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教學總網站

2018年6月11日 星期一

《論語.為政》#7

《論語.為政》#7
子游問孝。子曰:「今之孝者,是謂能養。至於犬馬,皆能有養;不敬,何以別乎?」

***
這一篇我會講的有點「離經叛道」,你真的參考看看就好。

又是談「孝」,建議你從上篇#6讀下來,在理論上才能有更連貫性的可能性理解。

孔子很有意思。
他說,一般人都 以為「好好養父母」就是孝。但很多人對寵物啦,如貓狗也都養的很好啊,那如何去區別這二種不同的「養」呢?

古人也很會思辨,對不對!

「敬」,決定了是孝,還是養。

這是大家都感受的到的一種「感受」,不是嗎?

我想重點去談的是,這裡,孔子不是說「愛」,而是說「敬」。

愛是一種動物性的直覺感受,有人愛這,有人愛那,大家的愛之對象不同。
但只要有愛,你就想對「那個」很好。
這是動物性的自然,你可以不費力就做得到。

這是直覺的,教都不用教,你自然就會對你愛的東東,對之很好、很好,而不為累。

敬不一樣。
你不一定愛一個人,甚至討厭一個人,但你卻為因為某種原因和理由去「敬」這個人。

敬,不是動物本能直觀的,例如愛,而是來自某種理性的判斷,或是某種德性的實踐。

孔子用敬。這擺明了說:年輕人不會有一種動性的本能去愛「老人」。

我也是如此感受。

我不會本能的去愛一位老人,但我會本能的去愛我的女兒。這是動物性。
是如此。

要去「孝」父母這種形式意義的「老人」,那你本來就要克服:人對老人不會本能去愛的動物性。
所以,你要用「敬」這種德性的實踐,去超越自己的動物性,真正的孝才有可能。

換言之,在儒家系統,孝為什麼那麼重要。那是因為:「孝」是一種「逆動物性」的行為,要你去「尊敬」你不一定能夠「愛」得下去的父母。
所以,以孝是敬,是德性的實踐!那要你克服你的動物性。

不是每個人都能去愛父母的,這我想承認的,從我們能觀察到的現況。
有人跟父母感情好,那是「福報」,不是人人都有。多的是意見不同感情不好的親子。

但,不管感情好不好,面對父母,以一種「敬」的心情去實踐親子之間的奉養關係,卻是人人都可以去實踐,而且是應該要去實踐的。
正是這種人人都可以去「敬」的這種普遍性,所以是道德性,而不是個體性的愛。

這種「敬」的親子奉養關係,是來自一種形而上的價值意義之要求,同樣的,也是我們的內在理性所感受的到的 呼喊。

在不一定有愛的情況下,又要去敬,本來就是不容易,所以是修行。

儒家把孝當作是修行,當作是人格德性成長的磨練行為,所以,孝是敬,而不是愛。

所以,孝,很難,真的。因為你要敬。
但正因為如此,孝有道德性的意義,而不只是你對父母的感情愛而已。

所以各大宗教各大倫理學,孝都是論及德性的重要生活實踐項目。

盡量去做吧。不要灰心,那本來就很難。
但,孝,是福報的泉源,因為那是德性的發動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