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教學總網站

2018年12月26日 星期三

《論語.雍也》#17

《論語.雍也》#17
子曰:「誰能出不由戶?何莫由斯道也?」
***
這解這種句子,總會有一點不忍。

先看白話譯:
孔子說:「每個人出門都要由門而出,為什麽沒人走我這條路呢?」

《章句》:
洪氏曰:「人知出必由戶,而不知行必由道。非道遠人,人自遠爾。」

一般的人出入屋子,都知道要從「門」這種管道進出。
但,我們待人處世進退應對,有沒有什麼「門」是我們要走過的呢?
換言之,總有個什麼價值方向,引領著我們去如何去處理世間萬事。

孔子當然有他的一套。那是儒學。

這世界上,有很多種「門」,可以是宗教、哲學、靈修等等。

但,我有點感受的是:為什麼孔子要這樣的喟嘆呢?

理論上而言,他應不會為自己的「儒學」不是很紅,不是主流而嘆氣啊?

如果我的假設成立,那孔老夫子在嘆個什麼呢?
難不成修為一輩子,最後也想「出名」?

一顆蘋果很好吃,你跟別人說,但別人卻一點也不想吃,你會有什麼反應呢?

多少有點喟嘆吧。人之常情。

但,這篇文章中的這種喟嘆真的只是「人之常情」嗎?還是生命修為中「必定會有的」反應。

我自己這樣問!但我沒有答案。

但從佛學發展而言,從 大乘的角度,生命最後的解脫,終究要和「他人」有關。
如《華嚴》因陀羅網之喻:因陀羅網上的珠寶都是相互依存的。亦即,這世界是與他人相互依存而有的。
想要「自己」成就,就要有「善巧方便」之智慧來提撕「他人」。

那麼,孔子的這種感嘆,就饒富意義了。
或許孔子感嘆的是,他還沒有足夠的能力可以去「善巧方便」【成熟眾生】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