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教學總網站

2019年10月2日 星期三

《論語.子路》# 6

《論語.子路》# 6
子曰:「其身正,不令而行;其身不正,雖令不從。」
**
這句老話,很多人都知道。

有沒有道理,有的,你從你的人生經驗中,一定感受的到這種人與人之間運作的「道理」。

對現在的我而言,
難是難在,知道與「做得到」之間的距離。

例如,佛學中的「三輪體空」,
理解上,未必難;
但在人生的踐履上,難!

「其身正,不令而行;其身不正,雖令不從。」

也如此!

那麼,如何可能呢?

以前我的老師在上古典學問時,就喜歡加上這兩句:
談何容易,如何可能?

現在,愈感那言語中的重量。

事實上,在人類的文明中,
這問題也是一直被思考的;
所以,可以看到,有各種各樣談「修行方法」的書和理論。

例如,打坐。

那麼,打坐有什麼用呢?

打坐與解決「知道與做得到之間的距離」,有什麼關係呢?

從這個角度切入,
於是,我漸漸懂得去看古典文本中有關修行的那些文本,例如布施、持戒、懺悔等等「方法」。

古人,其實一點都不迷信。

他們往往都有理論論述,來說明這些修行方法的被實踐與「自己做得到某些道理」之間的關係。

而且,愈讀愈是覺得古人的思路真是真切,一點都不馬乎。邏輯,嚴格的很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