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教學總網站

2022年4月4日 星期一

《論語.憲問》#24/2022.03

 《論語.憲問》24/2022.03
子曰:「古之學者為己,今之學者為人。」

這句是對我讀古典有「決定性」影響的一句話。

以前一位朋友,大家一起讀古典文本。

不知道在聊什麼的過程中,我講出了這一句我很熟的句子。他嚇了一跳,說,真的是如此,以前怎麼沒有人跟我講……

其實,講了也沒有用。

沒有某種「追尋意義」的過程讓你在裡面跌跌撞撞,你很難能「感受」這話。

這句,你是不是打從心中的給出了某種認同,往往是對你的程度的某種「堪定」形式或過程。

用現代話來說,
我們每天都在「忙著」為別人,那是因為我們都預設了「自己是好人」。

你看看,有多少「好人」不都是每天努力的批判別人嗎?「都是為別人好」。他們如是想。

你真的是「好人」嗎?

你的所有努力與批判,是為了別人嗎?還是只是讓自己有「存在感」。

先,回頭看看自己。

這是修行第一步。

這很難。真的難。

你很少「去想到自己」。

即使你真的是很「自私」的為了自己的好處去做什麼?你也是以「為別人好的形式或想法」來告訴自己。

認真的承認自己的「起心動念」是修行第一步。

這很難。難。因為,一旦如此,你才看到「你有多不堪」。

感受到了這裡之後,我才理解為什麼康德的哲學是被稱為「批判哲學」。

康德的哲學問一個問題,人的「理性」是如何運作,有什麼界限嗎?能認識上帝嗎?

人回頭來看自己,所以才是「批判」。

古人是有感受的,《章句》:
程子曰:「古之學者為己,其終至於成物。今之學者為人,其終至於喪己。」

《论语.宪问》24/2022.03
子曰:「古之学者为己,今之学者为人。」

这句是对我读古典有「决定性」影响的一句话。

以前一位朋友,大家一起读古典文本。

不知道在聊什麽的过程中,我讲出了这一句我很熟的句子。他吓了一跳,说,真的是如此,以前怎麽没有人跟我讲……

其实,讲了也没有用。

没有某种「追寻意义」的过程让你在裡面跌跌撞撞,你很难能「感受」这话。

这句,你是不是打从心中的给出了某种认同,往往是对你的程度的某种「堪定」形式或过程。

用现代话来说,
我们每天都在「忙着」为别人,那是因为我们都预设了「自己是好人」。

你看看,有多少「好人」不都是每天努力的批判别人吗?「都是为别人好」。他们如是想。

你真的是「好人」吗?

你的所有努力与批判,是为了别人吗?还是只是让自己有「存在感」。

先,回头看看自己。

这是修行第一步。

这很难。真的难。

你很少「去想到自己」。

即使你真的是很「自私」的为了自己的好处去做什麽?你也是以「为别人好的形式或想法」来告诉自己。

认真的承认自己的「起心动念」是修行第一步。

这很难。难。因为,一旦如此,你才看到「你有多不堪」。

感受到了这裡之后,我才理解为什麽康德的哲学是被称为「批判哲学」。

康德的哲学问一个问题,人的「理性」是如何运作,有什麽界限吗?能认识上帝吗?

人回头来看自己,所以才是「批判」。

古人是有感受的,《章句》:
程子曰:「古之學者為己,其終至於成物。今之學者為人,其終至於喪己。」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