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教學總網站

2021年9月29日 星期三

《論語.鄉黨》#09/ 2021.09


席不正,不坐。

白話譯:
坐席沒擺正,不坐。

這是對某一種特定動作的觀察,坐。

但重點是,孔子會注意「要坐之前」的狀況。「席要正」,才坐。

我比較好奇的是,為什麼這一動作要被特別的分立章節出來?

這一動作之前的狀況有什麼更值去被觀察的重要性嗎?

《章句》:
謝氏曰:「聖人心安於正,故於位之不正者,雖小不處。」

這解釋,當然可以。但,好嚴啊。
宋明理學就是這樣,是特色,但也是「讓人討厭」的特色。

那我們世俗一點好了。我們直接談「坐」這動作。

曾國藩《冰鑒》:察人、識人精妙八法中,第一就是「坐」:

一看其坐:看相首觀其坐姿,以論貴賤貧富。如坐如定石,起若浮雲、坐搖財散之類。

不知你信不信,反正你可以參考看看。

**
《论语.乡党》09/ 2021.09
席不正,不坐。

白话译:
坐席没摆正,不坐。

这是对某一种特定动作的观察,坐。

但重点是,孔子会注意「要坐之前」的状况。「席要正」,才坐。

我比较好奇的是,为什么这一动作要被特别的分立章节出来?

这一动作之前的状况有什么更值去被观察的重要性吗?

《章句》:
谢氏曰:「圣人心安于正,故于位之不正者,虽小不处。」

这解释,当然可以。但,好严啊。
宋明理学就是这样,是特色,但也是「让人讨厌」的特色。

那我们世俗一点好了。我们直接谈「坐」这动作。

曾国藩《冰鉴》:察人、识人精妙八法中,第一就是「坐」:

一看其坐:看相首观其坐姿,以论贵贱贫富。如坐如定石,起若浮云、坐摇财散之类。

不知你信不信,反正你可以参考看看。



《論語.鄉黨》#08/ 2021.09


食不厭精,膾不厭細。食饐而餲,魚餒而肉敗,不食。色惡,不食。臭惡,不食。失飪,不食。不時,不食。割不正,不食。不得其醬,不食。肉雖多,不使勝食氣。惟酒無量,不及亂。沽酒市脯不食。不撤薑食。不多食。祭於公,不宿肉。祭肉不出三日。出三日,不食之矣。食不語,寢不言。雖疏食菜羹,瓜祭,必齊如也。

白話譯:
糧食儘量精,肉類儘量細。變質的東西不吃;變色的東西不吃,變味的東西不吃;烹飪得不好不吃;不是吃飯的時間不吃;切的不好看不吃;調味品不好不吃。肉類雖多,但不要吃過量。衹有酒不限量,但不要喝醉。從集市上買來的酒肉不吃;每餐必有姜,但不多吃。參加國家的祭典,分得的祭肉不留過夜;家裏的祭肉,不留過三日。過了三日,就不吃了。吃飯時不說話,睡覺時不說話。即使是粗茶淡飯,飯前也要祭一祭,象齋戒一樣嚴肅。

這是有關孔子「吃」這方面的記載。

我記得高中時,國文老師說,論語把孔子怎麼吃飯的狀況都記得清清楚楚,很有意思。

那時,我就很好奇,為什麼要記這東東?

孔子的時代,和我們這時代,在物質環境上,差太多了。

這點,我更喜歡馬克思對歷史的進程的理解,這是「物質條件」上的變化;
而物質條件的變化,一定會影響「上層結構」。

如果孔子在「有冰箱」的時代,在有7-11的時代,在有全聯的時代,
他會如何去重新來「安排」吃這方便的事情呢?

在這時代去討論,孔子如何具體地吃,並無太大的意義。對我而言。

但,我相信記錄者也應是,從這些「事項中」有感地看出什麼可以「說出更多」的東東。

那是什麼?

古代解釋者,大概也很傷腦筋。

《章句》:
謝氏曰:「聖人飲食如此,非極口腹之欲,蓋養氣體,不以傷生,當如此。然聖人之所不食,窮口腹者或反食之,欲心勝而不暇擇也。」

這把「吃飯」當作是一種要去「對立」的慾望,來看待。這也「太拼了」。

相反的,我看的是,孔子真的把「吃飯」認真的當作一回事,
不是,可有可無之事,
而是生命成熟過程必要之事,所以要去「講究」。

肉體,終究是「德性」可以被看到,或是說,可以「被彰顯」的唯一媒介。

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

白話譯來源: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。


**
《论语.乡党》08/ 2021.09
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。食饐而餲,鱼馁而肉败,不食。色恶,不食。臭恶,不食。失饪,不食。不时,不食。割不正,不食。不得其酱,不食。肉虽多,不使胜食气。惟酒无量,不及乱。沽酒市脯不食。不撤姜食。不多食。祭于公,不宿肉。祭肉不出三日。出三日,不食之矣。食不语,寝不言。虽疏食菜羹,瓜祭,必齐如也。

白话译:
粮食尽量精,肉类尽量细。变质的东西不吃;变色的东西不吃,变味的东西不吃;烹饪得不好不吃;不是吃饭的时间不吃;切的不好看不吃;调味品不好不吃。肉类虽多,但不要吃过量。只有酒不限量,但不要喝醉。从集市上买来的酒肉不吃;每餐必有姜,但不多吃。参加国家的祭典,分得的祭肉不留过夜;家里的祭肉,不留过三日。过了三日,就不吃了。吃饭时不说话,睡觉时不说话。即使是粗茶淡饭,饭前也要祭一祭,象斋戒一样严肃。

这是有关孔子「吃」这方面的记载。

我记得高中时,国文老师说,论语把孔子怎么吃饭的状况都记得清清楚楚,很有意思。

那时,我就很好奇,为什么要记这东东?

孔子的时代,和我们这时代,在物质环境上,差太多了。

这点,我更喜欢马克思对历史的进程的理解,这是「物质条件」上的变化;
而物质条件的变化,一定会影响「上层结构」。

如果孔子在「有冰箱」的时代,在有7-11的时代,在有全联的时代,
他会如何去重新来「安排」吃这方便的事情呢?

在这时代去讨论,孔子如何具体地吃,并无太大的意义。对我而言。

但,我相信记录者也应是,从这些「事项中」有感地看出什么可以「说出更多」的东东。

那是什么?

古代解释者,大概也很伤脑筋。

《章句》:
谢氏曰:「圣人饮食如此,非极口腹之欲,盖养气体,不以伤生,当如此。然圣人之所不食,穷口腹者或反食之,欲心胜而不暇择也。」

这把「吃饭」当作是一种要去「对立」的欲望,来看待。这也「太拼了」。

相反的,我看的是,孔子真的把「吃饭」认真的当作一回事,
不是,可有可无之事,
而是生命成熟过程必要之事,所以要去「讲究」。

肉体,终究是「德性」可以被看到,或是说,可以「被彰显」的唯一媒介。

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

白话译来源: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。

2021年9月28日 星期二

《論語.鄉黨》#07/ 2021.09


齊,必有明衣,布。齊,必變食,居必遷坐。

白話譯:
齋戒沐浴,必用布做的浴衣。齋戒時,要改變平時食物,也要改變住處。

齋戒,是這句中重要的表達事項。

孔子,又不是搞「形而上」的宗教者,為什麼也談齋戒?

可見,齋戒是一種「共通」的某種人類文明形式,
這種文明形式,有其要「達到」的目的和效果。

一般而言,什麼狀況下要去「齋戒」?

就宗教而言,或一般生活狀況而言,這齋戒往往是為了「改變現有狀況」的自己,
而來的一種「儀式」。

你想改變自己上台大嗎?

你想改變自己跳到大公司嗎?

你想改變自己讓自己可以願意讀書嗎?

其實,也並不容易,因為你要去改變自己;而改變自己,是一種極大的痛苦。

改變別人,很爽;改變自己,很苦。

所以,社會充滿各種偉大的口號要去「改變別人」。

轉回來,一旦你真的想改變自己?你有「方法」嗎?

齋戒。

是方法。

那是一種「自己對自己」要求的過程的一種象徵性的儀式。

例如,想考上台大嗎?

來,要求自己,每天晚上 九點到十一點,一定坐在書桌前看書;不管有沒有把書看下去!

這是齋戒。

重點是:自己要求自己。

走過這一關,生命一定改變現況。

**
《论语.乡党》07/ 2021.09
齐,必有明衣,布。齐,必变食,居必迁坐。

白话译:
斋戒沐浴,必用布做的浴衣。斋戒时,要改变平时食物,也要改变住处。

斋戒,是这句中重要的表达事项。

孔子,又不是搞「形而上」的宗教者,为什么也谈斋戒?

可见,斋戒是一种「共通」的某种人类文明形式,
这种文明形式,有其要「达到」的目的和效果。

一般而言,什么状况下要去「斋戒」?

就宗教而言,或一般生活状况而言,这斋戒往往是为了「改变现有状况」的自己,
而来的一种「仪式」。

你想改变自己上台大吗?

你想改变自己跳到大公司吗?

你想改变自己让自己可以愿意读书吗?

其实,也并不容易,因为你要去改变自己;而改变自己,是一种极大的痛苦。

改变别人,很爽;改变自己,很苦。

所以,社会充满各种伟大的口号要去「改变别人」。

转回来,一旦你真的想改变自己?你有「方法」吗?

斋戒。

是方法。

那是一种「自己对自己」要求的过程的一种象征性的仪式。

例如,想考上台大吗?

来,要求自己,每天晚上 九点到十一点,一定坐在书桌前看书;不管有没有把书看下去!

这是斋戒。

重点是:自己要求自己。

走过这一关,生命一定改变现况。

《論語.鄉黨》#06/ 2021.09


君子不以紺緅飾。紅紫不以為褻服。當暑,袗絺綌,必表而出之。緇衣羔裘,素衣麑裘,黃衣狐裘。褻裘長。短右袂。必有寢衣,長一身有半。狐貉之厚以居。去喪,無所不佩。非帷裳,必殺之。羔裘玄冠不以弔。吉月,必朝服而朝。

白話譯:
君子不用深紅色做衣邊,紅色紫色不可做內衣。夏天,穿單衣,外出必套外套。黑色內衣,配黑色的外套;白色的內衣,配黃色外套;黃色的內衣,配黃色外套。內衣較長,右袖較短。一定要有睡衣,長一身半。坐墊要厚。喪事結束後,無所不佩。不是正式場合的衣服,一定要裁邊。吊喪時不穿黑衣、不戴黑帽。每月初一,必穿朝服去朝見。

我是很不會穿衣服的人,買衣服,老婆打點的。

所以,這段,就真的感受的很少。 


當然,古代,穿什麼衣服往往是具有「社會化的權利關係」之象徵。

我們這時代有沒有呢?

有啊。像我,身分地位就「穿不起」prada西裝。

雖然,理論上,我和所有人一樣,都「有權力」有可以買。

這就是資本主義給我們的美好自由。很厲害的「社會矛盾」之化解方式。

來,
古人怎麼看這一段呢?換另一種問法,為什麼會有這一記載被流傳了下來?

《章句》:
蘇氏曰:「此孔氏遺書,雜記曲禮,非特孔子事也。」

這也解的也很不錯,就不用回答了。

但,我的另一種對這文句的「想法」是:為什麼要記孔子這樣的行為舉止呢?穿什麼,有那麼重要嗎?

如果你看其他宗教性的「人生質性轉化的過程」,往往都是要求「穿的簡單到不行了」啊?

到底,「穿衣服」這事和「生命德性的成熟」之間,有什麼彼此之間的影響關係嗎?

穿衣服是「社會性的關係性行為」,穿衣服代表你認為「你和社會關係之間」是無法避免的關係。

儒家從「承認社會關係之重要性」這一角度來思考「生命成熟之可能性」的作法,即修行。

這和「兄友弟恭」,是同樣的一種生命自我要求的社會性可實踐的媒介。

這過程也會有「美」之產生。

美,是德性行為之可能的指向器。

【白話譯,中國哲學電子書】

**
《论语.乡党》06/ 2021.09
君子不以绀緅饰。红紫不以为亵服。当暑,袗絺绤,必表而出之。缁衣羔裘,素衣麑裘,黄衣狐裘。亵裘长。短右袂。必有寝衣,长一身有半。狐貉之厚以居。去丧,无所不佩。非帷裳,必杀之。羔裘玄冠不以吊。吉月,必朝服而朝。

白话译:
君子不用深红色做衣边,红色紫色不可做内衣。夏天,穿单衣,外出必套外套。黑色内衣,配黑色的外套;白色的内衣,配黄色外套;黄色的内衣,配黄色外套。内衣较长,右袖较短。一定要有睡衣,长一身半。坐垫要厚。丧事结束后,无所不佩。不是正式场合的衣服,一定要裁边。吊丧时不穿黑衣、不戴黑帽。每月初一,必穿朝服去朝见。

我是很不会穿衣服的人,买衣服,老婆打点的。

所以,这段,就真的感受的很少。 


当然,古代,穿什么衣服往往是具有「社会化的权利关系」之象征。

我们这时代有没有呢?

有啊。像我,身分地位就「穿不起」prada西装。

虽然,理论上,我和所有人一样,都「有权力」有可以买。

这就是资本主义给我们的美好自由。很厉害的「社会矛盾」之化解方式。

来,
古人怎么看这一段呢?换另一种问法,为什么会有这一记载被流传了下来?

《章句》:
苏氏曰:「此孔氏遗书,杂记曲礼,非特孔子事也。」

这也解的也很不错,就不用回答了。

但,我的另一种对这文句的「想法」是:为什么要记孔子这样的行为举止呢?穿什么,有那么重要吗?

如果你看其他宗教性的「人生质性转化的过程」,往往都是要求「穿的简单到不行了」啊?

到底,「穿衣服」这事和「生命德性的成熟」之间,有什么彼此之间的影响关系吗?

穿衣服是「社会性的关系性行为」,穿衣服代表你认为「你和社会关系之间」是无法避免的关系。

儒家从「承认社会关系之重要性」这一角度来思考「生命成熟之可能性」的作法,即修行。

这和「兄友弟恭」,是同样的一种生命自我要求的社会性可实践的媒介。

这过程也会有「美」之产生。

美,是德性行为之可能的指向器。

【白话译,中国哲学电子书】

2021年9月27日 星期一

《論語.鄉黨》#05/ 2021.09


執圭,鞠躬如也,如不勝。上如揖,下如授。勃如戰色,足蹜蹜,如有循。享禮,有容色。私覿,愉愉如也。

白話譯:
拿著圭時,象鞠躬,如同拿不動。向上舉好像作揖,放下來好像交給別人。臉色凝重,戰戰兢兢,腳步細碎,象沿著一條線走路。獻禮時,和顏悅色。便訪時,輕鬆愉快。


這是孔子的「公務」相關行為舉止之記載。

《章句》:
此一節,記孔子為君聘於鄰國之禮也。
晁氏曰:「孔子,定公九年仕魯,至十三年適齊,其間絕無朝聘往來之事。疑使擯執圭兩條,但孔子嘗言其禮當如此爾。」

這記載所看重的是「行為舉止」,亦即「動作」。

我是在研究小乘佛學時,對於小乘行法中所看重的「對行為之觀照」的行法有點感想,才對這篇有點不一樣的想法。

我只是在想,孔子在做事時,有沒有去「觀照」他的行為舉止呢?
還是說,他只是「很小心」的去依循著一定的社會標準。

換言之,他在「做為」這些動作時,到底有沒有「有另一束思維之光」來觀照著他自己的行為舉止呢?

這樣問,很會被罵?這是「引佛入儒」。沒關係,我真的很想去知道,人在「動作中」時,有沒有去「觀照著」他自己的動作?

對我而言,只有在這種「思考架構」下,即,動作時去觀照自己的動作,「言行舉止」才有修行的意味可談。

不然呢?去注意「言行舉止」幹什麼呢?如果你依著社會規格在做事的話,也很穩啊。

我們也聽過潛移默化,對,在一定的儀軌中,我們會被潛移默化;
但,就這樣嗎?如果是,記載這些孔子的動作,有什麼意義?
現代的我們,這些「動作行為」完全用不到啊。

但,去觀照自己的行為,就是我們也能用到的行法。

觀照久了,生命會在這「觀照自己」的過程中,而有變化;喜怒哀樂,皆有找到最好的呈現形式。

白話譯: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

**
《论语.乡党》05/ 2021.09
执圭,鞠躬如也,如不胜。上如揖,下如授。勃如战色,足蹜蹜,如有循。享礼,有容色。私觌,愉愉如也。

白话译:
拿着圭时,象鞠躬,如同拿不动。向上举好像作揖,放下来好像交给别人。脸色凝重,战战兢兢,脚步细碎,象沿着一条线走路。献礼时,和颜悦色。便访时,轻松愉快。


这是孔子的「公务」相关行为举止之记载。

《章句》:
此一节,记孔子为君聘于邻国之礼也。
晁氏曰:「孔子,定公九年仕鲁,至十三年适齐,其间绝无朝聘往来之事。疑使摈执圭两条,但孔子尝言其礼当如此尔。」

这记载所看重的是「行为举止」,亦即「动作」。

我是在研究小乘佛学时,对于小乘行法中所看重的「对行为之观照」的行法有点感想,才对这篇有点不一样的想法。

我只是在想,孔子在做事时,有没有去「观照」他的行为举止呢?
还是说,他只是「很小心」的去依循着一定的社会标准。

换言之,他在「做为」这些动作时,到底有没有「有另一束思维之光」来观照着他自己的行为举止呢?

这样问,很会被骂?这是「引佛入儒」。没关系,我真的很想去知道,人在「动作中」时,有没有去「观照着」他自己的动作?

对我而言,只有在这种「思考架构」下,即,动作时去观照自己的动作,「言行举止」才有修行的意味可谈。

不然呢?去注意「言行举止」干什么呢?如果你依着社会规格在做事的话,也很稳啊。

我们也听过潜移默化,对,在一定的仪轨中,我们会被潜移默化;
但,就这样吗?如果是,记载这些孔子的动作,有什么意义?
现代的我们,这些「动作行为」完全用不到啊。

但,去观照自己的行为,就是我们也能用到的行法。

观照久了,生命会在这「观照自己」的过程中,而有变化;喜怒哀乐,皆有找到最好的呈现形式。

白话译: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

2021年9月20日 星期一

《論語.鄉黨》#04/ 2021.09



入公門,鞠躬如也,如不容。立不中門,行不履閾。過位,色勃如也,足躩如也,其言似不足者。攝齊升堂,鞠躬如也,屏氣似不息者。出,降一等,逞顏色,怡怡如也。沒階趨進,翼如也。復其位,踧踖如也。


白話譯:
進入朝廷大門時,走路如鞠躬一樣,彷彿同無處容身。不站在門中間,腳不踩門坎。從君主的座位前經過,表情莊嚴,腳步輕快,說話好像氣不足。提著衣邊上堂,如鞠躬,憋著氣象沒有呼息一樣。出來時,每下一個臺階,神態舒展,心情舒暢。下完臺階,步伐加快,如同長了翅膀。回到自己的位置,又顯得恭敬謹慎。

你覺得如果你有機會「穿越過去」,到了這文字的現場,你對這「孔子的呈現」會有什麼感覺嗎?

就是一個人的「一般言行舉止」,啊?你會想要「記下來」嗎?

如果,真的有那麼一種感覺,你有強烈的衝動想「記下來」,
那種衝動又會是一種什麼「質性的」衝動呢?

「美」,對,美感,或著學術一點的說,一種審美的衝動。

這不只是「做對被要求的動作」,而已。
這不只是「一種自我約束」的完成,而已。
這是,舉手投足間,有一種美感。

做得對,和做得有「美感」,是不同層次。

什麼理論架構下,我們可以說,人可以從「對」到「美」,而這又有什麼意義呢?

《章句》:
入公門,鞠躬如也,如不容。鞠躬,曲身也。公門高大而若不容,敬之至也。

「至」。是指一種對最大可能的呈現的朝向。

黑格爾說:美是“理念的感性顯現”。

孟子:“充實之謂美”(《孟子·盡心下》),
荀子:“不純不粹之不足以為美”(《荀子·勸學》)。


往純粹的路上,就有美的被感受的給出。「至」,也。

修行,就是讓你的肉身的舉止展現,有可能就是一種「美」的呈現。

**
《论语.乡党》04/ 2021.09
入公门,鞠躬如也,如不容。立不中门,行不履阈。过位,色勃如也,足躩如也,其言似不足者。摄齐升堂,鞠躬如也,屏气似不息者。出,降一等,逞颜色,怡怡如也。没阶趋进,翼如也。复其位,踧踖如也。


白话译:
进入朝廷大门时,走路如鞠躬一样,彷佛同无处容身。不站在门中间,脚不踩门坎。从君主的座位前经过,表情庄严,脚步轻快,说话好像气不足。提着衣边上堂,如鞠躬,憋着气象没有呼息一样。出来时,每下一个台阶,神态舒展,心情舒畅。下完台阶,步伐加快,如同长了翅膀。回到自己的位置,又显得恭敬谨慎。

你觉得如果你有机会「穿越过去」,到了这文字的现场,你对这「孔子的呈现」会有什么感觉吗?

就是一个人的「一般言行举止」,啊?你会想要「记下来」吗?

如果,真的有那么一种感觉,你有强烈的冲动想「记下来」,
那种冲动又会是一种什么「质性的」冲动呢?

「美」,对,美感,或着学术一点的说,一种审美的冲动。

这不只是「做对被要求的动作」,而已。
这不只是「一种自我约束」的完成,而已。
这是,举手投足间,有一种美感。

做得对,和做得有「美感」,是不同层次。

什么理论架构下,我们可以说,人可以从「对」到「美」,而这又有什么意义呢?

《章句》:
入公门,鞠躬如也,如不容。鞠躬,曲身也。公门高大而若不容,敬之至也。

「至」。是指一种对最大可能的呈现的朝向。

黑格尔说:美是“理念的感性显现”。

孟子:“充实之谓美”(《孟子·尽心下》),
荀子:“不纯不粹之不足以为美”(《荀子·劝学》)。


往纯粹的路上,就有美的被感受的给出。「至」,也。

修行,就是让你的肉身的举止展现,有可能就是一种「美」的呈现。


2021年9月19日 星期日

《論語.鄉黨》#03/ 2021.09


君召使擯,色勃如也,足躩如也。揖所與立,左右手。衣前後,襜如也。趨進,翼如也。賓退,必復命曰:「賓不顧矣。」

白話譯:
孔子去接待來賓,表情莊重,腳步迅速;與兩旁的人作揖,左右拱手,衣服前後擺動,很整齊;向前時,步伐輕快;來賓走後,必定回報說:「客人走遠了。」

這句,又是對孔子行為舉止的描述,只是,場域是在公家領域中的外交領域。

凡事都有禮節;外交更甚。

於是,我們看這篇的重點是,一、做了什麼禮節內容?二、「做禮節」到底有什麼德性成熟上的意義?

什麼禮節內容,古代和現代,一定不同了。我不想去討論。

再來是,「要用什麼樣的心態」去做呢?

「要用什麼樣的心態去做」,不只可以在外交領域上來思考,其實,人生的每個與他人交往領域所需要的禮節之實踐,都可以拿來想想 ?

要用什麼樣的心情去做呢?

可以因為那是社會化的禮儀,所以去做?不管是不是心甘情願。

但也可以是「有某種目的」的,讓自己心甘情願去做。

儒家強調,禮;談,制禮做樂。

禮是一種約束;我們和「這種約束」之間的實踐關係,可以是有什麼樣的意義呢?

所以,值得我們心甘情願的去「自我要求」自己去做。

其實,這是一種「自我」和「戒律」之間的關係。只是,以「社會化禮節」的形式來被彰顯化,罷了。

沒有練指法,琴不可能彈得好;沒有練基本動作,籃球不可能打得好。

沒有,禮儀的某種自我訓練,生命與德性的實踐關係,不可能被建立。

在適當的場合要求自己去守著某種禮節,就是一種自我要求的戒律實踐關係。

戒律,不只是一種約束而已;而是在這種約束中,你的生命質感產生了向上的變化。

你練指法,所以,你變得會「彈琴」了,而不是只會指法。

戒律,是一種生命自我向上變化的,方法。

依著戒律,生命的其他面向變得更有質感了。

禮節,同樣的,是一種可以讓生命可以自我向上產生變化的「社會性方法」。

嗯,想要更進一步的把書讀好嗎?

記得,看到老師時說:老師好。

**
《论语.乡党》03/ 2021.09
君召使摈,色勃如也,足躩如也。揖所与立,左右手。衣前后,襜如也。趋进,翼如也。宾退,必复命曰:「宾不顾矣。」

白话译:
孔子去接待来宾,表情庄重,脚步迅速;与两旁的人作揖,左右拱手,衣服前后摆动,很整齐;向前时,步伐轻快;来宾走后,必定回报说:「客人走远了。」

这句,又是对孔子行为举止的描述,只是,场域是在公家领域中的外交领域。

凡事都有礼节;外交更甚。

于是,我们看这篇的重点是,一、做了什么礼节内容?二、「做礼节」到底有什么德性成熟上的意义?

什么礼节内容,古代和现代,一定不同了。我不想去讨论。

再来是,「要用什么样的心态」去做呢?

「要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做」,不只可以在外交领域上来思考,其实,人生的每个与他人交往领域所需要的礼节之实践,都可以拿来想想 ?

要用什么样的心情去做呢?

可以因为那是社会化的礼仪,所以去做?不管是不是心甘情愿。

但也可以是「有某种目的」的,让自己心甘情愿去做。

儒家强调,礼;谈,制礼做乐。

礼是一种约束;我们和「这种约束」之间的实践关系,可以是有什么样的意义呢?

所以,值得我们心甘情愿的去「自我要求」自己去做。

其实,这是一种「自我」和「戒律」之间的关系。只是,以「社会化礼节」的形式来被彰显化,罢了。

没有练指法,琴不可能弹得好;没有练基本动作,篮球不可能打得好。

没有,礼仪的某种自我训练,生命与德性的实践关系,不可能被建立。

在适当的场合要求自己去守着某种礼节,就是一种自我要求的戒律实践关系。

戒律,不只是一种约束而已;而是在这种约束中,你的生命质感产生了向上的变化。

你练指法,所以,你变得会「弹琴」了,而不是只会指法。

戒律,是一种生命自我向上变化的,方法。

依着戒律,生命的其他面向变得更有质感了。

礼节,同样的,是一种可以让生命可以自我向上产生变化的「社会性方法」。

嗯,想要更进一步的把书读好吗?

记得,看到老师时说:老师好。


2021年9月16日 星期四

《論語.鄉黨》#02/ 2021.09


朝,與下大夫言,侃侃如也;與上大夫言,誾誾如也。君在,踧踖如也。與與如也。

白話譯:
上朝時,同下大夫談話,輕鬆愉悅;同上大夫說話,和顏悅色;在國君前,恭敬,態度安詳。

這又是對孔子日常生活的描述。

你再往下看,慢慢的會有一些整體的面貌出來。

其實,如果你願意,可以去看看蘇格拉底的日常樣態之形象;
如果你願意,你也可以去看看耶穌的日常生活樣態;
你能會覺得,
好像是有那麼一些某種相同的共通性。

是什麼,你慢慢 去看。

不過,可能往往是和我們非常獵喜的英雄形象,形成一種對比。

 用一種抽象的語言表述,我來說,可以是這樣的:

英雄是不用改變自己的人,他的形象在於用自己的意志去「改變別人」;
哲人,如果孔子和那相同質性的人可以這麼說,
在於,
「如何改變自己」,並透過改變自己讓別人看到可能性。

哲人,太累了。

英雄,比較爽爽很多。

而且,你不用擔心,英雄往往也有一套很棒的「言詞」來證明自己可以要求別人。

這往往是某種「主流意識形態」。

不過,好像很少有不淒慘下台的英雄。

為什麼呢?因為,他們要求別人的,他們劍指別人的,最後也證明是自己做不到的。

英雄之所以是悲劇,在於,此。

哲人,也有很多悲劇,你看一下聖經中的先知。

但,人們會在哲人的悲劇中看到「更多的什麼」。

**
《论语.乡党》02/ 2021.09
朝,与下大夫言,侃侃如也;与上大夫言,誾誾如也。君在,踧踖如也。与与如也。

白话译:
上朝时,同下大夫谈话,轻松愉悦;同上大夫说话,和颜悦色;在国君前,恭敬,态度安详。

这又是对孔子日常生活的描述。

你再往下看,慢慢的会有一些整体的面貌出来。

其实,如果你愿意,可以去看看苏格拉底的日常样态之形象;
如果你愿意,你也可以去看看耶稣的日常生活样态;
你能会觉得,
好像是有那么一些某种相同的共通性。

是什么,你慢慢 去看。

不过,可能往往是和我们非常猎喜的英雄形象,形成一种对比。

 用一种抽象的语言表述,我来说,可以是这样的:

英雄是不用改变自己的人,他的形象在于用自己的意志去「改变别人」;
哲人,如果孔子和那相同构型的人可以这么说,
在于,
「如何改变自己」,并透过改变自己让别人看到可能性。

哲人,太累了。

英雄,比较爽爽很多。

而且,你不用担心,英雄往往也有一套很棒的「言词」来证明自己可以要求别人。

这往往是某种「主流意识形态」。

不过,好像很少有不凄惨下台的英雄。

为什么呢?因为,他们要求别人的,他们剑指别人的,最后也证明是自己做不到的。

英雄之所以是悲剧,在于,此。

哲人,也有很多悲剧,你看一下圣经中的先知。

但,人们会在哲人的悲剧中看到「更多的什么」。


2021年9月15日 星期三

《論語.鄉黨》#01/ 2021.09


孔子於鄉黨,恂恂如也,似不能言者。其在宗廟朝廷,便便言,唯謹爾。

白話譯:
孔子在鄉人面前,溫和恭順,似不會說話;在朝廷裏,表達清晰,但很是謹慎。

進入到另一個篇章了,〈鄉黨〉。

我第一次比較認真去閱讀這一篇時,對〈篇名〉是很感興趣的,為什麼叫鄉黨呢?

後來,才知道,古代並沒有篇名這種事。
都是用第一句的某幾個字,來當作篇名。

「孔子於鄉黨」,所以 《論語.鄉黨》。

一個人在日常生活是「活成什麼樣子」呢?

這對一般人可能沒什麼意思?

但如果是有名的人,就會引起好奇。

孔子應算是有名的人了吧。反推一下。

看文字,孔子活成的樣子,大概在這時代不可能紅的起來:恂恂如、便便言。

恂恂,溫恭之貌。

便便,辯也。雖辯而謹敬。

這麼多年下來,我自己一直問自己:
人要是什麼樣的心胸,才能讓自己可以心甘情願的活成這樣子。
這背後是用什麼力量去撐起來的呢?

人如果沒有什麼形而上的理念或信仰去撐著,有可能讓自己活成那樣嗎?

尤其是,
男的覺得自己有才華;女的覺得自己很漂亮!

哈,又要被罵了。以下。

但,我的小小的一些人生觀察:
有才華的男人,如果背後沒有某種形而上去撐著,很難不放肆;
有漂亮的女人,如果背後沒有某種形而上去撐著,很難不隨便。

嗯,這二句不合乎目前的「主流言論」;但未必不是「實話」。

同學,你有能力去讓自己:恂恂如、便便言嗎?

很難,對不對。我也是。

這不是想不想要的問題,這是生命層次和格局的問題。

**
《论语.乡党》01/ 2021.09
孔子于乡党,恂恂如也,似不能言者。其在宗庙朝廷,便便言,唯谨尔。

白话译:
孔子在乡人面前,温和恭顺,似不会说话;在朝廷里,表达清晰,但很是谨慎。

进入到另一个篇章了,〈乡党〉。

我第一次比较认真去阅读这一篇时,对〈篇名〉是很感兴趣的,为什么叫乡党呢?

后来,才知道,古代并没有篇名这种事。
都是用第一句的某几个字,来当作篇名。

「孔子于乡党」,所以 《论语.乡党》。

一个人在日常生活是「活成什么样子」呢?

这对一般人可能没什么意思?

但如果是有名的人,就会引起好奇。

孔子应算是有名的人了吧。反推一下。

看文字,孔子活成的样子,大概在这时代不可能红的起来:恂恂如、便便言。

恂恂,温恭之貌。

便便,辩也。虽辩而谨敬。

这么多年下来,我自己一直问自己:
人要是什么样的心胸,才能让自己可以心甘情愿的活成这样子。
这背后是用什么力量去撑起来的呢?

人如果没有什么形而上的理念或信仰去撑着,有可能让自己活成那样吗?

尤其是,
男的觉得自己有才华;女的觉得自己很漂亮!

哈,又要被骂了。以下。

但,我的小小的一些人生观察:
有才华的男人,如果背后没有某种形而上去撑着,很难不放肆;
有漂亮的女人,如果背后没有某种形而上去撑着,很难不随便。

嗯,这二句不合乎目前的「主流言论」;但未必不是「实话」。

同学,你有能力去让自己:恂恂如、便便言吗?

很难,对不对。我也是。

这不是想不想要的问题,这是生命层次和格局的问题。




2021年9月14日 星期二

《論語.子罕》#31/ 2021.09


「唐棣之華,偏其反而。豈不爾思?室是遠而。」子曰:「未之思也,夫何遠之有?」

白話譯:
有一首詩這樣說:「唐棣花開,搖擺之姿,能不思念嗎?衹是離得太遠了。」孔子說:「是真的思念?如果真的思念,遠又有什麽關係?」

如果你談過戀愛,這句的某些感受會是無比真實的。

只是,只是……

人這種「動物性」的、「肉體性構成」的動物,在受肉體性法則的影響下,
這種「感受」,
是「一定會」變形和變質。

一定嗎?

是的。

年輕同學,如果在愛情中你不斷的追求「最初的感動」,那一定會分手的。
因為,根本就沒有那種東東。
變動的生命,看的不是「最初的感動」,而應是「久處的成熟」。

久處的成熟是,某種「感受」不斷的變形和變化,但你在這種變形和變化中不斷的「提升」感受。

孔子不是談愛情,談的是對「道」的渴慕。

你是某一宗教信仰者嗎?那也可以換成是對XX的渴慕和遵其樣式。

和愛情一樣,這種對形而上的渴慕,其實也是會變動的,
但這種變動之升華,是來自自己對自己的變化感受,
而不用依賴「另一半」的認同。

《注疏》把這一段和上一節是放在一起的。

那麼全文應是:
子曰:「可與共學,未可與適道;可與適道,未可與立;可與立,未可與權。」「唐棣之華,偏其反而。豈不爾思?室是遠而。」子曰:「未之思也,夫何遠之有?」

這裡思,看起來,是對人生意義追尋的「思」。

你戀愛過對「人生的意義」嗎?


**
《论语.子罕》31/ 2021.09
「唐棣之华,偏其反而。岂不尔思?室是远而。」子曰:「未之思也,夫何远之有?」

白话译:
有一首诗这样说:「唐棣花开,摇摆之姿,能不思念吗?只是离得太远了。」孔子说:「是真的思念?如果真的思念,远又有什么关系?」

如果你谈过恋爱,这句的某些感受会是无比真实的。

只是,只是……

人这种「动物性」的、「肉体性构成」的动物,在受肉体性法则的影响下,
这种「感受」,
是「一定会」变形和变质。

一定吗?

是的。

年轻同学,如果在爱情中你不断的追求「最初的感动」,那一定会分手的。
因为,根本就没有那种东东。
变动的生命,看的不是「最初的感动」,而应是「久处的成熟」。

久处的成熟是,某种「感受」不断的变形和变化,但你在这种变形和变化中不断的「提升」感受。

孔子不是谈爱情,谈的是对「道」的渴慕。

你是某一宗教信仰者吗?那也可以换成是对XX的渴慕和遵其样式。

和爱情一样,这种对形而上的渴慕,其实也是会变动的,
但这种变动之升华,是来自自己对自己的变化感受,
而不用依赖「另一半」的认同。

《注疏》把这一段和上一节是放在一起的。

那么全文应是:
子曰:「可与共学,未可与适道;可与适道,未可与立;可与立,未可与权。」「唐棣之华,偏其反而。岂不尔思?室是远而。」子曰:「未之思也,夫何远之有?」

这里思,看起来,是对人生意义追寻的「思」。

你恋爱过对「人生的意义」吗?


2021年9月13日 星期一

《論語.子罕》#30/ 2021.09


子曰:「可與共學,未可與適道;可與適道,未可與立;可與立,未可與權。」

白話譯:
孔子說:「可一起學習,不一定共有方向;共有方向,不一定同去實踐;同去實踐,不一定能相信對方。」

這句,慢慢的如果你的人生閱歷多了,會覺得真是如此。

但,年輕時,又一定讀不懂。

讀懂了,其實也在那「不懂的過程中」跌跌撞撞了許多許久了。

這往往是讀經典時的某種感嘆。

年輕時,這句,你可能略有感受,但不是很清楚;可是,重點是:你不相信。

你想去「改變」這句所講的人生實相。

慢慢的,人生如果有什麼成長,是:去「運用」這種人生實相的規則,而不是去「改變」。

你想去改變冰棒是「冰的」而變成的「熱的」冰棒。

嗯,加油。

但另一種可能的想法是:去做出各種口味的「冰的」冰棒。


這是消極嗎?還是說,你了解了,人,這種動物本來就是有「有限性的」,人「只能必須」在其「有限性內」去作出無限的可能。


知道了人的真正的限制在那裡,所以可能的真正的創造與變化,才開始有了「起點」。

鐘鼎山林,人各有志。

這句,就是這樣;但願你能真的「看開」與「放下」;於是,你的另一片海闊天空,就又開啟了。

知道自己是不是在「道上」,如果你是修行人,那是這句的另一個重點了。

**
《论语.子罕》30/ 2021.09
子曰:「可与共学,未可与适道;可与适道,未可与立;可与立,未可与权。」

白话译:
孔子说:「可一起学习,不一定共有方向;共有方向,不一定同去实践;同去实践,不一定能相信对方。」

这句,慢慢的如果你的人生阅历多了,会觉得真是如此。

但,年轻时,又一定读不懂。

读懂了,其实也在那「不懂的过程中」跌跌撞撞了许多许久了。

这往往是读经典时的某种感叹。

年轻时,这句,你可能略有感受,但不是很清楚;可是,重点是:你不相信。

你想去「改变」这句所讲的人生实相。

慢慢的,人生如果有什么成长,是:去「运用」这种人生实相的规则,而不是去「改变」。

你想去改变棒冰是「冰的」而变成的「热的」棒冰。

嗯,加油。

但另一种可能的想法是:去做出各种口味的「冰的」棒冰。

这是消极吗?还是说,你了解了,人,这种动物本来就是有「有限性的」,人「只能必须」在其「有限性内」去作出无限的可能。


知道了人的真正的限制在那里,所以可能的真正的创造与变化,才开始有了「起点」。

钟鼎山林,人各有志。

这句,就是这样;但愿你能真的「看开」与「放下」;于是,你的另一片海阔天空,就又开启了。

知道自己是不是在「道上」,如果你是修行人,那是这句的另一个重点了。



2021年9月12日 星期日

《論語.子罕》#29/ 2021.09


子曰:「知者不惑,仁者不憂,勇者不懼。」

這句是很難講的句子。

重點是,這裡往往有一種對應關係:
知→不惑;
仁→不憂;
勇→不懼。

這種對應關係是一種「固定性」的關係,還只是一種現象式的指示描述,而已?

如果,是一種「固定性的」關係,那麼,接下來要追問的是:
知如何而可能地產生「不惑」?

如果我們不想「想當然爾」式的說過去!

古人如何地去回應我的追問呢?其實,古人也往往會想到,只是用的語言表達形式,不同。

《章句》:
此學之序也。

這裡,是另一種解釋,是「學之序」,而不是去談上列彼此間的對應關係。

學之序,是指:要先有知,再來是仁,最後才會有勇。

這樣講,有合理嗎?

未必。古人,也沒有去論證。

我個人不覺得是「固定性」的對應關係。
誰說,知,就不會產生「不懼」的效應呢?搞不好,更多呢?

這樣,我想用「修行」與「效果」的關係來解釋。

知、仁、勇,是一種去行動態式的差異的描述。修行就是去「實踐」,即要有行動。即使打坐也是一種行動。你偏向於那一種實踐的態式。

不惑、不憂、不懼,是一種我們肉體生命可能可以產生的一種變化上的不同。

你有感受到「現在的你」比「以前的人」,在生命的質感性,有了什麼樣的變化嗎?

不惑、不憂、不懼,就是一種變化上的不同的描述。

這是去解驗,到底「生命的質性」有沒有變化的,檢驗指標。

別人說什麼,不是重點,那沒有用;重點是,你自己覺得自己變化了什麼?

不要以為很簡單,你活到現在,什麼時候你用「不惑、不憂、不懼」來檢驗自己了呢?

**
子曰:「知者不惑,仁者不忧,勇者不惧。」

这句是很难讲的句子。

重点是,这里往往有一种对应关系:
知→不惑;
仁→不忧;
勇→不惧。

这种对应关系是一种「固定性」的关系,还只是一种现象式的指示描述,而已?

如果,是一种「固定性的」关系,那么,接下来要追问的是:
知如何而可能地产生「不惑」?

如果我们不想「想当然尔」式的说过去!

古人如何地去回应我的追问呢?其实,古人也往往会想到,只是用的语言表达形式,不同。

《章句》:
此学之序也。

这里,是另一种解释,是「学之序」,而不是去谈上列彼此间的对应关系。

学之序,是指:要先有知,再来是仁,最后才会有勇。

这样讲,有合理吗?

未必。古人,也没有去论证。

我个人不觉得是「固定性」的对应关系。
谁说,知,就不会产生「不惧」的效应呢?搞不好,更多呢?

这样,我想用「修行」与「效果」的关系来解释。

知、仁、勇,是一种去行动态式的差异的描述。修行就是去「实践」,即要有行动。即使打坐也是一种行动。你偏向于那一种实践的态式。

不惑、不忧、不惧,是一种我们肉体生命可能可以产生的一种变化上的不同。

你有感受到「现在的你」比「以前的人」,在生命的质感性,有了什么样的变化吗?

不惑、不忧、不惧,就是一种变化上的不同的描述。

这是去解验,到底「生命的质性」有没有变化的,检验指标。

别人说什么,不是重点,那没有用;重点是,你自己觉得自己变化了什么?

不要以为很简单,你活到现在,什么时候你用「不惑、不忧、不惧」来检验自己了呢?

2021年9月9日 星期四

《論語.子罕》#28/ 2021.09


子曰:「歲寒,然後知松柏之後彫也。」

這句,很有名。

這也是人生實相的某種經驗談。

《老子》:飄風不終朝,驟雨不終日。

能讓人一直有著熱情而可以關注下去的事情,不多。

現在讓你熱情的事?是什麼嗎?你有去想過嗎?為什麼?

什麼事情的熱情是可以不斷的燒下去的呢?更多是的是現在喜歡,以後討厭。

《章句》:謝氏曰:「士窮見節義,世亂識忠臣。欲學者必周於德。」

德。

這是講好玩的,還是有什麼道理的呢?

熱情為什麼不再了?因為,被滿足了。
再好吃的巧克力,你照三餐吃看看?
再漂亮的「另一半」,天天看,終會是黃臉婆/大肚男的。

人是肉體構成的,就是這種動物。

只有德性的踐履,是「無法被滿足的」。

你有原諒過別人的經驗嗎?你會不會「膩了」去原諒別人?

你可能做不到;但,你無法「 膩了」。

**
《论语.子罕》28/ 2021.09
子曰:「岁寒,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。」

这句,很有名。

这也是人生实相的某种经验谈。

《老子》:飘风不终朝,骤雨不终日。

能让人一直有着热情而可以关注下去的事情,不多。

现在让你热情的事?是什么吗?你有去想过吗?为什么?

什么事情的热情是可以不断的烧下去的呢?更多是的是现在喜欢,以后讨厌。

《章句》:谢氏曰:「士穷见节义,世乱识忠臣。欲学者必周于德。」

德。

这是讲好玩的,还是有什么道理的呢?

热情为什么不再了?因为,被满足了。
再好吃的巧克力,你照三餐吃看看?
再漂亮的「另一半」,天天看,终会是黄脸婆/大肚男的。

人是肉体构成的,就是这种动物。

只有德性的践履,是「无法被满足的」。

你有原谅过别人的经验吗?你会不会「腻了」去原谅别人?

你可能做不到;但,你无法「 腻了」。



2021年9月8日 星期三

《論語.子罕》#27/ 2021.09


子曰:「衣敝縕袍,與衣狐貉者立,而不恥者,其由也與?『不忮不求,何用不臧?』」子路終身誦之。子曰:「是道也,何足以臧?」

白話譯:
孔子說:「穿著舊衣,與穿著狐貉皮衣之人站在一起,不感到慚愧,大概衹有子路吧?『不嫉妒不貪婪,有何不好?』」子路一直記著這話。孔子知道後,又說:「這是應該的,不值得滿足?」

這段文字,你看到什麼?

我看到這幾個文字:子路終身誦之。

你有沒有什麼是值得「終身誦之」的句子,一直陪著你,一直是你去思考自己,反觀自己的句子。

不管,那句子是不是來自所謂「老師」。

我有哦。那是王淮老師一句:良心像電燈開關,一打開,燈就會亮起來。

你的是什麼?

沒有。那也蠻正常的。我們忙著去改正外面的一切,沒時間去想想自己,也是剛好。

但,孔子看到學生的什麼?讓學生是有感的。

「衣敝縕袍,與衣狐貉者立,而不恥者,其由也與?」

我也是老師,先承認,我看不到這種畫面。所以,孔子是孔子。

**
《论语.子罕》27/ 2021.09
子曰:「衣敝缊袍,与衣狐貉者立,而不耻者,其由也与?『不忮不求,何用不臧?』」子路终身诵之。子曰:「是道也,何足以臧?」

白话译:
孔子说:「穿着旧衣,与穿着狐貉皮衣之人站在一起,不感到惭愧,大概只有子路吧?『不嫉妒不贪婪,有何不好?』」子路一直记着这话。孔子知道后,又说:「这是应该的,不值得满足?」

这段文字,你看到什么?

我看到这几个文字:子路终身诵之。

你有没有什么是值得「终身诵之」的句子,一直陪着你,一直是你去思考自己,反观自己的句子。

不管,那句子是不是来自所谓「老师」。

我有哦。那是王淮老师一句:良心像电灯开关,一打开,灯就会亮起来。

你的是什么?

没有。那也蛮正常的。我们忙着去改正外面的一切,没时间去想想自己,也是刚好。

但,孔子看到学生的什么?让学生是有感的。

「衣敝缊袍,与衣狐貉者立,而不耻者,其由也与?」

我也是老师,先承认,我看不到这种画面。所以,孔子是孔子。





2021年9月7日 星期二

《論語.子罕》#26/ 2021.09


子曰:「三軍可奪帥也,匹夫不可奪志也。」


這句,也有點老生常談了。

而且,好像也有點聽膩了。

志,有多重要?

只是一種「格言」式的口頭語嗎?還是,有什麼真正的力量,在改變一個人的過程中?

如果,有某種哲學上的論證說,「志 」是所有一切改變的「必要條件」,
那麼,
這句就不是一句 「勸人」的話語,
而是一種真理的表達。

我能在這裡論證出來嗎?不行。

所以,呢?

來,志是一種「形式」的架構。

依胡塞爾的《被動綜合分析》的論證過程來說,
人,這種存在者,
是一種「意向性」,即思維,的運作模式的存在者;
而意向性的運作,是:
是在生命的底層先「有了」某種架構性的形式凸顯,
然後,
依著這種在「基底域」的形式架構凸顯,
意向內容就可以有被不斷地「填充」(充實)之而被呈現的可能性。

意向內容,就是我們生命的內容,就是我們生命的過程。

只有依生命基底的架構性凸顯,即志,即願,即理想,
意向內容才能有機會依「同一/差異」這樣的原則,不斷地能被「充實」到成為一種對象物之呈現。

志。
願。
信。

都是同樣的道理。

這有了,所有的可能性才能接著有生發之機會。

**
《论语.子罕》25/ 2021.09
子曰:「三军可夺帅也,匹夫不可夺志也。」


这句,也有点老生常谈了。

而且,好像也有点听腻了。

志,有多重要?

只是一种「格言」式的口头语吗?还是,有什么真正的力量,在改变一个人的过程中?

如果,有某种哲学上的论证说,「志 」是所有一切改变的「必要条件」,
那么,
这句就不是一句 「劝人」的话语,
而是一种真理的表达。

我能在这里论证出来吗?不行。

所以,呢?

来,志是一种「形式」的架构。

依胡塞尔的《被动综合分析》的论证过程来说,
人,这种存在者,
是一种「意向性」,即思维,的运作模式的存在者;
而意向性的运作,是:
是在生命的底层先「有了」某种架构性的形式凸显,
然后,
依着这种在「基底域」的形式架构凸显,
意向内容就可以有被不断地「填充」(充实)之而被呈现的可能性。

意向内容,就是我们生命的内容,就是我们生命的过程。

只有依生命基底的架构性凸显,即志,即愿,即理想,
意向内容才能有机会依「同一/差异」这样的原则,不断地能被「充实」到成为一种对象物之呈现。

志。
愿。
信。

都是同样的道理。

这有了,所有的可能性才能接着有生发之机会。



2021年9月6日 星期一

《論語.子罕》#25/ 2021.09


子曰:「主忠信,毋友不如己者,過則勿憚改。」



這句話也是提出了三項孔子的「格言」,亦即人生行事的某些可以參考的範式。

往往,這種句子,都是對話中而來的某種回應式內容,
《論語》是對話體的文本。

但我們從文本中看不到完整的對話內容。

一旦把對話中某種特定情境的文字句子,去脈絡化, 而用一種「公式性」的社會科學概念來看待,會出問題的。

比如這句你會覺得有問題的是:毋友不如己者。

毋友不如己者,這句,如果抽象化、社會科學原理化,那麼你也幾乎無法生活下去;
在你的日常生活中,比你「不如」的人,多的是。

但如果是在特定條件下,例如打桌球,
當我們在討論要如何練習才能自己的球技更上一層樓,
你說,「一定不能找比你球技差的人去練」,
這有什麼不對嗎?本來如此。

你當然可以和任何人打桌球,不管是為什麼,這都沒問題,
然而如果你想「練球技」,
和「不如」你的人去練,往往沒有效果,或是「負」效果。

這句,從如何去實踐德性可以讓生命有更好的變化,
這一「行法效果」的視角來看,
是完全講得通的,
甚至,是你要注意的事項!

德性要如何去實踐,或是說「行法」要如何去做才能有更好的效果,
這三點,我是完全認同的。

一、主忠信。你內心要有某種超越性的人生信念或用康德的術語,是理念。

二、毋友不如己者。修行,從「如何去做」的角度而言,一定要有「善知識」的指導。

三、過則勿憚改。德性實踐最大的「行動點」就是去「改掉自己已知的不好」。這難啊。

**
《论语.子罕》24/ 2021.09
子曰:「主忠信,毋友不如己者,过则勿惮改。」



这句话也是提出了三项孔子的「格言」,亦即人生行事的某些可以参考的范式。

往往,这种句子,都是对话中而来的某种回应式内容,
《论语》是对话体的文本。

但我们从文本中看不到完整的对话内容。

一旦把对话中某种特定情境的文字句子,去脉络化, 而用一种「公式性」的社会科学概念来看待,会出问题的。

比如这句你会觉得有问题的是:毋友不如己者。

毋友不如己者,这句,如果抽象化、社会科学原理化,那么你也几乎无法生活下去;
在你的日常生活中,比你「不如」的人,多的是。

但如果是在特定条件下,例如打桌球,
当我们在讨论要如何练习才能自己的球技更上一层楼,
你说,「一定不能找比你球技差的人去练」,
这有什么不对吗?本来如此。

你当然可以和任何人打桌球,不管是为什么,这都没问题,
然而如果你想「练球技」,
和「不如」你的人去练,往往没有效果,或是「负」效果。

这句,从如何去实践德性可以让生命有更好的变化,
这一「行法效果」的视角来看,
是完全讲得通的,
甚至,是你要注意的事项!

德性要如何去实践,或是说「行法」要如何去做才能有更好的效果,
这三点,我是完全认同的。

一、主忠信。你内心要有某种超越性的人生信念或用康德的术语,是理念。

二、毋友不如己者。修行,从「如何去做」的角度而言,一定要有「善知识」的指导。

三、过则勿惮改。德性实践最大的「行动点」就是去「改掉自己已知的不好」。这难啊。


2021年9月5日 星期日

《論語.子罕》#24/ 2021.09


子曰:「法語之言,能無從乎?改之為貴。巽與之言,能無說乎?繹之為貴。說而不繹,從而不改,吾末如之何也已矣。」

白話譯:
孔子說:「合情合理的勸言,能不聽下去嗎?但改過才是可貴;恭維的話語,令人高興呢?分析了之所以如此原因才是難的。高興不分析、聽從不改正,我一點辦法也沒有說什麼。」

語言,很容易有情緒的。

但,情緒的背後,如果要再進一步思維其「內容」,即what,就不容易了。

讀書、上大學等等的教育訓練,不外乎就是在於能就「內容」而思考。

說,記者不讀書,那麼,什麼是「記者」,而什麼是「不讀書」,
要把記者和不讀書,在邏輯關念上有合法性的連結,其推論過程又是如何呢?

嗯,這就是去思考內容。
嗯,這要人去可能瘋了……

所以,文青容易,感動啦、溫暖啦、生氣啦、xx…
但,什麼是XX的「內容」呢?
那些內容是以什麼樣的一種思維過程,所以可說是XX呢?

嗯,你要讀了碩士班,搞了二年以後,才有「能力」用「內容」去進行思考。

這不容易。但文青是廉價的,在於你要不要以「某種立場來喊」而已;
所以,每一世代都有年輕人的文青,那是過程。
你一旦會思考內容,你就是另一種檔次層級。

但,思考之所以是思考,是因為有「內容」來提供其思考運轉的流程的連結。
所以,你又一定要先有大量的讀書,所以你才會真正的思考。

想思考,但書讀的不夠,沒有內容,所以也就一定會成為文青。
這是生命結構,你跑不掉的。

就思考而言,內容是核心。
就德性而言,「改過」,即行動,才是核心。

多讀書。大學生。真的。

**
《论语.子罕》24/ 2021.09
子曰:「法语之言,能无从乎?改之为贵。巽与之言,能无说乎?绎之为贵。说而不绎,从而不改,吾末如之何也已矣。」

白话译:
孔子说:「合情合理的劝言,能不听下去吗?但改过才是可贵;恭维的话语,令人高兴呢?分析了之所以如此原因才是难的。高兴不分析、听从不改正,我一点办法也没有说什么。」

语言,很容易有情绪的。

但,情绪的背后,如果要再进一步思维其「内容」,即what,就不容易了。

读书、上大学等等的教育训练,不外乎就是在于能就「内容」而思考。

说,记者不读书,那么,什么是「记者」,而什么是「不读书」,
要把记者和不读书,在逻辑关念上有合法性的连结,其推论过程又是如何呢?

嗯,这就是去思考内容。
嗯,这要人去可能疯了……

所以,文青容易,感动啦、温暖啦、生气啦、xx…
但,什么是XX的「内容」呢?
那些内容是以什么样的一种思维过程,所以可说是XX呢?

嗯,你要读了硕士班,搞了二年以后,才有「能力」用「内容」去进行思考。

这不容易。但文青是廉价的,在于你要不要以「某种立场来喊」而已;
所以,每一世代都有年轻人的文青,那是过程。
你一旦会思考内容,你就是另一种档次层级。

但,思考之所以是思考,是因为有「内容」来提供其思考运转的流程的链接。
所以,你又一定要先有大量的读书,所以你才会真正的思考。

想思考,但书读的不够,没有内容,所以也就一定会成为文青。
这是生命结构,你跑不掉的。

就思考而言,内容是核心。
就德性而言,「改过」,即行动,才是核心。

多读书。大学生。真的。



2021年9月2日 星期四

《論語.子罕》#23/ 2021.09


子曰:「後生可畏,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?四十、五十而無聞焉,斯亦不足畏也已。」


「後生可畏」,這成語是從這裡出來的。

後生當然可畏,因為他們是站在「以前」的基礎再往前走的。

不過,如果沒有「站在」以前之基礎而向上再長出去的,倒也沒什麼可畏的。

尤其是那種喜歡說「要推倒一切」,「要打掉一切」的那種後生,要被人可畏的機會大概沒有。

《章句》:
孔子言後生年富力彊,足以積學而有待,其勢可畏,安知其將來不如我之今日乎?

「積學」。

「斯亦不足畏也」,為什麼是四十五十呢?而不三四十或六七十呢?

我想過。用我自己的人生過程。

人如果是願意站在前人的地基上再往前思考的,四五十了,就應會有「自己的」心得出來了。

對,是站在「前人」的肩上,但一定也會有「自己的」心得出來。

三四十就能有的,那是天才。四五十還沒有,六七十就更難了。

重點是,「無聞」是指什麼?

我的解釋 :自己對自己生命的成長有沒有心得可以談出什麼。

要有心得,並不容易;一路跟著別人喊過來的,人生最大的空白就是「真的沒有自己的心得可以談」。


《论语.子罕》23/ 2021.09
子曰:「后生可畏,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?四十、五十而无闻焉,斯亦不足畏也已。」


「后生可畏」,这成语是从这里出来的。

后生当然可畏,因为他们是站在「以前」的基础再往前走的。

不过,如果没有「站在」以前之基础而向上再长出去的,倒也没什么可畏的。

尤其是那种喜欢说「要推倒一切」,「要打掉一切」的那种后生,要被人可畏的机会大概没有。

《章句》:
孔子言后生年富力强,足以积学而有待,其势可畏,安知其将来不如我之今日乎?

「积学」。

「斯亦不足畏也」,为什么是四十五十呢?而不三四十或六七十呢?

我想过。用我自己的人生过程。

人如果是愿意站在前人的地基上再往前思考的,四五十了,就应会有「自己的」心得出来了。

对,是站在「前人」的肩上,但一定也会有「自己的」心得出来。

三四十就能有的,那是天才。四五十还没有,六七十就更难了。

重点是,「无闻」是指什么?

我的解释 :自己对自己生命的成长有没有心得可以谈出什么。

要有心得,并不容易;一路跟着别人喊过来的,人生最大的空白就是「真的没有自己的心得可以谈」。

2021年9月1日 星期三

《論語.子罕》#22/ 2021.09


子曰:「苗而不秀者有矣夫!秀而不實者有矣夫!」

白話譯:
孔子說:「長出 了苗而不開花是有的!開了花而不結果也是有的!」

這當然是人生經驗談,是如此。

你在你的生活中,也一定看得見。即使是指涉人的存在樣態。

但,重點是, 論語講這種日常經驗幹什麼,有所指涉的意義在那裡?

論語怎麼不說,有人愛吃甜的。

這句,我一直無法有某種心安性的自我解釋,直到看到了清代的《正義》的解法,才覺得更有道理。

《正義》曰:
此章亦以顏回早卒,孔子痛惜之,為之作譬也。言萬物有生而不育成者,喻人亦然也。

對顏回之死的痛惜,講出這句,這樣就有上下文脈絡的關係可來進行理解。

孔子對這位學生真的很疼愛,對於學生的早逝,心痛的說出這樣的句子。

「苗而不秀」,啊,「秀而不實」,哀嘆再三,
孔子真的希望能看到一位學生最後可以成熟出來的樣態,
因為,那是靈性的傳承啊。

**
《论语.子罕》22/ 2021.09
子曰:「苗而不秀者有矣夫!秀而不实者有矣夫!」

白话译:
孔子说:「长出 了苗而不开花是有的!开了花而不结果也是有的!」

这当然是人生经验谈,是如此。

你在你的生活中,也一定看得见。即使是指涉人的存在样态。

但,重点是, 论语讲这种日常经验干什么,有所指涉的意义在那里?

论语怎么不说,有人爱吃甜的。

这句,我一直无法有某种心安性的自我解释,直到看到了清代的《正义》的解法,才觉得更有道理。

《正义》曰:
此章亦以颜回早卒,孔子痛惜之,为之作譬也。言万物有生而不育成者,喻人亦然也。

对颜回之死的痛惜,讲出这句,这样就有上下文脉络的关系可来进行理解。

孔子对这位学生真的很疼爱,对于学生的早逝,心痛的说出这样的句子。

「苗而不秀」,啊,「秀而不实」,哀叹再三,
孔子真的希望能看到一位学生最后可以成熟出来的样态,
因为,那是灵性的传承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