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教學總網站

2022年1月9日 星期日

《論語.顏淵》#23/2022.01

 《論語.顏淵》23/2022.01
子貢問友。子曰:「忠告而善道之,不可則止,無自辱焉。」

這句,是很的人生格言。

我們在人生的過程中,這種經驗也一定有。

但,一定要去聽這種人生格言嗎?

或是說,儒語並不是去談人生格言,而是在人間世的經驗中來談出什麼?

核心是「友」。

儒家一直都是從人與人的經驗關係中來指出更形而上的義理。

但孔子的回答很有意思,他不是正面的去說明什麼是友?

而是從一種人間世的「友」的經驗現象來指出他想說的。

孔子為什麼挑出這一種現象呢?

這是「不要去做」的現象,是指「不是友」的狀況。

「不是友」的後果是什麼?自辱。

於是,倒過來,什麼樣的關係可以稱上一種「友」的人際關係:不自辱。

而自辱、或不自辱,又是來自良心的判準。

如果「友」「不友」不是用一種外在的形式關係來判斷,那麼,我們可以「去思考」的那種判準是什麼?

孔子,講了出來。用一種「否定型」的句法。用佛學哲學的術語,這是「反非他」的表法。

良心是一種非具體客觀關係的存在,要把這種存在很「具體」的用語言指示出來,用一種「否定型」的句法,往往是最有效。

「自辱」的「反」就是不自辱。這是「友」的界線。友是人間世的經驗,所以一定有「界線」。這界線又是非具體的,孔子如此表達出來了。

所以,否定型的句法在古典文本中很常見。

道可道,非常道。《老子》
佛告須菩提:「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。」 《金剛經》

《论语.颜渊》23/2022.01
子贡问友。子曰:「忠告而善道之,不可则止,无自辱焉。」

这句,是很的人生格言。

我们在人生的过程中,这种经验也一定有。

但,一定要去听这种人生格言吗?

或是说,儒语并不是去谈人生格言,而是在人间世的经验中来谈出什麽?

核心是「友」。

儒家一直都是从人与人的经验关係中来指出更形而上的义理。

但孔子的回答很有意思,他不是正面的去说明什麽是友?

而是从一种人间世的「友」的经验现象来指出他想说的。

孔子为什麽挑出这一种现象呢?

这是「不要去做」的现象,是指「不是友」的状况。

「不是友」的后果是什麽?自辱。

于是,倒过来,什麽样的关係可以称上一种「友」的人际关係:不自辱。

而自辱、或不自辱,又是来自良心的判准。

如果「友」「不友」不是用一种外在的形式关係来判断,那麽,我们可以「去思考」的那种判准是什麽?

孔子,讲了出来。用一种「否定型」的句法。用佛学哲学的术语,这是「反非他」的表法。

良心是一种非具体客觀关係的存在,要把这种存在很「具体」的用语言指示出来,用一种「否定型」的句法,往往是最有效。

「自辱」的「反」就是不自辱。这是「友」的界线。友是人间世的经验,所以一定有「界线」。这界线又是非具体的,孔子如此表达出来了。

所以,否定型的句法在古典文本中很常见。

道可道,非常道。《老子》
佛告须菩提:「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。」 《金刚经》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