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教學總網站

2019年9月3日 星期二

《論語.顏淵》# 20

《論語.顏淵》# 20
子張問:「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?」
子曰:「何哉,爾所謂達者?」
子張對曰:「在邦必聞,在家必聞。」
子曰:「是聞也,非達也。
夫達也者,質直而好義,察言而觀色,慮以下人。在邦必達,在家必達。
夫聞也者,色取仁而行違,居之不疑。在邦必聞,在家必聞。」
***

白話文:
子張問:「怎樣才能顯達呢?」孔子說:「你所說的顯達是什麽意思?」子張說:「國外有名,國內有名。」孔子說:「這是名,不是達。所謂達,就是品質正直,崇尚道義,善於察言觀色,甘心處於人下。這樣就會國外達,國內達。有名,則是表面仁義而內心相反、以仁義自居而不自疑的人,也能獲取國內外的名聲。」

達,很難用白話文表現的好。說「顯達」並不是那麼好。

孔子,在這裡做了區分:達與聞。

聞,容易了解,就是「很有名」。

如何才能很有名,孔子說:色取仁而行違,居之不疑。

這裡有二個必要條件:
一、外在【表現得】非常合乎主流價值的想像,但真正的行為一定是反方向的。

二、他自己也非常相信自己是像表現出來的那種人。《章句》又補充了一下:又自以為是而無所忌憚。

沒有把自己也騙得好像是對的一樣,是騙不了別人的。所以,「在邦必聞,在家必聞」。

達,呢?

質直而好義,察言而觀色,慮以下人。

慮以下人,《疏》:其念慮常欲以下人。言常有謙退之志也。

這樣的做,孔子說,並不保證「有名」。

那,人為什麼要那麼去做呢?

《章句》:充乎內而發乎外者也。

充乎內,充乎什麼? 一種意義與價值吧。

發乎外者,什麼被發乎了呢?

一種沒有被「口號」包住的,但又能打動你的內心的那種東東,
會在一個肉體生命中「閃了出來」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