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教學總網站

2020年9月30日 星期三

《論語.為政》 #10 /2020.10


子曰:「視其所以,觀其所由,察其所安。人焉廋哉?人焉廋哉?」



白話譯:
孔子說:「分析其動機,觀察其行動,瞭解其態度;人藏哪去?人藏哪去?」

其實,就是去觀察一個人的方法。

孔子提出了三個方法,不錯啊,但前二個並不會讓我覺得有什麼了不起。
我不讀論語,大概也講得出來。

第三個,的確是讓我沈思許久許久:察其所安?
但到底是安什麼?

所以,是指目的/動機;
所由,是指方法/程序。
目的和方法都有了,而且都被檢驗過了,於是,還需要什麼呢?

安是指?對,是指「心安」,而心安是指安於良心。良心是形而上的根源!

成功和失敗,都會過去;心安不安,折磨你一輩子。

《章句》:
所由雖善,而心之所樂者不在於是,則亦偽耳,豈能久而不變哉?

「心之所樂者。」講得的。心安,安於良心,於是才能真的有「心之所樂」。

所以,不是目的,不是方法,而是心之所安,心之所樂,才是最重要的那個「基礎」,才能不是「偽」,才能長久。

在這裡,孔子把我打翻掉了。原來,看人,是可以這麼看。

所以,有一陣子我有機會在工作上去「面試別人時」,我會問:你最心安於什麼?你最心樂於什麼?

大部分的人,都愣住了。


《论语.为政》 10 /2020.10
子曰:「视其所以,观其所由,察其所安。人焉廋哉?人焉廋哉?」

白话译:
孔子说:「分析其动机,观察其行动,了解其态度;人藏哪去?人藏哪去?」

其实,就是去观察一个人的方法。

孔子提出了三个方法,不错啊,但前二个并不会让我觉得有什么了不起。
我不读论语,大概也讲得出来。

第三个,的确是让我沈思许久许久:察其所安?
但到底是安什么?

所以,是指目的/动机;
所由,是指方法/程序。
目的和方法都有了,而且都被检验过了,于是,还需要什么呢?

安是指?对,是指「心安」,而心安是指安于良心。良心是形而上的根源!

成功和失败,都会过去;心安不安,折磨你一辈子。

《章句》:
所由虽善,而心之所乐者不在于是,则亦伪耳,岂能久而不变哉?

「心之所乐者。」讲得的。心安,安于良心,于是才能真的有「心之所乐」。

所以,不是目的,不是方法,而是心之所安,心之所乐,才是最重要的那个「基础」,才能不是「伪」,才能长久。

在这里,孔子把我打翻掉了。原来,看人,是可以这么看。

所以,有一阵子我有机会在工作上去「面试别人时」,我会问:你最心安于什么?你最心乐于什么?

大部分的人,都愣住了。


2020年9月28日 星期一

《論語.為政》 #09 /2020.09


子曰:「吾與回言終日,不違如愚。退而省其私,亦足以發。回也,不愚。」


白話譯:
孔子說:「我曾整天同顏回談話,他從不反駁,象笨人。後來觀察,發現他理解透徹、發揮自如,他不笨。」

你有碰到過這樣的朋友、同學嗎?

或著說,你有能力看出你的朋友是這樣的朋友嗎?

對的,是有這種人,這種朋友,這種相處在週遭的人。

一定有。

其實,核心是,你有沒有能力看出來。

你是什麼程度的人,大概就只能看出那種程度的「朋友」。

程度不夠,這種朋友一定成為你的談笑資料。

如果你一直沒有上面講的朋友,那麼,你是要回頭過去想想自己的。

讀論語,往往是看著論語所描述的各種人格形態以及生命檔次。
這些人,打開了我們不曾有的視野。如果,你對論語的描述是有敬畏的。

**
《论语.为政》 09 /2020.09
子曰:「吾与回言终日,不违如愚。退而省其私,亦足以发。回也,不愚。」


白话译:
孔子说:「我曾整天同颜回谈话,他从不反驳,象笨人。后来观察,发现他理解透彻、发挥自如,他不笨。」

你有碰到过这样的朋友、同学吗?

或着说,你有能力看出你的朋友是这样的朋友吗?

对的,是有这种人,这种朋友,这种相处在周遭的人。

一定有。

其实,核心是,你有没有能力看出来。

你是什么程度的人,大概就只能看出那种程度的「朋友」。

程度不够,这种朋友一定成为你的谈笑数据。

如果你一直没有上面讲的朋友,那么,你是要回头过去想想自己的。

读论语,往往是看着论语所描述的各种人格形态以及生命档次。
这些人,打开了我们不曾有的视野。如果,你对论语的描述是有敬畏的。


2020年9月24日 星期四

《論語.為政》 #08 /2020.09


子夏問孝。子曰:「色難。有事弟子服其勞,有酒食先生饌,曾是以為孝乎?」

白話譯:
子夏問孝,孔子說:「和顏悅色很難。有事情,子女都去做;有酒肉,老人隨便吃;這樣就是孝嗎?」

又是「孝」!你會不會覺得很煩啊。
孝來孝去的,孝有那麼重要嗎?怎麼儒家百談不厭?到底,有什麼道理呢?

或著,學術一點的話,
會問:儒學是一種什麼樣的學術脈絡,以致於「孝」是如此的被凸顯出來呢?而不是其他德性項目呢?

讓別人吃得好,過得好,都不是「孝」?

色難。

換言之,你能不能「降服自己」的去對待別人,那才是核心。

所以,
孝是為了別人,還是為了自己呢?

認真講,是為了「自己」,為了去「降服自己」;
孝,是儒家的「最基本法門」,
正如同淨土的唸佛,
禪宗的打坐,…

修行都是「為自己」,
為了降服自己。降服自己是為了有利於人間世的他人。


你在跟父母吵架時,會願意「退一步」嗎?
這是降服自己。

這最難!

如果在孝的過程,沒有降服自己,
那麼孝,就只是社會穩定的維持機制,
真的,
給吃飽穿暖,就夠了。

退一步講,
天天唸佛,
或天天禱告,
不色難的對父母,
那一個比較容易呢?

你心裡有數的。

**
《论语.为政》 08 /2020.09
子夏问孝。子曰:「色难。有事弟子服其劳,有酒食先生馔,曾是以为孝乎?」

白话译:
子夏问孝,孔子说:「和颜悦色很难。有事情,子女都去做;有酒肉,老人随便吃;这样就是孝吗?」

又是「孝」!你会不会觉得很烦啊。
孝来孝去的,孝有那么重要吗?怎么儒家百谈不厌?到底,有什么道理呢?

或着,学术一点的话,
会问:儒学是一种什么样的学术脉络,以致于「孝」是如此的被凸显出来呢?而不是其他德性项目呢?

让别人吃得好,过得好,都不是「孝」?

色难。

换言之,你能不能「降服自己」的去对待别人,那才是核心。

所以,
孝是为了别人,还是为了自己呢?

认真讲,是为了「自己」,为了去「降服自己」;
孝,是儒家的「最基本法门」,
正如同净土的念佛,
禅宗的打坐,…

修行都是「为自己」,
为了降服自己。降服自己是为了有利于人间世的他人。


你在跟父母吵架时,会愿意「退一步」吗?
这是降服自己。

这最难!

如果在孝的过程,没有降服自己,
那么孝,就只是社会稳定的维持机制,
真的,
给吃饱穿暖,就够了。

退一步讲,
天天念佛,
或天天祷告,
不色难的对父母,
那一个比较容易呢?

你心里有数的。

2020年9月23日 星期三

《論語.為政》 #07 /2020.09


子游問孝。子曰:「今之孝者,是謂能養。至於犬馬,皆能有養;不敬,何以別乎?」

白話譯:
子游問孝,孔子說:「現在的孝順,衹是能贍養老人。即使是犬馬,都會得到飼養。不敬重,有何區別?」

看到這句,我就想到,一位學生的研究題目:為什麼網路中的罵老文是這樣的罵「老人」呢?

其實,大大大部分的人,只敢在網路罵。
但為什麼在網路中就罵得如此的慘烈呢?

「不敬」。

那,其實也可以倒過來,問:老人有什麼值得你去值得尊敬的呢?

問得好。 其實,還真的看不出來。

所以,任何人也都可以這樣的問你:你有什麼值得尊敬的呢?

好像,也,看不出來。

女人有什麼值得尊敬的呢?

小孩有什麼值得尊敬的呢?

喜歡和同性的人談戀愛,有什麼值得尊敬的呢?

你的答案,都可以套到老人。

但,你會上街頭去挺女性運動,愛小孩運動,愛愛同性的人的運動,
但,你有去「挺老人」嗎?

你很清楚,去「挺老人」沒有什麼好處,在目前的時代氛圍!罵,可能,還有掌聲。

對那些「沒有任何對你有好處的老人」去尊重,才是人性的真誠。才是從生命中勃然而來的生命力與道德感。

動物,都一定會欺負「老動物」。沒有例外。

你是人,不敬,何以別乎?

**
《论语.为政》 07 /2020.09
子游问孝。子曰:「今之孝者,是谓能养。至于犬马,皆能有养;不敬,何以别乎?」

白话译:
子游问孝,孔子说:「现在的孝顺,只是能赡养老人。即使是犬马,都会得到饲养。不敬重,有何区别?」

看到这句,我就想到,一位学生的研究题目:为什么网络中的骂老文是这样的骂「老人」呢?

其实,大大大部分的人,只敢在网络骂。
但为什么在网络中就骂得如此的惨烈呢?

「不敬」。

那,其实也可以倒过来,问:老人有什么值得你去值得尊敬的呢?

问得好。 其实,还真的看不出来。

所以,任何人也都可以这样的问你:你有什么值得尊敬的呢?

好像,也,看不出来。

女人有什么值得尊敬的呢?

小孩有什么值得尊敬的呢?

喜欢和同性的人谈恋爱,有什么值得尊敬的呢?

你的答案,都可以套到老人。

但,你会上街头去挺女性运动,爱小孩运动,爱爱同性的人的运动,
但,你有去「挺老人」吗?

你很清楚,去「挺老人」没有什么好处,在目前的时代氛围!骂,可能,还有掌声。

对那些「没有任何对你有好处的老人」去尊重,才是人性的真诚。才是从生命中勃然而来的生命力与道德感。

动物,都一定会欺负「老动物」。没有例外。

你是人,不敬,何以别乎?

2020年9月22日 星期二

《論語.為政》 #06 /2020.09


孟武伯問孝。子曰:「父母唯其疾之憂。」

這句,你常看到,但我以前就是百思不解。

有人問什麼是孝?
孔子並沒有正面回答,去說孝是什麼什麼…

相反的,敘述的主角反而轉到父母去了,而不是要去行孝的人。

孔子說,子女一生病,父母一定擔心。

哎,憑良心講,這是什麼問答啊,什麼跟什麼?

人家問子女如何孝,孔夫子說父母擔心子女的生病。

牛頭不對馬嘴嗎?

直到我當了父親。我有了女兒。

女兒有一次生病,去住院。我無法不去擔心。「無法」,注意這二個字。

擔心,不是我能決定的。它要來就來,我一點辦法都沒有。
它在我之上。它在我的能力之上。它是超越於我的。

我讀了二十年的哲學,無效!

所以,父母擔心子女的身體狀況,是形而上的,即,那是「有所不容於己的」(牟宗三語)。

孔子以此比喻。

孝是,形而上的,是超越的,是一種超出於你之上的力量,是有所不容於己的。
或許,我們表現的不是很好,
但是但是,我們一定知道我們「應該」可以做得更好。

應該,指向了一種更好的更圓滿的可能性;孝,給了我們這種經驗值。

你不生病,父母不會擔心。
你對他們好一點,他們一定開心。

這是形而上,不是你的意志可以控制的。這是德性的最精簡模式。


《论语.为政》 06 /2020.09
孟武伯问孝。子曰:「父母唯其疾之忧。」

这句,你常看到,但我以前就是百思不解。

有人问什么是孝?
孔子并没有正面回答,去说孝是什么什么…

相反的,叙述的主角反而转到父母去了,而不是要去行孝的人。

孔子说,子女一生病,父母一定担心。

哎,凭良心讲,这是什么问答啊,什么跟什么?

人家问子女如何孝,孔夫子说父母担心子女的生病。

牛头不对马嘴吗?

直到我当了父亲。我有了女儿。

女儿有一次生病,去住院。我无法不去担心。「无法」,注意这二个字。

担心,不是我能决定的。它要来就来,我一点办法都没有。
它在我之上。它在我的能力之上。它是超越于我的。

我读了二十年的哲学,无效!

所以,父母担心子女的身体状况,是形而上的,即,那是「有所不容于己的」(牟宗三语)。

孔子以此比喻。

孝是,形而上的,是超越的,是一种超出于你之上的力量,是有所不容于己的。
或许,我们表现的不是很好,
但是但是,我们一定知道我们「应该」可以做得更好。

应该,指向了一种更好的更圆满的可能性;孝,给了我们这种经验值。

你不生病,父母不会担心。
你对他们好一点,他们一定开心。

这是形而上,不是你的意志可以控制的。这是德性的最精简模式。


2020年9月21日 星期一

《論語.為政》 #05 /2020.09


孟懿子問孝。子曰:「無違。」樊遲御,子告之曰:「孟孫問孝於我,我對曰『無違』。」樊遲曰:「何謂也?」子曰:「生事之以禮;死葬之以禮,祭之以禮。」

白話譯:
孟懿子問孝,孔子說:「不違禮。」樊遲駕車時,孔子告訴他:「孟孫問孝於我,我說:『不違禮』。」樊遲說:「什麽意思?」孔子說:「活著時按禮侍奉;死之後按禮安葬、按禮紀念。」

這句,有點讓人摸不清楚來龍去脈。

論語,是對話體,一般而言,會有一個故事事件,在這故事事件中,這句話擺了進去,才比較好明瞭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話出來。

但這句,如果直接的看,有幾個字眼,會讓人要多想一想。

一、「無違」是指無違什麼呢?是指一個人就傻乎乎的聽其他的人話嗎?

當然不是。無違,是指無違「禮」。孔子舉例說明了。

所以,二、無違於禮,那麼「禮」是什麼意思呢?

禮是制度、是規範。是一種要約束人的某種社會性的強制力。

二、 為什麼孔子是以「生事之以禮;死葬之以禮,祭之以禮。」來解釋「禮」呢?

「生事之以禮;死葬之以禮,祭之以禮。」這種禮,是一種外在型的社會性的為了維持社會運作而來的「社會性壓力」呢?

還是說,這種禮,生死葬的禮,是一種發乎人性的某種來自內在的「超越性」要求呢?

親人死了,朋友死了,同事死了,於是,死了就死了,拿去當肥料;
還是說,
你會有所不忍,於是,你需要一種儀式行為,即禮,來安撫你自己的內心呢?

這一有所不忍,這一社會性行為,即禮,的被實踐,恰恰是,
人性之所以是人性,
不忍之所以是不忍,
社會文化之所以社會文化,
人的超越性之所以是超越性,所以是不同於動物,的地方呢?

是人之所有某種理想性衝動的追求的根源。

禮,如果正確的話,如果不被泛政治的話,那是人性之不忍之情一種外在化的表現。

想去尊循著禮,恰恰也是因為你是人。

白話譯: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


《论语.为政》 05 /2020.09
孟懿子问孝。子曰:「无违。」樊迟御,子告之曰:「孟孙问孝于我,我对曰『无违』。」樊迟曰:「何谓也?」子曰:「生事之以礼;死葬之以礼,祭之以礼。」

白话译:
孟懿子问孝,孔子说:「不违礼。」樊迟驾车时,孔子告诉他:「孟孙问孝于我,我说:『不违礼』。」樊迟说:「什么意思?」孔子说:「活着时按礼侍奉;死之后按礼安葬、按礼纪念。」

这句,有点让人摸不清楚来龙去脉。

论语,是对话体,一般而言,会有一个故事事件,在这故事事件中,这句话摆了进去,才比较好明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话出来。

但这句,如果直接的看,有几个字眼,会让人要多想一想。

一、「无违」是指无违什么呢?是指一个人就傻乎乎的听其他的人话吗?

当然不是。无违,是指无违「礼」。孔子举例说明了。

所以,二、无违于礼,那么「礼」是什么意思呢?

礼是制度、是规范。是一种要约束人的某种社会性的强制力。

一、 为什么孔子是以「生事之以礼;死葬之以礼,祭之以礼。」来解释「礼」呢?

「生事之以礼;死葬之以礼,祭之以礼。」这种礼,是一种外在型的社会性的为了维持社会运作而来的「社会性压力」呢?

还是说,这种礼,生死葬的礼,是一种发乎人性的某种来自内在的「超越性」要求呢?

亲人死了,朋友死了,同事死了,于是,死了就死了,拿去当肥料;
还是说,
你会有所不忍,于是,你需要一种仪式行为,即礼,来安抚你自己的内心呢?

这一有所不忍,这一社会性行为,即礼,的被实践,恰恰是,
人性之所以是人性,
不忍之所以是不忍,
社会文化之所以社会文化,
人的超越性之所以是超越性,所以是不同于动物,的地方呢?

是人之所有某种理想性冲动的追求的根源。

礼,如果正确的话,如果不被泛政治的话,那是人性之不忍之情一种外在化的表现。

想去尊循着礼,恰恰也是因为你是人。

白话译: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


2020年9月17日 星期四

《論語.為政》 #04 /2020.09


子曰:「吾十有五而志于學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順,七十而從心所欲,不踰矩。」

這句,我大學時聽到王老師講解時,真是驚訝得幾幾乎乎一字一字的在聽。

今天講三十而立。

對,人到三十時,你才能明白,自己是真正想要什麼;
三十歲以前,都是摸索。

同學,尤其是十幾年前我教的那些學生,如果你們還在這裡,
三十了,
不管如何。
你的人生的大方向,差不多要定位了。
你感到你的人生的方向是朝向著那一方向了嗎?

三十歲以前的定位,都是「假的」;都只是可被替換的可能性而已,
只有一路摸索到現在,三十了,
你終於了解了,
你的生命的真正特質,原來在那一方向。

雖然,在現實社會中,你未必可以依方向而行;
但至少你「心安的」知道,
那一方向,可以是你的「志業」。

那一方向,是你會喜悅的。

三十啊,天啊。
我三十歲,終於放下了我想去讀「物理系」的小小願望,甘心的去做…

所以,說高中就可以「適才揚性」,根本就是騙人的。對,騙你的。

高中只是累積「基礎」,可以有經驗去思考的基礎而已,
到了大學也是,都是摸索的過程,都是可以換的。
高中不可能真的找到自己,因為到了三十你才可能真正定位。

同學,多讀書,讓自己有「更好思考基礎」去讓自己摸索;
高中得出來的適材揚性,都只是讓你:更早成為社會運作下的鏍絲釘。

你在高中就被為物化到成為「資本主義的生產大隊」的一員而已,你還那麼爽!

見鬼了。


《论语.为政》 04 /2020.09
子曰:「吾十有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,不踰矩。」

这句,我大学时听到王老师讲解时,真是惊讶得几几乎乎一字一字的在听。

今天讲三十而立。

对,人到三十时,你才能明白,自己是真正想要什么;
三十岁以前,都是摸索。

同学,尤其是十几年前我教的那些学生,如果你们还在这里,
三十了,
不管如何。
你的人生的大方向,差不多要定位了。
你感到你的人生的方向是朝向着那一方向了吗?

三十岁以前的定位,都是「假的」;都只是可被替换的可能性而已,
只有一路摸索到现在,三十了,
你终于了解了,
你的生命的真正特质,原来在那一方向。

虽然,在现实社会中,你未必可以依方向而行;
但至少你「心安的」知道,
那一方向,可以是你的「志业」。

那一方向,是你会喜悦的。

三十啊,天啊。
我三十岁,终于放下了我想去读「物理系」的小小愿望,甘心的去做…

所以,说高中就可以「适才扬性」,根本就是骗人的。对,骗你的。

高中只是累积「基础」,可以有经验去思考的基础而已,
到了大学也是,都是摸索的过程,都是可以换的。
高中不可能真的找到自己,因为到了三十你才可能真正定位。

同学,多读书,让自己有「更好思考基础」去让自己摸索;
高中得出来的适材扬性,都只是让你:更早成为社会运作下的镙丝钉。

你在高中就被为物化到成为「资本主义的生产大队」的一员而已,你还那么爽!

见鬼了。

2020年9月16日 星期三

《論語.為政》 #03 /2020.09


子曰:「道之以政,齊之以刑,民免而無恥;道之以德,齊之以禮,有恥且格。」

白話譯:
孔子說:「以政令來管理,以刑法來約束,百姓雖不敢犯罪,但不以犯罪為恥;以道德來引導,以禮法來約束,百姓不僅遵紀守法,而且引以為榮。」

這篇分二個層次來談管理或社會規範。

層次一:道之以政,齊之以刑。 評價:民免而無恥。
層次二:道之以德,齊之以禮。 評價:有恥且格。

層次二,當然比次一,好。

但,這和你我有什麼關係?

就現代的關念來說,
層次一是「公共領域」的;而層次二是「私人領域」的。
這二個領域,對現代的人而言,是可以分開的。
公共領域,我只要做得好,私人領域,別人不用干涉。

古典的對人生的看法,不是如上所說。

私人領域,是公共領域的奠基基礎地。

公共領域,私人領域的「公開化」,而已。
你不會說,在社會我們要講信用;然後說,在私人領域,說謊是對的。

公共領域的價值,是依循著私人領域的價值,再進一步的規範化,罷了。

你有感受過「德性」(上帝、法身、道體、佛性、良心)對你個人生命的那種指導性力量嗎?


那種指導性的力量是,超越於你個人的,但你又是信服的。又是來自於你的。

有那種感受,你才能對社會規範的感受,不僅僅只是「約束」而已。
那也是你成長的一個有用的力量,正如同宗教中的戒,一般的作用。

只有如此,你和社會,才是「合作的」;
否則,你和社會,只能是「對立」。
所以,現代的你,在街頭你喊得火熱,在私下你孤單。
你喊說為人人,但你幾乎沒有感受過「有朋友」的那種窩心。

同理心喊得愈兇;但,對別人的攻擊,愈大。

你和社會對立,你不可能活得愉快。

但這一切的基礎,在於你對「德性」(上帝、法身、道體、佛性、良心)的體悟。


《论语.为政》 03 /2020.09
子曰:「道之以政,齐之以刑,民免而无耻;道之以德,齐之以礼,有耻且格。」

白话译:
孔子说:「以政令来管理,以刑法来约束,百姓虽不敢犯罪,但不以犯罪为耻;以道德来引导,以礼法来约束,百姓不仅遵纪守法,而且引以为荣。」

这篇分二个层次来谈管理或社会规范。

层次一:道之以政,齐之以刑。 评价:民免而无耻。
层次二:道之以德,齐之以礼。 评价:有耻且格。

层次二,当然比次一,好。

但,这和你我有什么关系?

就现代的关念来说,
层次一是「公共领域」的;而层次二是「私人领域」的。
这二个领域,对现代的人而言,是可以分开的。
公共领域,我只要做得好,私人领域,别人不用干涉。

古典的对人生的看法,不是如上所说。

私人领域,是公共领域的奠基基础地。

公共领域,私人领域的「公开化」,而已。
你不会说,在社会我们要讲信用;然后说,在私人领域,说谎是对的。

公共领域的价值,是依循着私人领域的价值,再进一步的规范化,罢了。

你有感受过「德性」(上帝、法身、道体、佛性、良心)对你个人生命的那种指导性力量吗?


那种指导性的力量是,超越于你个人的,但你又是信服的。又是来自于你的。

有那种感受,你才能对社会规范的感受,不仅仅只是「约束」而已。
那也是你成长的一个有用的力量,正如同宗教中的戒,一般的作用。

只有如此,你和社会,才是「合作的」;
否则,你和社会,只能是「对立」。
所以,现代的你,在街头你喊得火热,在私下你孤单。
你喊说为人人,但你几乎没有感受过「有朋友」的那种窝心。

同理心喊得愈凶;但,对别人的攻击,愈大。

你和社会对立,你不可能活得愉快。

但这一切的基础,在于你对「德性」(上帝、法身、道体、佛性、良心)的体悟。

2020年9月15日 星期二

《論語.為政》 #02 /2020.09


子曰:「詩三百,一言以蔽之,曰『思無邪』。」

我不打算在「思無邪」這一問題上做文章,例如什麼是無邪?

我沒有「思無邪」的經驗!我無法回應這一問題。但我可以想像「思無邪」。

但,「詩」是什麼東東,為什麼「詩」這種文本,會被指向去想像「思無邪」?
其他的文本,例如,新聞,有可能嗎?先把答講出來,不可能。

這人間世,有沒有什麼東東是和詩相似的,雖然不被稱之為詩。

鄭愁予的詩●賦別

這次我離開你,是風,是雨,是夜晚;
你笑了笑,我擺一擺手
一條寂寞的路便展向兩頭了。
念此際你已回到濱河的家居,
想你在梳理長髮或是濕了的外衣,
而我風雨的歸程還正長;
山退得很遠,平蕪拓得更大,
哎,這世界,怕黑暗已真的成型了……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你說,你真傻,多像那放風箏的孩子,
本不該縛它又放它
風箏去了,留一線斷了的錯誤;
書太厚了,本不該掀開扉頁的;
沙灘太長,本不該走出足印的;
雲出自岫谷,泉水滴自石隙,
一切都開始了,而海洋在何處?
「獨木橋」的初遇已成往事了,
如今又已是廣闊的草原了,
我已失去扶持你專寵的權利;
紅與白揉藍與晚天,錯得多美麗,
而我不錯入金果的園林,
卻誤入維特的墓地……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這次我離開你,便不再想見你了,
念此際你已靜靜入睡。
留我們未完的一切,留給這世界,
這世界,我仍體切地踏著,
而已是你底夢境了……


你有感覺嗎?
是不是只有讀詩的時候,這種感覺才能冒出來呢?應該是的。

那是生命純然的渴望。

詩古典的經文,也會有類似的感覺,例如論語、華嚴經、聖經。

看新聞不會有,打電動不會有,…

有這種感覺,你才能撕扯掉包圍在你的生命的其他感覺。


詩三百,一言以蔽之:思無邪。


《论语.为政》 02 /2020.09
子曰:「诗三百,一言以蔽之,曰『思无邪』。」

我不打算在「思无邪」这一问题上做文章,例如什么是无邪?

我没有「思无邪」的经验!我无法响应这一问题。但我可以想象「思无邪」。

但,「诗」是什么东东,为什么「诗」这种文本,会被指向去想象「思无邪」?
其他的文本,例如,新闻,有可能吗?先把答讲出来,不可能。

这人间世,有没有什么东东是和诗相似的,虽然不被称之为诗。

郑愁予的诗●赋别

这次我离开你,是风,是雨,是夜晚;
你笑了笑,我摆一摆手
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。
念此际你已回到滨河的家居,
想你在梳理长发或是湿了的外衣,
而我风雨的归程还正长;
山退得很远,平芜拓得更大,
哎,这世界,怕黑暗已真的成型了……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你说,你真傻,多像那放风筝的孩子,
本不该缚它又放它
风筝去了,留一线断了的错误;
书太厚了,本不该掀开扉页的;
沙滩太长,本不该走出足印的;
云出自岫谷,泉水滴自石隙,
一切都开始了,而海洋在何处?
「独木桥」的初遇已成往事了,
如今又已是广阔的草原了,
我已失去扶持你专宠的权利;
红与白揉蓝与晚天,错得多美丽,
而我不错入金果的园林,
却误入维特的墓地……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这次我离开你,便不再想见你了,
念此际你已静静入睡。
留我们未完的一切,留给这世界,
这世界,我仍体切地踏着,
而已是你底梦境了……


你有感觉吗?
是不是只有读诗的时候,这种感觉才能冒出来呢?应该是的。

那是生命纯然的渴望。

诗古典的经文,也会有类似的感觉,例如论语、华严经、圣经。

看新闻不会有,打电动不会有,…

有这种感觉,你才能撕扯掉包围在你的生命的其他感觉。


诗三百,一言以蔽之:思无邪。


2020年9月14日 星期一

《論語.為政》#01 /2020.09


子曰:「為政以德,譬如北辰,居其所而眾星共之。」


你有看過什麼樣的老板呢?

來,我的經驗,老板分三種樣子:
一、 自己忙的要死,下面的人涼的要死。
二、 自己忙的要死,下面的人也跟著忙著要死。
三、 自己涼的要死,下面的人卻拼的、忙的要死。

第三種最好,因為,那表示他讓下面的人,完完全全的去「展現自己的實力和想法」。而下面的人,也相信他。

第一種最麻煩。那是因為老板完全不信任別人,不管別人做的有多好了。你都要再親自做一遍,才放心。

第三種就是,「居其所而眾星共之」。

你想要第三種的老板嗎?你想當第三種的老板嗎?

你要有「相信別人的肚量」。

但「相信別人肚量」,不是讀來的,不是理解來的,
而是,
只有透過德性實踐或修行,
改變了自己的生命架構和規格,你才有可能真的去「相信別人」。

相信別人,很難。很難。很難。真的很難。
所以,第一種的老板,最多。

相信別人,就是「譬如北辰」。

只有你自己的生命,是有著「德性品質」的生命,
相信別人才是如此自然的事。
你才能平常地做得出相信別人這種事,
而不是一種別有用心的權謀。

所以,為政以德,是指,那個可以為政的人,生命有著德性的修為。

如果你的生命規格是可以相信別人的那種規格,不管做什麼,效果都是「居其所而眾星共之」;
也就是,你涼的要死,別人忙的要死;但是,別人卻感激你感激的要死!

**
《论语.为政》 01 /2020.09
子曰:「为政以德,譬如北辰,居其所而众星共之。」


你有看过什么样的老板呢?

来,我的经验,老板分三种样子:
一、 自己忙的要死,下面的人凉的要死。
二、 自己忙的要死,下面的人也跟着忙着要死。
三、 自己凉的要死,下面的人却拼的、忙的要死。

第三种最好,因为,那表示他让下面的人,完完全全的去「展现自己的实力和想法」。而下面的人,也相信他。

第一种最麻烦。那是因为老板完全不信任别人,不管别人做的有多好了。你都要再亲自做一遍,才放心。

第三种就是,「居其所而众星共之」。

你想要第三种的老板吗?你想当第三种的老板吗?

你要有「相信别人的肚量」。

但「相信别人肚量」,不是读来的,不是理解来的,
而是,
只有透过德性实践或修行,
改变了自己的生命架构和规格,你才有可能真的去「相信别人」。

相信别人,很难。很难。很难。真的很难。
所以,第一种的老板,最多。

相信别人,就是「譬如北辰」。

只有你自己的生命,是有着「德性质量」的生命,
相信别人才是如此自然的事。
你才能平常地做得出相信别人这种事,
而不是一种别有用心的权谋。

所以,为政以德,是指,那个可以为政的人,生命有着德性的修为。

如果你的生命规格是可以相信别人的那种规格,不管做什么,效果都是「居其所而众星共之」;
也就是,你凉的要死,别人忙的要死;但是,别人却感激你感激的要死!


《論語.學而》 #16 /2020.09


子曰:「不患人之不己知,患不知人也。」

白話譯:孔子說:「不怕沒人瞭解自己,就怕自己不瞭解別人。」

這裡,知,不是「瞭解」,如同白話譯一般。

知,是一種洞徹力,一種去看到「別人的可能性」的那種能力。

因為是可能性,所以尚未被「顯現出來」;因為還沒有顯現出來,所以「一般人」看不到。

所謂的「知人」,是看到別人的「可能性」;
但,你為什麼相信別人具有「可能性」,那是因為你自己也知道你還有「可能性」。

可能性,就是指和現在不同的那種可能;你要勇氣走出現在的自己。

這很難。

所以,我們往往只看到「現在的」,我們看不到未來的可能性,我們就「不知人」。

如何有能力看到別人的「未來的可能性」?

讀書,是一種最快的方法。透過知識,你才有可能跨出「現在」。
另一種方法是,德性實踐或修行。

白話譯: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


《论语.学而》 16 /2020.09
子曰:「不患人之不己知,患不知人也。」

白话译:孔子说:「不怕没人了解自己,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。」

这里,知,不是「了解」,如同白话译一般。

知,是一种洞彻力,一种去看到「别人的可能性」的那种能力。

因为是可能性,所以尚未被「显现出来」;因为还没有显现出来,所以「一般人」看不到。

所谓的「知人」,是看到别人的「可能性」;
但,你为什么相信别人具有「可能性」,那是因为你自己也知道你还有「可能性」。

可能性,就是指和现在不同的那种可能;你要勇气走出现在的自己。

这很难。

所以,我们往往只看到「现在的」,我们看不到未来的可能性,我们就「不知人」。

如何有能力看到别人的「未来的可能性」?

读书,是一种最快的方法。透过知识,你才有可能跨出「现在」。
另一种方法是,德性实践或修行。

白话译: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

2020年9月9日 星期三

《論語.學而》 #15 /2020.09


子貢曰:「貧而無諂,富而無驕,何如?」子曰:「可也。未若貧而樂,富而好禮者也。」子貢曰:「《詩》云:『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。』其斯之謂與?」子曰:「賜也,始可與言詩已矣!告諸往而知來者。」

白話譯:
子貢說:「貧窮卻不奉承,富貴卻不狂妄,怎樣?」孔子說:「可以。不如窮得有闊達,富得有涵養的人。」子貢說:「生命的完善,如同玉器的加工:切了再磋,琢了再磨,對吧?」孔子說:「子貢啊,現在可以與你談詩了。談到過去,你就論述未來。」

生命,總是一段不斷的「更向上」的歷程。這歷程是沒有終結的;而唯一可以是沒有終結的歷程,就是「德性」的圓滿。

貧而無諂,富而無驕,很好;但是,未若貧而樂,富而好禮者也;更好。或許我們也可以再想出更好:貧而利他,富而慈悲。…

對啊,正如同玉塊;你永遠可以有更好的切割琢磨上的更好的想像。

人,很難「超出」你既有經驗上的想像。

來,心裡有準備一點:
你如果一直讀「爛」學校,你就無法想像那些「好」學校是怎麼的一種風氣。
你如果一直在「小」公司,你也不會知「大」公司是一種什麼樣的制度運作。
你如果一直沒有讀書的經驗,你也不會自己想去知道讀書有什麼樂趣。

人,就是這樣的被自己的經驗限制的。所以,為什麼:孟母三遷。所以,為什麼:「無友不如己者」。

那都在於打破你既有經驗的限制!

既然既有經驗限制是那麼大,你如何可能自己去突破自己呢?

德性的實踐。

你以前不去捐踐給慈善機關,有一天,你捐了一百元。你就和以前的你,不同了。你「自己」突破了以前既有的你的那個框架。

從「貧而無諂,富而無驕」這裡 → 到「貧而樂,富而好禮」也同樣的是自我對自我地生命突破了既有的框架。

《周易·繫辭》:「日新之謂盛德,生生之謂易。」

走出既有的自己,是生命的原始本能。

突破生命的框架,方法很多,德性的實踐是每個人每天都可以感受到「生生/日新」的方法。


《论语.学而》 15 /2020.09
子贡曰:「贫而无谄,富而无骄,何如?」子曰:「可也。未若贫而乐1,富而好礼者也。」子贡曰:「《诗》云:『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。』其斯之谓与?」子曰:「赐也,始可与言诗已矣!告诸往而知来者。」

白话译:
子贡说:「贫穷却不奉承,富贵却不狂妄,怎样?」孔子说:「可以。不如穷得有阔达,富得有涵养的人。」子贡说:「生命的完善,如同玉器的加工:切了再磋,琢了再磨,对吧?」孔子说:「子贡啊,现在可以与你谈诗了。谈到过去,你就论述未来。」

生命,总是一段不断的「更向上」的历程。这历程是没有终结的;而唯一可以是没有终结的历程,就是「德性」的圆满。

贫而无谄,富而无骄,很好;但是,未若贫而乐,富而好礼者也;更好。或许我们也可以再想出更好:贫而利他,富而慈悲。…

对啊,正如同玉块;你永远可以有更好的切割琢磨上的更好的想象。

人,很难「超出」你既有经验上的想象。

来,心里有准备一点:
你如果一直读「烂」学校,你就无法想象那些「好」学校是怎么的一种风气。
你如果一直在「小」公司,你也不会知「大」公司是一种什么样的制度运作。
你如果一直没有读书的经验,你也不会自己想去知道读书有什么乐趣。

人,就是这样的被自己的经验限制的。所以,为什么:孟母三迁。所以,为什么:「无友不如己者」。

那都在于打破你既有经验的限制!

既然既有经验限制是那么大,你如何可能自己去突破自己呢?

德性的实践。

你以前不去捐践给慈善机关,有一天,你捐了一百元。你就和以前的你,不同了。你「自己」突破了以前既有的你的那个框架。

从「贫而无谄,富而无骄」这里 → 到「贫而乐,富而好礼」也同样的是自我对自我地生命突破了既有的框架。

《周易·系辞》:「日新之谓盛德,生生之谓易。」

走出既有的自己,是生命的原始本能。

突破生命的框架,方法很多,德性的实践是每个人每天都可以感受到「生生/日新」的方法。

2020年9月8日 星期二

《論語.學而》 #14 /2020.09


子曰:「君子食無求飽,居無求安,敏於事而慎於言,就有道而正焉,可謂好學也已。」

這種句子,一般而言,大概我們就直接跳過去了。

我以前也是。

喜歡古典音樂,
你才會去「注意」,這是莫札特的,還是具多芬的曲子。
如果你再迷一點,你才會去注意,這是什麼版本的。
如果你再迷一點,你會去留意彈的人或是拉的人,是那號人物。

如果你不喜歡古典音樂,那恐怕是「噪音」。

所以呢?

這種句子,在什麼狀況下,你不覺得是「訓話」。你不會想最快速度的閃遠一點呢!

孔子提出了四項,
一、君子食無求飽,二、居無求安,三、敏於事而慎於言,四、就有道而正焉。

這看起來很好笑。

其實,如果你沒有出口幾句來笑話一翻,那算是「生命品質」很高檔的。
我很認真說的。

來,這句話是給對「修行」或是感受到內在德性強大湧動力的人,看的。
看什麼?看,原來這世界,不是只有你有那樣的衝動。
古人早就有了。
原來,你在內心深度的衝動,居然是和孔子差不多。

於是,你有了勇氣,走下去。原來,生命真的是跨時空的超越性。

然後你也會慢慢看到,像你這樣的人,朋友,真的也是有的,慢慢的浮了上來。

生命有一種意義,一種讓你活得「心安理得」的意義。
那種「樂」,讓人踏實,讓人每一分鐘都覺得是有所「依靠的」。
依靠於意義,於仁,於良心,於佛心,於天道,於上帝。
只有如此,你才能真正的不寂寞。
才能有肚量。
才能原諒。
才能有天清地朗的日子。


《论语.学而》 14 /2020.09
子曰:「君子食无求饱,居无求安,敏于事而慎于言,就有道而正焉,可谓好学也已。」

这种句子,一般而言,大概我们就直接跳过去了。

我以前也是。

喜欢古典音乐,
你才会去「注意」,这是莫扎特的,还是具多芬的曲子。
如果你再迷一点,你才会去注意,这是什么版本的。
如果你再迷一点,你会去留意弹的人或是拉的人,是那号人物。

如果你不喜欢古典音乐,那恐怕是「噪音」。

所以呢?

这种句子,在什么状况下,你不觉得是「训话」。你不会想最快速度的闪远一点呢!

孔子提出了四项,
一、君子食无求饱,二、居无求安,三、敏于事而慎于言,四、就有道而正焉。

这看起来很好笑。

其实,如果你没有出口几句来笑话一翻,那算是「生命质量」很高档的。
我很认真说的。

来,这句话是给对「修行」或是感受到内在德性强大涌动力的人,看的。
看什么?看,原来这世界,不是只有你有那样的冲动。
古人早就有了。
原来,你在内心深度的冲动,居然是和孔子差不多。

于是,你有了勇气,走下去。原来,生命真的是跨时空的超越性。

然后你也会慢慢看到,像你这样的人,朋友,真的也是有的,慢慢的浮了上来。

生命有一种意义,一种让你活得「心安理得」的意义。
那种「乐」,让人踏实,让人每一分钟都觉得是有所「依靠的」。
依靠于意义,于仁,于良心,于佛心,于天道,于上帝。
只有如此,你才能真正的不寂寞。
才能有肚量。
才能原谅。
才能有天清地朗的日子。

2020年9月7日 星期一

《論語.學而》 #13 /2020.09


有子曰:「信近於義,言可復也;恭近於禮,遠恥辱也;因不失其親,亦可宗也。」

白話譯:
有子說:「信譽符合道義,才能實踐諾言;恭敬符合禮法,才能遠離恥辱;任用可內心信賴的人,才會真正的信任。」

這種句子,現代的我們,都一定覺得乏味。

我以前也是。

我們大概很少能從這種句子中,讀到什麼「感動」,或是感受。

句子的內容,你也不會不懂,甚至是聽得有點煩了。

來,
信 → 義;
恭 → 禮;
因 → 親。

信與恭,是某種外在的社會性表現,也就是可以被看到的,在這世間的言行舉止。

義與禮,則是上述那些外在言行的「內在根據」。

外在的行為,為什麼是那樣子,並不是隨機的,偶然的,而是有著某種「內在根據」,亦即是依著這些內在根據而被發展出來的。即因不失其親。

也就是說,信(外在)奠基於義(內在),這樣的一種奠基關係。

有子的意思是:我們不要迷失於外在的行為,即使是「被公認的好的行為」,「被社會化流行的行為」;
而是要去看一看,
透過這些行為,我們可以自己被自己向上提升式的改變了什麼!

內在德性感受的湧動,那才是要去被體驗到的根本。
雖然,要去體驗那湧動的內在德性,是要透過外在行為來轉借而感受;
但千萬不要迷失於外在的行為,而沒有回頭過來想一想,
你真正的內在聲音,有響起來了嗎?

古典文本一向如此。

宗教,一般而言,也如此。

義行只是「行為」,上帝才是你要去感受的根本;
六度(布施持戒忍耐精進禪進智慧)只是行為,空性(佛性)才是你要體悟的根本;
忠孝仁愛…只是行為,你要從中感受人所具有的「仁心」的湧動。


《论语.学而》 13 /2020.09
有子曰:「信近于义,言可复也;恭近于礼,远耻辱也;因不失其亲,亦可宗也。」

白话译:
有子说:「信誉符合道义,才能实践诺言;恭敬符合礼法,才能远离耻辱;任用可内心信赖的人,才会真正的信任。」

这种句子,现代的我们,都一定觉得乏味。

我以前也是。

我们大概很少能从这种句子中,读到什么「感动」,或是感受。

句子的内容,你也不会不懂,甚至是听得有点烦了。

来,
信 → 义;
恭 → 礼;
因 → 亲。

信与恭,是某种外在的社会性表现,也就是可以被看到的,在这世间的言行举止。

义与礼,则是上述那些外在言行的「内在根据」。

外在的行为,为什么是那样子,并不是随机的,偶然的,而是有着某种「内在根据」,亦即是依着这些内在根据而被发展出来的。即因不失其亲。

也就是说,信(外在)奠基于义(内在),这样的一种奠基关系。

有子的意思是:我们不要迷失于外在的行为,即使是「被公认的好的行为」,「被社会化流行的行为」;
而是要去看一看,
透过这些行为,我们可以自己被自己向上提升式的改变了什么!

内在德性感受的涌动,那才是要去被体验到的根本。
虽然,要去体验那涌动的内在德性,是要透过外在行为来转借而感受;
但千万不要迷失于外在的行为,而没有回头过来想一想,
你真正的内在声音,有响起来了吗?

古典文本一向如此。

宗教,一般而言,也如此。

义行只是「行为」,上帝才是你要去感受的根本;
六度(布施持戒忍耐精进禅进智慧)只是行为,空性(佛性)才是你要体悟的根本;
忠孝仁爱…只是行为,你要从中感受人所具有的「仁心」的涌动。

2020年9月3日 星期四

《論語.學而》 #12 /2020.09


有子曰:「禮之用,和為貴。先王之道斯為美,小大由之。有所不行,知和而和,不以禮節之,亦不可行也。」

白話譯:
有子說:「禮節的運用,以合和為貴。這是最美好的傳統,適用於一切事情。但僅知道『和為貴』是不行的,違反禮法而講『和』是絕對不行的。」

這句的核心,是禮。但,禮是禮「法」呢還是禮「節」?我先提出一個思考的方
向。

來,禮的本質是什麼,就是「約束」。人要如何去行動、去行為,是有著某種規範的;你要按著這規範去行,就是禮。

好了。那,為什麼,人就一定要「依規範而行」呢?
就思想的徹底性而言,我們是要追問:依規範而行,對主體的有何利益?

有子給的回答是:和為貴。因為,依規範而行,會有「和」這種效果出來,而這種效果是非常珍貴的,值得人去追求的。禮的價值與意義在此。

那麼,「和」又是什麼?

和這個字如果意義,那就涉及「主體」和外在世界的關係這一問題。和是在這一「部分與全體」之問題視角下才能浮出來的。

和是一種什麼樣的「我←→世界/部分與全體」之關係?

想想,你的手指和你整個人的關係!

你的手指如果有意義,那是因為這手指能夠對「生命的整體」有益。如果某種功能只對手指有用,但對全體無用,那麼手指的有用就會變成「有害」。

這是一種「有機體」的部分與全體的關係的概念,也是古典「和」的概念。即,部分和全體是一種有機體性的關係。

禮,可以讓人更好,但這更好的同時也一定是要對「全體」更好,這是和。

和是指向著「全體」,而不是有一種單獨的觀念被稱之為「和」。所以,「知和而和,不以禮節之,亦不可行也。」

生命總有一種意義的價值在,這是一種比「個人」更大的全體性概念。禮,是一種約束,在這種約束下,人在達成自己的想法的同時,也必然對社會整體有益。這即是和作用。

其實,黑格爾的《法哲學原理》就是不斷的說明這一種「和」的社會性作用。

有禮的生命,生命才能有意義;這是就原理上而言;
就修行而言,有禮的生命,生命才有變化的可能,因為你有著意義在你面對等著你去朝向。有朝向的期待,生命才會變化。

老話,想讓自己開始能對書本更能產生理解能力嗎?去尊重老師,去喊老師好。有禮的行為,這是為了變化生命。真的是為你自己。


《论语.学而》 12 /2020.09
有子曰:「礼之用,和为贵。先王之道斯为美,小大由之。有所不行,知和而和,不以礼节之,亦不可行也。」

白话译:
有子说:「礼节的运用,以合和为贵。这是最美好的传统,适用于一切事情。但仅知道『和为贵』是不行的,违反礼法而讲『和』是绝对不行的。」

这句的核心,是礼。但,礼是礼「法」呢还是礼「节」?我先提出一个思考的方
向。

来,礼的本质是什么,就是「约束」。人要如何去行动、去行为,是有着某种规范的;你要按着这规范去行,就是礼。

好了。那,为什么,人就一定要「依规范而行」呢?
就思想的彻底性而言,我们是要追问:依规范而行,对主体的有何利益?

有子给的回答是:和为贵。因为,依规范而行,会有「和」这种效果出来,而这种效果是非常珍贵的,值得人去追求的。礼的价值与意义在此。

那么,「和」又是什么?

和这个字如果意义,那就涉及「主体」和外在世界的关系这一问题。和是在这一「部分与全体」之问题视角下才能浮出来的。

和是一种什么样的「我←→世界/部分与全体」之关系?

想想,你的手指和你整个人的关系!

你的手指如果有意义,那是因为这手指能够对「生命的整体」有益。如果某种功能只对手指有用,但对全体无用,那么手指的有用就会变成「有害」。

这是一种「有机体」的部分与全体的关系的概念,也是古典「和」的概念。即,部分和全体是一种有机体性的关系。

礼,可以让人更好,但这更好的同时也一定是要对「全体」更好,这是和。

和是指向着「全体」,而不是有一种单独的观念被称之为「和」。所以,「知和而和,不以礼节之,亦不可行也。」

生命总有一种意义的价值在,这是一种比「个人」更大的全体性概念。礼,是一种约束,在这种约束下,人在达成自己的想法的同时,也必然对社会整体有益。这即是和作用。

其实,黑格尔的《法哲学原理》就是不断的说明这一种「和」的社会性作用。

有礼的生命,生命才能有意义;这是就原理上而言;
就修行而言,有礼的生命,生命才有变化的可能,因为你有着意义在你面对等着你去朝向。有朝向的期待,生命才会变化。

老话,想让自己开始能对书本更能产生理解能力吗?去尊重老师,去喊老师好。有礼的行为,这是为了变化生命。真的是为你自己。



2020年9月2日 星期三

《論語.學而》 #11 /2020.09


子曰:「父在,觀其志;父沒,觀其行;三年無改於父之道,可謂孝矣。」

白話譯:
孔子說:「父親在時世時看其志向,父親死後看其行動,三年內不改父親的規矩習慣,可算孝了。」

這句,一定會有爭議的。而且,這是孔子說的。

這句,你乍看之下,也一定覺得怪怪的。怪的地方在於:三年無改於父之道。
這,憑良心講,沒有道理。

如果父親的「道」是一般人所不認可的社會性行為呢?還要三年不改,真是見鬼了。

父親也是人;能夠成為社會性榜樣的父親真的不多啦。都只是一般平凡人,各種人性的好的壞的都會有。
一個人不會成為父親後,就馬上變聖人。不可能。

古人也如此認為啊;《章句》:尹氏曰:「如其道,雖終身無改可也。如其非道,何待三年。」

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」之前,是有一種前題的:父在,觀其志;父沒,觀其行。

亦即,兒女輩的,本身就是「努力進取的人」。所以,平時的志向行為都有被考察。

這樣的兒女輩,如何去處理「父親以前的想法」?

這樣的兒女輩,是有進取心的,是有野心的;
如果父親的想法和事業原則也是不錯的,那麼,這樣的兒女輩有沒有心胸去接受父親的願景呢?

人,而且是有野心的人,一定往往都要「掃掉別人」,變成自己的想法。看看,絕大部分新長官一上任,不都是提出自己的願景嗎。很少有新長官是去陳述出前任長官的優點的。

不是嗎?

新長官的願景一定比較好嗎?未必。但反正,掃掉舊的,是第一要務。

「父在,觀其志;父沒,觀其行」,觀什麼?觀心胸。

只有心胸量大的人,才能看出別人的優點。三年不改,剛好。
如果心胸小,父親也一樣;馬上就要除舊布新,建立新願景。



《论语.学而》 11 /2020.09
子曰:「父在,观其志;父没,观其行;三年无改于父之道,可谓孝矣。」

白话译:
孔子说:「父亲在时世时看其志向,父亲死后看其行动,三年内不改父亲的规矩习惯,可算孝了。」

这句,一定会有争议的。而且,这是孔子说的。

这句,你乍看之下,也一定觉得怪怪的。怪的地方在于:三年无改于父之道。
这,凭良心讲,没有道理。

如果父亲的「道」是一般人所不认可的社会性行为呢?还要三年不改,真是见鬼了。

父亲也是人;能够成为社会性榜样的父亲真的不多啦。都只是一般平凡人,各种人性的好的坏的都会有。
一个人不会成为父亲后,就马上变圣人。不可能。

古人也如此认为啊;《章句》:尹氏曰:「如其道,虽终身无改可也。如其非道,何待三年。」

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」之前,是有一种前题的:父在,观其志;父没,观其行。

亦即,儿女辈的,本身就是「努力进取的人」。所以,平时的志向行为都有被考察。

这样的儿女辈,如何去处理「父亲以前的想法」?

这样的儿女辈,是有进取心的,是有野心的;
如果父亲的想法和事业原则也是不错的,那么,这样的儿女辈有没有心胸去接受父亲的愿景呢?

人,而且是有野心的人,一定往往都要「扫掉别人」,变成自己的想法。看看,绝大部分新长官一上任,不都是提出自己的愿景吗。很少有新长官是去陈述出前任长官的优点的。

不是吗?

新长官的愿景一定比较好吗?未必。但反正,扫掉旧的,是第一要务。

「父在,观其志;父没,观其行」,观什么?观心胸。

只有心胸量大的人,才能看出别人的优点。三年不改,刚好。
如果心胸小,父亲也一样;马上就要除旧布新,建立新愿景。


2020年9月1日 星期二

《論語.學而》 #10 /2020.09


子禽問於子貢曰:「夫子至於是邦也,必聞其政,求之與?抑與之與?」子貢曰:「夫子溫、良、恭、儉、讓以得之。夫子之求之也,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?」

白話譯:
子禽問子貢:「老師每到一個地方,就能瞭解到該地的政事,是求來的?還是人家自願告訴的?」子貢說:「老師憑著溫和、善良、恭敬、節儉、謙讓的品德得來的。老師的請求,與普通人的請求大概不同吧?」

這是孔學生的對話。

論語是對話體的文本。裡面收錄的,不只是孔子的對話內容,還有其他儒門人以及孔子學生的對話。

對話,和我們目前比較習慣的「論述文本」不同。對話是不是邏輯上的嚴密完整,是一種「碎片」的交織過程。

但,「碎片」的交織過程,往往更能「引發」第三方/受眾的一種「完整的視野出來」。

就像,你可以從你的女朋友/男朋友的一行為中,看出「愛你」是不是真誠而完整的。

這種從部分看到全體,是「超越性」,是人所特有的一種「形而上能力」,也是一個人德性的呈現模式。

來,孔子是怎麼樣的人呢?我們能從學生的對話中,看到一種什麼樣完整意義出來呢?

人,會不會去「求」呢?

對,一定。說「不求」,也是一種「求」的形式。信仰「上帝」,也是一種「求」。

再來是,你求「什麼」,你「如何」求?

如何求,是德性;求什麼,是意義。換一個角度來講,要求德性與意義,也只能從你的如何求以及求什麼,來談。

所以,核心是求「什麼」以及「如何」。

聖人與凡人的差別,就在於求「什麼」以及「如何」。

孔子的學生,真有眼光,一句話就講到核心;有眼光的學生,也是一位好老師身上的勲章!

【最後,給我的教書的同學:同學,你身上已有勲章了,再多拿幾個吧。勲章一定不多,但每一個,都讓我們「求得」非常有意義。】

白話譯來源: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

*
《论语.学而》 10 /2020.09
子禽问于子贡曰:「夫子至于是邦也,必闻其政,求之与?抑与之与?」子贡曰:「夫子温、良、恭、俭、让以得之。夫子之求之也,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?」

白话译:
子禽问子贡:「老师每到一个地方,就能了解到该地的政事,是求来的?还是人家自愿告诉的?」子贡说:「老师凭着温和、善良、恭敬、节俭、谦让的品德得来的。老师的请求,与普通人的请求大概不同吧?」

这是孔学生的对话。

论语是对话体的文本。里面收录的,不只是孔子的对话内容,还有其他儒门人以及孔子学生的对话。

对话,和我们目前比较习惯的「论述文本」不同。对话是不是逻辑上的严密完整,是一种「碎片」的交织过程。

但,「碎片」的交织过程,往往更能「引发」第三方/受众的一种「完整的视野出来」。

就像,你可以从你的女朋友/男朋友的一行为中,看出「爱你」是不是真诚而完整的。

这种从部分看到全体,是「超越性」,是人所特有的一种「形而上能力」,也是一个人德性的呈现模式。

来,孔子是怎么样的人呢?我们能从学生的对话中,看到一种什么样完整意义出来呢?

人,会不会去「求」呢?

对,一定。说「不求」,也是一种「求」的形式。信仰「上帝」,也是一种「求」。

再来是,你求「什么」,你「如何」求?

如何求,是德性;求什么,是意义。换一个角度来讲,要求德性与意义,也只能从你的如何求以及求什么,来谈。

所以,核心是求「什么」以及「如何」。

圣人与凡人的差别,就在于求「什么」以及「如何」。

孔子的学生,真有眼光,一句话就讲到核心;有眼光的学生,也是一位好老师身上的勲章!

【最后,给我的教书的同学:同学,你身上已有勲章了,再多拿几个吧。勲章一定不多,但每一个,都让我们「求得」非常有意义。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