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教學總網站

2021年7月4日 星期日

《論語.泰伯》 #01/ 2021.07


子曰:「泰伯,其可謂至德也已矣!三以天下讓,民無得而稱焉。」

白話譯:
孔子說:「泰伯的德性,高!三次讓出王位,百姓無法用語言來稱贊他。」


至德,是形容詞。是好的意味。

有二個現象,結合起來,被用「至德」來描述。

一是:三讓。

二是:無得而稱。

這二種現象,都和一般人的「通常反應」不相同的。
一般人,要去「爭」,一般人,「唯恐他人不知」。

提出二種和一般人的通常反應不相同的「現象」,並給予好的形容詞,
這是要說明什麼嗎?

到底,這二種人之可能的現象,為什麼是一種「好」的現象?
所以,才值得人去做。

孔子,沒有解釋。

僅僅只是用一種「教條式」的說法,人是不相信的。人也是不會去做的。

憑什麼,人要去如此的去呈現自己呢?

這是讀論語,或是讀倫理學,必然要面臨的一種追問。

當哥哥的泰伯因為認為弟弟比他賢,所以自己主動讓他。
為了怕弟弟不接受,於是又,《史記吳世家》:「文身斷髮,示不可用」。

你有沒有一絲絲的某種「感受」出來了呢?覺得這是「美好的」。

美好的。不一定對你有利。不一定對你有用。不一定讓你所欲具足。

但,那是「美好的」。美!

論語,往往是一種範本,一種指出人之所以可能是「美的」的某種範式。

但,那也是你內心本有的「回響」。

如果,如果,生命能如此傾聽內心的回響,那麼,生命就又進入了一種新的階梯。

**
《论语.泰伯》 01/ 2021.07
子曰:「泰伯,其可谓至德也已矣!三以天下让,民无得而称焉。」

白话译:
孔子说:「泰伯的德性,高!三次让出王位,百姓无法用语言来称赞他。」


至德,是形容词。是好的意味。

有二个现象,结合起来,被用「至德」来描述。

一是:三让。

二是:无得而称。

这二种现象,都和一般人的「通常反应」不相同的。
一般人,要去「争」,一般人,「唯恐他人不知」。

提出二种和一般人的通常反应不相同的「现象」,并给予好的形容词,
这是要说明什么吗?

到底,这二种人之可能的现象,为什么是一种「好」的现象?
所以,才值得人去做。

孔子,没有解释。

仅仅只是用一种「教条式」的说法,人是不相信的。人也是不会去做的。

凭什么,人要去如此的去呈现自己呢?

这是读论语,或是读伦理学,必然要面临的一种追问。

当哥哥的泰伯因为认为弟弟比他贤,所以自己主动让他。
为了怕弟弟不接受,于是又,《史记吴世家》:「文身断发,示不可用」。

你有没有一丝丝的某种「感受」出来了呢?觉得这是「美好的」。

美好的。不一定对你有利。不一定对你有用。不一定让你所欲具足。

但,那是「美好的」。美!

论语,往往是一种范本,一种指出人之所以可能是「美的」的某种范式。

但,那也是你内心本有的「回响」。

如果,如果,生命能如此倾听内心的回响,那么,生命就又进入了一种新的阶梯。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