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教學總網站

2019年5月21日 星期二

《論語.鄉黨》 #4

《論語.鄉黨》 #4
入公門,鞠躬如也,如不容。立不中門,行不履閾。過位,色勃如也,足躩如也,其言似不足者。攝齊升堂,鞠躬如也,屏氣似不息者。出,降一等,逞顏色,怡怡如也。沒階趨進,翼如也。復其位,踧踖如也。
***
白話譯:
進入朝廷大門時,走路象鞠躬一樣,如同無處容身。不在門中間站立,腳不踩門坎。從君主的座位前經過,表情莊嚴,腳步輕快,說話好像氣不足。提著衣邊上堂,象鞠躬,憋著氣象沒有呼息一樣。出來時,每下一個臺階,神態舒展,心情舒暢。下完臺階,步伐加快,如同長了翅膀。回到自己的位置,又顯得恭敬謹慎。

這又是孔子日常生活中的另一種「現象」。

其實,如果不太去想什麼,你倒反而會覺得這樣是很「自然的」。

不是嗎?

人人都有個性。
你不會和孔子一樣的「呈現」,你會有你的表現。

但,你的表現又不只是「你自己的事」,你的表現是一種社會化的事,
這社會化就代表一種「人與他人」的關係。

人與他人,總會有某種衝突,但也總有要某種共識,否則無以群居式的生活下來。

共識,就是「禮」。

重點是,這種共識,我們要如何去看待?

只是一種大家「暫時」的認定,隨時都可以因各自利益而更動。

或是,共識,代表了人都有的一種「共同性」,這種共通性在經驗世界被呈現出來的樣子。

換言之,社會化的共識,不只是一種群體生活的「需要」,這同時也是一種更深層的人性的某種共通感,於特定時代下被具體化的呈現。

如果,社會化的約束,其實也是有某種人性之共通感融在裡面,那麼社會的組織與規範,也就是具有某種「意義性」。

於是,
你與社會化的約束(規範)之間,就有了「被壓迫之事實」之外的其他可能性的層面,那即是「意義」的層面。

守「禮」,是一種過程,讓你可能在「守禮」的過程中,去感受到某種超越出「只是行為」之外,更多的那種讓你有所感覺的更多。

那即是意義。

看得到守禮之中的「意義」之可能性,於是日常生活中即是修行,
紅塵才能是道場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