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教學總網站

2021年9月2日 星期四

《論語.子罕》#23/ 2021.09


子曰:「後生可畏,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?四十、五十而無聞焉,斯亦不足畏也已。」


「後生可畏」,這成語是從這裡出來的。

後生當然可畏,因為他們是站在「以前」的基礎再往前走的。

不過,如果沒有「站在」以前之基礎而向上再長出去的,倒也沒什麼可畏的。

尤其是那種喜歡說「要推倒一切」,「要打掉一切」的那種後生,要被人可畏的機會大概沒有。

《章句》:
孔子言後生年富力彊,足以積學而有待,其勢可畏,安知其將來不如我之今日乎?

「積學」。

「斯亦不足畏也」,為什麼是四十五十呢?而不三四十或六七十呢?

我想過。用我自己的人生過程。

人如果是願意站在前人的地基上再往前思考的,四五十了,就應會有「自己的」心得出來了。

對,是站在「前人」的肩上,但一定也會有「自己的」心得出來。

三四十就能有的,那是天才。四五十還沒有,六七十就更難了。

重點是,「無聞」是指什麼?

我的解釋 :自己對自己生命的成長有沒有心得可以談出什麼。

要有心得,並不容易;一路跟著別人喊過來的,人生最大的空白就是「真的沒有自己的心得可以談」。


《论语.子罕》23/ 2021.09
子曰:「后生可畏,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?四十、五十而无闻焉,斯亦不足畏也已。」


「后生可畏」,这成语是从这里出来的。

后生当然可畏,因为他们是站在「以前」的基础再往前走的。

不过,如果没有「站在」以前之基础而向上再长出去的,倒也没什么可畏的。

尤其是那种喜欢说「要推倒一切」,「要打掉一切」的那种后生,要被人可畏的机会大概没有。

《章句》:
孔子言后生年富力强,足以积学而有待,其势可畏,安知其将来不如我之今日乎?

「积学」。

「斯亦不足畏也」,为什么是四十五十呢?而不三四十或六七十呢?

我想过。用我自己的人生过程。

人如果是愿意站在前人的地基上再往前思考的,四五十了,就应会有「自己的」心得出来了。

对,是站在「前人」的肩上,但一定也会有「自己的」心得出来。

三四十就能有的,那是天才。四五十还没有,六七十就更难了。

重点是,「无闻」是指什么?

我的解释 :自己对自己生命的成长有没有心得可以谈出什么。

要有心得,并不容易;一路跟着别人喊过来的,人生最大的空白就是「真的没有自己的心得可以谈」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