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教學總網站

2018年12月26日 星期三

《論語.雍也》#13

《論語.雍也》#13
子謂子夏曰:「女為君子儒,無為小人儒。」
***
這句一直是爭議性很高的句子。

都是儒家,理論上都是為了讓生命人格的方向往「君子」這一目標上前進,
那又為什麼有「小人儒」這一被分析出來的不同對象呢?

人,只要活著,就有「內」「外」之現象區別。

你的「內在」無人能真正的知道是什麼,
所以,
你的外在,就成為重要的判斷標準。

所以,儒家,或者傳統而言的儒家文化體系中,我們有數不清的「外在標準」,那是「君子」的形象之標誌。

但,外在是外在,就不是內在。
外在可以假裝,甚至用來欺人,
而內在呢?就只有自知了。

理論上而言,
只要去充實內在,外在就一定會改變,會表現出來,
這是客觀性的狀況。

所以,一般而之言,有諸內必形諸外。

所以,《孟子》:
君子所性,仁義禮智根於心;其生色也,睟然見於面,盎於背,施於四體,四體不言而喻。

正因為如此,所以就會有更多人試著以外在去表現自己的內在。小人儒。
未必是假裝,未必是不好的心境,未必是要騙人,未必是有惡意,
或是更多的是一種「心急」。

但,無論如何,往往容易「以私滅公,適己自便」(《章句 》)。

儒家很重視下面這一句:
程子曰:「君子儒為己,小人儒為人。」

德性純然是「為己」的。
在這為己之過程,自然有著社會化的外在效應之好的副作用。

人一旦只是「為外」。
人往往容易「僵化」了自己,
內在德性的滋閠之功,就無法作用,於是人往往無法讓自己反思。

於是,人為了理想,就什麼都敢做了?這是「殉物」。人,不見了。

《莊子》:
君子,多危身棄生以殉物,豈不悲哉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