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教學總網站

2021年7月15日 星期四

《論語.泰伯》 #10/ 2021.07


子曰:「好勇疾貧,亂也。人而不仁,疾之已甚,亂也。」


論語,古代古典文本,喜從人的經驗現象來談一些「和人有關的道理」。

道理,並不是某種抽象的,像是我們「現代人愛用的一些抽象的術語」講出來就算;
而是,
從我們切身所能感受到的「經驗中」來談出。

如果我們無法從切身經驗中感受到某種「經驗值」,
但我們就相信某種「普世價值」,
這不是更迷信嗎?

超級迷信。

古人迷信某種「神明」;現代人迷信某種「普世價值」。
其實,真的沒什麼差別!

孔子提出二種人的經驗現象。這二種,沒有一定年紀,一定人生經驗值,無法感受的深刻。
但願你可以感受。

有一種人,無法忍受某種貧窮狀態,但外在表現上又很好強疾惡,那麼,這種人一定會亂搞的。

其實,好吧,講給年輕人聽,
如果一個人無法安於一個人的孤獨,但又喜談感情的美好,「一定」會出亂子的。
一定哦。
這我就敢打包票了。
沒關係,去觀察看看。

再來,
一個人內心殘忍,但外在表現上又很好強疾惡,這種人一定會去亂搞別人,傷害別人。

啊。
外在的表現,真的不是判斷的標準。內心是什麼德性修行,最後才是「品質的決定關鍵」。


多去觀察,人在安靜的時候,在一個人的時候,在失意的時候,在沒人理的時候,是什麼表現。
那才是一個人最後品質的指示器。

為什麼,古典往往愛談修己修身。因為那是根本。

內心愈不正,但又愛喊得很普世價值,這種人的矛盾終會爆發,人一定會陷於自我分裂。

**
《论语.泰伯》 10/ 2021.07
子曰:「好勇疾贫,乱也。人而不仁,疾之已甚,乱也。」


论语,古代古典文本,喜从人的经验现象来谈一些「和人有关的道理」。

道理,并不是某种抽象的,像是我们「现代人爱用的一些抽象的术语」讲出来就算;
而是,
从我们切身所能感受到的「经验中」来谈出。

如果我们无法从切身经验中感受到某种「经验值」,
但我们就相信某种「普世价值」,
这不是更迷信吗?

超级迷信。

古人迷信某种「神明」;现代人迷信某种「普世价值」。
其实,真的没什么差别!

孔子提出二种人的经验现象。这二种,没有一定年纪,一定人生经验值,无法感受的深刻。
但愿你可以感受。

有一种人,无法忍受某种贫穷状态,但外在表现上又很好强疾恶,那么,这种人一定会乱搞的。

其实,好吧,讲给年轻人听,
如果一个人无法安于一个人的孤独,但又喜谈感情的美好,「一定」会出乱子的。
一定哦。
这我就敢打包票了。
没关系,去观察看看。

再来,
一个人内心残忍,但外在表现上又很好强疾恶,这种人一定会去乱搞别人,伤害别人。

啊。
外在的表现,真的不是判断的标准。内心是什么德性修行,最后才是「质量的决定关键」。


多去观察,人在安静的时候,在一个人的时候,在失意的时候,在没人理的时候,是什么表现。
那才是一个人最后质量的指示器。

为什么,古典往往爱谈修己修身。因为那是根本。

内心愈不正,但又爱喊得很普世价值,这种人的矛盾终会爆发,人一定会陷于自我分裂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