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教學總網站

2020年10月29日 星期四

《論語.八佾》 #03 / 2020.10


子曰:「人而不仁,如禮何?人而不仁,如樂何?」

這句,是儒學的心法。

真是如此。

來,就平白的說吧。

人,有著本來就俱有的「仁心」,亦即後來陽明愛談的「良能」。

你可以類比的佛學的「如來藏、自性清淨心、佛性」。
或著,就一種理解上的類比,可以說是類似於基督教的「聖靈」。

用我們文化中所熟悉的生活中的用法是,「良心」。

但,仁心,很容易被「遮蔽」,人有太多的「自我打算而來的動機」。
這是孟子說的「耳目之官不思,而蔽於物;物交物,則引之而已矣」。

儘管如此,只要你一起心動念,其實你的良心都一定會對你「碎碎唸」,
只是你想不想聽而已。

真的,那聲音非常的細微,雖然你一定聽得到。

文化制度,禮樂。

是為了在這種文化的經歷中,讓我們學會「最大可能的不會被庶蔽」。
這正如同,
你在禮儀中,有看到你的那顆「恭敬心」嗎?
你在音樂中,有感受到那「美感」嗎?
即,我們透過外在的,看到「內在的」。

禮儀音樂,都只是媒介,我們透過媒介,來讓我們的「心」,不要被遮蔽。
讓我們從禮樂中,看到自己真的有一顆「活潑潑的心」。良心。

如果沒有去看到「心」,那麼,禮和樂,都只是交際手段,而已。

**
《论语.八佾》 02 / 2020.10
子曰:「人而不仁,如礼何?人而不仁,如乐何?」

这句,是儒学的心法。

真是如此。

来,就平白的说吧。

人,有着本来就俱有的「仁心」,亦即后来阳明爱谈的「良能」。

你可以模拟的佛学的「如来藏、自性清净心、佛性」。
或着,就一种理解上的模拟,可以说是类似于基督教的「圣灵」。

用我们文化中所熟悉的生活中的用法是,「良心」。

但,仁心,很容易被「遮蔽」,人有太多的「自我打算而来的动机」。
这是孟子说的「耳目之官不思,而蔽于物;物交物,则引之而已矣」。

尽管如此,只要你一起心动念,其实你的良心都一定会对你「碎碎念」,
只是你想不想听而已。

真的,那声音非常的细微,虽然你一定听得到。

文化制度,礼乐。

是为了在这种文化的经历中,让我们学会「最大可能的不会被庶蔽」。
这正如同,
你在礼仪中,有看到你的那颗「恭敬心」吗?
你在音乐中,有感受到那「美感」吗?
即,我们透过外在的,看到「内在的」。

礼仪音乐,都只是媒介,我们透过媒介,来让我们的「心」,不要被遮蔽。
让我们从礼乐中,看到自己真的有一颗「活泼泼的心」。良心。

如果没有去看到「心」,那么,礼和乐,都只是交际手段,而已。


2020年10月28日 星期三

《論語.八佾》 #02 / 2020.10


三家者以雍徹。子曰:「『相維辟公,天子穆穆』,奚取於三家之堂?」


白話譯:
掌握魯國實權的三個家族在祭祖儀式結束時,唱著天子祭祖時所用的詩歌。孔子說:「歌詞中的『諸侯輔助,天子肅穆』,怎能唱於三家的廟堂?」


這在現代的政治環境中也常見。雙重標準!簡稱:雙標。

人性,如此;權力,如此。

某個角度講,沒有「這樣的表現」,就看不出什麼叫做「有權力」。

如果我做的都跟你一樣,那我還能如何表現出「我有權力」呢?

沒有權力時,要當聖人,並不太難;有了權力之後,要當一位較沒有雙標的平常人,也未必容易。

人性。

權力,真的是最大的人生考驗,如果生命對你而是指向某種德性價值與意義的完成。

有權力多爽?幹什麼談德性完成等等的八股。

歷史有時也公平。有權力而有好下場的,其實也真的不多。

話又說回來,權力為什麼會有這麼強大的改變人的力量?

因為,那是一個在你旁邊的人都是說你好話的世界! Wonderful!

人,真是寂寞!

孤獨中,只有平常的德性積累,是一種會與你共在的溫暖!

**
《论语.八佾》 02 / 2020.10
三家者以雍彻。子曰:「『相维辟公,天子穆穆』,奚取于三家之堂?」


白话译:
掌握鲁国实权的三个家族在祭祖仪式结束时,唱着天子祭祖时所用的诗歌。孔子说:「歌词中的『诸侯辅助,天子肃穆』,怎能唱于三家的庙堂?」


这在现代的政治环境中也常见。双重标准!简称:双标。

人性,如此;权力,如此。

某个角度讲,没有「这样的表现」,就看不出什么叫做「有权力」。

如果我做的都跟你一样,那我还能如何表现出「我有权力」呢?

没有权力时,要当圣人,并不太难;有了权力之后,要当一位较没有双目标平常人,也未必容易。

人性。

权力,真的是最大的人生考验,如果生命对你而是指向某种德性价值与意义的完成。

有权力多爽?干什么谈德性完成等等的八股。

历史有时也公平。有权力而有好下场的,其实也真的不多。

话又说回来,权力为什么会有这么强大的改变人的力量?

因为,那是一个在你旁边的人都是说你好话的世界! Wonderful!

人,真是寂寞!

孤独中,只有平常的德性积累,是一种会与你共在的温暖!


2020年10月26日 星期一

《論語.八佾》 #01 / 2020.10


孔子謂季氏:「八佾舞於庭,是可忍也,孰不可忍也?」

「孰可忍,孰不可忍」?這是我們常用的。

我們自己也常經歷這種感覺冒出來。

這次,孔子也有如是。

一般而言,
儒家,和其他的宗教或哲學派別相較,
在處理「情緒上」有較為不同的看法,
人不是要「沒有情緒」,而是要「如何發出正確的情緒」。

《中庸》:
莫見乎隱,莫顯乎微,故君子慎其獨也。 喜怒哀樂之未發,謂之中;發而皆中節,謂之和。

但,對我而言,「正確的發出情緒」,比「沒有情緒」,難得太多太多了。

正確的發出情緒,來自「慎獨」。這裡,先說一下。

來,
孔子很不爽的是什麼?

「八佾」,是給皇帝用的。

季氏是臣子,拿來用,還很大方的用,用到要給大家都看到。

季氏當然知道不對,但他就是要告訴你,他有一種稱之為「權力」的東東。

他知道你搞不好也會「讚同」,你甚至會用「更好的解釋」去說明他也可以用。

為什麼?因為,你想要分一口「權力」。

八佾舞於庭,其實是在挑逗你,挑逗你的權力欲。而且,他笑著說,看吧,你也會來的。

孔子為什麼對這樣的狀況,不爽值那麼高啊。

《章句》:
而季氏忍此矣,則雖弒父與君,亦何所憚而不為乎?

當一個人「光明正大」的假給你看時,那麼,有什麼是他不會去做的呢?…

或許,對儒家而言,人可以有貪瞋癡慢疑,但最好不要「假」。
人一假,德性的成熟就沒有下手處!

**
《论语.八佾》 01 / 2020.10
孔子谓季氏:「八佾舞于庭,是可忍也,孰不可忍也?」

「孰可忍,孰不可忍」?这是我们常用的。

我们自己也常经历这种感觉冒出来。

这次,孔子也有如是。

一般而言,
儒家,和其他的宗教或哲学派别相较,
在处理「情绪上」有较为不同的看法,
人不是要「没有情绪」,而是要「如何发出正确的情绪」。

《中庸》:
莫见乎隐,莫显乎微,故君子慎其独也。 喜怒哀乐之未发,谓之中;发而皆中节,谓之和。

但,对我而言,「正确的发出情绪」,比「没有情绪」,难得太多太多了。

正确的发出情绪,来自「慎独」。这里,先说一下。

来,
孔子很不爽的是什么?

「八佾」,是给皇帝用的。

季氏是臣子,拿来用,还很大方的用,用到要给大家都看到。

季氏当然知道不对,但他就是要告诉你,他有一种称之为「权力」的东东。

他知道你搞不好也会「赞同」,你甚至会用「更好的解释」去说明他也可以用。

为什么?因为,你想要分一口「权力」。

八佾舞于庭,其实是在挑逗你,挑逗你的权力欲。而且,他笑着说,看吧,你也会来的。

孔子为什么对这样的状况,不爽值那么高啊。

《章句》:
而季氏忍此矣,则虽弒父与君,亦何所惮而不为乎?

当一个人「光明正大」的假给你看时,那么,有什么是他不会去做的呢?…

或许,对儒家而言,人可以有贪瞋痴慢疑,但最好不要「假」。
人一假,德性的成熟就没有下手处!

2020年10月22日 星期四

《論語.為政》 #24 /2020.10


子曰:「非其鬼而祭之,諂也。見義不為,無勇也。」

白話文:
孔子說:「祭奠別人的先人,是諂媚;遇到符合道義的事不敢做,是懦夫。」

論語是對話體的文本,亦即,這是在「對話」的狀況下而被講出來的。

對話,一定有什麼事情當主題,然後繞著這主題,「對話內容」不斷的開展。

這句,應有什麼主題,然後這是中間的對話的句子。什麼主題,不知道。但,大概我們不會沒什麼主題就去忽然談到「非其鬼而祭之」。

不過,這個例子很有趣。

我們應不會跑去拜別人家的祖先吧!

如果你想形容「諂」這種人的行為,你要如何去描述呢?你會舉出什麼例子呢?

孔子舉的例子是,「跑去拜別人家的祖先」。

聖經箴言說:「人諂媚自己的朋友,就是在他腳前張網。」

**
《论语.为政》 24 /2020.10
子曰:「非其鬼而祭之,谄也。见义不为,无勇也。」

白话文:
孔子说:「祭奠别人的先人,是谄媚;遇到符合道义的事不敢做,是懦夫。」

论语是对话体的文本,亦即,这是在「对话」的状况下而被讲出来的。

对话,一定有什么事情当主题,然后绕着这主题,「对话内容」不断的开展。

这句,应有什么主题,然后这是中间的对话的句子。什么主题,不知道。但,大概我们不会没什么主题就去忽然谈到「非其鬼而祭之」。

不过,这个例子很有趣。

我们应不会跑去拜别人家的祖先吧!

如果你想形容「谄」这种人的行为,你要如何去描述呢?你会举出什么例子呢?

孔子举的例子是,「跑去拜别人家的祖先」。

圣经箴言说:「人谄媚自己的朋友,就是在他脚前张网。」

2020年10月21日 星期三

《論語.為政》 #23 /2020.10


子張問:「十世可知也?」子曰:「殷因於夏禮,所損益,可知也;周因於殷禮,所損益,可知也;其或繼周者,雖百世可知也。」

白話譯:
子張問:「十代以後的社會制度的模態可以知道嗎?」孔子說:「商朝繼承夏朝,而來改動,可以知道由此理解;周朝繼承商朝,改動了多少,也可以知道;以後的朝代繼承周朝,即使百代,同樣可以推測。」

這是歷史哲學。

歷史哲學就是去追問:
歷史為什麼是這麼演變的?這樣的演變有意義嗎?我們目前的狀況是最後的階段,或是說,我們仍是在歷史進程的「之中」。

如果我們是在歷史的進程之中,那麼,歷史所指向的最後的方向是什麼樣態?

我不想在此討論歷史哲學,這是一個專門領域,最出名的人就是黑格爾的歷史哲學。

如果你對中文書有興趣,那麼王夫之的《讀通鑑論》《宋論》,也是談大歷史變動這樣的古書。這本我非常有感。

近代的黃仁宇的書,也算是,《萬歷十五年》,是經典。
《槍炮、病菌與鋼鐵:人類社會的命運》, Jared Diamond,譯者: 王道還, 廖月娟。這本也很棒。

對理論論述有興趣的,《歷史哲學導論》,W.H.Walsh, 何兆武 張文杰。這本是經典書目之一。

你知道未來的歷史,會是如何走向嗎?
你知道,你現在所喊的那種,在未來仍是對的嗎?

對我而言,我更好奇的是,人為什麼會想去問「這樣的問題」。這是指向「未來的」思考。

人為什麼會指向未來的思考,那是因為人是「形而上的」。不是嗎?不然呢?所以,司馬遷這句很有名:
《史記.太史公自序》: 「究天人之際,通古今之變,成一家之言」。

天、人與古、今,本來就是絞在一起的。這是形而上的追問,這是人的「形而上衝動」。

孔子說,歷史的演進是由目前的狀況,在「理念指引之下」,一步一步的演變。

換言之,歷史的演變並不是那種:打掉重建,一步到位,建立什麼不會再變動的「美麗新世界」。

當歷史不會再變動,獨裁就會在理論上就會是合理的。


**
《论语.为政》 23 /2020.10
子张问:「十世可知也?」子曰:「殷因于夏礼,所损益,可知也;周因于殷礼,所损益,可知也;其或继周者,虽百世可知也。」

白话译:
子张问:「十代以后的社会制度的模态可以知道吗?」孔子说:「商朝继承夏朝,而来改动,可以知道由此理解;周朝继承商朝,改动了多少,也可以知道;以后的朝代继承周朝,即使百代,同样可以推测。」

这是历史哲学。

历史哲学就是去追问:
历史为什么是这么演变的?这样的演变有意义吗?我们目前的状况是最后的阶段,或是说,我们仍是在历史进程的「之中」。

如果我们是在历史的进程之中,那么,历史所指向的最后的方向是什么样态?

我不想在此讨论历史哲学,这是一个专门领域,最出名的人就是黑格尔的历史哲学。

如果你对中文书有兴趣,那么王夫之的《读通鉴论》《宋论》,也是谈大历史变动这样的古书。这本我非常有感。

近代的黄仁宇的书,也算是,《万历十五年》,是经典。
《枪炮、病菌与钢铁:人类社会的命运》, Jared Diamond,译者: 王道还, 廖月娟。这本也很棒。

对理论论述有兴趣的,《历史哲学导论》,W.H.Walsh, 何兆武 张文杰。这本是经典书目之一。

你知道未来的历史,会是如何走向吗?
你知道,你现在所喊的那种,在未来仍是对的吗?

对我而言,我更好奇的是,人为什么会想去问「这样的问题」。这是指向「未来的」思考。

人为什么会指向未来的思考,那是因为人是「形而上的」。不是吗?不然呢?所以,司马迁:
《史记.太史公自序》: 「究天人之际,通古今之变,成一家之言」。

天、人与古、今,本来就是绞在一起的。这是形而上的追问,这是人的「形而上冲动」。

孔子说,历史的演进是由目前的状况,在「理念指引之下」,一步一步的演变。

换言之,历史的演变并不是那种:打掉重建,一步到位,建立什么不会再变动的「美丽新世界」。

当历史不会再变动,独裁就会在理论上就会是合理的。


2020年10月20日 星期二

《論語.為政》 #22 /2020.10


子曰:「人而無信,不知其可也。大車無輗,小車無軏,其何以行之哉?」

白話譯:
孔子說:「人如果不講信用,不知能幹什麽?就象大車沒有車軸,小車沒有車軸,怎麽能啟動?」


你知道什麼是「倫理學」嗎?

這句,很有那種味道。

來,借此,或許你就可以理解哲學領域中的「倫理學」是怎麼一回事?

人為什麼不可以說謊?

普世價值,神的要求,良心的聲音、天道的示現…

你可以有很多「形上學」式的語言和說法,如上。

但,如果你是「想用人類的邏輯理性」去說明,人類「應該」要做的行為,例如不說謊,
那麼,這樣的推理式的學術論述,就是倫理學。

論語,不是倫理學。但,人,往往也都有試著用某種理性的推理來說明某種「應該行為」的一種衝動,
這裡是一例。

為什麼講信用呢?

人,其實可以去懷疑很多「應該的」東東,就像這樣。然後,就會展開一段自我思考和自我追求,的一段「看到自己」的歷程。

孔子的答案,不重要。

我可以有更好的比喻,例如:沒有手機,就不能打電動。

重點是,當我們開始懷疑許多「應該」的時候,
那往往是我們開始「追尋自我」的一種表現形式。

倫理學的第一大問:人為什麼要活著?

**
《论语.为政》 22 /2020.10
子曰:「人而无信,不知其可也。大车无輗,小车无軏,其何以行之哉?」

白话译:
孔子说:「人如果不讲信用,不知能干什么?就象大车没有车轴,小车没有车轴,怎么能启动?」


你知道什么是「伦理学」吗?

这句,很有那种味道。

来,借此,或许你就可以理解哲学领域中的「伦理学」是怎么一回事?

人为什么不可以说谎?

普世价值,神的要求,良心的声音、天道的示现…

你可以有很多「形上学」式的语言和说法,如上。

但,如果你是「想用人类的逻辑理性」去说明,人类「应该」要做的行为,例如不说谎,
那么,这样的推理式的学术论述,就是伦理学。

论语,不是伦理学。但,人,往往也都有试着用某种理性的推理来说明某种「应该行为」的一种冲动,
这里是一例。

为什么讲信用呢?

人,其实可以去怀疑很多「应该的」东东,就像这样。然后,就会展开一段自我思考和自我追求,的一段「看到自己」的历程。

孔子的答案,不重要。

我可以有更好的比喻,例如:没有手机,就不能打电动。

重点是,当我们开始怀疑许多「应该」的时候,
那往往是我们开始「追寻自我」的一种表现形式。

伦理学的第一大问:人为什么要活着?

2020年10月19日 星期一

《論語.為政》 #21 /2020.10


或謂孔子曰:「子奚不為政?」子曰:「《書》云:『孝乎惟孝、友于兄弟,施於有政。』是亦為政,奚其為為政?」

白話譯:
有人問孔子:「先生為何不從政?」孔子說:「孝啊,就是孝順父母、兄弟友愛,以這種品德來實踐生命德性,這就是參政,難道衹有做官才算從政?」

這句,很簡單,大家都看得懂。

人生,活著的目的是什麼?
想清楚了,政治才有被思考的方向,
政治制度,才有被創建的方向。

人活著,目的是什麼?

對儒家而言,活著最重要的目的,是人讓本有的德性可以長出來,可以被實踐出來。

長出來,實踐出來,這就和現實世界的物質環境有關。
有好的物質環境,以及物質環境的政理制度,人,理論上更容易長出、實踐出德性。

所以,衣食足而後知禮義。

所以,在政治制理上強調制禮作樂。重視文化教育。
這一切,都是著眼在更好地可以讓人的德性的成長。

但,終歸到底,德性的成長來自「個體生命的自我超越」。
自我,這兩個字你要看清楚。
外在的所有東東,外在的美好口號,
都沒有什麼必然的保證:你的德性會成長。

甚至,喊多了,你一定會把責任丟給別人。一定的!

對儒家而言,「孝乎惟孝、友于兄弟」,是自己去超越自己的下手處。
下手處是指,不管什麼狀況,你都可以自己去做的。
這也是只有「自己」才能做的事!

**
《论语.为政》 21 /2020.10
或谓孔子曰:「子奚不为政?」子曰:「《书》云:『孝乎惟孝、友于兄弟,施于有政。』是亦为政,奚其为为政?」

白话译:
有人问孔子:「先生为何不从政?」孔子说:「孝啊,就是孝顺父母、兄弟友爱,以这种品德来实践生命德性,这就是参政,难道只有做官才算从政?」

这句,很简单,大家都看得懂。

人生,活着的目的是什么?
想清楚了,政治才有被思考的方向,
政治制度,才有被创建的方向。

人活着,目的是什么?

对儒家而言,活着最重要的目的,是人让本有的德性可以长出来,可以被实践出来。

长出来,实践出来,这就和现实世界的物质环境有关。
有好的物质环境,以及物质环境的政理制度,人,理论上更容易长出、实践出德性。

所以,衣食足而后知礼义。

所以,在政治制理上强调制礼作乐。重视文化教育。
这一切,都是着眼在更好地可以让人的德性的成长。

但,终归到底,德性的成长来自「个体生命的自我超越」。
自我,这两个字你要看清楚。
外在的所有东东,外在的美好口号,
都没有什么必然的保证:你的德性会成长。

甚至,喊多了,你一定会把责任丢给别人。一定的!

对儒家而言,「孝乎惟孝、友于兄弟」,是自己去超越自己的下手处。
下手处是指,不管什么状况,你都可以自己去做的。
这也是只有「自己」才能做的事!


2020年10月15日 星期四

《論語.為政》 #20 /2020.10


季康子問:「使民敬、忠以勸,如之何?」子曰:「臨之以莊則敬,孝慈則忠,舉善而教不能,則勸。」

這是少數論語很明顯討論「行法」的篇章。

行法,就是「如何去做」所以可以達到你的目標。

目標:使民敬。
方法(行法):臨之以莊。

目標:忠。
方法(行法):教慈。

目標:勸。
方法(行法):舉善而教不能。

如果你再注意一下,我用「方法」這字眼外,旁另外又加上行法這兩字。

方法和行法,有什麼差別?

方法,是向外要求;行法,是向內自己要求。

要讓他人的生命品質可以有敬、忠、勸這種質性,那麼,應是方法或是行法呢?

換言之,要讓他人有變化,是去要求他人呢,或是自己先去改變?

向外:法家;向內,儒家。

如果你愛看古典經典,佛學,神學,那麼,大部分的回應也都是「向內」。

為什麼?

如果你的生命長不出那種質性,別人為什麼長得出來呢?

《章句》:
張敬夫曰:「此皆在我所當為,非為欲使民敬忠以勸而為之也。然能如是,則其應蓋有不期然而然者矣。」

不期然而然。這真的是屬於「人性」的真理啊。


**
《论语.为政》 20 /2020.10
季康子问:「使民敬、忠以劝,如之何?」子曰:「临之以庄则敬,孝慈则忠,举善而教不能,则劝。」

这是少数论语很明显讨论「行法」的篇章。

行法,就是「如何去做」所以可以达到你的目标。

目标:使民敬。
方法(行法):临之以庄。

目标:忠。
方法(行法):教慈。

目标:劝。
方法(行法):举善而教不能。

如果你再注意一下,我用「方法」这字眼外,旁另外又加上行法这两字。

方法和行法,有什么差别?

方法,是向外要求;行法,是向内自己要求。

要让他人的生命质量可以有敬、忠、劝这种质性,那么,应是方法或是行法呢?

换言之,要让他人有变化,是去要求他人呢,或是自己先去改变?

向外:法家;向内,儒家。

如果你爱看古典经典,佛学,神学,那么,大部分的回应也都是「向内」。

为什么?

如果你的生命长不出那种质性,别人为什么长得出来呢?

《章句》:
张敬夫曰:「此皆在我所当为,非为欲使民敬忠以劝而为之也。然能如是,则其应盖有不期然而然者矣。」


不期然而然。这真的是属于「人性」的真理啊。

2020年10月14日 星期三

《論語.為政》 #19 /2020.10


哀公問曰:「何為則民服?」孔子對曰:「舉直錯諸枉,則民服;舉枉錯諸直,則民不服。」

白話譯:
哀公問:「怎樣使人心服?」孔子說:「把有能力有德性的人提拔上來,把沒能力沒德性的壓下去,則人心服;相反的,則人心不服。」

有在職場工作的人,大概就感受很深。

來,第一要注意的事,是「民服」,這是指「服氣」。

就管理面而言,
有什麼事可以讓人服氣,注意,是指「服氣」,而不是你唱出了什麼大道理。

人啦!!如何看人。你有什麼本事去「看人」?

能不能讓有能力有德性的人出頭。這就是答案。真是「精準的答案」。

難。很難做到。

喊口號,大家都會,一個唱的比一個好,大聲。
真正的能力和德性,你未必看得出來;更何論「舉直錯諸枉」。
即使你看得出來,你也未必想去用。即使你想去用,別人也不一定讓你用。

倒過來問,你憑什麼可以讓他人服氣,所以有能力的人願意讓你用。

還記得那句嗎?子曰:「為政以德,譬如北辰,居其所而眾星共之。」

來,如果你要吸引「沒有能力的人」,那你要用「你的高強能力」去吸引他們。

如果你要去吸引「很有能力的人」,那麼你要用你的肚量以及德性去吸引他們。

沒有肚量和德性,「舉直錯諸枉,舉枉錯諸直」是做不出來的。那和能力無關,那是肚量和德性的效果。


**
《论语.为政》 19 /2020.10
哀公问曰:「何为则民服?」孔子对曰:「举直错诸枉,则民服;举枉错诸直,则民不服。」

白话译:
哀公问:「怎样使人心服?」孔子说:「把有能力有德性的人提拔上来,把没能力没德性的压下去,则人心服;相反的,则人心不服。」

有在职场工作的人,大概就感受很深。

来,第一要注意的事,是「民服」,这是指「服气」。

就管理面而言,
有什么事可以让人服气,注意,是指「服气」,而不是你唱出了什么大道理。

人啦!!如何看人。你有什么本事去「看人」?

能不能让有能力有德性的人出头。这就是答案。真是「精准的答案」。

难。很难做到。

喊口号,大家都会,一个唱的比一个好,大声。
真正的能力和德性,你未必看得出来;更何论「举直错诸枉」。
即使你看得出来,你也未必想去用。即使你想去用,别人也不一定让你用。

倒过来问,你凭什么可以让他人服气,所以有能力的人愿意让你用。

还记得那句吗?子曰:「为政以德,譬如北辰,居其所而众星共之。」

来,如果你要吸引「没有能力的人」,那你要用「你的高强能力」去吸引他们。

如果你要去吸引「很有能力的人」,那么你要用你的肚量以及德性去吸引他们。

没有肚量和德性,「举直错诸枉,举枉错诸直」是做不出来的。那和能力无关,那是肚量和德性的效果。



2020年10月13日 星期二

《論語.為政》 #18 /2020.10


子張學干祿。子曰:「多聞闕疑,慎言其餘,則寡尤;多見闕殆,慎行其餘,則寡悔。言寡尤,行寡悔,祿在其中矣。」

白話譯:
子張學做官,孔子說:「多聽,不要說沒把握的話,即使有把握,說話也要謹慎,就能減少錯誤;多看,不要做沒把握的事,即使有把握,行動也要謹慎,則能減少後悔。說話錯少,行動悔少,就能當好官了。」

干祿,就是去當官。

如果我們再擴大一點的解釋,在這個「人間世」,
如果你想要在某種組織中是往上爬的,是能帶出部下的,
那麼,你要有「什麼樣的人的品質」,所以,才容易達到這目標?

首先,先注意,這裡並沒有提到「聰明才智」!

聰明才智,這不是不重要,但為什麼大部分的古典經典,很少提聰明才智之類的特色呢?

佛經沒有,聖經沒有…

來先看論語,
一、多聞闕疑,慎言其餘,則寡尤;
二、多見闕殆,慎行其餘,則寡悔。

這二種人的「特質」,即寡尤與悔,並不容易。
這不是聰明才智,這是某種「生命中的自我約束」,亦即,是一種類似德性的行為。

顯然,自我約束,比顯露聰明才智,重要。

為什麼?

懂得「約束自己」,是奠基在一般聰明才智之上而更有檔次的「聰明才智」。

倒過來,從修行的角度而言,亦即就行法而論,
我們就可以用「約束自己」這樣的行為方式和實踐,
來誘發與成長我們生命中的聰明才智。

想要聰明才智嗎?
或著你覺得自己不是很聰明的人嗎?

行法,就是去改變既有自己的方法,讓自己往上變化。

來,
一、多聞闕疑,慎言其餘,則寡尤;
二、多見闕殆,慎行其餘,則寡悔。

何不練習看看?這是孔子給的行法。

注意,這是行法,
去練習這二種人的特色,不是要你成為拿好人卡的人;
而是在這過程中,
你會有突破「既有自己」的一種成長和變化,你的聰明才智會長的更好!

**
《论语.为政》 18 /2020.10
子张学干禄。子曰:「多闻阙疑,慎言其余,则寡尤;多见阙殆,慎行其余,则寡悔。言寡尤,行寡悔,禄在其中矣。」

白话译:
子张学做官,孔子说:「多听,不要说没把握的话,即使有把握,说话也要谨慎,就能减少错误;多看,不要做没把握的事,即使有把握,行动也要谨慎,则能减少后悔。说话错少,行动悔少,就能当好官了。」

干禄,就是去当官。

如果我们再扩大一点的解释,在这个「人间世」,
如果你想要在某种组织中是往上爬的,是能带出部下的,
那么,你要有「什么样的人的质量」,所以,才容易达到这目标?

首先,先注意,这里并没有提到「聪明才智」!

聪明才智,这不是不重要,但为什么大部分的古典经典,很少提聪明才智之类的特色呢?

佛经没有,圣经没有…

来先看论语,
一、多闻阙疑,慎言其余,则寡尤;
二、多见阙殆,慎行其余,则寡悔。

这二种人的「特质」,即寡尤与悔,并不容易。
这不是聪明才智,这是某种「生命中的自我约束」,亦即,是一种类似德性的行为。

显然,自我约束,比显露聪明才智,重要。

为什么?

懂得「约束自己」,是奠基在一般聪明才智之上而更有档次的「聪明才智」。

倒过来,从修行的角度而言,亦即就行法而论,
我们就可以用「约束自己」这样的行为方式和实践,
来诱发与成长我们生命中的聪明才智。

想要聪明才智吗?
或着你觉得自己不是很聪明的人吗?

行法,就是去改变既有自己的方法,让自己往上变化。

来,
一、多闻阙疑,慎言其余,则寡尤;
二、多见阙殆,慎行其余,则寡悔。

何不练习看看?这是孔子给的行法。

注意,这是行法,
去练习这二种人的特色,不是要你成为拿好人卡的人;
而是在这过程中,
你会有突破「既有自己」的一种成长和变化,你的聪明才智会长的更好!

《論語.為政》 #17 /2020.10


子曰:「由!誨女知之乎?知之為知之,不知為不知,是知也。」

這句,很有名。
大概,你聴到不知多少次了?

但,有沒有那一次,
你在這世界做什麼事的時候,
「祂」,我指這句話,
從你心中冒了出來,
告訴你:知之為知之,不知為不知;
然後要你重新去思考,
你的行為「應該」是要如何的行為?

即使聽到了,為什麼要去尊守「祂」呢?

去做了?和不去做了?什麼差別嗎?

其實,不去做,並不犯法;
有時,不去做,也不會對別人產生什麼傷害;
往往,不去做,這世界也是如此平順的過了下去。

那為什麼要做?

有時,做了給自己更多麻煩?

所以,為什麼要做。

做了,是修行,是德性的實踐。

德性的實踐,是一種「方法」,正如同去練「騎腳踏車」一樣,是一種方法;
這種方法會改變你生命的既有狀態,將生命的視野拉到更高的視角;
你的生命會更向上的成為更有能力的生命。
正如同會騎腳踏車之後,你的世界一定變的更寬廣;你的行動能力,變得更好。



《论语.为政》 17 /2020.10
子曰:「由!诲女知之乎?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。」

这句,很有名。
大概,你聴到不知多少次了?

但,有没有那一次,
你在这世界做什么事的时候,
「祂」,我指这句话,
从你心中冒了出来,
告诉你: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;
然后要你重新去思考,
你的行为「应该」是要如何的行为?

即使听到了,为什么要去尊守「祂」呢?

去做了?和不去做了?什么差别吗?

其实,不去做,并不犯法;
有时,不去做,也不会对别人产生什么伤害;
往往,不去做,这世界也是如此平顺的过了下去。

那为什么要做?

有时,做了给自己更多麻烦?

所以,为什么要做。

做了,是修行,是德性的实践。

德性的实践,是一种「方法」,正如同去练「骑脚踏车」一样,是一种方法;
这种方法会改变你生命的既有状态,将生命的视野拉到更高的视角;
你的生命会更向上的成为更有能力的生命。
正如同会骑脚踏车之后,你的世界一定变的更宽广;你的行动能力,变得更好。


2020年10月8日 星期四

《論語.為政》 #16 /2020.10


子曰:「攻乎異端,斯害也已!」

白話譯:
孔子說:「專注於異端邪說中,是不好的。」

這句,不好說。

字義看起來,好像只能相信「一種」什麼東東,
在這被認同的「一種」之外,就不應去碰它們。

但我們可以從古人處看到有不同的解法。

《章句》:攻,專治也。

《注疏》:
正義曰:此章禁人雜學。

用讀書的經驗而言,
讀到了某一階段,往往需要「專心於某一面向」,
這時才能有更好的深入理解。

這是「由博反約」,
《孟子.離婁下》:「博學而詳說之,將以反說約也。」

這是讀書,或是追求學問,其實,追求任何「專業」,都會有的一種過程。

但我們的心,往往喜歡熱鬧,外馳。要把心「靜下來」,是需要有某種自覺和花力氣的。

當「反約」的點到了,你要有勇氣「斷捨離」其他的。

**
《论语.为政》 16 /2020.10
子曰:「攻乎异端,斯害也已!」

白话译:
孔子说:「专注于异端邪说中,是不好的。」

这句,不好说。

字义看起来,好像只能相信「一种」什么东东,
在这被认同的「一种」之外,就不应去碰它们。

但我们可以从古人处看到有不同的解法。

《章句》:攻,专治也。

《注疏》:
正义曰:此章禁人杂学。

用读书的经验而言,
读到了某一阶段,往往需要「专心于某一面向」,
这时才能有更好的深入理解。

这是「由博反约」,
《孟子.离娄下》:「博学而详说之,将以反说约也。」

这是读书,或是追求学问,其实,追求任何「专业」,都会有的一种过程。

但我们的心,往往喜欢热闹,外驰。要把心「静下来」,是需要有某种自觉和花力气的。

当「反约」的点到了,你要有勇气「断舍离」其他的。



2020年10月7日 星期三

《論語.為政》 #15 /2020.10


子曰:「學而不思則罔,思而不學則殆。」

白話譯:
孔子說:「讀書但不思考,越學越糊塗;思考卻不讀書,越想越頭痛。」

這是讀書的方法。

是這樣沒錯。你的讀書經驗是不是這樣呢?

對我而言,這彷彿天經地義的就要如此;
從我有印象我開始會想去讀書,最重要的樂趣就是去「藉由讀書而去思考」。

這不是和「藉由餓了而去吃飯」一樣的理所當然嗎?

直到我教書,才「親眼看到」,這並不是理所當然。「不會讀書的人」,學生,其實是比較多多多的。

我被驚震地去想:為什麼這樣?有人餓了但卻不知去吃飯嗎?

來,這句有二部分:
一、 學而不思;
二、 思而不學。

第一部分是基礎。亦即,「學」在「思」的前面。

先由學,由學的過程去讓生命產生「思」這個動作。
你會思了?
如何讓思得以更棒的完成,去「學」。

所以,我思考的核心在於:為什麼都讀了書了卻不會「思」呢?

這是國民義務教育時代,人人都讀書;但,會有「思考」這種動作的人,不多。

來,什麼是思考?
就是感覺到有什麼「差異」、「不一樣」、「不同」,於是我們被迫地去追問:為什麼有差異?

「被迫地去追問」就是思考;而思考的目的是去「說明差異如何而來」。

所以,在你心中有一些「差異」的存在,是「去思考」的前題!

讀書,如果沒有在讀書的過程,在心中形成「差異」、「不同」、「不一樣」,你根本就不會去思考。

思考是「『被迫地』去追問」,被「差異」逼迫。

書,讀多了,就自然會產生差異。
即使同一主題,二位作者,寫法也會不同,你的閱讀感也會不同。
差異,形成了;於是,思考就有了「可能性」。

多讀書,多讀書,多讀書。我一定跟同學說。

沒有大量讀書而形成差異,就一定不會「思考」。這是邏輯上的必然。

我們這時代,奇怪的是,愈是不讀書的人,愈愛高喊「獨立思考」。
但不讀書,肚子沒有貨色,你要怎麼去思考呢?
沒有東西吃,你要怎麼吃呢?

同學,不要再適材揚性了,要「讀書」;揚到天荒地老,你也不會「思考」。
除非你在適材揚性的過程中揚出了「差異」,
但,那是天大的難,因為,適材揚性是為了追求「與自己同一」,而不是去形成「心中的差異」。

同一,不會讓你去思考;差異,才會讓你去思考!

同學,多讀書。多讀書。多讀書……
如果適材揚性是可以讓你思考的方法,那麼進台大醫學院的就應是你了。

**
《论语.为政》 15 /2020.10
子曰:「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。」

白话译:
孔子说:「读书但不思考,越学越胡涂;思考却不读书,越想越头痛。」

这是读书的方法。

是这样没错。你的读书经验是不是这样呢?

对我而言,这彷佛天经地义的就要如此;
从我有印象我开始会想去读书,最重要的乐趣就是去「藉由读书而去思考」。

这不是和「藉由饿了而去吃饭」一样的理所当然吗?

直到我教书,才「亲眼看到」,这并不是理所当然。「不会读书的人」,学生,其实是比较多多多的。

我被惊震地去想:为什么这样?有人饿了但却不知去吃饭吗?

来,这句有二部分:
一、 学而不思;
二、 思而不学。

第一部分是基础。亦即,「学」在「思」的前面。

先由学,由学的过程去让生命产生「思」这个动作。
你会思了?
如何让思得以更棒的完成,去「学」。

所以,我思考的核心在于:为什么都读了书了却不会「思」呢?

这是国民义务教育时代,人人都读书;但,会有「思考」这种动作的人,不多。

来,什么是思考?
就是感觉到有什么「差异」、「不一样」、「不同」,于是我们被迫地去追问:为什么有差异?

「被迫地去追问」就是思考;而思考的目的是去「说明差异如何而来」。

所以,在你心中有一些「差异」的存在,是「去思考」的前题!

读书,如果没有在读书的过程,在心中形成「差异」、「不同」、「不一样」,你根本就不会去思考。

思考是「『被迫地』去追问」,被「差异」逼迫。

书,读多了,就自然会产生差异。
即使同一主题,二位作者,写法也会不同,你的阅读感也会不同。
差异,形成了;于是,思考就有了「可能性」。

多读书,多读书,多读书。我一定跟同学说。

没有大量读书而形成差异,就一定不会「思考」。这是逻辑上的必然。

我们这时代,奇怪的是,愈是不读书的人,愈爱高喊「独立思考」。
但不读书,肚子没有货色,你要怎么去思考呢?
没有东西吃,你要怎么吃呢?

同学,不要再适材扬性了,要「读书」;扬到天荒地老,你也不会「思考」。
除非你在适材扬性的过程中扬出了「差异」,
但,那是天大的难,因为,适材扬性是为了追求「与自己同一」,而不是去形成「心中的差异」。

同一,不会让你去思考;差异,才会让你去思考!

同学,多读书。多读书。多读书……
如果适材扬性是可以让你思考的方法,那么进台大医学院的就应是你了。


2020年10月6日 星期二

《論語.為政》 #14 /2020.10


子曰:「君子周而不比,小人比而不周。」

白話譯:
子說:「君子能和群衆相處但卻不拉幫結派,小人拉幫結派卻不能安好地和群衆合平相處。」

這句,和現代性中的結黨、運動、群聚的生活形態不太相同。

論德性,是自己的事,和群眾無關!

相反的,就喜歡向內看自己的人而言,
群眾的掌聲有時是最大的誘惑。

對自己生命的德性是一些感受性的人而言,
「周」是必然的,
亦即,和群眾能有一種周偏式的和睦相處格局,是必然的;
因為,那是德性必然有的「效果」。

這是不用拉幫結派下就「必然」會有的效果,所以是德性功力的試驗石。

拉幫結派,運用某種理念理想,而來的掌聲和群眾,可以和千種萬種理由有關,
就是和德性無關。

這句,給修行人,給對德性有想像力的人,讀的。
不用怕,
如果你對群眾行為不一定有喜好,不管那理由多好,
不用認為你是怪怪的,
孔子很早以前就跟你說了。

**
《论语.为政》 14 /2020.10
子曰:「君子周而不比,小人比而不周。」

白话译:
子说:「君子能和群众相处但却不拉帮结派,小人拉帮结派却不能安好地和群众合平相处。」

这句,和现代性中的结党、运动、群聚的生活形态不太相同。

论德性,是自己的事,和群众无关!

相反的,就喜欢向内看自己的人而言,
群众的掌声有时是最大的诱惑。

对自己生命的德性是一些感受性的人而言,
「周」是必然的,
亦即,和群众能有一种周偏式的和睦相处格局,是必然的;
因为,那是德性必然有的「效果」。

这是不用拉帮结派下就「必然」会有的效果,所以是德性功力的试验石。

拉帮结派,运用某种理念理想,而来的掌声和群众,可以和千种万种理由有关,
就是和德性无关。

这句,给修行人,给对德性有想象力的人,读的。
不用怕,
如果你对群众行为不一定有喜好,不管那理由多好,
不用认为你是怪怪的,
孔子很早以前就跟你说了。

2020年10月5日 星期一

《論語.為政》 #13 /2020.10


子貢問君子。子曰:「先行其言,而後從之。」

白話譯:
子貢問君子,孔子說:「先將要說的做出來,然後再說出來。」

這句,我不太能理解。
就人在世間的生活而言,這幾乎是不可能的。
雖然,如果能做得到,並不是壞事。

論語,是對話體,
對話,往往有對象,以及特定的「事件」,
於是對話的內容才發生。
有些對話的發生狀況是較為特別的,
而對話的內容也往往要有這種「背景」才能更明白。

這句就是。

《章句》:
范氏曰:「子貢之患,非言之艱而行之艱,故告之以此。」

這是對子貢而來的話,有針對性的。

子貢愛說不愛去做…,孔子於是如是說。

**
《论语.为政》 13 /2020.10
子贡问君子。子曰:「先行其言,而后从之。」

白话译:
子贡问君子,孔子说:「先将要说的做出来,然后再说出来。」

这句,我不太能理解。
就人在世间的生活而言,这几乎是不可能的。
虽然,如果能做得到,并不是坏事。

论语,是对话体,
对话,往往有对象,以及特定的「事件」,
于是对话的内容才发生。
有些对话的发生状况是较为特别的,
而对话的内容也往往要有这种「背景」才能更明白。

这句就是。

《章句》:
范氏曰:「子贡之患,非言之艰而行之艰,故告之以此。」

这是对子贡而来的话,有针对性的。

子贡爱说不爱去做…,孔子于是如是说。

《論語.為政》 #12 /2020.10


子曰:「君子不器。」

這句,難。
難在於「不器」是什麼意思?

對現代人而言,對「不器」想像,是和古人有同、有不同的。

我們可能很人文式的認為,
人要博通,要通識,要能跨域,
所以,要「不器」。

這和魏晉古人的想法是同的。《注疏》:
包曰:「器者各周其用,至於君子,無所不施。」

君子太強了,什麼專業領域都可以插上一手。

但宋代古人就不這麼認為。《章句》:
器者,各適其用而不能相通。成德之士,體無不具,故用無不周,非特為一才一藝而已。

君子是「在德性上」有彰顯的人,所以是「成德之士」。這裡,重點是指向德性的發露。

這也就是說,德性是人人都具有的,是人人都可以顯現出來的;
和人的「專業」無關。

想要聽良心的聲音,人人就聽得到。這和專業無關。

所以,宋代理學,才能提出「人人皆可以成聖」,這樣的說法。

古人可能比你更「進步」啊。不是嗎?人人啊。

**
《论语.为政》 12 /2020.10
子曰:「君子不器。」

这句,难。
难在于「不器」是什么意思?

对现代人而言,对「不器」想象,是和古人有同、有不同的。

我们可能很人文式的认为,
人要博通,要通识,要能跨域,
所以,要「不器」。

这和魏晋古人的想法是同的。《注疏》:
包曰:「器者各周其用,至于君子,无所不施。」

君子太强了,什么专业领域都可以插上一手。

但宋代古人就不这么认为。《章句》:
器者,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。成德之士,体无不具,故用无不周,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。

君子是「在德性上」有彰显的人,所以是「成德之士」。这里,重点是指向德性的发露。

这也就是说,德性是人人都具有的,是人人都可以显现出来的;
和人的「专业」无关。

想要听良心的声音,人人就听得到。这和专业无关。

所以,宋代理学,才能提出「人人皆可以成圣」,这样的说法。

古人可能比你更「进步」啊。不是吗?人人啊。

2020年10月1日 星期四

《論語.為政》 #11 /2020.10


子曰:「溫故而知新,可以為師矣。」

溫故而知新,是一種「現象」,
孔子說,如果你感受到了人身上的這種現象,那你也就可以教人了。

這有趣了。

首先可以肯定的是,「溫故而知新」並不是每個人都簡簡單單會發生的現象,
不容易的有,
所以,孔子重視,特別提了出來。

第二,這種現象的「特質」很有意思,孔子用「為師」來代表這種現象的作用。

我們倒過來談。

老師對學生的作用是什麼?教一些「新東東」給學生。
這裡,新的東東是很重要的。
如果老師只是不斷的把你知道的再講一次給你,你會煩的。
你會想從老師身上聽到「你以前不知道的東東」。

於是,這就和「溫故而知新」而有某種語義上的連繫了。「新」。

於是我們的問題是,「溫故」真的可以有「新的東東」出來嗎?

注意,溫故是會有「新的東東」跑出來;而不是僅僅的再加強「已有已知」的東東。

你有這種經驗嗎?有的。我有。很多人有。你有嗎?

你如果有類似的感受,那你能不能清楚的知道你從溫故中「冒出了」什麼新的東東呢?

如果你有意識到,清楚的意識到,那你就可以自己是自己的老師。

如何可能是從「舊的」東東裡長出「新的」東東;
溫故而知新,是真的,我可以用詮釋現象學的「視域」理論來說明,但更重的是,你要有「那種經驗」。

人的「生命中的主動性」的經驗。來自「自己的」主動性!

一本你覺得好的書,真的,再去讀一遍,你會發現你讀到「以前讀不到」的東東跑了出來。

如果,你自己的生命中,你自己的已有中,就可以有「新的東東」可以跑出來,
那即,你有主動性知識增長的能力,在舊的基礎之上,
於是,你真的才有能力和勇氣去思考,去批判。

這和「德性」的呈現是不是類似呢?
德性從來不是「新的」東東表現出來,而是把人的「本性」呈現出來。

你有這種讀書經驗嗎?如果沒有,那你不管有多少美好的句子從你口中冒出來,都只是別人的小跟班。

**
《论语.为政》 11 /2020.10
子曰:「温故而知新,可以为师矣。」

温故而知新,是一种「现象」,
孔子说,如果你感受到了人身上的这种现象,那你也就可以教人了。

这有趣了。

首先可以肯定的是,「温故而知新」并不是每个人都简简单单会发生的现象,
不容易的有,
所以,孔子重视,特别提了出来。

第二,这种现象的「特质」很有意思,孔子用「为师」来代表这种现象的作用。

我们倒过来谈。

老师对学生的作用是什么?教一些「新东东」给学生。
这里,新的东东是很重要的。
如果老师只是不断的把你知道的再讲一次给你,你会烦的。
你会想从老师身上听到「你以前不知道的东东」。

于是,这就和「温故而知新」而有某种语义上的连系了。「新」。

于是我们的问题是,「温故」真的可以有「新的东东」出来吗?

注意,温故是会有「新的东东」跑出来;而不是仅仅的再加强「已有已知」的东东。

你有这种经验吗?有的。我有。很多人有。你有吗?

你如果有类似的感受,那你能不能清楚的知道你从温故中「冒出了」什么新的东东呢?

如果你有意识到,清楚的意识到,那你就可以自己是自己的老师。

如何可能是从「旧的」东东里长出「新的」东东;
温故而知新,是真的,我可以用诠释现象学的「视域」理论来说明,但更重的是,你要有「那种经验」。

人的「生命中的主动性」的经验。来自「自己的」主动性!

一本你觉得好的书,真的,再去读一遍,你会发现你读到「以前读不到」的东东跑了出来。

如果,你自己的生命中,你自己的已有中,就可以有「新的东东」可以跑出来,
那即,你有主动性知识增长的能力,在旧的基础之上,
于是,你真的才有能力和勇气去思考,去批判。

这和「德性」的呈现是不是类似呢?
德性从来不是「新的」东东表现出来,而是把人的「本性」呈现出来。

你有这种读书经验吗?如果没有,那你不管有多少美好的句子从你口中冒出来,都只是别人的小跟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