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教學總網站

2021年1月4日 星期一

《論語.里仁》 #18/ 2020.12


子曰:「事父母幾諫。見志不從,又敬不違,勞而不怨。」

白話譯:
孔子說:「 與父母相處,要好言相勸,聽不進時,要尊重他們,要任勞任怨。」

這句,是指和父母之間的關係處理。

哈。很頭痛吧,親情關係。

先有兩個概念,經典中,在說明某種「現世經驗」的關係時,
都是試著以這種「你可以理解的經驗」,來指向超越於這當下經驗之外的某種「真理」。

事相,真的不要太追究。那本來就不是目的所在。

所謂,以指指月,在月不在指。千萬不要,見指忘月。

如果你對孔子這種處理親子關係的說法不爽,那你是用什麼方式呢?

不用擔心,你不爽,很正常。我也不小心就如此。

那你的方法是什麼?

用,你對朋友的方法嗎?怪怪的。
你對其他長輩的方法嗎?
你對師長的方法嗎?
或是你對路人甲的方法!

都怪怪的,對不對。

為什麼,父母就是「幾諫」,而不是如同路人甲一般的就開罵了呢?

你內心覺得怪怪的。因為,你和父母的關係,不一樣。

這種關係是「質」的關係,不是「量」的關係。

量是指,你把父母當路人甲一樣的重,如同數字「量」一樣的抽象。

質,是指一種存在而無法類比的東東。這是人才有的特「質」。

所以,你的父母如果去逝,你哭的感受和聲量,絕對不同於路人甲。

論語,儒家,喜用這種血緣親情的「特殊異質性」的質化關係,來指出人和意義的關係。

(傳院的同學,研方中的量化和質化,搞懂了嗎?)

「幾諫」,不是有沒有傳播效果,說服效果的問題,那是對路人甲audience用的方法。

幾諫,是一種行為,在這種行為中,德性與意義,冒了出來。而且只有在親情中,才冒了出來。

德性與德性的意義,是當下的,只是當下一念的行為,無法被「抽象永恆客觀化」。是質化的。無法量化。

正因為「意義無法量化」,所以談意義的研究論文,被稱為質化。


《论语.里仁》 18/ 2020.12
子曰:「事父母几谏。见志不从,又敬不违,劳而不怨。」

白话译:
孔子说:「 与父母相处,要好言相劝,听不进时,要尊重他们,要任劳任怨。」

这句,是指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处理。

哈。很头痛吧,亲情关系。

先有两个概念,经典中,在说明某种「现世经验」的关系时,
都是试着以这种「你可以理解的经验」,来指向超越于这当下经验之外的某种「真理」。

事相,真的不要太追究。那本来就不是目的所在。

所谓,以指指月,在月不在指。千万不要,见指忘月。

如果你对孔子这种处理亲子关系的说法不爽,那你是用什么方式呢?

不用担心,你不爽,很正常。我也不小心就如此。

那你的方法是什么?

用,你对朋友的方法吗?怪怪的。
你对其他长辈的方法吗?
你对师长的方法吗?
或是你对路人甲的方法!

都怪怪的,对不对。

为什么,父母就是「几谏」,而不是如同路人甲一般的就开骂了呢?

你内心觉得怪怪的。因为,你和父母的关系,不一样。

这种关系是「质」的关系,不是「量」的关系。

量是指,你把父母当路人甲一样的重,如同数字「量」一样的抽象。

质,是指一种存在而无法模拟的东东。这是人才有的特「质」。

所以,你的父母如果去逝,你哭的感受和声量,绝对不同于路人甲。

论语,儒家,喜用这种血缘亲情的「特殊异质性」的质化关系,来指出人和意义的关系。

(传院的同学,研方中的量化和质化,搞懂了吗?)

「几谏」,不是有没有传播效果,说服效果的问题,那是对路人甲audience用的方法。

几谏,是一种行为,在这种行为中,德性与意义,冒了出来。而且只有在亲情中,才冒了出来。

德性与德性的意义,是当下的,只是当下一念的行为,无法被「抽象永恒客观化」。是质化的。无法量化。

正因为「意义无法量化」,所以谈意义的研究论文,被称为质化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