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教學總網站

2021年3月28日 星期日

《論語.雍也》 #12/ 2021.03


冉求曰:「非不說子之道,力不足也。」子曰:「力不足者,中道而廢。今女畫。」

白話譯:
冉求說:「我不是不喜歡您的所言,而是能力不夠。」孔子說:「如果真是能力不足的話,會半道而停止。現在你還沒啟動,就不想前進了。」

這是人事間的常情。

從一般世間的生活樣態而言,不想做的事,大概都或多或少找找籍口。

所以呢?孔子想說什麼?

人,是可能性的動物。人如果有「意義性」的話,就是將可能性變成在世間呈現出來。

往往一個人說「能力不夠」,是用目前既有的狀況來衡量的,那也預設了「人是不會變的」。

但,人是會變的。人,尤其能在「實踐的過程中」,改變了以前所既有那種樣子;
人往往在實踐中,才看到了自己的另一扇窗子,才看到了自己的可能性。

德性的實踐,具有這種效果的開展;
所以,儒家對德性實踐的強調,不是要你做一個好的社會性規範的人,
而是要你能夠「切身感受」:你是可以改變目前既有的自己。

人,真的也有某種肉體生命的限制。
所以,在追求可能性的過程,不一定成功。可能是中途就知道了自己生命規格的局限。
那也很好啊!

其實,在實踐中知道自己生命規格的限制,人才能真正的知足,心安。

可能性的追求,本來就是在改變現況,本來就是在「面對未知」。一種自我改變的未知。
往往我們在某種可能性的引導下,做下去,才發現自己以前都沒有看到的巨大潛能。

**
《论语.雍也》 12/ 2021.03
冉求曰:「非不说子之道,力不足也。」子曰:「力不足者,中道而废。今女画。」

白话译:
冉求说:「我不是不喜欢您的所言,而是能力不够。」孔子说:「如果真是能力不足的话,会半道而停止。现在你还没启动,就不想前进了。」

这是人事间的常情。

从一般世间的生活样态而言,不想做的事,大概都或多或少找找籍口。

所以呢?孔子想说什么?

人,是可能性的动物。人如果有「意义性」的话,就是将可能性变成在世间呈现出来。

往往一个人说「能力不够」,是用目前既有的状况来衡量的,那也预设了「人是不会变的」。

但,人是会变的。人,尤其能在「实践的过程中」,改变了以前所既有那种样子;
人往往在实践中,才看到了自己的另一扇窗子,才看到了自己的可能性。

德性的实践,具有这种效果的开展;
所以,儒家对德性实践的强调,不是要你做一个好的社会性规范的人,
而是要你能够「切身感受」:你是可以改变目前既有的自己。

人,真的也有某种肉体生命的限制。
所以,在追求可能性的过程,不一定成功。可能是中途就知道了自己生命规格的局限。
那也很好啊!

其实,在实践中知道自己生命规格的限制,人才能真正的知足,心安。

可能性的追求,本来就是在改变现况,本来就是在「面对未知」。一种自我改变的未知。
往往我们在某种可能性的引导下,做下去,才发现自己以前都没有看到的巨大潜能。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