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教學總網站

2021年12月29日 星期三

《論語.顏淵》#18/2021.12

 《論語.顏淵》18/2021.12
季康子患盜,問於孔子。孔子對曰:「苟子之不欲,雖賞之不竊。」

白話譯:
季康子苦於盜賊,問孔子怎麽辦。孔子說:「如果沒有去做的動力,即使盜竊有賞,也沒人去幹。」

這句,對我而言,重點是「欲」,即喜好。

孔子在這裡是談「不欲」,但我想的是如何的有某些特定的「欲」,例如讀書。

當你在教室跟同學說,同學,有空去圖書館借借書,放在包包,有空拿出來看看,這樣人生的視野就會不同……

可是,大部分的同學都埋頭於手機,
少數幾個抬起那憤怒的眼睛看著我,好像是說,我在強逼他們看書,根本就沒有尊重他們不看書的權力,沒有注意他們的心聲,完全不是「愛的教育」。

於是,我會想,如何去會讓一位學生,尤其是那憤怒的學生,有「欲」想去讀書?

孔子講得好啊,「苟子之不欲,雖賞之不竊」。所以,學生的反應我很能同情的理解。

但,讀書又不是壞事,應不是「不欲」之對象。

儒學沒有去解釋,如何的,欲。佛學有。

所以,這裡如轉到佛學理論來談,人要如何有欲,尤其是讀書的欲。

來,欲,不是你「個人的喜好」,真的,欲是一種生命結構層次的反應。

小時候,你會搶玩具,大了,你完全沒感覺。人在某種生命結構中就只會有那種結構的反應。

如果你的生命層次是在「不讀書是好的」的那種層次,要你讀書,「苟子之不欲,雖賞之不竊」。

生命層次的改變,要從「願力」以及「習慣」,來敲動起。

不管心裡爽不爽,就先去「發個想讀書的願」吧。但,即使這樣,這也很難。真的。

其實,如果你不去妨礙別人讀書,有時,也就很棒了。

好吧,來,就有空去「圖書館」吹冷氣,真的,去圖書館,去久了,搞不好有一天,和書「相處」久了,
有一天,你會的觀感會改變。

我是認真的。讓「緣」成熟。

四年內沒去過圖書館的學生,太多太多了,同學,就去試看看吧。


《论语.颜渊》18/2021.12
季康子患盗,问于孔子。孔子对曰:「苟子之不欲,虽赏之不窃。」

白话译:
季康子苦于盗贼,问孔子怎么办。孔子说:「如果没有去做的动力,即使盗窃有赏,也没人去干。」

这句,对我而言,重点是「欲」,即喜好。

孔子在这裡是谈「不欲」,但我想的是如何的有某些特定的「欲」,例如读书。

当你在教室跟同学说,同学,有空去图书馆借借书,放在包包,有空拿出来看看,这样人生的视野就会不同……

可是,大部分的同学都埋头于手机,
少数几个抬起那愤怒的眼睛看着我,好像是说,我在强逼他们看书,根本就没有尊重他们不看书的权力,没有注意他们的心声,完全不是「爱的教育」。

于是,我会想,如何去会让一位学生,尤其是那愤怒的学生,有「欲」想去读书?

孔子讲得好啊,「苟子之不欲,虽赏之不窃」。所以,学生的反应我很能同情的理解。

但,读书又不是坏事,应不是「不欲」之对象。

儒学没有去解释,如何的,欲。佛学有。

所以,这裡如转到佛学理论来谈,人要如何有欲,尤其是读书的欲。

来,欲,不是你「个人的喜好」,真的,欲是一种生命结构层次的反应。

小时候,你会抢玩具,大了,你完全没感觉。人在某种生命结构中就只会有那种结构的反应。

如果你的生命层次是在「不读书是好的」的那种层次,要你读书,「苟子之不欲,虽赏之不窃」。

生命层次的改变,要从「愿力」以及「习惯」,来敲动起。

不管心裡爽不爽,就先去「发个想读书的愿」吧。但,即使这样,这也很难。真的。

其实,如果你不去妨碍别人读书,有时,也就很棒了。

好吧,来,就有空去「图书馆」吹冷气,真的,去图书馆,去久了,搞不好有一天,和书「相处」久了,
有一天,你会的观感会改变。

我是认真的。让「缘」成熟。

四年内没去过图书馆的学生,太多太多了,同学,就去试看看吧。


2021年12月28日 星期二

《論語.顏淵》#17/2021.12

 《論語.顏淵》16/2021.12
季康子問政於孔子。孔子對曰:「政者,正也。子帥以正,孰敢不正?」

這句也很有名。

基本上,就是你去批評別人時可以大聲說,但自己大概做不到的,格言。

放眼四看,例子多的是,我自己也逃不掉。

不過,再仔細想想看看,這句好像又不是我們一般日常生活中所講的那的日常?

政者,是「正」也。嗯,不是什麼有率管理、之類的。

什麼是「正」呢?

看看後文:子帥以正,孰敢不正?

「正」就是,你要去做的是那種別人也一定可以跟著去做事。

這裡又是倫理學的意味了。

康德也如是去思考的,德性行為是:「你要這樣行動,就像你行動的準則應當通過你的意志成為一條普遍的自然法則一樣。」

這又是修行了。換言之,這樣做不會只是「這樣做」,你的生命質性會在過程中起向上的變化。


《论语.颜渊》16/2021.12
季康子问政于孔子。孔子对曰:「政者,正也。子帅以正,孰敢不正?」

这句也很有名。

基本上,就是你去批评别人时可以大声说,但自己大概做不到的,格言。

放眼四看,例子多的是,我自己也逃不掉。

不过,再仔细想想看看,这句好像又不是我们一般日常生活中所讲的那的日常?

政者,是「正」也。嗯,不是什麽有率管理、之类的。

什麽是「正」呢?

看看后文:子帅以正,孰敢不正?

「正」就是,你要去做的是那种别人也一定可以跟着去做事。

这裡又是伦理学的意味了。

康德也如是去思考的,德性行为是:「你要这样行动,就像你行动的准则应当通过你的意志成为一条普遍的自然法则一样。」

这又是修行了。换言之,这样做不会只是「这样做」,你的生命质性会在过程中起向上的变化。


2021年12月27日 星期一

《論語.顏淵》#16/2021.12

 《論語.顏淵》16/2021.12
子曰:「君子成人之美,不成人之惡。小人反是。」

這很難,基本上,我是做不完美的。你呢?

但,你有想做到嗎?

為什麼?

儒家沒有去解決「為什麼」的疑惑。但,佛學卻是有的。

所以,佛學有時是哲學。儒家只是指示出方向而已。雖然,這方向是一致的。

是啊,為什麼要「成人之美」呢?但我們內心卻有一種「應該」那樣的聲音,雖然很小聲、幾乎聽不見。

很快的,在現世中,因為各種利害關係,大概你也不會去如此做。其實,能,不成人之惡就很棒了。

很難。所以,一旦你想要如此去做,你往往需要一種「思維模式」撐著你去「做下去」。

但這一套思維模式,是一種要去騙你的幻象或幻想嗎?

還是說,那一套要你去成人之美的一套思維模式,卻恰恰是指向著「真理」呢?

去想想吧。

只有想過了,你才有真實的力量去實踐,而且你會在這過程中,不斷的去「想」,你才能不斷的成長自己。

當有一天,你覺得你有能力去「成人之美」,你才會感受到生命的一種「美感」,一種給「別人」但卻是「自己樂起來」的美感。

生命的確是有如此運做的模式,所以孔子指出來,而許多宗教的教義中,也是如此指向和論證的。

在這一面向上去提升自己,結果是「整體的自己」也就如此被提升。真的,於是,傳播理論你就看懂了。


《论语.颜渊》16/2021.12
子曰:「君子成人之美,不成人之恶。小人反是。」

这很难,基本上,我是做不完美的。你呢?

但,你有想做到吗?

为什麽?

儒家没有去解决「为什麽」的疑惑。但,佛学却是有的。

所以,佛学有时是哲学。儒家只是指示出方向而已。虽然,这方向是一致的。

是啊,为什麽要「成人之美」呢?但我们内心却有一种「应该」那样的声音,虽然很小声、几乎听不见。

很快的,在现世中,因为各种利害关係,大概你也不会去如此做。其实,能,不成人之恶就很棒了。

很难。所以,一旦你想要如此去做,你往往需要一种「思维模式」撑着你去「做下去」。

但这一套思维模式,是一种要去骗你的幻象或幻想吗?

还是说,那一套要你去成人之美的一套思维模式,却恰恰是指向着「真理」呢?

去想想吧。

只有想过了,你才有真实的力量去实践,而且你会在这过程中,不断的去「想」,你才能不断的成长自己。

当有一天,你觉得你有能力去「成人之美」,你才会感受到生命的一种「美感」,一种给「别人」但却是「自己乐起来」的美感。

生命的确是有如此运做的模式,所以孔子指出来,而许多宗教的教义中,也是如此指向和论证的。

在这一面向上去提升自己,结果是「整体的自己」也就如此被提升。真的,于是,传播理论你就看懂了。


2021年12月26日 星期日

《論語.顏淵》#15/2021.12

《論語.顏淵》15/2021.12
子曰:「君子博學於文,約之以禮,亦可以弗畔矣夫!」

這句的核心,或是會「吸睛」的字眼是「畔」。

這句,之前有過了,是重出的。

《疏》:正義曰:此章及注與《雍也篇》同,當是弟子各記所聞,故重載之。或本亦有作「君子博學於文」。

畔,是一種與目前主流不同的想法或行動。還是說,畔是另有所談。

先看,文與禮。

注意:
文是扣著「博學」,亦即,文是一種「增加」的概念。
禮是扣著「約」,亦即,禮是一種「約束」的概念。

在增加中又有約束,或著說,有著二種相反動力的力量來交錯,是這樣所描樣的樣態。

另一種說法是「禮樂」。

人,這種動物,如果要有某種「質性」的成長,可以說是人格或視野,那麼,方法就是如此這樣的
在二種力量交錯中,才會長出來。

這是生命成長的行法。

讀書也一樣,大量閱讀後,又回頭過來「細細思考」。於是,你的某種「思考力」就長出來了。

沒有如此,你都只是別人的「應聲蟲」。

如果你不是應聲蟲,就沒有什麼畔、不畔的問題。

對一位大學生而言,首要的方向是「文」,亦即大量的去閱讀。有文,才能再談禮。

這是自己會有思考力的開端。這即是「由博返約」。

真的,大量的閱讀,同學。大量閱讀!


《论语.颜渊》15/2021.12
子曰:「君子博学于文,约之以礼,亦可以弗畔矣夫!」

这句的核心,或是会「吸睛」的字眼是「畔」。

这句,之前有过了,是重出的。

《疏》:正义曰:此章及注与《雍也篇》同,当是弟子各记所闻,故重载之。或本亦有作「君子博学于文」。

畔,是一种与目前主流不同的想法或行动。还是说,畔是另有所谈。

先看,文与礼。

注意:
文是扣着「博学」,亦即,文是一种「增加」的概念。
礼是扣着「约」,亦即,礼是一种「约束」的概念。

在增加中又有约束,或着说,有着二种相反动力的力量来交错,是这样所描样的样态。

另一种说法是「礼乐」。

人,这种动物,如果要有某种「质性」的成长,可以说是人格或视野,那麽,方法就是如此这样的
在二种力量交错中,才会长出来。

这是生命成长的行法。

读书也一样,大量阅读后,又回头过来「细细思考」。于是,你的某种「思考力」就长出来了。

没有如此,你都只是别人的「应声虫」。

如果你不是应声虫,就没有什麽畔、不畔的问题。

对一位大学生而言,首要的方向是「文」,亦即大量的去阅读。有文,才能再谈礼。

这是自己会有思考力的开端。这即是「由博返约」。

真的,大量的阅读,同学。大量阅读!


《論語.顏淵》#14/2021.12

 《論語.顏淵》14/2021.12

子張問政。子曰:「居之無倦,行之以忠。」

白話譯:
子張問政。孔子說:「勤勉為公,有毅力的實踐。」

這句,有點不好意思去解。

人間世,什麼是政治。就是管理眾人之事。

這樣的管理就可以了嗎?不用有一些偉大的「口號」「理想」「理念」之類的概念具來撐腰嗎?

這好像跟我們現代的「政治經驗」不太相應。

那麼,到底我們所習慣的這樣的政治經驗,真的是更好的,還是,……

政治是要讓你成為一種「理念」的工具,還是,要讓你成為一種更有意義性可以展現的存在者?

德性才是真實的生命。這是儒家。


其實,大部分的宗教,也大概都有如此類似的一種人生方向的說明或多釋。

但這很難。從「概念」中跳脫,脫身而出,轉而去思考「什麼是真正的一種生命存在性」。

我到大四才感受出這二種不同的生命力量之虛和實。

(1)充滿棒棒概念的人,和(2)讓你因德性之充實而讓你有溫暖感受的人,那一個是更有價值的呢?

古典指向(2),現代的人喜歡把自己妝扮成為(1)。

不過,以下講的很迷信,如果只有理念而沒有德性,
那麼當歷史往前走,某種理念不再流行時,德性的傷口就會啟動其自有的副作用。


《论语.颜渊》14/2021.12

子张问政。子曰:「居之无倦,行之以忠。」

白话译:
子张问政。孔子说:「勤勉为公,有毅力的实践。」

这句,有点不好意思去解。

人间世,什麽是政治。就是管理众人之事。

这样的管理就可以了吗?不用有一些伟大的「口号」「理想」「理念」之类的概念具来撑腰吗?

这好像跟我们现代的「政治经验」不太相应。

那麽,到底我们所习惯的这样的政治经验,真的是更好的,还是,……

政治是要让你成为一种「理念」的工具,还是,要让你成为一种更有意义性可以展现的存在者?

德性才是真实的生命。这是儒家。


其实,大部分的宗教,也大概都有如此类似的一种人生方向的说明或多释。

但这很难。从「概念」中跳脱,脱身而出,转而去思考「什麽是真正的一种生命存在性」。

我到大四才感受出这二种不同的生命力量之虚和实。

(1)充满棒棒概念的人,和(2)让你因德性之充实而让你有温暖感受的人,那一个是更有价值的呢?

古典指向(2),现代的人喜欢把自己妆扮成为(1)。

不过,以下讲的很迷信,如果只有理念而没有德性,
那麽当历史往前走,某种理念不再流行时,德性的伤口就会启动其自有的副作用。


2021年12月20日 星期一

《論語.顏淵》#13/2021.12

《論語.顏淵》13/2021.12
子曰:「聽訟,吾猶人也,必也使無訟乎!」

白話譯:
孔子說:「訴訟,我跟別人一樣心情。但我更期待:使訴訟有最少出現之可能的社會!」

很多事,因不同的「對人生的關心層面」就會有不同的想法出來。

訴訟,你聽到這種,你會想到什麼?

公不公平。對,這很重要。

但,還有什麼會讓你連想到的嗎?

孔子,想到這種:人是不是可能活在一種最沒有訴訟可能性的生活中。

這樣的畫面,又如何呢?

《章句》:
以見聖人不以聽訟為難,而以使民無訟為貴。

難與貴。這是二種態度。

貴是一種對生命「更不一樣可能性」的趨向。是修行。

什麼時候,我們可以用「使民無訟為貴」這樣的格局來思考自己的變化之可能性呢?

格局,是一種整合性的生命綜合。

這種格局,不會只在「訴訟」這種事上呈現,你的生命每一面都會呈現。例如,事業。

修行,恰恰就是藉由某一面向之德性實踐,來拉拔整個生命的格局。

讀書,是很方便的好方法。

《论语.颜渊》13/2021.12
子曰:「听讼,吾犹人也,必也使无讼乎!」

白话译:
孔子说:「诉讼,我跟别人一样心情。但我更期待:使诉讼有最少出现之可能的社会!」

很多事,因不同的「对人生的关心层面」就会有不同的想法出来。

诉讼,你听到这种,你会想到什麽?

公不公平。对,这很重要。

但,还有什麽会让你连想到的吗?

孔子,想到这种:人是不是可能活在一种最没有诉讼可能性的生活中。

这样的画面,又如何呢?

《章句》:
以见圣人不以听讼为难,而以使民无讼为贵。

难与贵。这是二种态度。

贵是一种对生命「更不一样可能性」的趋向。是修行。

什麽时候,我们可以用「使民无讼为贵」这样的格局来思考自己的变化之可能性呢?

格局,是一种整合性的生命综合。

这种格局,不会只在「诉讼」这种事上呈现,你的生命每一面都会呈现。例如,事业。

修行,恰恰就是藉由某一面向之德性实践,来拉拔整个生命的格局。

读书,是很方便的好方法。


 

2021年12月19日 星期日

《論語.顏淵》#12/2021.12

 《論語.顏淵》12/2021.12
子曰:「片言可以折獄者,其由也與?」子路無宿諾。

白話譯:
孔子說:「最少證據下就可以斷案的人,大概衹有仲由吧?」子路踐行諾言,不拖到第二天。

這是孔子對學生的「看法」。

看看古人,還能從這評價中再談出什麼?

《章句》:「千乘之國,不信其盟,而信子路之一言,其見信於人可知矣」。

見信於人。

嗯,這不容易。

倒過來,為什麼要「見信於人」。

這世界上,不如此做的人,很多啊。又不犯法。你也未必就因此而討厭那個人啊?

這是儒學的「行法」。

行法,是一種工具和手段,透過這種「實踐方式」,生命會產生某種自我推動自己更向上的動力。

而,生命改變,就會在「社會生活」中,形成副作用。當然,往往是好的副作用。

儘最大可能去「見信於人」,別人到底有信了有沒有,天曉得。

但,你在過程中,你會感受到一種「整體性」的生命質素的變化,趨向於更止於至善的變化。

《论语.颜渊》12/2021.12
子曰:「片言可以折狱者,其由也与?」子路无宿诺。

白话译:
孔子说:「最少证据下就可以断案的人,大概衹有仲由吧?」子路践行诺言,不拖到第二天。

这是孔子对学生的「看法」。

看看古人,还能从这评价中再谈出什麽?

《章句》:「千乘之国,不信其盟,而信子路之一言,其见信于人可知矣」。

见信于人。

嗯,这不容易。

倒过来,为什麽要「见信于人」。

这世界上,不如此做的人,很多啊。又不犯法。你也未必就因此而讨厌那个人啊?

这是儒学的「行法」。

行法,是一种工具和手段,透过这种「实践方式」,生命会产生某种自我推动自己更向上的动力。

而,生命改变,就会在「社会生活」中,形成副作用。当然,往往是好的副作用。

儘最大可能去「见信于人」,别人到底有信了没有有,天晓得。

但,你在过程中,你会感受到一种「整体性」的生命质素的变化,趋向于更止于至善的变化。



2021年12月17日 星期五

《論語.顏淵》#11/2021.12

 《論語.顏淵》11/2021.12
齊景公問政於孔子。孔子對曰:「君君,臣臣,父父,子子。」公曰:「善哉!信如君不君,臣不臣,父不父,子不子,雖有粟,吾得而食諸?」

這句,就不白話譯了。

「雖有粟,吾得而食諸?」,是:即使糧食再多,我能吃到嗎?

這句,在「現代化」的時代,孔子不知被罵了多少次。

如你想表達一種想法,是:一個人在自己的「位置上」做好自己那個位置應做好的事。

在孔子那個真的是「封建的」的時代,這種表達方式有什麼不對。

我們的時代不同了,我們可能會說:

工程師好好當工程師、老師好好當老師、清潔員好好做好清潔工作、學生好好讀書……

這有什麼不對嗎?

在孔子那個時代,政治是「家族式」的,這是那時代的狀況,用「君君,臣臣,父父,子子」,是很好表達模式啊。不是嗎?

不然呢?假設你活在春秋時代,你有更好的表達方式嗎?

用現代的物質狀況下的情境去「批判」古人,是「沒有良心的」事。真的。

因為他知道古人不會「爬出來」為自己辯護。

你要不要罵,孔子都沒有「坐飛機出國」,真是沒有國際觀。

《论语.颜渊》11/2021.12
齐景公问政于孔子。孔子对曰:「君君,臣臣,父父,子子。」公曰:「善哉!信如君不君,臣不臣,父不父,子不子,虽有粟,吾得而食诸?」

这句,就不白话译了。

「虽有粟,吾得而食诸?」,是:即使粮食再多,我能吃到吗?

这句,在「现代化」的时代,孔子不知被骂了多少次。

如你想表达一种想法,是:一个人在自己的「位置上」做好自己那个位置应做好的事。

在孔子那个真的是「封建的」的时代,这种表达方式有什麽不对。

我们的时代不同了,我们可能会说:

工程师好好当工程师、老师好好当老师、清洁员好好做好清洁工作、学生好好读书……

这有什麽不对吗?

在孔子那个时代,政治是「家族式」的,这是那时代的状况,用「君君,臣臣,父父,子子」,是很好表达模式啊。不是吗?

不然呢?假设你活在春秋时代,你有更好的表达方式吗?

用现代的物质状况下的情境去「批判」古人,是「没有良心的」事。真的。

因为他知道古人不会「爬出来」为自己辩护。

你要不要骂,孔子都没有「坐飞机出国」,真是没有国际观。



2021年12月15日 星期三

《論語.顏淵》#10/2021.12

 《論語.顏淵》10/2021.12
子張問崇德、辨惑。子曰:「主忠信,徙義,崇德也。愛之欲其生,惡之欲其死。既欲其生,又欲其死,是惑也。『誠不以富,亦祗以異。』」

白話譯:
子張問德和、智慧。孔子說:「忠信,正義,就可以函養品德。對一個人,愛的時候,就希望他長生不老;恨的時候,就希望他馬上去死。既盼他長生,又盼他快死,這就是沒有邏輯。」

誠不以富,亦祗以異。程子曰:「此錯簡」。

這句,也很有名。「愛之欲其生,惡之欲其死。」

但,其實二句放一起,才是完整的。「愛之欲其生,惡之欲其死。既欲其生,又欲其死,是惑也。」

惑。

所以,這回答是對題的,因為一開始就問:崇德、辨惑。

這裡有二個看起來可能是「不相關」的二個觀念,一、崇德,二、辨惑。

崇德就是好品性,好品性和「有智慧」有關係嗎?

很多人會如此問?不然,我的脾氣那麼好,數學怎麼算不出來?

哈。

是的,崇德一定和「長智慧」有著連帶的共構關係。這是古典的信念,對人性觀察的結果而來的信念。

如果,你不去做「愛之欲其生,惡之欲其死」(這是德性)的事,這不就是有「智慧」的象徵嗎!

你努力去算數學習題(德性),所以你的數學一定會比以前好啊(智慧)。這樣不就是有智慧的行為。

一點都不難。

不過,我們這時代的「聰明人」,數學如果不好,就會說老師不會教,或是教的方法不對。

這是我們和古典不一樣的地方之一。

其實,德性真的是「智慧」的基礎。

以下講的你會覺得「迷信」,但你如果信得過我,何不去試看看:

「傳理」(傳播理論)讀不懂嗎?沒關係,星期天去做某種志功,去做利他之事,久了,你會覺得「傳理」好像沒那麼難。

《论语.颜渊》10/2021.12
子张问崇德、辨惑。子曰:「主忠信,徙义,崇德也。爱之欲其生,恶之欲其死。既欲其生,又欲其死,是惑也。『诚不以富,亦祗以异。』」

白话译:
子张问德和、智慧。孔子说:「忠信,正义,就可以函养品德。对一个人,爱的时候,就希望他长生不老;恨的时候,就希望他马上去死。既盼他长生,又盼他快死,这就是没有逻辑。」

诚不以富,亦祗以异。程子曰:「此错简」。

这句,也很有名。「爱之欲其生,恶之欲其死。」

但,其实二句放一起,才是完整的。「爱之欲其生,恶之欲其死。既欲其生,又欲其死,是惑也。」

惑。

所以,这回答是对题的,因为一开始就问:崇德、辨惑。

这裡有二个看起来可能是「不相关」的二个观念,一、崇德,二、辨惑。

崇德就是好品性,好品性和「有智慧」有关係吗?

很多人会如此问?不然,我的脾气那麽好,数学怎麽算不出来?

哈。

是的,崇德一定和「长智慧」有着连带的共构关係。这是古典的信念,对人性观察的结果而来的信念。

如果,你不去做「爱之欲其生,恶之欲其死」(这是德性)的事,这不就是有「智慧」的象徵吗!

你努力去算数学习题(德性),所以你的数学一定会比以前好啊(智慧)。这样不就是有智慧的行为。

一点都不难。

不过,我们这时代的「聪明人」,数学如果不好,就会说老师不会教,或是教的方法不对。

这是我们和古典不一样的地方之一。

其实,德性真的是「智慧」的基础。

以下讲的你会觉得「迷信」,但你如果信得过我,何不去试看看:

「传理」(传播理论)读不懂吗?没关係,星期天去做某种志功,去做利他之事,久了,你会觉得「传理」好像没那麽难。



2021年12月13日 星期一

《論語.顏淵》#09/2021.12

 《論語.顏淵》09/2021.12
哀公問於有若曰:「年饑,用不足,如之何?」有若對曰:「盍徹乎?」曰:「二,吾猶不足,如之何其徹也?」對曰:「百姓足,君孰與不足?百姓不足,君孰與足?」

白話譯:
哀公問有若:「饑荒年,國庫空,怎麽辦?」有若說:「減賦稅。」「現在我還嫌稅少,怎麽能減?」「百姓富裕了,您還會不富裕?百姓貧窮了,您哪來富裕?」

這是藏富於民。

非常明確的回答。

這讓我想起我大學那時代,在歷史系中幾個比較大的「辨論」,其中之一是為什麼傳統文化無法開出類似西方的「資本主義」?

當時馬克思.偉伯的《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》是很重要的思想資源,所以,「無法開出」的矛頭指向了「儒家」。

但,這一句,讀一讀,就很「資本主義」啊。

藏富於民不就是對私有財產的重視。私有財產不就是資本主義之所以可以資本累積的基礎嗎?

另一個常被拿來的反證是,日本也算是廣義東亞儒家文化圈的一員,但並沒有影響日本的快速資本化啊。

這問題我想了七年,大學加研究所,最後我自己很簡單的結論是:沒有工業革命。

工業革命,所以大量生產,所以才要資本累積,所以才要搶奪市場,所以才有都市化,所以才有大量中產階級,所以有西方民主政治的發展,也所以才會有船堅砲利的殖民主義。

而工業革命是由何而來,由知識革命。

想要不被別國欺嗎?想要有尊嚴嗎?

去多讀書。那是唯一的道路。歷史如是。歷史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。

用喊的是沒有用的。用高道德的口號,是沒有用的。

我們這時代最號稱最民主的國家,恰恰也是核彈和航母最多的國家。也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。

這真的不是偶然。歷史早給了答案。

同學,多讀書。


《论语.颜渊》09/2021.12
哀公問於有若曰:「年饑,用不足,如之何?」有若對曰:「盍徹乎?」曰:「二,吾猶不足,如之何其徹也?」對曰:「百姓足,君孰與不足?百姓不足,君孰與足?」

白话译:
哀公问有若:「饥荒年,国库空,怎么办?」有若说:「减赋税。」「现在我还嫌税少,怎么能减?」「百姓富裕了,您还会不富裕?百姓贫穷了,您哪来富裕?」

这是藏富于民。

非常明确的回答。

这让我想起我大学那时代,在历史系中几个比较大的「辨论」,其中是一是为什麽传统文化无法开出类似西方的「资本主义」?

当时马克思.伟伯的《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》是很重要的思想资源,所以,「无法开出」的矛头指向了「儒家」。

但,这一句读一读,就很「资本主义」啊。

藏富于民不就是对私有财产的重视。私有财产不就是资本主义之所以可以资本累积的基础吗?

另一个常被拿来的反证是,日本也算是广义东亚儒家文化圈的一员,但并没有影响日本的快速资主化啊。

这问题我想了七年,大学加研究所,最后我自己很简单的结论是:没有工业革命。

工业革命,所以大量生产,所以才要资本累积,所以才要抢夺市场,所以才有都市化,所以才有大量中产阶级,所以有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,也所以才会有船坚砲利的殖民主义。

而工业革命是由何而来,由知识革命。

想要不被别国欺吗?想要有尊严吗?

去多读书。那是唯一的道路。历史如是。历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。

用喊的是没有用的。用高道德的口号,是没有用的。

我们这时代最号称最民主的国家,恰恰也是核弹和航母最多的国家。也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。

这真的不是偶然。历史早给了答案。

同学,多读书。



2021年12月12日 星期日

《論語.顏淵》#08/2021.12

 《論語.顏淵》08/2021.12    
棘子成曰:「君子質而已矣,何以文為?」子貢曰:「惜乎!夫子之說,君子也。駟不及舌。文猶質也,質猶文也。虎豹之鞟,猶犬羊之鞟。」

白話譯:
棘子成說:「君子人格好就可以了,何必要有文化?」子貢說:「可惜啊,您這樣看待君子,話出了,四馬難追。文化和人格同樣重要。就象虎豹和犬羊的區隔往往就由於皮革之分別開始。」

這是很傳統的內在品質和外在行為這二種概念的對立區分的討論。

好像,內在本質和外在行為是二種獨立性的物件,所以可以分開來說。

儒家的學理中,這二者是共在的、共構的。就是說,貓之所以是貓,一定要由「外在的毛皮」來辨別出來, 一樣。

熱,也正因為是溫度高。我們很難想像,溫度高就好,可以不要熱。

換言之,傳統論辨中的「本質與現象」之問題,在傳統儒學中是以共在的邏輯去思考的,另一種傳統的表達術語是「體、用」。

本立而道生。有本質的存在,就一定有現象的呈現,這是二合一的。有體必有用。

用一種黑格爾式的語言,凡存在皆合理。

到了佛學興盛之後,體用之間多加了一個「相」,變成體、相、用。亦即,體用要借依某種「相」才能被作用出來。

相,就是「皮」。皮不只是皮,皮是某一種作用要能有效果的奠基層。

我個人認為體、相、用的論述,更精準。

所以,相是中介。如果談修行,亦即談如何去改現目前既有自己現況而趨於更好,要如何下手?對,要找到「相」。

體、相、用是共構的,不是三個獨立的品項。水是體,水蒸氣是「相」,所以「推動機器」是用。

水蒸氣下手,可以連於「水」,也可以產生不同的作用。

來,同學,晚上九點到十一點,就坐在書桌前,把書打開,想法子把書讀下去。

「相」有了,功積久則入,你與讀書之間的本質關係會變化,讀書也會給你帶來外在現況的改變。

體、相、用,從「相」入手。真的,不要小看這種「相」的儀軌式的作用力。

去圖書館,同學,就連續去三天就好,有「相」,就是改變的開始。

《论语.颜渊》08/2021.12    
棘子成曰:「君子质而已矣,何以文为?」子贡曰:「惜乎!夫子之说,君子也。驷不及舌。文犹质也,质犹文也。虎豹之鞟,犹犬羊之鞟。」

白话译:
棘子成说:「君子人格好就可以了,何必要有文化?」子贡说:「可惜啊,您这样看待君子,话出了,四马难追。文化和人格同样重要。就象虎豹和犬羊的区隔往往就由于皮革之分别开始。」

这是很传统的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这二种概念的对立区分的讨论。

好像,内在本质和外在行为是二种独立性的物件,所以可以分开来说。

儒家的学理中,这二者是共在的、共构的。就是说,猫之所以是猫,一定要由「外在的毛皮」来辨别出来, 一样。

热,也正因为是温度高。我们很难想像,温度高就好,可以不要热。

换言之,传统论辨中的「本质与现象」之问题,在传统儒学中是以共在的逻辑去思考的,另一种传统的表达术语是「体、用」。

本立而道生。有本质的存在,就一定有现象的呈现,这是二合一的。有体必有用。

用一种黑格尔式的语言,凡存在皆合理。

到了佛学兴盛之后,体用之间多加了一个「相」,变成体、相、用。亦即,体用要借依某种「相」才能被作用出来。

相,就是「皮」。皮不只是皮,皮是某一种作用要能有效果的奠基层。

我个人认为体、相、用的论述,更精准。

所以,相是中介。如果谈修行,亦即谈如何去改现目前既有自己现况而趋于更好,要如何下手?对,要找到「相」。

体、相、用是共构的,不是三个独立的品项。水是体,水蒸气是「相」,所以「推动机器」是用。

水蒸气下手,可以连于「水」,也可以产生不同的作用。

来,同学,晚上九点到十一点,就坐在书桌前,把书打开,想法子把书读下去。

「相」有了,功积久则入,你与读书之间的本质关係会变化,读书也会给你带来外在现况的改变。

体、相、用,从「相」入手。真的,不要小看这种「相」的仪轨式的作用力。

去图书馆,同学,就连续去三天就好,有「相」,就是改变的开始。


2021年12月6日 星期一

《論語.顏淵》#06/2021.12

 《論語.顏淵》0/2021.12
子張問明。子曰:「浸潤之譖,膚受之愬,不行焉。可謂明也已矣。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,可謂遠也已矣。」

白話譯:
子張請問「明」。孔子說:「暗中謠言、惡毒誹謗,傳到你這裏就沒有作用,這也可以說是具有「明」的能力了。有能力不去被「常語」所吸引而不自拔,生命就有更高遠的視界了。」

小道消息,這種事,從古至今都有。

重點是,我們如何去面對這種「人間世」必有的「存在」。

儒家,從來不是要你去「禁絕」。那是不可能的,這是人的「存在本質」之一。

因為,儒家從「日常生活中」修起。

儒家要你能從這不可避免的現象中「超越」出來,「歷事練心」就是指這樣的一種行法。

但這如何可能?

「遠」。是這裡指示出來的方向。

什麼是「遠」?

來,真的,憑良心說,
是小道消息吸引你,還是你本身就在尋找小道消息來讓你自己「有事做而覺得好像還活著」?

海德格爾認為:「庸庸碌碌,平均狀態,平整作用,都是常人的存在方式,這幾種方式組建成我們認之為『公眾意見』的東西。」

如果你是「平均狀態下」的常人,你本來就會去吸著「小道消息」,因為這是你「存在」的方式。

如果你不是常人,你就會有「遠」離的能力。

遠離,不是禁絕,遠離,不是不知道,遠離,不是不知是非;遠離是,人的生命中不是「只有它」。

總有什麼更值得你去思考和追求的,讓你去看得更遠。所以,多看書,尤其是經典。

如果你沒有看遠的能力,你怎麼能不用全部的生命去擁抱「小道消息」呢?

那你是「覺得還活著的」汁液。非吸不可!

《论语.颜渊》0/2021.12
子张问明。子曰:「浸润之谮,肤受之愬,不行焉。可谓明也已矣。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,可谓远也已矣。」

白话译:
子张请问「明」。孔子说:「暗中谣言、恶毒诽谤,传到你这裏就没有作用,这也可以说是具有「明」的能力了。有能力不去被「常语」所吸引而不自拔,生命就有更高远的视界了。」

小道消息,这种事,从古至今都有。

重点是,我们如何去面对这种「人间世」必有的「存在」。

儒家,从来不是要你去「禁绝」。那是不可能的,这是人的「存在本质」之一。

因为,儒家从「日常生活中」修起。

儒家要你能从这不可避免的现象中「超越」出来,「历事练心」就是指这样的一种行法。

但这如何可能?

「远」。是这裡指示出来的方向。

什麽是「远」?

来,真的,凭良心说,
是小道消息吸引你,还是你本身就在寻找小道消息来让你自己「有事做而觉得好像还活着」?

海德格尔认为:「庸庸碌碌,平均状态,平整作用,都是常人的存在方式,这几种方式组建成我们认之为『公众意见』的东西。」

如果你是「平均状态下」的常人,你本来就会去吸着「小道消息」,因为这是你「存在」的方式。

如果你不是常人,你就会有「远」离的能力。

远离,不是禁绝,远离,不是不知道,远离,不是不知是非;远离是,人的生命中不是「只有它」。

总有什麽更值得你去思考和追求的,让你去看得更远。所以,多看书,尤其是经典。

如果你没有看远的能力,你怎麽能不用全部的生命去拥抱「小道消息」呢?

那你是「觉得还活着的」汁液。非吸不可!


2021年12月5日 星期日

《論語.顏淵》#05/2021.12

 《論語.顏淵》05/2021.12

司馬牛憂曰:「人皆有兄弟,我獨亡。」子夏曰:「商聞之矣:死生有命,富貴在天。君子敬而無失,與人恭而有禮。四海之內,皆兄弟也。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?」

這句也是被很熟的句子。

幾個有名的成語:「死生有命,富貴在天」、「四海之內,皆兄弟也」、「敬而無失,恭而有禮」。

原來,這種想法流傳了幾千年了。驚奇吧,因為,可能,現在的你有時也會再拿出來思考人生。

往往,幾千年後,還能「感觸」人性,就是經歷了「歷史的考驗」。

這些句子,讀起來,對你,可能有感。但,如果你想去實踐,就未必做得到。

行法,就是去談「如何做到」的理論或思維。

《章句》:
胡氏曰:「子夏四海皆兄弟之言,特以廣司馬牛之意,意圓而語滯者也,惟聖人則無此病矣。且子夏知此而以哭子喪明,則以蔽於愛而昧於理,是以不能踐其言爾。」

「不能踐其言」,古典學問,很重視這一點。實踐是生命學問的必要的「方法論」。

這不是什麼批判不批判,古人沒有這一套。

不能踐其言,是指無「行法」,那麼,在人生命中應可以長出來的質性,就長不出來了。

能長出什麼呢。長出:「死生有命,富貴在天」、「四海之內,皆兄弟也」、「敬而無失,恭而有禮」。

《论语.颜渊》05/2021.12

司马牛忧曰:「人皆有兄弟,我独亡。」子夏曰:「商闻之矣:死生有命,富贵在天。君子敬而无失,与人恭而有礼。四海之内,皆兄弟也。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?」

这句也是被很熟的句子。

几个有名的成语:「死生有命,富贵在天」、「四海之内,皆兄弟也」、「敬而无失,恭而有礼」。

原来,这种想法流传了几千年了。惊奇吧,因为,可能,现在的你有时也会再拿出来思考人生。

往往,几千年后,还能「感触」人性,就是经历了「历史的考验」。

这些句子,读起来,对你,可能有感。但,如果你想去实践,就未必做得到。

行法,就是去谈「如何做到」的理论或思维。

《章句》:
胡氏曰:「子夏四海皆兄弟之言,特以广司马牛之意,意圆而语滞者也,惟圣人则无此病矣。且子夏知此而以哭子丧明,则以蔽于爱而昧于理,是以不能践其言尔。」

「不能践其言」,古典学问,很重视这一点。实践是生命学问的必要的「方法论」。

这不是什麽批判不批判,古人没有这一套。

不能践其言,是指无「行法」,那麽,在人生命中应可以长出来的质性,就长不出来了。

能长出什麽呢。长出:「死生有命,富贵在天」、「四海之内,皆兄弟也」、「敬而无失,恭而有礼」。


2021年12月1日 星期三

《論語.顏淵》#04/2021.12

 《論語.顏淵》04/2021.12
司馬牛問君子。子曰:「君子不憂不懼。」曰:「不憂不懼,斯謂之君子已乎?」子曰:「內省不疚,夫何憂何懼?」

白話就不話譯了。

這句,是傳統文化中最根深砥固的生命價值核心。

內省不疚,夫何憂何懼?

這是你自己可以「親證」的一種生命的經驗!

但,如果這句有什麼問題,問題在於「你真的覺得『不疚』」嗎?

很多時候,白天你覺得「不疚」,到了晚上你就「疚得」不得了。

這是孟子所說的「夜氣來臨」。

白天,我們可以有很多「偉大的口號」來讓自己「看不到」內心隱隱躍動的「內疚感」。

到了晚上,咻的,內疚,就跑出來了。

口號與理由,會隨著「時空不同」就跟著改鑾了,這你目前就看到到。

但,在過程中,如果「傷了他人」或是「如果你的手段讓你有內疚」,那內疚就會「跟著你一輩子」,不管時空有沒有變,都沒有用。

這我也親證。

所以,我有一陣子才會對「懺悔」這個法門和概念和行法,非常有理解和實踐的動力。

內省不疚,談何容易。人,很難完美的。

懺悔,是一種行法,一種補救的方式。

你可能又覺得很迷信。

話不要那麼大聲,你懺看看,就怕你第一句就說不出口。

懺悔,談何容易。

《论语.颜渊》04/2021.12
司马牛问君子。子曰:「君子不忧不惧。」曰:「不忧不惧,斯谓之君子已乎?」子曰:「内省不疚,夫何忧何惧?」



这句,是传统文化中最根深砥固的生命价值核心。

内省不疚,夫何忧何惧?

这是你自己可以「亲证」的一种生命的经验!

但,如果这句有什麽问题,问题在于「你真的觉得『不疚』」吗?

很多时候,白天你觉得「不疚」,到了晚上你就「疚得」不得了。

这是孟子所说的「夜气来临」。

白天,我们可以有很多「伟大的口号」来让自己「看不到」内心隐隐跃动的「内疚感」。

到了晚上,咻的,内疚,就跑出来了。

口号与理由,会随着「时空不同」就跟着改銮了,这你目前就看到到。

但,在过程中,如果「伤了他人」或是「如果你的手段让你有内疚」,那内疚就会「跟着你一辈子」,不管时空有没有变,都没有用。

这我也亲证。

所以,我有一阵子才会对「忏悔」这个法门和概念和行法,非常有理解和实践的动力。

内省不疚,谈何容易。人,很难完美的。

忏悔,是一种行法,一种补救的方式。

你可能又觉得很迷信。

话不要那麽大声,你忏看看,就怕你第一句就说不出口。

忏悔,谈何容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