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教學總網站

2018年6月4日 星期一

《論語.為政》#5

《論語.為政》#5
孟懿子問孝。子曰:「無違。」樊遲御,子告之曰:「孟孫問孝於我,我對曰『無違』。」樊遲曰:「何謂也?」子曰:「生事之以禮;死葬之以禮,祭之以禮。」

***
這是讀論語一定會碰到的,不可避免的,但現代環境而言,未必能被接受的句子。

什麼是孝呢?沒問題,這不是壞事,就我們的直觀感受而言,我們也很樂意「在各種狀況都配合的很好之下」去孝順。
不是嗎?

我有錢有能力去孝,親人也在世,我去孝的方法嗎,大家都非常滿意。
這種孝有多爽!不是嗎?
既可以盡內心之誠,大家又都有一種非常滿意的外在情境於左右。

難就難在。大家意見不同。尤其是你和家人的意見不同。

這不是有沒有孝心的問題了,「心」誰沒有呢?
重點是你的方法是不是大家都同意,大家都認同。
問題往往在方法、方式。

做孝事的想法大家有意見,於是呢?要如何去處理。

孔子說:無違。

這很麻煩@

不同世代真的想法很不同,而且這不同很難溝通。

但這不是你如此!我也是。我相信,孔子也是。

這是個難題,所以被提了出來。

無違,是指盡最大可能的去體諒他們的「感受」,那是感情的,不是理性的。
在最大去體讓感情的狀況下,再去做個判斷,下決定,而不是:
把他們當外人一樣,在沒有感情體諒的情況下,去做出決定。

親情是感情,而且是「必然有」的感情。
你面對大眾不會有這種感情。

這種「必然有」的力道,所以這種感情是有某種形而上的威力,是一種超出於你之外但你要去傾聽的力量。

所以儒家重視!這是形而上在「人」身上的呈現。

你要把這種感情放在心裡去下決定。怎麼決定是你的事,你的智慧,你的修行。

但如果你沒有把那種感情放在心裡,那有如「外人」。你就是那種不會去傾聽形而上力量的人。

你如果是那種人,就不會有因為「敬畏」而有那種因之而來的修為和智慧。

孔子也怕我們就不去思辨,一直聽話而已,所以他又補充道:
子曰:「生事之以禮;死葬之以禮,祭之以禮。」

禮,就是一種帶有感情的思考和節制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