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教學總網站

2020年1月14日 星期二

《論語.憲問》#22

《論語.憲問》#22
子路問事君。子曰:「勿欺也,而犯之。」

白話譯:
子路問怎樣對待長官,孔子說:「不要欺騙,可以犯顏直諫。」

這篇,不好講。因為,我們需要一迂迴性的談法,才能講出文字「表面之外」的東東。

純就文字而言,這篇是很八股的。
子路問:要如何和長官相處?
孔子答的也不讓人意外:就是不要去欺騙長官,要把真正的事實講出來,儘管長官可能不高興。

三國時期魏國何晏《注疏》就是如此解:
孔曰:「事君之道,義不可欺,當能犯顏諫爭。」

但宋代人的看法就不同了。《章句》:
范氏曰:「犯非子路之所難也,而以不欺為難。故夫子教以先勿欺而後犯也。」

三國何晏的說法,重在「事君」這一件事。
宋代朱熹的看法,重在「透過這件事,如何讓人的人格更為成熟與圓滿」。這裡,看重的是「德性的成熟過程與修行」。

論語是「對話體」。亦即,這不是一本談「理論」的書,比方說「事君」要有什麼「相處的理論」。
而是,因不同的人的特色,於是就講了什麼話,針對一個人的特色,讓他「醒悟了」什麼。

子路是很拼的人。所以,「犯非子路之所難也」。換言之,要拼著去和長官講什麼,對子路而言是小事一件。

但相反的,正因為子路很拼,這過程,為達目的,大概不可避免會有「欺騙」的過程。
不去欺騙別人,對子路更難,所以,孔子講了這句。

把「子曰:「勿欺也,而犯之。」」當作某種社會學式的法則,並不是讀論語最好的讀古典心態。
而是,從這事件中的對話中,孔子告訴我們如何在一般日常生活中,去修行,讓自己的德性更圓滿。

欺騙是不好的,但我們往往以某種「偉大的理想」來自我說服自己。

如何,從這裡轉出來,如何不要自我欺騙,
這「修行」過程,生命會變化,德性會增長,人的能力是會變得更好的。

修行,都是從自己「最不願意去揭開自己」的那一面,下手的。
所以,生命才會產生跳躍式的向上變化與提升,處事能力也就水漲船高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