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教學總網站

2022年3月1日 星期二

《論語.憲問》#04/2022.03

 《論語.憲問》04/2022.03
子曰:「有德者,必有言。有言者,不必有德。仁者,必有勇。勇者,不必有仁。」

有這有一些邏輯上的關係。

我並不想在裡面繞圈子。

這裡有三組有趣的概念:一、勇、二、言、三、德(仁)。

我想到的是佛家愛談的:身口意。

這樣的某種強大的相似性,不得不讓人去「再去想一下」。

為什麼一定恰好就剛好這三者,怪怪,這是「隨意講出來的」,還是說,這是有某種理論系統之論證的結果。

從佛學而言,這是有「嚴格」邏輯論證的,尤其是用唯識的理論系統來當作思維架構,可以談的很好。

我不在這裡細談。

但,理論上,這三者是環環相扣的,不會只有「某一樣特色」被表現出來。

孔子想講的是,當三者不是純熟到某種合一之境,於是你就會看到一種「偏的」的表現。於是有什麼不一定會有什麼。

這很正常。德性的成熟,本不是一步登天。

但,從「行法」來說,我們可以如何的來「改變自己生命的更向上的可能」呢?

你從身、口、意三者下手,都可以,但最後三者終是會匯在一起的,才有純熟與美感。

身,對人有禮貌。
口,多去鼓勵別人。
意,讓自己有更多向上的念頭。

我不是在「講道德乾話」。

這是「真的」。這是行法。你去做,你生命就會變化。佛學有論證的。

同學,想考好的研究所嗎?

身,去讀書。
口,和同學相互鼓勵。
意,對學問尊敬。

三者合一,威力無窮,超乎你的想像。
所以佛學愛用「不可思議」來形容這種改變的可能性。
這也是佛學論證過的。

《论语.宪问》04/2022.03
子曰:「有德者,必有言。有言者,不必有德。仁者,必有勇。勇者,不必有仁。」

有这有一些逻辑上的关係。

我并不想在裡面绕圈子。

这裡有三组有趣的概念:一、勇、二、言、三、德(仁)。

我想到的是佛家爱谈的:身口意。

这样的某种强大的相似性,不得不让人去「再去想一下」。

为什麽一定恰好就刚好这三者,怪怪,这是「随意讲出来的」,还是说,这是有某种理论系统之论证的结果。

从佛学而言,这是有「严格」逻辑论证的,尤其是用唯识的理论系统来当作思维架构,可以谈的很好。

我不在这裡细谈。

但,理论上,这三者是环环相扣的,不会只有「某一样特色」被表现出来。

孔子想讲的是,当三者不是纯熟到某种合一之境,于是你就会看到一种「偏的」的表现。于是有什麽不一定会有什麽。

这很正常。德性的成熟,本不是一步登天。

但,从「行法」来说,我们可以如何的来「改变自己生命的更向上的可能」呢?

你从身、口、意三者下手,都可以,但最后三者终是会汇在一起的,才有纯熟与美感。

身,对人有礼貌。
口,多去鼓励别人。
意,让自己有更多向上的念头。

我不是在「讲道德乾话」。

这是「真的」。这是行法。你去做,你生命就会变化。佛学有论证的。

同学,想考好的研究所吗?

身,去读书。
口,和同学相互鼓励。
意,对学问尊敬。

三者合一,威力无穷,超乎你的想像。
所以佛学爱用「不可思议」来形容这种改变的可能性。
这也是佛学论证过的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