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教學總網站

2021年1月13日 星期三

《論語.里仁》 #25/ 2020.12


子曰:「德不孤,必有鄰。」

這句,就不白話譯了。

很多人在困苦的時候,會說這句來期待自己走下去。

我常對自己說。

但,經典如果能夠走得下數千年,還依然被人讀下去,
就不會僅僅只是「思考」,
那必然有現實生活中的「真理性/必然性」經驗,來為你做證明。

鄰,也可以說是朋友。

要有朋友,很容易;酒肉的、政治的、理想的、意識形態的、同一喜好的…
都會幫你聚集朋友。

這一點也不難。

但,這種朋友的到來,你想去證明什麼呢?

沒有。

只是有伴,而已。

對人生德性的堅持,嗯,德性本來就是「自己的」,不然呢?
自己的德性,為什麼「必有鄰」,是什麼意思呢?
真正的德性是「自己的」但又是「普遍的」。是個體性的但又是共同性的。是經驗的但又是同一的。

用康德的說法是:我們作任何道德行為所依據的原則,必須是每個人都可以依據的。

正因德性是純然自己的,所以,德性與「私欲」之間,太近了。

必有鄰,是一項「示現」,告訴你,你的德性之路是不是走在正確的方向上──有普遍性的私有性。

只是真的是「德」,就「不孤」,就必有鄰。

這不是安慰的話,這是真理的必然性推論。

話又說回來,
你有多少朋友是「有德的」朋友。

德不孤,必有鄰。


《论语.里仁》 25/ 2020.12
子曰:「德不孤,必有邻。」

这句,就不白话译了。

很多人在困苦的时候,会说这句来期待自己走下去。

我常对自己说。

但,经典如果能够走得下数千年,还依然被人读下去,
就不会仅仅只是「思考」,
那必然有现实生活中的「真理性/必然性」经验,来为你做证明。

邻,也可以说是朋友。

要有朋友,很容易;酒肉的、政治的、理想的、意识形态的、同一喜好的…
都会帮你聚集朋友。

这一点也不难。

但,这种朋友的到来,你想去证明什么呢?

没有。

只是有伴,而已。

对人生德性的坚持,嗯,德性本来就是「自己的」,不然呢?
自己的德性,为什么「必有邻」,是什么意思呢?
真正的德性是「自己的」但又是「普遍的」。是个体性的但又是共同性的。是经验的但又是同一的。

用康德的说法是:我们作任何道德行为所依据的原则,必须是每个人都可以依据的。

正因德性是纯然自己的,所以,德性与「私欲」之间,太近了。

必有邻,是一项「示现」,告诉你,你的德性之路是不是走在正确的方向上──有普遍性的私有性。

只是真的是「德」,就「不孤」,就必有邻。

这不是安慰的话,这是真理的必然性推论。

话又说回来,
你有多少朋友是「有德的」朋友。

德不孤,必有邻。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