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教學總網站

2020年1月16日 星期四

《論語.憲問》#24

《論語.憲問》#24
子曰:「古之學者為己,今之學者為人。」

白話譯:
孔子說:「古人學習是為了提高自己,今人學習是為了炫耀於人。」

這句,對於我如何去思考和解讀「古典」,具有奠基性的啟發作用。

啟發性是指,它能讓你「回頭」再想想你認為如此的某些既定觀念和想法,
換言之,人會去思考自己,甚至否定自己。
在否定過程中,人的成長,於是有了新的面向之開展。

因為,這句話,和我們「一般的想法」,不同。

我們不是都認為的說,要去幫助別人,而不要自私自己嗎?
儒家「重古」。
那麼,「古之學者為己,今之學者為人」,不正好相反嗎?
那有強調「為己」的,而不強調「為人」。

我為這題沈思了很多很多年。

來,為己,這「己」是指什麼的己,這己是指「個人的德性之成熟」。
古人,是以人的成熟德性來當作在這世間行為上的判準。

於是,如果是去「為了別人」做什麼事,也是因為,如此做才能更成熟自己的德性。例如,兄友弟恭,是為了讓自己的德性更成熟的人生行為之過程。

一件不能成熟自己德性的「為別人」,是沒有意義的。你不會去幫別人做壞事。

這就是「為己」。

換言之,為己,為了自己德性的成熟,是所有思考行動的核心。

相反的,如果沒有成熟德性當作基底,去「為別人」更多往往只是去利益自己的好處。
這在「美好」的口號下,往往更傷害德性的成長。

後來,我讀到佛學也類似的思維路數。
大乘佛學強調六渡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般若。
這六種修行的方法,看想來好像是「為別人」。
但為什麼要做這六種修行的方法呢,是為了佛學的終極目的:解脫。

換言之,這六種行法是為了「指向自己」,指向自己的解脫的實踐方法。

這也是「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」的同一思路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