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教學總網站

2022年4月27日 星期三

《論語.憲問》#39/2022.04

 《論語.憲問》39/2022.04
子擊磬於衛。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,曰:「有心哉!擊磬乎!」既而曰:「鄙哉!硜硜乎!莫己知也,斯己而已矣。深則厲,淺則揭。」子曰:「果哉!末之難矣。」

白話譯:
孔子在衛國擊磬,一個背背簍的人從門前走過,說:「擊磬的人,有心啊」。一會又說:「硜硜之聲?沒人理解沒關繫?獨善其身也可以。好比過河,水深就穿著衣服游過去,水淺就撩起衣服過去。」孔子說:「說得真乾脆!沒有什麽可責問他的了。但他真的忘得了這世界嗎?」

這又是隱者的一些言語,對孔子的一些言語。

《論語》保留了下來。

這人從不同的視角來看孔子、儒家。

人,是有限視角的存在者,這是「存在的事實」。

所以,站在「道德制高點」往往是更危險的事,因為那是在做一件「基本不可能的事」。

道德,是向內看自己的,從自己的「體驗中」去感受「他人」。

把道德抽象化,讓「本來就不美的人」去承受那種抽象的僵硬性,人一定會出問題的。

歷史的案例,多的是。

隱者,就是在對儒家提出警示,不要把「德性」抽象化。

這點《道家》就彰顯的很明顯。

《莊子》:
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蕩,而知之所為出乎哉?德蕩乎名,知出乎爭。名也者,相軋也;知也者,爭之器也。二者凶器,非所以盡行也。

德性一旦失去「個體化」,即「蕩乎名」,就會「爭論」,就會「爭」。抽象化的德性,「凶器」。

隱者說,「有心哉」。 是「有心」。而不是普世價價。這是對孔子的讚揚嗎?

但,想不讓「德性」公共化、「出名化」、客觀化、對象化,這真的不易懂,我是讀到讀完杜斯妥也夫斯基的《罪與罰》之後,才了悟的。

《莊子》:
而彊以仁義繩墨之言術暴人之前者,是以人惡有其美也,命之曰菑人。菑人者,人必反菑之,若殆為人菑夫!

啊,想像「德性」出名,就要有心理準備去承擔「後果」。菑人者,人必反菑之。

放心,一定會有的。

道德,是雙面刃。對準別人時,另一面正對著自己。

《论语.宪问》39/2022.04
子击磬于卫。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,曰:「有心哉!击磬乎!」既而曰:「鄙哉!硜硜乎!莫己知也,斯己而已矣。深则厉,浅则揭。」子曰:「果哉!末之难矣。」

白话译:
孔子在卫国击磬,一个背背篓的人从门前走过,说:「击磬的人,有心啊」。一会又说:「硜硜之声?没人理解没关繫?独善其身也可以。好比过河,水深就穿着衣服游过去,水浅就撩起衣服过去。」孔子说:「说得真乾脆!没有什么可责问他的了。但他真的忘得了这世界吗?」

这又是隐者的一些言语,对孔子的一些言语。

《论语》保留了下来。

这人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孔子、儒家。

人,是有限视角的存在者,这是「存在的事实」。

所以,站在「道德制高点」往往是更危险的事,因为那是在做一件「基本不可能的事」。

道德,是向内看自己的,从自己的「体验中」去感受「他人」。

把道德抽象化,让「本来就不美的人」去承受那种抽象的僵硬性,人一定会出问题的。

历史的案例,多的是。

隐者,就是在对儒家提出警示,不要把「德性」抽象化。

这点《道家》就彰显的很明显。

《庄子》:
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荡,而知之所为出乎哉?德荡乎名,知出乎争。名也者,相轧也;知也者,争之器也。二者凶器,非所以尽行也。

德性一旦失去「个体化」,即「荡乎名」,就会「争论」,就会「争」。抽象化的德性,「凶器」。

隐者说,「有心哉」。 是「有心」。而不是普世价价。这是对孔子的赞扬吗?

但,想不让「德性」公共化、「出名化」、客观化、对象化,这真的不易懂,我是读到读完杜斯妥也夫斯基的《罪与罚》之后,才了悟的。

《庄子》:
而彊以仁义绳墨之言术暴人之前者,是以人恶有其美也,命之曰菑人。菑人者,人必反菑之,若殆为人菑夫!

啊,想像「德性」出名,就要有心理准备去承担「后果」。菑人者,人必反菑之。

放心,一定会有的。

道德,是双面刃。对准别人时,另一面正对着自己。




2022年4月26日 星期二

《論語.憲問》#38/2022.04

 《論語.憲問》38/2022.04
子路宿於石門。晨門曰:「奚自?」子路曰:「自孔氏。」曰:「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?」

這句很有名。

但這也是讓我想了很久的句子。

這句是某種對話下的一個部分嗎?是不是有什麼上下文沒有被寫了出來?

這句,如果「抽象化」的去理解,會不會太簡單了呢?雖然,這句很有激勵性。

《莊子》:
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无涯。以有涯隨无涯,殆已;已而為知者,殆而已矣。


這句,更能讓我有所信服。人是有限的,人的有限性之承認,往往是生命自我理解的重要環節。

是知其不可而為之。這句如果是放在生命德性的自我超越上,很美,也應如此。

生命是有限的,但,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,有最大最美德生的展現?

而德性的展現是指去克服和超越自己感受出來的生命的「不完美」。

這句,一旦是向外去獲取,就「累人了」。

《莊子》:
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,惟有德者能之。

「有德」。

這是因為,真的努力過了,所以才能「安之若命」。

知其不可而為之,是為了「安之」。



《论语.宪问》38/2022.04
子路宿于石门。晨门曰:「奚自?」子路曰:「自孔氏。」曰:「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?」

这句很有名。

但这也是让我想了很久的句子。

这句是某种对话下的一个部分吗?是不是有什麽上下文没有被写了出来?

这句,如果「抽象化」的去理解,会不会太简单了呢?虽然,这句很有激励性。

《庄子》:
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无涯。以有涯随无涯,殆已;已而为知者,殆而已矣。


这句,更能让我有所信服。人是有限的,人的有限性之承认,往往是生命自我理解的重要环节。

是知其不可而为之。这句如果是放在生命德性的自我超越上,很美,也应如此。

生命是有限的,但,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,有最大最美德生的展现?

而德性的展现是指去克服和超越自己感受出来的生命的「不完美」。

这句,一旦是向外去获取,就「累人了」。

《庄子》:
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,惟有德者能之。

「有德」。

这是因为,真的努力过了,所以才能「安之若命」。

知其不可而为之,是为了「安之」。

2022年4月24日 星期日

《論語.憲問》#37/2022.04

 《論語.憲問》37/2022.04
子曰:「賢者辟世,其次辟地,其次辟色,其次辟言。」子曰:「作者七人矣。」

白話譯:
孔子說:「賢者逃避社會,其次逃避地域,再次逃避目光,最次逃避人言。」孔子說:「這樣做的有七個人。」

這句,應是在某種對話下的「部分句子」,從文本理論而言,是要在整個對話的脈絡下,這句的意義才能清楚。

如果我們孤立的來解讀這句,這和論語所展現的儒學的「入世」風格,差異太大了。

但儒學的入世風格,就是對「入世」一頭熱嗎?也不是。

入世是必要的,那是「讓自己可以變化」的場域,但同時,我們也要從「入世中」去感悟到人性的更高的意義展現。

這是「智」。

所以,智仁勇。智排第一。

佛家大乘亦然,所以「般若」,即「空智」,是「根本」。

智的現象特色之一,是,能夠「看出」他者或他物的特殊之處。

《金剛經》:
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。

經驗世界,本來就是以「差別」而被建立起來的。

所以,黑格爾說,純黑和純亮,都讓人「看不到」。

智者,看出「差異」。

從差異中,看出「更高的」,而不是去「二元對立」。

二元對立的任一面,都不是「究竟的」。真正究竟的,無法可說。

《金剛經》:說法者,無法可說,是名說法。

正是在這種哲學立場上,所以,他者,他事,異者,才值得我們去尊重。因為,這些都是真理的「不完美」展現,而已。

聖多瑪斯·阿奎那,中世紀的神學家,談,惡是善的不完美而已。

我們這時代,因為「被物化」習慣了,把任何事都想像成「不會再變動的物品」。因為「物化」才能被進行買賣,才能有「價格」,所以凡物都物化,包括愛情、婚姻……

但,人之所以是人,在於人會變化。

現代人往往無法用「轉化的觀念去看待他人」,所以一定會把任何事物和人,二元化,把「惡」對象化,這樣「惡」才能被「販賣」,才能「因此而獲利」。

孔子了解自己的哲學立場,但也很能欣賞這樣的人,《正義》:○正義曰:此章言自古隱逸賢者之行也。

《论语.宪问》37/2022.04
子曰:「贤者辟世,其次辟地,其次辟色,其次辟言。」子曰:「作者七人矣。」

白话译:
孔子说:「贤者逃避社会,其次逃避地域,再次逃避目光,最次逃避人言。」孔子说:「这样做的有七个人。」

这句,应是在某种对话下的「部分句子」,从文本理论而言,是要在整个对话的脉络下,这句的意义才能清楚。

如果我们孤立的来解读这句,这和论语所展现的儒学的「入世」风格,差异太大了。

但儒学的入世风格,就是对「入世」一头热吗?也不是。

入世是必要的,那是「让自己可以变化」的场域,但同时,我们也要从「入世中」去感悟到人性的更高的意义展现。

这是「智」。

所以,智仁勇。智排第一。

佛家大乘亦然,所以「般若」,即「空智」,是「根本」。

智的现象特色之一,是,能够「看出」他者或他物的特殊之处。

《金刚经》:
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。

经验世界,本来就是以「差别」而被建立起来的。

所以,黑格尔说,纯黑和纯亮,都让人「看不到」。

智者,看出「差异」。

从差异中,看出「更高的」,而不是去「二元对立」。

二元对立的任一面,都不是「究竟的」。真正究竟的,无法可说。

《金刚经》:说法者,无法可说,是名说法。

正是在这种哲学立场上,所以,他者,他事,异者,才值得我们去尊重。因为,这些都是真理的「不完美」展现,而已。

圣多玛斯·阿奎那,中世纪的神学家,谈,恶是善的不完美而已。

我们这时代,因为「被物化」习惯了,把任何事都想像成「不会再变动的物品」。因为「物化」才能被进行买卖,才能有「价格」,所以凡物都物化,包括爱情、婚姻……

但,人之所以是人,在于人会变化。

现代人往往无法用「转化的观念去看待他人」,所以一定会把任何事物和人,二元化,把「恶」对象化,这样「恶」才能被「贩卖」,才能「因此而获利」。

孔子了解自己的哲学立场,但也很能欣赏这样的人,《正义》:○正义曰:此章言自古隐逸贤者之行也。



2022年4月21日 星期四

《論語.憲問》#36/2022.04

 《論語.憲問》36/2022.04
公伯寮愬子路於季孫。子服景伯以告,曰:「夫子固有惑志於公伯寮,吾力猶能肆諸市朝。」子曰:「道之將行也與?命也。道之將廢也與?命也。公伯寮其如命何!」

白話譯:
公伯寮在季孫氏面前說子路壞。子服景伯將此事說給了孔子,說:「季孫氏被公伯寮的諂言所壞,我可以殺了他,陳屍街頭。」孔子說:「理想能夠得到實踐,有時運的關係;理想得不到推行,但也和時運的縕積有關。公伯寮一個個體的人能單獨把時運怎樣?」

這句,又有「道」這樣的字眼。

上一篇中,也有「天」這樣的字眼。

天、道,這都是對「形而上的一種描述」字眼。

人,真的不是有如在「真空狀態下」的所謂一種「自由個體」。

人,和社會、和物質基礎、和「形而上」,有著共構的關係。

你和手機的關係,就是一例。有人設計有人做晶圓……

所以,傳統有「時」」「運」「命」「天」之類的字眼。

但,個人和「時」」「運」「命」「天」既是共構關係,
那麼個人的行為舉止和想法,也就會是這種共構狀態的「一部分」。

你的言行和念頭,不是幻想而己,而是社會構成的組成元素。

以上的論述,你可能會覺得好笑,
但,
佛學的唯識理論,卻在這方面有極為嚴格的哲學論述。

如果你有感受,人與「天」「時」「運」的共構性,
那麼以下這句,是我們常聽到的,可是卻是有「效應的」:
莫以善小而不為,莫以惡小而為之。

同學,想把書讀下去嗎?一定要去鼓勵同學讀書,一定不要去嘲笑別人想讀書。

《论语.宪问》36/2022.04
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。子服景伯以告,曰:「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,吾力犹能肆诸市朝。」子曰:「道之将行也与?命也。道之将废也与?命也。公伯寮其如命何!」

白话译:
公伯寮在季孙氏面前说子路坏。子服景伯将此事说给了孔子,说:「季孙氏被公伯寮的谄言所坏,我可以杀了他,陈尸街头。」孔子说:「理想能够得到实践,有时运的关係;理想得不到推行,但也和时运的縕积有关。公伯寮一个个体的人能单独把时运怎样?」

这句,又有「道」这样的字眼。

上一篇中,也有「天」这样的字眼。

天、道,这都是对「形而上的一种描述」字眼。

人,真的不是有如在「真空状态下」的所谓一种「自由个体」。

人,和社会、和物质基础、和「形而上」,有着共构的关係。

你和手机的关係,就是一例。有人设计有人做晶圆……

所以,传统有「时」」「运」「命」「天」之类的字眼。

但,个人和「时」」「运」「命」「天」既是共构关係,
那麽个人的行为举止和想法,也就会是这种共构状态的「一部分」。

你的言行和念头,不是幻想而己,而是社会构成的组成元素。

以上的论述,你可能会觉得好笑,
但,
佛学的唯识理论,却在这方面有极为严格的哲学论述。

如果你有感受,人与「天」「时」「运」的共构性,
那麽以下这句,是我们常听到的,可是却是有「效应的」:
莫以善小而不为,莫以恶小而为之。

同学,想把书读下去吗?一定要去鼓励同学读书,一定不要去嘲笑别人想读书。

《論語.憲問》#35/2022.04

 《論語.憲問》35/2022.04
子曰:「莫我知也夫!」子貢曰:「何為其莫知子也?」子曰:「不怨天,不尤人。下學而上達。知我者,其天乎!」

這句,我也常有類似的行為出來。

沒有人知道我。

我會說啊,你也會說。

應說,有誰不會說。

孔子都說了啊。

但,我們抱怨完後,你心中期待的是什麼?你想像的是別人會有什麼反應?

孔子接著卻是說:不怨天,不尤人。下學而上達。

這又回到自己。

這二句我們看煩了,大概沒有什麼感覺了。

這世界,句子那麼多,孔子為什麼挑了個這二句?這是「偶然的」嗎?

《章句》:
不得於天而不怨天,不合於人而不尤人,但知下學而自然上達。

「自然」這二句,吃緊。

在「下學」上努力,生命會有「上達」的變化,而這變化是「自然的」,亦即是有必然性的。

這是人性的辯證性,人的形而上性。

同學,去看書,真的,你生命「自然」會起變化。

注意啊,是「下學」所以會有「上達」,這是「「其天乎」的變化過程。

「馬上就要有」。這沒有什麼上達的可能性。

《论语.宪问》35/2022.04
子曰:「莫我知也夫!」子贡曰:「何为其莫知子也?」子曰:「不怨天,不尤人。下学而上达。知我者,其天乎!」

这句,我也常有类似的行为出来。

没有人知道我。

我会说啊,你也会说。

应说,有谁不会说。

孔子都说了啊。

但,我们抱怨完后,你心中期待的是什麽?你想像的是别人会有什麽反应?

孔子接着却是说:不怨天,不尤人。下学而上达。

这又回到自己。

这二句我们看烦了,大概没有什麽感觉了。

这世界,句子那麽多,孔子为什麽挑了个这二句?这是「偶然的」吗?

《章句》:
不得于天而不怨天,不合于人而不尤人,但知下学而自然上达。

「自然」这二句,吃紧。

在「下学」上努力,生命会有「上达」的变化,而这变化是「自然的」,亦即是有必然性的。

这是人性的辩证性,人的形而上性。

同学,去看书,真的,你生命「自然」会起变化。

注意啊,是「下学」所以会有「上达」,这是「「其天乎」的变化过程。

「马上就要有」。这没有什麽上达的可能性。

2022年4月19日 星期二

《論語.憲問》#34/2022.04

 《論語.憲問》34/2022.04
或曰:「以德報怨,何如?」子曰:「何以報德?以直報怨,以德報德。」

這大概是《論語》中最,難倒我的一句。

那個對?

直到我慢慢的了解了在黑格爾概念下的「辯證性」的這種思維,我才對這句有所化解。

人,這種存在物種,有一種「被稱之為是人的」特色,是辯證性,亦即,舉例,
大學不是對國小的否定,
大學是奠基在國小之上,而超越國小的一種「成長」、「成熟」。

我們這「數學化」的時代,是一種「像數學一樣的」,水平的,在二元對立情況下,即只有對與錯,然後去做出「選擇」。

一題數學例題答案,只能有對或錯。

看到「選擇」這字眼了沒有。

這時代,像神一樣的字眼。

好吧,朋友,同學,大家來選擇一下,你是要讀「國小」還是「大學」呢?
就像是選擇「全家」或「711」一樣啊,對不對?

你選了那一個呢?所以,你選國小、國中、高中、大學、研究所、博士班這麼多「商品」的那一款呢?

選一個吧。多元選擇,自由意志呢?正是這時代的主流。

再給你一些「公開透明的」訊息哦。國小,是最「輕鬆和最人性化」的教育商品哦。

選「它」吧。讚。

嗯,人生,真的不是這樣。

人生,不是選擇,人生是「辯證」。人生是一種「價值的成長」的過程,是從不完美到更完美的過程。

你如果能,「以直報怨,以德報德」,那麼你才有那種更大的生命成熟度去實踐「以德報怨」。

修行,如是。

無法一步登天。但買手機,可以。只要你錢夠,直接就是最高檔的手機。

《论语.宪问》34/2022.04
或曰:「以德报怨,何如?」子曰:「何以报德?以直报怨,以德报德。」

这大概是《论语》中最,难倒我的一句。

那个对?

直到我慢慢的了解了在黑格尔概念下的「辩证性」的这种思维,我才对这句有所化解。

人,这种存在物种,有一种「被称之为是人的」特色,是辩证性,亦即,举例,
大学不是对国小的否定,
大学是奠基在国小之上,而超越国小的一种「成长」、「成熟」。

我们这「数学化」的时代,是一种「像数学一样的」,水平的,在二元对立情况下,即只有对与错,然后去做出「选择」。

一题数学例题答案,只能有对或错。

看到「选择」这字眼了没有。

这时代,像神一样的字眼。

好吧,朋友,同学,大家来选择一下,你是要读「国小」还是「大学」呢?
就像是选择「全家」或「711」一样啊,对不对?

你选了那一个呢?所以,你选国小、国中、高中、大学、研究所、博士班这麽多「商品」的那一款呢?

选一个吧。多元选择,自由意志呢?正是这时代的主流。

再给你一些「公开透明的」讯息哦。国小,是最「轻鬆和最人性化」的教育商品哦。

选「它」吧。赞。

嗯,人生,真的不是这样。

人生,不是选择,人生是「辩证」。人生是一种「价值的成长」的过程,是从不完美到更完美的过程。

你如果能,「以直报怨,以德报德」,那麽你才有那种更大的生命成熟度去实践「以德报怨」。

修行,如是。

无法一步登天。但买手机,可以。只要你钱够,直接就是最高档的手机。

2022年4月18日 星期一

《論語.憲問》#33/2022.04

《論語.憲問》33/2022.04
子曰:「驥不稱其力,稱其德也。」

白話譯:
孔子說:「千里馬被稱贊的不是它的力氣,而是它的堅忍的特色。」

這句,對於我們這些概念聽很多的現代人而言,好像還不是什麼太響亮的東東。

不過,在孔子的時代,仍是這樣的談,要有「很多勇氣」。

不然,你敢不敢去談你心中想的但是和「主流價值」不一樣的東東呢?

記錄者也很有眼光。

他知道,什麼是可以經得起時代考驗的價值。

《论语.宪问》33/2022.04
子曰:「骥不称其力,称其德也。」

白话译:
孔子说:「千里马被称贊的不是它的力气,而是它的坚忍的特色。」

这句,对于我们这些概念听很多的现代人而言,好像还不是什麽太响亮的东东。

不过,在孔子的时代,仍是这样的谈,要有「很多勇气」。

不然,你敢不敢去谈你心中想的但是和「主流价值」不一样的东东呢?

记录者也很有眼光。

他知道,什麽是可以经得起时代考验的价值。

《論語.憲問》#32/2022.04

 《論語.憲問》32/2022.04
微生畝謂孔子曰:「丘何為是栖栖者與?無乃為佞乎?」孔子曰:「非敢為佞也,疾固也。」

白話譯:
微生畝對孔子說:「你為什麽四處奔波、游說呢?你是不是顯示自己的口才嗎?」孔子說:「沒有啦,衹是有點固執的小毛病。」

《章句》:
微生,姓,畝,名也。畝名呼夫子而辭甚倨,蓋有齒德而隱者。……
固,執一而不通也。聖人之於達尊,禮恭而言直如此,其警之亦深矣。

孔子並沒有對他人的冷言冷語生氣。

相反的,這位「賢人」,孔子尊重,還說自己是「固執的毛病」。

要不生氣,這我大概還勉勉強強或許做得到,
要能像孔子一樣,對賢人如此的尊重,大概我就不行了。

儒家,如是,修行。

不過,講歸講,要做得到,如何可能?

這真的不是一日之功啊。

到底有什麼樣的強大力量,可以讓一個人不斷的在人生行為舉止中,修行。

圖什麼呢?

如果沒有某種形而上的感受經驗,真的難。

形而上的經驗,沒那麼玄啦。

你失戀,你不想難過,但你無法不難過。

難過在你之上,比你更有力量,就是形而上。

生命有一種更高的價值意義在,你想讓那種意義帶著你走過一生。

《论语.宪问》32/2022.04
微生亩谓孔子曰:「丘何为是栖栖者与?无乃为佞乎?」孔子曰:「非敢为佞也,疾固也。」

白话译:
微生亩对孔子说:「你为什么四处奔波、游说呢?你是不是显示自己的口才吗?」孔子说:「没有啦,衹是有点固执的小毛病。」

《章句》:
微生,姓,亩,名也。亩名呼夫子而辞甚倨,盖有齿德而隐者。……
固,执一而不通也。圣人之于达尊,礼恭而言直如此,其警之亦深矣。

孔子并没有对他人的冷言冷语生气。

相反的,这位「贤人」,孔子尊重,还说自己是「固执的毛病」。

要不生气,这我大概还勉勉强强或许做得到,
要能像孔子一样,对贤人如此的尊重,大概我就不行了。

儒家,如是,修行。

不过,讲归讲,要做得到,如何可能?

这真的不是一日之功啊。

到底有什麽样的强大力量,可以让一个人不断的在人生行为举止中,修行。

图什麽呢?

如果没有某种形而上的感受经验,真的难。

形而上的经验,没那麽玄啦。

你失恋,你不想难过,但你无法不难过。

难过在你之上,比你更有力量,就是形而上。

生命有一种更高的价值意义在,你想让那种意义带着你走过一生。

2022年4月17日 星期日

《論語.憲問》#31/2022.04

 《論語.憲問》31/2022.04
子曰:「不逆詐,不億不信。抑亦先覺者,是賢乎!」

白話譯:
孔子說:「不要先懷疑別人欺詐,不要先懷疑別人不講信用,但如果能預先感受到到欺詐和撒謊的可能,就是德性之力的一種可能性。」

這句,分二個層面來談。

一是、不逆詐,不億不信。二是、先覺。

一,這是行法,即修行的方法。

你願意用這樣的「戒律」或「德性項目」,來約束自己嗎?

這真的很不容易。

出一張嘴,當然很容易,你要真的去做,你才發現自己的「生命結構」是如何的一種「形態」。

難,如登天。

我們幾乎每天都有做「非」不逆詐,不億不信,的三為舉止。

這也沒什麼,人性如此。所以,難。

但人為什麼要去如此的要求自己,這不是和自己打對台嗎?

是的,修行,就是和自己打對台。

那,如此做,又會如何呢?這是二的回應。

生命會有一種自我向上的「質變」。

真的,你會有一種更精確的對「未來的感受力」。

德性,如此,是一種「智慧」的「底層力」。

所以,「先覺」是一種生命變化的可能性描述。

很自然,一點都不神祕。

《论语.宪问》31/2022.04
子曰:「不逆诈,不亿不信。抑亦先觉者,是贤乎!」

白话译:
孔子说:「不要先怀疑别人欺诈,不要先怀疑别人不讲信用,但如果能预先感受到到欺诈和撒谎的可能,就是德性之力的一种可能性。」

这句,分二个层面来谈。

一是、不逆诈,不亿不信。二是、先觉。

一,这是行法,即修行的方法。

你愿意用这样的「戒律」或「德性项目」,来约束自己吗?

这真的很不容易。

出一张嘴,当然很容易,你要真的去做,你才发现自己的「生命结构」是如何的一种「形态」。

难,如登天。

我们几乎每天都有做「非」不逆诈,不亿不信,的三为举止。

这也没什麽,人性如此。所以,难。

但人为什麽要去如此的要求自己,这不是和自己打对台吗?

是的,修行,就是和自己打对台。

那,如此做,又会如何呢?这是二的回应。

生命会有一种自我向上的「质变」。

真的,你会有一种更精确的对「未来的感受力」。

德性,如此,是一种「智慧」的「底层力」。

所以,「先觉」是一种生命变化的可能性描述。

很自然,一点都不神祕。

《論語.憲問》#30/2022.04

 《論語.憲問》30/2022.04
子曰:「不患人之不己知,患其不能也。」

不用擔心別人不知道自己有多厲害,就怕自己沒有本事。

同學,這句背下來吧。

很多同學,在很多場合愛說「他不受尊重」。

只實,真的沒有任何人「不尊重你」。一點都沒有。

你只是「忽然發現自己真的沒有本事」。

我年輕時在職場,有一位我敬愛長官跟我談「用人」這一主題。

真正有本事的人才是「錐入囊中」。

什麼意思呢?就是一定會「露出來」。

多讀書,多觀察,多思考。

批評別人,和「增強自己」,這二者之間,沒有什麼必然性的邏輯關係。

同學。多讀書。

《论语.宪问》30/2022.04
子曰:「不患人之不己知,患其不能也。」

不用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有多厉害,就怕自己没有本事。

同学,这句背下来吧。

很多同学,在很多场合爱说「他不受尊重」。

只实,真的没有任何人「不尊重你」。一点都没有。

你只是「忽然发现自己真的没有本事」。

我年轻时在职场,有一位我敬爱长官跟我谈「用人」这一主题。

真正有本事的人才是「锥入囊中」。

什麽意思呢?就是一定会「露出来」。

多读书,多观察,多思考。

批评别人,和「增强自己」,这二者之间,没有什麽必然性的逻辑关係。

同学。多读书。

《論語.憲問》#29/2022.04

 《論語.憲問》29/2022.04
子貢方人。子曰:「賜也賢乎哉?夫我則不暇。」

白話譯:
子貢誹謗別人,孔子說:「子貢啊,你就那麽好棒棒?我可沒那麼多閒工夫。」

這是儒家,儒學的修行方式,都是在「人間世」磨的。

這其實更難。

我常想,好好打坐和不講無法證明的別人的壞話,這二件,那一件比較難。

當然是第二件。

難如登天。

問題是,打坐有很多「奇妙的」效果,於是會吸引你。

不講別人壞話,除了讓自己「很難過」之外,還有什麼好處?

好想講啊。不是嗎?

人為什麼不能去講別人的壞話。

如果這是修行,如此的去「對待自己」是為什麼?

生命是可以變化而有更高層次提升的,但如何變化?

「約束自己」,是很重要的行法。

戒,就是約束自己。

德性,就是約束自己。

練指法,就是學鋼琴過程的約束自己。

沒有練指法,你只能「按鋼琴」,而無法「彈鋼琴」。

同樣是讓鋼琴發出聲音,按鋼琴和彈鋼琴,是二種不同的層次和境界。

《论语.宪问》29/2022.04
子贡方人。子曰:「赐也贤乎哉?夫我则不暇。」

白话译:
子贡诽谤别人,孔子说:「子贡啊,你就那么好棒棒?我可没那麽多閒工夫。」

这是儒家,儒学的修行方式,都是在「人间世」磨的。

这其实更难。

我常想,好好打坐和不讲无法证明的别人的坏话,这二件,那一件比较难。

当然是第二件。

难如登天。

问题是,打坐有很多「奇妙的」效果,于是会吸引你。

不讲别人坏话,除了让自己「很难过」之外,还有什麽好处?

好想讲啊。不是吗?

人为什麽不能去讲别人的坏话。

如果这是修行,如此的去「对待自己」是为什麽?

生命是可以变化而有更高层次提升的,但如何变化?

「约束自己」,是很重要的行法。

戒,就是约束自己。

德性,就是约束自己。

练指法,就是学钢琴过程的约束自己。

没有练指法,你只能「按钢琴」,而无法「弹钢琴」。

同样是让钢琴发出声音,按钢琴和弹钢琴,是二种不同的层次和境界。

2022年4月13日 星期三

《論語.憲問》#28/2022.04

 《論語.憲問》28/2022.04
子曰:「君子道者三,我無能焉:仁者不憂,知者不惑,勇者不懼。」子貢曰:「夫子自道也。」

人,都要有某種「自我追求」的理想。

孔子,是把生命的目標性指向著一種「生命質性」的展現。

這種生命質性如果要被「對象化」,那麼孔子指出三種現象來談。

仁者不憂,知者不惑,勇者不懼。

先不管,仁智勇是什麼?

對我而言,到底生命要是一種何種樣態的呈現,才是一種值得人去追求的?

目的性,總要先談清楚。

不憂、不惑、不懼。這是目的。

你也是如此的去思考生命嗎?

往往你也要有這種「傾向」,你與古典之間才能相應。

因為,古典就是談這些。

佛家談,解脫。

不憂、不惑、不懼。其實也是一種解脫。不是嗎?

這是目的。

所以,要有行法,方法,來達到目的。

仁、智、勇,是行法。

必須承認的是,這三個方法講的很模糊。

佛學在行法上,就表現的很清楚,很明白,很有「可操作性」。

大乘談人如何的解脫,即人如何的不憂、不惑、不懼。

方法是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般惹。

孔子談的方法是:仁智勇。

要注意的是,仁智勇不是三個孤立的項目,那是一種「社會性關係」的呈現。

這是儒學的特色:在紅塵中看透自己。

佛學也有類似的概念:以離世間心去入世間。

但儒家的這種風格,強烈而明顯。

《论语.宪问》28/2022.04
子曰:「君子道者三,我无能焉:仁者不忧,知者不惑,勇者不惧。」子贡曰:「夫子自道也。」

人,都要有某种「自我追求」的理想。

孔子,是把生命的目标性指向着一种「生命质性」的展现。

这种生命质性如果要被「对象化」,那麽孔子指出三种现象来谈。

仁者不忧,知者不惑,勇者不惧。

先不管,仁智勇是什麽?

对我而言,到底生命要是一种何种样态的呈现,才是一种值得人去追求的?

目的性,总要先谈清楚。

不忧、不惑、不惧。这是目的。

你也是如此的去思考生命吗?

往往你也要有这种「倾向」,你与古典之间才能相应。

因为,古典就是谈这些。

佛家谈,解脱。

不忧、不惑、不惧。其实也是一种解脱。不是吗?

这是目的。

所以,要有行法,方法,来达到目的。

仁、智、勇,是行法。

必须承认的是,这三个方法讲的很模煳。

佛学在行法上,就表现的很清楚,很明白,很有「可操作性」。

大乘谈人如何的解脱,即人如何的不忧、不惑、不惧。

方法是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惹。

孔子谈的方法是:仁智勇。

要注意的是,仁智勇不是三个孤立的项目,那是一种「社会性关係」的呈现。

这是儒学的特色:在红尘中看透自己。

佛学也有类似的概念:以离世间心去入世间。

但儒家的这种风格,强烈而明显

《論語.憲問》#27/2022.04

 《論語.憲問》27/2022.04

子曰:「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。」

言過其行。

這是常有的,我也是。

我覺得大概不可能是「沒有的」,只要你是肉體存在者。

但核心是「恥」字。

一、你有覺得恥嗎?未必吧。對不對。搞不好,你還很高興自己「很聰明」呢。

二、你憑什麼所以可以有能力去「覺得恥」?

第二點,對我而言,比較重要。

人如果沒有某種「超越性的感受能力」,例如良心等,大概,你找不到你可以有「覺得恥」的機會?

但良心,是你要「反向」去聽自己的聲音。

你要對生命的德性或超越性有敬畏感,於是「恥」才能有作用。

倒過來問,人為什麼要有「恥」呢?

這麼辛苦,而且未必撈得到什麼「好處」?

以下講的就看你信不信了?

做任何都會必然伴隨著有「副作用」或「反作用力」。

往往用「什麼心態去做什麼事」,就會有那種反作用力之副作用出來,最後。

《论语.宪问》27/2022.04

子曰: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。」

言过其行。

这是常有的,我也是。

我觉得大概不可能是「没有的」,只要你是肉体存在者。

但核心是「耻」字。

一、你有觉得耻吗?未必吧。对不对。搞不好,你还很高兴自己「很聪明」呢。

二、你凭什麽所以可以有能力去「觉得耻」?

第二点,对我而言,比较重要。

人如果没有某种「超越性的感受能力」,例如良心等,大概,你找不到你可以有「觉得耻」的机会?

但良心,是你要「反向」去听自己的声音。

你要对生命的德性或超越性有敬畏感,于是「耻」才能有作用。

倒过来问,人为什麽要有「耻」呢?

这麽辛苦,而且未必捞得到什麽「好处」?

以下讲的就看你信不信了?

做任何都会必然伴随着有「副作用」或「反作用力」。

往往用「什麽心态去做什麽事」,就会有那种反作用力之副作用出来,最后。

2022年4月6日 星期三

《論語.憲問》#26/2022.04

 《論語.憲問》26/2022.04
子曰:「不在其位,不謀其政。」曾子曰:「君子思不出其位。」


 孔子說:「在那個職位,就好好考慮那個職位上的事。」曾子說:「君子思考問題從不躍出自己的職權範圍。」

這句,在現代大概是一句很好笑的句子。

這年頭,都說要 thinking out of the box.

即,打破框框來思考。

不過,孔子談的是「政」。而不是去談「思」。

思是思,政是政。

政,本來就是一種「組織架構」。

如果組織架構要運作好,本來就是要「把自己的事做好」。

不然呢?

如果組織不好,那就是去修改組織,而不是去「做別人的事」。

出去外面工作後,你大概就會看到,往往最後會把「事情搞壞掉」的人,都是自己的事做不好但卻忙著去做別人的事,的那種人。

人,是有機體,即一整體的。

內在的「心理成熟度」,也可以用古典的說法即「德性」,一定會反映在外面的工作(事情)狀況上。

如果你沒有去「思考自己」的習慣(那真的不容易),如果你都習慣著去「看別人的好壞」,
這種「心理習慣」,
一定會反映在「你的工作狀況上」。

在儒家,外在生活事功的顯現,如果你願意,都可以自我思考的一種「契機」。


曾子曰:「君子思不出其位。」這句,是曾子補充的「行法」。

你如果想改變上述的那種行為模式,「君子思不出其位」是調整自己(修行)過程中的自我檢驗的一種原則。

先不要急著批評這句,你「做不到的」。真的。


《论语.宪问》26/2022.04
子曰:「不在其位,不谋其政。」曾子曰:「君子思不出其位。」
 

孔子说:「在那个职位,就好好考虑那个职位上的事。」曾子说:「君子思考问题从不跃出自己的职权范围。」

这句,在现代大概是一句很好笑的句子。

这年头,都说要 thinking out of the box.

即,打破框框来思考。

不过,孔子谈的是「政」。而不是去谈「思」。

思是思,政是政。

政,本来就是一种「组织架构」。

如果组织架构要运作好,本来就是要「把自己的事做好」。

不然呢?

如果组织不好,那就是去修改组织,而不是去「做别人的事」。

出去外面工作后,你大概就会看到,往往最后会把「事情搞坏掉」的人,都是自己的事做不好但却忙着去做别人的事,的那种人。

人,是有机体,即一整体的。

内在的「心理成熟度」,也可以用古典的说法即「德性」,一定会反映在外面的工作(事情)状况上。

如果你没有去「思考自己」的习惯(那真的不容易),如果你都习惯着去「看别人的好坏」,
这种「心理习惯」,
一定会反映在「你的工作状况上」。

在儒家,外在生活事功的显现,如果你愿意,都可以自我思考的一种「契机」。


曾子曰:「君子思不出其位。」这句,是曾子补充的「行法」。

你如果想改变上述的那种行为模式,「君子思不出其位」是调整自己(修行)过程中的自我检验的一种原则。

先不要急着批评这句,你「做不到的」。真的。

2022年4月5日 星期二

《論語.憲問》#25/2022.04

 《論語.憲問》25/2022.04
蘧伯玉使人於孔子。孔子與之坐而問焉,曰:「夫子何為?」對曰:「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。」使者出。子曰:「使乎!使乎!」

白話譯:
蘧伯玉派使者訪問孔子。孔子請使者坐下,然後問:「蘧先生最近在做什麽?」答:「他想看到自己的錯誤,但沒做的很好。」使者出去後,孔子說:「好個使者!好個使者!」

這句,不知你有什麼感想?

伯玉這個人,他的想法並不是「向外擴張型」的,而是一種「向內看自己的」模式。

「欲寡其過而未能也」。

這句我很被撼動的,因為我很清楚的知道,我那樣想的時間並不多。

這是一種「口號」嗎?

可以是,可以不是。但如果你有感受,這是很棒的「行法」。

孔子看上了伯玉的「向內看自己」的這一種特質,給了好的評價。

文本看到這裡,我們用一般的「理性」概念,很容易得出有二種對立的人之特色模式:
一、是向外擴張型,
二、是向內看自己的。

然後我們就又會去分別,你是那一種,以為這二種是「對立」的,只能選一個。

這是我們這時代的「一般模式」。

所以,我們這時代常二元對立,大家忙著去製造「對立者」,去批判「對立者」。

我們習慣了,那個「對立者」被抹得有多壞,於是我們就「自然的」變的有多好。

我們沒有向內看自己的能力,我們只有向外批判的能力。

「欲寡其過而未能也」。

伯玉是修行人。

但古人的古典不是用二元對立來思考事情。

「自我向內看」是一個人可以向外去發展的基礎。向內看多深,你的外在表現就可以有多好。

這不是二元對立。

這是「奠基」的過程。


《论语.宪问》25/2022.04
蘧伯玉使人于孔子。孔子与之坐而问焉,曰:「夫子何为?」对曰:「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。」使者出。子曰:「使乎!使乎!」

白话译:
蘧伯玉派使者访问孔子。孔子请使者坐下,然后问:「蘧先生最近在做什么?」答:「他想看到自己的错误,但没做的很好。」使者出去后,孔子说:「好个使者!好个使者!」

这句,不知你有什麽感想?

伯玉这个人,他的想法并不是「向外扩张型」的,而是一种「向内看自己的」模式。

「欲寡其过而未能也」。

这句我很被撼动的,因为我很清楚的知道,我那样想的时间并不多。

这是一种「口号」吗?

可以是,可以不是。但如果你有感受,这是很棒的「行法」。

孔子看上了伯玉的「向内看自己」的这一种特质,给了好的评价。

文本看到这裡,我们用一般的「理性」概念,很容易得出有二种对立的人之特色模式:
一、是向外扩张型,
二、是向内看自己的。

然后我们就又会去分别,你是那一种,以为这二种是「对立」的,只能选一个。

这是我们这时代的「一般模式」。

所以,我们这时代常二元对立,大家忙着去製造「对立者」,去批判「对立者」。

我们习惯了,那个「对立者」被抹得有多坏,于是我们就「自然的」变的有多好。

我们没有向内看自己的能力,我们只有向外批判的能力。

「欲寡其过而未能也」。

伯玉是修行人。

但古人的古典不是用二元对立来思考事情。

「自我向内看」是一个人可以向外去发展的基础。向内看多深,你的外在表现就可以有多好。

这不是二元对立。

这是「奠基」的过程。



2022年4月4日 星期一

《論語.憲問》#24/2022.03

 《論語.憲問》24/2022.03
子曰:「古之學者為己,今之學者為人。」

這句是對我讀古典有「決定性」影響的一句話。

以前一位朋友,大家一起讀古典文本。

不知道在聊什麼的過程中,我講出了這一句我很熟的句子。他嚇了一跳,說,真的是如此,以前怎麼沒有人跟我講……

其實,講了也沒有用。

沒有某種「追尋意義」的過程讓你在裡面跌跌撞撞,你很難能「感受」這話。

這句,你是不是打從心中的給出了某種認同,往往是對你的程度的某種「堪定」形式或過程。

用現代話來說,
我們每天都在「忙著」為別人,那是因為我們都預設了「自己是好人」。

你看看,有多少「好人」不都是每天努力的批判別人嗎?「都是為別人好」。他們如是想。

你真的是「好人」嗎?

你的所有努力與批判,是為了別人嗎?還是只是讓自己有「存在感」。

先,回頭看看自己。

這是修行第一步。

這很難。真的難。

你很少「去想到自己」。

即使你真的是很「自私」的為了自己的好處去做什麼?你也是以「為別人好的形式或想法」來告訴自己。

認真的承認自己的「起心動念」是修行第一步。

這很難。難。因為,一旦如此,你才看到「你有多不堪」。

感受到了這裡之後,我才理解為什麼康德的哲學是被稱為「批判哲學」。

康德的哲學問一個問題,人的「理性」是如何運作,有什麼界限嗎?能認識上帝嗎?

人回頭來看自己,所以才是「批判」。

古人是有感受的,《章句》:
程子曰:「古之學者為己,其終至於成物。今之學者為人,其終至於喪己。」

《论语.宪问》24/2022.03
子曰:「古之学者为己,今之学者为人。」

这句是对我读古典有「决定性」影响的一句话。

以前一位朋友,大家一起读古典文本。

不知道在聊什麽的过程中,我讲出了这一句我很熟的句子。他吓了一跳,说,真的是如此,以前怎麽没有人跟我讲……

其实,讲了也没有用。

没有某种「追寻意义」的过程让你在裡面跌跌撞撞,你很难能「感受」这话。

这句,你是不是打从心中的给出了某种认同,往往是对你的程度的某种「堪定」形式或过程。

用现代话来说,
我们每天都在「忙着」为别人,那是因为我们都预设了「自己是好人」。

你看看,有多少「好人」不都是每天努力的批判别人吗?「都是为别人好」。他们如是想。

你真的是「好人」吗?

你的所有努力与批判,是为了别人吗?还是只是让自己有「存在感」。

先,回头看看自己。

这是修行第一步。

这很难。真的难。

你很少「去想到自己」。

即使你真的是很「自私」的为了自己的好处去做什麽?你也是以「为别人好的形式或想法」来告诉自己。

认真的承认自己的「起心动念」是修行第一步。

这很难。难。因为,一旦如此,你才看到「你有多不堪」。

感受到了这裡之后,我才理解为什麽康德的哲学是被称为「批判哲学」。

康德的哲学问一个问题,人的「理性」是如何运作,有什麽界限吗?能认识上帝吗?

人回头来看自己,所以才是「批判」。

古人是有感受的,《章句》:
程子曰:「古之學者為己,其終至於成物。今之學者為人,其終至於喪己。」



《論語.憲問》#23/2022.03

 《論語.憲問》23/2022.03

子曰:「君子上達,小人下達。」

君子和小人,不是好人和壞人,之意。

人是可變化的存在者。

古典的文本,思考的是人如何往更有意義性方向上的生命變化。

古典文本,很少把人「固定化」。固定化後,然後再去批判。

這是我們這時代的習慣,把人「固定化」,即「物化」。

然後再用我們自己的意識形態去對別人「形成標簽」。

人是可變的,用大學的眼光是嘲笑「國小生」有什麼意義呢?

在國大到大學的「變化過程」,才能看出意義。

因為,物是不會變的。大理石不會變成花岡岩。人,相反。

馬克思說「物化」,那是因為我們這時代用「錢」把人「固定化」。

但人是會向上的變化,那是「特色」,所以會,放下屠刀立地成佛。會,「其聞一善言,見一善行,若決江河,沛然莫之能禦也」。

宋明理學的講法有點讓你覺得八股,但,卻沒有會錯意。《章句》:
君子循天理,故日進乎高明;小人殉人欲,故日究乎汙下。

人,什麼時候,停下來想一下:生命要如何被展現,才能是有「意義的」一種存在樣態?

《论语.宪问》23/2022.03

子曰:「君子上达,小人下达。」

君子和小人,不是好人和坏人,之意。

人是可变化的存在者。

古典的文本,思考的是人如何往更有意义性方向上的生命变化。

古典文本,很少把人「固定化」。固定化后,然后再去批判。

这是我们这时代的习惯,把人「固定化」,即「物化」。

然后再用我们自己的意识形态去对别人「形成标签」。

人是可变的,用大学的眼光是嘲笑「国小生」有什麽意义呢?

在国大到大学的「变化过程」,才能看出意义。

因为,物是不会变的。大理石不会变成花冈岩。人,相反。

马克思说「物化」,那是因为我们这时代用「钱」把人「固定化」。

但人是会向上的变化,那是「特色」,所以会,放下屠刀立地成佛。会,「其闻一善言,见一善行,若决江河,沛然莫之能御也」。

宋明理学的讲法有点让你觉得八股,但,却没有会错意。《章句》:
君子循天理,故日进乎高明;小人殉人欲,故日究乎污下。

人,什麽时候,停下来想一下:生命要如何被展现,才能是有「意义的」一种存在样态?

2022年4月3日 星期日

《論語.憲問》#22/2022.03

 《論語.憲問》22/2022.03
子路問事君。子曰:「勿欺也,而犯之。」

這句,就「記起來」吧。

有一天,你一定會碰到某種狀況,於是你有機會可以想到這句,在行動之前,再想想。

《注疏》:
正義曰:此章言事君之道,義不可欺,而當能犯顏諫爭之。

「義不可欺」。

嗯。

論語是對話體,句子有時是針對對話者的個性而來,《章句》:
范氏曰:「犯非子路之所難也,而以不欺為難。故夫子教以先勿欺而後犯也。」

「不欺為難」。

這句,會讓人心跳了一下。

的確,一個有才氣的人,要去「力勸」長官,而被長官接受,甚至「欣賞」,一點都不難,真的。

「不欺為難」。

不欺,不是「去欺長官」,而是「不去欺騙自己」。

自己欺騙自己的最大果效是:你一定不會再有所「自身之變化」。

《论语.宪问》22/2022.03
子路问事君。子曰:「勿欺也,而犯之。」

这句,就「记起来」吧。

有一天,你一定会碰到某种状况,于是你有机会可以想到这句,在行动之前,再想想。

《注疏》:
正义曰:此章言事君之道,义不可欺,而当能犯颜谏争之。

「义不可欺」。

嗯。

论语是对话体,句子有时是针对对话者的个性而来,《章句》:
范氏曰:「犯非子路之所难也,而以不欺为难。故夫子教以先勿欺而后犯也。」

「不欺为难」。

这句,会让人心跳了一下。

的确,一个有才气的人,要去「力劝」长官,而被长官接受,甚至「欣赏」,一点都不难,真的。

「不欺为难」。

不欺,不是「去欺长官」,而是「不去欺骗自己」。

自己欺骗自己的最大果效是:你一定不会再有所「自身之变化」。

《論語.憲問》#21/2022.03

 《論語.憲問》21/2022.03
陳成子弒簡公。孔子沐浴而朝,告於哀公曰:「陳恆弒其君,請討之。」公曰:「告夫三子!」孔子曰:「以吾從大夫之後,不敢不告也。君曰『告夫三子』者。」之三子告,不可。孔子曰:「以吾從大夫之後,不敢不告也。」

白話譯:
陳成子弒齊簡公。孔子沐浴後上朝,向魯哀公報告:「陳恆把他的君主殺了,請討伐他。」哀公說:「向三位大夫報告吧。」孔子說:「因為我做過大夫,不敢不報告。君主卻說出『你去向三位大夫報告』的話!」孔子衹好向三位大夫報告,他們不同意討伐。孔子說:「因為我做過大夫,不敢不報告。」

如果你在外面職場有工作過,這應不是陌生的畫面。

孔子有一句恰好是做注腳:
名不正,則言不順;言不順,則事不成;事不成,則禮樂不興;禮樂不興,則刑罰不中;刑罰不中,則民無所措手足。

唉,權力制度的設計都很棒。

權力的真實運作都是「曲曲折折」。

人,如何自處呢?

德性要有,但在人間世,智慧,很重要。

《莊子》有一句,我更欣賞:
古之至人,先存諸己,而後存諸人。所存於己者未定,何暇至於暴人之所行!……
且德厚信矼,未達人氣;名聞不爭,未達人心。而彊以仁義繩墨之言術暴人之前者,是以人惡有其美也,命之曰菑人。

所以,孔子把話再講一次之後,就不講了。

再講下去,就是「菑人」了。

菑:災。

那麼,儒家強調「德性」是為什麼?

因為,德性是「智慧」基礎。

有德性,最後才會長出智慧,而不是聰明。

《论语.宪问》21/2022.03
陈成子弑简公。孔子沐浴而朝,告于哀公曰:「陈恆弑其君,请讨之。」公曰:「告夫三子!」孔子曰:「以吾从大夫之后,不敢不告也。君曰『告夫三子』者。」之三子告,不可。孔子曰:「以吾从大夫之后,不敢不告也。」

白话译:
陈成子弑齐简公。孔子沐浴后上朝,向鲁哀公报告:「陈恆把他的君主杀了,请讨伐他。」哀公说:「向三位大夫报告吧。」孔子说:「因为我做过大夫,不敢不报告。君主却说出『你去向三位大夫报告』的话!」孔子衹好向三位大夫报告,他们不同意讨伐。孔子说:「因为我做过大夫,不敢不报告。」

如果你在外面职场有工作过,这应不是陌生的画面。

孔子有一句恰好是做注脚:
名不正,则言不顺;言不顺,则事不成;事不成,则礼乐不兴;礼乐不兴,则刑罚不中;刑罚不中,则民无所措手足。

唉,权力制度的设计都很棒。

权力的真实运作都是「曲曲折折」。

人,如何自处呢?

德性要有,但在人间世,智慧,很重要。

《庄子》有一句,我更欣赏:
古之至人,先存诸己,而后存诸人。所存于己者未定,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!……
且德厚信矼,未达人气;名闻不争,未达人心。而彊以仁义绳墨之言术暴人之前者,是以人恶有其美也,命之曰菑人。

所以,孔子把话再讲一次之后,就不讲了。

再讲下去,就是「菑人」了。

菑:灾。

那麽,儒家强调「德性」是为什麽?

因为,德性是「智慧」基础。

有德性,最后才会长出智慧,而不是聪明。

《論語.憲問》#20/2022.03

 《論語.憲問》20/2022.03

子曰:「其言之不怍,則為之也難。」

白話文:
孔子說:「說大話一點都不會不好意思的,真做去把事情做起來就難了。」

這是孔子的人生觀察。

準不準呢?

你自己心中有底。

現在的問題是,你是不是那位愛說大話的人呢?

「說大話」真的有那麼的不好嗎?

未必啦。經典不是都說要有「願」。

願不就是「大話」嗎?

願是你相信的,你相信你會盡全力去達成。
大話則是,你自己心中知道那是講來騙別人的,你自己心中很清楚。

但,如果是從修行的角度來說,那真的是挺嚴重的。

修行,最大的「利益」是去改變現有的自己。

說大話,也可以是一種「理想啊」,有願,不是很重要嗎?

是的。

所以,孔子說,言之不「怍」。

言之不怍就是「大言不慚」(《疏》)。

一旦,自己會去騙自己,不可能談修行的。

《论语.宪问》20/2022.03

子曰:「其言之不怍,则为之也难。」

白话文:
孔子说:「说大话一点都不会不好意思的,真做去把事情做起来就难了。」

这是孔子的人生观察。

准不准呢?

你自己心中有底。

现在的问题是,你是不是那位爱说大话的人呢?

「说大话」真的有那麽的不好吗?

未必啦。经典不是都说要有「愿」。

愿不就是「大话」吗?

愿是你相信的,你相信你会尽全力去达成。
大话则是,你自己心中知道那是讲来骗别人的,你自己心中很清楚。

但,如果是从修行的角度来说,那真的是挺严重的。

修行,最大的「利益」是去改变现有的自己。

说大话,也可以是一种「理想啊」,有愿,不是很重要吗?

是的。

所以,孔子说,言之不「怍」。

言之不怍就是「大言不惭」(《疏》)。

一旦,自己会去骗自己,不可能谈修行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