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教學總網站

2019年6月3日 星期一

《論語.鄉黨》 #12

《論語.鄉黨》 #12
廄焚。子退朝,曰:「傷人乎?」不問馬。
***
白話譯:
馬廄燒了。孔子退朝回來,問:「傷人了嗎?」不問馬的情況。

這段,很有名。
一直都有人在談的孔子的故事。

往往都是說孔子是多麼的在乎人,並沒有把馬放在心上,諸如此類。

還好孔子已是有點「熟到爛掉」的古人了,不然又是要賺人熱淚的故事。

《章句》:
非不愛馬,然恐傷人之意多,故未暇問。

這是宋朝的注釋。比較合我口味。

真的,「非不愛馬」。

人是無法「形而上的」單獨存在。

就人而言,形而上,或著說意義,是必須奠基於日常生活物質基礎上的日常生活,才能被感受出來。

所以要,制禮作樂。

所以要,兄友弟恭。

這些,都是可見的日常生活實踐,也只有在這種過程中,形而上的東東,才能透顯。

如果我們的肉體,
不只是一種器官運作集合的肉體,
我們有某種渴望,
希望「他人」能在我們的肉體行為中,
看出某種比肉體更多的東東,
例如美、感動、德性、人品、智慧,
那麼:
你做了什麼,
而別人會從「你做了什麼」之中去感受到某種什麼,
就是重要的。

【單純】「用你做的」讓人「有感受」,那是修行。

但如果「你所做的」的外面披上棒棒口號外衣,
而人們也從你們做的而被「棒棒口號」「感動」,
那「你的行動」本身,就沒有意義。

那只是口號的附身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