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教學總網站

2022年3月17日 星期四

《論語.憲問》#14/2022.03

 《論語.憲問》14/2022.03
子曰:「臧武仲以防求為後於魯,雖曰不要君,吾不信也。」

白話譯:
孔子說:「臧武仲以離開自己封地談條件,要求冊立其後代做大夫,表面上說不是要挾君主,但實際上卻是。」

我不太能理解,為什麼要錄下這句。

這看起來是很「平常」的經驗現象。

對啊,要讓人「相信」,真的不是容易事。

人其實有能力,從現象中看透「更本質」的能力,即胡塞爾說的本質直觀。

古人如何去看這一句,
《章句》:
楊氏曰:「武仲卑辭請後,其跡非要君者,而意實要之。夫子之言,亦春秋誅意之法也。」

「春秋誅意之法」,這是指從歷史中的事件來談出看出人之行為的意義與價值。

歷史的本質直觀。

這是傳統文化中的特色之一,從「歷史」中來看待人的生命的意義與價值。

如果用廣意的文化史的視角來談,可以追問一個問題:給予人之意義與價值的根源,是那裡?或是如此問:什麼是人可以談意義與價值的奠基層?

西方而言,這根源是來自形而上宗教,即使宗教已不再那麼有威力。

印度文明,則有部分是來自形而上的「精神」,例如佛學中的唯識。

在傳統文化中,我們是從「人的歷史中」來找到形而上力量的證明。所以,有《春秋》。

我們在乎「立德立功立言」,因為,那會是歷史。那不只是「人的生命記錄」,那代表人可以呈現出來的意義與價值。

所以,史學,是傳統文化很有豐富度的領域。

所以,我們往往會去如是思考,這樣做以後歷史會給我們什麼評價?

所以,我會在乎以後的學生怎麼評價我,而不是他們「現在」是不是會給我掌聲。

人,不是原子般的孤獨個體,人是有過去和未來連結的一種意義性存在者。

人是有「歷史意義的」一種存在者。這是一種形而上的感受。

你很清楚的知道,一件事,其實「在未來」會不會是具有「有意義」的評值。你很清楚的。

只是你往往假裝,沒有那種東西。


《论语.宪问》14/2022.03
子曰:「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,虽曰不要君,吾不信也。」

白话译:
孔子说:「臧武仲以离开自己封地谈条件,要求册立其后代做大夫,表面上说不是要挟君主,但实际上却是。」

我不太能理解,为什麽要录下这句。

这看起来是很「平常」的经验现象。

对啊,要让人「相信」,真的不是容易事。

人其实有能力,从现象中看透「更本质」的能力,即胡塞尔说的本质直观。

古人如何去看这一句,
《章句》:
杨氏曰:「武仲卑辞请后,其迹非要君者,而意实要之。夫子之言,亦春秋诛意之法也。」

「春秋诛意之法」,这是指从历史中的事件来谈出看出人之行为的意义与价值。

历史的本质直观。

这是传统文化中的特色之一,从「历史」中来看待人的生命的意义与价值。

如果用广意的文化史的视角来谈,可以追问一个问题:给予人之意义与价值的根源,是那裡?或是如此问:什麽是人可以谈意义与价值的奠基层?

西方而言,这根源是来自形而上宗教,即使宗教已不再那麽有威力。

印度文明,则有部分是来自形而上的「精神」,例如佛学中的唯识。

在传统文化中,我们是从「人的历史中」来找到形而上力量的证明。所以,有《春秋》。

我们在乎「立德立功立言」,因为,那会是历史。那不只是「人的生命记录」,那代表人可以呈现出来的意义与价值。

所以,史学,是传统文化很有丰富度的领域。

所以,我们往往会去如是思考,这样做以后历史会给我们什麽评价?

所以,我会在乎以后的学生怎麽评价我,而不是他们「现在」是不是会给我掌声。

人,不是原子般的孤独个体,人是有过去和未来连结的一种意义性存在者。

人是有「历史意义的」一种存在者。这是一种形而上的感受。

你很清楚的知道,一件事,其实「在未来」会不会是具有「有意义」的评值。你很清楚的。

只是你往往假装,没有那种东西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