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教學總網站

2019年11月17日 星期日

《論語.子路》# 23

《論語.子路》# 23
子曰:「君子和而不同,小人同而不和。」
***

這句,看起來有點懂,但又好像講不清。
看起來好像很美,但你又做不到。

來,先用另一個視角來對比。佛學的。

維摩詰經云:『一切煩惱皆是如來種。』
維摩詰經云:『不入煩惱大海,則不能得一切智寶。』

於是有二句很有名話:煩惱即菩提,生死即涅槃。

這種句型,
首先是要打破我們慣常用的二元對立思考,例如對與錯,好與壞。
然後,我們要選邊站。
之後,可以享受光榮,然後又可以痛罵別人。都很爽!

煩惱即菩提,生死即涅槃。則不是這種二元對立。
相反的,是透過A轉到B。A要先有!
這是人性,生命,的運作法則。

這也沒那麼難懂。例如,國小即大學。
這並不是說國小就是大學;而是說,你要透過國小才能到大學。「即」,是依著它但轉它,之意。

人若無所依,則無法轉。這是無可奈何之事。

想要馬上就獲得對、好;那也一定是某種意識型態而已。對你無轉化生命程度之功用。

和而不同,
用白話的講,我們努力向上,但並不輕視「和我們對立的人」。
相反的,我們思考的是,人,從他人看到自己,於是如何可能,從「那樣」轉變到「這樣」。
這過程,即是修行。

有對立的人,才讓我們看到「對立的另一個」,那是我們所指向的方向。
因此,對立的人,是我們的鏡子。

和而不同;
和是不輕視,甚至是認同。不同,是指,你仍會有和別人不同的「更高遠的目標」,指引著你去實踐。

但這「更高遠的目標」,就人性運作而言,卻必須是透過他人,才能被看到。
人無法自己看到!這無可奈何。沒有,熱,冷是無法被理解的。

這同樣也是修行過程。意即,懂/理解,並不會就有!如何去做到而有,那才是重點。

做到的,是君子。但,難。

我們比較接近「同而不和」,看起來努力要和別人一樣,但內心又瞧不起他人。

我也是。

但,看到了,所以你就有「轉過來」的機會。

煩惱即菩提,生死即涅槃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