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教學總網站

2020年10月7日 星期三

《論語.為政》 #15 /2020.10


子曰:「學而不思則罔,思而不學則殆。」

白話譯:
孔子說:「讀書但不思考,越學越糊塗;思考卻不讀書,越想越頭痛。」

這是讀書的方法。

是這樣沒錯。你的讀書經驗是不是這樣呢?

對我而言,這彷彿天經地義的就要如此;
從我有印象我開始會想去讀書,最重要的樂趣就是去「藉由讀書而去思考」。

這不是和「藉由餓了而去吃飯」一樣的理所當然嗎?

直到我教書,才「親眼看到」,這並不是理所當然。「不會讀書的人」,學生,其實是比較多多多的。

我被驚震地去想:為什麼這樣?有人餓了但卻不知去吃飯嗎?

來,這句有二部分:
一、 學而不思;
二、 思而不學。

第一部分是基礎。亦即,「學」在「思」的前面。

先由學,由學的過程去讓生命產生「思」這個動作。
你會思了?
如何讓思得以更棒的完成,去「學」。

所以,我思考的核心在於:為什麼都讀了書了卻不會「思」呢?

這是國民義務教育時代,人人都讀書;但,會有「思考」這種動作的人,不多。

來,什麼是思考?
就是感覺到有什麼「差異」、「不一樣」、「不同」,於是我們被迫地去追問:為什麼有差異?

「被迫地去追問」就是思考;而思考的目的是去「說明差異如何而來」。

所以,在你心中有一些「差異」的存在,是「去思考」的前題!

讀書,如果沒有在讀書的過程,在心中形成「差異」、「不同」、「不一樣」,你根本就不會去思考。

思考是「『被迫地』去追問」,被「差異」逼迫。

書,讀多了,就自然會產生差異。
即使同一主題,二位作者,寫法也會不同,你的閱讀感也會不同。
差異,形成了;於是,思考就有了「可能性」。

多讀書,多讀書,多讀書。我一定跟同學說。

沒有大量讀書而形成差異,就一定不會「思考」。這是邏輯上的必然。

我們這時代,奇怪的是,愈是不讀書的人,愈愛高喊「獨立思考」。
但不讀書,肚子沒有貨色,你要怎麼去思考呢?
沒有東西吃,你要怎麼吃呢?

同學,不要再適材揚性了,要「讀書」;揚到天荒地老,你也不會「思考」。
除非你在適材揚性的過程中揚出了「差異」,
但,那是天大的難,因為,適材揚性是為了追求「與自己同一」,而不是去形成「心中的差異」。

同一,不會讓你去思考;差異,才會讓你去思考!

同學,多讀書。多讀書。多讀書……
如果適材揚性是可以讓你思考的方法,那麼進台大醫學院的就應是你了。

**
《论语.为政》 15 /2020.10
子曰:「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。」

白话译:
孔子说:「读书但不思考,越学越胡涂;思考却不读书,越想越头痛。」

这是读书的方法。

是这样没错。你的读书经验是不是这样呢?

对我而言,这彷佛天经地义的就要如此;
从我有印象我开始会想去读书,最重要的乐趣就是去「藉由读书而去思考」。

这不是和「藉由饿了而去吃饭」一样的理所当然吗?

直到我教书,才「亲眼看到」,这并不是理所当然。「不会读书的人」,学生,其实是比较多多多的。

我被惊震地去想:为什么这样?有人饿了但却不知去吃饭吗?

来,这句有二部分:
一、 学而不思;
二、 思而不学。

第一部分是基础。亦即,「学」在「思」的前面。

先由学,由学的过程去让生命产生「思」这个动作。
你会思了?
如何让思得以更棒的完成,去「学」。

所以,我思考的核心在于:为什么都读了书了却不会「思」呢?

这是国民义务教育时代,人人都读书;但,会有「思考」这种动作的人,不多。

来,什么是思考?
就是感觉到有什么「差异」、「不一样」、「不同」,于是我们被迫地去追问:为什么有差异?

「被迫地去追问」就是思考;而思考的目的是去「说明差异如何而来」。

所以,在你心中有一些「差异」的存在,是「去思考」的前题!

读书,如果没有在读书的过程,在心中形成「差异」、「不同」、「不一样」,你根本就不会去思考。

思考是「『被迫地』去追问」,被「差异」逼迫。

书,读多了,就自然会产生差异。
即使同一主题,二位作者,写法也会不同,你的阅读感也会不同。
差异,形成了;于是,思考就有了「可能性」。

多读书,多读书,多读书。我一定跟同学说。

没有大量读书而形成差异,就一定不会「思考」。这是逻辑上的必然。

我们这时代,奇怪的是,愈是不读书的人,愈爱高喊「独立思考」。
但不读书,肚子没有货色,你要怎么去思考呢?
没有东西吃,你要怎么吃呢?

同学,不要再适材扬性了,要「读书」;扬到天荒地老,你也不会「思考」。
除非你在适材扬性的过程中扬出了「差异」,
但,那是天大的难,因为,适材扬性是为了追求「与自己同一」,而不是去形成「心中的差异」。

同一,不会让你去思考;差异,才会让你去思考!

同学,多读书。多读书。多读书……
如果适材扬性是可以让你思考的方法,那么进台大医学院的就应是你了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