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教學總網站

2021年1月26日 星期二

《論語.公冶長》 #08/ 2021.01


孟武伯問:「子路仁乎?」子曰:「不知也。」又問。子曰:「由也,千乘之國,可使治其賦也,不知其仁也。」「求也何如?」子曰:「求也,千室之邑,百乘之家,可使為之宰也,不知其仁也。」「赤也何如?」子曰:「赤也,束帶立於朝,可使與賓客言也,不知其仁也。」

白話譯:
孟武伯問:「子路的品行到達了仁嗎?」孔子說:「不知道。」又問。孔子說:「子路可以做大將,不知他是不是仁。「冉求怎樣?」孔子說:「冉求可以當市長,至於是不是仁則不知。「公西赤怎樣?」孔子說:「公西赤可以當外長,不知他是仁否。」

這又是討論「能力」與「德性」這二者的關係的另一次對話。

子路、冉求、公西赤這三個人,都不有同的能力,這是建立在某種肉身的基礎之上的差異。

但,就德性而言,這三種不同的能力,和「德性」的圓滿之間,並沒有直接的關連。
換言之,能力的大小並不會決定了德性的圓滿度的必然被完成性。

德性是對「良心呼求的一種反應」。只要是對良心呼求有反應,就是德性的實踐。
這是原則性問題。至於是「什麼情況下的呼應」並沒有決定性的關係。

相反的,即使能力再強而沒有去「呼應良心而行」,不管成效是什麼,和「仁」無關。

看到老太太過馬路,扶一把,是一種良心呼應的反應;
在火場裡依消防專業衝進去救人,也是一種良心呼應,雖然這需要更具體的知識。
但,二者都是良心的呼應!
都是德性的實踐。

不同的能力,對於呼應出來的「效果」,當然不同。
所以,儒學並不排斥知識;甚至,強調對知識的尊重和獲取。
所以,儒學必然的入世化,不用到名山大澤去冥思體悟。

良心是當下與他人關係之下的「必然呈現」,「必然的哦」,不是你能控制的,所以是超越於你的,所以是形而上的,所以是「天的」。

就因為是「必然呈現」,所以「仁遠乎哉?我欲仁,斯仁至矣」。


海德格爾:良心唯有經常以沉默形式來講話。
雖沈默,可是良心一定呈現(講話),再來是你想不想呼應而已。


《论语.公冶长》 08/ 2021.01
孟武伯问:「子路仁乎?」子曰:「不知也。」又问。子曰:「由也,千乘之国,可使治其赋也,不知其仁也。」「求也何如?」子曰:「求也,千室之邑,百乘之家,可使为之宰也,不知其仁也。」「赤也何如?」子曰:「赤也,束带立于朝,可使与宾客言也,不知其仁也。」

白话译:
孟武伯问:「子路的品行到达了仁吗?」孔子说:「不知道。」又问。孔子说:「子路可以做大将,不知他是不是仁。「冉求怎样?」孔子说:「冉求可以当市长,至于是不是仁则不知。「公西赤怎样?」孔子说:「公西赤可以当外长,不知他是仁否。」

这又是讨论「能力」与「德性」这二者的关系的另一次对话。

子路、冉求、公西赤这三个人,都不有同的能力,这是建立在某种肉身的基础之上的差异。

但,就德性而言,这三种不同的能力,和「德性」的圆满之间,并没有直接的关连。
换言之,能力的大小并不会决定了德性的圆满度的必然被完成性。

德性是对「良心呼求的一种反应」。只要是对良心呼求有反应,就是德性的实践。
这是原则性问题。至于是「什么情况下的呼应」并没有决定性的关系。

相反的,即使能力再强而没有去「呼应良心而行」,不管成效是什么,和「仁」无关。

看到老太太过马路,扶一把,是一种良心呼应的反应;
在火场里依消防专业冲进去救人,也是一种良心呼应,虽然这需要更具体的知识。
但,二者都是良心的呼应!
都是德性的实践。

不同的能力,对于呼应出来的「效果」,当然不同。
所以,儒学并不排斥知识;甚至,强调对知识的尊重和获取。
所以,儒学必然的入世化,不用到名山大泽去冥思体悟。

良心是当下与他人关系之下的「必然呈现」,「必然的哦」,不是你能控制的,所以是超越于你的,所以是形而上的,所以是「天的」。

就因为是「必然呈现」,所以「仁远乎哉?我欲仁,斯仁至矣」。


海德格尔:良心唯有经常以沉默形式来讲话。
虽沉默,可是良心一定呈现(讲话),再来是你想不想呼应而已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