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教學總網站

2022年5月22日 星期日

《論語.衛靈公》#08/2022.05

 《論語.衛靈公》08/2022.05
子曰:「可與言而不與之言,失人;不可與言而與之言,失言。知者不失人,亦不失言。」

白話譯:
孔子說:「遇到可以說的人卻不說,就會失去說話的機會;遇到不應說的人卻拼命說,就是冒失。行者既不失去交談的緣分,也不冒失言談。」

這句,很清楚的展示出了,儒學修行理論上的特色。

特色之所以是特色,往往是在對比中出來的。

今天我們對比佛學的修行模式。

一般而言,一般而言哦,佛學會先設定一套「標準範例」,於是你在這標準下,去「精進」。

例如,六渡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般若。

但,儒學往往是「動態清零」的這種模式。

在你的日常生活中的可能的各種行為舉措中,來看到可以「自我更好的」機會。

你也不必有那麼大的壓力,好像要「看著你的一舉一動」。不用啦。

而是,隨著帶著一種「反觀」。這反觀才是威力之所在。反觀讓生命不斷突破既有的框框。

所以《中庸》:「喜怒哀樂之未發,謂之中;發而皆中節,謂之和」。

什麼是「中」,真的不是有一個客觀的標準,而是你有一種「反觀的」「動態性」在看著自己的生命變化。

一旦真的是「中」,生命自然會在「情感上」「情緒上」表現出來,這是「和」。

所以儒家重視個體化的情緒、感受,是去「使用」情緒感受當作修行工具,而不是「滅絕」情緒和感受。

良心,就是在情緒和感受中,出場的。不是嗎?

《论语.卫灵公》08/2022.05
子曰:「可与言而不与之言,失人;不可与言而与之言,失言。知者不失人,亦不失言。」

白话译:
孔子说:「遇到可以说的人却不说,就会失去说话的机会;遇到不应说的人却拼命说,就是冒失。行者既不失去交谈的缘分,也不冒失言谈。」

这句,很清楚的展示出了,儒学修行理论上的特色。

特色之所以是特色,往往是在对比中出来的。

今天我们对比佛学的修行模式。

一般而言,一般而言哦,佛学会先设定一套「标准范例」,于是你在这标准下,去「精进」。

例如,六渡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。

但,儒学往往是「动态清零」的这种模式。

在你的日常生活中的可能的各种行为举措中,来看到可以「自我更好的」机会。

你也不必有那麽大的压力,好像要「看着你的一举一动」。不用啦。

而是,随着带着一种「反观」。这反观才是威力之所在。反观让生命不断突破既有的框框。

所以《中庸》:「喜怒哀乐之未发,谓之中;发而皆中节,谓之和」。

什麽是「中」,真的不是有一个客观的标准,而是你有一种「反观的」「动态性」在看着自己的生命变化。

一旦真的是「中」,生命自然会在「情感上」「情绪上」表现出来,这是「和」。

所以儒家重视个体化的情绪、感受,是去「使用」情绪感受当作修行工具,而不是「灭绝」情绪和感受。

良心,就是在情绪和感受中,出场的。不是吗?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