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教學總網站

2022年2月28日 星期一

《論語.憲問》#03/2022.02

《論語.憲問》03/2022.02
子曰:「邦有道,危言危行;邦無道,危行言孫。」

這句,很有意思。

這是談,社會狀況與自己行為兩者之間的關係的思考。

什麼是「有道」?

這有趣。但,大家也都可以感受的出來。對我而言,有道,是人性的視角,而不是社會性的視角。

再來,
危言危行。

《章句》:危,高峻也。

你敢去講「對生命更大的想像」。

一個社會如果可以讓你無所擔心地去思考生命最大的可能性。恩,美好的社會。不是嗎!

有道,先是「危言」,再來是「危行」。讓人的能舒展生命的想像,擺第一。危是指「高遠的」意思哦。

無道。

危行,擺在第一位。但「想像」,就要你「節制一下了」。

這是儒家。生命的可能性,或德性的成熟,擺在第一位。

《论语.宪问》03/2022.02
子曰:「邦有道,危言危行;邦无道,危行言孙。」

这句,很有意思。

这是谈,社会状况与自己行为两者之间的关係的思考。

什麽是「有道」?

这有趣。但,大家也都可以感受的出来。对我而言,有道,是人性的视角,而不是社会性的视角。

再来,
危言危行。

《章句》:危,高峻也。

你敢去讲「对生命更大的想像」。

一个社会如果可以让你无所担心地去思考生命最大的可能性。恩,美好的社会。不是吗!

有道,先是「危言」,再来是「危行」。让人的能舒展生命的想像,摆第一。危是指「高远的」意思哦。

无道。

危行,摆在第一位。但「想像」,就要你「节制一下了」。

这是儒家。生命的可能性,或德性的成熟,摆在第一位。
 

2022年2月27日 星期日

《論語.憲問》#02/2022.02

 《論語.憲問》02/2022.02
子曰:「士而懷居,不足以為士矣。」

這句,很嚴苛的。參考參考,即可。

「懷居」,對上的是「土」。

什麼是「懷居」,《章句》:
居,謂意所便安處也。

哈,對,不只是賺錢之類的而已,而是「所便安處」。

所便安處,是指對目前的狀況很滿意,一點也不想再去改變了。

從修行的角度而言,這的確是一件「自己要很去小心的事」。

人永遠有「更好」的可能性,這是修行。

這很嚴格。

但如果你的人生不知為什麼轉到了這條談「修行」的話,這是重話。真的要小心。

所以,古典文本很多這種要去小心的勸戒。

《莊子.應帝王》:「立乎不測,而游於無有者也」。

不測。

從儒學的立場,去「聽」良心的聲音,也是「不測」。心,安不安,是良心來決定的,而不是「你」。

修行,往往是去學會「聽到」良心的聲音,或用道家的說法,立乎不測。佛家的另一種表法是:言語道斷、心行路絕。

但這如何可能?

立乎不測,而游於無有者也。

要「立乎不測」,往往人手處在於「無有」。用佛學的講法是「離世間」。

「無」有,並不是「沒有」,是一種「不想去佔有的有」。不難,春天到了,去花園賞花就是如此。
離世間,不是沒有世界,而是了解到「人只能經驗世界,不能擁有或佔有世界」。

菩薩,如此;士,如此;應帝王,如此。


《论语.宪问》02/2022.02
子曰:「士而怀居,不足以为士矣。」

这句,很严苛的。参考参考,即可。

「怀居」,对上的是「土」。

什麽是「怀居」,《章句》:
居,谓意所便安处也。

哈,对,不只是赚钱之类的而已,而是「所便安处」。

所便安处,是指对目前的状况很满意,一点也不想再去改变了。

从修行的角度而言,这的确是一件「自己要很去小心的事」。

人永远有「更好」的可能性,这是修行。

这很严格。

但如果你的人生不知为什麽转到了这条谈「修行」的话,这是重话。真的要小心。

所以,古典文本很多这种要去小心的劝戒。

《庄子.应帝王》:「立乎不测,而游于无有者也」。

不测。

从儒学的立场,去「听」良心的声音,也是「不测」。心,安不安,是良心来决定的,而不是「你」。

修行,往往是去学会「听到」良心的声音,或用道家的说法,立乎不测。佛家的另一种表法是:言语道断、心行路绝。

但这如何可能?

立乎不测,而游于无有者也。

要「立乎不测」,往往人手处在于「无有」。用佛学的讲法是「离世间」。

「无」有,并不是「没有」,是一种「不想去佔有的有」。不难,春天到了,去花园赏花就是如此。
离世间,不是没有世界,而是了解到「人只能经验世界,不能拥有或佔有世界」。

菩萨,如此;士,如此;应帝王,如此。


《論語.憲問》01/2022.02

 《論語.憲問》01/2022.02 

 
憲問恥。子曰:「邦有道,穀;邦無道,穀,恥也。」「克、伐、怨、欲不行焉,可以為仁矣?」子曰:「可以為難矣,仁則吾不知也。」
 
白話譯:
憲問恥。孔子說:「國家太平,可以當官;社會黑暗,當官就是恥辱。」問:「好勝、自誇、怨恨、貪婪,這幾種毛病都沒有的人,可以算仁嗎?」孔子說:「可以算難得的人的表現了,是不是「仁」我不知道。」 
 
一件提問事,孔子用了三個層次來回應。 
 
問:恥?
 
其實,如果你愛看古典文本,你大概也可以感受出來,問「恥」這種問法,真的是儒家才會有的。
 
佛學會問「空」。
 
恥是一種現實生活中的行為,從「現實生活中」談修行。儒學,規格如此。
 
「邦有道,穀;邦無道,穀,恥也。」
 
這是從現實生活的存在樣態來做出指涉說明。亦即,你可以從這種現象去思考。這是第一層。指認出現象來。
 
任何「社會性」現象都是由人去「型塑」的。所以,人是何種人,很重要。
 
「克、伐、怨、欲不行焉,可以為仁矣?」
 
這從社會性現象再來談「個人實踐」,即修行。說,這樣那樣的修行方法,是「對的方法」嗎?只有方法對了,人才能改變,於是由人組構而成的社會才可能改變。
 
子曰:「可以為難矣,仁則吾不知也。」
 
第三層次是談,修行的歧路性。人往往容易把「遵守某種外在規範」當作是真正修行。孔子說不是,那是手段。你提的修行手段不容易,是的。
 
但是,修行的最後檢驗是「你自己是不是改變了自己,向上地改變了自己」。 這是自我意識到「自己改變了」的一種意識轉變,才算。
 

2022年2月23日 星期三

《論語.子路》#29/2022.02

 《論語.子路》29/2022.02    
子曰:「以不教民戰,是謂棄之。」

這句,再和上一篇一起來看,更有感受。

子曰:「善人教民七年,亦可以即戎矣。」
子曰:「以不教民戰,是謂棄之。」

前面說,要有「教」。

其實,論語也是有「論證」的,只是那種形式,未必和我們現代人所相信的「論證形式」一樣。

為什麼關於「戎」之事,要「教」。

如果不「教」呢?如何去為這樣的事做出評價?

做出評價是要有某種「哲學立場」或是「底層思考系統」的,否則如何有一「標準」去做出評價呢?

不教是「棄」。

棄是指什麼?

來,你在日常生活中,有什麼或是對什麼你是會去做出「棄」這動作的?

一般而言,是物,而且是「用不到的」「物」。

當人成為「物」,而且是「用不到的物」,所以人就會被棄。

儒家為什麼會用「棄」字來做出「不教即戎」之事來做出評斷?這裡顯示出了儒學的思想系統結構。

人與「物」,是不同的。

把人當物看,就是棄。

因為是人,所以「能教」。

為什麼人,是「能教的」。

因為人是具有「可能性的」存在者。

人是可以變化的。向上去活出意義的變化。

物不會變。所以,當你不需要「大理石」來裝修時,「棄之」可也,而且是「合理的」。

同學,你有沒有「棄」了你自己。

在於,你是不是覺得你自己有變化的可能性。

來,同學,你研究所可以考上台大的。

嗯,聽到這句,你「棄了」你自己了嗎?

《论语.子路》29/2022.02    
子曰:「以不教民战,是谓弃之。」

这句,再和上一篇一起来看,更有感受。

子曰:「善人教民七年,亦可以即戎矣。」
子曰:「以不教民战,是谓弃之。」

前面说,要有「教」。

其实,论语也是有「论证」的,只是那种形式,未必和我们现代人所相信的「论证形式」一样。

为什麽关于「戎」之事,要「教」。

如果不「教」呢?如何去为这样的事做出评价?

做出评价是要有某种「哲学立场」或是「底层思考系统」的,否则如何有一「标准」去做出评价呢?

不教是「弃」。

弃是指什麽?

来,你在日常生活中,有什麽或是对什麽你是会去做出「弃」这动作的?

一般而言,是物,而且是「用不到的」「物」。

当人成为「物」,而且是「用不到的物」,所以人就会被弃。

儒家为什麽会用「弃」字来做出「不教即戎」之事来做出评断?这裡显示出了儒学的思想系统结构。

人与「物」,是不同的。

把人当物看,就是弃。

因为是人,所以「能教」。

为什麽人,是「能教的」。

因为人是具有「可能性的」存在者。

人是可以变化的。向上去活出意义的变化。

物不会变。所以,当你不需要「大理石」来装修时,「弃之」可也,而且是「合理的」。

同学,你有没有「弃」了你自己。

在于,你是不是觉得你自己有变化的可能性。

来,同学,你研究所可以考上台大的。

嗯,听到这句,你「弃了」你自己了吗?

2022年2月20日 星期日

《論語.子路》#28/2022.02


子路問曰:「何如斯可謂之士矣?」子曰:「切切、偲偲、怡怡如也,可謂士矣。朋友切切、偲偲,兄弟怡怡。」

白話譯:
子路問:「怎樣才能是真正的士呢?」孔子說:「相互鼓勵、批評、和樂相處,可算士了。朋友間相互鼓勵、相互批評,兄弟間和睦相處。」

這句也是孔子對「德性成熟」之行為表徵的一種描述。

但一定要記得,論語是對話體,一但有某種「具體化」的描述出來,往往是根據某種原則下對於「對話的那個人」所提出的針對性的說法。

孔子為什麼是如此的描述?

《章句》:
皆子路所不足,故告之。又恐其混於所施,則兄弟有賊恩之禍,朋友有善柔之損,故又別而言之。

子路比較江湖氣。

孔子講的,恰恰是「另一種方向的人格樣態」。

不是要子路變成那樣。 也不可能的。

而是讓我們去思考,生命的「另一種可能性」。

人只有打開另一種對生命想像的可能性,生命才可能自行變化。這是修行。

而生命沒有另一種典範在當作指引性存在,人不可能去鬆動自己,既有的自己。

「德性」是一種生命不斷自己超越的「指引性」力量,德性成熟是生命不斷的「挑戰既有自我的」過程。

對子路是如此的描述細節。那對你呢?

我的很多同學,你們有想過「去讀一下書是一件好事」這樣的可能性嗎?

讀一下書啦。那是你生命沒有的。要不要去試試,有空去拿出一本書,然後把它看下去。

《论语.子路》28/2022.02
子路问曰:「何如斯可谓之士矣?」子曰:「切切、偲偲、怡怡如也,可谓士矣。朋友切切、偲偲,兄弟怡怡。」

白话译:
子路问:「怎样才能是真正的士呢?」孔子说:「相互鼓励、批评、和乐相处,可算士了。朋友间相互鼓励、相互批评,兄弟间和睦相处。」

这句也是孔子对「德性成熟」之行为表徵的一种描述。

但一定要记得,论语是对话体,一但有某种「具体化」的描述出来,往往是根据某种原则下对于「对话的那个人」所提出的针对性的说法。

孔子为什麽是如此的描述?

《章句》:
皆子路所不足,故告之。又恐其混于所施,则兄弟有贼恩之祸,朋友有善柔之损,故又别而言之。

子路比较江湖气。

孔子讲的,恰恰是「另一种方向的人格样态」。

不是要子路变成那样。 也不可能的。

而是让我们去思考,生命的「另一种可能性」。

人只有打开另一种对生命想像的可能性,生命才可能自行变化。这是修行。

而生命没有另一种典范在当作指引性存在,人不可能去松动自己,既有的自己。

「德性」是一种生命不断自己超越的「指引性」力量,德性成熟是生命不断的「挑战既有自我的」过程。

对子路是如此的描述细节。那对你呢?

我的很多同学,你们有想过「去读一下书是一件好事」这样的可能性吗?

读一下书啦。那是你生命没有的。要不要去试试,有空去拿出一本书,然后把它看下去。

《論語.子路》#27/2022.02

 《論語.子路》27/2022.02
子曰:「剛毅、木訥,近仁。」

這又是孔子對修行過程,或是對想讓「德性成熟」的過程,的一種「過程現象」之描述。

有幾個文字上的重點,可以多看一下。

一、是「近」仁。是近哦,不是「是」。近仁和「是仁」,是二個世界。

換言之,「剛毅、木訥」這樣的形容詞,如果有在一個人身上出現,那應是一種「好現象」。是在「過程」中。接近中。

再來,如何來看待「剛毅、木訥」這二種人身上會被感受到的現象經驗?

重點二、剛毅、木訥,只能從一個人自己和自己比較的過程中,得出這種印象。才可以是和修行扣在一起。

人有種種個性,有人外向,有人內向。

只有自己和自己比,自己和以前的自己比,自己變得「剛毅、木訥」了,那表示自己生命質素有在變化。

自己往「剛毅、木訥」這一變化上去變化,是「近仁」,是在「軌道上」。

人,一旦感受到,生命還有一種更「形而上」的意義要求著自己去看齊,人一旦感受到真正的心安是與「良心類的形而上共舞」才有可能,
人一旦感受到所有的行為都一定有其「後果」在。現在和未來,絕對不是偶然性的。

而重要的是,人的「頭腦」往往看不到遠一點的未來的後果。

那麼,人的這種「敬畏」心一起,必然是自己向著「剛毅、木訥」這種形容詞的感受去變化。

「敬畏」上帝是智慧的開端。

希望你也有感受。

《论语.子路》27/2022.02
子曰:「刚毅、木讷,近仁。」

这又是孔子对修行过程,或是对想让「德性成熟」的过程,的一种「过程现象」之描述。

有几个文字上的重点,可以多看一下。

一、是「近」仁。是近哦,不是「是」。近仁和「是仁」,是二个世界。

换言之,「刚毅、木讷」这样的形容词,如果有在一个人身上出现,那应是一种「好现象」。是在「过程」中。接近中。

再来,如何来看待「刚毅、木讷」这二种人身上会被感受到的现象经验?

重点二、刚毅、木讷,只能从一个人自己和自己比较的过程中,得出这种印象。才可以是和修行扣在一起。

人有种种个性,有人外向,有人内向。

只有自己和自己比,自己和以前的自己比,自己变得「刚毅、木讷」了,那表示自己生命质素有在变化。

自己往「刚毅、木讷」这一变化上去变化,是「近仁」,是在「轨道上」。

人,一旦感受到,生命还有一种更「形而上」的意义要求着自己去看齐,人一旦感受到真正的心安是与「良心类的形而上共舞」才有可能,
人一旦感受到所有的行为都一定有其「后果」在。现在和未来,绝对不是偶然性的。

而重要的是,人的「头脑」往往看不到远一点的未来的后果。

那麽,人的这种「敬畏」心一起,必然是自己向着「刚毅、木讷」这种形容词的感受去变化。

「敬畏」上帝是智慧的开端。

希望你也有感受。

《論語.子路》#26/2022.02

 《論語.子路》26/2022.02
子曰:「君子泰而不驕,小人驕而不泰。」

這句,又是孔子對「德性成熟」在人身上呈現的表徵的一種描述。

只是一種,而已。

聖人,氣象,千變萬化;何必是聖人,只是一般人,都有自己的七情六欲的表徵。

這些聖人氣質,往往是講出來,讓我們「對照」用的。

正如同你游泳游的好不好,只有「看看別人」,才能有一種說法出來。

人的德性是不是到了一種有熟度的感受,也是要去看看別人才能說得出來。

對德性的成熟有著用心去思考和實踐的人,總會惶惶的去問問自己,有沒有做對。這是必然的過程。
修行,會有很多微細的變化出來,有心者,都一定會去思考這些變化是不是一種「走在對的路上」的表徵。

孔子提很了多例子,都是一種參照。

君子泰而不驕,小人驕而不泰。

驕和泰,很難去區分的。真的。

往往,差不多都是那個樣子。

這句,也不是對一般人都有感覺的句子。

但,如果你是修行人,你的生命開始有內在的變化,你就會去思考那種感受是對的表徵嗎?
這時,你才在「差不多的」呈現樣態中去思考,到底自己有沒有在對的路上。

你是驕或泰呢?去問這個問題

這也是修行路上,你一會有的變化的一種表徵。

這句話,對你有吸引力嗎?

如果有,恭喜你。

你在正確的路上。

《论语.子路》26/2022.02
子曰:「君子泰而不骄,小人骄而不泰。」

这句,又是孔子对「德性成熟」在人身上呈现的表徵的一种描述。

只是一种,而已。

圣人,气象,千变万化;何必是圣人,只是一般人,都有自己的七情六欲的表徵。

这些圣人气质,往往是讲出来,让我们「对照」用的。

正如同你游泳游的好不好,只有「看看别人」,才能有一种说法出来。

人的德性是不是到了一种有熟度的感受,也是要去看看别人才能说得出来。

对德性的成熟有着用心去思考和实践的人,总会惶惶的去问问自己,有没有做对。这是必然的过程。
修行,会有很多微细的变化出来,有心者,都一定会去思考这些变化是不是一种「走在对的路上」的表徵。

孔子提很了多例子,都是一种参照。

君子泰而不骄,小人骄而不泰。

骄和泰,很难去区分的。真的。

往往,差不多都是那个样子。

这句,也不是对一般人都有感觉的句子。

但,如果你是修行人,你的生命开始有内在的变化,你就会去思考那种感受是对的表徵吗?
这时,你才在「差不多的」呈现样态中去思考,到底自己有没有在对的路上。

你是骄或泰呢?去问这个问题

这也是修行路上,你一会有的变化的一种表徵。

这句话,对你有吸引力吗?

如果有,恭喜你。

你在正确的路上。

2022年2月15日 星期二

《論語.子路》#25/2022.02

 《論語.子路》25/2022.02
子曰:「君子易事而難說也:說之不以道,不說也;及其使人也,器之。小人難事而易說也:說之雖不以道,說也;及其使人也,求備焉。」

白話譯:    
孔子說:「和君子做事容易,要使他高興卻很難。討好不當,他不會高興;他用人時,總量材而用。和小人做事真難,但使他高興很容易。討好不當,他也高興;他用人時,總求全責備。」

你有見過這樣的人嗎?

還是說,你看看自己,就覺得自己蠻像的。我就如此認為。

人,本來就不是神,不是聖人。雖然,人在「本質」上有這種潛力,成為聖人的潛力。所以,我們對「可能性」才能有理解的可能。

想像,如果你是一顆「鑽石」,你有辦法去「理解」「可能性」嗎?

孔子提出了,聖人的行為處事,會是一種什麼樣貌給你看,給你參考。

我們看著,如果覺得那就是我想要的,那就去「讓自己成為那樣啊」。

這就是修行。理論上,如此簡單。

但,重點是,你不覺得那樣有什麼好,所以,為什麼要讓自己變的如此呢?

是的。到這裡,我先閉嘴。如果,那一天,你生命的經歷多了,痛苦嘗了,想法改變了,希望你能想到這句。

但,另一種現代人的主流概念,也是讓你自己不會如此去做的一種想法,那就是中立性。

什麼都是中立的,沒有價值判斷的。孔子描述的,很好。你不反對。但,和孔子講的相反的面向,你也覺得「可以」。

反正「價值中立」。你說。

天底下有價值中立的事嗎?沒有啦。不然,你說一項來看看。嗯,我來說,比方說,吃大便和吃草莓蛋糕,一樣好……

天底下是沒有價值中立的東東啦。只有,「同樣價格」東東。只有「數字」才能中立,只要是感受就沒有中立的事。
就是因為人的心中有某種「凸顯」,所以才會有感受出來。胡塞爾說的。

資本主義社會為了讓「價格」能成為社會運作的「基本概念」,所以就把所有東東都說成是「價值中立」,這樣貨幣才能被接受和使用。

底層基礎和影響上層基礎。馬克思的說法,一直很能讓人驚醒。

《论语.子路》25/2022.02
子曰:「君子易事而难说也:说之不以道,不说也;及其使人也,器之。小人难事而易说也:说之虽不以道,说也;及其使人也,求备焉。」

白话译:    
孔子说:「和君子做事容易,要使他高兴却很难。讨好不当,他不会高兴;他用人时,总量材而用。和小人做事真难,但使他高兴很容易。讨好不当,他也高兴;他用人时,总求全责备。」

你有见过这样的人吗?

还是说,你看看自己,就觉得自己蛮像的。我就如此认为。

人,本来就不是神,不是圣人。虽然,人在「本质」上有这种潜力,成为圣人的潜力。所以,我们对「可能性」才能有理解的可能。

想像,如果你是一颗「鑽石」,你有办法去「理解」「可能性」吗?

孔子提出了,圣人的行为处事,会是一种什麽样貌给你看,给你参考。

我们看着,如果觉得那就是我想要的,那就去「让自己成为那样啊」。

这就是修行。理论上,如此简单。

但,重点是,你不觉得那样有什麽好,所以,为什麽要让自己变的如此呢?

是的。到这裡,我先闭嘴。如果,那一天,你生命的经历多了,痛苦尝了,想法改变了,希望你能想到这句。

但,另一种现代人的主流概念,也是让你自己不会如此去做的一种想法,那就是中立性。

什麽都是中立的,没有价值判断的。孔子描述的,很好。你不反对。但,和孔子讲的相反的面向,你也觉得「可以」。

反正「价值中立」。你说。

天底下有价值中立的事吗?没有啦。不然,你说一项来看看。嗯,我来说,比方说,吃大便和吃草莓蛋糕,一样好……

天底下是没有价值中立的东东啦。只有,「同样价格」东东。只有「数字」才能中立,只要是感受就没有中立的事。
就是因为人的心中有某种「凸显」,所以才会有感受出来。胡塞尔说的。

资本主义社会为了让「价格」能成为社会运作的「基本概念」,所以就把所有东东都说成是「价值中立」,这样货币才能被接受和使用。

底层基础和影响上层基础。马克思的说法,一直很能让人惊醒。


2022年2月14日 星期一

《論語.子路》#24/2022.02

《論語.子路》24/2022.02
子貢問曰:「鄉人皆好之,何如?」子曰:「未可也。」「鄉人皆惡之,何如?」子曰:「未可也。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,其不善者惡之。」

白話譯:
子貢問:「旁人都喜歡的人,怎樣?」孔子說:「未必好。「旁人都討厭的人,怎樣?」「未必好。不如週圍的好人喜歡、週圍的壞人討厭的人。」

有時,我會去這樣讀《論語》。

就是用同樣的疑問句去問自己,看看自己是什麼層次和檔次,可以回應出什麼樣水準的內容出來。

往往,你就不得不去佩服孔子。

的確,人家的回應內容,真的更有水準,更有檔次。

是孔子書讀的比較多嗎?
不可能。
我有讀過康德、黑格爾、胡塞爾、海德格爾……

孔子是不是腦袋中有更多的「知識內容」,所以可以答出更有準的內容出來。

不。

孔子只是把生命「應如何的真切的直接反應」,同語言表達出來,而已。

生命到了某種層次,自然有那種「不一樣被感受出來」的回應內容出來。

這是,人格,是智慧、是德性。

這三者,是可以從人的「德性實踐」的這樣行法中,不斷的在自己的生命中長了出來。

正如同,「長得像大樹一樣高」。

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,其不善者惡之。

如果你生命長出了這種質感,你也可以直接的用「語言」表達出來。這不用背書的。

《论语.子路》24/2022.02
子贡问曰:「乡人皆好之,何如?」子曰:「未可也。」「乡人皆恶之,何如?」子曰:「未可也。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,其不善者恶之。」

白话译:
子贡问:「旁人都喜欢的人,怎样?」孔子说:「未必好。「旁人都讨厌的人,怎样?」「未必好。不如週围的好人喜欢、週围的坏人讨厌的人。」

有时,我会去这样读《论语》。

就是用同样的疑问句去问自己,看看自己是什麽层次和档次,可以回应出什麽样水准的内容出来。

往往,你就不得不去佩服孔子。

的确,人家的回应内容,真的更有水准,更有档次。

是孔子书读的比较多吗?
不可能。
我有读过康德、黑格尔、胡塞尔、海德格尔……

孔子是不是脑袋中有更多的「知识内容」,所以可以答出更有准的内容出来。

不。

孔子只是把生命「应如何的真切的直接反应」,同语言表达出来,而已。

生命到了某种层次,自然有那种「不一样被感受出来」的回应内容出来。

这是,人格,是智慧、是德性。

这三者,是可以从人的「德性实践」的这样行法中,不断的在自己的生命中长了出来。

正如同,「长得像大树一样高」。

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,其不善者恶之。

如果你生命长出了这种质感,你也可以直接的用「语言」表达出来。这不用背书的。

 

《論語.子路》#23/2022.02

 《論語.子路》23/2022.02
子曰:「君子和而不同,小人同而不和。」

這句,應用二種層面來看待。

《章句》:
和者,無乖戾之心。同者,有阿比之意。

同,是指一般社會活動中的「群體性行為」。

這是無法避免的。誰都一樣。或多或少而已。人真的很難「真正的」一人而獨活。某種「合作」總是要的。或著說,「分工」。

要同,就總有要著某種共同的「信念」,例如「分工」之必要。說是「阿比」,也未必不可。

和,是一種什麼「心靈狀況」呢?「無乖戾之心」,這好像沒有再多說明了什麼。
我個人想用「損人利己」來解釋。

想損人利己,總要有某種計算,那算是一種「乖戾之心」吧。

和而不同,基本上是站在「德性成熟」之修行的可能性之方法,來談的。

德性要成熟,生命的某種「超越性質感」要能出來,就要面對某種「更高」的價值與義理去讓自己呈現出來。
也可依儒學的說法是良心之聲的實踐。

修行是「獨自面對著」天良或上帝。任何人都無可代勞。

就是如此。難。不易。

同而不和。就是去完成某種「社會性的共同目的」。這要大家有「共同的想法」。

修行,是自己的事,和他人無關。
但修行一定會有「與他人相關」的副作用出來,例如人家願意信任你等。但這是副作用。
卻是,一定會存在的副作用。

《论语.子路》23/2022.02
子曰:「君子和而不同,小人同而不和。」

这句,应用二种层面来看待。

《章句》:
和者,无乖戾之心。同者,有阿比之意。

同,是指一般社会活动中的「群体性行为」。

这是无法避免的。谁都一样。或多或少而已。人真的很难「真正的」一人而独活。某种「合作」总是要的。或着说,「分工」。

要同,就总有要着某种共同的「信念」,例如「分工」之必要。说是「阿比」,也未必不可。

和,是一种什麽「心灵状况」呢?「无乖戾之心」,这好像没有再多说明了什麽。
我个人想用「损人利己」来解释。

想损人利己,总要有某种计算,那算是一种「乖戾之心」吧。

和而不同,基本上是站在「德性成熟」之修行的可能性之方法,来谈的。

德性要成熟,生命的某种「超越性质感」要能出来,就要面对某种「更高」的价值与义理去让自己呈现出来。
也可依儒学的说法是良心之声的实践。

修行是「独自面对着」天良或上帝。任何人都无可代劳。

就是如此。难。不易。

同而不和。就是去完成某种「社会性的共同目的」。这要大家有「共同的想法」。

修行,是自己的事,和他人无关。
但修行一定会有「与他人相关」的副作用出来,例如人家愿意信任你等。但这是副作用。
却是,一定会存在的副作用。

2022年2月10日 星期四

《論語.子路》#22/2022.02

《論語.子路》22/2022.02
子曰:「南人有言曰:『人而無恆,不可以作巫醫。』善夫!」「不恆其德,或承之羞。」子曰:「不占而已矣。」

白話譯:
孔子說:「南方人有句話:『人無恆心,巫醫也當不好。』說得好!易經:『不能堅守下去,就會蒙受羞辱。』這句話是說,沒恆心的人一事無成,求卦也沒用。」

孔子在談人的一種行為表現上的現象,被稱之為恆心。

當然,在一般生活世界中,有恆心是被標示為「正向」的一種行為模式。

古典,也說好。

但,為什麼好?這是可以論證的嗎?

或是,可以再多說出一些什麼?

「不恆其德,或承之羞。」此《易》恆卦九三爻辭。是《易經》裡面的文字。

恆,之所以被稱揚,那是因為我們在一般生活中,往往不易去表現出這種行為模式。

一種不太容易被表現的很好的行為模式,如何才有可能說服一個人,去做下去呢?

很難。

這屬於實踐的領域,你往往要有某種第一次的經驗之後,才能對之有信心。

你學會小提琴後,你就會「有恆心」的去練鋼琴的「指法」。因為,你知道,那「恆」的過程, 是必要的,而且要忍耐的,最後也一定有效果的。

你讀完第一本書後,你就有「讀書」經驗了,於是你往往就能「恆」地讀掉第二本書。

同學,真的,去讀掉第一本書吧。

沒有讀完第一本的經驗,你無法說服自己為什麼要去讀書。

《论语.子路》22/2022.02
子曰:「南人有言曰:『人而无恆,不可以作巫医。』善夫!」「不恆其德,或承之羞。」子曰:「不占而已矣。」

白话译:
孔子说:「南方人有句话:『人无恆心,巫医也当不好。』说得好!易经:『不能坚守下去,就会蒙受羞辱。』这句话是说,没恆心的人一事无成,求卦也没用。」

孔子在谈人的一种行为表现上的现象,被称之为恆心。

当然,在一般生活世界中,有恆心是被标示为「正向」的一种行为模式。

古典,也说好。

但,为什麽好?这是可以论证的吗?

或是,可以再多说出一些什麽?

「不恆其德,或承之羞。」此《易》恆卦九三爻辞。是《易经》裡面的文字。

恆,之所以被称扬,那是因为我们在一般生活中,往往不易去表现出这种行为模式。

一种不太容易被表现的很好的行为模式,如何才有可能说服一个人,去做下去呢?

很难。

这属于实践的领域,你往往要有某种第一次的经验之后,才能对之有信心。

你学会小提琴后,你就会「有恆心」的去练钢琴的「指法」。因为,你知道,那「恆」的过程, 是必要的,而且要忍耐的,最后也一定有效果的。

你读完第一本书后,你就有「读书」经验了,于是你往往就能「恆」地读掉第二本书。

同学,真的,去读掉第一本书吧。

没有读完第一本的经验,你无法说服自己为什麽要去读书。

2022年2月9日 星期三

《論語.子路》#21/2022.02

 《論語.子路》21/2022.02
子曰:「不得中行而與之,必也狂狷乎!狂者進取,狷者有所不為也。」

白話譯:
孔子說:「很難找到中庸的人,衹能與狂妄或拘謹的人交往。狂妄生命取向積極,狷者生命取向保守。」

人,都有某種偏好,或著說,特色。

孔子大概分為兩種,狂與狷。

這,你也觀察的到。

重點是,孔子對每種特色之「特點」也都看出來,而尊重。

這就不容易了。

從修行的方向去講,這就更不容易了。真的難去做得好。

不過,孔子指出了我們可以去思考和「去實踐的」方向。

去實踐,並不是去「被命令」去做。修行,是要自己願意要求自己的。

在這過程,在這種依著「人生的理想之念」而去實踐的過程,於是「你產生了變化」,一種向上的變化。

《论语.子路》21/2022.02
子曰:「不得中行而与之,必也狂狷乎!狂者进取,狷者有所不为也。」

白话译:
孔子说:「很难找到中庸的人,衹能与狂妄或拘谨的人交往。狂妄生命取向积极,狷者生命取向保守。」

人,都有某种偏好,或着说,特色。

孔子大概分为两种,狂与狷。

这,你也观察的到。

重点是,孔子对每种特色之「特点」也都看出来,而尊重。

这就不容易了。

从修行的方向去讲,这就更不容易了。真的难去做得好。

不过,孔子指出了我们可以去思考和「去实践的」方向。

去实践,并不是去「被命令」去做。修行,是要自己愿意要求自己的。

在这过程,在这种依着「人生的理想之念」而去实践的过程,于是「你产生了变化」,一种向上的变化。




2022年2月8日 星期二

《論語.子路》#20/2022.02

 《論語.子路》20/2022.02
子貢問曰:「何如斯可謂之士矣?」子曰:「行己有恥,使於四方,不辱君命,可謂士矣。」曰:「敢問其次。」曰:「宗族稱孝焉,鄉黨稱弟焉。」曰:「敢問其次。」曰:「言必信,行必果,硜硜然小人哉!抑亦可以為次矣。」曰:「今之從政者何如?」子曰:「噫!斗筲之人,何足算也。」


這句,又是以「非理論性」去回應提問的一種狀況。

古典時代的人,喜歡用這種方式去回答提問。你看蘇格拉底也是如此。佛陀、基督,也往往是如此的回應所面臨的提問。

為什麼?

這不是把是所回答的那些具體案例,標準化,成為一種「社會化的外在要求」,而要你去遵守。

不是。

這些回應,往往是針對「特定的人」,因為其特定生命的氣質,以及面臨的特定事件,所針對回應。

《章句》:
子貢能言,故以使事告之。蓋為使之難,不獨貴於能言而已。……
程子曰:「子貢之意,蓋欲為皎皎之行,聞於人者。夫子告之,皆篤實自得之事。」

自得之事。

人往往會因自己所面臨的「自己的事件」,以此而去「想的更多」。這是一種人所具有的「超越性」。

你失戀,所以你有可能去思考「愛情」。
別人的失戀,你只會想去找他喝酒解苦。

古典的文本往往不是針對「特定事件」而來的「解決方案」。方案多如牛毛,不會只有一種。

古典文本是要你從事件中而可以再去想考的「更多」,這更多是指更深刻的生命底層意義。去「思考」那種「超出的部分」更重要。

像蘇格拉底,就在市場裡,看到年輕人,就問說:年輕人,你認為愛情比較重要,還是麵包?

《论语.子路》20/2022.02
子贡问曰:「何如斯可谓之士矣?」子曰:「行己有耻,使于四方,不辱君命,可谓士矣。」曰:「敢问其次。」曰:「宗族称孝焉,乡党称弟焉。」曰:「敢问其次。」曰:「言必信,行必果,硜硜然小人哉!抑亦可以为次矣。」曰:「今之从政者何如?」子曰:「噫!斗筲之人,何足算也。」


这句,又是以「非理论性」去回应提问的一种状况。

古典时代的人,喜欢用这种方式去回答提问。你看苏格拉底也是如此。佛陀、基督,也往往是如此的回应所面临的提问。

为什麽?

这不是把是所回答的那些具体案例,标准化,成为一种「社会化的外在要求」,而要你去遵守。

不是。

这些回应,往往是针对「特定的人」,因为其特定生命的气质,以及面临的特定事件,所针对回应。

《章句》:
子贡能言,故以使事告之。盖为使之难,不独贵于能言而已。……
程子曰:「子贡之意,盖欲为皎皎之行,闻于人者。夫子告之,皆笃实自得之事。」

自得之事。

人往往会因自己所面临的「自己的事件」,以此而去「想的更多」。这是一种人所具有的「超越性」。

你失恋,所以你有可能去思考「爱情」。
别人的失恋,你只会想去找他喝酒解苦。

古典的文本往往不是针对「特定事件」而来的「解决方案」。方案多如牛毛,不会只有一种。

古典文本是要你从事件中而可以再去想考的「更多」,这更多是指更深刻的生命底层意义。去「思考」那种「超出的部分」更重要。

像苏格拉底,就在市场裡,看到年轻人,就问说:年轻人,你认为爱情比较重要,还是麵包?


2022年2月7日 星期一

《論語.子路》#19/2022.02

 《論語.子路》19/2022.02
樊遲問仁。子曰:「居處恭,執事敬,與人忠。雖之夷狄,不可棄也。」

這句,是問「仁」。

但孔子並沒去就「什麼是仁」這樣的解答模式去回應。

這樣的「什麼」的解答模式,是現代才流行起來的思維模式。

「是什麼」,往往要有「對象性的東東」,即什麼實體性的所謂客觀性的東東,才能是有效的回答模式。

例如,石頭是什麼。

於是你就可以分析下去。

但,如果是「不可見的」呢?或是不可能被客觀化的東東呢?例如上帝,例如道,例如良心。

現代的我們就把那些「不可見的」當作是「假的」,所以不必去分析。如果你想去了解,你會被笑,說那是「落後、退步」。

來,不知道你的「愛」是不是客觀的實在的。

如果愛是客觀的實在的,就正如同石頭一樣,那麼所謂「不愛你了」是怎麼回事呢?怎麼會「憑空消失」了呢?你有看過「憑空消失的鑽石」嗎?

有沒有「不石頭了」嗎?沒有吧。

可以量化的,可以具體分析出來的,才會被我們這時代接受而成為主流呢。
這才是馬克思的「物化」原理。

哇,馬克思,在這小小的島上還有人談嗎?那些以前動不動就左派就馬克思就廣大人民的「進步人士」呢?

來喲,來上我的課,我在課堂還會談談馬克思。可以來旁聽。

這時,左派的阿多諾之分析,就更很有威力。

阿多諾說,這是因為,在資本主義下,任何東西都一定要被「具體化」,才能被「標價」。

要維持資本主義以及資本主義以賴以為生的「個人化式民主」,所以不能具體化的東東,不能被量化的東東,就一定要被「污名化」,說那是「封建」。

任何物品一定要變成「可以標價」的商品,任何「活著的人」一定要成為「民主的選票的」計算單位。

量化,才能kpi。

KPI (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),一般被翻譯做「關鍵績效指標」,依照維基百科內的解釋,KPI 的意思為「衡量一個管理工作成效最重要的指標,是一項數據化管理的工具,必須是客觀、可衡量的績效指標。」

所以,現代說你的愛「值多少錢」,完全是可以被接受的觀念。
如果你的愛說不出值多少錢,說那是「落後、退步、不民主的愛」,大概也可以被現代人接受。

你的愛情kpi了嗎?

孔子,沒有像我們現代人一樣,把仁當作具體物去分析。所以,只能用寓言的形式來表現那「存在但不可見的」。

子曰:「居處恭,執事敬,與人忠。雖之夷狄,不可棄也。」

嗯,仁是,看不到,每個人都有的那種質性的感受。

看不到,無價。

《论语.子路》19/2022.02
樊迟问仁。子曰:「居处恭,执事敬,与人忠。虽之夷狄,不可弃也。」

这句,是问「仁」。

但孔子并没去就「什麽是仁」这样的解答模式去回应。

这样的「什麽」的解答模式,是现代才流行起来的思维模式。

「是什麽」,往往要有「对象性的东东」,即什麽实体性的所谓客观性的东东,才能是有效的回答模式。

例如,石头是什麽。

于是你就可以分析下去。

但,如果是「不可见的」呢?或是不可能被客观化的东东呢?例如上帝,例如道,例如良心。

现代的我们就把那些「不可见的」当作是「假的」,所以不必去分析。如果你想去了解,你会被笑,说那是「落后、退步」。

来,不知道你的「爱」是不是客观的实在的。

如果爱是客观的实在的,就正如同石头一样,那麽所谓「不爱你了」是怎麽回事呢?怎麽会「凭空消失」了呢?你有看过「凭空消失的鑽石」吗?

有没有「不石头了」吗?没有吧。

可以量化的,可以具体分析出来的,才会被我们这时代接受而成为主流呢。
这才是马克思的「物化」原理。

哇,马克思,在这小小的岛上还有人谈吗?那些以前动不动就左派就马克思就广大人民的「进步人士」呢?

来哟,来上我的课,我在课堂还会谈谈马克思。可以来旁听。

这时,左派的阿多诺之分析,就更很有威力。

阿多诺说,这是因为,在资本主义下,任何东西都一定要被「具体化」,才能被「标价」。

要维持资本主义以及资本主义以赖以为生的「个人化式民主」,所以不能具体化的东东,不能被量化的东东,就一定要被「汙名化」,说那是「封建」。

任何物品一定要变成「可以标价」的商品,任何「活着的人」一定要成为「民主的选票的」计算单位。

量化,才能kpi。

KPI (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),一般被翻译做「关键绩效指标」,依照维基百科内的解释,KPI 的意思为「衡量一个管理工作成效最重要的指标,是一项数据化管理的工具,必须是客观、可衡量的绩效指标。」

所以,现代说你的爱「值多少钱」,完全是可以被接受的观念。
如果你的爱说不出值多少钱,说那是「落后、退步、不民主的爱」,大概也可以被现代人接受。

你的爱情kpi了吗?

孔子,没有像我们现代人一样,把仁当作具体物去分析。所以,只能用寓言的形式来表现那「存在但不可见的」。

子曰:「居处恭,执事敬,与人忠。虽之夷狄,不可弃也。」

嗯,仁是,看不到,每个人都有的那种质性的感受。




2022年2月6日 星期日

《論語.子路》#18/2022.02

 《論語.子路》18/2022.02
葉公語孔子曰:「吾黨有直躬者,其父攘羊,而子證之。」孔子曰:「吾黨之直者異於是。父為子隱,子為父隱,直在其中矣。」

白話譯:
葉公對孔子說:「我家鄉有正直的人,父親偷羊,兒子告發了他。」孔子說:「我家鄉正直的人不同:父為子隱瞞,子為父隱瞞,正直就在其中了。」

我年輕時讀古典,讀諸子百家,當然也有儒家,這句是儒家一直被「現代性」知識分子罵的句子,我也跟著罵了很久。

今天,還孔子一個公道。

直觀看起來,孔子該罵。

怎麼可以隱呢?對不對。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,這不正是現代法治精神嗎!

孔子如何不被罵呢?孔子如何能不是封建呢?

來,我多過了近三十多年,才有能力看到這直觀表面下更為深層的「基礎」。這一看透的能力,在理論論證上的助益,來自現象學思路對我的啟迪。

爭議的核心是「法治」。

對,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。

但,那「法」是什麼樣的法呢?法就一定是「好的法」嗎?法如何的來說是好或不好呢?這裡有更另一層可以討論的地方,這是「法哲學」。

對,黑格爾有一本法哲學的書,如果你到了這一疑問層次,去讀一下這本黑格爾的鉅著。真的,你會受用的。

為什麼有法哲學,就是要去探討「立法」的基礎。如何的去制定法律,如何的去思考到底人的什麼經驗現象可以進入到「法治」的範圍,是法哲學要討論的。

你愛的要死那位,如果不愛你。那麼,「那位」有沒有犯法?

你一定說,沒有。但,為什麼沒有呢?啊就去制定法律,說只要你被愛到了,如果你沒去愛那個人,你犯法。這不就解決了嗎。

有法了啊。嗯。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。

怪怪的,對不對。你會說瘋了。

於是,你走到了「法哲學」的思考領域:什麼人的現象可以被制定法律?為什麼可以?根據在那裡?

法可以被制定的「基礎」、「根據」在那裡?

如果法可以被制定的根據無法被合理說明,那麼「法」不是去幫人,而是去壓迫人。

在儒家,法的「基礎」,是人的「生命中那種非動物性的基礎性質」。我簡稱為倫理。倫理不是你想像中的教條那種,而是人的德性的現象的底層精神。

所以,你會愛「他人」,所以你有「榮譽」,所以你有「良心」,所以你要「守法」。

生命的倫理現象的底層精神,或說是「德性生命方向」,是法律的基礎。法是倫理精神的「客觀化」。

法律要反應出人的德性的企圖。

來,
孔子曰:「吾黨之直者異於是。父為子隱,子為父隱,直在其中矣。」

還孔子一個公道。哈。孔子老大,我欠了你三十多年。

來,孔子說:父為子隱,子為父隱,「直」在其中矣。

孔子是說「直在其中」,亦即,這種倫理現象的生命底層是法的拫據基礎,所以是「直」在其中。

法律是要反應人性的德性基本性質。

如果法律不是如此的被制定。孔子說,「吾黨之直者異於是」。

偷羊的事只是一種引子事件,孔子所直指的是去思考法的根據。

其實孔子的時代,正是法家興起的時代。法家的法,真的是為「管理」而設的。

孔子,看不下去。

《论语.子路》18/2022.02
叶公语孔子曰:「吾党有直躬者,其父攘羊,而子证之。」孔子曰:「吾党之直者异于是。父为子隐,子为父隐,直在其中矣。」

白话译:
叶公对孔子说:「我家乡有正直的人,父亲偷羊,儿子告发了他。」孔子说:「我家乡正直的人不同:父为子隐瞒,子为父隐瞒,正直就在其中了。」

我年轻时读古典,读诸子百家,当然也有儒家,这句是儒家一直被「现代性」知识分子骂的句子,我也跟着骂了很久。

今天,还孔子一个公道。

直观看起来,孔子该骂。

怎麽可以隐呢?对不对。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,这不正是现代法治精神吗!

孔子如何不被骂呢?孔子如何能不是封建呢?

来,我多过了近三十多年,才有能力看到这直观表面下更为深层的「基础」。这一看透的能力,在理论论证上的助益,来自现象学思路对我的启迪。

争议的核心是「法治」。

对,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。

但,那「法」是什麽样的法呢?法就一定是「好的法」吗?法如何的来说是好或不好呢?这裡有更另一层可以讨论的地方,这是「法哲学」。

对,黑格尔有一本法哲学的书,如果你到了这一疑问层次,去读一下这本黑格尔的钜着。真的,你会受用的。

为什麽有法哲学,就是要去探讨「立法」的基础。如何的去制定法律,如何的去思考到底人的什麽经验现象可以进入到「法治」的范围,是法哲学要讨论的。

你爱的要死那位,如果不爱你。那麽,「那位」有没有犯法?

你一定说,没有。但,为什麽没有呢?啊就去制定法律,说只要你被爱到了,如果你没去爱那个人,你犯法。这不就解决了吗。

有法了啊。嗯。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。

怪怪的,对不对。你会说疯了。

于是,你走到了「法哲学」的思考领域:什麽人的现象可以被制定法律?为什麽可以?根据在那裡?

法可以被制定的「基础」、「根据」在那裡?

如果法可以被制定的根据无法被合理说明,那麽「法」不是去帮人,而是去压迫人。

在儒家,法的「基础」,是人的「生命中那种非动物性的基础性质」。我简称为伦理。伦理不是你想像中的教条那种,而是人的德性的现象的底层精神。

所以,你会爱「他人」,所以你有「荣誉」,所以你有「良心」,所以你要「守法」。

生命的伦理现象的底层精神,或说是「德性生命方向」,是法律的基础。法是伦理精神的「客观化」。

法律要反应出人的德性的企图。

来,
孔子曰:「吾党之直者异于是。父为子隐,子为父隐,直在其中矣。」

还孔子一个公道。哈。孔子老大,我欠了你三十多年。

来,孔子说:父为子隐,子为父隐,「直」在其中矣。

孔子是说「直在其中」,亦即,这种伦理现象的生命底层是法的拫据基础,所以是「直」在其中。

法律是要反应人性的德性基本性质。

如果法律不是如此的被制定。孔子说,「吾党之直者异于是」。

偷羊的事只是一种引子事件,孔子所直指的是去思考法的根据。

其实孔子的时代,正是法家兴起的时代。法家的法,真的是为「管理」而设的。

孔子,看不下去。




2022年2月4日 星期五

《論語.子路》#17/2022.01

 《論語.子路》17/2022.01
子夏為莒父宰,問政。子曰:「無欲速,無見小利。欲速,則不達;見小利,則大事不成。」


這句是很有名的人生格言。

就一般的人生經驗談而言,如果你的人生經驗厚度夠的話,這句也很能深達你心而讓你點點頭。

其實,就一位可能深受西方哲學思考訓練的人而言,是忍不位要往下追問的。

但這追問也不是沒有緣由,因為,我們就是活在這種邏輯思考追問的主流意識形態下。
想要去相信東東,總是要有理性的追問過程。

理性的追問過程,不是去探求真理的唯一方法,仍有許多「非啟蒙理性」的方法,這是西方哲學說的。

我們一般而言所相信的理性,其實只是「啟蒙理性」,即以數學為思維運作模式的思維形態。

其實,這種理性對於許多人生即有的經驗現象,就不一定解釋的很好,例如「美」。

所以,美學才那麼迷人,因為美學是一種「無法被啟蒙理性」充分解釋的人生經驗現象。

什麼是美?為什麼美,既是主觀的但又是客觀的。一種客觀的美但你沒有感覺的美,不是美。
可是,數學的對不對,由不得你的主觀。

雖然,量子力學,又把啟蒙理性推向了一種「主觀理性」的方向。

好了,這句:「無欲速,無見小利。欲速,則不達;見小利,則大事不成」。
是啟蒙理性的真理,還是有著主觀性的例如美之類的,主客觀合一的真理?

美,要有「你」的感受才算:。這句「倫理學」式的真理,則要有你的「實踐」才會是真理。

人的主觀之存在是客觀真理構成的一部分。

這是玄學嗎?一點都不是。只是你被「啟蒙理性」催眠了,罷了。相信,所有的事,都一定要被啟蒙理性解釋。就是,量化。

愛,就無法被啟蒙理性解釋。愛,無法量化。

量子力學說,觀察者站在什麼位置就一定會影響了實踐結果,這是「客觀的」。觀察者的介入是構成客觀的一部分。

人生格言,亦是。你的實踐,即修行,是真理呈現的共構元素。

《论语.子路》17/2022.01
子夏为莒父宰,问政。子曰:「无欲速,无见小利。欲速,则不达;见小利,则大事不成。」


这句是很有名的人生格言。

就一般的人生经验谈而言,如果你的人生经验厚度够的话,这句也很能深达你心而让你点点头。

其实,就一位可能深受西方哲学思考训练的人而言,是忍不位要往下追问的。

但这追问也不是没有缘由,因为,我们就是活在这种逻辑思考追问的主流意识形态下。
想要去相信东东,总是要有理性的追问过程。

理性的追问过程,不是去探求真理的唯一方法,仍有许多「非启蒙理性」的方法,这是西方哲学说的。

我们一般而言所相信的理性,其实只是「启蒙理性」,即以数学为思维运作模式的思维形态。

其实,这种理性对于许多人生即有的经验现象,就不一定解释的很好,例如「美」。

所以,美学才那麽迷人,因为美学是一种「无法被启蒙理性」充分解释的人生经验现象。

什麽是美?为什麽美,既是主观的但又是客观的。一种客观的美但你没有感觉的美,不是美。
可是,数学的对不对,由不得你的主观。

虽然,量子力学,又把启蒙理性推向了一种「主观理性」的方向。

好了,这句:「无欲速,无见小利。欲速,则不达;见小利,则大事不成」。
是启蒙理性的真理,还是有着主观性的例如美之类的,主客观合一的真理?

美,要有「你」的感受才算。这句「伦理学」式的真理,则要有你的「实践」才会是真理。

人的主观之存在是客观真理构成的一部分。

这是玄学吗?一点都不是。只是你被「启蒙理性」催眠了,罢了。相信,所有的事,都一定要被启蒙理性解释。就是,量化。

爱,就无法被启蒙理性解释。爱,无法量化。

量子力学说,观察者站在什麽位置就一定会影响了实践结果,这是「客观的」。观察者的介入是构成客观的一部分。

人生格言,亦是。你的实践,即修行,是真理呈现的共构元素。

2022年2月3日 星期四

《論語.子路》#16/2022.02

 《論語.子路》16/2022.02
葉公問政。子曰:「近者說,遠者來。」

這句,不是談人際關係的。雖然,人際關係也適用。

孔子談,政。整體而言,談國之格局之事。

說,悅,很難。

即使是「人」,你也未必有多少「可悅之」人。何論,國。

近悅、遠來,如何而有可能?遠者當慕化而來。如何可能?

不要說我八股,只有人的「德性」,你也可以說是「人格」或「氣質」,才能有那樣的吸引力。

不然呢?還有其他的嗎?

你可以把很多人「吸到」你的周遭,但未必人人「心悅」。

德性或人格可以,「美」也可以。德性也是一種美。

當你用權力、厲害關係去考量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時,這些古人是用「近悅遠來」的效果來思考人與人之間,
有時,我真的很佩服。

如不是讀古典,我大概一輩子不會如此用「近悅遠來」的可能性來思考人與人之間的接觸的樣態之可能性。

近悅遠來,不容易,當然。而且,難度挺大的。

因為,用人格去吸引人,就只有一種方法,去「修行」自己。這和「別人」一點關修都沒有。但,別人卻被「感應到」。

現代性的所有談人的書,往往都不是這麼談。談的是管理和效率。

還好有古典,讓我們看到人的一種是會存在的可能性。

《论语.子路》16/2022.01
叶公问政。子曰:「近者说,远者来。」

这句,不是谈人际关係的。虽然,人际关係也适用。

孔子谈,政。整体而言,谈国之格局之事。

说,悦,很难。

即使是「人」,你也未必有多少「可悦之」人。何论,国。

近悦、远来,如何而有可能?远者当慕化而来。如何可能?

不要说我八股,只有人的「德性」,你也可以说是「人格」或「气质」,才能有那样的吸引力。

不然呢?还有其他的吗?

你可以把很多人「吸到」你的周遭,但未必人人「心悦」。

德性或人格可以,「美」也可以。德性也是一种美。

当你用权力、厉害关係去考量人与人之间的关係时,这些古人是用「近悦远来」的效果来思考人与人之间,
有时,我真的很佩服。

如不是读古典,我大概一辈子不会如此用「近悦远来」的可能性来思考人与人之间的接触的样态之可能性。

近悦远来,不容易,当然。而且,难度挺大的。

因为,用人格去吸引人,就只有一种方法,去「修行」自己。这和「别人」一点关修都没有。但,别人却被「感应到」。

现代性的所有谈人的书,往往都不是这麽谈。谈的是管理和效率。

还好有古典,让我们看到人的一种是会存在的可能性。

2022年2月2日 星期三

《論語.子路》#15/2022.01

 《論語.子路》15/2022.01
定公問:「一言而可以興邦,有諸?」孔子對曰:「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。人之言曰:『為君難,為臣不易。』如知為君之難也,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?」曰:「一言而喪邦,有諸?」孔子對曰:「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。人之言曰:『予無樂乎為君,唯其言而莫予違也。』如其善而莫之違也,不亦善乎?如不善而莫之違也,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?」

白話文:
定公問:「一句話使國家興盛,有這樣嗎?」孔子答:「雖然不如此有決定性,但也差不多。有人說:『做君難,做臣不易。』如果知道做君難了,不幾乎一句話可以使國家興旺嗎?」說:「一句話可以亡國,有這樣嗎?」孔子答:「雖然沒有如此具決定性,但也差不多。有的君主說:『我的樂趣不在於做君主,而在於沒人敢違抗我的意志。』如果他的決策是好的,那沒事;如果他的決策不對卻沒人敢反抗,不幾乎一句話可以亡國嗎?」

這句,我想一般人,大概都是可以認同的。

語言的力量,是很大的。

正因為如此,在哲學式的研究中,語言被探討的面向就不只是如孔子所言而已。

語言,要有語法。

但你不會感受到語法的力量,你一直以為你在「自主」的操控語言來表達自己。

事實上,你一直是「受約」於語法的結構之下,來「自主」地表達自己的想法。

因之,所謂的「自主」,其實是受約制的。

用佛洛依德的說法,這是潛意識,用容格的說法,這是「集體潛意識」,用佛學的說法,這是「阿賴耶」第八識。用胡塞爾的說法,這是「被動綜合分析層」,用海德格爾的說法,這是「存在層」。

語言,可以誘發「潛意識」。

所以古人說,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。

所以,從修行的角度而言,語言就是重要的「行法工具」。

佛家講,身口意,三者的匯集,可以改變生命的既有結構。
儒家重視語言,如上。
海德格爾說,語言是存在的居所。

你如果想要改變既有的目己,想要讓自己有更向上的變化,語言是一定要受到重視的工具和現象。
因為,語言是你既有結構的象徵。

改變「語言」的呈現方式,就是改變自己的開始。

同學,想考研究所嗎?

不要再說考研究沒有用。因為語言是潛意識的象徵。跟自己說,我要考研究所。

語言是可以一言興邦,這相同的力量,也可以一言興己,的。

跟自己說,也去鼓勵別人,如此,身口意三者合一,生命的方向會重新定位。

《论语.子路》15/2022.01
定公问:「一言而可以兴邦,有诸?」孔子对曰:「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。人之言曰:『为君难,为臣不易。』如知为君之难也,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?」曰:「一言而丧邦,有诸?」孔子对曰:「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。人之言曰:『予无乐乎为君,唯其言而莫予违也。』如其善而莫之违也,不亦善乎?如不善而莫之违也,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?」

白话文:
定公问:「一句话使国家兴盛,有这样吗?」孔子答:「虽然不如此有决定性,但也差不多。有人说:『做君难,做臣不易。』如果知道做君难了,不几乎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旺吗?」说:「一句话可以亡国,有这样吗?」孔子答:「虽然没有如此具决定性,但也差不多。有的君主说:『我的乐趣不在于做君主,而在于没人敢违抗我的意志。』如果他的决策是好的,那没事;如果他的决策不对却没人敢反抗,不几乎一句话可以亡国吗?」

这句,我想一般人,大概都是可以认同的。

语言的力量,是很大的。

正因为如此,在哲学式的研究中,语言被探讨的面向就不只是如孔子所言而已。

语言,要有语法。

但你不会感受到语法的力量,你一直以为你在「自主」的操控语言来表达自己。

事实上,你一直是「受约」于语法的结构之下,来「自主」地表达自己的想法。

因之,所谓的「自主」,其实是受约制的。

用佛洛依德的说法,这是潜意识,用容格的说法,这是「集体潜意识」,用佛学的说法,这是「阿赖耶」第八识。用胡塞尔的说法,这是「被动综合分析层」,用海德格尔的说法,这是「存在层」。

语言,可以诱发「潜意识」。

所以古人说,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。

所以,从修行的角度而言,语言就是重要的「行法工具」。

佛家讲,身口意,三者的汇集,可以改变生命的既有结构。
儒家重视语言,如上。
海德格尔说,语言是存在的居所。

你如果想要改变既有的目己,想要让自己有更向上的变化,语言是一定要受到重视的工具和现象。
因为,语言是你既有结构的象徵。

改变「语言」的呈现方式,就是改变自己的开始。

同学,想考研究所吗?

不要再说考研究没有用。因为语言是潜意识的象徵。跟自己说,我要考研究所。

语言是可以一言兴邦,这相同的力量,也可以一言兴己,的。

跟自己说,也去鼓励别人,如此,身口意三者合一,生命的方向会重新定位。

2022年2月1日 星期二

《論語.子路》#14/2022.01

 《論語.子路》14/2022.01
冉子退朝。子曰:「何晏也?」對曰:「有政。」子曰:「其事也。如有政,雖不吾以,吾其與聞之。」

白話譯:
冉子退朝。孔子:「怎麽這麽晚?」答:「公事要商量。」孔子說:「私事吧。如果有公事,我雖然沒當官,也會知道。」


這記錄,很難理解。記錄的人,應是有什麼想法想講,藉這一「事件」來表達。

先看看古人的注。

《章句》:
是時季氏專魯,其於國政,蓋有不與同列議於公朝,而獨與家臣謀於私室者。故夫子為不知者而言,此必季氏之家事耳。

嗯,就是把「私事」當作「國事」來處理。

這不好。應人人都可以直覺的知道。

但知道是一回事,做不做又是一回事。

可是,從人的一般習慣來看,這往往又是很容易跟著去做的事。

所以呢?論語想講什麼?

再來是我自己的想法了。

我覺得如果冉子說是去參加私朝, 大概孔子不會說什麼。

核心應是,冉子試著要去騙孔子。

人生在世,很多無奈。

但,如果不斷的騙自己,最後的那一抹「良心」真的就會聽不到了。

騙,其實從修行的角度而言,最大的「壞處」是最後去「騙了自己」。

一旦自己有能力去騙自己,那麼,一種無法解開的循環就會出來。一進入繞圈圈的循環,就看不到時間的盡頭了。

佛學有一術語,是「無間」。無間,是無時間。所以有「無間地獄」。

怎麼可能無時間呢?人只要「存在」,就是時間性的存在。

然而一旦進入某種「負面的循環」,就真的是「無間」了。

《论语.子路》14/2022.01
冉子退朝。子曰:「何晏也?」对曰:「有政。」子曰:「其事也。如有政,虽不吾以,吾其与闻之。」

白话译:
冉子退朝。孔子:「怎么这么晚?」答:「公事要商量。」孔子说:「私事吧。如果有公事,我虽然没当官,也会知道。」


这记录,很难理解。记录的人,应是有什麽想法想讲,藉这一「事件」来表达。

先看看古人的注。

《章句》:
是时季氏专鲁,其于国政,盖有不与同列议于公朝,而独与家臣谋于私室者。故夫子为不知者而言,此必季氏之家事耳。

嗯,就是把「私事」当作「国事」来处理。

这不好。应人人都可以直觉的知道。

但知道是一回事,做不做又是一回事。

可是,从人的一般习惯来看,这往往又是容易跟着去做的事。

所以呢?论语想讲什麽?

再来是我自己的想法了。

我觉得如果冉子说是去参加私朝, 大概孔子不会说什麽。

核心应是,冉子试着要去骗孔子。

人生在世,很多无奈。

但,如果不断的骗自己,最后的那一抹「良心」真的就会听不到了。

骗,其实从修行的角度而言,最大的「坏处」是最后去「骗了自己」。

一旦自己有能力去骗自己,那麽,一种无法解开的循环就会出来。一进入绕圈圈的循环,就看不到时间的尽头了。

佛学有一术语,是「无间」。无间,是无时间。所以有「无间地狱」。

怎麽可能无时间呢?人只要「存在」,就是时间性的存在。

然而一旦进入某种「负面的循环」,就真的是「无间」了。


《論語.子路》#13/2022.01

 

《論語.子路》13/2022.01
子曰:「苟正其身矣,於從政乎何有?不能正其身,如正人何?」
 
白話譯:
孔子說:「自己做得正,治理還會有什麽問題?自身不正,又怎能讓他人身正?」
 
這句,類似的句子常常出現。
 
當然,一定是對儒學而言的重要指導性觀念。
 
但,今天我們要再深入的去問:什麼是「正」?
 
正,是指有一套什麼外在的標準,然我會都沒有偏差的跟著做,或著跟著走嗎?
 
當然不是,如果是,那往往是「迂」。
 
你看到一位拿「好人卡」的男或女,所以,你就會跟著去成為那種人嗎?未必。
 
儒學的「正」,指的是「內自省」。
 
指的是願去聽從來自內心的「超越性的力量」,那是「良心運作」的特色,所以才能「雖千萬人吾往矣」,所以才能「動人」。
 
超越「既有的自己」,所以才能指向未來,那是一種「可能性」,只有可能性,所以才能動人,所以才能「正人」。
 
每個人也願意去超越既有的自己,而走向那因你而被指出的「那可能性」。
 

《論語.子路》#12/2022.01

《論語.子路》12/2022.01
子曰:「如有王者,必世而後仁。」
 
白話譯:
孔子說:「即使有英明領袖興起,一定要經過三十年才能實行仁政。」
 
孔子有寫《春秋》。
 
這是一本歷史書。
 
對歷史的經驗有去關注者,往往會重視如何被做出來的。
 
時間,是人這種動物,必要的完成某事的元素。
 
把時間考慮進去,是對他人,對歷史,負責。
 
但歷史也一再跟我們顯示,那種「推倒一切」「重新再來」的口號和想法,更容易虜獲人心。
 
雖然,最後總要付出代價,一種「讓歷史倒退N年」的代價。歷史往往如是展現。
 
人,的個人歷史,也是如此。
 
想讀書,就按步就班,一本一本讀。耐心與毅力,是對人的考驗。
 
雖然,更多人往往想著有沒有什麼「一本、一句」這類的,可以讓一個人馬上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