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教學總網站

2019年9月4日 星期三

《論語.顏淵》# 21

《論語.顏淵》# 21
樊遲從遊於舞雩之下,曰:「敢問崇德、脩慝、辨惑。」
子曰:「善哉問!先事後得,非崇德與?攻其惡,無攻人之惡,非脩慝與?一朝之忿,忘其身,以及其親,非惑與?」
***
白話譯:
樊遲陪孔子到魯國的天壇游覽。樊遲問:「請問怎樣才能提高品德、改正錯誤、明辨是非?」
孔子說:「問得好!吃苦在前,享受在後,不就能提高品德嗎?去看自我缺點,不去批評別人,不就能改正錯誤嗎?忍不住一時之氣,忘了自己和他人的安危,不就是糊塗嗎?」

這裡,孔子談的是「行法」,行法,
是指「可以被實踐的方式」,透過對這些方式的實踐,【實踐】再強調一次,
於是,
你的肉體生命及精神,會有一些不同的變化產生出來,
當然,是更趨向於圓滿的方向。

是行法,所以不是什麼不可變動的規律。

孔子的學生問了三種項目:德性、自律、智慧。

光是讀到這裡,我就有一點「心中要滿出來的感覺」。

天啊,有人是問「這種事」嗎?

在我們這時代,如果你沒有讀論語,你敢想像:可以問這種事嗎?

你敢如此的問嗎?

不敢啦。這不用講。

所以,真的有人把這些事當作生命中重要的事項在嚴肅思考嗎?

古人,可能是。

於是,孔子提出了,讓肉體生命可以達到那些品質的可實踐的方法。

既是可實踐的方法,就一定要考慮那個要去實踐的人的「水準和性格」。

正如佛家語:有八萬四千眾生,所以有八萬四千法門。

孔子提的三個方法,是給樊遲用的。

你可以參考參考,或許,你也會有某種戚戚之感。

第二點「攻其惡,無攻人之惡,非脩慝與?」

這點倒是讓人有感的。

如何讓自己能夠改進自己而更好?

多看看自己的可能缺點;少去批評別人的缺點。

這方法,很硬的;但很有用。很難做得到。

多這樣的方式去思考自己,你會明顯的感受出自己在變化。

但,再強調一次,「行法」,
是給自己用的;不是拿來要求別人的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