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教學總網站

2019年5月6日 星期一

《論語.子罕》 #24

《論語.子罕》 #24
子曰:「法語之言,能無從乎?改之為貴。巽與之言,能無說乎?繹之為貴。說而不繹,從而不改,吾末如之何也已矣。」
***
白話譯:
孔子說:「合情合理的言論,能不聽從嗎?但,改正了錯誤才是可貴;恭維贊揚的話語,能不令人高興嗎?重要的是,理解所分析了原因才是可貴。衹高興而不分析、衹聽從而不改正的人,我是一點辦法也沒有。」

這是論語裡面常會有的人性之觀察。

改之為貴;繹之為貴。

貴之所以為貴,就在於很難啊。不是嗎?

但,為什麼會很難呢?
因為你要去那樣做的話,你自己會很痛苦的。

聽,容易;改,則要命。
聽,很爽;想道理,就太累。

人性有某種結構,那種結構使得你無法「改之為貴;繹之為貴」。

人,有辦法去更動自己的生命結構,使自己真的可以去做到「改之為貴;繹之為貴」?

這是歷史中常被思考的主題之一,用哲學術語而言,這是倫理學或實踐論。

換言之,人,一直都在思考:為什麼會做不到那些「好事」呢?

因為你要去那樣做「好事」的時候,
內心會有強大的阻力,會有一種痛苦的刺痛;
儘管你「理智」知道那樣做比較好?

那,為什麼想去做好事,你會痛苦呢?

佛學說:我執;
基督神學說:原罪。

是什麼,其實不重要,重要是,你要先承認:你自己沒有能力去克服那種自我做「好事」而來的痛苦。

承認了,你才會想去找出來方法來「超越」自己。

但,要承認,又談何 容易?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