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教學總網站

2020年10月21日 星期三

《論語.為政》 #23 /2020.10


子張問:「十世可知也?」子曰:「殷因於夏禮,所損益,可知也;周因於殷禮,所損益,可知也;其或繼周者,雖百世可知也。」

白話譯:
子張問:「十代以後的社會制度的模態可以知道嗎?」孔子說:「商朝繼承夏朝,而來改動,可以知道由此理解;周朝繼承商朝,改動了多少,也可以知道;以後的朝代繼承周朝,即使百代,同樣可以推測。」

這是歷史哲學。

歷史哲學就是去追問:
歷史為什麼是這麼演變的?這樣的演變有意義嗎?我們目前的狀況是最後的階段,或是說,我們仍是在歷史進程的「之中」。

如果我們是在歷史的進程之中,那麼,歷史所指向的最後的方向是什麼樣態?

我不想在此討論歷史哲學,這是一個專門領域,最出名的人就是黑格爾的歷史哲學。

如果你對中文書有興趣,那麼王夫之的《讀通鑑論》《宋論》,也是談大歷史變動這樣的古書。這本我非常有感。

近代的黃仁宇的書,也算是,《萬歷十五年》,是經典。
《槍炮、病菌與鋼鐵:人類社會的命運》, Jared Diamond,譯者: 王道還, 廖月娟。這本也很棒。

對理論論述有興趣的,《歷史哲學導論》,W.H.Walsh, 何兆武 張文杰。這本是經典書目之一。

你知道未來的歷史,會是如何走向嗎?
你知道,你現在所喊的那種,在未來仍是對的嗎?

對我而言,我更好奇的是,人為什麼會想去問「這樣的問題」。這是指向「未來的」思考。

人為什麼會指向未來的思考,那是因為人是「形而上的」。不是嗎?不然呢?所以,司馬遷這句很有名:
《史記.太史公自序》: 「究天人之際,通古今之變,成一家之言」。

天、人與古、今,本來就是絞在一起的。這是形而上的追問,這是人的「形而上衝動」。

孔子說,歷史的演進是由目前的狀況,在「理念指引之下」,一步一步的演變。

換言之,歷史的演變並不是那種:打掉重建,一步到位,建立什麼不會再變動的「美麗新世界」。

當歷史不會再變動,獨裁就會在理論上就會是合理的。


**
《论语.为政》 23 /2020.10
子张问:「十世可知也?」子曰:「殷因于夏礼,所损益,可知也;周因于殷礼,所损益,可知也;其或继周者,虽百世可知也。」

白话译:
子张问:「十代以后的社会制度的模态可以知道吗?」孔子说:「商朝继承夏朝,而来改动,可以知道由此理解;周朝继承商朝,改动了多少,也可以知道;以后的朝代继承周朝,即使百代,同样可以推测。」

这是历史哲学。

历史哲学就是去追问:
历史为什么是这么演变的?这样的演变有意义吗?我们目前的状况是最后的阶段,或是说,我们仍是在历史进程的「之中」。

如果我们是在历史的进程之中,那么,历史所指向的最后的方向是什么样态?

我不想在此讨论历史哲学,这是一个专门领域,最出名的人就是黑格尔的历史哲学。

如果你对中文书有兴趣,那么王夫之的《读通鉴论》《宋论》,也是谈大历史变动这样的古书。这本我非常有感。

近代的黄仁宇的书,也算是,《万历十五年》,是经典。
《枪炮、病菌与钢铁:人类社会的命运》, Jared Diamond,译者: 王道还, 廖月娟。这本也很棒。

对理论论述有兴趣的,《历史哲学导论》,W.H.Walsh, 何兆武 张文杰。这本是经典书目之一。

你知道未来的历史,会是如何走向吗?
你知道,你现在所喊的那种,在未来仍是对的吗?

对我而言,我更好奇的是,人为什么会想去问「这样的问题」。这是指向「未来的」思考。

人为什么会指向未来的思考,那是因为人是「形而上的」。不是吗?不然呢?所以,司马迁:
《史记.太史公自序》: 「究天人之际,通古今之变,成一家之言」。

天、人与古、今,本来就是绞在一起的。这是形而上的追问,这是人的「形而上冲动」。

孔子说,历史的演进是由目前的状况,在「理念指引之下」,一步一步的演变。

换言之,历史的演变并不是那种:打掉重建,一步到位,建立什么不会再变动的「美丽新世界」。

当历史不会再变动,独裁就会在理论上就会是合理的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