爱,那你的「魅力」就一定不是来你「个体生命的修行」而来的,
而一定是借着什麽「美好概念」来装饰出来的。

靠着外在好概念来为个体生命打扮,获得好感,速度很快的。但一定无法是有「人人」这种果效。

而概念之所以可以运作,概念之所以会有吸引力,并不是来自于「概念」本身,
而是「概念」一定会有「对立面」的概念,于是你就可以靠设定「恶者他人」而「批判别人」而受到注意。

概念而来的「吸引力」,无法有人人的果效;而且一定会有「设定恶者他人」的这种行为出来。这是必然的。

真正来自个体生命的成熟之魅力,一定会「感应他人」,而且是「人人」。这是「修己以安人」。

安,这字重要啊。

能让你「安下来」的他人,这种人的人格成熟,谈何容易。

要能这样,儒学的法门是:用「敬」字来成熟自己。敬,不是概念,敬是一种生命自我要求的姿态。

这过程对不对呢?如何来检证呢?就用「安人」来验证。


2022年5月2日 星期一

《論語.憲問》#41/2022.05

 《論語.憲問》41/2022.05

子曰:「上好禮,則民易使也。」

這句,也是孔子常被罵的句子之一。

哈,懺悔一下,我年輕時也罵過,罵得兇呢!

現在寫這些,一部分是「懺悔」的心情,一部分是對孔子的這句有感:「吾黨之小子狂簡,斐然成章,不知所以裁之!」

古典,真的是要有人帶著讀,才能走入其中的義理。我就是如此。

因為古典義理往往是那種「不可對象化」的「原理」。

而我們「現代人」,只要不能對象化,就「無法理解之」。

這,是我們的不幸。

「死」無法對象化,所以我們現代人就「拒絕」理解。但,「死」就那麼活生生的每一天與你「共在著」。

從大歷史的學術史而言,現代人其實是「更近視的」。

來,「易使」的使字,是什麼意義?

被操控嗎?

使,就改成現代化的字眼,我會選擇「溝通」。

「禮」是什麼?

什麼可以讓「溝通」更好?

對「他人的尊重」。如果你真的「有禮」。

真的要「操控」,最有效的辨法不是「禮」,而是「法」。

儒家談「禮」,這是多大的一種胸懷和見識。


《论语.宪问》41/2022.05

子曰:「上好礼,则民易使也。」

这句,也是孔子常被骂的句子之一。

哈,忏悔一下,我年轻时也骂过,骂得凶呢!

现在写这些,一部分是「忏悔」的心情,一部分是对孔子的这句有感:「吾党之小子狂简,斐然成章,不知所以裁之!」

古典,真的是要有人带着读,才能走入其中的义理。

因为古典义理往往是那种「不可对象化」的「原理」。

而我们「现代人」,只要不能对象化,就「无法理解之」。

这,是我们的不幸。

「死」无法对象化,所以我们现代人就「拒绝」理解。但,「死」就那麽活生生的每一天与你「共在着」。

从大历史的学术史而言,现代人其实是「更近视的」。

来,「易使」的使字,是什麽意义?

被操控吗?

使,就改成现代化的字眼,我会选择「沟通」。

「礼」是什麽?

什麽可以让「沟通」更好?

对「他人的尊重」。如果你真的「有礼」。

真的要「操控」,最有效的辨法不是「礼」,而是「法」。

儒家谈「礼」,这是多大的一种胸怀和见识。



2022年5月1日 星期日

《論語.憲問》#40/2022.05

 《論語.憲問》40/2022.05
子張曰:「《書》云:『高宗諒陰,三年不言。』何謂也?」子曰:「何必高宗,古之人皆然。君薨,百官總己以聽於冢宰,三年。」

白話譯:
子張問:「書上說:『商朝高宗守孝,三年不議政。』這是什麽意思?」孔子說:「不止是高宗,古人都這樣。君主死了,官僚三年內都聽從宰相安排,各司其職。」


這句,我猜大概是某一討論主題中的「部分」文字。

這句,應要在整體對話中,意思才能清楚。

現在被抽離出來,在解釋上容易被「僵硬化」。

對話,想想你自己的經驗,有時,真正要傳達的東東,是「意在言外」。

講什麼,往往不是重點,透過這「講的」內容,讓你「去想到什麼」,更是重要。

把「對話的部分內容」抽離出來,往往讓「言外之意」看不到了。

《章句》:
子張非疑此也,殆以為人君三年不言,則臣下無所稟令,禍亂或由以起也。孔子告以聽於冢宰,則禍亂非所憂矣。

如依《章句》的理解,
這句不是討論「三年不言」這是,而是在討論在這狀況下,「政事要如何來推動?」。

換言之,並不是討論「三年」的時間,是不是合適的時間段。三年,在那時代,是沒有被異議的。

重點是在討論,政事如何來運轉。

孔子說,這倒不用擔心,有宰相幫忙看著。


《论语.宪问》40/2022.05
子张曰:「《书》云:『高宗谅阴,三年不言。』何谓也?」子曰:「何必高宗,古之人皆然。君薨,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,三年。」

白话译:
子张问:「书上说:『商朝高宗守孝,三年不议政。』这是什么意思?」孔子说:「不止是高宗,古人都这样。君主死了,官僚三年内都听从宰相安排,各司其职。」


这句,我猜大概是某一讨论主题中的「部分」文字。

这句,应要在整体对话中,意思才能清楚。

现在被抽离出来,在解释上容易被「僵硬化」。

对话,想想你自己的经验,有时,真正要传达的东东,是「意在言外」。

讲什麽,往往不是重点,透过这「讲的」内容,让你「去想到什麽」,更是重要。

把「对话的部分内容」抽离出来,往往让「言外之意」看不到了。

《章句》:
子张非疑此也,殆以为人君三年不言,则臣下无所禀令,祸乱或由以起也。孔子告以听于冢宰,则祸乱非所忧矣。

如依《章句》的理解,
这句不是讨论「三年不言」这是,而是在讨论在这状况下,「政事要如何来推动?」。

换言之,并不是讨论「三年」的时间,是不是合适的时间段。三年,在那时代,是没有被异议的。

重点是在讨论,政事如何来运转。

孔子说,这倒不用担心,有宰相帮忙看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