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教學總網站

2022年1月23日 星期日

《論語.子路》#10/2022.01

 《論語.子路》10/2022.01
子曰:「苟有用我者。期月而已可也,三年有成。」

白話譯:    
孔子說:「如果有人願用我,一年就能見初效,三年就能見成果。」

這句,是孔子的自己對自己期待的描述。

為什麼要紀錄這句?

大家也都知道,那只是一種願望?誰沒有願望呢?所以,有願望是什麼重要的大事嗎?
而,一般而言,我們也都感受過,願望能實踐的機率,並不大啊。

《章句》:
尹氏曰:「孔子歎當時莫能用己也,故云然。」愚按:史記,此蓋為衛靈公不能用而發。

所以呢?誰沒有這種「莫能用己」的經驗呢?我多著呢?

所以呢,這種經驗和「德性的成長」有什麼關係?

還是說,孔子有了就不一樣,一般人的感受是和「聖人」不同的。

對不起,儒家從來就沒有這種「特殊個人決定論」的論述架構。只有「人人能……」這樣的論述架構。

那麼,我們可不可以這樣去思索:這句之所以要記下來,正因為孔子「有願望」。

「有願望」是重點,是生命成長過程中的「必要條件」。

有願望,不一定會被實踐,但,願望是「生命成長」過程中一種結構性概念下的必然要的元素。

「有願望」,生命的改變,才會發動;雖然最後的結果,未必如你預期。

這有理論來論證嗎?論語沒有去論證。古典經典,都是「直接談出來」。信不信,看你的經驗的厚度夠不夠去相信。

現代人,已習慣了要去「論證」。

來,胡塞爾幫我們論證了。

胡塞爾說,人的「意識運作」,是在「滯留(過去)」、「當下直觀(現在)」、「前攝(未來)」,這三種「素材」共構運作之下,才能運行。

沒有「前攝」,即一種指向未來的預期性,人是無法「思維的」。

想想,當你在講某一句的第一個字時,是不是「結束的句子」已隱約先浮了出來了呢?

發願,很重要。

所以王陽明,「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」。

所以,佛學說,初發心時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
發心,發願,於是你才能動了起來。

這不是「勸世文」,這是理論論證下的「必然性」。

《论语.子路》10/2022.01
子曰:「苟有用我者。期月而已可也,三年有成。」

白话译:    
孔子说:「如果有人愿用我,一年就能见初效,三年就能见成果。」

这句,是孔子的自己对自己期待的描述。

为什麽要纪录这句?

大家也都知道,那只是一种愿望?谁没有愿望呢?所以,有愿望是什麽重要的大事吗?
而,一般而言,我们也都感受过,愿望能实践的机率,并不大啊。

《章句》:
尹氏曰:「孔子歎当时莫能用己也,故云然。」愚按:史记,此盖为卫灵公不能用而发。

所以呢?谁没有这种「莫能用己」的经验呢?我多着呢?

所以呢,这种经验和「德性的成长」有什麽关係?

还是说,孔子有了就不一样,一般人的感受是和「圣人」不同的。

对不起,儒家从来就没有这种「特殊个人决定论」的论述架构。只有「人人能……」这样的论述架构。

那麽,我们可不可以这样去思索:这句之所以要记下来,正因为孔子「有愿望」。

「有愿望」是重点,是生命成长过程中的「必要条件」。

有愿望,不一定会被实践,但,愿望是「生命成长」过程中一种结构性概念下的必然要的元素。

「有愿望」,生命的改变,才会发动;虽然最后的结果,未必如你预期。

这有理论来论证吗?论语没有去论证。古典经典,都是「直接谈出来」。信不信,看你的经验的厚度够不够去相信。

现代人,已习惯了要去「论证」。

来,胡塞尔帮我们论证了。

胡塞尔说,人的「意识运作」,是在「滞留(过去)」、「当下直观(现在)」、「前摄(未来)」,这三种「素材」共构运作之下,才能运行。

没有「前摄」,即一种指向未来的预期性,人是无法「思维的」。

想想,当你在讲某一句的第一个字时,是不是「结束的句子」已隐约先浮了出来了呢?

发愿,很重要。

所以王阳明,「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」。

所以,佛学说,初发心时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

发心,发愿,于是你才能动了起来。

这不是「劝世文」,这是理论论证下的「必然性」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