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教學總網站

2018年12月26日 星期三

《論語.雍也》#18

《論語.雍也》#18
子曰:「質勝文則野,文勝質則史。文質彬彬,然後君子。」
***
這句 也是很經典的話。

白話翻譯:
孔子說:「一個人如果他的本質勝過教化禮儀就會粗野,教化禮儀勝過本質就會浮華。衹有兩者配合恰當,才是君子。」

質:就是一個人的本質,活生生的生命之直接反應。

文:則是文明教化,各種社會制度、教育內容、文明藝術給人帶來的改變。

說兩者都要,這種說法好像很好聽,很「文明」。
但各打五十大板這種說法,其實是很「懶」的思考模式。

孔子是這樣的講一通而已嗎?

這裡不是一半一半的問題,
這裡是「本質」和「現象」的問題。

《章句》:
文勝而至於滅質,則其本亡矣。雖有文,將安施乎?然則與其史也,寧野。

質是「本質」,是基礎,是核心,是底層,是奠基。

文,各種外在禮樂教化,無非是要讓「本質」得以呈現,因為,
只有外在的呈現,才能指引出本質的存在!

追求那麼多「理想」做什麼呢?
無非「理想」是人的某種「本質」的外在「概念化」的展現。

理想,指引了「人」的更深刻的本質。

如果,人沒有這種本質,任何理想都只是另一種爭取控制別人而活下去的手段而已。

但,你有能力去「感受」理想所指引的那種不可見性的形而上「價值指向」特色嗎?

往往,沒有。

文明教化,禮樂文化,這些外在的東東,是一種工具,讓我們 更易於去感受那種看不見的,但人一定有的,那種價值傾向的能力。

所以,文質彬彬。

這不是一半一半的事,
這是從外在的文明現象的實踐中,來誘發對生命德性之形而上性的尊重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