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教學總網站

2019年11月28日 星期四

《論語.憲問》# 01

《論語.憲問》# 01
憲問恥。子曰:「邦有道,穀;邦無道,穀,恥也。」「克、伐、怨、欲不行焉,可以為仁矣?」子曰:「可以為難矣,仁則吾不知也。」
***
白話譯:
憲問恥。孔子說:「國家太平時,可以當官;社會不好時,當官就是恥辱。」問:「好勝、自誇、怨恨、貪婪,這幾種毛病都沒有的人,可以算仁嗎?」孔子說:「可以算難得了,算不算仁我不知道。」

恥。這個要怎麼談呢?

那是一種心理狀態。

但,接下來要往下追問的是:那是什麼樣心理狀態?
一、是社會化的某種意識形態下的判斷標準嗎?
二、是某種「先驗的」心理反應,為人的行為價值做出指引性的指示?

儒家,其哲學立場是第二種。正如同良心是先天地而生的一樣,是有形而上的力道。

恥,也是如此。那是一種來自「發自你又超越於人」的一種感受。

你感受到了嗎?
感受到了,你會去追隨那聲音所指向的行為方向嗎?

如果你願意,就是「修行」。
這是儒家的行法。簡單,但,不易。

生命在這種過程中,成熟圓滿!

所以,談仁、良心、恥,更重要的是,人對這種超越性聲音的重視及追隨。

至於,外在所表現出來的行為,未必能說明一個人是否聽到了這種來自你又超越你的聲音。

所以,
「克、伐、怨、欲不行焉,可以為仁矣?」子曰:「可以為難矣,仁則吾不知也。」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