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教學總網站

2021年3月29日 星期一

《論語.雍也》 #13/ 2021.03


子謂子夏曰:「女為君子儒,無為小人儒。」

這句就不白話譯了。

反正有二種儒,一是君子儒,二是小人儒。

為什麼孔子要特別提出來呢?

具有形而上超越性的德性或道德,是人之所以異於動物的特質。

用一種一般的講法,也可以說是理念或理想。

但,德性或道德,就其本身而言,有二種強烈的「異化」傾向。

一、就個人而言,德性不再是內化的一種超越性動力,而是成為一種外在社會化的習俗。人人向著那外在的社會化道德習俗,假裝,而去偽妝自己。生命德性的內在動性,恰恰被抹殺。

二、德性或道德,在社會性的層面上,容易被雙標地操作為攻擊他人的手段。

這二種,都是把德性或道德,異化或僵化,成為一種「禮教殺人」的工具。

最後,人們就不再談道德、德性,會說那是一種騙人的手法。人們對德性冷感!

「斷人法身慧命」,最嚴重的形式,不就是這種天天高喊著「高道德項目」的雙標操盤手嗎?

就佛學而言,惡中之惡,就是「斷人法身慧命」,真的是果報不可思議。

就基督教而言,「拜偶象」指的正是這種「假裝的神」。上帝的懲罪出手方式,也是不可思議。


**
子谓子夏曰:「女为君子儒,无为小人儒。」

这句就不白话译了。

反正有二种儒,一是君子儒,二是小人儒。

为什么孔子要特别提出来呢?

具有形而上超越性的德性或道德,是人之所以异于动物的特质。

用一种一般的讲法,也可以说是理念或理想。

但,德性或道德,就其本身而言,有二种强烈的「异化」倾向。

一、就个人而言,德性不再是内化的一种超越性动力,而是成为一种外在社会化的习俗。人人向着那外在的社会化道德习俗,假装,而去伪妆自己。生命德性的内在动性,恰恰被抹杀。

二、德性或道德,在社会性的层面上,容易被双标地操作为攻击他人的手段。

这二种,都是把德性或道德,异化或僵化,成为一种「礼教杀人」的工具。

最后,人们就不再谈道德、德性,会说那是一种骗人的手法。人们对德性冷感!

「断人法身慧命」,最严重的形式,不就是这种天天高喊着「高道德项目」的双标操盘手吗?

就佛学而言,恶中之恶,就是「断人法身慧命」,真的是果报不可思议。

就基督教而言,「拜偶象」指的正是这种「假装的神」。上帝的惩罪出手方式,也是不可思议。


2021年3月28日 星期日

《論語.雍也》 #12/ 2021.03


冉求曰:「非不說子之道,力不足也。」子曰:「力不足者,中道而廢。今女畫。」

白話譯:
冉求說:「我不是不喜歡您的所言,而是能力不夠。」孔子說:「如果真是能力不足的話,會半道而停止。現在你還沒啟動,就不想前進了。」

這是人事間的常情。

從一般世間的生活樣態而言,不想做的事,大概都或多或少找找籍口。

所以呢?孔子想說什麼?

人,是可能性的動物。人如果有「意義性」的話,就是將可能性變成在世間呈現出來。

往往一個人說「能力不夠」,是用目前既有的狀況來衡量的,那也預設了「人是不會變的」。

但,人是會變的。人,尤其能在「實踐的過程中」,改變了以前所既有那種樣子;
人往往在實踐中,才看到了自己的另一扇窗子,才看到了自己的可能性。

德性的實踐,具有這種效果的開展;
所以,儒家對德性實踐的強調,不是要你做一個好的社會性規範的人,
而是要你能夠「切身感受」:你是可以改變目前既有的自己。

人,真的也有某種肉體生命的限制。
所以,在追求可能性的過程,不一定成功。可能是中途就知道了自己生命規格的局限。
那也很好啊!

其實,在實踐中知道自己生命規格的限制,人才能真正的知足,心安。

可能性的追求,本來就是在改變現況,本來就是在「面對未知」。一種自我改變的未知。
往往我們在某種可能性的引導下,做下去,才發現自己以前都沒有看到的巨大潛能。

**
《论语.雍也》 12/ 2021.03
冉求曰:「非不说子之道,力不足也。」子曰:「力不足者,中道而废。今女画。」

白话译:
冉求说:「我不是不喜欢您的所言,而是能力不够。」孔子说:「如果真是能力不足的话,会半道而停止。现在你还没启动,就不想前进了。」

这是人事间的常情。

从一般世间的生活样态而言,不想做的事,大概都或多或少找找籍口。

所以呢?孔子想说什么?

人,是可能性的动物。人如果有「意义性」的话,就是将可能性变成在世间呈现出来。

往往一个人说「能力不够」,是用目前既有的状况来衡量的,那也预设了「人是不会变的」。

但,人是会变的。人,尤其能在「实践的过程中」,改变了以前所既有那种样子;
人往往在实践中,才看到了自己的另一扇窗子,才看到了自己的可能性。

德性的实践,具有这种效果的开展;
所以,儒家对德性实践的强调,不是要你做一个好的社会性规范的人,
而是要你能够「切身感受」:你是可以改变目前既有的自己。

人,真的也有某种肉体生命的限制。
所以,在追求可能性的过程,不一定成功。可能是中途就知道了自己生命规格的局限。
那也很好啊!

其实,在实践中知道自己生命规格的限制,人才能真正的知足,心安。

可能性的追求,本来就是在改变现况,本来就是在「面对未知」。一种自我改变的未知。
往往我们在某种可能性的引导下,做下去,才发现自己以前都没有看到的巨大潜能。





2021年3月23日 星期二

《論語.雍也》 #11/ 2021.03


子曰:「賢哉回也!一簞食,一瓢飲,在陋巷。人不堪其憂,回也不改其樂。賢哉回也!」

這句很有名,就不白話譯了。

重點是,「樂」。但我自己感受到的重點是,你為什麼可以那樣的去「樂」那種東東?

「一簞食,一瓢飲,在陋巷」,這種東東,能樂起來的人,希少。
草莓蛋糕,能樂起來的人,超多。

樂的人,多和少,產生這種差別的機制是什麼?

是「人的接受能力」。

你沒有能力去為「一簞食,一瓢飲,在陋巷」這種東東而樂起來。

但,人有能力去改變自己嗎?人有能力去樂「以前無法樂」的東東嗎?
可以。
去改變自己,稱之為「修行」。

讀書,是改變自己的很好方法之一。

人,是有改變自己格局之可能性和能力的。只是你想不想去改變自己,這難。

我是一位超鼓勵同學去考研究所的老師。為什麼,因為那是一關可以大幅度去改變你自己的過程。

但,大部分的同學,無感。

少部分熱心的同學,下課會來跟我說:
老師,你不要再這樣講了啦,我跟你說,我們真的覺得我們現在這樣很好,真的不需要有什麼變化。

嗯。其實,同學,是這樣的,只有「自己改變了」,所以才能看到不同的人生風光,才能享受到人生不同之樂。

**
《论语.雍也》 11/ 2021.03
子曰:「贤哉回也!一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。人不堪其忧,回也不改其乐。贤哉回也!」

这句很有名,就不白话译了。

重点是,「乐」。但我自己感受到的重点是,你为什么可以那样的去「乐」那种东东?

「一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」,这种东东,能乐起来的人,希少。
草莓蛋糕,能乐起来的人,超多。

乐的人,多和少,产生这种差别的机制是什么?

是「人的接受能力」。

你没有能力去为「一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」这种东东而乐起来。

但,人有能力去改变自己吗?人有能力去乐「以前无法乐」的东东吗?
可以。
去改变自己,称之为「修行」。

读书,是改变自己的很好方法之一。

人,是有改变自己格局之可能性和能力的。只是你想不想去改变自己,这难。

我是一位超鼓励同学去考研究所的老师。为什么,因为那是一关可以大幅度去改变你自己的过程。

但,大部分的同学,无感。

少部分热心的同学,下课会来跟我说:
老师,你不要再这样讲了啦,我跟你说,我们真的觉得我们现在这样很好,真的不需要有什么变化。

嗯。其实,同学,是这样的,只有「自己改变了」,所以才能看到不同的人生风光,才能享受到人生不同之乐。



2021年3月22日 星期一

《論語.雍也》 #10/ 2021.03


伯牛有疾,子問之,自牖執其手,曰:「亡之,命矣夫!斯人也而有斯疾也!斯人也而有斯疾也!」

白話譯:
伯牛生病,孔子去探問,從窗口握著他的手,說:「你快要死了,命該如此嗎?這樣的人怎麼會得這樣的病!這樣的人竟然會得這樣的病!


好人沒好報。這一直是讓人費解的人生哲學。

如果好人沒好報,那麼談「倫理」、「公益」還有什麼意義?

如果好人沒好報,那我們這個社會是如何維持下去的呢?不是早就應是弱肉強食嗎?

這是一個矛盾!

所以,康德推理推了半天,說,上帝必須存在。

《章句》:
侯氏曰:「伯牛以德行稱,亞於顏、閔。故其將死也,孔子尤痛惜之。」

痛惜。

死,正因如此,
所以人才需要從「現在」向外看出去,
所以,人才是有「理想的」動物,有「理念」的動物,
因為,人是面向可能性的存在。

海德格爾:「人是向死而生」。

《新約》: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,仍舊是一粒,若是死了,就結出許多子粒來。 約翰福音12:24.





《论语.雍也》 10/ 2021.03
伯牛有疾,子问之,自牖执其手,曰:「亡之,命矣夫!斯人也而有斯疾也!斯人也而有斯疾也!」

白话译:
伯牛生病,孔子去探问,从窗口握着他的手,说:「你快要死了,命该如此吗?这样的人怎么会得这样的病!这样的人竟然会得这样的病!


好人没好报。这一直是让人费解的人生哲学。

如果好人没好报,那么谈「伦理」、「公益」还有什么意义?

如果好人没好报,那我们这个社会是如何维持下去的呢?不是早就应是弱肉强食吗?

这是一个矛盾!

所以,康德推理推了半天,说,上帝必须存在。

《章句》:
侯氏曰:「伯牛以德行称,亚于颜、闵。故其将死也,孔子尤痛惜之。」

痛惜。

死,正因如此,
所以人才需要从「现在」向外看出去,
所以,人才是有「理想的」动物,有「理念」的动物,
因为,人是面向可能性的存在。

海德格尔:「人是向死而生」。

《新约》: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,仍旧是一粒,若是死了,就结出许多子粒来。 约翰福音12:24.

2021年3月21日 星期日

《論語.雍也》 #09/ 2021.03


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。閔子騫曰:「善為我辭焉。如有復我者,則吾必在汶上矣。」

白話譯:
季氏請閔子騫當費市市長。閔子騫說:「請替我婉言謝絕了吧!如果再有人請我,我就逃到外國去。」

哈,這個人,真是有趣。

有一句老話:鍾鼎山林,人各有志。

重點是,你真的有志嗎?還是,你只是隨波逐流。

真的有志,才能拒抗各種「志之外」的各種吸引力。

真的有志,人才能有勇氣下決斷。

所以,在閔子騫心中是一種什麼樣的志?所以能使得他下了這種決斷。

論語,沒有說,但論語,把這個人記了下來。

志,和德性一樣,只有從人的肉身之展現中,才能真的被人感受到,感受到那種指向更高層次的超越性。

論語,紀「人」,正如同正史是紀傳體一樣,是以「人的生命展現」為觀看的焦點。

人,在一輩子中,要「表現的」好,表現的沒有走樣,不容易,應說,極難。


《论语.雍也》 09/ 2021.03
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。闵子骞曰:「善为我辞焉。如有复我者,则吾必在汶上矣。」

白话译:
季氏请闵子骞当费市市长。闵子骞说:「请替我婉言谢绝了吧!如果再有人请我,我就逃到外国去。」

哈,这个人,真是有趣。

有一句老话:钟鼎山林,人各有志。

重点是,你真的有志吗?还是,你只是随波逐流。

真的有志,才能拒抗各种「志之外」的各种吸引力。

真的有志,人才能有勇气下决断。

所以,在闵子骞心中是一种什么样的志?所以能使得他下了这种决断。

论语,没有说,但论语,把这个人记了下来。

志,和德性一样,只有从人的肉身之展现中,才能真的被人感受到,感受到那种指向更高层次的超越性。

论语,纪「人」,正如同正史是纪传体一样,是以「人的生命展现」为观看的焦点。

人,在一辈子中,要「表现的」好,表现的没有走样,不容易,应说,极难。

2021年3月18日 星期四

《論語.雍也》 #08/ 2021.03


季康子問:「仲由可使從政也與?」子曰:「由也果,於從政乎何有?」曰:「賜也,可使從政也與?」曰:「賜也達,於從政乎何有?」曰:「求也,可使從政也與?」曰:「求也藝,於從政乎何有?」

白話譯:
季康子問:「可以讓仲由當官嗎?」孔子說:「仲由果斷,當好官沒問題!」問:「可以讓子貢當官嗎?」答:「子貢精明,當好官沒問題!」問:「可以讓冉求當官嗎?」說:「冉求多才多藝,當好官沒問題!」

憑良心講,我真的不知道這句對話是有什麼意義可解。

論語是對話體,很多狀況中往往要有前後文才能更精準的談出某一句話的可能意義。

來,看看古人能想出什麼來解,《章句》:
程子曰:「季康子問三子之才可以從政乎?夫子答以各有所長。非惟三子,人各有所長。能取其長,皆可用也。」

程子說,這篇是要指,人各有所長。

真的嗎?怪怪的。

《疏》:
正義曰:此章明子路、子貢、冉有之才也。

這一解法,我倒是較能接受。

孔子可能只是借著某一機會,把自己對學生的「才性」之看法,講了一下。

好,我好奇的是,孔子怎麼看學生?

「果」,「達」,「藝」,這三種都是對「人格特色」的某種描述;
換言之,孔子對學生的觀察不是「有什麼本職學能/專業知識」,而是有什麼「人格特質」。

這是古人對「人的判斷價值」之所在:人格特色。

你開始交男女朋友了嗎?同學,一定要去觀察「人格特質」,那是生命「德性程度」的展現。

德性很重要。

曾國藩觀人法:
「多躁者必無沉毅之識,多畏者必無卓越之見,多欲者必無慷慨之節,多言者必無質實之心,多勇者必無文學之雅」

多躁、多畏、多欲、多言、多勇。這幾個好好去看去想去觀察,真的很準。

來,我以前的大學老師教我們幾個小tips去看一位「男人」。
想知一位男人是不是有什麼特色嗎?
來,酒品、球品、牌品。從這三個小地方去觀察。

三個中有一個不好的,人品絕對好不了。千萬不要相信,人嘴巴裡喊出來的東東有多偉大。


**
《论语.雍也》 08/ 2021.03
季康子问:「仲由可使从政也与?」子曰:「由也果,于从政乎何有?」曰:「赐也,可使从政也与?」曰:「赐也达,于从政乎何有?」曰:「求也,可使从政也与?」曰:「求也艺,于从政乎何有?」

白话译:
季康子问:「可以让仲由当官吗?」孔子说:「仲由果断,当好官没问题!」问:「可以让子贡当官吗?」答:「子贡精明,当好官没问题!」问:「可以让冉求当官吗?」说:「冉求多才多艺,当好官没问题!」

凭良心讲,我真的不知道这句对话是有什么意义可解。

论语是对话体,很多状况中往往要有前后文才能更精准的谈出某一句话的可能意义。

来,看看古人能想出什么来解,《章句》:
程子曰:「季康子问三子之才可以从政乎?夫子答以各有所长。非惟三子,人各有所长。能取其长,皆可用也。」

程子说,这篇是要指,人各有所长。

真的吗?怪怪的。

《疏》:
正义曰:此章明子路、子贡、冉有之才也。

这一解法,我倒是较能接受。

孔子可能只是借着某一机会,把自己对学生的「才性」之看法,讲了一下。

好,我好奇的是,孔子怎么看学生?

「果」,「达」,「艺」,这三种都是对「人格特色」的某种描述;
换言之,孔子对学生的观察不是「有什么本职学能/专业知识」,而是有什么「人格特质」。

这是古人对「人的判断价值」之所在:人格特色。

你开始交男女朋友了吗?同学,一定要去观察「人格特质」,那是生命「德性程度」的展现。

德性很重要。

曾国藩观人法:
「多躁者必无沉毅之识,多畏者必无卓越之见,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,多言者必无质实之心,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」

多躁、多畏、多欲、多言、多勇。这几个好好去看去想去观察,真的很准。

来,我以前的大学老师教我们几个小tips去看一位「男人」。
想知一位男人是不是有什么特色吗?
来,酒品、球品、牌品。从这三个小地方去观察。

三个中有一个不好的,人品绝对好不了。千万不要相信,人嘴巴里喊出来的东东有多伟大。

2021年3月16日 星期二

《論語.雍也》 #07/ 2021.03


子曰:「回也,其心三月不違仁,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。」

白話譯:
孔子說:「顏回能做到三個月心中不違反仁道;其他人,衹能十天半個月而已。」

這句,談,人這種動物,如果真的有心想讓肉體生命有著某種「德性」光輝,閃耀於身上,那麼,去達到如此「性質」的過程,是一種怎麼樣的艱困!

人,是肉身動物,有七情六欲,有各種奸巧謀略,
要讓「德性」百分之百發揮,是一種奢求。

但,人總是定下目標,不斷的讓自己最大可能的讓德性可以在身上【自然的】呈現。

自然的。

這很重要。

德性,本來具足。只是你想不想,呈現出來。

《章句》:
程子曰:「三月,天道小變之節,言其久也,過此則聖人矣。不違仁,只是無纖毫私欲。少有私欲,便是不仁。」

【少有私欲】,這是「心法」,儒家的修行心法。

有心去思考「修行」朋友,多去想想。這是很可以去實踐的下手處,是「行法」,是儒家的「壇城」。

**
《论语.雍也》 07/ 2021.03
子曰:「回也,其心三月不违仁,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。」

白话译:
孔子说:「颜回能做到三个月心中不违反仁道;其他人,只能十天半个月而已。」

这句,谈,人这种动物,如果真的有心想让肉体生命有着某种「德性」光辉,闪耀于身上,那么,去达到如此「性质」的过程,是一种怎么样的艰困!

人,是肉身动物,有七情六欲,有各种奸巧谋略,
要让「德性」百分之百发挥,是一种奢求。

但,人总是定下目标,不断的让自己最大可能的让德性可以在身上【自然的】呈现。

自然的。

这很重要。

德性,本来具足。只是你想不想,呈现出来。

《章句》:
程子曰:「三月,天道小变之节,言其久也,过此则圣人矣。不违仁,只是无纤毫私欲。少有私欲,便是不仁。」

【少有私欲】,这是「心法」,儒家的修行心法。

有心去思考「修行」朋友,多去想想。这是很可以去实践的下手处,是「行法」,是儒家的「坛城」。



2021年3月15日 星期一

《論語.雍也》 #06/ 2021.03


子謂仲弓曰:「犂牛之子騂且角,雖欲勿用,山川其舍諸?」

白話譯:
孔子談到仲弓,說:「他雖出身貧寒,但像小牛犢一樣,有著紅紅的毛、尖尖的角,適宜於祭祀山神;即使沒別人想用,山神也不會答應。」


人,如果追求「人存在的意義」,亦即,除了讓肉體生命可以活下去之外,我們在活著的「行為中」,是否有某種吸引力的彰顯,可以是被「視之為」有「意義」?

我們說,德性是一種彰顯意義的行為。我們說,要讓生命具有德性, 即生命具有意義。我們說德性的踐履,就是修行。

但,什麼是意義?意義是一種什麼「感受」?

意義是一種,從人肉身內部而發,但又超越於你,在你之上的一種「力道」;說一件事有意義,那往往代表我們臣服於那種「意義」。或著更現代的說法,理念。

所以,人是超越性的動物,所以,人會感受到一種更在於你之上的力量之湧動,所以,那是「形而上的衝動」。

人是形而上的動物。

所以,「山川其舍諸?」我們願意相信,我們感受到,生命有一種「價值性的形而上力量」,那力量是會作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的。

孔子說,「天之將喪斯文也,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;天之未喪斯 文也,匡人其如予何?」(《論語.子罕》)

孔子說,「不怨天,不尤人。下學而上達,知我者,其天乎!」(《論語.憲問》)

康德說,這是「福德一致」。

人,沒有形而上的敬畏,生命系統中是不會有意義性的。

人,沒有形而上的敬畏,任何外在的德性行為,都只是一種社會性的化妝品。

聖經新約:敬畏上帝是智慧的開端。

**
《论语.雍也》 06/ 2021.03
子谓仲弓曰:「犂牛之子骍且角,虽欲勿用,山川其舍诸?」

白话译:
孔子谈到仲弓,说:「他虽出身贫寒,但像小牛犊一样,有着红红的毛、尖尖的角,适宜于祭祀山神;即使没别人想用,山神也不会答应。」


人,如果追求「人存在的意义」,亦即,除了让肉体生命可以活下去之外,我们在活着的「行为中」,是否有某种吸引力的彰显,可以是被「视之为」有「意义」?

我们说,德性是一种彰显意义的行为。我们说,要让生命具有德性, 即生命具有意义。我们说德性的践履,就是修行。

但,什么是意义?意义是一种什么「感受」?

意义是一种,从人肉身内部而发,但又超越于你,在你之上的一种「力道」;说一件事有意义,那往往代表我们臣服于那种「意义」。或着更现代的说法,理念。

所以,人是超越性的动物,所以,人会感受到一种更在于你之上的力量之涌动,所以,那是「形而上的冲动」。

人是形而上的动物。

所以,「山川其舍诸?」我们愿意相信,我们感受到,生命有一种「价值性的形而上力量」,那力量是会作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的。

孔子说,「天之将丧斯文也,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;天之未丧斯 文也,匡人其如予何?」(《论语.子罕》)

孔子说,「不怨天,不尤人。下学而上达,知我者,其天乎!」(《论语.宪问》)

康德说,这是「福德一致」。

人,没有形而上的敬畏,生命系统中是不会有意义性的。

人,没有形而上的敬畏,任何外在的德性行为,都只是一种社会性的化妆品。

圣经新约:敬畏上帝是智慧的开端。


2021年3月14日 星期日

《論語.雍也》 #05/ 2021.03


原思為之宰,與之粟九百,辭。子曰:「毋!以與爾鄰里鄉黨乎!」

白話文:
原思在孔子家做總管,孔子給他一萬斤糧食,他不要,孔子說:「不要推辭了,給你老家的鄉親們吧!」

這一篇,你要「和上一篇做對比」,這樣,這篇的意義才能凸顯出來。

上一篇是子華本身家境很好,但又一直的想要藉各種理由「加錢」,孔子說:吾聞之也,君子周急不繼富。於是,不給。

這篇剛好相反。

原思這個人,並不貪多。孔子給的,他嫌「太多」。孔子說,那你就拿去幫助鄰里鄉黨。

對於「財」這種觀念,孔子看到的不是如何去「賺更多」,而是如何讓人人「都富足」。
這是傳統歷史觀念的價值。

好不好呢?沒關係,大家去感受看看。

孔子又說,「丘也聞有國有家者,不患寡而患不均,不患貧而患不安」。

禮記大同:
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,

選賢與能,講信修睦,

故人不獨親其親,不獨子其子,

使老有所終,壯有所用,幼有所長,

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。

男有分,女有歸,

貨惡其棄於地也,不必藏於己。

力惡其不出於身也,不必為己。

是故謀閉而不興,盜竊亂賊而不作,

故外戶而不閉,是為大同。

這是儒家的政治理想。

儒家能成為幾千年下來中國歷史發展中的思想主流,甚至形成廣義的東亞儒家文化圈,真的不是沒道理。

**
《论语.雍也》 05/ 2021.03
原思为之宰,与之粟九百,辞。子曰:「毋!以与尔邻里乡党乎!」

白话文:
原思在孔子家做总管,孔子给他一万斤粮食,他不要,孔子说:「不要推辞了,给你老家的乡亲们吧!」

这一篇,你要「和上一篇做对比」,这样,这篇的意义才能凸显出来。

上一篇是子华本身家境很好,但又一直的想要藉各种理由「加钱」,孔子说:吾闻之也,君子周急不继富。于是,不给。

这篇刚好相反。

原思这个人,并不贪多。孔子给的,他嫌「太多」。孔子说,那你就拿去帮助邻里乡党。

对于「财」这种观念,孔子看到的不是如何去「赚更多」,而是如何让人人「都富足」。
这是传统历史观念的价值。

好不好呢?没关系,大家去感受看看。

孔子又说,「丘也闻有国有家者,不患寡而患不均,不患贫而患不安」。

礼记大同:
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,

选贤与能,讲信修睦,

故人不独亲其亲,不独子其子,

使老有所终,壮有所用,幼有所长,

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。

男有分,女有归,

货恶其弃于地也,不必藏于己。

力恶其不出于身也,不必为己。

是故谋闭而不兴,盗窃乱贼而不作,

故外户而不闭,是为大同。

这是儒家的政治理想。

儒家能成为几千年下来中国历史发展中的思想主流,甚至形成廣義的東亞儒家文化圈,真的不是没道理。



2021年3月8日 星期一

《論語.雍也》 #04/ 2021.03


子華使於齊,冉子為其母請粟。子曰:「與之釜。」請益。曰:「與之庾。」冉子與之粟五秉。子曰:「赤之適齊也,乘肥馬,衣輕裘。吾聞之也,君子周急不繼富。」

白話譯:
子華出國當大使,冉子請孔子拿點米給子華的母親。孔子說:「給一百斤。」冉子說:「給多點吧。「加四十斤。」冉子給了兩千斤。孔子說:「子華在齊國,坐豪華車,穿名牌衣,我已聽說了。君子君子衹救濟窮人,不添加財富給富人。」

「周急不繼富」,就是,公義。

周急不繼富,就是一種「大同世界」的願景。

周急不繼富,就是認為「競爭與剝削」並不是人生的追求價值。

周急不繼富,就是一種慈悲。就是仁心。

周急不繼富,就是偉大的政治應有的抱負。

人,如果有這樣的心量和悲心,就一定「德不孤必有鄰」。

一個國家、民族如果有這樣的理想,這樣根子骨的豪氣,在這世界上就有了存在的必要性。

正如同舊約所描述的,一個民族如果以公義為引導,那麼上帝的應許之地自會實踐。儘管要曠野漂流四十年。

如果沒有了公義,儘管國家如何強大,終究會消失於應許之地,再次流浪。


**
《论语.雍也》 04/ 2021.03
子华使于齐,冉子为其母请粟。子曰:「与之釜。」请教。曰:「与之庾。」冉子与之粟五秉。子曰:「赤之适齐也,乘肥马,衣轻裘。吾闻之也,君子周急不继富。」

白话译:
子华出国当大使,冉子请孔子拿点米给子华的母亲。孔子说:「给一百斤。」冉子说:「给多点吧。「加四十斤。」冉子给了两千斤。孔子说:「子华在齐国,坐豪华车,穿名牌衣,我已听说了。君子君子只救济穷人,不添加财富给富人。」

「周急不继富」,就是,公义。

周急不继富,就是一种「大同世界」的愿景。

周急不继富,就是认为「竞争与剥削」并不是人生的追求价值。

周急不继富,就是一种慈悲。就是仁心。

周急不继富,就是伟大的政治应有的抱负。

人,如果有这样的心量和悲心,就一定「德不孤必有邻」。

一个国家、民族如果有这样的理想,这样根子骨的豪气,在这世界上就有了存在的必要性。

正如同旧约所描述的,一个民族如果以公义为引导,那么上帝的应许之地自会实践。儘管要曠野漂流四十年。

如果沒有了公義,儘管國家如何強大,終究會消失於應許之地,再次流浪。


2021年3月7日 星期日

《論語.雍也》 #03/ 2021.03

哀公問:「弟子孰為好學?」孔子對曰:「有顏回者好學,不遷怒,不貳過。不幸短命死矣!今也則亡,未聞好學者也。」

這句,就不白話譯了。

這裡很清楚的把「學」這個字,在古代的概念是什麼,表現了出來。

在我們這時代,學是指對「某種外在客觀知識體系」的掌握,
例如醫學、經濟等等。

這些知識體系,我們一般都認為是「外在於」我們個體,
我們要去「掌握」知識,利用知識;
知識,在這種概念下,變成一種「物」,一種和我們主客對立的外在物。

「不遷怒,不貳過」,也是一種可以討論的知識。

但這種知識,和個體是「相合一」的,是主客相融的。
這些「質性」,要和個體生命「共生」「共構」才能被看到,
才能形成被理解的可能;
而肉體個體因為能夠有這些質性的展現之可能,所以能被談是「有意義」的生命。

不遷怒,不貳過,是德性;是讓一個肉體生命不只是「生物」,而是有價值的存在者。
不只是「讓肉體活著」的動物,而是想去讓「活著」可以被感受出「很美」的動物。

這是內在的知識,是對「人的討論」的知識,不是外於肉體性之人的知識。
這些知識能要能被感受到,是要有人「去展現出來的」,才能存在。

古人探討這種知識。

這知識,讓一個人活著,可以使他人感受到意義、價值和「美感」。


《论语.雍也》 03/ 2021.03
哀公问:「弟子孰为好学?」孔子对曰:「有颜回者好学,不迁怒,不贰过。不幸短命死矣!今也则亡,未闻好学者也。」

这句,就不白话译了。

这里很清楚的把「学」这个字,在古代的概念是什么,表现了出来。

在我们这时代,学是指对「某种外在客观知识体系」的掌握,
例如医学、经济等等。

这些知识体系,我们一般都认为是「外在于」我们个体,
我们要去「掌握」知识,利用知识;
知识,在这种概念下,变成一种「物」,一种和我们主客对立的外在物。

「不迁怒,不贰过」,也是一种可以讨论的知识。

但这种知识,和个体是「相合一」的,是主客相融的。
这些「质性」,要和个体生命「共生」「共构」才能被看到,
才能形成被理解的可能;
而肉体个体因为能够有这些质性的展现之可能,所以能被谈是「有意义」的生命。

不迁怒,不贰过,是德性;是让一个肉体生命不只是「生物」,而是有价值的存在者。
不只是「让肉体活着」的动物,而是想去让「活着」可以被感受出「很美」的动物。

这是内在的知识,是对「人的讨论」的知识,不是外于肉体性之人的知识。
这些知识能要能被感受到,是要有人「去展现出来的」,才能存在。

古人探讨这种知识。

这知识,让一个人活着,可以使他人感受到意义、价值和「美感」。



2021年3月4日 星期四

《論語.雍也》 #02/ 2021.03


仲弓問子桑伯子,子曰:「可也簡。」仲弓曰:「居敬而行簡,以臨其民,不亦可乎?居簡而行簡,無乃大簡乎?」子曰:「雍之言然。」

白話譯:
仲弓問子桑伯子這人怎樣,孔子說:「還行,辦事簡明。」仲弓說:「計劃嚴密而又行動簡明,以此來管理百姓,不也可以嗎?計劃粗糙而又行動草率,不也太隨便了嗎?」孔子說:「你說得對。」

這句,不知你是不是想去分析各種不同層次的「簡」。

這篇,我想,最重要的意義在於描述孔子這個人,那種可以很快的去讚同別人更好觀點的質性,或品格。

很難,對不對!我也常常做不到。往往,我們第一個反應就是去「辯」,雖然我們心中清楚的知道,別人講的更好。

恰恰是這種品質,並不是知道、了解之後,就會在人的肉體生命中長出來,
而是德性長期實踐與成長後,才能而有的表徵。


《论语.雍也》 02/ 2021.03
仲弓问子桑伯子,子曰:「可也简。」仲弓曰:「居敬而行简,以临其民,不亦可乎?居简而行简,无乃大简乎?」子曰:「雍之言然。」

白话译:
仲弓问子桑伯子这人怎样,孔子说:「还行,办事简明。」仲弓说:「计划严密而又行动简明,以此来管理百姓,不也可以吗?计划粗糙而又行动草率,不也太随便了吗?」孔子说:「你说得对。」

这句,不知你是不是想去分析各种不同层次的「简」。

这篇,我想,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描述孔子这个人,那种可以很快的去赞同别人更好观点的质性,或品格。

很难,对不对!我也常常做不到。往往,我们第一个反应就是去「辩」,虽然我们心中清楚的知道,别人讲的更好。

恰恰是这种质量,并不是知道、了解之后,就会在人的肉体生命中长出来,
而是德性长期实践与成长后,才能而有的表征。

2021年3月3日 星期三

《論語.雍也》 #01/ 2021.03


子曰:「雍也可使南面。」

白話譯:

孔子說:「仲弓可以當君主。」

這句,有點不知如何談起。

論語是對話體,對話是一種要在上下文語言脈絡才能把問題看清楚的文本體系。

這裡只是簡單的一句,很難具體談。

來,看注解,《章句》:
南面者,人君聽治之位。言仲弓寬洪簡重,有人君之度也。

這是對「人物」的一種「德性的」評價。

但我們注意,對「德性」評價,「寬洪簡重」,不是被局限於某種「倫理學」的範圍,
而是,
德性與「外在世界的治理」,連起來談。

人君之度,「度」這個字很有意思。李澤厚《歷史本體論》有特別談到「度」。
這裡也不是說,因為有「好德性的」好人卡式的行為,
於是就是一位好的管理者;
這裡是說,好的管理者應有什麼樣的「人格氣象」,或是「肚量樣態」。

論語談「德性」,並不是符合某種固定社會性的行為;從來不是。
德性是一種「媒介」,透過這種「實踐媒介」,人可以改變生命的格局、肚量。

亦即,真實生命的某種「結構性」的變化,並不是用思考的,用理論的,就有用;而是要去實踐
德性。在這過程中,你「生命結構」發生了變化。

正如同,你要下水去練習游泳,於是你的「生命結構中」才會有新的改變,變得會游泳了。

同學,
想要讓自己「會讀書」、「想讀書」嗎?

這種改變生命結構的事,如要發生,你一定要在生活中有某種有意識德性實踐,例如,尊敬老師,例如不去嘴炮別的同學,例如…。

不要小看這種事。你可以好好觀察你的四周。有某種格局某種層次的人,大概都有某種「德性行為」。

《论语.雍也》 01/ 2021.03
子曰:「雍也可使南面。」

白话译:

孔子说:「仲弓可以当君主。」

这句,有点不知如何谈起。

论语是对话体,对话是一种要在上下文语言脉络才能把问题看清楚的文本体系。

这里只是简单的一句,很难具体谈。

来,看注解,《章句》:
南面者,人君听治之位。言仲弓宽洪简重,有人君之度也。

这是对「人物」的一种「德性的」评价。

但我们注意,对「德性」评价,「宽洪简重」,不是被局限于某种「伦理学」的范围,
而是,
德性与「外在世界的治理」,连起来谈。

人君之度,「度」这个字很有意思。李泽厚《历史本体论》有特别谈到「度」。
这里也不是说,因为有「好德性的」好人卡式的行为,
于是就是一位好的管理者;
这里是说,好的管理者应有什么样的「人格气象」,或是「肚量样态」。

论语谈「德性」,并不是符合某种固定社会性的行为;从来不是。
德性是一种「媒介」,透过这种「实践媒介」,人可以改变生命的格局、肚量。

亦即,真实生命的某种「结构性」的变化,并不是用思考的,用理论的,就有用;而是要去实践
德性。在这过程中,你「生命结构」发生了变化。

正如同,你要下水去练习游泳,于是你的「生命结构中」才会有新的改变,变得会游泳了。

同学,
想要让自己「会读书」、「想读书」吗?

这种改变生命结构的事,如要发生,你一定要在生活中有某种有意识德性实践,例如,尊敬老师,例如不去嘴炮别的同学,例如…。

不要小看这种事。你可以好好观察你的四周。有某种格局某种层次的人,大概都有某种「德性行为」。


2021年3月2日 星期二

《論語.公冶長》 #28/ 2021.03


子曰:「十室之邑,必有忠信如丘者焉,不如丘之好學也。」

白話譯:
孔子說:「每十家必定有和我一樣講忠信的人,衹是不如我好學而已。」

這句話,就儒學而言,有二個重點層次要拉出來。

一、十室之邑,必有忠信如丘者焉。

忠信,是生命中的本具有的德性之具體化的代表項目。
那是來自生命中之本有,所以,人人都有。
所以,這裡說「必有」,你和孔子一樣,就人的德性之存有而言,不增不減。

二、不如丘之好學也。

這裡的學是指,在外在經驗界「知識系統式」的理解,那是「要學習的」。

孔子自己在這裡,把儒學的理論展現的很清楚。

德性,內在,人人具有,不學而能。

對這世界的生活所需的知識,那不是天生的,是你要去學的。
孔子說,他比你更用功。

同學,醒一醒,用功讀書。

不要再被「適材揚性」那一套,要把你訓練成資本主義下廉價工作鏍絲釘的文化收編術,騙了。

人是會「質變的」,人並沒有什麼可以「被找到的」固定能力。那是把你當作工具看的「找工具術」。

儒家並沒有「絕情去智」。
儒家,對人文世界的種種,如知識,如文化,是制禮作樂的享受和承用。那是要讓你「質變的方法」。

更重要的是,對知識的追求與德性的成熟,這二者之間,又是有正向的連帶關係。

人不必為了生命本質的德性,而離棄社會,所以才能無染;
人反而是在人世間的「功用中」,德性真正的發出作用。

所以,「苟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」,才是儒家的根子骨,這也是傳統文化中的深層根子骨。

**
《论语.公冶长》 28/ 2021.03
子曰:「十室之邑,必有忠信如丘者焉,不如丘之好学也。」

白话译:
孔子说:「每十家必定有和我一样讲忠信的人,只是不如我好学而已。」

这句话,就儒学而言,有二个重点层次要拉出来。

一、十室之邑,必有忠信如丘者焉。

忠信,是生命中的本具有的德性之具体化的代表项目。
那是来自生命中之本有,所以,人人都有。
所以,这里说「必有」,你和孔子一样,就人的德性之存有而言,不增不减。

二、不如丘之好学也。

这里的学是指,在外在经验界「知识系统式」的理解,那是「要学习的」。

孔子自己在这里,把儒学的理论展现的很清楚。

德性,内在,人人具有,不学而能。

对这世界的生活所需的知识,那不是天生的,是你要去学的。
孔子说,他比你更用功。

同学,醒一醒,用功读书。

不要再被「适材扬性」那一套,要把你训练成资本主义下廉价工作镙丝钉的文化收编术,骗了。

人是会「质变的」,人并没有什么可以「被找到的」固定能力。那是把你当作工具看的「找工具术」。

儒家并没有「绝情去智」。
儒家,对人文世界的种种,如知识,如文化,是制礼作乐的享受和承用。那是要让你「质变的方法」。

更重要的是,对知识的追求与德性的成熟,这二者之间,又是有正向的连带关系。

人不必为了生命本质的德性,而离弃社会,所以才能无染;
人反而是在人世间的「功用中」,德性真正的发出作用。

所以,「苟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」,才是儒家的根子骨,这也是传统文化中的深层根子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