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教學總網站

2021年4月29日 星期四

《論語.雍也》 #27/ 2021.04


子曰:「中庸之為德也,其至矣乎!民鮮久矣。」

這句,很難講。

德性,一但要經驗化式的說出來,可以有很多項目,仁、愛、信、義…

中庸,也是被名詞化的一個德性項目。

但,似乎,這是很難能夠在「經驗現象」中被呈現出來的生命品質。

《老子》: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。

這是說,任何經驗現象,和「概念中的理解」比起來,都一定是有偏誤的。

中庸,這種「希望不要有偏誤」的概念,又想要在「一定有偏誤」的經驗界呈現,幾乎不可能。

對我而言,我只能用佛學的某些術語來說,
人,大概只有到了「無我」的修行境界,
才能讓「中庸」這種生命可能的一種呈現形式,在肉體生命中被呈現出來。

換言之,是中庸來呈現你;而不是你來展現中庸。

 **
《论语.雍也》 27/ 2021.04
子曰:「中庸之为德也,其至矣乎!民鲜久矣。」

这句,很难讲。

德性,一但要经验化式的说出来,可以有很多项目,仁、爱、信、义…

中庸,也是被名词化的一个德性项目。

但,似乎,这是很难能够在「经验现象」中被呈现出来的生命质量。

《老子》: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。

这是说,任何经验现象,和「概念中的理解」比起来,都一定是有偏误的。

中庸,这种「希望不要有偏误」的概念,又想要在「一定有偏误」的经验界呈现,几乎不可能。

对我而言,我只能佛学的某些术语来说,
人,大概只有到了「无我」的修行境界,
才能让「中庸」这种生命可能的一种呈现形式,在肉体生命中被呈现出来。

换言之,是中庸来呈现你;而不是你来展现中庸。

 

2021年4月27日 星期二

《論語.雍也》 #27/ 2021.04


子見南子,子路不說。夫子矢之曰:「予所否者,天厭之!天厭之!」

白話譯:
孔子會見了風流大美人南子,子路不高興。夫子發誓說:「若我有他心,老天討厭我吧!老天討厭我吧!」

這很典型的八點檔新聞。
從孔子時代就有了,所以,我們也就不用太驚訝目前的新聞內容之狀況。

倒過來說,用傳播理論而言,這是「受眾」的「使用與滿足」吧。

來,海德格爾說,「像這種新聞」恰恰是人沈淪最重要的工具。

為什麼?因為你會一直「沈陷」在這種一直讓你好像「有活著的感覺」的新聞事件中。
你會批判,會評論,會活著像是一回事。

但,正因如此,所以,你「沒有時間」去想到「自己」,想到「死亡」。

人是「向死」的存在,人的有限性,讓人清醒和思考。

**
《论语.雍也》 27/ 2021.04
子见南子,子路不说。夫子矢之曰:「予所否者,天厌之!天厌之!」

白话译:
孔子会见了风流大美人南子,子路不高兴。夫子发誓说:「若我有他心,老天讨厌我吧!老天讨厌我吧!」

这很典型的八点档新闻。
从孔子时代就有了,所以,我们也就不用太惊讶目前的新闻内容之状况。

倒过来说,用传播理论而言,这是「受众」的「使用与满足」吧。

来,海德格尔说,「像这种新闻」恰恰是人沈沦最重要的工具。

为什么?因为你会一直「沈陷」在这种一直让你好像「有活着的感觉」的新闻事件中。
你会批判,会评论,会活着像是一回事。

但,正因如此,所以,你「没有时间」去想到「自己」,想到「死亡」。

人是「向死」的存在,人的有限性,让人清醒和思考。



2021年4月26日 星期一

《論語.雍也》 #26/ 2021.04


子曰:「君子博學於文,約之以禮,亦可以弗畔矣夫!」

白話譯:
孔子說:「廣泛學習、遵紀守禮,就不會誤入困境!」


畔,背也。

弗畔,到底是不要畔什麼?

道。

《章句》:
程子曰:「博學於文而不約之以禮,必至於汗漫。博學矣,又能守禮而由於規矩,則亦可以不畔道矣。」

古典文章,都是指向生命有一種更高的價值意義之所在,道;
而,人這種動物,之所以不同於其他動物,
在於,
人是可以感受到這種更高價值意義,並且去實踐的動物。

但,人的「感受」到道;往往要有一種「練習」的過程;
我們與形而上的關係,才能生動與直接。

用基督教的術語,是「操練」信仰。
用佛學的術語,是「悟」道。

儒學,提出來的更簡單:博學於文,約之以禮。

對,這是行法。

用練鋼琴來談吧。

如果你沒有大量的聽別人彈的如何,尤其是大師的彈法,那你是不會進步的。
但,如果你沒有「指法」的練習,你也是不會彈的。

大量閱讀,讓你的基礎穩固;在一定的約束和訓練下,你才能突破「不會彈的自我」。


其實,這對於球隊的人,是很清楚的觀念和作用。

旦一定到了「讀書」,你馬上就要「獨立思考」。

打球,你怎麼不會要求,馬上「獨立打球」?

同學,不讀書,你不可能會「思考」而批判;
讀書是一種思考的約束訓練過程,沒有這過程,你長不出來思考的能力。

正如同練鋼琴和練打球,一樣。約束,是必要的訓練過程。

**
《论语.雍也》 26/ 2021.04
子曰:「君子博学于文,约之以礼,亦可以弗畔矣夫!」

白话译:
孔子说:「广泛学习、遵纪守礼,就不会误入困境!」


畔,背也。

弗畔,到底是不要畔什么?

道。

《章句》:
程子曰:「博学于文而不约之以礼,必至于汗漫。博学矣,又能守礼而由于规矩,则亦可以不畔道矣。」

古典文章,都是指向生命有一种更高的价值意义之所在,道;
而,人这种动物,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动物,
在于,
人是可以感受到这种更高价值意义,并且去实践的动物。

但,人的「感受」到道;往往要有一种「练习」的过程;
我们与形而上的关系,才能生动与直接。

用基督教的术语,是「操练」信仰。
用佛学的术语,是「悟」道。

儒学,提出来的更简单:博学于文,约之以礼。

对,这是行法。

用练钢琴来谈吧。

如果你没有大量的听别人弹的如何,尤其是大师的弹法,那你是不会进步的。
但,如果你没有「指法」的练习,你也是不会弹的。

大量阅读,让你的基础稳固;在一定的约束和训练下,你才能突破「不会弹的自我」。


其实,这对于球队的人,是很清楚的观念和作用。

旦一定到了「读书」,你马上就要「独立思考」。

打球,你怎么不会要求,马上「独立打球」?

同学,不读书,你不可能会「思考」而批判;
读书是一种思考的约束训练过程,没有这过程,你长不出来思考的能力。

正如同练钢琴和练打球,一样。约束,是必要的训练过程。


2021年4月25日 星期日

《論語.雍也》 #25/ 2021.04


宰我問曰:「仁者,雖告之曰:『井有仁焉。』其從之也?」子曰:「何為其然也?君子可逝也,不可陷也;可欺也,不可罔也。」

白話譯:
宰我問:「作為一個仁慈的人,如果有人告訴他:『有個仁慈的人落井了』,他會跳下去嗎?」孔子說:「怎麽能這樣?君子可以去救人,卻不可陷進去;可以受欺騙,卻不可以盲目行動。」



這是很典型的把「道德」和「智慧」二分的說法。

孔子的回應是德性與智慧是共生的。

道德與智慧,是一體的兩面。所以康德才有「福德一致」的論證。

或許,「道德與智慧是一體兩面」這種句子,對你而言,只是一種八股文字。
但,
從一種哲學論證的角度而言,
人如果不是「命定的」,人如果不是無法克服肉身所給予的限制,
那麼,就要問:人如何去突破既有的限制?

這一問,之問答,是需要有某種理論依據才能推論的出來的。
而這一理論就是:德性與智慧是二合一的,是一體兩面的。

所以,你可以「修行」,亦即在德性的實踐上下功夫,於是你的「生命」就可以產生變化。

只有如此,我們才能說:人人平等。

不然呢?人人平等是如何可能的呢?就有人比你會算數學啊…

倒過來,你願意在智慧上下功夫,例如願意去多看書,
那麼,你也會為自己的德性實踐累積更大的能動力,一種因為思考而來的實踐推動力。

你對你目前的自我不滿意嗎?所以呢?你有改變自己的方法嗎?
沒有啦。真的。

你會跟著很多棒棒的社會性口號大聲喊,好像你也很不一樣。
但那只是跟風而已,對你的生命變化完全沒有作用。

真的想改變自己目前既有的現狀嗎?

來,去踐履德性。

如果你是學生,就不要破壞別人讀書;就看到老師對老師說:老師好;…
這不難。

但,你去讀「硬書」的能力,卻會在這過程中,長了出來。

德性與智慧,是二合一的。


《论语.雍也》 25/ 2021.04
宰我问曰:「仁者,虽告之曰:『井有仁焉。』其从之也?」子曰:「何为其然也?君子可逝也,不可陷也;可欺也,不可罔也。」

白话译:
宰我问:「作为一个仁慈的人,如果有人告诉他:『有个仁慈的人落井了』,他会跳下去吗?」孔子说:「怎么能这样?君子可以去救人,却不可陷进去;可以受欺骗,却不可以盲目行动。」



这是很典型的把「道德」和「智慧」二分的说法。

孔子的回应是德性与智慧是共生的。

道德与智慧,是一体的两面。所以康德才有「福德一致」的论证。

或许,「道德与智慧是一体两面」这种句子,对你而言,只是一种八股文字。
但,
从一种哲学论证的角度而言,
人如果不是「命定的」,人如果不是无法克服肉身所给予的限制,
那么,就要问:人如何去突破既有的限制?

这一问,之问答,是需要有某种理论依据才能推论的出来的。
而这一理论就是:德性与智慧是二合一的,是一体两面的。

所以,你可以「修行」,亦即在德性的实践上下功夫,于是你的「生命」就可以产生变化。

只有如此,我们才能说:人人平等。

不然呢?人人平等是如何可能的呢?就有人比你会算数学啊…

倒过来,你愿意在智慧上下功夫,例如愿意去多看书,
那么,你也会为自己的德性实践累积更大的能动力,一种因为思考而来的实践推动力。

你对你目前的自我不满意吗?所以呢?你有改变自己的方法吗?
没有啦。真的。

你会跟着很多棒棒的社会性口号大声喊,好像你也很不一样。
但那只是跟风而已,对你的生命变化完全没有作用。

真的想改变自己目前既有的现状吗?

来,去践履德性。

如果你是学生,就不要破坏别人读书;就看到老师对老师说:老师好;…
这不难。

但,你去读「硬书」的能力,却会在这过程中,长了出来。

德性与智慧,是二合一的。

2021年4月21日 星期三

《論語.雍也》 #25/ 2021.04


子曰:「觚不觚,觚哉!觚哉!」

白話譯:
孔子說:「這種祭禮用具,四不象,這是什麽用具!」

《章句》:
觚,棱也,或曰酒器,或曰木簡,皆器之有棱者也。不觚者,蓋當時失其制而不為棱也。

祭禮之器應有的形制,不見了。這樣好嗎?
這是孔子的觀察。

《疏》:
言觚者,用之當以禮,若用之失禮,則不成為觚也,故孔子歎之觚哉!

在儒家,禮是一種「精神」的象徵。

人透過「禮」,來感受那種「精神」與人之間的關係。

有那種精神呈現的人,比較好嗎?
如果有,那麼,讓人的肉身去呈現那種精神的方法是什麼?

就是一種「規矩」,用一種規矩去讓人有所依靠地展現、呈現出那種精神。

禮,就是一種規矩。

無法展現出那種精神的「禮」,最後就是一種讓人無感的形式而已。

但,我們這個時代,並不是「禮」太多的時代;
相反的,
我們往往缺乏足夠禮,讓我們可以透過規矩,可以讓生命有所更好的向上轉變。

沒有某種「約束」,生命是無法成長變化的。

放任自然,十之八九,走向一種赤躶的動物性。

**
《论语.雍也》 25/ 2021.04
子曰:「觚不觚,觚哉!觚哉!」

白话译:
孔子说:「这种祭礼用具,四不象,这是什么用具!」

《章句》:
觚,棱也,或曰酒器,或曰木简,皆器之有棱者也。不觚者,盖当时失其制而不为棱也。

祭礼之器应有的形制,不见了。这样好吗?
这是孔子的观察。

《疏》:
言觚者,用之当以礼,若用之失礼,则不成为觚也,故孔子叹之觚哉!

在儒家,礼是一种「精神」的象征。

人透过「礼」,来感受那种「精神」与人之间的关系。

有那种精神呈现的人,比较好吗?
如果有,那么,让人的肉身去呈现那种精神的方法是什么?

就是一种「规矩」,用一种规矩去让人有所依靠地展现、呈现出那种精神。

礼,就是一种规矩。

无法展现出那种精神的「礼」,最后就是一种让人无感的形式而已。

但,我们这个时代,并不是「礼」太多的时代;
相反的,
我们往往缺乏足够礼,让我们可以透过规矩,可以让生命有所更好的向上转变。

没有某种「约束」,生命是无法成长变化的。

放任自然,十之八九,走向一种赤躶的动物性。


2021年4月20日 星期二

《論語.雍也》 #24/ 2021.04


子曰:「齊一變,至於魯;魯一變,至於道。」

白話譯:
孔子說:「齊國的制度經過變革,就能達到魯國的水平;魯國的制度經過變革,就能走上更好的方向。」

這裡是「歷史哲學」。

有幾個重要的概念,是我們現代人所不熟悉的。

因為我們都相信,我們進入了歷史「最後的不變動的」「美好的資本主義」的「最後烏托邦」。

於是,我們所做的一切,所追求一切,所去上街頭的一切;無非都只是去「調整」資本主義下的各種制度結構而已。

我們認為這世界的「結構本質」不會再變了。

我們再也不會去想像,「另一種不同制度」的可能性。

你沒有了對不同制度的想像能力了。

這是資本主義文化最大的收編術。

要你去相信「資本主義」提供給你的「永恆的」「普世價值」。

孔子的歷史哲學,不然。

歷史是變動的,「一直的」往更接近人性可以成熟的方向去變動。

這是人性,這是歷史性,這是歷史哲學所告訴我們的。

人,對歷史的最後的樣貌,會有「理念」;但,歷史的最後樣貌,從來不是我們可以預先想出來的。

我們在不斷的追求過程中,不斷的去修正人類所能創造文明結構,去讓人的人性可以更好的發展。正如同歷史的各種不同時期的發展一樣。

所以,歷史是變化的。往人性成長更好可能之方向變化。

只有「宰制的」的政權,才會明白的告訴你一種「現在就有的」「普世價值」,是那種「不會變動的社會」;所以,他們的想法就是「絕對真理」。

從左派文化研究的論述而言,資本主義只是歷史發展過程的一種被嘗試的制度現象,而不是「普世價值下」的制度。但資本主義的論述恰恰就是「目前是不會再變動的最好制度」。

只要是歷史的本質是不斷變動的,那麼總會有一種制度會來超越資本主義,而讓人對生命德性的成長環境,以有更不一樣的思考之可能。

這是歷史哲學。

**
子曰:「齐一变,至于鲁;鲁一变,至于道。」

白话译:
孔子说:「齐国的制度经过变革,就能达到鲁国的水平;鲁国的制度经过变革,就能走上更好的方向。」

这里是「历史哲学」。

有几个重要的概念,是我们现代人所不熟悉的。

因为我们都相信,我们进入了历史「最后的不变动的」「美好的资本主义」的「最后乌托邦」。

于是,我们所做的一切,所追求一切,所去上街头的一切;无非都只是去「调整」资本主义下的各种制度结构而已。

我们认为这世界的「结构本质」不会再变了。

我们再也不会去想象,「另一种不同制度」的可能性。

你没有了对不同制度的想象能力了。

这是资本主义文化最大的收编术。

要你去相信「资本主义」提供给你的「永恒的」「普世价值」。

孔子的历史哲学,不然。

历史是变动的,「一直的」往更接近人性可以成熟的方向去变动。

这是人性,这是历史性,这是历史哲学所告诉我们的。

人,对历史的最后的样貌,会有「理念」;但,历史的最后样貌,从来不是我们可以预先想出来的。

我们在不断的追求过程中,不断的去修正人类所能创造文明结构,去让人的人性可以更好的发展。正如同历史的各种不同时期的发展一样。

所以,历史是变化的。往人性成长更好可能之方向变化。

只有「宰制的」的政权,才会明白的告诉你一种「现在就有的」「普世价值」,是那种「不会变动的社会」;所以,他们的想法就是「绝对真理」。

从左派文化研究的论述而言,资本主义只是历史发展过程的一种被尝试的制度现象,而不是「普世价值下」的制度。但资本主义的论述恰恰就是「目前是不会再变动的最好制度」。

只要是历史的本质是不断变动的,那么总会有一种制度会来超越资本主义,而让人对生命德性的成长环境,以有更不一样的思考之可能。

这是历史哲学。



2021年4月19日 星期一

《論語.雍也》 #23/ 2021.04


子曰:「知者樂水,仁者樂山;知者動,仁者靜;知者樂,仁者壽。」

這句我不抄白話譯了。

水、山、 動、靜、樂、壽,都是形容詞,而不是名詞。

《章句》:程子曰:「非體仁知之深者,不能如此形容之。」

流動的、穩定的、動態的、靜態的、活躍的、沈穩的、是我的形容詞釋譯。

個體生命,是有其特殊性的。
德性,會讓生命的那種屬於個體生命的特殊性,有最大的光度和亮度。

有著最大的光度和亮度,就是一種「美」;一種在個體肉體生命所呈現的美。

肉體生命所呈現的美,很美,很難;真的難。用現代術語是「氣質」。

大部的人是靠著「口號」,「很棒的口號」,讓人覺得有感,或美。

一旦沒有了口號,生命就是無光無亮。

所以拼命的喊口號,所以,最後會很累;最後會「做不到」,而被「倒過來講」。

德性,如果是從你自己的生命中長出來的,你自己會有那些「氣質」,即水、山、 動、靜、樂、壽,
所以,別人也被感染了。


《论语.雍也》 23/ 2021.04
子曰:「知者乐水,仁者乐山;知者动,仁者静;知者乐,仁者寿。」

这句我不抄白话译了。

水、山、 动、静、乐、寿,都是形容词,而不是名词。

《章句》:程子曰:「非体仁知之深者,不能如此形容之。」

流动的、稳定的、动态的、静态的、活跃的、沈稳的、是我的形容词释译。

个体生命,是有其特殊性的。
德性,会让生命的那种属于个体生命的特殊性,有最大的亮度和亮度。

有着最大的亮度和亮度,就是一种「美」;一种在个体肉体生命所呈现的美。

肉体生命所呈现的美,很美,很难;真的难。用现代术语是「气质」。

大部的人是靠着「口号」,「很棒的口号」,让人觉得有感,或美。

一旦没有了口号,生命就是无光无亮。

所以拼命的喊口号,所以,最后会很累;最后会「做不到」,而被「倒过来讲」。

德性,如果是从你自己的生命中长出来的,你自己会有那些「气质」,即水、山、 动、静、乐、寿,
所以,别人也被感染了。



2021年4月18日 星期日

《論語.雍也》 #22/ 2021.04


樊遲問知。子曰:「務民之義,敬鬼神而遠之,可謂知矣。」問仁。曰:「仁者先難而後獲,可謂仁矣。」

白話譯:
樊遲問智,孔子說:「做事替人民思考,尊重宗教卻遠離宗教,就算明智了。」又問仁,答:「吃苦在前、享受在後,就算仁了。」

學生問了二個核心問題,「智」與「仁」。

孔子並沒有用「定義」的方式去問答,而是舉例子來比喻。

古典文本,往往不同於現代文本的地方,是在這點。不喜歡去「定義」,而是用例子讓人去「體悟」。

智與仁,是人可以在肉體身上發生而呈現的「特色」;
懂了定義,對於「呈現」沒有什麼幫助;
掌握了某種感受,所以,人才能在其肉體身上去呈現出來。

依現象學詮釋學對「理解」的論述,也是如此;
理解是指將「模模糊糊」的感受,用「邏輯語言」表現出來。
感受在先;語言在後。
所以是「先有」。

這是存在論。

那麼,可以用「現代的方式」再多說幾句嗎?

我的看法,
智是一種判斷;仁是一種態度。

判斷,就需要去談「根據」什麼而下判斷;
態度,就要去問,這種態度有什麼意義。


《论语.雍也》 22/ 2021.04
樊迟问知。子曰:「务民之义,敬鬼神而远之,可谓知矣。」问仁。曰:「仁者先难而后获,可谓仁矣。」

白话译:
樊迟问智,孔子说:「做事替人民思考,尊重宗教却远离宗教,就算明智了。」又问仁,答:「吃苦在前、享受在后,就算仁了。」

学生问了二个核心问题,「智」与「仁」。

孔子并没有用「定义」的方式去问答,而是举例子来比喻。

古典文本,往往不同于现代文本的地方,是在这点。不喜欢去「定义」,而是用例子让人去「体悟」。

智与仁,是人可以在肉体身上发生而呈现的「特色」;
懂了定义,对于「呈现」没有什么帮助;
掌握了某种感受,所以,人才能在其肉体身上去呈现出来。

依现象学诠释学对「理解」的论述,也是如此;
理解是指将「模模糊糊」的感受,用「逻辑语言」表现出来。
感受在先;语言在后。
所以是「先有」。

这是存在论。

那么,可以用「现代的方式」再多说几句吗?

我的看法,
智是一种判断;仁是一种态度。

判断,就需要去谈「根据」什么而下判断;
态度,就要去问,这种态度有什么意义。



2021年4月12日 星期一

《論語.雍也》 #21/ 2021.04


子曰:「中人以上,可以語上也;中人以下,不可以語上也。」

白話譯:
孔子說:「中上等天賦的人,可以同他研究高深的學問;中下等天賦的人,不可以同他討論高深的學問。」

這是實話。
但在這時代,講實話是會被罵的;你一定要說人人都是一樣的。

這是資本主義最大的「文化收編術」。
你會說,對,掃廁所的和當董事長的,平等。

是的,但掃廁所的是「你」。當董事長的是「他」。

其實你也懂。但你覺得用這種來騙別人,最好騙。不騙白不騙!

天道好還啊!

我很清楚,在我服務的單位,跟學生談康德的認識論,是一種什麼樣的上課滋味?

對,人真的是不平等。

但,人之所以為人,就在這不平等中看到平等:死亡與修行。

死亡,你懂。

修行,是指,每個人都在目前狀況下,自己去改變自己。
修行,是指去:自己了解自己。

修行,所以,人可以改變自己,讓不平等,去變得更加的平等。真正的平等。

平等,是建立在「改變自己」這樣的基礎上,不是用喊的,喊一喊就有了。

同學,好好讀,用力讀,幾年後,你也可以上台大清大政大研究所。

平等,平等。

因為這過程你改變了自己,可以「語上」了。

**
《论语.雍也》 21/ 2021.04
子曰:「中人以上,可以语上也;中人以下,不可以语上也。」

白话译:
孔子说:「中上等天赋的人,可以同他研究高深的学问;中下等天赋的人,不可以同他讨论高深的学问。」

这是实话。
但在这时代,讲实话是会被骂的;你一定要说人人都是一样的。

这是资本主义最大的「文化收编术」。
你会说,对,扫厕所的和当董事长的,平等。

是的,但扫厕所的是「你」。当董事长的是「他」。

其实你也懂。但你觉得用这种来骗别人,最好骗。不骗白不骗!

天道好还啊!

我很清楚,在我服务的单位,跟学生谈康德的认识论,是一种什么样的上课滋味?

对,人真的是不平等。

但,人之所以为人,就在这不平等中看到平等:死亡与修行。

死亡,你懂。

修行,是指,每个人都在目前状况下,自己去改变自己。
修行,是指去:自己了解自己。

修行,所以,人可以改变自己,让不平等,去变得更加的平等。真正的平等。

平等,是建立在「改变自己」这样的基础上,不是用喊的,喊一喊就有了。

同学,好好读,用力读,几年后,你也可以上台大清大政大研究所。

平等,平等。

因为这过程你改变了自己,可以「语上」了。


2021年4月11日 星期日

《論語.雍也》 #20/ 2021.04


子曰: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樂之者。」

「樂」,在這裡被提了出來。

什麼是「樂」?

《章句》:
尹氏曰:「知之者,知有此道也。好之者,好而未得也。樂之者,有所得而樂之也。」

「有所得」是先決條件。「有所得」,所以,樂才能被發起。

「知之者」是「知道」,「好之者」,是「喜好」。知道和喜好,為什麼古人認為不是「有所得」?

知道與喜好,都是將主體(你自己)朝向著「外面的對象物」的一種認識架構。

有所得,則是自己「朝向著自己」。自己去看著自己的認識架構。

自己看著自己,自己看到自己有所變化,所以你才會「樂」。

樂,並不是一種外面給的什麼刺激;樂是一種自我變化成形而帶來的必然有的「自我呈現」。

任何外在來的刺激,久了,都會「麻木」,什麼都一樣;偉大的口號也一樣。

只有自己感受到了自己的變化,才是如是。所以,
孟子才能說:「源泉混混,不捨晝夜,盈科而後進,放乎四海。有本者如是,是之取爾」。

**
《论语.雍也》 20/ 2021.04
子曰: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乐之者。」

「乐」,在这里被提了出来。

什么是「乐」?

《章句》:
尹氏曰:「知之者,知有此道也。好之者,好而未得也。乐之者,有所得而乐之也。」

「有所得」是先决条件。「有所得」,所以,乐才能被发起。

「知之者」是「知道」,「好之者」,是「喜好」。知道和喜好,为什么古人认为不是「有所得」?

知道与喜好,都是将主体(你自己)朝向着「外面的对象物」的一种认识架构。

有所得,则是自己「朝向着自己」。自己去看着自己的认识架构。

自己看着自己,自己看到自己有所变化,所以你才会「乐」。

乐,并不是一种外面给的什么刺激;乐是一种自我变化成形而带来的必然有的「自我呈现」。

任何外在来的刺激,久了,都会「麻木」,什么都一样;伟大的口号也一样。

只有自己感受到了自己的变化,才是如是。所以,
孟子才能说:「源泉混混,不舍昼夜,盈科而后进,放乎四海。有本者如是,是之取尔」。



2021年4月7日 星期三

《論語.雍也》 #19/ 2021.03


子曰:「人之生也直,罔之生也幸而免。」

白話譯:
孔子說:「人正直,才能生活幸福;不正直的人有時也能生活平安,那衹是僥幸逃過了災難而已。」

不知為什麼,這句讓我一直想到聖經.舊約中的主題:公義。

在舊約中,連「幸」,即「僥幸」,都沒有。不公不義,必有災禍。

對儒家而言,「公義」乃然是人的本質。人之生也直。

生命的存在是有「意義的指向性的」,亦即,不依公義,不依直,而行,對儒家而言,其後果也必然是不同於行公義者。

這是一種形而上的思想嗎?還是說,這是人類社會歷史所能被看見的經驗值呢?

不妨,打開你的雙眼。看看,多行不義會如何?


《论语.雍也》 19/ 2021.03
子曰:「人之生也直,罔之生也幸而免。」

白话译:
孔子说:「人正直,才能生活幸福;不正直的人有时也能生活平安,那只是侥幸逃过了灾难而已。」

不知为什么,这句让我一直想到圣经.旧约中的主题:公义。

在旧约中,连「幸」,即「侥幸」,都没有。不公不义,必有灾祸。

对儒家而言,「公义」乃然是人的本质。人之生也直。

生命的存在是有「意义的指向性的」,亦即,不依公义,不依直,而行,对儒家而言,其后果也必然是不同于行公义者。

这是一种形而上的思想吗?还是说,这是人类社会历史所能被看见的经验值呢?

不妨,打开你的双眼。看看,多行不义会如何?





2021年4月5日 星期一

《論語.雍也》 #17/ 2021.03


子曰:「誰能出不由戶?何莫由斯道也?」

白話譯:
孔子說:「誰能出門不走門,為什麽沒人走我這條路呢?」

聽起來像是抱怨。

是嗎? 裡面的「?」號應改成「!」。

子曰:「誰能出不由戶!何莫由斯道也!」

可以改譯成,人都需要有路走。來,走我的道路吧!

這是對生命體悟的信心。

《新約》,耶穌對多馬說:「我就是道路、真理、生命;若不藉著我,沒有人能到父那裏去。」(約翰福音14:6)

人,往往可以做出很多理性的分析,但不一定有勇氣講出有信心的話。

信心,來自對「生命根基」之感受或了悟上。


《论语.雍也》 17/ 2021.03
子曰:「谁能出不由户?何莫由斯道也?」

白话译:
孔子说:「谁能出门不走门,为什么没人走我这条路呢?」

听起来像是抱怨。

是吗? 里面的「?」号应改成「!」。

子曰:「谁能出不由户!何莫由斯道也!」

可以改译成,人都需要有路走。来,走我的道路吧!

这是对生命体悟的信心。

《新约》,耶稣对多马说:「我就是道路、真理、生命;若不借着我,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。」(约翰福音14:6)

人,往往可以做出很多理性的分析,但不一定有勇气讲出有信心的话。

信心,来自对「生命根基」之感受或了悟上。


2021年4月4日 星期日

《論語.雍也》 #16/ 2021.03



子曰:「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,難乎免於今之世矣!」

白話譯:
孔子說:「沒有祝鮀的口才、卻有宋朝的美貌,一生難免多災。」

白話譯,未必精準,但我也改不出更好的。

有二個重點:一、口才,二、美貌。

《章句》:
言衰世好諛悅色,非此難免,蓋傷之也。

哈,我們喜歡聽別人講好聽的。再來,我們喜歡美貌的人。

如是。我也一樣。

孔子也一樣。

但,孔子又多講了一些,說,「難免」。

難免是指,你即使不想要,「不好的事」也會自己找到你。

《莊子.徐無鬼》:羊肉不慕蟻,蟻慕羊肉,羊肉羶也。

只要羊肉有羶味,螞蟻自然會找到。

人有什麼東東,「災」自然會找到你。

一、口才,二、美貌。
有者,慎之。

喜歡講別人愛聽的好話,別人捨不得你。
美貌的人,別人也捨不得你。

當別人捨不得你,就想得到你,災禍由此生。

**
《论语.雍也》 16/ 2021.03
子曰:「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,难乎免于今之世矣!」

白话译:
孔子说:「没有祝鮀的口才、却有宋朝的美貌,一生难免多灾。」

白话译,未必精准,但我也改不出更好的。

有二个重点:一、口才,二、美貌。

《章句》:
言衰世好谀悦色,非此难免,盖伤之也。

哈,我们喜欢听别人讲好听的。再来,我们喜欢美貌的人。

如是。我也一样。

孔子也一样。

但,孔子又多讲了一些,说,「难免」。

难免是指,你即使不想要,「不好的事」也会自己找到你。

《庄子.徐无鬼》:羊肉不慕蚁,蚁慕羊肉,羊肉膻也。

只要羊肉有膻味,蚂蚁自然会找到。

人有什么东东,「灾」自然会找到你。

一、口才,二、美貌。
有者,慎之。

喜欢讲别人爱听的好话,别人舍不得你。
美貌的人,别人也舍不得你。

当别人舍不得你,就想得到你,灾祸由此生。


2021年4月1日 星期四

《論語.雍也》 #15/ 2021.03


子曰:「孟之反不伐,奔而殿。將入門,策其馬,曰:『非敢後也,馬不進也。』」

白話譯:
孔子說:「孟之反不自誇,打仗撤退時,主動在後面掩護,剛進城門,他策馬快速通過歡迎隊伍,說:『不是我有膽走在最後,是馬跑不快』。」

這又是一個關於人的「故事」。

人,反正一定會有某種行為和行動。

但,有些行為和行動事件,對我們而言,是有某種感受的,
某種「亦應如是」的感受,
或是某種「美」或「善」的感受。

有些行為事件,則沒有感受,或是起到相對反的感受。

德性,儒家的術語,如果要有具體化之可能,也就只能在具體發生的事件中。

所以,立德、立功、立言,才會是儒家所看重的項目。

事件,彰顯了人之所具有的「德性」能力,而德性又是超越於你之上,
超越於你之上,意思是說,「善」與「美」的感受冒出,不是你能決定的,
不是你能控制的。

雖然,你可以忽略,你可以假裝沒有看到。

美的藝術品,自會有「美感」從你的心中湧冒而出。

德性的超越性,是人的最基底力量,所以,人才有「心安」的可能。

依於德性的內在指引,人可以為自己的人生之路,畫出一幅讓人覺得「美」的故事。

**
《论语.雍也》 15/ 2021.03
子曰:「孟之反不伐,奔而殿。将入门,策其马,曰:『非敢后也,马不进也。』」

白话译:
孔子说:「孟之反不自夸,打仗撤退时,主动在后面掩护,刚进城门,他策马快速通过欢迎队伍,说:『不是我有胆走在最后,是马跑不快』。」

这又是一个关于人的「故事」。

人,反正一定会有某种行为和行动。

但,有些行为和行动事件,对我们而言,是有某种感受的,
某种「亦应如是」的感受,
或是某种「美」或「善」的感受。

有些行为事件,则没有感受,或是起到相对反的感受。

德性,儒家的术语,如果要有具体化之可能,也就只能在具体发生的事件中。

所以,立德、立功、立言,才会是儒家所看重的项目。

事件,彰显了人之所具有的「德性」能力,而德性又是超越于你之上,
超越于你之上,意思是说,「善」与「美」的感受冒出,不是你能决定的,
不是你能控制的。

虽然,你可以忽略,你可以假装没有看到。

美的艺术品,自会有「美感」从你的心中涌冒而出。

德性的超越性,是人的最基底力量,所以,人才有「心安」的可能。

依于德性的内在指引,人可以为自己的人生之路,画出一幅让人觉得「美」的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