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教學總網站

2022年3月23日 星期三

《論語.憲問》#19/2022.03

 《論語.憲問》19/2022.03
子言衛靈公之無道也,康子曰:「夫如是,奚而不喪?」孔子曰:「仲叔圉治賓客,祝鮀治宗廟,王孫賈治軍旅。夫如是,奚其喪?」

白話譯:
孔子說衛靈公無道,季康子說:「如此,為什麽不敗亡?」孔子說:「仲叔圉治接待外賓、祝鮀管理內務、王孫賈統帥軍隊,像這樣,怎麽會敗亡呢?」

生命,是一種「整體性」的概念。

生命,到了什麼水準,那生命的整體性就會有那種水準。

但,生命又是肉體的、經驗的,只要是肉體的和經驗的,就一定是不完整的。

即使在某種水準當中,也會在各各不同的面向,有著參差不齊不的呈現。

「用人」,不容易啊。真的不容易。

我們往往把個人的「持戒式」的行為,當作一種「人格水準」來看,這是。

但,能不能「識人用人」也是一種人格水準的呈現。這更難,更不好假裝。

持戒行為,想改就改,馬上就可以。

識人用人的能力、肚量、和眼光,卻不是想馬上有就有的。

修行,並不是把某種持戒行為做得好而已,那是「媒介」,修行在於讓生命能打開另一種視野和深度。

用人,是檢驗「生命之深度與廣度」的最有效的試紙。

孔子看人,不是小家子氣的標準。

《论语.宪问》19/2022.03
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,康子曰:「夫如是,奚而不丧?」孔子曰:「仲叔圉治宾客,祝鮀治宗庙,王孙贾治军旅。夫如是,奚其丧?」

白话译:
孔子说卫灵公无道,季康子说:「如此,为什么不败亡?」孔子说:「仲叔圉治接待外宾、祝鮀管理内务、王孙贾统帅军队,像这样,怎么会败亡呢?」

生命,是一种「整体性」的概念。

生命,到了什麽水准,那生命的整体性就会有那种水准。

但,生命又是肉体的、经验的,只要是肉体的和经验的,就一定是不完整的。

即使在某种水准当中,也会在各各不同的面向,有着参差不齐不的呈现。

「用人」,不容易啊。真的不容易。

我们往往把个人的「持戒式」的行为,当作一种「人格水准」来看,这是。

但,能不能「识人用人」也是一种人格水准的呈现。这更难,更不好假装。

持戒行为,想改就改,马上就可以。

识人用人的能力、肚量、和眼光,却不是想马上有就有的。

修行,并不是把某种持戒行为做得好而已,那是「媒介」,修行在于让生命能打开另一种视野和深度。

用人,是检验「生命之深度与广度」的最有效的试纸。

孔子看人,不是小家子气的标准。



2022年3月22日 星期二

《論語.憲問》#18/2022.03

 《論語.憲問》18/2022.03
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,與文子同升諸公。子聞之曰:「可以為文矣。」

白話譯:
公叔文子推薦一位傭人去做大夫。和他平起平坐了。孔子說:「公叔文子可以稱為『文』了。」

首先,「文」是什麼意思?

孔子並不是望文生義地亂講。

《疏》:
故稱之曰:「可以謚為文矣。」以《謚法》「錫民爵位曰文故也」。

孔子那時的「文」之用法,就是「錫民爵位」。用白話,讓某人升官。

但,我更會想,孔子到底為什麼會去觀察到這事?

事情那麼,這觸動了孔子什麼,所以被注意了下來。

如依容格的心理學之說法,這是內心深處有著某種「原型」,或說「掛念」,所以,在現實中被經驗到。

是孔子相當官嗎?

我不知。

但,從修行的角度而言,讓「自己下屬的人」去升官,甚至升到自己一樣,是一件「真的」很不容易的事。

在外面工作過,你就知道這要有多大的「肚量」,或「人格特色」,才有辦法。

這是「德性」,一種自己向自己的「難處」去挑戰的過程。

應是孔子心中老是掛著「自己如何去超越自己」這樣的念頭吧!

《论语.宪问》18/2022.03
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,与文子同升诸公。子闻之曰:「可以为文矣。」

白话译:
公叔文子推荐一位佣人去做大夫。和他平起平坐了。孔子说:「公叔文子可以称为『文』了。」

首先,「文」是什麽意思?

孔子并不是望文生义地乱讲。

《疏》:
故称之曰:「可以谥为文矣。」以《谥法》「锡民爵位曰文故也」。

孔子那时的「文」之用法,就是「锡民爵位」。用白话,让某人升官。

但,我更会想,孔子到底为什麽会去观察到这事?

事情那麽,这触动了孔子什麽,所以被注意了下来。

如依容格的心理学之说法,这是内心深处有着某种「原型」,或说「挂念」,所以,在现实中被经验到。

是孔子相当官吗?

我不知。

但,从修行的角度而言,让「自己下属的人」去升官,甚至升到自己一样,是一件「真的」很不容易的事。

《論語.憲問》#17/2022.03

 《論語.憲問》17/2022.03
子貢曰:「管仲非仁者與?桓公殺公子糾,不能死,又相之。」子曰:「管仲相桓公,霸諸侯,一匡天下,民到于今受其賜。微管仲,吾其被髮左衽矣。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,自經於溝瀆,而莫之知也。」

這一句要和上一句,一起看。

對管仲,似乎有二種不同的價值說法。

先看古人之說,《章句》:
愚謂管仲有功而無罪,故聖人獨稱其功;王魏先有罪而後有功,則不以相掩可也。

這是宋明理學的學脈之說法。

宋明理學之視角,這當然是可以討論的結論,但我無意於此。

宋明理學,是「心學」,對「義理」之堅持,是更大於「世功」的。

認不認同,就是個人之事了。

但如果從「心學」之立場出發,「良知」是核心,那是先驗的,是與天地合其德的。

社會性的「規範」本來就不足以凌駕於「良心」之上。

「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,自經於溝瀆,而莫之知也」,這句和「雖千萬人無往矣」,何其同也。

這是傳統文化的「浪漫」。

《论语.宪问》17/2022.03
子贡曰:「管仲非仁者与?桓公杀公子纠,不能死,又相之。」子曰:「管仲相桓公,霸诸侯,一匡天下,民到于今受其赐。微管仲,吾其被髮左衽矣。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,自经于沟渎,而莫之知也。」

这一句要和上一句,一起看。

对管仲,似乎有二种不同的价值说法。

先看古人之说,《章句》:
愚谓管仲有功而无罪,故圣人独称其功;王魏先有罪而后有功,则不以相掩可也。

这是宋明理学的学脉之说法。

宋明理学之视角,这当然是可以讨论的结论,但我无意于此。

宋明理学,是「心学」,对「义理」之坚持,是更大于「世功」的。

认不认同,就是个人之事了。

但如果从「心学」之立场出发,「良知」是核心,那是先验的,是与天地合其德的。

社会性的「规范」本来就不足以凌驾于「良心」之上。

「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,自经于沟渎,而莫之知也」,这句和「虽千万人无往矣」,何其同也。

这是传统文化的「浪漫」。

2022年3月20日 星期日

《論語.憲問》#16/2022.03

 《論語.憲問》16/2022.03
子路曰:「桓公殺公子糾,召忽死之,管仲不死。」曰:「未仁乎?」子曰:「桓公九合諸侯,不以兵車,管仲之力也。如其仁!如其仁!」

這句,是孔子對管仲的評價。

孔子對管仲有多種評價,有時正面有時負面。

這句的評語是「如其仁」。

有一個「如」字。

古人也有看出來。

《章句》:
蓋管仲雖未得為仁人,而其利澤及人,則有仁之功矣。

「利澤及人」,是「功」。

仁,是指生命德性之事。

雖然,生命德性也必定是有果效的,一定會起社會性作用的,這作用是「利澤及人」。

但,功是功,仁是仁。

孔子沒有以事功代替仁。


《论语.宪问》16/2022.03
子路曰:「桓公杀公子纠,召忽死之,管仲不死。」曰:「未仁乎?」子曰:「桓公九合诸侯,不以兵车,管仲之力也。如其仁!如其仁!」

这句,是孔子对管仲的评价。

孔子对管仲有多种评价,有时正面有时负面。

这句的评语是「如其仁」。

有一个「如」字。

古人也有看出来。

《章句》:
盖管仲虽未得为仁人,而其利泽及人,则有仁之功矣。

「利泽及人」,是「功」。

仁,是指生命德性之事。

虽然,生命德性也必定是有果效的,一定会起社会性作用的,这作用是「利泽及人」。

但,功是功,仁是仁。

孔子没有以事功代替仁。



2022年3月17日 星期四

《論語.憲問》#15/2022.03

 《論語.憲問》15/2022.03
子曰:「晉文公譎而不正,齊桓公正而不譎。」

這是孔子對人的評價。

譎,詭也。

在傳統文化中,如何去「判斷一個人」是什麼樣的人,是有著很多書可以看的課題。例如曾國藩的書。

不過,你可以看看,古人是以「什麼樣的標準框架」來對人進行評價的,那和現代人的「標準」不同。

我們現代人更多是和「生產力」看齊。

其實,如果你願意再「深一點」去想,我們目前所「讚嘆」的和人相關的價值,往往都是和「生產」有關的,例如,效率、創意、多元、獨特、等等。

這都是「生產工業品」以及「廣大銷售」有關的一些「概念」,現在拿來用在人的身上。

對,這是資本主義的文化工業。阿多諾說的。

孔子是用譎和正這樣的概念來評論一個人。

這是「德性」著眼。是人的一種質變上之「可能性」的思考概念。

那個對呢?古人或現代人。

古人,看重的是「人的變化之可能性」,現代人看中的是「量產及獲利之可能性」。嗯,你自己去想想……

但量產及獲利,基本上是「否定」質變可能性,所以才能在「量上」思考增加的可能性。

傳統文化中有關「看人」的書,就是跟你說,如何去判斷出一個人「在未來的可能性」。

還蠻有意思的。

你想知道你的朋友你的男女朋友你的伙伴,以後會變的如何呢?看看古書,有很多提示可以觀察。


《论语.宪问》15/2022.03
子曰:「晋文公谲而不正,齐桓公正而不谲。」

这是孔子对人的评价。

谲,诡也。

在传统文化中,如何去「判断一个人」是什麽样的人,是有着很多书可以看的课题。例如曾国藩的书。

不过,你可以看看,古人是以「什麽样的标准框架」来对人进行评价的,那和现代人的「标准」不同。

我们现代人更多是和「生产力」看齐。

其实,如果你愿意再「深一点」去想,我们目前所「赞叹」的和人相关的价值,往往都是和「生产」有关的,例如,效率、创意、多元、独特、等等。

这都是「生产工业品」以及「广大销售」有关的一些「概念」,现在拿来用在人的身上。

对,这是资本主义的文化工业。阿多诺说的。

孔子是用谲和正这样的概念来评论一个人。

这是「德性」着眼。是人的一种质变上之「可能性」的思考概念。

那个对呢?古人或现代人。

古人,看重的是「人的变化之可能性」,现代人看中的是「量产及获利之可能性」。嗯,你自己去想想……

但量产及获利,基本上是「否定」质变可能性,所以才能在「量上」思考增加的可能性。

传统文化中有关「看人」的书,就是跟你说,如何去判断出一个人「在未来的可能性」。

还蛮有意思的。

你想知道你的朋友你的男女朋友你的伙伴,以后会变的如何呢?看看古书,有很多提示可以观察。



《論語.憲問》#14/2022.03

 《論語.憲問》14/2022.03
子曰:「臧武仲以防求為後於魯,雖曰不要君,吾不信也。」

白話譯:
孔子說:「臧武仲以離開自己封地談條件,要求冊立其後代做大夫,表面上說不是要挾君主,但實際上卻是。」

我不太能理解,為什麼要錄下這句。

這看起來是很「平常」的經驗現象。

對啊,要讓人「相信」,真的不是容易事。

人其實有能力,從現象中看透「更本質」的能力,即胡塞爾說的本質直觀。

古人如何去看這一句,
《章句》:
楊氏曰:「武仲卑辭請後,其跡非要君者,而意實要之。夫子之言,亦春秋誅意之法也。」

「春秋誅意之法」,這是指從歷史中的事件來談出看出人之行為的意義與價值。

歷史的本質直觀。

這是傳統文化中的特色之一,從「歷史」中來看待人的生命的意義與價值。

如果用廣意的文化史的視角來談,可以追問一個問題:給予人之意義與價值的根源,是那裡?或是如此問:什麼是人可以談意義與價值的奠基層?

西方而言,這根源是來自形而上宗教,即使宗教已不再那麼有威力。

印度文明,則有部分是來自形而上的「精神」,例如佛學中的唯識。

在傳統文化中,我們是從「人的歷史中」來找到形而上力量的證明。所以,有《春秋》。

我們在乎「立德立功立言」,因為,那會是歷史。那不只是「人的生命記錄」,那代表人可以呈現出來的意義與價值。

所以,史學,是傳統文化很有豐富度的領域。

所以,我們往往會去如是思考,這樣做以後歷史會給我們什麼評價?

所以,我會在乎以後的學生怎麼評價我,而不是他們「現在」是不是會給我掌聲。

人,不是原子般的孤獨個體,人是有過去和未來連結的一種意義性存在者。

人是有「歷史意義的」一種存在者。這是一種形而上的感受。

你很清楚的知道,一件事,其實「在未來」會不會是具有「有意義」的評值。你很清楚的。

只是你往往假裝,沒有那種東西。


《论语.宪问》14/2022.03
子曰:「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,虽曰不要君,吾不信也。」

白话译:
孔子说:「臧武仲以离开自己封地谈条件,要求册立其后代做大夫,表面上说不是要挟君主,但实际上却是。」

我不太能理解,为什麽要录下这句。

这看起来是很「平常」的经验现象。

对啊,要让人「相信」,真的不是容易事。

人其实有能力,从现象中看透「更本质」的能力,即胡塞尔说的本质直观。

古人如何去看这一句,
《章句》:
杨氏曰:「武仲卑辞请后,其迹非要君者,而意实要之。夫子之言,亦春秋诛意之法也。」

「春秋诛意之法」,这是指从历史中的事件来谈出看出人之行为的意义与价值。

历史的本质直观。

这是传统文化中的特色之一,从「历史」中来看待人的生命的意义与价值。

如果用广意的文化史的视角来谈,可以追问一个问题:给予人之意义与价值的根源,是那裡?或是如此问:什麽是人可以谈意义与价值的奠基层?

西方而言,这根源是来自形而上宗教,即使宗教已不再那麽有威力。

印度文明,则有部分是来自形而上的「精神」,例如佛学中的唯识。

在传统文化中,我们是从「人的历史中」来找到形而上力量的证明。所以,有《春秋》。

我们在乎「立德立功立言」,因为,那会是历史。那不只是「人的生命记录」,那代表人可以呈现出来的意义与价值。

所以,史学,是传统文化很有丰富度的领域。

所以,我们往往会去如是思考,这样做以后历史会给我们什麽评价?

所以,我会在乎以后的学生怎麽评价我,而不是他们「现在」是不是会给我掌声。

人,不是原子般的孤独个体,人是有过去和未来连结的一种意义性存在者。

人是有「历史意义的」一种存在者。这是一种形而上的感受。

你很清楚的知道,一件事,其实「在未来」会不会是具有「有意义」的评值。你很清楚的。

只是你往往假装,没有那种东西。

2022年3月15日 星期二

《論語.憲問》#13/2022.03

 《論語.憲問》13/2022.03
子問公叔文子於公明賈曰:「信乎夫子不言、不笑、不取乎?」公明賈對曰:「以告者過也。夫子時然後言,人不厭其言;樂然後笑,人不厭其笑;義然後取,人不厭其取。」子曰:「其然,豈其然乎?」

白話譯:
孔子向公明賈詢問公叔文子:「他不說、不笑、不取,是真的嗎?」公明賈答:「這話過分了。他該說時才說,人不厭其說;快樂時才笑,人不厭其笑;該取時才取,人不厭其龋」孔子說:「是這樣嗎?難道真是這樣嗎?」

如果我們跟其他宗教性質的修行路線比起來,儒家在這一點上,就真的是其「不二法門」。

不二,是指和其他的不一樣的,只有自己所獨有的。

這是指什麼儒學特色呢?對活生生的現世上的你的經驗之重視,一點都不輕視。

如果你去看其他類宗教系統,往往是對現世的經驗採取一種「否定的」態度,所以,會有「苦行」這樣的行法出來。

苦行,往往是指和現存社會的經驗系統,有一種距離感,一種斷裂感出來。

我沒有輕看苦行這種行法之意,事實上,我於心響往之。

但,這不妨礙我們去理解去看透儒學的行法特色,即,以現存的經驗世界當作修行的媒介,是透過這世界去轉化自己,而不是排斥這世界。

所以,時然後言;樂然後笑;義然後取。言、笑、取,都沒有拒斥之意,但卻此以為媒介,去看出生命的超越義,時、樂、義。

這樣的一種思維架構,發展到中庸就有更抽象的哲學意味:
喜怒哀樂之未發,謂之中;發而皆中節,謂之和。

重點在「中節」,而不是拒斥。

和,是一種與「他者」無所戒心的相處狀態。
所以,人「不厭」。

很美,對不對。

對孔子而言,重點在於「真的被呈現出來了嗎?」這是修行成就啊。

但這很難,真的難,所以孔子說,他真的做到了嗎?

《论语.宪问》13/2022.03
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:「信乎夫子不言、不笑、不取乎?」公明贾对曰:「以告者过也。夫子时然后言,人不厌其言;乐然后笑,人不厌其笑;义然后取,人不厌其取。」子曰:「其然,岂其然乎?」

白话译:
孔子向公明贾询问公叔文子:「他不说、不笑、不取,是真的吗?」公明贾答:「这话过分了。他该说时才说,人不厌其说;快乐时才笑,人不厌其笑;该取时才取,人不厌其龋」孔子说:「是这样吗?难道真是这样吗?」

如果我们跟其他宗教性质的修行路线比起来,儒家在这一点上,就真的是其「不二法门」。

不二,是指和其他的不一样的,只有自己所独有的。

这是指什麽儒学特色呢?对活生生的现世上的你的经验之重视,一点都不轻视。

如果你去看其他类宗教系统,往往是对现世的经验採取一种「否定的」态度,所以,会有「苦行」这样的行法出来。

苦行,往往是指和现存社会的经验系统,有一种距离感,一种断裂感出来。

我没有轻看苦行这种行法之意,事实上,我于心响往之。

但,这不妨碍我们去理解去看透儒学的行法特色,即,以现存的经验世界当作修行的媒介,是透过这世界去转化自己,而不是排斥这世界。

所以,时然后言;乐然后笑;义然后取。言、笑、取,都没有拒斥之意,但却此以为媒介,去看出生命的超越义,时、乐、义。

这样的一种思维架构,发展到中庸就有更抽象的哲学意味:
喜怒哀乐之未发,谓之中;发而皆中节,谓之和。

重点在「中节」,而不是拒斥。

和,是一种与「他者」无所戒心的相处状态。
所以,人「不厌」。

很美,对不对。

对孔子而言,重点在于「真的被呈现出来了吗?」这是修行成就啊。

但这很难,真的难,所以孔子说,他真的做到了吗?

《論語.憲問》#12/2022.03

 《論語.憲問》12/2022.03
子路問成人。子曰:「若臧武仲之知,公綽之不欲,卞莊子之勇,冉求之藝,文之以禮樂,亦可以為成人矣。」曰:「今之成人者何必然?見利思義,見危授命,久要不忘平生之言,亦可以為成人矣。」

白話譯:
子路問怎樣算人格成就的人,孔子說:「如果有臧武仲的智慧,孟公綽的寡欲,卞莊子的勇敢,冉求的才藝;再加上知禮懂樂的修為,就可以算完人了。」又說:「現在的人就不必這樣了,見到利益時,考慮道義;見到危險時,奮不顧身;長期窮困也不忘平日的諾言,也可以算是德性成就之人了。」

有學生問一種修行成就的人格樣貌是如何?

孔子的回答是這樣的一種思維架構, 他不是用一種固定的、不會變動的抽象概念來描述,
而是,
用許多人身上看得見的「質素」,來加以形容。

知、不欲、勇、藝、禮樂。

在經驗界的人,很難「完美」。

找到一種生命可以變化的突破口,這是指你的能力上易於發揮的項目。

在那一方面,不斷的「超越自己」。

你在某一方面不斷的超越自己,但生命所帶來的卻是一種「整體性」的變化。

你從音樂下手,讓生命變得更有氣質,這氣質卻會反映在生命的方方面面。

後來,孔子話風一轉。

「見利思義,見危授命,久要不忘平生之言」,這三項並不是什麼具體的才能項目,而是一種「良心聲音」的強調。

用學術的術語,這是往「倫理化」之方向去強調。

倫理化有什麼特色?

人人都可以去做。

蘇格拉底如是轉向,釋加牟尼如是轉向,在歷上的所被稱的「大四聖哲」恰是如是轉向。。

《论语.宪问》12/2022.03
子路问成人。子曰:「若臧武仲之知,公绰之不欲,卞庄子之勇,冉求之艺,文之以礼乐,亦可以为成人矣。」曰:「今之成人者何必然?见利思义,见危授命,久要不忘平生之言,亦可以为成人矣。」

白话译:
子路问怎样算人格成就的人,孔子说:「如果有臧武仲的智慧,孟公绰的寡欲,卞庄子的勇敢,冉求的才艺;再加上知礼懂乐的修为,就可以算完人了。」又说:「现在的人就不必这样了,见到利益时,考虑道义;见到危险时,奋不顾身;长期穷困也不忘平日的诺言,也可以算是德性成就之人了。」

有学生问一种修行成就的人格样貌是如何?

孔子的回答是这样的一种思维架构, 他不是用一种固定的、不会变动的抽象概念来描述,
而是,
用许多人身上看得见的「质素」,来加以形容。

知、不欲、勇、艺、礼乐。

在经验界的人,很难「完美」。

找到一种生命可以变化的突破口,这是指你的能力上易于发挥的项目。

在那一方面,不断的「超越自己」。

你在某一方面不断的超越自己,但生命所带来的却是一种「整体性」的变化。

你从音乐下手,让生命变得更有气质,这气质却会反映在生命的方方面面。

后来,孔子话风一转。

「见利思义,见危授命,久要不忘平生之言」,这三项并不是什麽具体的才能项目,而是一种「良心声音」的强调。

用学术的术语,这是往「伦理化」之方向去强调。

伦理化有什麽特色?

人人都可以去做。

苏格拉底如是转向,释加牟尼如是转向,在歷上的所被稱的「大四聖哲」恰是如是轉向。

2022年3月13日 星期日

《論語.憲問》#11/2022.03

 《論語.憲問》11/2022.03
子曰:「孟公綽,為趙魏老則優,不可以為滕薛大夫。」

白話譯:
孔子說:「孟公綽當趙氏、魏氏的總管是能做好,但不能當滕、薛等小國的大夫。」

這時代,你對某種「平等式」的抽象名詞聽久了,你大概也以為在「真實世界」中,人人也都是如複製人一樣的,平等。

打開眼睛吧。你很清楚。不是。

有人比你漂亮,有人比你聰明,有人比你會運動,有人很有才藝,有人比身材好,有人比你會社交……

從現實面而上,人,真的「不平等」。

講不平等,你很不舒服。

來,說,人人都有差異性。你就笑了。

但,這其實是一樣的。你很好騙。

古人,比你更有理性。他們很清楚,人人都是有「差異性的」。

所以,如何去理解差異性,如何去發揮差異性,如何好好運用差異性,是被思考的重點。

當然,如何去化解差異性所造成的「不平」,也就必然的被包含在思考的邏輯之內。

你的差異性是什麼?這樣的提法你不是很高興。好吧,你的「特色」是什麼呢?你笑了。

《章句》:
胡氏1曰:「知之弗豫,枉其才而用之,則為棄人矣。此君子所以患不知人也。言此,則孔子之用人可知矣。」

「用人」。

「枉其才而用之,則為棄人矣」。棄字,很重啊。

人世間最大的精神鴉片就是「人人平等」。躺著,就會平等。

但,人會對「人人平等」有某種響往之心、之情,也不是沒有「內在根據」的。

人人都一定會死。人人都在同一起點上來進行讓自己更好的修行。人人平等,並不是空話,是有感的。

所以,我們才會真的去想由差異的既存,更進一步的讓人人都發揮出最好的自己。最好的自己,這是平等。


《论语.宪问》11/2022.03
子曰:「孟公绰,为赵魏老则优,不可以为滕薛大夫。」

白话译:
孔子说:「孟公绰当赵氏、魏氏的总管是能做好,但不能当滕、薛等小国的大夫。」

这时代,你对某种「平等式」的抽象名词听久了,你大概也以为在「真实世界」中,人人也都是如複製人一样的,平等。

打开眼睛吧。你很清楚。不是。

有人比你漂亮,有人比你聪明,有人比你会运动,有人很有才艺,有人比身材好,有人比你会社交……

从现实面而上,人,真的「不平等」。

讲不平等,你很不舒服。

来,说,人人都有差异性。你就笑了。

但,这其实是一样的。你很好骗。

古人,比你更有理性。他们很清楚,人人都是有「差异性的」。

所以,如何去理解差异性,如何去发挥差异性,如何好好运用差异性,是被思考的重点。

当然,如何去化解差异性所造成的「不平」,也就必然的被包含在思考的逻辑之内。

你的差异性是什麽?这样的提法你不是很高兴。好吧,你的「特色」是什麽呢?你笑了。

《章句》:
胡氏1曰:「知之弗豫,枉其才而用之,则为弃人矣。此君子所以患不知人也。言此,则孔子之用人可知矣。」

「用人」。

「枉其才而用之,则为弃人矣」。弃字,很重啊。

人世间最大的精神鸦片就是「人人平等」。躺着,就会平等。

但,人会对「人人平等」有某种响往之心、之情,也不是没有「内在根据」的。

人人都一定会死。人人都在同一起点上来进行让自己更好的修行。人人平等,并不是空话,是有感的。

所以,我们才会真的去想由差异的既存,更进一步的让人人都发挥出最好的自己。最好的自己,这是平等。


《論語.憲問》#10/2022.03

 《論語.憲問》10/2022.03
子曰:「貧而無怨難,富而無驕易。」

這是我很喜歡的「人生格言」。

一個「怨」,一個「驕」,真的是談到重點。

你有「怨」和「驕」在你的生命的「結構中」嗎?

先不用講答案。

先問自己,什麼是「怨」和「驕」?

如果你回答不出來,你又如何去思考你和這二項目之間的關係呢?

你看不到啊。

但這還不是很重要的提問!

你更應去想,為什麼我要去思考這二項目,這二項目有什麼重要的嗎?

怪了,又怨又驕,又如何?人不要是「展現自己」嗎?

孔子為什麼談這到個?到底人為什麼一定要「貧而無怨,富而無驕」。

難與易,這是其次的問題。

我們從人的現象中來「自我超越」,這超越是去開啟你的新的生命的「可能性」。

《论语.宪问》10/2022.03
子曰:「贫而无怨难,富而无骄易。」

这是我很喜欢的「人生格言」。

一个「怨」,一个「骄」,真的是谈到重点。

你有「怨」和「骄」在你的生命的「结构中」吗?

先不用讲答案。

先问自己,什麽是「怨」和「骄」?

如果你回答不出来,你又如何去思考你和这二项目之间的关係呢?

你看不到啊。

但这还不是很重要的提问!

你更应去想,为什麽我要去思考这二项目,这二项目有什麽重要的吗?

怪了,又怨又骄,又如何?人不要是「展现自己」吗?

孔子为什麽谈这到个?到底人为什麽一定要「贫而无怨,富而无骄」。

难与易,这是其次的问题。

我们从人的现象中来「自我超越」,这超越是去开启你的新的生命的「可能性」。

2022年3月8日 星期二

《論語.憲問》#09/2022.03

 《論語.憲問》09/2022.03
或問子產。子曰:「惠人也。」問子西。曰:「彼哉!彼哉!」問管仲。曰:「人也。奪伯氏駢邑三百,飯疏食,沒齒,無怨言。」

白話譯:
有人問子產,孔子說:「善的人。」問子西,說:「他呀!他呀!」問管仲,說:「是個人才。伯氏被他取消了封地,過了一輩子苦日子,到老死無怨言。」

「惠人」和「無怨言」,孔子更看重「無怨言」。

無怨言,真的是難。

如何可能是去有著「無怨言」的情況之可能呢?

年紀愈大,這愈是一個好問題。

有時,你給別人很多好處,別人罵你罵得更兇啊。不是嗎?

《疏》:
伯氏食邑三百家,管仲奪之,使至疏食,而沒齒無怨言,以其當理也。

「當理」,這聽起來很對。但,每個人對於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,不都是有「當理」的理由嗎?

從另一個角度來說,「當理」了,別人也未必服。

這篇,我對「伯氏」更有感受。一個人能真正的去服「當理」,真的不容易。是修行人。


《论语.宪问》09/2022.03
或问子产。子曰:「惠人也。」问子西。曰:「彼哉!彼哉!」问管仲。曰:「人也。夺伯氏骈邑三百,饭疏食,没齿,无怨言。」

白话译:
有人问子产,孔子说:「善的人。」问子西,说:「他呀!他呀!」问管仲,说:「是个人才。伯氏被他取消了封地,过了一辈子苦日子,到老死无怨言。」

「惠人」和「无怨言」,孔子更看重「无怨言」。

无怨言,真的是难。

如何可能是去有着「无怨言」的情况之可能呢?

年纪愈大,这愈是一个好问题。

有时,你给别人很多好处,别人骂你骂得更凶啊。不是吗?

《疏》:
伯氏食邑三百家,管仲夺之,使至疏食,而没齿无怨言,以其当理也。

「当理」,这听起来很对。但,每个人对于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,不都是有「当理」的理由吗?

从另一个角度来说,「当理」了,别人也未必服。

这篇,我对「伯氏」更有感受。一个人能真正的去服「当理」,真的不容易。是修行人。

《論語.憲問》#08/2022.03

 《論語.憲問》08/2022.03
子曰:「為命:裨諶草創之,世叔討論之,行人子羽脩飾之,東里子產潤色之。」

白話譯:
孔子說:「鄭國法令,由裨諶起草,世叔審閱,子羽修飾,子產潤色。」

這就是談「分工」的重要。

孔子要談經濟學嗎?或是公共行政,或是管理學呢?

我在想,記錄這一事實,到底想要表達什麼?

我還是從我習慣的修行角度來看,重點是,你「做得到」嗎?

理論很簡單,那樣比較好,你也知。

如果你在外面工作過,你就很清楚,要讓一個人「適才」的坐到合適的工作位置,難!

人性中的方方面面,會讓這一理想的美好狀況,無法生成。

反正是人性的貪、嗔、痴。

你願意從外在的現象中去反思自己生命的質性嗎?不容易啊。

《论语.宪问》08/2022.03
子曰:「为命:裨谌草创之,世叔讨论之,行人子羽脩饰之,东里子产润色之。」

白话译:
孔子说:「郑国法令,由裨谌起草,世叔审阅,子羽修饰,子产润色。」

这就是谈「分工」的重要。

孔子要谈经济学吗?或是公共行政,或是管理学呢?

我在想,记录这一事实,到底想要表达什麽?

我还是从我习惯的修行角度来看,重点是,你「做得到」吗?

理论很简单,那样比较好,你也知。

如果你在外面工作过,你就很清楚,要让一个人「适才」的坐到合适的工作位置,难!

人性中的方方面面,会让这一理想的美好状况,无法生成。

反正是人性的贪、嗔、痴。

你愿意从外在的现象中去反思自己生命的质性吗?不容易啊。

2022年3月6日 星期日

《論語.憲問》#07/2022.03

 《論語.憲問》07/2022.03
子曰:「愛之,能勿勞乎?忠焉,能勿誨乎?」

白話譯:
孔子說:「愛他,能不操勞他嗎?忠義,能不勸告他嗎?」

這句,當父母的大概很喜歡用。我也是為人父。

第二句,當下屬的也一定很愛用,用來堅持自己的想法。

但講久了,小朋友會反擊。

講多了,你的主管會覺得你是不是書讀的太少。

所以,你會在「道家」或「佛家」,看到很不同的意見和表達。

或是談「愚」,或是談「空」。

如果,真的「愛」,可以勞之則勞,不能勞之則要換方法。這是「智」,是「空」,是「無」的智慧。

愛,沒錯。但我們往往只用自己的方式去「愛」。

這會有衝突。

愛,勞是一定要勞,但「怎麼勞」?忠,一定要誨,但怎麼誨?

「怎麼」有時,更重要。這是「智」。是「慧」。其實,儒學也是談「智仁勇」。智,擺在第一位。

《论语.宪问》07/2022.03
子曰:「爱之,能勿劳乎?忠焉,能勿诲乎?」

白话译:
孔子说:「爱他,能不操劳他吗?忠义,能不劝告他吗?」

这句,当父母的大概很喜欢用。我也是为人父。

第二句,当下属的也一定很爱用,用来坚持自己的想法。

但讲久了,小朋友会反击。

讲多了,你的主管会觉得你是不是书读的太少。

所以,你会在「道家」或「佛家」,看到很不同的意见和表达。

或是谈「愚」,或是谈「空」。

如果,真的「爱」,可以劳之则劳,不能劳之则要换方法。这是「智」,是「空」,是「无」的智慧。

爱,没错。但我们往往只用自己的方式去「爱」。

这会有冲突。

爱,劳是一定要劳,但「怎麽劳」?忠,一定要诲,但怎麽诲?

「怎麽」有时,更重要。这是「智」。是「慧」。其实,儒学也是谈「智仁勇」。智,摆在第一位。



2022年3月3日 星期四

《論語.憲問》#06/2022.03

 《論語.憲問》06/2022.03
子曰:「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,未有小人而仁者也。」

這句不要把它「數學化」。

什麼是數學化,就是變成某種對外在客觀物的定理,例如水一百度C就會燒開。

古典往往是談,人在「修行」或德性實踐過程中的各種可能現象。這是可能性,是變化性。

人最後能「長成」什麼樣貌,只有嚥下最後一口氣那時,才能定論。

君子,如果是一種追求德性成熟之人的代名詞,那麼,這是一種「艱困」的過程,
不完美、或是承受不了「自己改變自己之痛若」,可能是蠻普遍的。

這是談,實踐過程的曲折。

但,小人是一種代名詞,那是指「不想信什麼德性之類」的人。

這些人不一定是「壞人」,更多可能是好人,

人性本善。

只是,你沒有要去自我改變的決心。

仁是一種過程,一種自我改變的過程,自我改變就是否定「現在的自我」,怎能不痛呢?

《论语.宪问》06/2022.03
子曰:「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,未有小人而仁者也。」

这句不要把它「数学化」。

什麽是数学化,就是变成某种对外在客观物的定理,例如水一百度C就会烧开。

古典往往是谈,人在「修行」或德性实践过程中的各种可能现象。这是可能性,是变化性。

人最后能「长成」什麽样貌,只有嚥下最后一口气那时,才能定论。

君子,如果是一种追求德性成熟之人的代名词,那麽,这是一种「艰困」的过程,
不完美、或是承受不了「自己改变自己之痛若」,可能是蛮普遍的。

这是谈,实践过程的曲折。

但,小人是一种代名词,那是指「不想信什麽德性之类」的人。

这些人不一定是「坏人」,更多可能是好人,

人性本善。

只是,你没有要去自我改变的决心。

仁是一种过程,一种自我改变的过程,自我改变就是否定「现在的自我」,怎能不痛呢?

《論語.憲問》#05/2022.03

 《論語.憲問》05/2022.03
南宮适問於孔子曰:「羿善射,奡盪舟,俱不得其死然;禹稷躬稼,而有天下。」夫子不答,南宮适出。子曰:「君子哉若人!尚德哉若人!」

白話譯:
南宮括問:「羿善於射箭、奡善於水戰,都不得好下場;禹、稷都親自種莊稼,卻得了天下?」孔子不回答。南宮括出去後,孔子說:「此人是君子啊,此人對德性生命的發展有感。」

這篇很有意思。

有人問了問題,孔手根本沒有回答。

倒過來,孔子是去談「問問題的人」的生命修養。

孔子看事情的重點,真的不同。

歷史的事情,很難像數學一樣。或許有大概率,但隨時都可以找出反例。

歷史到底能給我們什麼?一直都是「歷史哲學」中的大哉問!但也沒有標準答案。

甚至,到底有沒有歷史,在「後現代」的理論中,也是可疑的。

這裡不談歷史哲學。

但對歷史哲學有興趣的人,黑格爾的《歷史哲學》很有名。《歷史哲學——導論》英國沃爾什著,何兆武、張文杰譯,這本我也很受啟發。

孔子看的是,是什麼樣的人會想去問這樣的問題?

嗯,什麼人會去問今天的藍球比賽呢?

孔子給我們一種「行法」,一種去「看人」的行法。看他問了什麼?

要不要去試試你的男女朋友啊。很準的。

《论语.宪问》05/2022.03
南宫适问于孔子曰:「羿善射,奡盪舟,俱不得其死然;禹稷躬稼,而有天下。」夫子不答,南宫适出。子曰:「君子哉若人!尚德哉若人!」

白话译:
南宫括问:「羿善于射箭、奡善于水战,都不得好下场;禹、稷都亲自种庄稼,却得了天下?」孔子不回答。南宫括出去后,孔子说:「此人是君子啊,此人对德性生命的发展有感。」

这篇很有意思。

有人问了问题,孔手根本没有回答。

倒过来,孔子是去谈「问问题的人」的生命修养。

孔子看事情的重点,真的不同。

历史的事情,很难像数学一样。或许有大概率,但随时都可以找出反例。

历史到底能给我们什麽?一直都是「历史哲学」中的大哉问!但也没有标准答案。

甚至,到底有没有历史,在「后现代」的理论中,也是可疑的。

这裡不谈历史哲学。

但对历史哲学有兴趣的人,黑格尔的《历史哲学》很有名。《历史哲学——导论》英国沃尔什着,何兆武、张文杰译,这本我也很受启发。

孔子看的是,是什麽样的人会想去问这样的问题?

嗯,什麽人会去问今天的蓝球比赛呢?

孔子给我们一种「行法」,一种去「看人」的行法。看他问了什麽?

要不要去试试你的男女朋友啊。很准的。

2022年3月1日 星期二

《論語.憲問》#04/2022.03

 《論語.憲問》04/2022.03
子曰:「有德者,必有言。有言者,不必有德。仁者,必有勇。勇者,不必有仁。」

有這有一些邏輯上的關係。

我並不想在裡面繞圈子。

這裡有三組有趣的概念:一、勇、二、言、三、德(仁)。

我想到的是佛家愛談的:身口意。

這樣的某種強大的相似性,不得不讓人去「再去想一下」。

為什麼一定恰好就剛好這三者,怪怪,這是「隨意講出來的」,還是說,這是有某種理論系統之論證的結果。

從佛學而言,這是有「嚴格」邏輯論證的,尤其是用唯識的理論系統來當作思維架構,可以談的很好。

我不在這裡細談。

但,理論上,這三者是環環相扣的,不會只有「某一樣特色」被表現出來。

孔子想講的是,當三者不是純熟到某種合一之境,於是你就會看到一種「偏的」的表現。於是有什麼不一定會有什麼。

這很正常。德性的成熟,本不是一步登天。

但,從「行法」來說,我們可以如何的來「改變自己生命的更向上的可能」呢?

你從身、口、意三者下手,都可以,但最後三者終是會匯在一起的,才有純熟與美感。

身,對人有禮貌。
口,多去鼓勵別人。
意,讓自己有更多向上的念頭。

我不是在「講道德乾話」。

這是「真的」。這是行法。你去做,你生命就會變化。佛學有論證的。

同學,想考好的研究所嗎?

身,去讀書。
口,和同學相互鼓勵。
意,對學問尊敬。

三者合一,威力無窮,超乎你的想像。
所以佛學愛用「不可思議」來形容這種改變的可能性。
這也是佛學論證過的。

《论语.宪问》04/2022.03
子曰:「有德者,必有言。有言者,不必有德。仁者,必有勇。勇者,不必有仁。」

有这有一些逻辑上的关係。

我并不想在裡面绕圈子。

这裡有三组有趣的概念:一、勇、二、言、三、德(仁)。

我想到的是佛家爱谈的:身口意。

这样的某种强大的相似性,不得不让人去「再去想一下」。

为什麽一定恰好就刚好这三者,怪怪,这是「随意讲出来的」,还是说,这是有某种理论系统之论证的结果。

从佛学而言,这是有「严格」逻辑论证的,尤其是用唯识的理论系统来当作思维架构,可以谈的很好。

我不在这裡细谈。

但,理论上,这三者是环环相扣的,不会只有「某一样特色」被表现出来。

孔子想讲的是,当三者不是纯熟到某种合一之境,于是你就会看到一种「偏的」的表现。于是有什麽不一定会有什麽。

这很正常。德性的成熟,本不是一步登天。

但,从「行法」来说,我们可以如何的来「改变自己生命的更向上的可能」呢?

你从身、口、意三者下手,都可以,但最后三者终是会汇在一起的,才有纯熟与美感。

身,对人有礼貌。
口,多去鼓励别人。
意,让自己有更多向上的念头。

我不是在「讲道德乾话」。

这是「真的」。这是行法。你去做,你生命就会变化。佛学有论证的。

同学,想考好的研究所吗?

身,去读书。
口,和同学相互鼓励。
意,对学问尊敬。

三者合一,威力无穷,超乎你的想像。
所以佛学爱用「不可思议」来形容这种改变的可能性。
这也是佛学论证过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