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教學總網站

2019年10月21日 星期一

《論語.子路》# 17

《論語.子路》# 17
子夏為莒父宰,問政。子曰:「無欲速,無見小利。欲速,則不達;見小利,則大事不成。」
***
欲速則不達。這句很有名,大家都上口的。

但,你做得到嗎?

讀傳統經典,其實是讀人性;思考人性,就是思考,一個肉體生命的人,因其人性,所以可以有什麼樣的行為特色被主體呈現出來。

而這被主體呈現出來的「現象」,是被稱之為是有意義的,也可以用德性稱之。

但,要再問的是,這如何可能做得到?

知道了,和做得到是兩碼事。

做得到,很難!

這幾年,我漸往佛學去探究,往往是被上述的提問所逼迫的,即:人如何可能做得到?

儒家,對於如何做得到並沒有著墨太多。這是如此的。

佛學,對於如何去「改變自己」,則是有著千年的探索傳統以及多如牛毛的典籍。

當老師的經驗,則又更加深我的這一思考深度。

每個學生都知道:進大學要讀書啊。

誰不知道呢?

但又有幾個人真正感受到讀書的益處呢?很少。

大部分的人是不讀書的。

他們不知讀書對人的益處嗎?知道。
但為什麼不讀書呢?就是「做不到」。

這裡,沒有什麼好去勉強的。他/她,就是讀不下去,讀書有如洪水猛獸。

但,終究要問?這改變是有可能的嗎?有的。

來,依我所理解的佛學系統:
一、真切的發願想要去讀書。即願力。
二、多去做善事,志工等等,培養自己有讀書的耐性基礎,即資糧道。
三、靜下來,就去讀了吧。即精進。

這是,讓不想讀書的人,可以也把書讀出滋味的「方法」,即行法。

你自己可以改變自己的,依方法。

如果你信神。
那麼,
一、禱告。
二、行善行義。
三、就去讀。光是會照在你身上的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